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空间法”——浅谈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

“网络空间法”——浅谈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

“网络空间法”——浅谈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
“网络空间法”——浅谈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

“网络空间法”——浅谈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及解决【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我们就能联系世界各地,将信息散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我们很早以前听到过的一个词“地球村”。在网络的世界里没有国界、没有局限,它将地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小的村庄一样,然而它的无界性又使得网络侵权屡屡发生却无所禁止,本文主要论述国际网络侵权的类型、法律冲突、解决途径以及对“网络空间法”的展望。

【关键词】国际网络侵权法律冲突解决途径网络空间法

在古罗马,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有社会就会有法律”,可是传统法律的滞后性致使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侵权时也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更有新主权论者主张“网络空间是任何国家都不得染指的世界”、“网络世界不需要法律、不需要警察”,他们将网络独立于现实世界与极地、公海、外层空间等同,反对任何国家的冲突法,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更急需一部“网络空间法”来规范网络社会。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认为不应该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妖魔化”,网络是现实社会的镜像,是物质世界的延伸,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以及与现实的关联性。

在我国,很早就有学者关注网络侵权的法律问题,由此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有关网络侵权的法律著作也相继问世。例如河北信联律师事务所张红新律师发表的《关于我国网络侵权法律研究》,宋娜拉发表的《网络侵权责任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网络法十六讲》,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孙午生的《网络社会治理法制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平主编的《网络法律评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吴伟光的《网络新媒体的法律规治——自由与限制》,武汉大学网络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的《网络经济与法律丛书》。自1996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第一起网络纠纷案后,

网络侵权问题全面爆发,网络纠纷案件层出不穷,有关法律法规接连出台,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更是发布《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令人叹息的是该司法解释仅仅规定了网络著作侵权的管辖权问题以及涉外网络著作权的法律适用,其强调网络侵权的地域性却忽视了网络侵权的涉外法律冲突问题,有关涉外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规范仍处真空领域。

时隔十年,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通过,该法规定网络人格权侵权问题应当适用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法律,并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最密切联系的法律。但是在真正审理涉外网络侵权案件中我们会发现,最密切联系原则难以适用。首先,侵权行为地无法确定,一个国际网络侵权行为,其结果可能发生在各个国家(例如一个网络病毒散播到各个地方),或者不同国家的多个侵权行为作用于同一个人(例如各国网友中伤某一个公众人物),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适用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侵权行为地要如何确定?是侵权行为发生地还是侵权行为结果地的法律,在这种涉及多个国家的国际网络侵权中我们又要如何通过连结点的指引找到唯一、确定的某一国家、地域的法律?其次,国际网络侵权行为中,行为人的个人信息无法确定,在不需要实名登记的网络空间里,行为人完全可以使用虚拟的身份,这使得如何确定行为人身份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台电脑一根数据线信息通过光纤以电流为载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传播到多个国家,信息传递速度呈指数型上升,涉及人数更是爆炸式上涨,最密切联系原则不再适用。

网络侵权行为难以确定,网络空间成为侵害人的“避风港”,而受害者苦苦寻求帮助却求助无门。涉外网络侵权的类型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其实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三类:

一、侵犯人格权。人肉搜索,大片水军的谩骂、侮辱、诽谤,对个人信息、家庭成员的曝光,“键盘侠”在网络空间里称王称霸,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对此遭受着巨大的迫害。

二、侵犯知识产权。复制、粘贴、删改,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能盗取作者的劳动成果,更有甚者断章取义,歪曲作者的本意,用花哨的噱头博人眼球,给作者的名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恶意抢注知名品牌域名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以肯德基为例,一饭店老板在肯德基还未在中国注册网址的时候,抢先注册以KFC命名的网址,众所周知,KFC是肯德基的简称,该行为存在明显的故意,肯德基公司由此提起诉讼,然而饭店老板辩称其饭店主打的就是开封菜,开封菜中文拼音首字母的缩写就是KFC,怎么能称为恶意抢注呢,结果当然是肯德基败诉,而后不得已与饭店老板协商买下该网址。

