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

颈部损伤和身体其他部位损伤相比较并不常见。因颈部分布着重要的血管、神经,又有气管、颈椎、甲状腺,所以颈部外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颈部外伤常见于锐器伤、枪弹贯通伤。主要是常因血管破裂,大量失血,迅速引起死亡。

血管损伤是一种特殊损伤,颈动脉损伤后,大量出血,出血常呈喷射状,颜色鲜红,在短时间内可以致死。颈部大静脉损伤后,血呈暗红色,除失血外,空气可被吸入静脉直达心脏,更为危险。伤员立即出现颜面苍白、心慌、气短、头晕、恶心、口渴、冷汗淋漓,如抢救不及时可迅速产生严重后果。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对颈部血管损伤现场的急救重点是临时止血;对动脉出血一般在创口近端扎止血带止血,或加压包扎;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出血可用一般加压法包扎止血,并迅速请人员急救。

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

作者:王海东,杨笑非,管强,韩锋,王振峰,梁宁,余宏,刘增庆 【摘要】目的:总结颈部血管外伤的临床特点,明确颈部血管急性损伤的救治原则,提高急救水平,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0例颈部血管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急救和手术处理方法,讨论急救与手术处理要点。结果:所有病例经外院或我院紧急止血急诊手术。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100%),未有致死及致残发生。结论:颈部血管损伤应尽快压迫止血急救,及时手术探查,颈部静脉及颈外动脉可直接结扎,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应尽可能修补或重建。 【关键词】颈动脉损伤;急救;原则 the rapeutic principle of acute vascular injury in the neck 血管损伤尤其大血管损伤,病情危急,常危及患者生命,肢体致残。随着城市交通、生产发展,血管损伤日趋增多,颈部血管损伤约占主干血管损伤的5%~10%,病死率为11%~21%,90%为穿透伤所致[1,2]。颈部血管损伤多伴神经损伤,不但能引起休克,更重要的是损伤直接影响到脑的血供,对颈部血管损伤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是否致残以及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熟练掌握血管损伤的病因、病理及诊疗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例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岁~50岁,平均年龄30岁。1例为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爆炸伤,其中1例为单纯颈部动静脉损伤,另1例为颈部动静脉和头颈部肌肉广泛挫裂伤,其余为锐器所致单纯性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 h~20 h,平均时间4.5 h。损伤血管部位2例颈内静脉,1例颈内动脉,2例颈外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支,4例颈内动脉。患者自已或在外院压迫止血后入院。所有病例入院时均神志清楚,5例呈低血压状态,1例入院时已气管插管,1例已有气道受压导致呼吸困难。 1.2 方法 根据颈部受伤情况和临床表现,对高度怀疑颈部血管损伤患者进行紧急处理。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立即压迫止血,难于直接压迫止血者则立即戴无菌手套后以手指明沿伤道将损伤血管压向邻近骨质止血。经紧急处理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者,应立即手术探查;如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无大量活动性出血,可行相关影像学检查(cta、mra、dsa),明确损伤的确切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便于手术顺利进行。本组病例2例颈内静脉和1例颈内动脉直接结扎止血;2例颈外动脉直接结扎,1例颈内动脉分支直接结扎,3例颈内动脉修补,1例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有2例患者术后留置橡皮引流条。 术中阻断近远端血流时静脉注射肝素钠0.5 mg/kg~1 mg/kg,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2次/d,共2周;同时口服阿司匹林,75 mg/d,行人造血管重建者术中及术后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同时调整华法林剂量,长期口服防止血栓形成。术后应进行生命征监测,前3 d 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创伤救治服务流程

附件1 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流程,供参照执行。 一、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是否 1.现场评估: 环境安全 受伤人数 受伤方式 联系院前急救机构 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2.快速分流伤员 3.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 级别,给予必要处置 再次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联系确定接受医院并与医 院进行信息交换 送达救治医院或创伤中心,并与院内 人员进行病人情况交接

(一)现场评估。 1.确定环境安全:急救人员必须确定现场安全后,方可开展工作。 2.确定伤者人数和受伤方式:进入现场后,首先了解患者的人数、致伤原因,初步判断患者的伤情和部位,确定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二)快速分流伤员。 若现场伤员人数较多,检伤分类后应当依据伤情对现场伤员进行分流: 1.能行走伤员:请其去指定的安全地点集合。 2.不能行走的伤员:判断呼吸,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大于30次/分或者小于6次/分的患者,应立即处理。呼吸频率小于30次/分或者大于6次/分的患者,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搏动的应立即处理。可触及搏动的患者,进一步判断患者神志情况,神志异常者,应立即处理。 (三)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评估神志(GCS评分)、生命体征及损伤部位(TI评分),评估应从伤情较重的患者开始,评估的优先次序是: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伤势;可能导致丧失肢体的伤势;其他非威胁生命或丧失肢体的伤势。 1.根据伤情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并立即给予必

