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

浅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

浅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
浅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93723155.html,

浅析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预防

作者:徐加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5期

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用语言或暴力的行为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侵犯和伤害。近些年来,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逐渐增多,攻击性群体也越来越复杂,恶性伤害事件也呈上升的趋势,这就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性格、能力、知识掌握、心里方面的正常发展。不及时干预、教育、疏导和预防这种行为,就会转化和发展为不良品德,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预防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必须找准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源。

一、外部客观原因

第一,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不清,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感情脆弱,有时出现偏激情绪,甚至失控。当目标、愿望一再受到阻碍、达不到愿望和目标时,往往会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不合理的事情以及他人恶意中伤时,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就会发泄出来,这时往往就会发生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就会给他人产生和造成伤害。

第二,社会上的暴力行为,尤其是一些社会青年相互打架、斗殴的事件和场面,还有影视剧中的暴力镜头,对青少年学生都会产生影响,让他们产生一种解决问题和矛盾要靠打架、暴力行为才能解决的想法。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自己没有完整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当受到别人攻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反抗心理,常常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也会发生攻击性行为。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一般都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闹情绪,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第三,学校和家庭对初中生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心理教育不到位,行为习惯教育力度不够。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不会替他人着想,缺乏宽容心。一些家长认识也有偏差,只注重成绩,而忽略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一些家长由于自身只是水平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品德和行为方面出现的问题。

二、自身主观原因

第一,学生不能够正确自我认识,受挫力差,期望值过高,依赖性强,缺乏宽容心。很多的中学生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和享受,只求自己过得舒服和快意,却很难尽到自己的义务。

第二,学校小群体的影响。学校小群体,指的是校内一些破坏班级纪律,学校纪律,不思学习,且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这种小群体成员在教师面前为了“哥们义气”“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初中生暴力行为心理分析

