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构建新学校课程文化

2020年构建新学校课程文化

2020年构建新学校课程文化
2020年构建新学校课程文化

构建新学校课程文化,

凤尾竹如凤尾婆娑摇曳,鸡冠花似鸡冠报喜迎宾。

烟雨廊上藤绿鸟鸣浓情似水,叠翠亭下花红蝶舞笑语如歌。这是在我校校本课程“对课”上,孩子们据学校的优美环境而创作的精妙作品。我校自2008年起,从构建课程文化的视角,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突破口,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构建广博富有活力的课程文化,用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努力实现“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一、立足课程建设的价值目标,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我们认为,课程开发和建设其核心价值目标是广博活力。富有广博活力的课程是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发展需求的,它不但凝聚了多种课程资源,更具有无限的张力,是动态的、多元的。在实践中,我们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融合、共性与个性的交融和各学科间的整合、把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课程的生长与创新上,放在课程价值的实现上,使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文化的过程。

二、焕发校本课程建设的活力,践行德育课程思想。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就是有生命的课程重建之过程,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焕发校本课程内容,拓宽育人空间校本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之上,它的动态、多元、开放决定了其涉猎的领域很宽,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活”字。课程内容要有生命力,离不开课程目标的定位。我校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未来小主人”,“大框架,小主题,巧整合”的开发框架便应运而生了。“大框架”是指立足于课程开发的方向、目标和结构的确定,避免了课程开发越走越窄的弊端;“小主题”是指开发内容要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避免了教师不知道做什么,学生不知道怎么做的弊端;“巧整合”是指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的有机衔接,避免了校本课程的游离弊端,这样促使我们的课程开发贴近生活大课堂,充满无限空间。校本课程内容的“活”必须有其生长点-教师的特长爱好、学生的兴趣需求、家长的热情关注、学校创设的开发氛围。这种氛围下,由教师自主申报、自主开设的校本课程诞生了,它盘活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拓宽了育人空间。

焕发校本课程形式,拓展育人路径校本课程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在课程实践中努力探索不同的课程形式。我校的课程形式涉及生活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基础性课程、实用性课程等。仅“活动课程”就包括了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交流活动等。丰富多样、和乐相生的课程形式焕发了学校课程的活力,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育人路径,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焕发课程建设过程,创设育人氛围我们发现,仅靠教师的热情这种自然状态

来实施课程是难以让课程活而有序,活而有深度的。为此,我们从开发过的课程中进行筛选改编,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了一批如对课、珠趣、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等精品课程。“对课”旨在积淀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珠趣”旨在还给学生动手的本能,发展多种能力;“感恩教育”则是爱的教育、精神的升华。这都是我们“未来小主人”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程的深入过程中,我们本着宣传普及的思想,让更多的教师了解课程开发过程,获得课程开发能力,指导开发课程,这样广博活力的课程建构了起来,育人氛围也因此而生动、和谐。

焕发以校为本的研训,发展育人队伍课程建设,把教师逼到了一个必须适应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新的师生关系的关口,原有的经验和培训形式根本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因此我们迅速建立起融校本教研、教育科研、校本研修为一体的研训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生长点。学校一方面利用课程实验团队的典型引路,一方面定期组织多种活动进行宣传引导。相继开展了:公开课展示、解读校本课程规划、“对课”经验交流、体验“珠趣”课程、宋词讲坛、校本研训套餐等研训活动。这样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强的“研训”,已经融合到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中。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师生的生活品质。

课程开发的经历必然影响师生的观念、生活态度,而最终形成新的文化状态,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课程建设的实践,涵养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我们的教师完全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参与课程建设,面对压力与挑战不等不靠,不断增强自我发现