要的处理,特别是对红色和黄色预警的伤员给予辅助呼吸、电击除颤、胸外按压、止血、抗休克治疗等抢救措施。 2.转运途中再次进行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3.确定接收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在病人未到创伤救治点/中心之前,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告知拟送达的创伤救治点/中心预警级别、评分评估、预计到达时间、主要的伤情、必要的急救措施以及其它特殊情况。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组织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提前到达急诊室,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抢救效率。 4.与院内创伤急救医师进行交接,明确患者的预警级别、GCS、TI评分及评估情况、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可能需要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各类创伤抢救流程图

创伤抢救流程 由机械、化学、热力、电流、核等两种以上因素致伤称为复合伤;由机械致伤因素造成的大于两个部位的损伤,其中一个部位达到严重程度损伤,称为多发伤。如果各部位均不严重时称为多处伤。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创伤都有很高的发生率。如果院前时间不太长,现场急救以基本生命支持为主;城市院前高级生命支持不一定比基本生命支持的最终救治效果好。 创伤病人死亡呈现三个峰值分布,第一死亡高峰在1h内,此即刻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的破裂及呼吸道阻塞等。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现场,称为现场死亡,只有极少数病人可能被救活,这是院前急救的难点。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h内,称为早期死亡,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死亡原因多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这类病人是院前急救的重点。危重多发伤后第一个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这一小时的头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此被称为“白金10分钟”,比黄金更贵重,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白金10分钟”期间是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跳发生为处置目标,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为了达到改进创伤救治的效果,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要向“白金10分钟”努力。 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致伤因素存在的外伤史,清醒者可出现伤处疼痛。 2、全身有一处或多处伤痕。 3、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救治原则 1.迅速脱离致伤因子,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如心跳呼吸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对休克者予以抗休克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 3.伤口的处理:用无菌纱布或敷料包扎伤口,对开放性气胸或胸壁塌陷致反常呼吸者需用大块棉垫填塞创口,并予以固定。 4.疑有颈椎损伤者应予以颈托固定,胸腰椎损伤者应用平板或铲式担架搬运,避免脊柱的任何扭曲。 5.骨折需妥善固定,常用各种夹板或就地取材替代之。 6.对合并胸腹腔大出血者,需快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7.离断指(肢)体、耳廓、牙齿等宜用干净敷料包裹,有条件者可外置冰袋降温。 8.刺入性异物应固定后搬运,过长者应设法锯断,不能在现场拔出。 9.胸外伤合并张力性气胸者应紧急胸穿减压。 10.有脏器外露者不要回纳,用湿无菌纱布包扎。 11.严重多发伤应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转送注意事项 1.创伤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后方可转送。 2.途中继续给氧,确保静脉通道通畅。 3.必要时心电监测。 4.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继续途中抢救。 5.对于无法控制的胸、腹腔内脏出血导致的低血压状态,不要把血压升到正常做为复苏目标,以收缩压80mmHg。平均压50~60mmHg,心率<120/min,SaO2>96%(外周灌注使氧饱和度监测仪可以显示出来结果)即可。

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和护理

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和护理 脊柱骨折又称脊椎骨折,是临床中一种较严重且复杂的创伤,其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5%--6%。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常导致截瘫,造成病人终生残疾,还会继发其他系统并发症,危及病人生命。 脊柱骨折可分为多种类型 1、根据暴力作用方向损伤分为:屈曲型、伸直型、屈曲 旋转型、垂直压缩型 2、根据损伤程度和部位分为:胸腰椎骨骨折与脱位、颈椎骨 折与脱位、附件骨折 3、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型骨折、不稳定型骨折 临床表现 (一)脊柱骨折 1.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颈或肩背部、塌方事故、 交通事故等。 2.病人感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翻身 起立。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 3.由于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腹痛 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 (二)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 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1. 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 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3. 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

