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3)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培养学生通过读图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启发学生认识:伟大发明创造来源于亲手实验、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

必修一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了土壤。

(3)无产阶级的革命是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中的产物。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

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合作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师: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它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即发明、使用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首先出现在英国。请阅读教材,想想英国为什么要开展工业革命?

生:18世纪以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步伐加快,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商品出口急剧增加,而原先的手工工场技术落后,其生产的产品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的需要。

师:假如你是18世纪英国的一个资本家,你想对传统的手工工场生产来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哪些条件呢?那么当时的英国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

生1: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在手工工场里出现多道工序的分工协作,不断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工业专门化,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这就为以后机器的出现创造了技术条件。

生2: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料、广阔的市场。英国的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些原料;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还扩展了海外市场。

生3:还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保护支持。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教师作如下总结: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政局较稳定;

(2)劳力条件: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合作探究】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先请一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圈地运动的看法。

生: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罪恶的“羊吃人运动”,是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师:很好,同学能从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的分析,这很好。有同学强调了资产阶级是圈地运动的实施者,可是我们教材中历史纵横介绍的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不知那时的资产阶级是否如此强大?

同学讨论,提出不同看法。

师:把同学的问题归纳一下,对圈地运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①圈地运动开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率先进行圈地运动?

②圈地运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③为什么圈地运动会成为“羊吃人”的运动?

④圈地后的地主与新贵族的关系?

⑤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⑥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圈地运动?

师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讨论问题,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对圈地运动的认识要关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

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3)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 需求扩大;

(4)技术条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5)资本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马克思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表明:市场的扩大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

2、珍妮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开始: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国传统的工业中,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中。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备课资料】珍妮机的发明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被一个男子“一脚踢出来”,然后才开始的。这个故事还是真

实的呢!

事情要从1764年里的一天说起。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

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

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

来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

变成直立的了。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

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哈格里夫

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年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

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一说以其妻子命名)。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8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1768年J.哈格里夫斯在诺丁汉与别人合资开办一家纺纱作

坊,用珍妮纺纱机生产针织用纱。由于当年他没

能申请到专利,因此只能自己生产“珍妮机”来

赚钱。“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

也比较好,因此哈格里夫斯的生意不错,“珍妮机”

也渐渐流传开来了。

这天夜晚,哈格里夫斯夫妇晚餐后正在谈论“珍妮机”给他俩带来的日渐富裕。突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出现在他家门口,然后,门被粗暴地撞开,一群怒气冲冲的男男女女冲进来。他们不由分说,将房里制作好的“珍妮机”通通捣毁:“你制作的害人机器见鬼去吧!”甚至有人还放火,点燃了哈格里夫斯的房屋。他们夫妇俩被赶出了兰开郡的小镇。

原来,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为工场主打工谋生。当时英国占领了印度作为殖民地,印度生产的棉纺织品价廉物美,热销一时,引发了英国本土棉纺业的繁荣。但是,织布机械由于机械工人凯伊发明飞梭技术,生产率大大提高。织布需要的棉纱,却还是依靠众多家庭手工业的纺车慢慢纺出来。所以棉纱供不应求,收购价格较高。“珍妮机”的发明使棉纱产量上升,于是,织布厂收购棉纱价格下跌。那些没有使用“珍妮机”的纺纱工人不但产量低,而且棉纱又卖不出好价钱。日子久了,他们的怒气爆发,才有捣毁机器那一幕的发生。

哈格里夫斯夫妇不得不流落诺丁汉街头,但他俩还是努力改进“珍妮机”。1768年,哈格里夫斯获得了专利;到了1784年,“珍妮机”已增加到八十个纱锭。四年后英国已有两万台“珍妮机”了。

工业革命不断地催生出新的发明。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卷轴纺纱机。它以水力为动力,不必用人操作,而且纺出的纱坚韧而结实,解决了生产纯棉布的技术问题。但是水力纺纱机体积很大,必须搭建高大的厂房,又必须建在河流旁边,并有大量工人集中操作。于是,1771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工人的工厂;十年后工人增加到六百名。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1800年,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但这种机器纺出的纱太粗,还需要改进。

