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生物学教案设计[1]

分子生物学教案设计[1]

分子生物学教案设计[1]
分子生物学教案设计[1]

《分子生物学》教案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要求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函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已掌握了必要的数、理、化知识,并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因概念在分子水平上的发展与演变、基因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基因的复制、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基因发生突变与交换及DNA遗传多型性检测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了解新兴起的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研究现状。通过与实验课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与基因克隆相关的DNA技术,使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三、教材及有关参考书

朱玉贤等,《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2002

Benjamin Lewin编著余龙等主译,《Gene Ⅷ》科学,2005

寿元等,《现代遗传学》高等教育,2001

乃恩等,《分子遗传学》大学,1990

四、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科学教育等专业

五、授课学时

36学时

六、课程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容及发展前景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基因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对现代遗传学各发展阶段的认识。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容:

一、什么是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从1847年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Morgan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Watson和Crick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Sumner在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Sanger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而Kendrew和Perutz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总结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诺贝尔奖。

三、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容

1.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指将不同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DNA重组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①在生物技术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传统的制药工业;利用克隆的基因表达生产有用的肽类和蛋白质药物或疫苗。

②定向改造某些生物的基因组结构,使它们具备某些特殊的经济价值。

③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如:基因的克隆与分析;启动子分析。

2.基因表达调控

因为蛋白质分子参与并控制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而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合成时序的信息都由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编码,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所以基因表达实质上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按一定的时序发生变化(时序调节),并随着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以修正(环境调控)。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染色体结构都比真核生物简单,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发生,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真核生物有细胞核结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隔开,且在转录和翻译后都有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发生在各种不同的水平上。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信号传导研究、转录因子研究及RNA剪辑3个方面。

3.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结构分子生物学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又称结构分子生物学)一个生物大分子,无论是核酸、蛋白质或多糖,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首先,它拥有特定的空间结构(三维结构);其次,在它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结构和构象的变化。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结构的测定、结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及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建立3个主要研究方向。最常见的研究三维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手段是X射线衍射的晶体学(又称蛋白质晶体学),其次是用二维核磁共振和多维核磁研究液相结构,也有人用电镜三维重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和各种频谱学方法研究生物高分子的空间结构。

4.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先后完成了包括从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到线虫等十余种模式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工作,并于2002年2月12日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世界两大最著名的学术刊物-nature和science同时发表了人类基因组全序列。

基因组测序工作的进展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也随之产生了新问题。大

量涌出的新基因数据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什么功能这个问题。在这些基因组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因此读懂基因组称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领域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在功能基因组时代,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高通量地注释基因组所有编码产物的生物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特征。生物信息学是在各种“组学”研究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只研究某一个基因或蛋白质或转录产物,而“组学“的研究是采用高通量的技术分析细胞中全部的基因和蛋白质,这样势必会产生海量的信息,因此,人们必须寻求一种高速度、高效率、大规模的方式积累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四、分子生物学展望

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同模式生物基因调控网络的比较分析;RNA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表观遗传(epigenetic)信息的整合;从数据整合到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通用技术必修 技术与设计2]《流程的设计》教学案例

《流程的设计》教学案例 引言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合作与交流,提倡“做中学”。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实践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在通用技术课堂内做了一些尝试,有一定的体验。 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广东版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了解流程》和第二节《流程的组成与描述》后,学生对流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究竟怎样进行流程的设计呢?于是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3)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5)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仍然以《技术与设计2》(广东版)的第三节《流程的设计》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并参考苏教版和地质版两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流程的设计是对前述流程的基础知识的运用和为流程改进设计打基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一般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相同,但具体的设计思路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理解“设计一个流程,一定要对其内在的性质和运作规律了解的较清楚,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而进行设计”,所以先分析讲解一个简单流程设计案例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分组亲历一次简单流程设计――“用植物的色素染布的工艺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并进行相互学习、讨论、交流和评价,从而逐步体会和掌握简单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生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流程设计案例出发,学习流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不但走进了生活,拓展了空间,而且还延伸了观察、想象、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技术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协作解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面对技术世界的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及分析 1、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能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3、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除了要达到以上目标外,关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2、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 教学难点 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师:提前一周通知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染布的知识,特别是染布的工艺流程;制作CAI课件;准备活动课所需的材料(烧杯、三角架、石棉网、酒精、酒精灯和酒精喷灯、玻璃棒、棉布、毛线、3%的明矾作为媒染剂)。 2、学生:查找资料;准备蜜桔皮、茶叶等。 教学过程设计