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园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便秘和失禁。 4.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 (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3)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Brown-Sequard's Symdrome):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4)脊髓后部损伤: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深感觉、深压觉、位置觉丧失,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正常。多见于椎板骨折伤员。 诊断:有严重外伤史,X线检查可确诊。 治疗措施 (一)急救和搬运 1. 脊柱脊髓伤有时合并严重的颅脑损伤、胸部或腹部脏器损伤、四肢血管伤,危及伤员生命安全时应首先抢救。 2. 凡疑有脊柱骨折者,应使病人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切忌使脊柱作过伸、过屈的搬运动作,应使脊柱在无旋转外力的情况下,三人用手同时平抬平放至木板上,人少时可用滚动法。 对颈椎损伤的病人,要有专人扶托下颌和枕骨,沿纵轴略加牵引力,使颈部保持中立位,病人置木板上后用砂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头颈的两侧,防止头部转动,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单纯脊柱骨折的治疗 1. 胸腰段骨折轻度椎体压缩属于稳定型。患者可平卧硬板床,腰部垫高。数日后即可背伸肌锻炼。经功能疗法可使压缩椎体自行复位,恢复原状。3~4周后即可在胸背支架保护下下床活动。 2. 胸腰段重度压缩超过三分之一应予以闭合复位。可用两桌法过伸复位。用两张高度相差30cm左右的桌子,桌上各放一软枕,伤员俯卧,头部置于高桌上,两手把住桌边,两大腿放于低桌上,要使胸骨柄和耻骨联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创伤急救—包扎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1、评估环境就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就是否有效等情况。2、评估需要包扎伤口得部位及伤情(割伤、淤伤、刺伤、枪伤、挫裂伤等),确定就是否清创及包扎方法,正确选择用物。 3、了解伤员心理状况。 【准备】 护士:具有争分夺秒得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与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 物品:1、制式材料:无菌敷料(棉垫、纱布)、无菌容器、绷带、三角巾、胶带,伤情记录卡等. 2、就便材料:纱巾、围巾、布条、毛巾、手绢、碗等。 环境:安全、相对清洁 体位:根据伤情选适宜体位. 【方法】 一、三角巾包扎技术 1、平结(也称外科结与方结)打结技术 将三角巾展开→左右手分别持两底角→右手持右侧底角向左手持底角环绕打结→再用左手持左侧底角向右手持底角环绕打结→打结完成。解开时将任意一角延U型结口一侧拉直,即可迅速解开。

2、头顶部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适用于头顶部外伤。 取适宜体位→摘取伤员眼睛等饰物→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三角巾底边反折→正中置于伤员前额处→顶角经头顶垂于枕后→将两底角经耳上向后扎紧→压住顶角→在枕部交叉→经耳上绕到前额打结固定(避开伤口与骨隆突出处)→将顶角向上反折嵌入底边内→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3、风帽式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适用于头部多发伤。 分别将三角巾顶角、底边中点打结待用→取适宜体位→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将顶角结置于额前→底边结置于枕后→将两底边拉紧并向外反折→交叉包绕下颌部后绕至枕后→在预先做成底边结上打结→松紧度适宜→观察并记录。 4、展开式三角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适用于胸背部受伤及肩部等受伤。 取适宜体位→伤口处覆盖无菌敷料(发生气胸伤员应先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将加带三角巾顶角越过伤侧肩部,垂在背部→三角巾底边中央正位于伤部下侧→底边两端围绕躯干在背后打结→顶角上得小带将顶角于底边连接打结→松紧度适宜→打结处垫衬垫→观察并记录. 5、单肩燕尾巾包扎技术操作流程: 适用于肩部受伤。

颈部损伤

1.急救处理颈部开放性损伤的主要危险为出血、休克、窒息截瘫及昏迷等。急救处理应执行创伤复苏的ABC原则,即首要注意气道(airway)出血(bleeding)和循环(circulation)状况,挽救生命,减轻病残。 (1)止血:颈部开放性损伤常伤及颈部大血管,出血快而多是颈部损伤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①指压止血法:用于颈总动脉紧急止血。以拇指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齐环状软骨平面,向第6颈椎横突施压,可闭合颈总动脉。亦可将手指伸入伤口内紧压出血血管。 ②臂颈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单侧小血管出血。将健侧上肢举起贴于头侧。以举起的手臂为支柱将举起的手臂和颈一起加压包扎(图4)此法不致压迫呼吸道,有压迫止血作用。加压包扎止血时切不可单独将绷带围绕颈部加压包扎,以免压迫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小血管出血,亦可采用填塞止血法。 ③加压包扎:颈部大静脉破损时,应立即加压包扎。因为颈部大静脉与筋膜密切相连,静脉破裂后,破口不能闭合反而张开。当吸气时胸腔负压可将空气吸入静脉破口中,发生空气栓塞。故伤后应立即加压包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注意:初步处理时,忌用止血钳盲目钳夹止血。特别是颈总和颈内动脉出血时,盲目钳夹会导致同侧大脑供血不足。此外,出血点不明时切勿盲目钳夹止血因易损伤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等造成不良后果。 ④手术探查:初步处理无效,须立即手术进行气管插管术及颈部切开探查术止血。有作者认为,颈部大血管损伤的处理,可按颈部3区分别对待。 A.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病情危急,无论损伤何区,均需即刻手术探查止血 B.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行选择性处理:Ⅰ区邻近胸腔,Ⅲ区邻近颅底,解剖复杂,处理较难,多需辅助检查(血管造影、内镜检查等)确定损伤部位和性质,决定手术进路和措施。Ⅱ区损伤,以往多采取立即手术探查血管,由于阴性率较高,近年主张亦行选择性处理,效果较好。 (2)抗休克:紧急止血是抗休克最重要的前提。 ①出血虽已止住,但因失血过多,出现或即将出现休克时应立即测量血压。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脉搏高于100次/min应考虑休克的存在。应迅速双侧静脉输液。给予乳酸林格液2 000ml,一般可使丢失10%~20%血容量的成年人恢复血容量。严重血容量降低、重症休克或婴幼儿休克及原有肝脏功能损害者,可改用碳酸氢钠林格液或碳酸氢钠与等渗盐水的混合液,或葡萄糖加碳酸氢钠溶液。 ②严重血容量不足或中等血容量不足,而有继续出血者,必须加输全血,使血红蛋白达到100g/L以上,以维持正常血容量及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然后继续输入平衡电解质溶液。