初中生暴力行为的心理成因 小骞,14岁,性格外向,爱交友,好胜心强。初一上学期学习成绩很好,被选为班长,对班级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下学期成绩开始下滑,并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学会了抽烟,还和别人合伙“拿”了别人的钱。因此经常被老师批评,同学们都认为他不宜再当班长了,最后班主任撤销了他的班长职务。从那以后他开始恨老师,认为老师对他有成见,因此经常犯些小错误,对学习也是应付了事。到初二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上课不仅不爱听讲,还故意接老师的话荐,甚至顶撞老师。同时在同学之间也加强自己的“形象”树立,拉帮结伙,让同学给他做各种各样的事情,随便动同学的东西,随意骂同学,同学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初二上学期11月,他带了一把水果刀到学校,同学发现后告诉了班主任,经了解,他说是为了吓唬老师的,因为老师对他太不公平,总是找他的“茬”,对他有成见,总是讽刺、挖苦他,不让同学和他在一起玩。 看了这个案例老师们可能都会觉得震惊,学生怎么会有这样大的转变呢?通过这个案例是否还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是老师的错误还是学生的错误? 暴力行为是指由在校学生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财务、身体进行侵犯的攻击性行为。现在学生的暴力行为广泛存在,不仅仅是对老师的,更主要的是同学间冲突的升级,而且不再是“后进生”特有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暴力行为仅仅看成是“不遵守纪律”,把学生对老师的暴力行为看成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而应该深入分析其心理成因。 学生暴力行为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小骞,14岁,初二,正是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是人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在精神上想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又希望得到成人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情感,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出现很大的波动,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的情绪比喻为“疾风怒涛”;在情绪上还容易产生迁怒和移情,在行为趋向上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引发暴力行为。 2、缺乏自制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引发其暴力欲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大都是校园内学业的失败者,他们不被校园主体文化所接纳,而内心又充满出人头地的冲动,这种矛盾容易引起暴力行为的发生。小骞因为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因此他缺乏自制力,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了暴力倾向的举动。3、自我概念建立的不清晰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编号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艺术教育 班级 指导教师 艺术教育系 2014 年 11 月 28 日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 艺术教育2010级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经常发生在幼儿群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对此,许多家长却表现的较为漠视,甚至还觉得小孩就要这样子才有出息,不会在外受欺负。而众多幼儿教师呢,却认为是一种犯错。因此,经常大声呵 斥或者惩罚有攻击他人行为的幼儿,导致他们在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身心得 不到健康发展。近年校园内发生的欺负弱小和儿童打架等暴力事件逐渐增多, 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高度的关注。为确保孩子从小都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专题对学前儿童进行了其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产生的原因,剖析攻击性行为的差异性,继而提出解决学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 对策。旨在于幼儿教师在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头脑,客观 认知其自然成长规律,不盲目归结错误缺点,加以合理疏导,帮助幼儿纠正错 误从而健康成长。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学前儿童产生原因差异性引导措施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学前儿童对他人存在伤害,从而导致被害人受到人身伤害,或者被唤起恐惧心理的一种行为,它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却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性行为、言性攻击行为,以及间接攻击性行为。据科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中年纪越小的,其表现出的身体性攻击性行为就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攻击性行为也随之减少。按攻击性的行为起因划分,有主动性和反应性二种,后者是指幼儿受到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攻击行为,比如被小伙伴骂生气去打对方。 而导致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着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因素上: 1、环境因素 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影响最大,在好的环境下,幼儿会茁壮的成长,反之,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哪种环境有所偏差,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某幼儿园小一班的东东,看见动画片中的红太狼,经常拿平底锅打灰太狼,也在班上拿玩具锅打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的头部,导致小伙伴摔倒手臂骨折,造成了一起校园安全事故。因此,幼儿老师要高度重视环境因素的创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及矫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攻击行为提出了不同的分类,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的是把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二)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存在如下特点: 1、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 2、幼儿攻击行为方式的改变。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攻击性行为呈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3、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幼儿园里,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 件中。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因素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极大地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己如何表现。一个在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惩罚使孩子在家里限制了侵犯行为,但却等于鼓励了他在外面的侵犯行为,因为孩子模仿的是父母的侵犯行为。惩罚教育孩子在家里要老老实实,等于告诉他们,如果干了坏事不被发觉是不会被惩罚的,这样使儿童不是减少了侵犯行为,而是加剧了这一行为。 另外,经常在孩子面前暴露矛盾,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强攻击频率。可见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待儿童的态度,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榜样的作用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个案情况简述 张三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李四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张三走过去抢李四的图书。因李四抓住图书不放,张三就在李四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张三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张三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张三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张三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