(2020年编辑)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完整全套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流程与设计》实践课(教案) ——鲁班锁的设计与制作(2课时连堂) 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王涤生430100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的《技术与设计1》前三章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原则”,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学习“方案的构思方法和创造技法”,第七章让学生学习设计,体验实践,从而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由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生了解技术、学习技术、体验技术、感受技术的入门课程,能让学生在“探究、试验与创造”氛围中,顺利地“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中,选取“简易相片架”作为载体,让学生体验了“结构与设计”,熟悉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此刻,在《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二节流程的设计》”中,特意增加2—3个课时,选取《鲁班锁的设计与制作》这个载体,让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设备,选择合适的制作工艺及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制作“鲁班锁”,是激起学生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探究技术、崇尚技术的最佳课程资源配置。 “鲁班锁”的特殊结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结晶,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技术上的瑰宝。学生通过对“鲁班锁”的探究,重现了我国古代技术的智慧,让他们体验了“结构与设计”及“流程与设计”的关系,使他们不仅对“模型及其结构的自然统一关系”有了实质性认识,增加了对《技术与设计2》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技术素养的提高。 教学中设置《鲁班锁的设计与制作》内容,能强化《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知识结构,又可为后续课程《系统与设计》作好铺垫,凸现了《通用技术》的特点,符合《新课标》原则,我们将其作为“校本研究”设置在《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学之中。 二.教学活动的重点 1.让学生通过制作鲁班锁,体验“模型的制作”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了解木工加工技术与工艺,感受传统木质榫结构的独特魅力。 3.让学生感受工艺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且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4.让学生熟悉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 5.让学生准确的识读三视图,并能根据三视图的特点制作鲁班锁。 6.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流程,为学习后续知识《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B.了解常用的工具和设备,知道根据工艺要求选用适合的制作工具。 C.学会木料的常用加工方法,掌握锯条的安装方法,起锯的方法,凿子的使用,以及凿子、锉刀、砂纸的使用(为安全起见,我们选Φ2.5mm×150mm小型平口起子为代用品)。 D.掌握三视图的绘制、识读及其在木工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4.4.2设计与实施雨水收集池水位控制系统-【新教材】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案

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二设计与实施雨水收集池水位控制系统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案,并搭建一个控制系统装置或模型。 2.对所搭建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试运行以及综合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案,并搭建一个控制系统装置或模型。 2.对所搭建的控制系统进行调试运行以及综合评价。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下雨天,雨水收集池的水位不断升高,当水位升至溢水口时,声光报警装置启动,同时水泵开始向位于高处的蓄水箱抽水。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降到水池高度的1/4时,应停止抽水。 2、新课学习 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闭环控制系统用于实现不同的控制目的,要求往往也不一样。对于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婴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如输出量发生偏离,

系统通过动态调整使被控量回到平衡状态,系统的这种词整过程有可能使系统产生振荡。若振荡呈逐渐衰减趋势,能很快稳定下来,还属于稳定系统,否则就是不稳定系统。 第二,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必须符合要求,即系统的输出量与给定值之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第三,闭环控制系统应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进行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几项控制要求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而要结合具体问题全面解决或有所侧重地解决。 情境展示:同学们设计和制作好的雨水收集池,在雨水过多时会发生漫溢,在不下雨时又因为水位过低而无水可用,针对这一问题,大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分析:雨水收集池水位报警和水位控制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升到羞水口时,发出声音报警;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到达雒水口时,把水抽到高处的冲网蓄水箱;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降到水池高度的1/4时,停止抽水。根据设计要求,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升到浴水口时,需要报警;一旦水位降到澄水口以下时,就取消报警。这部分采用开环控制即可。 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升到溢水口时,需要启动水泵开始向高处的冲厕蓄水箱抽水,直到雨水收集池水位降到水池高度的1/4时停止抽水,这部分需要采用闭控制来实现。 主要过程: 采用两个控制系统共同实现上述功能:一是报警系统,二是水位控制系统: 1、报警系统 采用水位传感器检测水位,当水位达到澄水口时,使电磁签电器闭合,电路接通,声光报警。当水位降到溢水口以下时,电磁鳖电器断开,声光报警取消。