脊髓损伤的护理教学文稿

脊髓损伤的护理

脊髓损伤的概述 (一)概述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髓损伤造成上下肢瘫痪时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二)致病原因 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损伤、过重负荷等。 (三)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2.脊髓休克以迟钝性瘫痪为特征,病理反射消失、二便功能丧失,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通过X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及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 4.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 (四)治疗原则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原则已有共识,即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彻底减压、合理固定和有效融合)、早期康复。脊髓损伤24小时内属于急性期,此期内治疗都属于早期治疗。 早期用药 由于脊髓血运障碍及代谢产物等对脊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是可以阻止或预防的,临床常联合应用药物来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或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 1.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急性SCI 经典有效药物。冲击疗法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倍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地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分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阻断炎症细胞活化及其黏附和在组织中的聚集,使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轻水肿,增加脊髓血流量,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增加NaK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增大静息电位和脊髓运动纤维的兴奋性,促进脊髓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快速、强大,甚至在若干小时内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尽早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进行冲击疗法可预防脊髓水肿及缺血造成的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时不能用于低于L2或马尾神经的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规定,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必须在8小时之内,3小时最好,持续24小时。

颈部毛细血管扩张病因有哪些

颈部毛细血管扩张病因有哪些 爱美之心,每个人都有,这是非常正常的。尤其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形象是非常在意的。然而,当毛细血管扩张的时候,对人体形象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颈部毛细血管扩张病因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介绍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毛细血管扩张,一般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性性,多为遗传性,父母就有面赤现象. 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候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在较为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如高原空气稀薄,皮肤缺氧,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多血管代偿性扩张,久而久之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毛细血管扩张.或长期接触风,冷,热的水手,厨师,农民和运动员. (2)激素依赖性毛细血管扩张,常为不恰当治疗的后遗症,如面部滥用外用药物(如肤轻松,皮炎平,皮康霜)等. (3)物理因素刺激,如温度变化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了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过度的日晒,引起的慢性光线性皮炎,皮肤干燥等.

(4)滥用化妆品或长时期的"皮肤包月护理",及换肤不当引起后遗症,换肤产品的酸性成分破坏了皮肤角质层的保护作用和毛细血管的弹性,使毛细血管扩张或破裂. (5)某些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发症,患有某种皮肤病(如酒渣鼻)等.也有一些人原因不明确,有了这种皮肤毛病后,面部非常容易发红,如热,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或饮酒时,不但颜色会加深,而且整个面部会潮红(即红脸,关公脸),很难消退,影响美观. 以上便是关于颈部毛细血管扩张的介绍。毛细血管扩张作为皮肤类的一种疾病,是严重威胁到人的美观的,所以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建议在平时,应该不要使用一些不合格的化妆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的

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的> 头颈部作为人体的重要部位,如果发生出血性或缺血性病变,后果往往很严重,而及时发现并进行针对性地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通过依靠影像学进行辅助诊断显得很有必要。CTA即CT血管造影,通过介入的方法在血管内注入显影剂,根据其药物特性显示血管的结构和病变[1]。这种方法在对头颈部血管的检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本院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因头颈部血管疾病来本院行头颈部动脉CTA 检查的2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9例,女性92例;年龄37,70岁;其中,高血压30例,糖尿病23例,高 血脂症43例,冠心病43例,嗜酒者11例,长期吸烟者33例,腔隙性脑梗死21例,大面积脑梗死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65例。所有患者均以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ICVD诊断标准为依据[2],患者均无碘剂过敏史。 1.2 CTA检查方法 影像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64层螺旋CT机),以非离子型碘作为造影剂。用高压双筒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静脉注入80 ml左右的造影剂(3.0 ml/s),再取生理盐水约30 ml逐渐注入静脉。扫描参数:扫描层间隔及层厚为 1.00 mm,速度0.8 r/s,螺距为0.956,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从心脏上部到双眼水平线之间的范围即为扫描范围,将浓度为350 mg/ml、总剂量为80 ml的造影剂以3 ml/s左右的注射速率注射,自动触发阈值设定为颈总动脉达100

