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行政强拆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陈家兴

2010年12月17日00: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行政强制拆迁拟取消,是否强拆只能由法院裁决。这是一个令人感叹唏嘘的重要进步。

这些年来的强拆,尽管一些地方打着公共利益等的旗号,但其背后的种种利益纠葛已昭然若揭。在公众看来,这是用百姓根本利益的名义掠夺百姓的切身利益,用民众长远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眼前利益,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合法利益。如此强拆,也拆掉了政府的公信力。

每一起强拆事件,不论理由多么正当,强拆的暴力却是最有穿透力的语言。它直观而震撼地告诉每一位公众,在强拆面前,普通民众是多么的弱势。在每一位公众的心里,都会觉得什么时候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被强拆的对象。

诗人说,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强拆,正是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后的“实践理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工作实际、发展实践中,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事情必须这样,只能如此,否则工作没法做,发展会停滞。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摆在群众的对立面,在群众对自己坚定说不时,强制手段越来越成为常用的武器。

为什么而出发?当此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尤其需要重温。当年多少前辈先烈,以热血和生命追求什么?为了什么?在他们执着的理想信念之中,那是百姓的福祉,是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百姓不受人欺凌宰割。为此而牺牲奉献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这样的崇高使命,让无数后继者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的,要把人民举过头顶,把百姓放在手心。

不必醉心于什么具体个人不是人民之类的诡辩。文明的理念、法律的尊严告诉我们这样一些常识: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维护一切人利益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绝不能用侵犯少数人利益的方法,去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每一位公民的合法利益我们都必须尊重。民众也正是从你尊重每一位公民的利益中,才相信你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永远也别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必须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违反。违反了它,就可能会失去人心,动摇执政根基。不能把群众当作管治惩罚的对象,当作掠夺利益的源泉。不能漠视百姓的生命,甚至用强制手段逼出人命来仍无动于衷。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强拆事件及相关命案,我们必定不会认为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会痛心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观念出了问题。我们必定欣慰于今天废止行政强拆的果断,使我们免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民时评:官员的大言作派与大爷情结

●朽木

2010年12月04日03:4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常言道:大言欺人。大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大话吧。说大话是要有底气作支撑的。严格讲平头老百姓就说不了大话,说了也没人去信,弄不好还会落下话柄,徒增人之嗤笑,被人讥为厚脸皮、吹牛皮。而有底气的大言,在现社会,大概可为两类,一类为有权者说,这叫官腔大调,权力本位官本位是其后盾,一类为有钱者说,这叫财大气粗,货币本位金本位是其后盾。本文想独说最近颇为社会舆论关注的官员的大言。

官员说大话早已有之,毛泽东、邓小平就不断提醒为官从政者不要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当然,这大言即大话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着。早先的大言大话,多半是与空话套话连在一起的,毛泽东形象地谓之为“一国际二国内三地区四本部”,即云山雾罩大得没边的意思,虚头巴脑的意思。而现如今这大言大话,更多的则是“牛语”、“雷人之语”之类,目中无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是其“时代特征”。比如农民不肯拆迁吧,地方大员就大言赫赫:你让我不舒服一阵子,我就让你不舒服一辈子;同是拆迁,当社科院某研究员在饭桌上建议某县领导不要野蛮拆迁时,这个县的县大人就口吐狂言:我们不拆迁,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再比如,当有记者到某地科研单位采访老院长时现任院长便勃然大怒:滚!我让你滚出去!又比如,当一女孩及其家人、友人、目击者斥责酒后乱来的某官员时,此官员则脱口而出:“你知道我谁吗?我北京来的!”

80后90后的网民称此类话曰“雷人官话”,一点儿不假。说句实在话,天上打雷打得再凶再响再霹雳万钧,老百姓没几个怕它的。但“雷人官话”则两样了。因为,伴随着“雷人官话”倾盆而至的,往往是“雷人官行”!有人析之曰:少数官员之大言作派,源于其“大爷”观念、“大爷”位置。在他们眼里,说句大言大话算得了什么。“爷就这样,咋地?”

