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 (1)

一.选择题。(30分)

1、1903年出版了一本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这本书的作者是桑代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点中阶段论叫做不守恒(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期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4、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性质学习:弄清概念的含义

5、桑代克的理论被称为尝试错误说

6、个体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句话指的是刺激泛化

7、在孩子表现良好行为后,免除他做家务劳动,可使其良好行为概率增强,这种属于负强化

8、奶奶对偏食的小明说:“你吃完了青菜才能吃鸡腿”,奶奶的教育使用了普雷马特原理

9、一个孩子怕兔子,可先看照片,再远远观望,走到近前,摸兔子,抱兔子,这种消除他害怕兔子的方法属于:系统脱敏法

10、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家是:维果斯基

11、科尔勃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道德两难法,海因斯盗药

12、心智技能:配平化学方程式

13、比规则学习更高级的学习方式是:问题的解决

14、扇贝效应出现在固定方程间隔

15、奥斯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有意义学习

16、桑代克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所对应的学习规律

17、心里虚研究指出:通过听觉能记住15%,视觉25%,结合85%,创设教学应遵循丰富性原则

18、买彩票的人受到可变化率强化影响

19、某学校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将结果作为教师晋级、降职、解聘依据是:奖惩性评价

20.得到别人赞许的行为就是好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个体道德行为属于:好孩子定向阶段。

2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7岁解决的主要矛盾:主动对内疚感

22.小李在教师提问时感到紧张,这属于学习的结果

23.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4.共同要素说:强调两种任务中的共同要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25.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经验之间.,属于横向迁移

26.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所迁移的不是两个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成分,而是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27.谐音联想法属于精加工策略

28.部分强化比连续强化下的行为更有抗消退能力

29.管理良好的课堂意味着有效学习时间更多,能使学习产生更多的学习实际行动,课堂管理目标应是: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

30.后天习得的与文化知识经验积累有关,一生都在增长的智力是:晶体智力。

二.名词解释:(4分*5个)

1.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2.间隔强化:这种方法是让学生从许多模范人物身上观察和学习“态度”。为了使态度的学习有效,就要让学生亲眼看到或通过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观察到模范人物在产生期望行为后,得到的表扬和奖励,使他们间接感受到了对正确态度的强化。

3.代币制:二级强化物也称为代币,使用二级强化物来塑造行为的方法叫代币制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5.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6.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7.横向迁移:是指个体把已学到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在内容和难度上类似的情境中。而竖向的迁移,是不同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8.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期望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评价结果不与奖惩挂钩,而是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制订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9.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分类:1、自我应验效应。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2、维持性期望效应。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三.简答题(6分*5个)

(一).简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由七种独立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的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能力。加德纳强调,这几种都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种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种智力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个能力的模块,这也是加德纳和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

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

1. 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提出了他的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他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 8 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2)自主对羞怯(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友爱亲密对孤独(7)繁殖对停滞(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2.理论的评价:优点:埃里克森对对人的心理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考虑一时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方面,而是考虑各个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个年龄阶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缺点:其理论有过份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志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个阶段矛盾的确立。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争意。

3.社会化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

他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

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没有外显的操作。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是指人能够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

强化或者处罚自己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综述)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

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1.认知建构学说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认知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即认知结构。(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

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3)顺应(4)平衡

2.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

素。

(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

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

算阶段(7岁一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五).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1)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

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

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

条件作用类型。

(2)惩罚和消退

惩罚: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

以消除或抑制类似反映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

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

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

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已达到消除某种

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六).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理论。

1.操作的定向阶段

操作的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

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学员最初必须了解做什么、

怎么做,即首先要掌握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操作技能,前者形成的

是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后者是实际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的模仿阶段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其实质是将头脑中

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

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阶段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学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

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通过整合,一方面动作水平得以提高,动作

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动作的初步概括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员对动作的

有效控制逐步增强。

4.操作的熟练阶段

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的内在机制在大脑皮层中

建立了动力定型,即大脑皮层的概括化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七).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1.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即事物的原样,心智活动也有其外化的物质原型,即实际的操作活动