上颈椎损伤手术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上颈椎损伤手术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由于上颈椎区域的解剖特点,手术的危险性也较高,所以使得枕颈区疾患的手术治疗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20年来对上颈椎疾患,包括各种伤患引起的寰枢椎骨折脱位、齿状突U型骨折、枕颈部畸形等施以各种外科治疗,手术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术中及术后早期虽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但其发生率4%以内,与下颈椎手术之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似。 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 (一)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是上颈椎手术治疗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脊髓损伤的后果较严重,由于此处为呼吸及心跳中枢,如损伤脊髄多数患者有生命危险。其发生原因,除术中直接误伤外,尚应注意在全麻下,由于后颈部肌肉松弛,当摆放体位时较之一般病例更有可能引起袞枢间的移位,致使脊髓损伤。除脊髓损伤外,喉上神经损伤、舌下神经及脊神经根亦可损伤,文献上均有所报道。此类损伤重在术中仔细操作。 (二) 血管损伤 此是上颈部手术的另一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在颈部血管损伤中,以椎动脉损伤最为常见。 手术中出现椎动脉损伤时,建议应根据以下原则处理: 1. 立即予以压迫止血,予以骨蜡封闭骨孔。 2. 如对侧还未行螺钉固定,则应停止继续行内固定,或改变手术方案。 3. 如为螺钉孔内出血,立即将螺钉拧人。 4. 如不能有效止血,则应在临时止血、纠正休克的情况下通过DSA予以血管栓塞,这是目前认为较为可行的方法。 5.文献上虽有对损伤的椎动脉予以修补的报道,但由于椎动脉的解剖特点,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单侧椎动脉结扎,也是处理椎动脉损伤的方法之一。

(三)感染 上颈椎手术,特别是经口咽人路的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在早期,,如不切开软腭,则可降低一半。对感染主要是预防,包括: 1.术前进行口咽部净化处理积极检査治疗口咽部炎症,以含漱液清洗口腔,抗生素雾化呼吸道,给手术提供一个无炎症灶的安全、洁净的环境。 2.术前气管切开其目的是建立口咽外气道,使气道与切口避开;术野严密消毒,术中细致规范操作,减少局部创伤。 3.术后注意呼吸道护理主要是术后24小时内应有专人负责吸痰。 4.术后鼻伺管营养5?7天。 5.注意全身营养及能景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6.适当应用抗菌素。 (四)术中其他损伤 1.食管损伤是颈前路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中操作粗糙、误伤或器械压迫所致,亦可见内固定物刺伤。只要术中仔细操作,可以避免。如一旦出现食管漏,则应予以充分引流,经胃管给予营养,同时予以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待局部炎症控制后再予以食道修补。 2.硬膜撕裂临床上亦较多见,对于颈部手术引起脑脊液漏的处理原则一般认为: (1) 腹侧手术出现之脑脊液漏:术后嘱患者于仰卧位。 (2) 后路手术出现脑脊液漏:嘱患者于俯卧位,尽可能不讲话、不咳嗽,一般1周后可愈合。 (3) 抗感染:选择合适的抗菌素,并加大剂量,以防蛛网膜下腔的感染。 减少上颈椎手术中早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对应用解剖的熟练掌握,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上颈椎手术,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点,手术的危险性

各部位损伤分级

各部位损伤分级中各名称说明: 1.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当对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赋予一个编码时,这个编码就是唯一的,且表示了特指疾病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他在分类里的上下左右联系。

2.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一致认同、全球通用的损伤严重度评分法,它依据损伤程度,并按身体区域对每一损伤进行6个等级划分。 AIS分值:1分:轻度;2分:中度;3分:较重;4分:重度;5分:危重;6分:极重(不可治)将人体划分为头,面,颈,胸,腹和盆腔,颈椎,胸椎,腰椎,上肢,下肢,体表等11个部位 3.器官损伤定级OIS OIS(Organ Injury Scaling)是由美国外伤医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所主导对每个器官伤害,由最轻1 分至最重6分做一個客观分级,并与ICD-9和AIS做一对照,於此共收集三十二項,主要是腹部和胸部器官伤害分级。

创伤急救操作流程

裁判先宣读任务通知书,宣读完毕递至急救队长手中后开始计时。 1、初步评估伤员同时控制大出血 1)在宣布比赛开始后方可佩戴眼镜、手套。 2)若有2名以上伤员,应同时进行初步评估,无特殊先后顺序。应注意必须在完成所有伤员的初步评估后才可进行详细评估。 3)若伤员有意识可回答问题,则肯定有呼吸、脉搏,若参赛队员概念不清进行了检查呼吸、脉搏及清理口腔异物等处理,则视为未按正确顺序评估。 4)若伤员无反应,则应按标准心肺复苏流程进行操作。 5)若经查伤员意识清楚或意识不清的伤员存在呼吸、脉搏,则应开始查看有无大出血,需口述有无发现大出血。 6)发现大出血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动脉出血:用厚敷料直接压迫伤口处,抬高伤肢,同时按压动脉止血点,并同时用绷带加压包扎伤口。若血未能止住(裁判提示“绷带被血渗透”),此时应上止血带,并应再覆盖敷料包扎。若没有及时控制出血,如进行该伤员或另一名伤员详细评估后才来处理大出血,则视为没有控制动脉出血。