输,要再剪一次。张三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张三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张三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张三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张三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张三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张三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张三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精力和体力异常旺盛,很多外显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凸显了出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被攻击方的人格的发展,有现象表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帮助恢复;矫治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此,攻击性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为经常打架骂人,无缘无故欺侮他人,比如逆反与反抗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的整个生活经历。 1 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种要有: 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 家庭气氛, 家中孩子的数量, 孩子在家中的作用与地位,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如果父母处境不顺, 困难, 表情苦闷,言语忧抑, 容易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甚至玩世不恭,消极悲观,要么就比别的孩子要早熟,坚强。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领导风格,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专制, 溺爱,支配,压迫,独裁等就会使儿童产生抑郁,任性,适应力差,胆怯,执拗,情绪不安定等性格特征。在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中,应注意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会使父母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家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及对策主要表现为:殴打、踢打、撕咬、叫喊、骂人、骂人、暴力、抢夺他人财物等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伤害。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很多原因,包括遗传、心理、教育、家庭和其他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原因;对策 攻击性行为也叫攻击性行为,是指身体伤害(打人)、言语伤害(骂人、嘲笑人)以及间接和心理伤害(如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散布谣言和诽谤他人),或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暴力抢劫他人的东西)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时期更常见。因为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通过观察、理解和分析,我认为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如下 1。几种可能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不良家庭原因 (1)不良家庭观念 1。父母溺爱孩子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现在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他们顺从自己的孩子,没有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为所欲为,从而形成了孩子的垄断和霸权的习惯。调查显示,现在许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带大的。作为分开的一代,他们溺爱他们的孙辈,这导致他们自私、懒惰、傲慢和其他不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分享的问题,孩子的心理将无法承受,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2。现在,许多父母都有“期待孩子成功”和“期待女人成功”的心态因此,儿童在许多方面受到过度的限制和约束。孩子们的期望很高,要求也很严格。孩子们被要求做好每一件事,不能输给别人。在假期里,孩子们会上各种有趣的课,孩子们很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从而实现他们的目标。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心理上受到限制,很容易反叛。当他们到了幼儿园,他们会像鸟儿一样飞翔,但是因为他们太自由了,他们会攻击别人来满足他们内心的压抑。(149-90883-24)在 的5页中的第1页,去掉 中间的水平线 。(2)父母的言行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 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给 199个孩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争吵和争斗以及不和谐的情绪氛围的家庭环境中,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会自然地长时间形成。孩子有时不知道怎么了,一些家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体罚孩子,不听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开始玩耍此时,出于对父母的恐惧,孩子可能会暂时抑制攻击性行为,但当他们以后多次无法忍受时,他们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例如,一些孩子打算帮助他们的母亲打扫房间,但是在打扫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这时,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在捣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