三、侵犯财产权。相较于其他两种网络侵权类型侵犯财产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更为普遍,小到网络诈骗,大到网络经济犯罪。一个小小的软件就能盗走我们的账户密码,一个不留神银行卡、支付宝里的钱就不翼而飞。相比传统的侵权行为网络侵权的影响更加深远、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如何解决涉外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问题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道难关,若根据传统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冲突的一般解决办法,解决途径有三种:

一、直接适用本国法。但这只适用于外交不发达的国家,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们根本不可能闭关锁国闷不啃声地直接适用本国法律而无视其他国家的法律以及国际条约。

二、适用本国或者国际统一的冲突解决办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涉外网络侵权法律冲突解决办法,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冲突解决办法。

三、适用国际统一的实体私法解决。如果只是普通的涉外侵权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冲突解决办法,但是在国际网络侵权问题上通过双边、多边国际条约或者国际惯例来解决必然忽视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将网络与现实等同,在解决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问题上我们应该注意到网络的独特性,寻找侵权性质认定的新依据。

虽然各个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尽快制定出“网络空间法”,以便成为制度的掌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国际社会中处领导地位,但是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以及多方权力的角逐之下,即使“网络社会”真的存在,想必也是各个国家妥协的结果,那么,为了各自利益着想,又有多少国家会以公共秩序保留为借口而拒绝适用“网络空间法”。在我看来,只要有利于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的解决,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规范都可以,现行法律的延伸、独立的网络空间法又或者是网上社交规则,只要能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现实关联性”中找到平衡点解决法律冲突的问题,又何必拘泥于哪种形式呢?

如果“网络社会”形成,“网络空间法”得以实施,管辖权问题必然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它是现行的所有法律实施的前提,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国管辖权分歧又将如何解决?是适用被告惯常居所地法律还是侵权行为地

法律亦或是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若是侵权行为地法律,那么是侵权行为发生地还是侵权行为结果地法律,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各国法律日臻完善的背景下,相信传统的属地管辖会得以延续,毕竟属地管辖权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的尊严,不容许任何人、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践踏;当事人协议管辖必将受到热烈的追捧,它不仅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满足了当事人的需求,更是国际上早早就认可的;而最密切联系原则也会逐步得到重视,其较强的灵活性可以不受传统硬性规则的局限,更符合国际网络侵权的法律冲突的特点。

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网络空间秩序的调整也不是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网络空间法”目前还只是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处于一种朦胧抽象的状态下,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看见“网络空间法”的诞生,它绝对不会是单指某一部法典的出台,而是指某一类法律思维或者是某一种全新的法律体系,它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交融为一体,它的出现更是会推动立法的进程,促进法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越.《论企业域名权与商标权冲突的解决》[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齐湘泉.《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立法特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王少芸.《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J].《魅力中国》,2011

姜燕.《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广播电台的发展策略》[J].《新闻传播》,2012

王培峰.《我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变化与改革节点选择——基于教育权力结构的调整》[J].《学术论坛》,2013

祁博文.《外观专利侵权案件国际私法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

方棋梓.《我国区际法律冲突机制解决探讨》[J].《卷宗》,2013

叶竹梅.《《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之立法定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