问题的敏锐力,有了主动完善自我的需求和动力。教师的发展也开始从经验型转变到研究型,由单一学科走向综合,由原来被动的服从迈向自主创新。这一系列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随之他们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开始品尝到职业的幸福感。很多教师通过课程开发主动拓宽生活空间、寻求专业以外的生活内容,发展兴趣和特长,使职业生活更加丰富和快乐。如有的语文组成立了“自娱自乐葫芦丝”,自教自乐、自陶醉;有的数学组由“百家讲坛”生发出在组内赏析宋词的文学活动。这些做法无疑使教师的全面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课程建设的实践,润泽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课程实践中,孩子们的视野由关注书本拓宽到现实,学习生活由单一趋于丰富,他们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孩子们会用“将请罪虚心纠错,相礼让不计前嫌”这种形式来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他们在运动场上打出“圆圆篮球传递纯真友谊,方方场地燃烧火热激情”的条幅呐喊助威;他们用“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水清鱼读月,山翠林沐光”来抒发仲秋情怀;他们用“花园夜影参差情牵毕业生,长廊曲径通幽心念母校情”表达对母校的挚情。课程润泽了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变得思路敏捷、视野开阔、富于创造、大胆自信了。四、课程建设的实践,构建了学校的课程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课程文化的理解。课程已不再只是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了课程的一部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课程管理与课程实践的关系都发生了微妙变化。它盘活了教育,使教育变得生动而可触,使学校课程文化广博而富有活力,这无疑助推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践行了学校的课程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落实。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淮安市新安小学蒋寿桐 杨叔子院士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都将成为“植物人”。 文化不只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认识一所学校,要认识他的文化,要研究一所学校,也要研究他的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特色,就是学校个性,就是学校品牌,就是让你记住哪个学校的东西。 下面我就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角度谈几点个人的理解,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历史和传统是学校文化的生长点,要很好的传承和创新。 不研究校史的校长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校长要了解校史、阅读校史、研究校史、走进校史、宣传校史。 淮安市新安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一所实验性学校,也是著名的少儿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母校。 1929年6月6日,陶行知先生在淮安河下的莲花街创办了新安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30年春,陶行知委派他的学生汪达之来到新安小学接替他任校长;同时委派晓庄师范的学生孙铭勋同志创办了新安幼稚园。 新安小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坚持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坚持“教学做合一”,强调手脑并用,注重实践,大力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当年新安小学老师没有薪水,经费非常困难,他们宁愿把自己唯一的大衣拿到当铺去当,坚持艰苦办学。陶行知先生曾经题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高度赞扬新安小学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修学旅行全国,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二个省、市、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谱写了中国少儿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围场回民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是促进师生成长的深厚土壤。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先进的学校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制定的《承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围场回民小学不断提炼学校文化的主题,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思考: 赏识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它是实现自身和谐、师生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乃至民族和谐的有效途径;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体现人文性、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因而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

是一种境界。 我们回民小学的赏识教育界定为:生与生之间的赏识,让孩子总能看到他人身上的亮点;师与生之间的赏识,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赏识,实现人文管理,打造团队精神;校内不同部门、不同社团之间的赏识,可以拓宽交流渠道,提高个人修养和工作效率;民族之间的赏识,可以了解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 二、“赏识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实践构想: 1、以精神文化引领人。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具有回民小学特色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甚至家长文化,塑造回民小学优秀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新形象。 2、以物质文化影响人。通过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氛围,从而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激发师生灵感、启迪师生智慧。 3、以制度文化激励人。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发展内驱力,让制度、规范转化为每一位师生的自觉行为,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 4、以课程文化促进人。通过课程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中受到感染、启迪,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学生打下人生的底色。 三、赏识教育文化的确定: (一)、学校的现状

如何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如何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早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协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我校始建于1960年,诞生于激情燃烧岁月的八一中学,虽然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但特殊的历史沿革,使我校成为一所既有典型的八一军垦精神,又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学校。在发展进程中,学校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及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我校始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想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要有自己独有的“精、气、神”,这就是校园的精神内涵,它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进步有着促动作用。 “团结、奋进、自强、奉献”是我校精神核心,也是我校的凝聚力,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产生一股强大持久的精神力量,已成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深深地熔铸于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 二、打造特色校园物态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有对学校理念和经验的总结,还有博大的胸怀和高深的远见,更有多元文化的借鉴融合。我校在八一军垦精神的引领下,注重细节打造,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文化气息,楼梯、餐厅、报栏、教室门、路边、花坛、长廊等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和人文关怀,这些附着在有形物体上的无形文化,对师生员工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校园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处处都体现着爱的情怀,一砖一瓦能说话,一草一木也含情,建立