童工出身的塞缪尔·克隆普顿于1779年发明了走锭精纺机。它结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特色,又称“骡机”。这种机器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又结实,很快得到应用。到1800年,英国已有六百家“骡机”纺纱厂。

英国纺纱业的大发展,使织布业反倒显得落后了。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使织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纺纱机、织布机由水力驱动,使工厂必须建造在河边,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节差影响,造成生产不稳定,这就促使人们研制新的动力驱动机械。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做纺织机械的动力,并很快推广开来,引起了第一次技术和工业革命的高潮,人类从此进入了机器和蒸汽时代。到1830年,英国整个棉纺工业已基本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蒸汽机作为动力,从纺织业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冶金、磨面、制造和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斯蒂文森发明火车。当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主要产业均已采用机器,完成了工业近代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

就这样,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工业革命,是先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的。继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又被美、法、德、俄等欧美列强广泛吸收和采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促进了商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合作探究】为什么技术革新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中?

(1)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

(2)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

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⑴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剪刀、斧头。

⑵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3、蒸汽机的改良与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的关键

英国棉纺织业的巨大进步,是机械科学原理普遍运用的结果。在机械化装置使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动力成为制约机器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要发展工业,就必须有新的动力。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

【合作探究】蒸汽机是如何改良与广泛使用的?

师:(过渡)珍妮机问世以后,出现了很多机器。机器越来越多,用什么来带动机器,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力、畜力、水力、风力,等等,人们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但这些动力受到的限制都很大,动力制约着机器的进一步使用和推广。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新的动力。同学们了解蒸汽机吗?它有什么优点?它对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1:蒸汽机是一种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新机器。这种蒸汽机突破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机器动力的局限性,能够提供可控制的不同强度的动力,在生产中广泛应用,适应于各种工作机,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

生2:蒸汽机能够提供比较强大的动力,使资本家可以用一台蒸汽机推动许多台机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组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工厂制度于是兴起。为便于生产经营,资本家就把工厂建在一起,工业城市逐渐形成了。

生3: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英国的工厂可以开设在市场繁荣、交通发达之处,以便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也可以接近人口密集地带,以便招募人员。许多工厂可以汇集在一起,进而形成工业城市。在工厂中,由于成套的机器设备的使用,工人的任务被降到简单操作的水平,妇女、儿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于是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工厂大量雇用。

生4:工厂的增多,对货物的运输需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改善交通工具。蒸汽机的发明为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动力机器,比如美国人富尔顿创制的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都是用蒸汽机作驱动的。

师:不错。蒸汽机的出现,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因此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备课资料】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

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出

现曾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直到20世纪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

的原动机,后来才逐渐让位于内燃机和汽轮机等。

萨弗里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提水机,在1698年取得标名

为“矿工之友”的英国专利。他将一个蛋形容器先充满蒸汽,然后关闭进

汽阀,在容器外喷淋冷水使容器内蒸汽冷凝而形成真空。打开进水阀,矿

井底的水受大气压力作用经进水管吸入容器中;关闭进水阀,重开进汽阀,

靠蒸汽压力将容器中的水经排水阀压出。待容器中的水被排空而充满蒸汽

时,关闭进汽阀和排水阀,重新喷水使蒸汽冷凝。如此反复循环,用两个

蛋形容器交替工作,可连续排水。

萨弗里的提水机依靠真空的吸力汲水,汲水深度不能超过六米。

为了从几十米深的矿井汲水,须将提水机装在矿井深处,用较高的蒸

汽压力才能将水压到地面上,这在当时无疑是困难而又危险的。

纽科门及其助手卡利在1705年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用以驱动独

立的提水泵,被称为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这种蒸汽机先在英国,后

来在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它的改型产品直到19世纪初还在制造。纽科门大气式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这主要是由于蒸汽进入汽缸时,在刚被水冷却过的汽缸壁上冷凝而损失掉大量热量,只在煤价低廉的产煤区才得到推广。