程序、实践模式。原型定向即了解这种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

及其顺序等。该阶段学员主要是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通过原型定向,

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而这种定向映象一旦建立,它

就可以调节以后的实际心智活动,同时也是心智活动得以产生的基础。

2.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操作即根据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把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动作程序以外

显的方式付诸实施。在该阶段,活动方式是物质化的,即以外部语言、外显的

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

学员在该阶段的活动是展开的、外显的,并经常借助于外部言语的引导和

外部辅助手段。学员尚不能摆脱实践模式,而是依赖实践模式进行活动。

3.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借助于内部言语,学员

可以在头脑内部进行程序化的心智活动,而且能够以非常简缩、快速的形式进

行。

(八).教学环境的教育功能

(一)教学环境与学生发展

1.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认知与情绪

教学环境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

环境的影响。

2.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主要是在学习情境中实现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因

素,如教师的高期望、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新异的环境布

置等都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3.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

教学环境中的室内温度、教师期望、师生关系、群体规范等都可以直接影

响到学习的结果。

(二)教学环境与教师发展

1.教学环境能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①学校的物质环境,影响主要是通过是否满足教师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一

些基本物质需求而实现的。②学校领导的工作方式与作风,学校领导的工作作

风和领导方式是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环境因素。

2.教学环境能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

①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有效增强教师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感,有利于教师形成

积极的教育态度;

②学生的定型期望,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比较固定的看

法,这种看法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3.教学环境能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①物质环境因素,各种教学物质设施和条件是教师借以达成教学目标、施展教

学才能和抱负的物质依托。这些物质环境因素能否满足教师工作、生活的需要,

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②教学时间安排:a教学时间的安排要符合教师的身体条件、b教学时间的安

排要符合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规律。

(九)、迁移的理论(综述)

1> 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

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不同的官能,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

通过练习可以增强力量,这些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

者有相同的元素。此处的相同元素必须是不折不扣的共同因素,强调任务本身的共同

性。

伍德沃斯后来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

生迁移。

3>概括说——贾德(类化说)

反对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迁移的必要条件,而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概括出两种活动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有共同成分、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

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人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

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能否了解到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

括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变量:

可利用性: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

巩固性:提高巩固性就能促进学习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相似之处,利于同化;不同之处,新知识独立保存。

(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关系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认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它容

易被人意识到,而且能够明确的用词汇或其他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而程序性知识

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推理,决策等等,它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他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他们是由信息加工的角度公开的,

但他们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陈述性知识常可以执行某个实

验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是创造的基础,在学习中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

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对学习陈述性知识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平,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品德发展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0-9 岁)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

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

坏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

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

系。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

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二)习俗水平(9-15 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有维持这种秩

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

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

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

他们希望被人看作是好人。这时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

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三)后习俗水平(15 岁以后)

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

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

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

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

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

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

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

意义: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一个是由他律到自律。他律到自律和情

绪鉴定,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的不足:在于强调道德认

知而不是道德,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十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职业理想(2)职业态度(3)职业责任(4)职业技能

(5)职业纪律(6)职业良心(7)职业荣誉(8)职业作风

(十三)如何培养人的创造力

1. 学校教学策略:(1)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2)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

伍;(3)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4)开设创造课程,教给创造技

法;(5)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6)塑造创造性人格。

2.创造力培养的一般措施:(1)广开思路;(2)远距离联想;(3)多中

心注意;(4)类比推理;(5)克服紧张;(6)集体讨论;(7)心理安全。

四.论述题(10分*2个)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包括什么?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

的联接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包括: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

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发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

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

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

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发射,后人称之为“经典型条件作用”。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把他自己

的观点成为试误说。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

(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

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

约。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

些刺激物,他们的呈现或者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

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他人及

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

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没有外显的操作。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

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二).认知发展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

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儿童事业中消失的时候,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其特点: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主义。③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思维的不可逆性。⑤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岁一11岁)