在艺术审美和灵魂深处的设计和改造,赋予孩子生命高级成长的文化基因。 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有特色课程作为支撑,研究与开发校本化的特色课程,是学校形成特色文化的有效方式。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的自主权交给教师,为教师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要结合地方特色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科技、艺术类的兴趣活动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兴趣活动课程的权力,满足学生在科技、艺术方面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的校园舞蹈,校园足球等特色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了多元发展平台,彰显了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 四、打造特色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以 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为主要内涵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教育发展 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明确导向、大胆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构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管理以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为前提,牢固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让理念之光指引学校管理。校长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教师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把管理看作是一种“服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淡化“管”念,强化“理”念,以提倡人的生存质量为目标,以造就人的成功为归宿,构建出“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 本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 的实践研究。通过实践研究回答实践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什么,分析现实的困境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困,做什么,怎样做, 实现对教育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结合的密切关系及其规律方法,提升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课程建设的文 化含量。探究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与基本规律,明确学校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策略,促进解决学校 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 教育服务。本课题实践研究的精神实质,表现为尊重教育实践中的鲜 活经验。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只有坚持实 践的立场、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与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实现课程文化理论自身的发展。本研究既有课程改革、课程 文化、学校文化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更有如何使课程改革、课程文 化建设合理性改进,使学校更加有效开展文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前者 作为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研究课程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后者作为应用研究则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比较法。本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在于批判和建设,“批判”主要是指出当下学校课程改革、文 化建设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同质化现象、无序的低层次竞争、伪现 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建设”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探讨建立课程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建设,

探究如何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文化发展的行动模式和策略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因此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间也是同步关系。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在学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抓住课程改革、课程文化这一核心工作,必然带动学校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发展,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来推进学校文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适当的方式、采用最佳的策略,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本研究创新点:作者身为长期在一线教育工作的人攻读博士,角色本身比较特殊,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优势,通过博士学习提升一定的理论修养。将课程理论转化成一线课程实践,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课程文化,所在学校上海市建平中学正在开展的也正是课程文化建设工作,课题主要以建平中学为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直面当下中小学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的问题,加大批判的力度,同质化现象批判,核心竞争力批判,伪现代化现象批判,已经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反响,充分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入思考中小学内涵发展、个性化办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之路。第二、关于学校文化分类提出了实践意义的分类方法,从学校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这种分类方式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更便于学校实践。同时也为学校文化理论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 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作为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纵观诸多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现实,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学校文化与课程变革之关系其实就是“齿轮”关系,学校文化和课程变革像齿轮一样咬合,他们之间的互动像齿轮传动一样,推动自身变化和发展。 文化规约课程,课程强化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一层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是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课程的终极品质。如果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 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做出的价值选择。因此,课程可以强化文化。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需要一系列支撑系统, 即理念要接地气,因为理念只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才可能内化为师生的一种自觉, 进而形成学校的文化。对于学校而言,课程就是支撑办学理念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载体和重要手段,为学校文化的增值与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可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媒介,如果离开了课程,学校文化则会黯然失色直至枯竭殆尽。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学校文化的活跃程度, 往往取决于课程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课程不仅是要适应文化,更要促进文化发展。可以说,课程于学校文化而言,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 使学校文化带着永远保持飞翔的动力与自信的心态向着心中的方向翱翔。