1764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纽科门蒸汽机模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缺点,并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初期的瓦特蒸汽机仍用平衡杠杆和拉杆机构来驱动提水泵,为了从凝汽器中抽除凝结水和空气,瓦特装设了抽气泵。他还在汽缸外壁加装夹层,用蒸汽加热汽缸壁,以减少冷凝损失。

1782年前后,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完成了两项重要发明:在活寒工作行程的中途,关闭进汽阀,使蒸汽膨胀作功以提高热效率;使蒸汽在活塞两面都作功(双作用式),以提高输出功率。这时的活塞既要向下拉动杠杆又要向上推动杠杆,扇形平衡杠杆和拉链已不再适用,瓦特使发明了平行四边形机构。瓦特还于18世纪末将曲柄连杆机构用在蒸汽机上。

瓦特的创造性工作使蒸汽机迅速地发展,他使原来只能提水的机械,成为了可以普遍应用的蒸汽机,并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成倍提高,煤耗大大下降。因此瓦特是蒸汽机最主要的发明人。

自18世纪晚期起,蒸汽机不仅在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它使英国的纺织品产量在20多年内(从1766年到1789年)增长了5倍,为市场提供了大量消费商品,加速了资金的积累,并对运输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船舶上采用蒸汽机作为推进动力的实验始于1776年,经过不断改进,至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实用的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此后,蒸汽机在船舶上作为推进动力历百余年之久。

1801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提出了可移动的蒸汽机的概念,1803年,这种利用轨道的可移动蒸汽机首先在煤矿区出现,这就是机车的雏型。英国的斯蒂芬森将机车不断改进,于1829年创造了“火箭”号蒸汽机车,该机车拖带一节载有30位乘客的车厢,时速达46公里/时,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开创了铁路时代。

19世纪末,随着电力应用的兴起,蒸汽机曾一度作为电站中的主要动力机械。1900年,美国纽约曾有单机功率达五兆瓦的蒸汽机电站。

蒸汽机的发展在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它具有恒扭矩、可变速、可逆转、运行可靠、制造和维修方便等优点,因此曾被广泛用于电站、工厂、机车和船舶等各个领域中,特别在军舰上成了当时唯一的原动机。

蒸汽机按蒸汽在活塞一侧或两侧工作,可分为单作用和双作用式;按汽缸布置方式,可分为立和卧式;按蒸汽是在一个汽缸中膨胀或依次连续在多个汽缸中膨胀,可分为单胀式和多胀式;按蒸汽在汽缸中的流向,可分为回流式和单流式;按排汽方式和排汽压力可分为凝汽式、大气式和背压式。

简单蒸汽机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部分组成,汽缸和底座是静止部分。从锅炉来的新蒸汽,经主汽阀和节流阀进入滑阀室,受滑阀控制交替地进入汽缸的左侧或右侧,推动活塞运动。

蒸汽机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功率和效率的提高,而这又主要取决于蒸汽参数的提高。初期蒸汽机的蒸汽压力仅为0.11~0.13兆帕,19世纪初才达到0.35~0.7兆帕,20世纪20年代曾用到6~10兆帕。在蒸汽温度上,19世纪末还不超过250℃,而到20世纪30年代曾用到450~480℃。

至于效率,瓦特初期连续运转的蒸汽机,按燃料热值计总效率不超过3%;到1840年,最好的凝汽式蒸汽机总效率可达8%;到20世纪,蒸汽机最高效率可达到20%以上。

在转速方面,18世纪末瓦特蒸汽机仅40~50转/分;20世纪初转速达到100~300转/分,个别蒸汽机曾达到2500转/分。在功率方面,最初单机功率仅几马力,20世纪初的一台船用蒸汽机的功率可达25000马力。