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三).佛洛依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早期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与感知相联系;潜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最为强烈的是性欲望。

后期理论:包括本我、超我、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即想办法满足最原始的欲望;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即它不会让本我为所欲为,会用道德约束本我;自我符合“现实原则”,即它会让欲望在现实中得以满足,同时又符合超我的道德观。

(四).如何提高人的问题解决能力

(1)训练逻辑推理能力;(2)扩大知识面;(3)注意掌握好的问题解决策略;(4)提高思维的水平。

(五).课堂上,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导引,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其次,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习者对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形成联想,即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会有利于迁移的发生。

2、考虑和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当前的学习以及今后解决新的问题中恰当运用迁移产生促进作用。

3、将学习内容以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最佳的呈现顺序教给学生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同一学科的前后内容之间的结合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使学习者能掌握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把握事物的整体关系,并且易于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将对促进积极的学习迁移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创设与应用情境相类似的学习情境

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习者提供间接的经验,从而促进在未来真实环境中的有效迁移。

5、教学策略的制定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进行每一次教学之前,教师都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对于新的知识、技能具有引导性或概括性的材料,以唤起学习者对先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回忆,从而帮助当前的学习,即培养学习者将原有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新的情境的解决新问题的学习迁移能力。

(2)培养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习者学会学习

6、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习者向着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向努力。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心理教育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关键期 康拉德·劳伦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是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埃里克森婴儿期(0-1.5)儿童早期(1.5-3)学前期(3-6、7)学龄期(6、7-12)青年期(12-18)成年早期:亲密感到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评价:积极和消极他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比较符合人发展的实际情况。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常见的认知方式:场依存场独立冲动型陈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性格特征差异:对客观世界的差异,对工作、劳动和学习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桑代克的常识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过律练习律准备律 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1 人之生长和表征理论 2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1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2提倡发现学习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在心理状态。 奥苏泊尔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图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却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奥苏泊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组块。 知识学习的分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工作记忆及其认知过程3个重要特征 1 信息保存时间短暂 2 它的工作或活动状态 3 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7±2个组块 工作记忆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一阶段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道小题总分值6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卷中填涂。) 1认知方式又称之为()。 (2分) A. 认知差异 B. 非智力因素 C. 认知风格 D. 人格因素 2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2分)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生理需要 C. 社交需要 D. 尊重的需要 3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之一是()。 (2分) A. 多维思维 B. 去自我中心 C. 思维的可逆性 D. 思维的不可逆性 4“死记硬背”,这是()。 (2分) A. 接受学习 B. 发现学习

C. 机械学习 D. 意义学习 5“我要学”,这是()。 (2分) A. 间接动机 B. 外部动机 C. 近景动机 D. 内部动机 6学习动机的两种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 (2分) A. 内驱力 B. 诱因 C. 学习期待 D. 成就动机 7我国心理学家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2分) A. 品德的学习 B. 态度的学习 C. 人格的学习 D. 行为规范的学习 8“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是()。 (2分)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幼年期