杨馨淼.《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J].《邢台学院学报》,2014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94398680.html,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作者:刘仁皓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的著作权不同,网络著作权有着它独有的权利保护方式,而我国针对网络著作权的立法工作却尚不完善,面对新形势下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现有的法律制度尚显无力。严峻的现实急需强化立法工作。本文将论述关于网络著作权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时代特点,并结合外国保护网络著作权的相关规定对我国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的立法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著作权网络著作权侵权 作者简介:刘仁皓,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c94398680.html,ki.1009-0592.2018.12.254 一、网络著作权概述 (一)网络著作权定义 著作权是与著作物相关的权利内容,源于版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版权已经不能很好的保护作者的权利,于是就产生了著作权的概念。作品的特征,则必须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且应具有原创性。我们重点论及的网络著作权包含在著作权之内,是一种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著作权的新的表现形式。 (二)网络著作权的特点 第一,法律关于网络著作权的规定具有相对滞后性。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而针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而调整的法律往往不能及时出现。同时,对保护传统著作权的传统法律过分依赖也是拖缓新形势下立法工作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二,网络著作权失去了传统著作权的地域性特征,即在国际网络的跨国性特点的影响下,网络作品的法律归属被模糊化了,或者说,难以判定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应依据何国法律,又应当在何种领域生效。网络作品著作权地域性的消失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性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的冲突。 第三,网络著作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即没有经过相关权利人或法律许可不能享受其著作权及附属权利。但是著作数字化之后,作品在拥有了高效性、普及性等诸多优点的同时,其专有性也被大大的削弱了。一方面是网络使用者对版权的漠视,一方面是真正的著作权人难以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浅析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浅 析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浅析[摘要]《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正确理解和解释网络侵权责任规则,厘清网络侵权的概念和界限,依法制裁网络侵权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有效地促进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侵权;网络侵权;网络服务提供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和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也加速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现代社会已经无法脱离网络的影响,网络也将更加深入融进社会之中,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网络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相应的网络侵权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近年来发生的网络侵权事件越来越多,有的网络侵权事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充分肯定网络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出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克服这些问题,避免其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更好地促进和推动网络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 月1 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在于保障私权、其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在该法的第三十六条中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是我

浅析网络侵权

浅析网络侵权 【摘要】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E时代模式已取代了传统的生活模式。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相应的新兴的违法侵权行为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网络侵权的特征开始展开剖析,对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以及如何防范网络侵权行为的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以飨读者。 【关键词】网络侵权;管辖;传统侵权;网络侵权防范 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博”“互联网”“淘宝”“E-mail”这一系列词汇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网络在提供我们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其侵权行为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如对作品的非授权上传、下载;发表非法言论侵犯他人人格权;非法链接和搜索引擎等。 一、网络侵权的定义 网络侵权行为主要涉及财产权、名誉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等,虽然内容和形式各异,但有其共性,即在侵权的行为中更强调突出其“网络”的属性。 首先,结合现实中网络侵权案例的主体可知,网络侵权的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其次从侵权的手段和方法来看,网络侵权者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并利用网络平台和环境,对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进行限制或侵害;最后,网络侵权行为同一般侵权行为一样也应该是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权行为,致使他人人身或财产权利损害的危害后果,根据法律规定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即使不存在主观过错,但根据法律的规定,也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① 二、网络侵权的特征 (一)网络侵权具有开放和易于操作的特点 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大的虚拟空间,网络得分散使侵权行为有多种渠道,其开放的平台更使得行为人只需敲打键盘、点击鼠标就可以实施侵权,如抄袭网络主页内容、网络侵害名誉权。 (二)主体的多元性和隐蔽性 首先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侵权行为的主体,如计算机技术掌握人员或黑客通过技术手段侵犯他人权利;网民在网络上的过激言论;他人知识产权的复制下载等。对比传统侵权,网络服务者因没有履行应尽的监管义务也很有可能成为承担连带责任的主体。其次网络侵权行为主体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即隐蔽性。 (三)网络侵权具有取证困难性和损害后果即使性

2016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2016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2016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来源:华律网发表时间:2015年12月04日浏览:25913 次人格权侵权赔偿网络侵权损害赔偿特殊侵权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 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2〕20号,2012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 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 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2年1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2年12月17日为正确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促进信息网络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在依法行使裁量权时,应当兼顾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第三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 第四条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他人以分工合作等方 式共同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其