随着蒸汽参数和功率的提高,蒸汽已不可能在一个汽缸中继续膨胀,还必须在相连接的汽缸中继续膨胀,于是出现了多级膨胀的蒸汽机。蒸汽机因受到润滑油闪点的限制,所用蒸汽的最高温度一般都不超过400℃,机车,船用等移动式蒸汽机还略低一些,多数不高于350℃。考虑到膨胀的可能性和结构的经济性,常用压力在2.5兆帕以下。蒸汽参数受到限制,从而也限制了蒸汽机功率的进一步提高。

蒸汽机的出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向蒸汽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要求蒸汽机功率大、效率高、重量轻、尺寸小等。尽管人们对蒸汽机作过许多改进,不断扩大它的使用范围和改善它的性能,但是随着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蒸汽机因存在不可克服的弱点而逐渐衰落。

蒸汽机的弱点是:离不开锅炉,整个装置既笨重又庞大;新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不能过高,排气压力不能过低,热效率难以提高;它是一种往复式机器,惯性力限制了转速的提高;工作过程是不连续的,蒸汽的流量受到限制,也就限制了功率的提高。

因此,抛弃了笨重锅炉的内燃机,最终以其重量轻,体积小、热效率高和操作灵活等优点,在船舶和机车上逐渐取代了蒸汽机。汽轮机则以其热效率高、单机功率大、转速高、单位功率重量轻和运行平稳等优点,将蒸汽机排挤出了电站。

接着电动机又以其使用方便,代替了蒸汽机在工业设备中的应用。然而小功率蒸汽机热效率比汽轮机高,所以在产煤区或只有劣质燃料的地区或某些特殊场合,蒸汽机仍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蒸汽机有很大的历史作用,它曾推动了机械工业甚至社会的发展。随着它的发展而建立的热力学和机构学为汽轮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汽轮机继承了蒸汽机以蒸汽为工质的特点,和采用凝汽器以降低排汽压力的优点,摒弃了往复运动和间断进汽的缺点;内燃机继承了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和传动形式,采用了将燃油直接输入汽缸内燃烧的方式,形成了热效率高得多的热力循环;同时,蒸汽机所采用的汽缸、活塞、飞轮、飞锤调速器,阀门和密封件等,均是构成多种现代机械的基本元件。

二、从工场到工厂:(工业革命的四个变化)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的出现:

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合作探究】手工工场与工厂的比较:

⑴相似点:①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因而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

②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②手工工场的雇佣工人往往是在较分散的状态下生产,而工厂的工人则相对集中。

通过上述可见,工厂比手工工场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P31英国就业人口比重》表与“历史纵横”)。

城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首先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工业革命后出现一系列工业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城市群和城市带;现在又有了反城市化的浪潮(城市居住郊区化),出现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开始了对城市格局的规划。请同学们调查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城市是如何规划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的。

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形成两大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自由主义与殖民扩张

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

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条件

(1)工业革命的展开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之后,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途径:

政治: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经济: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料

3、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

4、深远影响:

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

【合作探究2】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师: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也最先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也越过了英国的国界,扩展到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到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请同学们再来想一想,工业革命的完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也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生2: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

生3: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为便于生产经营,资本家就把工厂建在一起,工业城市逐渐形成了。

生4: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师:说得很对,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各地区是如何分工的?

生1:首先,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出了大量的产品,必须寻找新的海外市场,同时还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这就迫使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其次,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便捷。

生2: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它们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从而增强了它们征服世界的能力。它们能够凭借强大的实力进行殖民扩张,把其他地区纳入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样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就加强了。“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就说明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

生3:对,在这个世界市场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向世界各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而其他地区如亚洲、非洲、美洲均成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师:是呀,工业革命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还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尤其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多媒体打出下列要点):

①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⑤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