在现代社会,官决不是爷,决不能是爷,而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代表,是人民的乳汁在喂养他们,他们在代表人民掌权,同时,应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分工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人是平等的,官民平等。换言之,要令官员口不出“大言”,必须令其心不属“大爷”。要监之督之,通过广泛的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令其端正身份,弄明白自己姓什么叫什么是干什么的,不要被“爷情结”给魇住了。

这才是治理官场“大言”的根本路径所在,这个路径要靠全社会共同来开拓。

人民时评:干活如牛马、饭与狗同锅,智障奴工拷

问社会底线

李强

2010年12月15日09:0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逃跑就遭毒打、干活如牛如马、吃饭与狗同锅、未领一分工钱。这些智障奴工在新疆遭受的非人待遇,令整个社会有良知的民众感到震惊和愤怒。前有山西黑砖窑、安徽黑砖窑,如今新疆的黑工厂再次牵动亿万人的心。这类事件一再发生,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尽管我国早在20年前就颁布了残疾人保护法,然而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这些生产经营者对于法律的敬畏感荡然无存,甚至堂而皇之地把智障人士当做奴隶一般使用。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法律的逾越,更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近些年来,无论是黑砖窑,还是毒奶粉,亦或是暴力拆迁,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在近乎狂热的财富追求背景下,司法救济不力的同时,社会道德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违法行为突破正常人的道德约束,漠视生命、无视人权到了不以为耻、无法无天的地步。要知道,法条好写,人心难建,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将失去向上提升的精神动力。

而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政府同样难辞其咎。雇佣这些智障人员的老板李兴林,振振有词认为自己是在“行善”:“这些傻子在外边得不到温暖,在这里有饭吃”。这话一方面凸显其道德感的缺失,同时也揭示出这些智障人士无法得到有效救助的事实。由于有关部门的失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这些本应该在救助站得到衣食保障的弱势人群,变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事发之后,新疆托克逊县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解救奴工,抓捕责任人,并表态做深刻检讨,效率值得称道。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作为事件的另一方,四川渠县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声明,跟所谓的“渠县乞丐收养所”划清界限,声称全系个人行为。殊不知这个收养所的负责人曾令全,早在2006年就因为类似事件被湖南警方通缉,不仅如此,此人在去年居然还曾当选该县的工商联执委。如此的“个人行为”,不知渠县有关部门如何解释?如此的不作为,暴露了政府治理上的漏洞。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智障人口达1200万,这些人的生存状态,除了类似爆炸新闻之外,我们鲜有了解。在经济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应当拿出更多的诚意和力量来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共同守住社会底线。政府救济当然要走在最前列,同时也需要社会救济的大力支持,在发达社会,慈善机构、志工团体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每一个公民,也应常怀正义悲悯之心,为保障弱势群体贡献力量,保护他们,也是保护自己。

人民时评:公务员和矿工究竟哪个“压力”大

王兰

2010年12月15日00:0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近来,关于职业压力排行榜的走红备受争议,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榜首的公务员的职位,明星,农民工均榜上有名,而其中,矿工居于最后一位也让网友议论纷纷。

公务员职业“压力最大”之所以引来热议,是因为许多人对这个结果持有异议。有着“金饭碗”之称的公务员,怎么就成了“压力最大”职业?每年“国考”的近百万人,难道是为了争着抢着去钻“高压锅”?一个显著事实是,“压力最大”公务员的幸福感在各个社会群

体中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这事儿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个悖论。破解这个悖论,我们不妨看看公务员的压力主要来自何处,是什么样的压力。

在制度层面,虽然已有了公务员法,但是公务员在考核、激励、晋升制度等方面,仍有许多不确定或模糊的因素,这给官场的潜规则留下了运行空间。这种制度与潜规则的相悖而又并行,自然会在公务员的心理投射出矛盾阴影。在竞争方面,晋升成为公务员个人前途的重要目标。公务员之路其实走的就是仕途,而职位的稀缺使得竞争加剧。在人际应酬上,“关系就是竞争力”在公务员职场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公务员为了升迁,既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还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与群众的关系也要顾及到。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言行和私下的意图、行为不一定能一致,其背后也多是各种人际关系体现的利益关系,许多公务员“于私于公都不能不应酬”。从组织文化模式看,机关组织文化具有领导中心的特点。领导说了算,一切得围着领导意图转,这对那些自主意识强的公务员来说,也会成为压力源。另外,在岗位要求上,公务员的工作有常规、琐碎、繁多、不确定等特征,显然,这也是公务员感到压力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见,公务员是有压力,但是他们的压力归结到一起,主要是升迁过程中的压力。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是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员的共同感受,只不过压力源不同而已。公务员的压力来自自我实现需求的最高层次,说明公务员已基本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在排行榜中“职业压力最小”的矿工,他们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生活、生命是否有保障的压力,属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排行榜中职业压力倒数第二小的下岗职工,他们的职业压力,应该主要是经济问题和生存的压力,属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所以,公务员与矿工、下岗工人的压力完全不是一码事,此“压力”非彼“压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不可比较的事物来进行对比,这个调查的排行榜就失去了意义。据悉,此项调查突破了国外将生活应激与工作应激相分离的惯例,而是将两者综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而这种“混为一谈”的研究结果,自然让大众诧异得“跌破了眼镜”。