2020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素材回放】 隋某与丁某为不同房产中介工作人员。双方因客户买卖房屋问题发生纠纷,隋某在朋友圈及房产中介微信群内辱骂丁某。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隋某侵犯丁某名誉权,判决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2020年初,隋某与丁某因客户买卖房屋 问题产生矛盾,隋某到丁某处理论,丁某报警 后,经民警协调,隋某离开。当日,丁某在微信 朋友圈及房产中介微信群内发现微信名MM发 表的微信,内容为:“大家注意,千万别再跟这 个女人合作了,翘我们客户,翘我们房源,这样 的人渣以后看谁还敢跟你们合作,违背良心办 事,钱到你手里也不会有好下场的。”微信下面还附上了丁某的微信资料及头像。 法院审理认为,隋某在朋友圈及微信群内发布涉及对丁某人格评价的信息,特别是使用“人渣”这样的词汇,致使丁某的社会评价遭受影响,精神上遭受压力及损害,应认定侵犯丁某的名誉权。 【素材解读】 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七条底线”,其中第一条就是法律法规底线。无论生活中还是网络上,每个人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每个网民都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就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如果一些人不遵守法律法规,互联网就会乱成一锅粥、成为一团乱麻。当下是法治社会,我国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其中包括全民守法。而全民守法,既包括广大人民在现实生活中要守法,也包括广大网民在网络上要守法。如果在网上乱聊天、信口雌黄,如果不顾事实乱发微博、不分青红皂白乱转微信,总有一天会被会法律伺候得服服帖帖。这是“微信群骂人被判赔千元”这个案件给世人的最大启示。 【适用话题】 尊重拒绝网络暴力总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每个网民都应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守规矩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素材锐评】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同名20013)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普及,网络国际性、交互性的进一步加强,现有的著作权制度和著作权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侵权人利用计算机技术规避法律实施侵权行为,权利人维护网络著作权日益艰难。事实证明,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公民个人的安宁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著作权的相关知识,对有关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问题做简要分析和论述。 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念与内容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著作权的各项权利内容,适用于数字化作品。 1、发表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项规定:“发表权,即决定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将发表权作为一项精神权利兼经济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2、署名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2项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3、4项规定:“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网络作品的作者同样享有这两项权利。 4、信息网络传播权,就是使公众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获得作品的权利。新《著作权法》还明确规定了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5、使用和获得报酬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的两项经济权利。 6、数字化作品的标示权,是指著作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者更换由著作权人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上的有关作品、作者、“著作权保留”等事项的标示的权利。它可以有效的弥补网络作品著作权人身权利的脆弱保护,促进计算机网络传输的健康发展。

网络侵权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

遇到安全生产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c94398680.html, 网络侵权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交通不在受地域的限制,促使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网络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网络犯罪是最严重的问题,那么网络侵权法律规定是如何的?下面由赢了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一、什么是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所发生的侵权行为。所谓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 二、网络侵权的类型 1、网上侵犯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及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虚幻的,是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网络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其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

14秋学期《侵权责任法》在线作业

14秋学期《侵权责任法》在线作业

14秋学期《侵权责任法》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应(A) A. 应承担连带责任 B. 应承担按份责任 C. 应平均分担责任 D. 应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 满分:2 分 2. 侵权责任法的施行时间为(C) A. 2009年5月1日 B. 2009年10月1日 C. 2010年7月1日 D. 2010年9月30日 满分:2 分 3. 甲、乙均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甲为报复丙,唆使乙将丙打伤。这一损害赔偿责任应由(C) A. 甲全部承担 B. 乙全部承担 C. 甲、乙承担连带责任 D. 甲、乙按过错大小分担责任 满分:2 分 4. 某媒体未征得艾滋病孤儿小兰的同意,发表了一篇关于小兰的报道,将其真实姓名、照片和患病经历公之于众 。报道发表后,隐去真实身份开始正常生活的小兰再次受到歧视和排斥。该媒体的行为侵犯小兰的(D) A. 名誉权 B. 健康权 C. 姓名权 D. 隐私权 满分:2 分 5. 医疗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A) A. 过错责任原则 B. 严格责任原则 C. 无过错责任原则 D. 公平责任原则 满分:2 分 6.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 A. 过错责任原则 B. 无过错责任原则 C. 过错推定原则 D. 公平责任原则 满分:2 分