D. 青年初期 9能力属于()。 (2分) A. 可控因素 B. 外部因素 C. 不稳定因素 D. 不可控因素 10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是()。 (2分)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幼儿期 D. 青年初期 11为获得师长赞许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这是()。 (2分) A. 认知的内驱力 B. 附属的内驱力 C.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 避免失败的内驱力 12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 (2分) A. 罗杰斯 B. 马斯洛 C. 苛勒 D. 阿特金森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 1. 心理学 2.心理动力 3.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 5.心理特征 6.个体心理 7.群体心理 8.意识 9.无意识 10.行为 11.教育心理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13.观察法 14.实验法 15.调查法 16.个案法 17.角色: 18.角色认知 19.角色认同: 20.角色信念: 21.教学风格: 22.罗森塔尔效应: 23.教学效能感: 24.结果预期: 25.效能预期: 26.教学反思: 27.教学监控能力: 28.教育机智: 29.学习 30.有意义学习 31.先行组织者 32.接受学习 33.短时记忆 34.长时记忆 35.刺激泛化律和分化律36.强化与正强化 37惩罚 38.认知结构 39动机 40学习动机 41学习需要 42.学习驱力 43认知的内驱力 44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45.附属的内驱力 46.诱因 47.学习期待 48.自我效能感 49.结果期待 50.效能期待 51.问题情境 52.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53.学习迁移 54.正迁移55.负迁移 56.纵向迁移 57.横向迁移 58.顺向迁移 59.逆向迁移 60.特殊迁移 61.普通迁移 62.感觉 63.知觉 64.思维 65.分析与综合 66.比较 67.抽象与概括 68.教材直观 69.教材概括 70.感性概括 71.理性概括 72.正例 73.反例 74.变式 75.记忆 76.知识的记忆 77.知识的保持 78.遗忘 79.前摄抑制 80.倒摄抑制 81.过度学习 82.知识 83.陈述性知识 84.程序性知识 85.智慧技能 86.策略性知识 87.认知策略 88.心智技能 89.元认知 90.元认知策略 91.学习策略 92.问题 93.问题解决 94.问题空间 95.算子 96.算法策略 97.启发式策略 98.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99.目标递归策略 100.定势 101.功能固着 102.问题情境 103.酝酿效应 104.启发 105.创造性 106.发散性思维 107.自我意识 108.现实自我 109.投射自我 110.理想自我 111.自我教育 112.悦纳自己 113.态度 114.品德 115.强化 116.群体 117.社会助长 118.社会惰化 119.群体极化 120.群体思维 121.冒险转移 122.从众 123.服从 124.模仿 125.感染 126.集体舆论 127.集体规范 128.集体凝聚力 129.健康 130.心理卫生 131.心理健康 132.心理健康教育 133.教学设计 134.教学目标 135.教学模式 136.教学媒体 137.信度 138.效度 139.难度 140.区分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 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 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 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 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 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3.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 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 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意志过程。 4.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 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 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 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 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5.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 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 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 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和性格。 6.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 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 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 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 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 面。 7.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 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 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 体心是特征的典型表现, 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简单总和。 8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 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9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 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 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 现象。 10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 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 作和活动构成。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 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 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1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 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 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13观察法:即自然观察 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 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教育心理学 (1)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有三个阶段构成。一、陈述性阶段。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获得,学生首先要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事实和行动步骤等。二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反馈,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能将一个个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将各个行动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各种活动。三,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联系学生最终进入到杜东华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无需有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自动完成有关活动步骤。 这是操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均得到了很大提高。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个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只是不同的人在对不同的事件进行归因时,以上几项因素所起的具体作用会有不同。韦纳又把这些影响因素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一般说来,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结果归结为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例如,当学生把考试成绩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他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更有信心,同时学习动机也更强。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

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在寻找和明确问题方面你是否曾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卖柠檬水的试题中,如果学生不明白“获利”是怎么回事,那就无法理解问题;如果重量单位不用“克”、“千克”,而改用“夸脱”和“盎司”,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 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专栏2-6中所介绍的学生,就是这样把绵羊和山羊加在一起得出船长的年龄的。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低年级学生身上,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是这样草率地选择一个方法并执拗地坚持计算下去的。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 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世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4,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世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的重点较少,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基本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较少有论述题。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

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

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

教育心理学1

第二章心理发展 1、填空题 (1)Piaget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 Assimilation: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Accommodation: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2)Piaget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3)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成就有、、。(客体永恒性,目标定向行为,学习翻转行为) (4)Piaget认为,守恒是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5)按照Piaget的观点,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和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6)Vygotsky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即和。(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7)Vygotsky认为,和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语言) (8)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 (9)按照Vygotsky的观点,教学应着眼于__最近发展区__。 按照我国心理学家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分类11、12岁到14、15岁这一期间属于 少年期 。 2、选择题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D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这个例子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哪个过程?( B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去中心化 儿童常常把什么都往嘴里放,是由吃奶向吃饭过渡,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因此是顺应。 (2)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 A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3)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