人民时评:又见跨省追捕公权应尊重网民监督权

李舆

2010年12月02日08:5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近日,人民网追踪报道“举报公务员招考作弊遭跨省追捕”一事,11月23日,宁夏吴忠市民警赴甘肃将甘肃省图书馆助理馆员王鹏以涉嫌“诽谤罪”为名刑事拘留。警方以“公诉”程序刑拘王鹏,理由是其行为“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王鹏此前多次发帖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而马晶晶父亲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母亲系宁夏吴忠市委常委、政协主席。

最新的消息称,吴忠市认定利通区公安分局跨省刑拘王鹏系错案,将本应属于自诉法律程序的案件按照公诉案件办理,决定立即解除对王鹏的刑事拘留,对利通区公安分局局长何泽祥、政委汪红东予以免职,并就此案作进一步调查。

从类似的跨省追捕案例中可以发现相似的逻辑:相关案件涉及的是个别人的利益,但最后却由警方出面“摆平”,而所用手段,就是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显得那么简单粗暴的跨省追捕。

对于类似案件,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手握公权的一些人,为何能如此无视网民监督权,以执法名义假法律之名做违法勾当。

马晶晶到底有无在公务员考试中作弊,有待权威部门的公正结论。王鹏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有行使监督权的权利,这是宪法与法律赋予的。警方以涉嫌“诽谤罪”为名将王鹏刑事拘留,以“公诉”程序来刑拘王鹏,而诽谤罪是自诉案件,“公诉”程序正义何在?所谓的“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如何界定与认定?当地警方为何不对此事件的处理向公众详加说明?

如今,上网发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面对网友监督,吴忠警方本应做的是尊重网民的监督权,对公民的举报进行认真调查,并向公众释疑。遗憾的是,他们却不惜动用警力跨省追捕。不免想追问一句,吴忠警方是在“替谁说话”,又在“替谁办事”?

就在去年4月,河南公安厅长曾就王帅事件道歉,并表示当地公安机关执法中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去办理。应当说,一起公众关心的事件结束后,相关部门应总结教训,其他地方也应比镜自照,改进工作和解决矛盾的方式,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避免类似有损政府公信、有损公民权益事件再度发生。然而,一年半过去了,从王帅到王鹏,至少目前,很难说吴忠从灵宝王帅事件上汲取了教训,他们如出一辙的行为,也更凸显了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肆意妄为。

如今,我们对王鹏事件进展保持高度关注,同时也提醒有关部门应保持权力的谦抑与规范,充分尊重网民的监督权,切实做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别再让因言获罪的跨省追捕再添新例了!

人民时评:人们何以“仇富不仇袁隆平”?

王兰

2010年10月16日00:00 来源:人民网

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000998)上市交易。到如今,以9月15日隆平高科开盘价计算,袁隆平已拥有股价市值约为1.15亿元的身价。他自己也坦言,每月工资6000多元,还有股份分红、稿费、咨询费等“额外收入”,每年总共有30多万元收入。袁隆平富了!不过这一次,民众的评论似打破了“仇富”的定律,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这位湖南农民真实地表达了人们“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

面对富人袁隆平,为何人们“仇”不起来呢?袁隆平的财富观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

谈到财富观,袁隆平的看法是:“钱是要的,因为要生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事实上,“取之有道”和适度使用不仅仅是袁隆平的财富观,更是这位科学家在拜金浪潮中所坚持的行为准则。袁隆平的“超级水稻”贡献超越了国界,温总理对其成就给予了“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的评价;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也曾说:“袁隆平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袁隆平不仅靠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了公众,更为财富之上的追求付诸了毕生的努力。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他的财富品质高贵。对于这样的富裕,人们何恨之有?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富裕也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贫穷不再被道德美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仇富”现象。究其实质,与其说是“仇富”,不如说是“仇腐”。某些富豪的财富品质受到质疑,原始积累是在官商勾结和不法经营中完成的,是在对穷人的掠夺、对国家财产的瓜分中巧取豪夺来的,正是这种不正道不阳光的财富以及过度的消费方式,才是人们所真正痛恨的。