2、详细评估伤员 ⑴按评分细则顺序进行,不能一下带过。 ⑵详细评估:(按顺序,采用手触的方法)检查头部(头皮、头发里伤口)—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腰部—骨盆—检查生殖器区明显的外伤—下肢(检查下肢是否瘫痪,询问伤 员让其活动肢体,触摸伤员双足询问有无感觉)—上肢(检查上肢是否瘫痪,询问伤员让其活动肢体并与伤员握手检查其握力,触摸伤员双手询问有无感觉)—翻身检查背部(当检查后背伤时,三人同时一侧要统一口令,遵从一人指挥,一名位于伤员肩膀一侧,一名位于伤员臀部一侧,一名位于伤员膝盖一侧,同时轻轻翻转伤员)。检查伤员背部翻身后应检查伤员头枕部、颈后及脊柱区、肩胛区和臀部。最后检查手腕、颈部(标牌)。 ⑶检查有意识的伤员肢体有无瘫痪必须与伤员交流。 ⑷若考虑有颈椎损伤,详评时需专人扶头固定颈椎,在详评后可给予先戴上颈托。(可于翻身检查背部时戴上颈托后片,放平时再戴上颈托前片固定颈椎) 3、处理大出血 包扎大出血伤口后若裁判提示:“绷带已被血渗透”,此时队员应在相应肢体近心端绑扎止血带,同时应在渗透

外科创伤急救流程图

外科科创伤急救接诊处理流程图 ●外科值班医师在接到自行送医院的创伤患者时●外科值班医师在接到出诊医务人员患者伤情信息后 生命体 生命轻症 体征征严重 体征创伤 不稳定 平稳患者 定者者生命 ●外科值班医师救治●及时联系上级医师、科主任到 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院,一起做好一切救治工作 ●接到病人后,值班医师与上级医师、科主任●值班医师在接到 一起,再次检查病人,病情评估 病人后,再次进行 病情评估 ●在接诊创伤患者的第1分钟内,接诊医生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 ●依据颈内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有无脉搏及血压的大致范围。 ●D基础情况(年龄、心脏●C评价●A检查●B评价创 疾病、呼吸疾病、糖尿病、肝致伤原因和损生命体征和伤部位和伤

硬化、病态肥胖、妊娠等)。 伤机制。 意识水平害程度。 ●按照CRASH PLAN顺序进行系统查体及伤情判断。3~7 min内完成。 生命体征呼吸心生命轻症 体征严重不稳跳停止体征创伤 不稳定者生命者平稳患者 定者垂危者●如是“120”急诊接诊的患者,不适宜搬动时,可在●现场心肺复苏,苏●外科值班医●在科主任、上级医师的带领下 急诊科现场抢救,必须以外科救治医师团队、急诊科醒后维持生命体征,师按各项诊疗对患者积极救治,必要时组织科 护士为主,急诊科医师、外科值班护士积极协助;必病情允许可转入病操作规范对病内会诊、科间会诊、院内会诊 要时患者可不搬运下急救车,外科医师、急诊科医护房,病情确实危重,人进行及时救等。如若病情确实危重,我院无 人员共同一边救治,一边把患者转上级医院,事后应治处理我院无救治条件,科救治条件,科主任可在报告总值 把当时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医务科。如是自行送院患主任可在报告总值班班的同时有权决定把病人转入上 者,外科值班医师可在积极抢救的同时,报告上级医的同时有权决定把病级医院治疗;在情况特殊危机时 师、科主任、总值班,必要时组织科内会诊、科间会人转入上级医院治;可直接把病人转上级医院,但事

北京住院医师耳鼻咽喉科Ⅰ阶段-颈部科学(精选试题)

北京住院医师耳鼻咽喉科Ⅰ阶段-颈部科学 1、对颈动脉体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多发生于颈内动脉 B.肿块较大者可压迫邻近器官和神经,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Horner综合征 C.DSA显示颈动脉分叉处变窄,肿瘤富有血管 D.本病晚期可发生颈动脉破裂 E.本病多表现为颈部包块,常伴疼痛,生长迅速 2、16岁女性患者,右侧面颊部肿胀,CT扫描如图所示,应考虑为() A.右侧咬肌区血管瘤 B.右侧咬肌区脂肪瘤 C.右侧咬肌区皮样囊肿 D.右侧咬肌区淋巴管瘤 E.右侧咬肌区慢性淋巴管炎 3、治疗气管闭合性损伤的原则是() A.保守治疗 B.暂时无须用药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解除或防止呼吸困难 D.保持呼吸通畅,修复气管损伤,防止气管狭窄