7. 医疗机构侵犯患者隐私权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A. 无论患者有无损害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B. 只有造成患者损害时才承担侵权责任 C. 只有造成患者身体损害时才承担侵权责任 D. 只有造成患者精神损害时才承担侵权责任 满分:2 分 8. 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形是(B) A.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 B.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 C. 侵害他人财产权益,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 D. 侵害他人财产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 满分:2 分 9.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举证责任人是(A) A. 受害人 B. 侵权行为人 C. 作证人 D. 第三人 满分:2 分 10. 侵害他人财产的,如果财产损失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的话,则计算的时间标准应为(B) A. 侵权行为实施时的市场价格 B. 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 C. 被侵权人知道损害发生时的市场价格 D. 被侵权人提起诉讼时的市场价格 满分:2 分 11. 《侵权责任法》将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引起民事责任,定名为(A) A. 产品责任 B. 产品质量责任 C. 产品缺陷责任 D. 产品事故责任 满分:2 分 12.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侵权责任责任的免责事由是(B) A. 受害人因过错造成损害 B. 受害人因故意造成损害 C. 受害人因重大过失造成损害 D. 受害人因疏忽造成损害 满分:2 分 13. 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受害人的损害由(C) A. 受害人自行承担责任 B. 行为人承担责任 C.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 D. 由受害人和行为人平均承担责任 满分:2 分 14. 个人之间所形成的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D) A. 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责任

2018《网络安全》题库与答案

2018《网络安全》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网络安全法》开始施行的时间是(C:2017年6月1日)。 2、《网络安全法》是以第(D:五十三)号主席令的方式发布的。 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长是(A:习近平)。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网络安全法》立法过程特点的是(C:闭门造车)。 5、在我国的立法体系结构中,行政法规是由(B:国务院)发布的。 6、将特定区域内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设备联结起来,用于特定用户之间通信和信息传输的封闭型网络是(C:局域网)。 7、(A: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者其他信息终端及相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系统。 8、在泽莱尼的著作中,它将(D:才智)放在了最高层。 9、在泽莱尼的著作中,与人工智能1.0相对应的是(C:知识)。 10、《网络安全法》立法的首要目的是(A:保障网络安全)。 11、2017年3月1日,中国外交部和国家网信办发布了(D《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 12、《网络安全法》的第一条讲的是(B立法目的)。 13、网络日志的种类较多,留存期限不少于(C:六个月)。 14、《网络安全法》第五章中规定,下列职责中,责任主体为网络运营者的是(D: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要求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15、(B数据备份)是指为防止系统故障或其他安全事件导致数据丢失,而将数据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存储到其他存储介质。 16、(B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是指对网络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17、联合国在1990年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是(C:《自动化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处理准则》)。 18、2017年6月21日,英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规则来保护网络安全,其中包括要求Facebook 等社交网站删除(C18岁)之前分享的内容。 19、《网络安全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最多处以(B:十万元)罚款。 20、(B:LAND )的攻击原理是伪造受害主机源地址发送连接请求,使受害主机形成自身连接,消耗连接数。 21、(D:Teardrop)的攻击原理是构造错误的分片信息,系统重组分片数据时内存计算错误,导致协议栈崩溃。 22、信息入侵的第一步是(A信息收集)。

我国网络作品版权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研究

我国网络作品版权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研究 一、网络作品及网络作品版权的概念 在知识产权中,作品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加以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网络作品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传播而产生的。网络作品是指借助于数字化技术,以二进制信号的形式编写而成,在网络上加以传播的作品。网络作品也是版权法保护的客体。 网络作品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硬件要求高。要求一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才能够形成。(2)网络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相对于普通作品,只有文字和图片效果。网络作品元素中则包含问题、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及其组合,它传递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网络作品具有完善的多媒体功能,它传递信息的效果是普通的作品无法匹及的。人们喜欢网络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网络作品方便、快捷、实用的特点也高于普通作品。(3)网络作品便于存取。电子信息人们一般用磁盘、光盘、u盘等介质来存贮和移动,相对于传统作品的纸介质来说,携带和复制都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作品的这一优势,同时也造成了网络作品侵权的易发生和大量存在,增加了网络版权保护的难度,相当数量的案件都是因为网络作品的易于存取和修改而产生的。