[通用技术必修 技术与设计2]“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

“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铁锤加工流程的设计,能分析流程设计中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2.能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事项进行流程设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分析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及设计的表达。 难点:画出流程设计的框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1)流程设计的目标 ①工作和生活中流程设计的目标: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等。 ②生产活动中流程设计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思考:在生产流程的设计中,除了上述所列设计目标外,还应考虑哪些目标?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 “马上行动”: 1.处于城乡结合地带的某乡,现要在乡里新建一个小化肥厂,在流程设计上应考虑哪些因素?

2.要把北方的大豆移栽到南方,在流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 学生回答1:流程设计上需要考虑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选用精良设备和技术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安全生产等。(大力表扬学生的环保意识) 回答2:将北方大豆移栽到南方,从种植流程上需要考虑适合种植的季节、气温、湿度、土壤、病虫害等因素,还有,要注意是否会引起生态不平衡。 教师补充由于动植物引进而引起的生态不平衡的例子。(见后面小资料部分) 生活和生产中流程的设计有两种情况:一是流程的若干环节是显性的,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较容易描述,如上一节课的案例“洗衣、煮饭与烧菜的流程安排”中的流程,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邮寄包裹的流程,邮局邮件的分捡流程设计等。 (学生描述邮寄包裹的流程设计,教师板演框图。) 然而,另一种流程的设计是隐性的,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漫长的探究才能得出的,例如,上一节课的案例“轴承的连续式淬火的工艺流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案例等。 “案例分析: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用适当的方法生产出合成氨的原料-------氮气和氢气。氮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合成塔内500℃和300atm条件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产生氨气,再通过氨分离气不断地把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同时未转化的反应气体再进入合成塔循环加工,这就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合成氨的工艺流程的产生是一个对其内在属性和规律探索的过程。19世纪初,经过化学家上万次的试验,最终才得出在500℃高温下和300atm的条件下能合成出氨,但转化率仅有2%~8%的试验结论,后来又经过不断的试验才形成现在工业生产上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合成氨生产工艺流程。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并思考: 问题1.这个案例包括了哪些环节,它们的时序如何? 问题2.如何将氨合成的流程图画出来,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个流程? 问题3.画流程图关键要注意什么? 问题4.合成氨的流程设计与前面提到的洗衣机洗衣服的流程,邮寄包裹的流程设计相比,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问题1解答:合成氨生产流程包括了以下的环节和时序—— (1)先进行原料气(N2、H2)的制取-----制取环节; (2)气(N2、H2 )的净化,除杂质-----净化环节; (3)用压缩机压缩(至高压状态)------压缩环节 (4)氨合成----合成环节; (5)最后进行氨的分离,得到浓氨并将未完全反应的N2、H2送回合成塔,再循环加工利用----分离环节。 问题2解答:如果用框图表达流程,合成氨的流程设计可以如下图:

4.2.2分析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新教材】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教案

二、开环控制系统 任务二分析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技术体验活动,理解控制系统的含的工作过程含义,熟悉简单开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理解其中控制器、执行器等的作用,辨析开环控制系统的特征。 2.会用方框图表达简单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方框图表达简单开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任务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2、新课学习 技术体验. 搭建定时浇水控制系统模型 体验目的:通过搭建定时浇水控制系统,体会开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情境展示:家中阳台上种植的植物,有的喜欢潮湿,有的喜欢干燥。对于如芦荟这类喜欢干燥的植物,若采用花盆下方接水盘长时间泡水的方式,易导致芦荟烂根。因此,当家人外出时,就需要根据植物的需水性定时给植物浇水。 问题分析:在搭建阳台植物定时浇水控制系统时,浇褴6盆植物与浇海10 盆植物,其回流管的流量是否一样? 活动准备: 材料:电子定时器、电源、水泵、进水管、出水管、回流管、水桶、滴简等。