财富是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石,应当鼓励人们勇敢追求。但前提是社会应该堵住“取之无道”的机制漏洞,给更多的人取之有道的鼓舞和通道,给公众提供公正公平的机会和竞争环境,做到基本的机会均等,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光明正大的富裕之道,“仇富”现象自然也会消减。

民时评:嘈嘈之争,恐怕连地下曹公也有意见

朽木

2010年09月25日00:0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这个嘈嘈,明眼人一望便知,说的是曹操。打字时迸出这么一个“嘈嘈”来,一愣,随即会意一笑。是的,这阵子的曹操之争,真的已经变成了嘈嘈之争了。说众声喧哗是客气,说众声嘈嘈、众声嘈杂是事实。

有关曹操的两件事在嘈嘈。一是曹操墓之真伪,一是围绕曹操同期一南一北在搞大典、论坛之类。一代枭雄曹公,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把曹操墓挖了,如果是真墓,当然是考古界文物界文化界又一大事,墓以主贵,不足为怪;但如果挖出一假的却偏要说真的,则不免有糊弄天下之讥,恐怕连狡诈多谋的地下曹公也有意见;若再加上挖者的小算盘,再加上挖者的私心私欲,再加上挖者的作弊作伪作假搞小动作搞权谋,则更会彻头彻尾糟蹋了文化文物考古,诸如此类。不幸的是,眼下这嘈嘈之争,以上这三种情况,就都一一冒将出来,弄得世人一律如坠五里雾中,一头雾水。这真叫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了。

中国有的是历史,帝王将相当然也有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帝王将相的陵墓当然有的是。

真的想挖,够挖一阵子的。这很让有些国家眼馋不已。挖得好,当然会彰显我泱泱大国的风采,当然会提升我文明古国的声威。还有一个当然,就是当然会一并提升当地(事发地)的名气。比如兵马俑,比如马王堆,美轮美奂,震古烁今,十分了得。说句实话,不仅国家喜,地方喜,即便一区区小民,也会高兴。

但嘈嘈之争则颇不然,颇有些变味。想当年挖十三陵挖兵马俑挖曾侯乙墓,多认真啊,只要一公布,天下无不服膺,经得住历史考验。如今呢?一个曹操,把21世纪之初的当下闹的鸡飞狗跳。无论最终怎么一个结果,有几点是很可笑可恶可悲的。一是急,急功近利也。为什么不能把事实搞得铁板上钉钉再放出风声来?现在这年头可比过去容易做的多了,各种科技手段早已鸟枪换炮。二是浑。含混不清也,浑浑沌沌也。争议那么大,疑点那么多,为什么非要一口咬定?三是利。利益作梗也。以前搞考古,考出来是国家、人民的事。现在呢,好像都是地方在忙活了。为什么?现在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呀,可以做个“文化产业”呀。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让钱眼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的世界就肯定会出问题。还是让“嘈嘈”平静些吧。

人民时评:撞人补刀,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范正伟

2010年12月01日01:3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大学生撞人补刀事件有了最新消息,谈到挥刀动机,犯罪嫌疑人药家鑫竟称是“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因为怕难缠就去灭口,果真应了网友那句话“我爸是李刚,药家更嚣张”!

撞伤不如杀死,这大概就是药家鑫的逻辑。一个大三学生开私家车上学、又传其家境比较殷实,药家鑫大概觉得有钱就能买平安,至于对方性命,在他眼里只是“麻烦”而已。

类似逻辑人们并不陌生,在去年杭州的“欺实码”事件中,肇事者胡斌面对在他车轮下惨死的大学生谭卓,不仅未下车,还与赶来的其他朋友有说有笑,大概也是觉得有钱可以摆平;至于李启铭,在撞倒两名女学生后,不但没有停车,反而若无其事一脸轻松,继续开车接其女友,只因有个好老爸。

这或许就是当下某些人的素质和价值观:有钱可以摆平一切,有权可以搞定一切。

人的意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在这些孩子肇事后,其家长的反应也值得反思:迄今为止,药家鑫亲属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撞死人的胡斌被判了三年,其母亲哭诉“太不公平了”,难道是觉得113万的赔偿足够消灾?至于李启铭的父亲李刚,虽然在央视痛哭道歉,但事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我们还需等待。

有这样的言传身教,有这样的案例教学,某些家境殷实的孩子养成不良的素质和价值观难道还是空穴来风么?