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本课小结

18世纪下半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标志,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它表现在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正是因为蒸汽动力的运用,使运输机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汽船的发明开辟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时代,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铁路使世界经济联成一体,机器代替手工,宣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要求进行全球性的扩张,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多且跳跃性强,本人以“革命”为话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了解的兴趣。采用讲述法介绍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及进程。用图片资料如:珍妮机,旅行者号火车机车等来辅助教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用提问法如:请大家思考我们应向瓦特学习什么?来实现本节课的德育目标和能力目标。再用归纳法来讲述工业革命的影响,并采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用图表的形式把前后的知识贯通起来,让学生对工业革命有较系统的了解。整节课收放自如,课堂问题设置有层次性,难易适中。如问题:我们应向瓦特学习什么?既体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又如问题:火车通到西藏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既结合了教材内容又具有时代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如果本节课能制作成课件,学生更容易吸收,课堂容量也大。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案提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原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想一想,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提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工厂制度的产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的出现,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的传播,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业革命还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化大生产初见端倪,工业文明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

⊙学习延伸

恩格斯把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做了比较,你如何理解。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同法国大革命一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本质上它们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改变的,是渐进的过程;而法国大革命是从政治的角度开始改变的,是思想洗礼和社会的革命。恩格斯敏锐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李玉才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历史编写人李玉才审稿人阎明刚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七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是学习本册教材的关键内容之一。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教材前言对经济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作用。第一目从生产工具的角度阐释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二目从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第三目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生产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角度阐发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成就及引起的变化。 ⑵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⑶探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三、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归纳法,分析掌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动问题; 通过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扩展及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等。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学案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编写人:沈晓钰王洪霞审核人:沈晓钰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影响。 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虽然为欧洲殖民者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辩正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会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航路的开辟,使学生认识到开辟新航路既需要物质、科技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课前自主预习】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要求:按学案内容标记课本并写出提示语。. 2、简要记住以下问题:限时15分钟 1)、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归纳提高(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④强化王权的需要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传播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问题一】开辟 新航路的必要 性和可能性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 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 发展、地理知识的完善、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 持 (二)新航路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西班牙(向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航海家国籍支持 国 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 牙 葡萄 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 利 西班 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 马 葡萄 牙 葡萄 牙 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 牙 西班 牙 1519 ~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对西欧: 1、引发了商业革命。 一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为欧亚 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二是欧洲的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转移到。 2、引发了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欧洲货币贬值,物价 上涨,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但美洲和为 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非洲成为欧洲人的场所,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始。 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4)对亚洲(最初):欧洲殖民者最初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 品。。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美洲独有的、 【问题二】概述 迪亚士、哥伦布 开辟新航路的 史实. 【问题三】 地理大发现对 世界市场形成 的意义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繁荣”的表现(P80①②③)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原因: ⑴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⑵具体原因: ①市场相对狭小: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都相对贫困;国民贫 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③市场上供大于求: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再生产(经济的“繁荣” 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涨上) ④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不稳定。 ⑶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2.爆发 ⑴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金融业) ⑵表现: 工商业 银行纷纷倒闭→人民生活 (P81第二段)农业 ⑶特点: ①范围广: 这场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影响世界 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持续时间长: 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的阴影 ③破坏性大(大萧条、大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 万,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思考:这场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为何会影响整个世界?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已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②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着极 其重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由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史料与数据、运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分析图表等方法,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2.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3.通过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1.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7课