中学生常见心理行为表现

一、逆反心理 这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听话、不受教、专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顶牛的个体,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其行为表现为: 1、对正面教育不认同、不信任,认为老师、家长总像小时候一般讲故事骗人; 2、对先进人物进行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3、对一些不良行为倾向则持欣赏、赞同态度。 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个体内在的成人自我常主导个体对任何人和事物持批评态度; 2、教育的可信任程度不高或者是教育方法、手段、地点出现失误而带来消极后果。 二、焦虑症 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中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其表现主要有: 1、对自己身体的一些变化如第二性征的出现感到惶惑不安或因此四处求医问诊; 2、怕与某人或心爱的人和物分离、担心意外会降临其身上; 3、常对未来的事情出现毫无根据的担扰,在生人和陌生环境中坐立不安、浑身冒汗甚 至颤抖等。 中学生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父母的影响 父母亲某方的焦虑性倾向往往会直接“传染”给孩子们; 2、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成员间关系不和睦、多争吵、亲人生病或死亡等; 3、教育方法不当 如过分溺爱导致个体独立性差、面对复杂的社会冲突时束手无策导 致焦虑、或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个体高度紧张、对任何人都觉得胆战心惊; 4、对自己期望过高 如总对自己的学习和其他生活、社交行为表现不满而产生焦虑; 5、对自身身体的发展变化不理解而产生焦虑。 三、抑郁症 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由个体心理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其临床表现为: 1、典型特征是不愿与人交往 孤独离群 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 2、自我责备、自我贬低 一些病案个体总认为自己笨 同时又十分敏感 总将老师或 他人对第三者的批评揽上自身 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3、具周期易发性 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 具有周期的喜怒无常 且发作前无先兆 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 攻击性 行为倾向 4、各种伴随身体症状 如头疼、腹痛、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 痛等。 中学生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有 1、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2、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如开学考试失利)或者有生理缺陷等; 3、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4、家长“传染”:患抑郁症的父母会直接将病症“传染”给孩子 5、攻击性的内抑转化:一些患者失去自尊自信后的攻击倾向不能转化为行为而只能郁积在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_1203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 对策 攻击性行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语言例如谩骂和吵架来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第二是通过行为例如打架和殴打等来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幼儿之所以存在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存在着紧张或者愤懑等不良情绪,而情绪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因此采用的一种错误的宣泄方式。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采取教育措施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 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分为语言侵犯、行为侵犯、间接心理侵犯及财产侵犯四个方面。一般而言,幼儿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和年龄及性别有着重要的关系,幼儿年龄越大,其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越低,男孩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显著高于女孩,另外身体性供给比言语性攻击性的频率要高。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后果严重者可能对对方带来生命危险,并为对方的人生成长留下阴影;而且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对儿童今后在社会中立足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第一是幼儿自身成长的特点,幼儿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程度较低,对周围的事物有种强烈的好奇心,缺乏自身了解,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所做所为完全靠情绪激发,并没有留意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幼儿内心存在着暴戾情绪,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犯,很容易受情绪左右,对别人展开攻击行为。 第二是家庭教育方式,幼儿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幼儿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就会加重心中不良情绪的发生。部分父母没有顾忌孩子的情绪,夫妻矛盾丝毫不躲着孩子,更有甚者,部分家长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从而在幼儿心理扎下不良情绪的根基。另外,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子女太过溺爱,从而养成了幼儿自私霸道的性格,如果孩子在群体游戏中享受不得在家庭中的权利,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第三是幼儿园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也有着重大的影响,部分幼儿园里幼儿较多,在有限的空间里会增加幼儿紧张和焦躁的情绪,如果存在矛盾,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一触即?l。另外,部分幼儿园游戏设备和设施较少,部分幼儿享受不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幼儿攻击行为原因及对策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响因素的次要部分。 (二)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4]“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大众化以后,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四)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5]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理解原因的能力能帮助儿童正确地知觉情境,是成功进行同伴交往的前提。一件事的发生总归有原因,对原因的正确理解是随后做出适宜反应的前提。从观察中发现,不管是攻击性儿童还是非攻击性儿童,当他们认为同伴是故意做出不友好行为时,他们更倾向于报复;当认为不是故意时,则报复很少。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儿童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智能训练采取小组训练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小组训练采用Ladd等提出的系统的社会技能训练法――社会学习模型。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而个别训练法则是对个别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技巧训练,提高交往能力。许多拙于与人相处的孩子都缺乏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谈话技巧,他们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需要传达给别人,也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想法。因此,教师应先教给儿童基本的谈话技巧,帮助孩子得到社交的门票,从而被他人所接受。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儿童以心灵安慰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有一次就在他奋起还击的时候,反被同伴用指甲划破了脸。没想到,其父母非但不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找原因,反而严厉指责老师没有看管好孩子,使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 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家长和幼儿老师的特别关注,同时幼儿攻击性行为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明确的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很多攻击性行为并非是对对方存在明显的敌意。