近来经常有媒体报道各种“富二代”培训班,甚至某些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资助“富二代”培训,不管怎样,培训总归是好事,但除了学习高尔夫骑马茶道、钻研如何继承父辈

财富,又有谁听过“社会伦理课”、“公民常识班”?

民营企业家孙大午曾说,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责任越大,如果对社会不承担责任,财富随时都会更换主人。对于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来说,应时刻体会“黄金满盈,不如遗子一经”的古人遗训。而对于政府来说,面对某些人权钱崇拜思维,更要推进法治建设,打消权钱可以摆平一切的张狂念头。

药家鑫撞人补刀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欺实码”事件,三起事件都是因车祸而起,以被害人殒命而终。一种草莽的、粗鲁的价值观依然在某些人的心头挥之未去,这无疑是值得警惕的。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尽管权钱威力巨大,但这毕竟是一个法治意识苏醒、日益走向进步的社会,如果某些人不能很好处理权钱与素养、权钱与责任的关系,甚至异化为一种致命的自负,那么不仅会累及无辜,自己也必然会被毁掉。

人民时评:农民工版《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

唐宋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在这个寒流不断侵袭的冬日,一对农民工兄弟用嘶哑和苍凉的歌声,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春天”。

29岁的刘刚和44岁的王旭光着膀子在出租屋唱《春天里》的视频,迅速红遍网络。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每看一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学生们为这两位农民工歌手拍的MV,点击已近20万。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心的包装,农民工翻唱的《春天里》凭什么打动人心?是“夹杂着啤酒、香烟和雄性荷尔蒙气息”的男人风格,是“涌动的不安和悲壮的歌词”,更是“落魄和艰辛、困境和希望、梦想和坚持”。

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兄弟,用沧桑的呐喊和“赤裸裸”的青春,触动着人们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让我们在感动中反思和追问。

这样追梦,傻不傻?刘刚是退伍军人,到北京后,打过零工,干过小买卖,后来在地下通道唱歌赚钱。王旭在北京打工10年,现在在一家制药厂仓库当复核员,每到周末,到地铁站演唱。像成千上万涌入城市的草根一样,这两位农民工兄弟带着梦想出发,为了梦想奋斗,哪怕凄风冷雨,哪怕路人白眼,哪怕无人问津!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书写着“奋斗改变命运”的精神。

这样执著,值不值?农民工兄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他们身边,还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宁可蜗居地下室,宁可当“蚁族”和“鼠族”,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在水泄不通的地铁上被挤成“纸片”,在面试中四处碰壁成为“面霸”,在一次又一次相亲中成为“剩斗士”……尽管有人逃离“北上广”,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坚持,在充满诱惑的城市中,在钢筋水泥的“堡垒”中,“顽强地活着”。

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梦?有的人成功了,在城市中有了立足之地,可成功后,却很迷茫。更多的人依然寻找成功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老了后,能不能有所依?会不会在寒冷的冬日里,黯然地离去……可是,即使无所依靠,即使悄然离去,依然无怨无悔。可爱又可悲,可怜又可敬,让人感动落泪。

《春天里》,是中国人的心灵之歌,是城市和乡村、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和交织。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两极分化,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沐浴“春天的阳光”,让勤劳奋斗的人们老有所依……这就是今日中国人的梦想和现实。

不问傻不傻,不问值不值,只向着梦想,飞快地奔驰。让我们向坚守梦想的人们,投以感佩的目光,祝他们好人好梦,好梦成真!2010年11月15日00:0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人民时评:何川洋考北大大悲大喜两重天

李德民

2010年07月02日00:01 来源:人民网

重庆考生何川洋可能没想到自己身不由己成了新闻人物。他连续两年高考,志在北京大学,去年虽以659分夺重庆文科状元却名落孙山,今年以674分排名第十,加上北大自主招生获得的20分降分承诺,已跟北大签了《预录取协议》。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何川洋即将漫步未名湖畔。