第二单元第七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C)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D.创制水力织布机 [解析]发明蒸汽抽水机的是英国人塞维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是美国人惠特尼,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近代大工厂制度创立的标志是英国人阿克莱特在德比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创制水力织布机的是英国人卡特莱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9·威海高一月考)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C) 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瓦特是发明家,其发明源于需要。故促使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应该是市场因素。故选C项。 3.“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A) A.动力问题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D.劳动力问题 [解析]蒸汽机问世之前,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力、风力等。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工厂的设置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故选A项。 4.(2019·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敦是个纺纱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表明当时(D)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技术发明的水平相当低下 C.国家不重视技术改良与发明D.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解析]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都是工匠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科学理论的产物,说明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结合,故D项正确。 5.(2019·聊城高一月考)下列图片说明了(D)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1)政治前提: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2)市场条件: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劳动力条件: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4)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进程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主要成就 ①引发了纺织、冶金、采煤等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②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迅速推广。 3.扩展: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知识点拨]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它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二、从工场到工厂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4.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误区警示] 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以雇佣工人的劳动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都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提高生产率。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原因 (1)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3)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2.标志 (1)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3.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知识点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方面是指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沦为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依赖性也空前增强,贸易往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景象。 主题一工业革命的原因及成就 1.手工工场和工厂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2)不同点:手工工场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工厂则使用机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自主学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 内忧:国内战争爆发,粮食等物资短缺 外患: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2)政策目的:保障军事上的胜利;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国有化,不论大中小企业。③产品分配: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意义: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政权.但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没有成功。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1921年2月,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1)内容:1921年,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无力开发的以租让方式给外国资本家。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自由贸易。④分配: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执政时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的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主要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推行农业集体化。 5、“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2)赫鲁晓夫地位的稳固 2、内容 (1)农业方面:这是改革的重点。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大力进行垦荒和“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部门管理体制,给与地方和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7.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是发展重工业;通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工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苏联一跃而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1929_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测试题

第17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 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 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 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 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33年,正是大危机时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关系渐趋紧张。 2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极其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A 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 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 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 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历史上极其严重”“100亿美元”“农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广 泛性,选B。 3 右图是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 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 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A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 关税壁垒严重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解析: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1935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

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 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 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 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 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 D 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大危机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故选A。 5.1929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 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解析:D。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29年”“牛市”,再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导火线是10月24日股价狂跌可知,D项与题意相符。 6.“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这可以用来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A.破坏性严重B.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C.持续时间长 D.加剧各国之间矛盾 解析:B:根据题干材料“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可知,这说明国际贸易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反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本质,故选B项。 7.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解析:C。由“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可知,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一些人要求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一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棉纺织工业领域里首先出现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创造、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第二目“从工场到工厂”,介绍了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技术发明与革新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工业革命的概念及其首先兴起于英国的原因部分相对比较抽象,而工业革命的重大革新发明则比较具体,抽象部分重在讲清楚概念,兴起于英国的原因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业革命的扩展略讲,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可以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可以配以材料及题目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或成就,掌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 (2)通过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熟练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重大发明等相关史实。 2.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条件。 2.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和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二、圈地运动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本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三、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条件

1.制度先进 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 2.殖民霸权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争夺,18世纪中期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3.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4.经济政策 英国政府全面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促进了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作业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时加餐拔高练 |课后加餐练| 1.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 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解析:选B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大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且广阔的殖民地刺激了英国市场不断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动力,故B项正确。 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D.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解析:选A “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故选A项。 3.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英国工业革命》时所作的笔记,其中内容出现了疏漏。请结合所学知识,a、b处应该补上的内容是( )

A.冶炼业/城市化进程加快 B.交通运输业/阶级产生分化 C.服务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D.交通运输业/用机器制造机器 解析:选D 动力蒸汽机的出现带来了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故D项正确。 4.“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解析:选A 材料“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体现了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纺织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 5.“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 ) A.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必修2)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时序号累计课时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经济危机的表现、时间、特点;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 (2)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表现,理解其危害的严重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掌握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培养学生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4)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认识其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本质; (3)通过历史剧表演,让学生体验角色,再现历史场景,掌握知识,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自由放任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学好这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子目,分别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上世纪末,日本、韩国等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亚洲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点、难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人物图片,“布莱尔”,“伊丽莎白二世”,问:这两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生:布莱尔,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 师:在英国,首相是议会权力的最高代表,有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悉数掌握在议会手中,女王只是名义上代表英国出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无实权。英国的这种特殊政体叫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政体是如何在英国确立的,它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