文化助推课程,课程浓郁文化,这是课程与文化的第二层互动关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学校文化既是学校教育价值理念的体现,同时也在无形中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学校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是哪些人,参与者将在建设过程中发出怎样的声音,参与者将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都由学校文化决定。课程有了学校文化的指引,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学校文化为课程建设充实内容。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做到枝繁叶茂、有血有肉,就必须将扎根学校文化的“土壊”,并从中汲取充足“养分。因此,学校课程的整合建设必须以学校文化为依据进行,让学校文化为每一门课程都赋予了特殊内涵,使每一门课程又流淌着学校文化的“血液”,这样学校课程的内容就更加充实丰富。三是学校文化使课程建设独具特色。由于学校有太多历史传承,导致学校课程体系可能过于庞大,学校课程反而会失去方向,没有了学校自身特点。而学校文化的确立却能使得学校课程特色更加突出。可以肯定地说,只有把握学校文化精髓,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可以说,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课程变革不是独立成篇的,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文化场域。学校课程变革往往是一项改革倒逼一项改革,一项改革推动一项改革,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显现出鲜明的综合特征。找准课程变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最大限度凝聚文化共识,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构建课程文化的几点策略

构建课程文化的几点策略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理论的高度关注学科教育、课程改革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教育领域一时兴起了“文化热”,诸如,“学校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概念应运而生。从概念的产生上讲,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都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课程文化一旦创生就不会自灭,它的影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意识的有无,并不能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与意义。进一步讲,它的影响一旦被人意识与自觉到,就会释放出更大更强的育人能量。 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以为人本”不是时髦的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人之为人的最可贵、最本质的道德为本。德才兼备,德育第一,也是对“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一种注释。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来看,“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但丁语)我认为,育人性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课程文化在实现其教化功能上要自觉克服“目中无人”和“重术轻人”的现象。 如何构建学校的课程文化,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防止顾此失彼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从大的教育文化环境来看,课程文化建构,需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使三者进一步融合形成整体育人优势。人们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能只重视学校文化的教化,而轻视或忽视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生中最早受到的、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是每隔几年换一个,但家是几十年不大变的。有专家预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家家都上网,将来教育会进入新阶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并重的局面。课程文化建构要关注这种新变化,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文化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 二、课程文化建设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文化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分,在地域上有东西之别。面对有时空差异的文化,坚持“和而不同”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大开放的课程改革形势下,课程文化领域出现了两种与“和而不同”相违背的做法。一是全盘否定本土的课程发展的历史与传统,认为过去的学校文化造成了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积重难返”,所以要“再造”学校文化。说白了,这种所谓的“再造”,无非是对传统与历史表示不满,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我认为,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的建构,也应自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所以说,今天的课程文化建设,不是对课程历史和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如何扬弃、如何继承与发展。“教育只能改革,不能革命”。二是不知可否的“搬运”与“替外国人拉洋车”。有人已冷静地指出,现在有一些人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中国教育改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11915607.html,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作者:吴天军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03期 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335人,18个教学班,47名教师。学校以“用责任育人,育有责任之人”为办学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受到心灵的滋养,培养了师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师生,我们创造条件让教师喜欢传 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一)培养志趣高雅的教师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他们品读经典,撰写书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 学校每学期向教师推荐传统文化书籍,并鼓励教师主动购书,学校每人每学期为教师解决30 元的购书款。学校向老师推荐的书籍有《論语》《孟子》等,也有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学校成立教师社团,培养教师的高雅情趣。我校的教师社团有书法、篆刻、剪纸、刺 绣、文学社、朗读者等,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老师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提升了素养。 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业余社会团体。我校有11名教师先后参加了区业余作家协会、区摄影家协会和区书法家协会,这些教师不仅通过活动提升了水平,也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们在校园网、微信朋友圈里“晒诗”。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社团文化节和成果交流。我校利用节日和特殊纪念日组织教师 进行社团成果展示,如元旦组织教师创作和书写对联,端午节组织教师开展包粽子大赛,“七一”和“十一”组织教师开展诗朗诵比赛,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建立丰富多彩的社团 学校的各种社团共计22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有软硬笔书法、剪纸、折纸、国画、纸盘画、纸壳画、京剧脸谱画、民乐、民族舞等,学生得到熏陶,逐渐产生了兴趣。学校通过教育开放周、社团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契机,展示社团成果,向家长进行宣传,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 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学校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是学校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又名南京大学仙林实验学校。学校地处仙林大学城,是一所南京大学、市教育局、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与栖霞区人民政府四方合作创办的公办小班化实验学校。百年名校的办学积淀,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现代化、人性化的校园布局,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育人理念,秉承“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践行“环境育人,文化润校”的办学思想,积极开展“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以校园、生活为载体,打造人文环境,开发七彩课程,创新实