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何川洋两年高考犹如冰火两重天。去年是父母自作聪明,假造“土家族”民族身份,断送了儿子的北大之路,其父母受到行政处罚和舆论谴责;今年何川洋不靠父母靠自己,再次考出高分,凭本事上北大,受到舆论的赞扬和鼓励。看看他的两年坎坷高考路,给人以启示,“上帝”公平,没让不老实的人占便宜,要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受到舆论的谴责,同时,必须给老实又有志气、有本事的人以出路,使其如愿以偿,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志士有报国之门。

何川洋这个小伙子不简单。他承受得住猝不及防的精神压力,经受得住排山倒海舆论的考验,气定神闲,刻苦读书,靠奋斗又考高分,可喜可贺,但愿他今后不受干扰,路子走正,步步踩实,创造美好人生。

但是,“桥是桥,路是路”,正像父母去年的错误没有影响儿子今年上北大,同样的,儿子连续两年的高分也不能淡化更不能掩盖父母造假的错误。“没规矩不成方圆”,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去年,同何川洋一起被重庆市招办宣布取消了录取资格的造假考生有30名,有数十名涉及帮助造假的公务人员分别被给予行政撤职、记大过、警告、开除等处分,何川洋的父亲何业大,巫山县招办主任职务被免,其母卢林琼作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被责令停职反省。这是必须的,公正的,自然也是得民心的。

造假的事教训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去年7月3日,笔者在人民网“人民时评”专栏曾就此事发表短文《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断了儿子北大路!》文中说,笔者同情何川洋的遭

遇,但更支持北大放弃录取的决定。何川洋显然是个有天分、也用功的学生,通过高考已经走到了北大校门口。在他的高考志愿表上,只填报了北大这一所大学,可见其上北大心情之热切。千不该、万不该他的汉族身份被换成了土家族身份。这就违规了。为此,他断了北大路!换民族身份,主要责任自然不在何川洋,他没那个心计,更没那么大的本事。那么,到底谁应该对造假负责呢?文中还说,重庆的处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合情合理。请注意,重庆虽然取消了何川洋的加分资格,但仍保留了他的录取资格,北大校门仍然敞开着。

短文最后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望子成龙,古今皆然。但爱子也好、望子也罢,都得走正道,讲诚信,不能搞歪门邪道。何业大等人聪明过头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断了状元儿子的北大之路。何川洋同学值得同情,但应谴责的是谁呢?

应该谴责的当然是其父母,但他们也许是一时糊涂,把本来不假造也能上北大的儿子折腾得够呛。一年过后,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在事发之后,其母被送到党校学习,其父成了巫山县招办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工作颇为认真。在知道今年儿子又考了高分时,他们并未欣喜若狂,只愿顺其自然。何家经过这次风波,既不怨天尤人,更没一蹶不振,这是令人欣慰的。

顺其自然,这就对了。说起来,何川洋的父母在民族身份上造假,无非为了儿子上北大,人家儿子也确非平庸之辈。“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恨、可恶、也更可怕的是一些有权力或有金钱、又贪婪又愚昧的老子,为“少爷”、“小姐”“设计人生道路”、“规划幸福生活”,挖空心思找“门路”、千方百计托“关系”,直至死皮赖脸,违法乱纪,冒名顶替上大学,假造履历当干部,非要把一个个“衙内”式的儿子、“公主”式的女儿送上“仕途”、“钱途”,把糊不上墙的“泥巴”非要糊上“墙”。比较而言,他们比何家父母为儿子上北大而造假,更应受到舆论谴责和法纪惩处!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作者:张保振 《人民日报》 ( 2006-08-04 第04版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民间俗语,不仅妇孺皆知,且演化为激励人的格言,鼓舞、鞭策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人往高处走,就要有目标、有追求。对共产党人来说,这个目标与追求,不是高职位、高薪酬,而应该是高品位、高情操。人民日报《人生境界》栏目中报道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虽身为平凡人,却干出不凡事,透出非凡心。这也叫往高处走——受人敬仰,被人传颂。正因为如此,人往高处走,就必须学会抬头做人。 抬头做人,不是盛气凌人,傲视一切,而是温温恭人,学人之长;不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而是堂堂正正,光明处事;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找寻差距,见贤思齐;不是因己之拙,忌人之能,而是解剖自我,自省赶超。一句话,抬头做人,就是要以正大为先,以善意为怀,以谦谦为基,以光明行事。 抬头做人,要义在“抬”。抬者,仰也,即向上之意。要向上,不抬头是不行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见;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出。抬头是看,也是比较。只有在比较当中,才更能见短长,知优劣,从而激发潜能,天天向上。