版权,又称着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版权的经济权利又称版权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出版权、发行权、演绎权、传播权质押权等。版权的精神权利又称版权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具有强烈的个体属性,不得继承和转让。网络作品版权作为版权的属概念,具有同样的意义,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版权,侵权行为有特殊表现,需要我们专门进行保护。 二、网络作品侵权的情形 网络作品的版权是一个权利综合体,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部分。无论侵犯版权的财产权还是版权人身权,都属于侵犯版权的侵权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经着作权人同意将其作品上传网络,没有参与创作而将他人的作品上传网络署上自己的名字,对他人上传到网上的文章随意删减转发都是对网络作品版权人身权的侵犯。网络作品着作权的财产权是指着作权人通过同意他人使用其作品而获得利益的权利,作者创作作品,作品并不代表经济利益,但是许可使用可以为作者带来利益。着作财产权包括使用权、许可使用权、转让权等。不经他人许可转载他人作品或者以他人的文本为基础改变为短剧、小品、电视、电影等进行获益的行为都是侵犯网络作品版权的行为。 网络上的版权侵权行为表现上划分,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情形:1、没有合法依据将他人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上传到网络进行传播。2、没有合法依据将他人上传到网络的作品下载下来在传统媒体

浅谈大学生网络侵权问题

浅谈大学生网络侵权问题 现阶段网络侵权行为阻碍了互联网产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严重危害了公共利益,同时也给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恶劣影响。笔者认为,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 防止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的现实意义 防止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和谐社会的建构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虚拟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而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从社会层面来考查,它并不是完全虚拟的,其本质是人们现实社会中的活动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社会成为具有社会连带意义的实在“社会”,网民既有独特虚拟的生存方式,又具有真实人类的生活属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是围绕着网络进行并建立起各种社会关系、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尽管人们所面对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物理法则进行模拟,再造出自然和社会的现实,然而,这种虚拟的现实与真实社会的现实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联系与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不仅要在现实社会中达到和谐,寻求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应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社会的秩序,也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理。 防止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大学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汇集地,它具有培养人、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功能。在这三大基本功能当中,以人才培养最为重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大学追求的终级目标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大学的功能和终级目标要得到发挥和实现,就必须解决在大学生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仅要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成长的协调、整体优化的现实环境,还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建设,反映在大学生自身上是缺乏创造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的表现;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则是教育的典型失败案例。 大学生网络侵权行为动因分析

2016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2016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来源:华律网发表时间:2015年12月04日浏览:25913 次人格权侵权赔偿网络侵权损害赔偿特殊侵权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2〕20号,2012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 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 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2年1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2年12月17日为正确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促进信息网络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在依法行使裁量权时,应当兼顾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第三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 第四条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他人以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其

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析 [摘要]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针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内容和特点,应当通过法律、技术和道德三个方面的努力,实现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对创造性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定主体所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其客体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 知识产权法调整的是因确认、保护和行使知识产权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知识产权法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法律上确认智力成果归生产者或合法受让人所有,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当事人或其合法受让人对智力成果的所有权。 在现代社会,以信息为内容的数字网络技术引发了高科技的崛起,构成了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主流,数字网络技术及其成果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推广应用,在客观上就要求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网络技术以其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已使知识产权体系的保护陷入尴尬境地,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现象非常普遍。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就是在这种数字网络背景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具有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传统知识产权内容通常分为著作权和工业产权。著作权包括版权和邻接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汁、商标、商号等;而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其概念的外延已扩大了许多。 作为区别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信息资源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数字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仅Intemet上就有8亿多个web 网页,每天信息流量超过20BT:三是信息更新周期短。网络信息处理省去了印刷、运输等环节,数据可即时上传:四是资源分散,开放性强。信息资源不受地域限制,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上传和下载信息。五是组织分散,无统一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知识产权具有与传统知识产权完全不同的特点,如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则是公开、公知、公共的;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而网络知识产权则是“无国界的”等。 二、网络行为的失范 社会学家杜尔凯认为,失范是“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在数字化时代,由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很不完善,而且法律确权、保护范围限定等还有争议,取证难等问题也受到网络技术的制约,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网络空间整体行为的失范,使不少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的公民成为网上目无法纪的匿名侵权人。

网络侵权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网络侵权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 ————————————————————————————————日期:

