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7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7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7课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7课

第三单元第七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经曲折反复,其间“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迎来一个王”。这里的三个王分别指的是(D)

A.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威廉三世

B.詹姆士一世、查理二世、克伦威尔

C.詹姆士一世、查理二世、威廉三世

D.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被杀的国王正是被送上断头台的查理一世。而后两件事与“光荣革命”有关,詹姆士二世被赶出英国,威廉三世和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登上了王位。综上,本题选D项。

2.“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A)

A.1688年的“光荣革命”B.两党制度的形成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D.责任制内阁形成

[解析]本题评价了“光荣革命”的特点与影响。“温和渐进”是指“光荣革命”是不流血而且没有大的社会动荡的政变。“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强调“光荣革命”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故A项正确。

3.有学者针对英国政体指出:“关于这个最高权力机关,就年代看,它是一个稀奇古物;就地位看,它是至尊无上;就权限看,它是无所不包。”该机关是指(B) A.国王B.议会

C.内阁D.最高法院

[解析]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没有实权,A项错误;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就权限看,它是无所不包”,B项正确;内阁属于行政部门,由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C项错误;最高法院负责司法,不是最高权力机关,D项错误。

4.(2019·鹰潭高一检测)摩根说:“《权利法案》显然打破了世袭的权力,这种世袭权力是1660年旧政体复辟的基础,而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将它看作彻底否定了关于政府的概念的历史转折点,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权利法案》(A) A.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彻底否定了英国的君主政体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世袭权力……而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得出《权利法案》确立的民意机构——议会的权力取代王权,成为权力中心,故A项正确;反映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应为1832年议会改革,故B项错误;英国为君主立宪制,仍旧保留王位世袭,故C项错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和民主制的结合,没有彻底否定君主政体,故D项错误。

5.(2019·贵阳高一检测)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D)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解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保留国王,故A项错误;在君主立宪制下,仍由贵族把持政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不是“全体国民”,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导致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正确。

6.(2019·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③首相有权解散议会④内阁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司法权由法院单独掌握,因此④错误,①②③符合责任制内阁的特征,故A项正确。

7.1746年2月10日,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遂让普特尼重新组阁,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当他邀请上届内阁的阁员入阁时,被冷言回绝。无奈之下,他只好在2月12日辞职。这一事件后,英国(B)

①责任制内阁开始出现②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③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④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根据“英国首相配兰因与英王乔治二世政见不和,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但普特尼不是下院议员,得不到下院的支持”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首相必须得到下院支持,③④正确;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1689年《权利法案》后议会掌握了最高立法权,①②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8.(2019·宿迁高一检测)“因为欧洲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若就调整大的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并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B) A.改变了原有社会制度

B.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保障了工人农民的权益

[解析]1689年英国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1832年议会改革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没有保障工人农民的权益,故D项错误。

9.(2019·荆州高一检测)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B) A.贵族阶层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D.农业工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强烈要求获得政治权利。因此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项正确。

10.(2019·长春高一检测)“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这一现象促使英国(D)

A.颁布《权利法案》B.确立君主立宪制

C.进行议会改革D.形成责任制内阁

[解析]从材料信息“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可知,18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B两项错误;议会改革是1832年,故C项错误。

11.有人认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其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其什么也不做。由此可见,女王在英国(D)

A.无所事事B.“君权神授”

C.掌控议会D.“统而不治”

[解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的元首,对外出访代表国家,并非无所事事;国王无实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因此A、B、C三项均错误。女王“什么也不做”,说明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正确。

12.英国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下列能体现英国这一过程的历史事件是(D)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1688年光荣革命③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④18世纪中叶责任制内阁确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题干强调英国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1688年光荣革命才结束,因此,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刚开始时还不可能废除专制制度,排除①。光荣革命为后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88年7月30日,议会两党的7位政治要人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队前来英国,帮助捍卫英国人的自由,威廉乘“新教之风”登陆英伦后,詹姆士二世逃走。英国仅以换了一个国王的代价完成了革命。

——唐晋《大国崛起》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立宪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新体制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结合“1688年”“威廉”这些关键词可推断出此历史事件是光荣革命。

[答案]光荣革命。

(2)材料二出自什么重要的文献?依据材料二说明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解析]可从材料中获得答案,也可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答案]文献:《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财政权)。

(3)依据材料三,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解析]要注意从议会、内阁、君主等方面总结特点。

[答案]特点:①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②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表(部分)

特点。

[解析]本问“事件”可以依据材料找出,但要注意时间“近代”;“特点”需要根据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得出。

[答案]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特点:采用和平渐进方式;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代议制的认识。