抬头做人,应在会“抬”。遥想当年的岳飞,他“抬望眼”,却只会也只得“仰天长啸”,可叹自己“壮怀激烈”。此时非彼时。如今的抬头做人,最重要的是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抬头见大、望远、仰高。 一曰抬头见大。人不能总低头看自己鼻尖下那么一丁点儿事:今天嘴里能吃到什么好饭喝到什么好酒?明天手里能拿到多少钞票进入自己的账号腰包?后天脚儿能迈进多大 平方米的私宅庭院?等等。抬起头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环顾左右,使眼界骤增宽广:世界真大,且是大家的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自己很小,仅是世界的一微尘,大家庭的一分子。人在世上,不能只见自己,不见别人,须得人与人携起手来,才能更好更愉快地在世间生活。 二曰抬头望远。人抬起头来,就是要让眼界望远。望远,才能憧憬未来,放飞思想,追求幸福不止,追赶快乐不疲;望远,才能紧盯理想之光,坚定信念不移,不至于被眼前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一时的不快所阻碍;望远,才能充满乐观,笑对人生,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简化为一个字:乐,用乐以破苦,把事业上的酸、甜、苦、辣净化为一个字:苦,品苦中之乐,从而使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向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迈进。 三曰抬头仰高。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生活中的“高人”,不仅需要经常见,而且需要抬头仰视才行。“高人”自有其崇高处,如善良、宽厚、仁慈、节俭、诚信等。譬若丛飞,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行政强拆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陈家兴 2010年12月17日00: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行政强制拆迁拟取消,是否强拆只能由法院裁决。这是一个令人感叹唏嘘的重要进步。 这些年来的强拆,尽管一些地方打着公共利益等的旗号,但其背后的种种利益纠葛已昭然若揭。在公众看来,这是用百姓根本利益的名义掠夺百姓的切身利益,用民众长远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眼前利益,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合法利益。如此强拆,也拆掉了政府的公信力。 每一起强拆事件,不论理由多么正当,强拆的暴力却是最有穿透力的语言。它直观而震撼地告诉每一位公众,在强拆面前,普通民众是多么的弱势。在每一位公众的心里,都会觉得什么时候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被强拆的对象。 诗人说,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强拆,正是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后的“实践理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工作实际、发展实践中,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事情必须这样,只能如此,否则工作没法做,发展会停滞。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摆在群众的对立面,在群众对自己坚定说不时,强制手段越来越成为常用的武器。 为什么而出发?当此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尤其需要重温。当年多少前辈先烈,以热血和生命追求什么?为了什么?在他们执着的理想信念之中,那是百姓的福祉,是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百姓不受人欺凌宰割。为此而牺牲奉献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这样的崇高使命,让无数后继者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的,要把人民举过头顶,把百姓放在手心。 不必醉心于什么具体个人不是人民之类的诡辩。文明的理念、法律的尊严告诉我们这样一些常识: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维护一切人利益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绝不能用侵犯少数人利益的方法,去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每一位公民的合法利益我们都必须尊重。民众也正是从你尊重每一位公民的利益中,才相信你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永远也别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必须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违反。违反了它,就可能会失去人心,动摇执政根基。不能把群众当作管治惩罚的对象,当作掠夺利益的源泉。不能漠视百姓的生命,甚至用强制手段逼出人命来仍无动于衷。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强拆事件及相关命案,我们必定不会认为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会痛心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观念出了问题。我们必定欣慰于今天废止行政强拆的果断,使我们免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魏寅《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0日04 版) “现在过节,不再逢人必喝、逢喝必醉,像是卸去了身体和心灵的一道枷锁”“不再为送月饼、拒月饼费尽思量,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大家普遍感到清风习习。一些党员干部感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这5年,不只言行举止被“箍紧”了,思想觉悟也被“震醒”了。 作风的转变与觉悟的提升,其实互为表里、同频共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思想觉悟看似无形,却决定着一个人的状态和行为。面对顽固性、反复性极强的“四风”问题,如果觉悟在“风”中飘,行为难免在“风”中摇。回顾那些走入歧途的官员,不论是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自欺欺人中沉沦,还是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主义中堕落,抑或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意识中迷向,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自我省察不足、思想觉悟滑坡。 北宋隐士林逋在《省心录》中写道:“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正所谓“心正则众邪不生”,当前,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执纪刚性愈发增强,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由“不敢伸手”变为“不会动心”,才能真正做到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反之,如果仅畏惧于外在的制度,而不内化为心中的律令,不推不动、不拖不走,就难免痼疾难除、旧病易发,最终受到严处。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正因其“难”,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以世俗的眼光看,一首诗中所云“岂不爱权位”“岂不爱粉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提升觉悟,就是要搬掉“岂”字头上那座“山”,就是要努力做到“己不爱”。拿出“更挽藤梢上上头”的决心毅力,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才能在面对“名利风”“攀比风”“浮躁风”“奢靡风”之时,心境坦然、不为所动。 砥砺思想觉悟、传承优良作风,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不幸被捕入狱,方志敏手握为革命筹集的公款,却坚决不徇情济亲、拿钱营救;罗荣桓去世时,拉着妻子的手再三嘱咐,“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杨善洲退休后,没有颐养天年享清福,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种树20多年,最后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对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而言,觉悟是洪亮的钟声,警醒他们有所畏、知所止;觉悟是心中的灯塔,引领他们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徐文秀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9日04 版)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最怕就是“差不多”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盛玉雷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3日 04 版) 不知何时起,“致于学”的人们突然发现,身边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而立之年”的人们不经意间觉得,身上的担子有些沉重了;“知天命”的人们,也不得不习惯了回首。透过这些感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动态的、未知的变化造成认知上的冲击,人们才无所适从,或畏难不前,或局促不安。 的确,变化是永恒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世间万物,都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经受时光的洗礼、岁月的冲刷。如今的断壁残垣,昔日也曾是万民朝拜的华都;前几日尚在寒风中战栗地迎春,这几天竟也抽了新芽。小到周遭的日月更替、草木生长,大到国家文明的兴衰、时代风云的起伏,都在变化中见证彼此留下的印记。 古人也早早意识到,变化,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易经》有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然追溯历史,却不尽然。不明变化之理,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儒的八股沿袭,才有“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的近代之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正是变化之道的朴素解读。 然而,透析历史片段,我们也会发现,在或剧烈、或渺小的变化之外,尚有不变的“影子”,如同宇宙中的“原力”般,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多年未见的朋友聚会,变的是人世沧桑、世事起伏,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亲近的情感;互联网技术再如何更新、商业模式再如何巧妙,不变的是网民对健康生态的追求、对基本价