关于网络侵权相关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近些年网络侵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呈增加和复杂化趋势,规范网络侵为成为了迫切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侵权的界定及具体行为展开,结合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分析目前网络侵权行为责任承担的难点,探究预防和治理网络侵权行为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侵权侵权责任法隐私权名誉权 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快速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给人们发布信息和言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与此同时,近些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侵权问题。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规范网络行为、保护公民在网络环境下的合法权益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侵权的界定和具体表现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规定确定了什么是网络侵权行为:即利用网络或在网络环境下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的行为。但是网络侵权又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一般民事侵权只包括侵犯人身权和侵犯财产权,不包括侵犯知识产权。而网络侵权主要是侵犯人身权和侵犯知识产权,另外还包括侵犯域名权。 就当前的各种网络侵权现象来看,网络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1、知识产权侵权。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近几年利用网络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屡见不鲜,如未经权利人许可,在网络上以复制、转载传播等方式侵害他人著作权;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盗版网络视频;或者利用木马病毒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获知他人计算机上的相关信息,有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专利权等等。如2004年湖北孝感

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6网络侵权司法解释全文 来源:华律网发表时间:2015年12月04日浏览:25913 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2〕20号,2012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2年1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2年12月17日为正确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促进信息网络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在依法行使裁量权时,应当兼顾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第三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 第四条?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他人以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其仅提供自动接入、自动传输、信息存储空间、搜索、链接、文件分享技术等网络服务,主张其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提供网页快照、缩略图等方式实质替代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向公众提供相关作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提供行为。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一)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一) 一、网络侵权责任的特殊性 网络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则,见之于《侵权责任法》第4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该章着重解决的是侵权责任中的特殊责任形态,主要规定了对人的替代责任。1]该章规制的网络侵权责任主体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即为网络信息交流和交易活动的双方当事人提供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主体。根据一些学者的解释,它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网络空间提供者、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传输通道服务提供者等媒介双方当事人的主体;2]或者说,除了上述技术服务提供者外,还应当包括内容服务提供者。3]目前,我国许多网络服务提供者既提供技术服务,也提供相关内容,如搜狐、新浪等综合性门户网站即属于此类。在确认其承担侵权责任的请求权基础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作出必要的区分。 网络侵权问题在立法中之所以归类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理由:(1)网络侵权行为是在互联网空间发生的侵权行为。“它不是指侵害某种特定权利(利益)的具体侵权行为,也不属于在构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特殊侵权行为,而是指一切发生于互联网空间的侵权行为。”4]加害人在网络空间实施的侵权行为,主要涉及非物质形态的民事利益:一是具有抽象人格利益的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等;二是具有信息财产特性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三是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财产利益,如银行账户、网络

虚拟财产等。此类侵权行为的发生场所概为互联网空间,即是特殊信息媒体的虚拟空间,以此区别于实在的物理空间、传统的媒体空间。5](2)网络侵权责任主体是特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自己责任原则仍然适用,即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基于自身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民事责任,也是一种直接侵权责任。在多数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既不参与信息交流,也不选择信息的接收方,仅提供接入、缓存、信息存储空间、搜索以及链接等技术服务,即在双方当事人的信息交流中处于消极中立的第三方主体地位。在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没有履行相应的注意义务,有可能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是基于他人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民事责任,亦称为间接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对网络侵权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其意义即在于后者。 二、网络侵权主体的类型分析 在侵权行为中,相对于直接侵权行为人与侵权行为受害人而言,间接侵权行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或是诱导、促成或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因而对受害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或是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负有监督的权力和能力,因而对发生的损害负有特殊侵权责任。具体说来,该类责任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共同侵权行为中的帮助侵权人。共同侵权行为,是指数人共同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基于主观关联的共同侵权行为也叫做“共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 [摘要]网络技术发展之迅猛,使作品的传播、辗转和变异都变得异常快捷简便,传统的著作权保护论,已明显地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互联网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著作权和传统著作权做出比较研究,以此来指导我国相关立法和执法情况。 一、我国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现状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空间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由有形的基础设施、软件和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互动的世界,一个完全超越“国界”的系统。网络作为一种全球资讯系统,连结着上百个国家的上亿台计算机。人们随意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实施相应的侵权行为,因此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在网络空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一个设在美国的网站上传了许多侵权作品供他人有偿下载,互联网的全球性使得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终端都可以下载这些侵权作品,这就意味着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成为侵权结果发生地。这将导致侵权行为地这一重要连结点在网络空间失去其原有意义,特别是在具有严格地域特征的法律关系中。必须指出的是,网络中有关法律关系的主体仍然都是现实世界的主体,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只见“网络”不见“人”。法律任何时候规范的都是而且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它就无存在的必要。网络侵权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只是使得原本很难处理的法律选择问题数量激增和更加复杂,但问题实质并末改变。对于网络侵权行为,虽然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在法律选择方法和连结点确定等方面进行适当甚至可能是非常大的变革,但并不需要一套全新的法律适用规则。 对于文学创作与传播,互联网环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成了一批作家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著名,同时,也给不少作家带来了烦恼。2011年,50位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引发热议,成为一个文学作品被网络侵权的典型事件。该事件被网友称为“50作家维权”。它缘于一份由贾平凹、刘心武、韩寒、郭敬明等近50位作家联名发表的《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在这份“讨百度书”中,作家们称,百度所属的“百度文库”提供文档作品免费下载对中国原创文学造成了伤害,“如果所有的书都可以免费阅读,那么,长久下去,必将无书可读。”显而易见,此份声讨文书剑指文学作品的网络侵权问题。这是个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也是互联网环境下一大痼疾。作家们的声讨书,尽管尚欠缺一些法律效力,但毕竟,它再次引起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攻势,对于促使像“百度文库”这类的网络平台重新自我审查、停止侵权行为,走上合法、规范经营的轨道,无疑会有助益。这应该也是众作家此番举措的初衷。