践活动,在师生协力中进行富有中华文化基因、世界眼光胸怀的特色文化建设。 三、实施思路 1.确定文化内涵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世界儿童”,指的是初步具有国际品质的儿童。国际品质的儿童,初步具有国际意识,初步了解国际文化,初步形成国际交流能力,初步养育国际适应行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是中国儿童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因此,“世界儿童”首先是“中国儿童”,是植根中国的“世界儿童”,是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儿童”。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一方面是让世界走进校园,走进儿童心灵;一方面让儿童走向世界,走进优秀的多元的世界文化。在这双向“走进”的过程中,儿童更加热爱中国,坚信中国;儿童更加胸怀世界,融入世界。 “世界儿童”特色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物态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此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以“世界儿童”为主题的、以培养具有国际品质儿童为价值引领的学校文化体系。 2.精神文化引领 “诚真勤仁”是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是我们的精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作者:————————————————————————————————日期: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政治论文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王静慧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管窥课程走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成德达才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王静慧,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师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形成能持续释放的强大感染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走向学校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探索课程恚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一、聚焦学校精神文化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关键是走向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日复一日的传承,更在于其对传统与现代

关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于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校园文化应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其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通过物质文化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进取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表现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 可利用制作学校系列标志来提炼和展现校园精神文化。如设臵学校校旗、校歌、校徽、校服,创办校报,制作校风、教风、学风宣传牌等等。尤其通过坚持升校旗、唱校歌、佩校徽、穿校服等常规活动,激励

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方案

“弘扬红色乡土文化,构建红色特色学校” 设计方案(讨论稿)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县教委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品一校的发展思路,走“特色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结合重庆“唱、读、讲、传”活动的开展和学校“五个校园”建设,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决定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校园”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红色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巍巍石壕留忠魂,浩浩綦河谱华章。綦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折腰。革命先贤、先烈为了崇高的理想,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大写了一个红色的綦江!一个红色的石壕! 綦江,风云际会。这块热土演绎了几多动人心魄的革命往事。1919年下半年,綦江成立了全川最早的青年进步团体之一的“青年砥砺会”。 1926年1月,中共綦江县支部建立,这是重庆境内的第一个党支部。1926年4月,震惊全川的“綦江米案”爆发。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綦江石壕境内,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四渡赤水战机…… 綦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重庆的惟一县份,石壕红军烈士墓、红军洞、红军桥、红一军团长征驻石壕指挥部旧址、红军路都见证着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现已被确定为重庆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綦江,英豪辈出。这块热土哺育了大批让人铭记的革命志士。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綦江党团创建人、四川省委秘书长,被杨尚昆尊称为“革命启蒙老师”的邹进贤烈士;第三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的红四军军长王良烈士;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闽浙赣省委秘书长王奇岳烈士;被周恩来称赞为“霍氏三杰”的霍步青、霍锟镛、霍栗如三位烈士;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 学校文化,对于已经做了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我来说,还最抽象又最具体、最不可避免地进行思考,又很难把握的概念,确实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再认识,优质学校的做法难以效仿,专家精彩的演讲也无法复制。但是有助于我们在心中构建起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特别是在文化概念纷繁复杂而又无一定论的学术体系中,专家的讲解,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成为我们管理学校、引领课程、成就教师、幸福学生的重要思想载体和价值行为驱动器。下面我谈这么七点思考和认识: 第一、学校文化就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的物化的校园环境风貌的一个整合。它包括学校组织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三风一训等。 第二、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没有文化,其实我们每所学校都特定存在着它的文化特征,只不过是体现的特质不一样,有的不善于总结、有的不清晰、有的优质、有的模糊、有的肤浅,但如果我们的学校确定了鲜明的学校文化,则如何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成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如果学校文化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就很难让文化在校园扎根,也就不能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文化一