E.尽早行气管探查术,并对损伤行必要的修复 4、能够区别气管闭合性损伤与咽、食管闭合性损伤的选项是() A.呼吸困难 B.局部疼痛 C.皮下气肿、纵隔气肿 D.咯血 E.病史及局部检查 5、患者,男,2d前车祸中碰伤胸部并被圆钝硬物挤伤左颈中上部,当时因胸部疼痛明显,不敢呼吸而就诊于胸外科,诊断为左第六~八肋骨骨折,无错位。经止痛及相应治疗后呼吸困难缓解。现患者声音嘶哑,饮水反呛,吞咽困难并右侧肢体无力。检查除胸部相应体征外,见左颈部皮肤淤血,颈动脉三角处有鸡蛋大血肿,左软腭松弛、咽反射消失,左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左侧Horner综合征,右上、下肢肌力3级。此例最准确的补充诊断是() A.喉挫伤 B.咽闭合性损伤 C.颈动脉创伤性栓塞 D.颈部皮肤挫伤 E.左颈侧血肿

6、对上例患者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 A.颈部CT B.颈部MRI C.颈部B超 D.DSA E.脑血流图 7、对上例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 A.手术治疗 B.介入治疗 C.保守治疗 D.手术加药物对症治疗 E.放射治疗 8、治疗颈部开放性血管、神经损伤的原则是() A.止血、纠正休克、禁食、静脉营养 B.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 C.禁食、纠正休克、抗感染 D.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 E.止血、抗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感染 9、开放性气管损伤所特有的临床表现是()

各部位损伤分级

各部位损伤分级

————————————————————————————————作者: ————————————————————————————————日期: ?

各部位损伤分级中各名称说明: 1.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当对一个特指的疾病名称赋予一个编码时,这个编码就是唯一的,且表示了特指疾病的本质和特征,以及他在分类里的上下左右联系。

2.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一致认同、全球通用的损伤严重度评分法,它依据损伤程度,并按身体区域对每一损伤进行6个等级划分。 AIS分值:1分:轻度;2分:中度;3分:较重;4分:重度;5分:危重;6分:极重(不可治) 将人体划分为头,面,颈,胸,腹和盆腔,颈椎,胸椎,腰椎,上肢,下肢,体表等11个部位 3.器官损伤定级OIS OIS(OrganInjury Scaling)是由美国外伤医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Surgery of Trauma)所主导对每个器官伤害,由最轻1分至最重6分做一個客观分级,并与ICD-9和AIS做一对照,於此共收集三十二項,主要是腹部和胸部器官伤害分级。

各类创伤抢救流程图

各类创伤抢救流程图

————————————————————————————————作者:————————————————————————————————日期:

创伤抢救流程 由机械、化学、热力、电流、核等两种以上因素致伤称为复合伤;由机械致伤因素造成的大于两个部位的损伤,其中一个部位达到严重程度损伤,称为多发伤。如果各部位均不严重时称为多处伤。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创伤都有很高的发生率。如果院前时间不太长,现场急救以基本生命支持为主;城市院前高级生命支持不一定比基本生命支持的最终救治效果好。?创伤病人死亡呈现三个峰值分布,第一死亡高峰在1h内,此即刻死亡的数量占创伤死亡的50%,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的破裂及呼吸道阻塞等。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现场,称为现场死亡,只有极少数病人可能被救活,这是院前急救的难点。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4h内,称为早期死亡,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死亡原因多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这类病人是院前急救的重点。危重多发伤后第一个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这一小时的头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此被称为“白金10分钟”,比黄金更贵重,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白金10分钟”期间是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跳发生为处置目标,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为了达到改进创伤救治的效果,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要向“白金10分钟”努力。 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致伤因素存在的外伤史,清醒者可出现伤处疼痛。?2、全身有一处或多处伤痕。 3、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救治原则 1.迅速脱离致伤因子,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如心跳呼吸骤停,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对休克者予以抗休克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 3.伤口的处理:用无菌纱布或敷料包扎伤口,对开放性气胸或胸壁塌陷致反常呼吸者需用大块棉垫填塞创口,并予以固定。?4.疑有颈椎损伤者应予以颈托固定,胸腰椎损伤者应用平板或铲式担架搬运,避免脊柱的任 6.对合并胸腹腔何扭曲。?5.骨折需妥善固定,常用各种夹板或就地取材替代之。? 大出血者,需快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7.离断指(肢)体、耳廓、牙齿等宜用干净敷料包裹,有条件者可外置冰袋降温。 8.刺入性异物应固定后搬运,过长者应设法锯断,不能在现场拔出。 9.胸外伤合并张力性气胸者应紧急胸穿减压。 10.有脏器外露者不要回纳,用湿无菌纱布包扎。?11.严重多发伤应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转送注意事项?1.创伤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后方可转送。?2.途中继续给氧,确保静脉通道通畅。?3.必要时心电监测。4.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继续途中抢救。?5.对于无法控制的胸、腹腔内脏出血导致的低血压状态,不要把血压升到正常做为复苏目标,以收缩压80mmHg。平均压50~60mmHg,心率<120/min,SaO2>96%(外周灌注使氧饱和度监测仪可以显示出来结果)即可。 颅脑创伤的急救诊疗流程图 到达现场,询问病史,判断为颅脑创伤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神志是否清楚