值观的坚守;社会现象无论如何复杂、信息无论如何爆炸,不变的是凝聚全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从改革伊始到全面深化,不管面对怎样的难题,不变的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这些“不变”,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到众人认可的理念,反映社会基本操守,奠定社会基调,是整个社会的“初心”。 所以,“勿忘初心”,从来都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原则。只是有人不一定能够坚持。落马官员中也曾有人许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言壮志,却在权力的起伏中迷失了自己;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看似对“规矩”的复古,却在一定程度上只强调了形式、忽略了内容。“初心”往往并不畏惧艰难险阻,却尤其怕诱惑和蒙蔽。功名利禄的浮华、尸位素餐的敷衍,是造成社会价值失衡的根源之一。 在变化的繁华世事中,如何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非常重要。对个人来说,摆脱面对生活变化时的陌生感和无力感,“初心”是最有力的武器。青年的迷茫或许在追求无限可能的奋斗中突然化解,中年的压力可能在对“小确幸”的感受中得到释放,老年的怅惘也许在知足常乐的心态中不经意消散。而对社会来说,“初心”同样是面对技术革新、社会动态中出现问题的最好回应。毕竟,社会的“初心”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只有所有成员“勿忘初心”,社会心态才能保持客观和理性。 世界瞬息万变,注定了我们无法一成不变。但是,一颗不曾泯灭、永远充满正能量的“初心”,将在陌生的变化中,带给我们一条恪守的底线和一丝久违的暖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