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磁场,产生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磁场效应,促使老师们自觉进入文化圈,必须顺应,最终走向认同。所以我说,让全体教师迅速认同学校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第三、文化治校是我们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竞争和文化创新是学校的引路标,学校文化最深入的表现是学校主体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因此,我们校长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引领师生员工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对校长校而言,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四、学校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要精心培育,避免急躁与片面。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实功夫,也是慢功夫,我们不能不顾实际,不能有跟风的心理,速成的心态,浮躁的情绪,将学校文化建设做成政绩工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学校鲜活的生命和综合实力,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创造,即扎根于传统,立足于实际。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抛弃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而盲目创新。例如:单一的“突出孔孟强调国学”,不会是完整的学校文化。 第五、要系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学校文化护体,不可孤立,和阶段化(说明),但概括学校实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但必须始终着眼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核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五年级古诗词校本课程活动经验交流 柴艳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门既悠久又崭新的课程。将经典诵读进行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小学阶段,大量的诵读、积累经典的诗词美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本。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师生通过诵读不同年段的文学作品,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让老师获得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让校园氤氲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校本课程活动的基本内容

《小学古诗必背80首〉〉、〈〈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典文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语文组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编撰了符合本年级学习的校本教材。在每个星期五的下午有一节大校本课。老师们轮流授课。学生们学的津津有味。 四、校本课程活动的要求 1、基本要求:古诗文的背诵要达到“三到”“四多”即: 心要到——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到——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多读、多背、多想、多记。 2、具体要求: ①各年级自定内容、定标准、定指导教师,按规定严格组织学生诵读和积累。 ②要坚持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③要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④诵读乃至能背诵的数量: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 五、校本课程活动的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陶冶师生情操,丰富师生校园生活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生受益。

学校文化建设完整版

学校文化建设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雨城区实验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心中有理眼中有人手中有课程项目式推进 有句话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有时不是我们没有行动,而是我们没有想到,如果我的分享能给您的思想带来一点点的启发,我将无比快慰;如果还能改变你一点点的行为,我将功德无量。今天给我的题目是:“学校文化建设”。首先,站在我的视角试图来解读一下我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 一、心中有理: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引领影响共同体 1、学校文化究竟是什么? 学校文化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用几句话试图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个问题。1、学校文化是流淌在指尖却抓不住挥不去的东西;2、学校文化是萦绕在心头却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3、学校文化是走在校内,从空气中都能感受到却难以恰当指代的东西。4、这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在学校内不断流淌。 是啊!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如果你身处其中,却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并受到熏陶、感染。这就是学校文化!因此,我认同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凝聚、引领全体师生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奋斗,并推动学校的发展。由于学校文化具有隐性特征,我们仅靠贴几幅标语,摆放几块文化石等外显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的思想认同、行为转变;简单的说教也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奏效。只有靠文化的引领、生命影响生命,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2、文化引领将是未来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教育管理发展到今天,我们逐渐发现早期的制度管理存在弊端:冰冷的制度能管住教师的身,却管不住教师的心。人在心不在,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于是如何在冰冷的制度的约束中注入可推动教师自觉发展的能量,让教师由内而外,自觉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是摆在当下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认同文化引领是未来教育管理的一条新路径。 文化的内涵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核心价值观。其中核心价值观在3大板块中起统领作用。也就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都得在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来构建。既然如此重要,它就不能是校长一个人的意愿,一定是全体教师认同的价值追求。比如我校的核心价值观:“自强不息,行知合一”的提出就是在地震之后,校长利用建校史馆为契机,组织全体教师在寻找老照片、收集学校发展中的教育故事的过程中,经过大家综合思考后产生的。来自于历史的凝练,大家一致认同,自觉传承并统领我校学校文化的构建和形成。 二、课程理念下构建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眼中有人全面提升 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入脑、入心呢?这就需要在校本研训中进行文化渗透。校园文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是抓手。做课程体系建设,可以让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渗透,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所以我们要做到如下几点: 1、眼中有人