主要过程: 1.按照示意图4- 19连接好各部件。 2.通电,检查各滴箭是否正常滴水。 3.调节出水量:调节好每个滴箭的清水量。 4.设置电子定时器参数:浇水时长和周期。 思考:若要远程控制该浇水系统,应该怎样调整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将时间设定到定时浇水控制系统的定时器中,到了设定时间就自动接通潜水泵,开始往水管里抽水,通过调节定时器通电时长,控制滴到植物土壤中的水量。这一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可用图4- 20来描述。 设定的浇水时间定时器水泵出水管出水量 输入量输出量 其中,定时器设定的时间是输入量,水管的出水最是输出量。 在控制系统中,为了方便分析,常采用方框来表示系统的环节,用单向信号线来表示系统信号传递的方向,这种图称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它表示了系统的各个环节在系统中的位置、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开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如水位定时控制系统、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定时控制系统、楼宇的防盗报警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瞥控制系统、公园的音乐喷泉自动控制系统等。 对于开环控制系统,可用如图4-21所示的方框图来描述。 控制量 输入量→控剑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输出量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科学技术 区别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利用和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 “ 怎么办” 回答“ 是什么”“ 为什 么” 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联系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与设计2教学案例—系统的优化

技术与设计2教学案例—系统的优化 《技术与设计2》(苏教版)第三章系统的优化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也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分析的综合,又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2.教学重点:系统优化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二、学情分析 进入系统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前期活跃,显然系统分析的深入符合高二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在对某个系统的分析容易陷入原有的逻辑思维,而不能很好地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理解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因此,系统优化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成了本节教学内容上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四、教学资源准备 “技术与设计2”配套教具旋转木马30套、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系统分析,承上启下) 情景设置:有一个农夫带一条狼、一只羊和一筐白菜过河。如果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但是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请你帮农夫解决难题? 学生:1、农夫带着羊首先过河,农夫回来; 2、农夫与狼过河,农夫与羊回来; 3、农夫搬白菜过河,农夫回来; 4、农夫与羊一起过河。

教师提问:说说你们对该系统分析的过程? 学生:问题的突破口在——狼与白菜能够共存!农夫、狼、羊、白菜和船组成了这个系统。系统中各要素是一个整体,都依赖农夫过河;最大的问题是“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和“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的冲突。我们联系已知条件,做了一系列的分析实验,但是比较其他方案不能实现所有要素都安全过河。最后得出以上方案。 教师:你们的思维过程很有价值,很清晰。而且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抓住了系统分析的三大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产品在不断更新,系统在不断的升级。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追求更好,希望投入尽可能少,回报越多越好。为了使系统达到最优的目标所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法,称为最优方法。但是有很多复杂系统,实施方案五花八门、干扰因素四面八方,我们不可能的逐个比较权衡,或者漫无目的瞎蒙。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寻找系统最优值。 (二)新课教学 1.案例分析: 案例一:“农作物种植系统的优化——农作物间作套种” 槟榔林套种香草兰收益高 香草兰——香料之王,是藤本植物,需要有支柱攀缘,并要求适度的荫蔽。测定结果表明50%的荫蔽度有利于香草兰的生长发育。荫蔽有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教案广东版

高二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教案广 东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题:第三章第一节发现与明确问题 配套教材: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广东版)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20xx年10月 授课地点:四川省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本课程的核心章节,本节是教材分段探讨“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对正确判断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否当前可以解决和是否值得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是设计的一般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本节由“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两部分组成,并且对这两部分做了适当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发现问题意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节计划课时2课时,第1课时是让学生对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知道设计问题的,掌握明确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第2课时,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会“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 二、学生分析 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对设计的一般过程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发现与明确问题”是整个设计的首要环节,但他们对“发现与明确问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发现问题的重要性,知道设计问题的。 (2)、掌握设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3)、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发现问题,并学会判断解决问题的价值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过程,养成细心观察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掌握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会分析发现问题的相关信息,判断问题是否值得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1.1.3技术与自然(教案)