2020年侵权责任法网络侵权【谈侵权责任法下的网络侵权】

摘要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其所带给人们前所未有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注意到一种新的纠纷的产生网络侵权。本文就侵权责任法三十六条对网络侵权的相关规定展开对网络侵权界定、构成要件、特殊性以及该法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达到对网络侵权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技术侵权责任法侵权认识 随着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快速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空前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生活与生产方式,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拓了一个广阔而贴近的空间,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民事主体的权益也伴生性地受到来自网上的形形色色的侵害。介于此,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为网络侵权案件中各方责任的承担提供了法律依据。 网络侵权,是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将网络侵权放在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中,即说明网络侵权责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我认为,网络侵权责任的特殊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网络侵权行为发生在互联网空间,加害人在网络空间实施的侵权行为主要侵害的民事利益具有特殊性,如具有抽象人格意义的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财产利益,像银行账号、虚拟财产。二、网络侵权责任具有特殊性,它既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构成侵权,应当由自己对被侵权人承

担直接责任,也包括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一起承担连带责任。三、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中存在的信息都是由 0 和1 所代表的物理状态组成的离散信号,不存在连续性,对其所作的修改和删除难以发现和鉴别,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因此网络中信息的证据能力令人怀疑。四、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具有特殊性,网络在全球范围的覆盖,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的地理限制,模糊了领土和国家的界限,网络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网上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想见,网上侵权行为的后果会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而权利人却无可奈何。 多数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者相对于直接侵权行为人与侵权行为受害人而言,处于间接侵权行为人的地位或是诱导、促成或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因而对受害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或是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负有监督的权利和能力,因而对发生的损害负有特殊侵权责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共同侵权行为中的帮助侵权人。共同侵权行为,是指数人共同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在网络侵权中,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为网络用户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提供了网络平台支持,若其发现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而未采取必要措施,任凭侵权行为实施对被侵权人造成损害,则可认为其对网络用户实施的侵权行为具有放任的间接故意,构成共同侵权。因此网络提供者应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提供者承担责任的法律后果,既是对自己过错行为负责,也是为他人的侵权行为负责。 2、侵权行为中的替代责任人。“替代责任,实质责任人为他人的行为和为 他人之行为以外的自己管领下的对象所致损害负有的侵权赔偿责任提供者 ”在网络服务的工作人员实施的侵权行为需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的时候,为替代 责任。在这种特殊侵权行为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典型的间接责任主体,对侵权行为人具有支配、管理或约束的权力,其承担的责任不是基于过错的存在,而是源于自身对他人侵权行为控制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