中学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中学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具体在校门两侧)核心理念:腾飞(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办学定位:中国新型乡村闻名学校(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办学方略:坚实起点着眼长远校风:“三心”、“三雅” 三心:感恩之心责任之心爱国之心三雅: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校训:孝行至雅崇德启智教风:博学善导厚德正生学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学校愿景: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教育理念:学会赏识体验快乐发掘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进步夯实基础持续发展。 (二)、学校视觉文化: l、操场围墙: 东边内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正面外:“双凤坳中学”校名2、旗台后墙体:以“孝雅文化”为主题绘制彩色图案。 3、食堂: (1)正面:就餐制度、营养膳食合理搭配宣传牌。 (2)饭厅内:窗口上为主食、主菜的营养介绍,微量元素对人体作用,左右两边悬挂与饮食相关的标语装饰宣传牌,以珍惜粮食,热爱劳动,孝敬父母为主题(3)外墙字体内容能自理、会生活、守纪律、讲安全4、励志楼(教学楼):(1)正面十二大字:知识改变命运性格成就人生(2)走廊文化:忠义、礼信(每班外一块)(3)分别为:古故事;古

诗、古词、现代名人故事(心形图案、双手丫形、绿色基调)(4)前花坛:校友录四块;(后面为激励性语言)(5)教室内: ①正面:根据校训制定班训、国旗②进门右侧:班级信息牌张贴五表③教室两边墙:符合本班特点带激励性的标语与名人画像④后面:各根据特点设计黑板报5、天问楼(科技楼)(1)外墙: ①西面:“孝行成大德,雅行铸完美” ②正面:天问楼(2)走郎内:名人画像、名言条幅(3)室内:根据各室特点张贴标语、制度、各言。 6、学生公寓: (1)女生:楼名坤华苑外墙贴字:雅静娴淑洁身自好(2)男生;楼名乾晖苑外墙贴字:真诚坦荡谦恭礼让(3)走廊内:女生:走廊墙上画面以绿色为基调,平静水面,荷叶平铺,小荷婷婷玉立;男生;走廊墙上画面背景以满天朝霞,巍峨群山,前为翠竹(布置主题内容除必要的规章制度外,突出“家”特色)(4)室内: A、面干净,门窗清洁,物品清洁,物品摆放有序,天棚四壁无灰尘。 B、内布局合理,不乱写、乱涂、乱画,有一定的文化氛围。 C、寝室文明公约制度值日表等张贴于寝室醒目位置。 7、各功能室: ①正面黑板上配以能反应该功能室特点的温馨标语,②黑板两边:该功能室的制度牌。 ③两边的墙面:反应该功能室特点标语④后面:反应该功能室特点的宣传画8、宣传栏: 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双中人的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政治论文 以校本课程构建学校文化 王静慧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管窥课程走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成德达才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王静慧,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一所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有特色的学校,最重要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学校代代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师生,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形成能持续释放的强大感染力。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只有走向学校文化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为了更好推进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基于本校“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结合校本选修课程“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的开发实践,笔者结合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的思考探索课程恚向学校文化的路径。 一、聚焦学校精神文化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关键是走向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日复一日的传承,更在于其对传统与现代的

兼容与创新。校本课程开发走向学校文化,教师应梳理学校文化的历史脉络,从中寻找课程开发主题。 (一)梳理文化历史脉络,寻找课程主题 纵观我校历史传承,“成德达才”的育人目标是贯穿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其内涵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地得到发展与丰富。现阶段,在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我校发扬传统、立足现实,赋予“成德达才”以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成德”即明德,明晓道德;养德,修养道德;厚德,丰厚道德。“达才”即人才,人人成才;专才,人尽其才;英才,培育创新型拔尖人才。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的杭嘉湖平原,毗邻国际性都市上海,是嘉兴市普通高中的龙头学校,具有高起点的定位,在实践与反思中我校文化有了精神独立性,“成德达才,走向卓越”使学生、教师、学校在原有起点上挑战并超越自我,这种精神上的个性追求,积淀了学校的精神文化。据此,为了让校本课程的内容契合学校文化发展,笔者将课程开发目标聚焦于“成德达才”的价值追求。 (二)聚焦学校精神文化,把握校本课程定位 古希腊神话故事是古希腊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这是“成德达才”的题中之义。古希腊神话故事彰显了人的目的性,回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使人活得更明白、更高贵和更有尊严。“成德达才,走向卓越”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以“精神成人”而非“专业成才”为目标,即以人的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心灵攀登和全面发展为本,着力把学生培养成有个人修养、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科学精神的完整人。笔者开发“追问人生:演绎古希腊神话”时十分注