3、技术与自然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如技术使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为可能,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 案例分析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建 造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 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 程。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益,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 一个“低地之国”。几千年来,荷 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 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 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 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被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

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 讨论 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接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1/3的国土。请结合案例体会技术在人类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人类在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承受人类永无止境的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能源技术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而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人类和自然应该成为朋友,人类要改造和利用自然,更要爱护自然。 马上行动 分析技术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与同学交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填入下表。 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阅读 造就“绿色”的技术

最新新课标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精品教案精品版

2020年新课标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精品教案精品版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结构与稳定性》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二节第1部分的教学内容,计划用1课时进行教学。“结构与稳定性”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结构的认识”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结构与稳定性”是“结构与设计”这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结构与强度”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结构与稳定性”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经过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学习后,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技术试验,使学生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本节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技术试验及试验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节教材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技术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四、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视频和做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探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引导发现:在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动手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3、总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及总结评价。 五、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铁块泡沐组合体1个、矿泉水2瓶、三角形、四边形等组合体的结构框架几个、活动的方形架1个、自制不倒翁1个、筷子几十把、橡皮绳和棉线若干米、小剪刀若干把。 六、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技术与设计1导学教案

教案——《技术与设计1》导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介绍“通用技术”课程,让学生知道“通用技术”的基本含义,了解课程意义、内容、要求。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一些家具以及生活用品的个性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创新、设计、技术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向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几个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三、课时:1课时 四、学情分析: ——新环境。老师新、同学新、校园与社会生活环境新。这种“新”,带给学生的可能是兴奋和好奇。 ——新课程。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试验中,可以说,每一门课,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然而,由于大部分课程的名称没有改变,倒不一定能对他们产生太多的悬念,但是,“通用技术”课,则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很多疑问。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五、教学过程 1、设计(展示一些家具以及生活用品的个性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A、是蜡烛吗?噢不,它们是灯。一次可以持续工作5个小时。

B、这个会滚动的闹钟有两个轮子,一到设定时间,除了和普通闹钟一样响铃外,它还会自行滚开,你最好在它还没消失之前逮住它。很有意思! C、世界上最轻的自行车 D、合理巧妙的支架设计 E、坐的艺术 设计蔓延在生活之中,同时给生活带来了是很美妙的肢体与视觉享受,当你还来不及去注意它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在改变你的生活了,一个很出色的设计,将是推动生活的进步,也将是告别陋习的开始,引导着生活迈向简便、合理化,科学化与艺术化!所以说好的设计始终是在引导和改变生活! 总有人跟我抱怨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埋没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那么这门课程的设计环节就是给大家一个创新、展示的空间,期待看到大家的创新设计。 2、什么是技术? 有了设计就要有实现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技术”。 技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是不相同的。古今年中外的技术思想也不完全一致。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技术即技能 法国狄德罗:技术是工艺、程序 联合国教科文:技术是过程(包括:设计、制作、评价) 现代技术理论:技术是体系(分为:思想方法、操作技能、文化特性) 将技术与科学对比,帮助理解: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1》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通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1》教案课题: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性质 教学内容分析:技术的五个性质是指技术的基本特性。创新是设计的核心,创新源于核心技术的革新,技术发明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技术的专利性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享有知识产权。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辩论、马上行动等活动,使学生:(1)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2)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3)理解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5)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6)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的情感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创新、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难点)理解技术的5个性质,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我校学生关于申请专利的材料。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及检查作业

1、讨论及提问:技术的价值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2、上节课的作业完成统计及分析。 介绍: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有什么危害?面对温室效应我们能做些什么?参考答案(多媒体课件) 3、上节课的两个链接查阅的同学请谈体会。 二、新授课 1、技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他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 2、案例分析:助听器的发明 3、讨论 助听器的发明: ①、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 ②、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 ③、满足了什么具体需求————。 总结: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 4、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