本文试着通过对一名中班小朋友为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对策进行了探究。 [Abstract]: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his issue has been of particular concern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while children attack an important child health issue is sex education, which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Kindergarten Guidance Outline" also clearly pointed out to foster children "understand and follow the daily life of social conduct." Child psych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Many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s not obvious hostility against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tries on an Intermediate childr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summed up the causes of early childhood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sexual assault control strategies were explored.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 [Key words]: Child aggressive behavior Cause Action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教育科学学院陈霞 一. 什么是攻击性: 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例如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家庭的影响等等。 1.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在儿童的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 李一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小学生日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The questionnaire of majo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student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就青少年来说,攻击行为易招同伴的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交往困难,影响学习与技能习得。由于经常与人发生冲突,在校往往受到批评,在家受父母责骂、惩罚,易引起自卑或产生强烈的愤恨与逆反情绪,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可能导致将来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这里对具有高度攻击性的初中学生的操作(作者在逗我?)定义为,在日常行为与交往中,具有明显的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的初中学生。 本问卷由郑全全、陈秋燕,在参考Buss AH等人1957年编制的敌意问卷(the hostility Inventory)和(1992年)建构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ve questionnaire),以及Dodge KA 等人于1987年编制用于鉴别反应性与前摄攻击性儿童的教师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于2002年独立编制而成。目的是为了探讨初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其指标,为及早防止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为诊断、矫治具有严重攻击性行为的学生提供教育和心理干预的科学依据。 内容及施测方法 本问卷为他评问卷,包括4个维度:行为、认知、情绪、言语,共23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即1分=很不符合,2分=基本不符合,3分=基本符合,4分=很符合。 他评问卷,应由熟悉学生至少1年以上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或学校行政管理者填写。信效度 行为、认知、情绪、言语α系数分别为0.844、0.737、0.575、0.568,问卷总的为0.865。 评价效度时,可与学生平时操行记录做对比,同班同学评价,或学生自我评价。 结果分析与应用 维度构成项目: 1行为:包括6、8、9、12、14、16、18、21共8条,反映具有典型攻击性行为的初中学生的外显表现。 2认知:包括3、7、10、17、19、20、23共7条,反映认知倾向。 3情绪:2、5、13、15、22共5条,反映情绪表现。 4言语:包括1、4、11共3条,反映言语表现。 第9、16项反向计分。 23项得分之和即为总分,反映被测者总状况。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心理特征问卷 指导语: 本问卷用于探究初中具有高度攻击行为学生的主要特征与表现特点。攻击性行为指以身体、言语或利用其它物体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如:言语上威胁他人,打人,欺负伙伴,粗暴的干扰他人。请你仔细阅读问卷题目,对照现实中耳闻目睹的真实情况评定题目所述内容是否符合真实情况,然后用圈“Ο”将适当的评定项目于对应的数字圈出,1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资料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研究对象:汪简 班级:大四班 个案情况简述: 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 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汪简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 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R 性别:男年龄:16岁身体状况:体格健壮家庭状况:父母离异 二、典型事件: 小R脾气暴躁,常为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性格倾向属于偏激型,但他冷静清醒后,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后悔不该如此粗鲁。且多次逃学,最远的地方逃到过中朝边界的丹东,还与社会上不良人员有染。 做事情我行我素,自诩老子天下第一,不服班干部管理。一次班长因班纪律问题与之发生矛盾,被他打得鼻青脸肿。 平时还好出歪点子,唆使他人干坏事,如班级一次同学生日晚会,当主持人将所有蜡烛点燃后,他叫另一同学突然把电闸关掉,趁教室一片漆黑之际,将溶化的蜡烛洒向周围同学身上,闹得同学不开心。 一次他主动策划同学逃离学校,逃跑的同学逃到苏州,七天后被苏州铁路警署拘留。当老师将其领回时,小R说是其他同学为他出的主意,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他们的诱惑下才去见见世面。 上课故意扰乱纪律,与老师顶撞,辱骂老师,使得教学经常无法正常进行。 三、原因分析 通过与其父亲交谈,向原中学班主任了解,知道小R过去并非这样,小学五年级之前曾一直是班级优秀生,他的变坏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1、家庭的变故和教育方式失当 小R年幼时,父母关系良好,虽说双方文化程度不高,但大家都十分疼爱这个独生子。母亲曾下过乡,属回城知青,由于社会变革,母亲所在单位效益日渐不好终被裁员下岗,父亲则赶浪潮先行下海经商做生意。母亲下岗后承包了一个舞厅,由于接触的人多了,思想意识逐渐异化,父亲忙于生意场上奔波,俩人关系日渐疏远,双方感情不断恶化,整天争吵不休,导致最后分道扬镳。其时,小R正逢小学毕业,不安宁的家庭自然给他心灵以沉重打击。虽然他被法院判给父亲,但他有一股很强的恋母情结,周末常去母亲处居住。 由于孩子学习成绩很差,父亲甚为恼火,棍棒相加,体罚替代教育,终无济无事,更助长了他的逆反心理、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不当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受家庭、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引导和转化。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成因;转化 1攻击性行为及其分类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其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 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大致类型有: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通常表现为:①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②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③情绪不稳定,好冲动。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3.1生物和心理因素。①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②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③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④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⑤自尊心太强。这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2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①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②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