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

JIAOYUDUANLUN 教育短论丨教师版 .-y 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 顾秀 【柳荫中学校,重庆北碚40〇715】 【摘要】什么是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仪式、风俗习惯、舆 论、建筑、环境和服装等。想要改变学生不爱学习的情况,最直接的途径是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而最为有力的 途径无疑就是重建学校的文化。 【关键词】阅读能力;创造环境;主题活动 什么是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仪式、风俗习惯、舆论、建筑、环境和服装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为什么我们总是念叨课程改革难以推 进?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学习?我想要想改变这种 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变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改变的他们的思维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最为有 力的途径无疑就是重建学校文化。 要重建学校文化,首先我们应该觉察自己学校教 师和学生所拥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次自己学校 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有什么不同、优势和劣势自己学 校现有文化所根基的社会现实和学校现实,包括我们 的制度根源、组织根源是什么?自己学校的现有文化 进化的可能性和方向。我们要成功重建学校文化就要 求全体老师能理解文化,提高对学校文化的敏感性。能够学习他者,提高自己对学校文化的认识。能够逆 向思维,深人理解文化形成的根源。能够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发展的可能性。能够借助外脑,提高学校文化 发展的品味。重庆市正大力发展特色项目学校的创 办,那学校文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特色定位,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 学校文化中教育理念、教育愿景、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与特色定位是相辅相成。教育理念是一个学 校文化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不赘述。一旦理 念形成学校就应该清楚地向教师阐明学校文化的核 心理念,学校所有的决策都围绕着核心理念来展开,通过讨论、反思、模式、榜样和实践共同体让师生参与 到核心理念的建设中来,最终落脚到把理念贯彻到课 程与教学之中。其次做好学校课程建设也是重建学校 文化的另一重要途径。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整理,包括各种活动、小课程等等就是所谓的整体课程规划,根据学校的特色项目开展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和特 色教学建设:从理念出发,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审视,看看每门课程离理念有多远,并进行分门别类;从理 念出发,看看还需要开发什么课程?还是该对哪些课 程展开进一步的改造?从理念出发,把课程分出版块,按照一定的学术理论和逻辑体系构成学校的课程系 统。我们的课程规划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有好的 预估和评估,不能因为体系过于庞大,特色难以凸显 或者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满足理念的要求等系列问题 导致我们的规划无法实施或效果未达到预期的值。 比如以某学校为例,我们进行总体课程规划,坚守学科本位,追求文科教学方式变革,探索提升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教学过程集约、简洁、高效,凸显“孩子本位”,关注核心素养,主张在自主合作 探究中释放主体动能,从而达成有效学习。“柳之柔”课程“问题导学”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经历学习问题生成、探究,再生成、再探究,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学科课程建构,促进“课程”与“教学”自然融合,追求“课程发展孩子,孩子建构课程”的理想效果。“柳之美”课程“主题活 动”研究。开设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开展“认一认”“养一养”“种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出 真知”,让学生体验“农夫的生活”,养成“科学的头 脑”。 学校文化建设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全校师生 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果。谢羿老师说过,学校文化是影 响学校教和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 标志。 【参考文献】 [1]刘继忠.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的思考[J].基础 教育参考,2008(1). [圆]张明凤.融合、互动、生长——浅谈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J].阅读(教学研究版),2017(5). -15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