《通用技术_技术与设计2》高二上学期必修二全套教案

通用技术高二上学期必修二 技术与设计2 全 册 教 案

第一课时常见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 能够结合简单结构,分析结构的受力。 (3) 了解结构的类型,并对简单的结构实例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构的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观察和分析常见结构,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进行结构的受力分析和分类。 三、教学难点:结构受力时所产生的内力和应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纸板、砝码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为了让大家了解结构与受力的关系,我们通过一个实验,让大家切身感受一下结构与力。 2、演示试验 讲解“纸板承受压力试验”: 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

(1) 取废旧纸盒的纸板,分别裁出3条大小均为10cm*40 cm的小纸板。 (2) 分别取若干本书(用于支撑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 试验过程: (1) 将一纸板用两摞书支撑起来,在纸板上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2) 将另一纸板弯成拱形,两端用两摞书抵住以阻止拱形延长,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3) 将剩下的纸板弯成比前次跨度小的拱形,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师生互动】上述演示试验说明:不同的结构所能承受的力是不同的。我们知道结构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就会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已经达到其极限值。那么,说明是应力呢? 3.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力学概念:内力与应力,了解了五种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通过分析讨论掌握了结构的类型。 4.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结构与力(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 能够结合简单结构,分析结构的受力。 (3) 继续了解结构的类型,并对简单的结构实例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用技术必修 技术与设计2] 系统的优化的教学设计

系统的优化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和延伸,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节教材中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 “建造隔音墙”案例,目的是为了阐述系统的意义。从实例分析入手,降低教学难度,运用系统的思想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优化,在分析过程中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体会分析和优化仅仅靠定性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定量计算才行,以“为江边码头选址”为例,让学生们建立数学模型并计算。 第二部分:根据案例分析总结阐述系统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要求学生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比较、优化方案。总结归纳出系统最优化方法的含义。 第三部分:通过试一试和技术试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系统优化的过程,体验系统是如何优化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往往会局限在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上,不能运用系统的思想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优化系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 2、能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3、初步掌握系统最优化的方法 4、能够对一个简单系统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5、运用系统最优化方法的一般性步骤对简单系统进行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懂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指导学生把系统优化的思想延伸到整个生活和学习当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系统最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 难点:系统优化的过程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的同时,感受设计的重要性,对设计过程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设计的观念,但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在发展起来,为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学生有设计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是分析技术与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思考点,需要他们思考、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3.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4.理解技术与设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展辨证思维能力。 2.提高小组协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技术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设计的兴趣,能更好关注身边的事物。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动手操作及思考领会设计的内涵。 2.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

3.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理解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设计的重要性,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 4.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资源准备 1. 收集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 2. 白纸每人一张。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展示几张设计的图片,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装潢设计。 2.新课导入:展示蜜蜂的蜂巢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怎样构成? 在学生回答后给出:蜜蜂的蜂窝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每个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围,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令人叫绝的是,世界上所有蜜蜂的蜂窝都是按照这个统一的角度和模式建造的。蜂房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对蜂房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相邻的房孔共用一堵墙和一个孔底,非常节省建筑材料;房孔是正六边形,蜜蜂的身体基本上是圆柱形,蜂在房孔内既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又不感到拥挤。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很轻,还有益于隔音和隔热。 但是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学生回答马克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引出关于设计的思考 引出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3.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给出问题:你心目中的设计是什么? 操作: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求每位同学用两分钟的时间用发的纸做一件物品出来,可以采用剪、裁、叠等手法,可以借助其他物品来表现。 引出设计的概念: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2)设计的丰富内涵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26页下方的内容并完成27页的马上行动 一起看幻灯上面展示的几幅图片分别说出他们是哪种设计? 往往设计一件物品的时候,是既要用到技术设计,又要用到艺术设计。本书侧重与技术设计。 (3).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案例一:电动剃须刀 电动剃须刀发明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小巧、便携式的电动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