血管刀砍伤的紧急处理

血管刀砍伤的紧急处理 刀砍伤中,血管损伤占了很大比例。 刀砍伤导致死亡的,大多和血管破裂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有关。 大部分血管刀伤,发生在颈部和四肢血管。 刀伤属于锐器损伤,假如处理及时得当,可以避免截肢或者死亡。 本文只描述血管的现场和外科处理,不涉及刀砍伤带来的其他器官损伤和生命复苏和支持。 现场止血三要点: (1)伤口压迫。 (2)外加包扎。 (3)抬高肢体。 关于止血带 二战期间,因为大量使用止血带结扎来止血,结果导致肢体缺血严重而导致坏死。 止血带的最大问题是阻断了下肢的动脉供血,包括侧枝循环。同时又阻碍了静脉血液回流,导致淤血。 目前,外伤性出血不提倡使用止血带。

压迫包扎技巧 在突发情况,周围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衣物等任何柔软物直接填塞和压迫冒血的伤口。 动脉出血,压迫近端为主。静脉出血,以压迫远端为主。 用布条或纱布绷带包扎,范围越过两端的压迫物。 压迫力度以没有明显冒血即可。 颈部动脉压迫包扎后,随时准备气管应急切开。 如何判断动脉或静脉出血? 动脉血往往呈喷射状,静脉血以渗出为主。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偏暗。 动脉出血伴有肢体冰凉,静脉出血肢体可保持温暖。 抬高肢体后,动脉出血仍严重,静脉出血可明显缓解。

有关判断 动脉部分破裂的出血量很大。 动脉完全断裂,由于动脉回缩,出血量反而较小。 外科处理时的动脉结扎问题 二战期间,美军士兵血管损伤后采用止血带送往医院。当时的外科处理就是直接结扎破裂的动脉。 后来的统计表明,这种方法导致的截肢率在90%以上。 后来越战期间,美军启动血管重建技术,使得截肢率大大降低。 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重建对循环有重要影响的血管。 外科血管重建的时机 手术修复动脉的黄金时间为6小时内。 超过12小时,保肢率降到50%。 超过24小时,保肢率仅有20%。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颈部血管刀伤的外科处理

创伤急救的流程

创伤急救的流程 (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 (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 90%。 (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 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对相应的部位进行X 线、CT、B 超等检查,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 (6)确定性救治手术:对于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修复和止血以确保救命的目标手术。 初步迅速判断病情 以经验判断:经验是临床成功的积累,尽管现在已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单就个体而言,丰富的创伤抢救经验是决定抢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创伤评分:尽管创伤评分系统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在大范围统计结果已表明在判断病情及预后方面的准确性还没有被其他方法所代替。TS (创伤评分):总分为16分,14~16分有96%的生存率;

V 12分为重伤员;4~13分为救治效果显著;〉7分存活率为95%; v 5分则死亡率〉95%; 5~7分难判定。ICRMAS总分为10分,其值小于或等于8分为重伤标准。ISS(创伤严重度评分):中度v 13, 一般无生命危险。重度:13~25,一般伤势严重,危及生命,多发生严重并发症,治愈后可能遗留残疾。极重度:〉25,患者死亡率高。 应用流程:由症及伤是急救工作的思维方式,可在抢救中提高判断的正确性。初步判断是在经验、评分、流程等基础上的判断。对于一个严重的多发伤患者要想在抢救前把诊断搞清楚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决定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抢救者的经验, 探查术是危重创伤可靠、有效的方法。 呼吸道的建立和管理原则 阶梯原则:是指急诊各类紧急抢救患者在呼吸通道的建立是由独立的阶梯所组成, 按一定的顺序, 各阶梯相互联系, 迅速展开和完成。在具体临床应用中不能机械照搬原则, 而应紧随着阶梯化思路, 把握住关键性的首选措施。 迅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和液体复苏:对于创伤患者,建立以中心静脉压为主的数条大静脉通路,确保液体的迅速输入,要求快速、简便、可靠、有效。对于静脉的使用,第一为快速补液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第二为快速补液或胶体液;第三为补液和用碱性药或针对脑水肿的脱水药等;第四为血管活性物质药物。在有穿刺置管的条件下,静脉切开已经不作为首选。 系统查体和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