[解析]本问从代议制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评价。

[答案]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连续性;英国的制度建设具有创新性;英国代议制适合英国国情;英国代议制以选举与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英国代议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内战的爆发 1.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 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 决战:1948年秋,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1941年1月发起总攻 平津战役:1941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 2.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占领南京。 3. 意义: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前言: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国民党特务使用暴力破坏了这次集会。较场口事件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总结: 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 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17.1 内战的爆发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民党: ②共产党: (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①内容: ②不足: 2、政协会议: (1)召开: (2)内容: (3)结果: 3、内战爆发: (1)爆发:

(2)战略防御:①战术: ②战果: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 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 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 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 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 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 ……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 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 解放战争 作业

第四单元第17课 一、选择题 1.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了当时国人期盼() A.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解题关键是知道“毛泽东先生来了”是指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去重庆和国民党就和平建国的问题进行谈判,故选B项。 2.(2019·安徽滁州期末)漫画多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评说世事。对下面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和平方案”是指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和平协定》 B.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 C.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D.表明作者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表达作者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故C项正确;“和平方案”指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双十协定”,故A项错误;图片未体现图中人有反内战、和平建国的愿望,故B项错误;漫画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的时局,排除D项。 3.(2019·江苏江都中学入学测试)下列诗句中,描述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C 【解析】“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故排除A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时越过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故排除B项;“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描述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故C项正确;“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的场景,故排除D项。 4.(2019·山西永济中学月考)解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战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民解放军在该战役中攻占了锦州,使东北和华北从“中间折断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指的战役是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故选A项。 5.194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某一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敌军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敌,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之敌,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可知,这次战役是在淮海地区进行的,故选C项。 6.1949年《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等报道。据此可知此时() A.中国共产党已转入战略反攻 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水平测试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左)、副团长黄华开怀大笑的情景。这是因为()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3.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历史事件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4.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万隆会议上 B.日内瓦会议上 C.1953年底中印政府代表团谈判时 D.1954年6月,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 5.下列关于亚非会议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C.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主要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6.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 A.独立自主 B.和平发展 C.广泛交流 D.对外开放 7.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改变世界的七天”,主要是因为() A.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B.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加突出 C.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D.说明中美两国人民有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是()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D.中日邦交正常化 9.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D.中朝、中韩外交关系的建立 10.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A.1971 B.1972 C.1973 D.1974 11.下列事件不属于二十世纪70年代外交成果的是()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12.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建交 C.中美“乒乓外交” D.《中美联合公报》签订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实行对外开放 C. 促使中美关系进一步缓和 D. 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合作 14. 1972年签署中日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声明的日本首相是() A. 田中角荣 B. 大平正芳 C. 中曾根康弘 D. 福田康夫 15.中国积极参下列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 世界贸易组织 C. 上海合作组织 D. 石油输出国组织 16.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 不结盟政策 B. “求同存异”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

“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点、难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人物图片,“布莱尔”,“伊丽莎白二世”,问:这两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生:布莱尔,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 师:在英国,首相是议会权力的最高代表,有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悉数掌握在议会手中,女王只是名义上代表英国出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无实权。英国的这种特殊政体叫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政体是如何在英国确立的,它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安徽省灵璧中学张占先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 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 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 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 立宪制建立的关系. 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 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 系. 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 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 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知识体系

2012级历史单元知识框架图及易错易混知识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易错易混知识 1.对“冷战”的理解不到位 【点析】(1)“冷战”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面下的体现。 (2)“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进行对抗;军事上美国成立北约政治军事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杜鲁门主要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结束。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表现为美苏对峙、美苏争霸等,在欧洲德国的分裂,在亚洲朝鲜半岛分裂;在美洲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在局部地区出现“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4)“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它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典例】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格局有关的是() ①1948~1949年柏林封锁和空运②1950~1953年朝鲜战争 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④1991年苏联解体 A.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C,主要是受冷战是不诉诸于战争的含义影响,认为朝鲜战争不是冷战的产物。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是美苏不诉诸于武力,从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全面对抗,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局面才结束。在“冷战”局面下,柏林封锁和空运、古巴导弹危机、1991年苏联解体都是美苏对抗的结果。冷战局面下,局部地区出现“热战”朝鲜战争是局部地区的“热战”,但同样是跟冷战格局下的产物,故答案为D。[答案]D 2.错以为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点析】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从属于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制的关系为: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典例】观察下列两幅图,你认为图中两大组织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20世纪50年代华约国家在开会 A.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B.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 C.美苏争霸局面出现 D.两极格局局面正式形成 [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A、B,错因在于没有很好的理清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形成、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关系等。解答此题首先要判断两图反映的是北约和和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组织的出现,进而分析各项。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争霸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结果,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出现的基础,而两大军事政治集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故D符合题意。[答案]D 3.误以为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点析】(1)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够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2)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于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典例】1951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在法国巴黎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简称为《巴黎条约》,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启动。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根本目的是()A.增强西欧经济实力B.摆脱美国的控制C.加强自身政治安全D.恢复欧洲霸主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