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换,培养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这是一幅中国地图,是不是小了点?那怎么办?(生:放大)

问:变大了没?但是?(生:变形了)

接着问:这下变大了没?但是?(生:变大了,但也变形了)

接着问:这张呢?变大了没?变形了没?(生:变大了,但没有变形)

2.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一)图形的放大

1. 出示图片:

(1)问:放大图的长与原来有什么关系?宽呢?

填:放大图的长是原来的(),放大图的宽是原来的()

小结: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过渡:除了用倍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放大图长宽与原来的关系?

(2)问:放大图与原图长的比是(),放大图与原图宽的比是()?

小结: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谁到图上找一找“对应边长”?学生上黑板指一指,算一算,它们的比是?

(3)小结: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就表示: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

(4)反问: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2. 问:除了2:1,你还想按怎样的比放大?生:3:1 (3:1表示什么?)

问:观察这些比,你认为怎样的比就表示放大?(生:比的前项比后项大的比表示放大)

(二)图形的缩小

1. 那么你推想一下,按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呢?(板书课题:缩小)生:比的前项比后项小的。

2. 出示: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问:缩小后的长和宽与原来有什么关系?

算一算,各是缩小图的长和宽多少厘米?PPT出示缩小后的图形。

3. 想一想,还可以按怎样的比缩小?

生:1:3(1:3的比表示什么)

(三)观察比较,发现本质

1. 刚才我们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形状却不变。追问:你知道形状的原因是什么?

2. 接着我们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形状依然没变。追问:你知道形状不变形的原因是什么?

3.所以确定一个图形是如何放大或缩小的,关键看什么?

(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

(四)练习练习六第1题

1. 图中()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放大的。

交流:3: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5号与1号长的比是3:2,宽的比也是3:2,也就是说对应边长的比都是3:2 )

2. 图中()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缩小的。

交流:1: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3号与1号长的比是1:2,宽的比也是1:2,也就是说对应边长的比都是1:2)

三、学会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一)教学例2

1.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原来长方形()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读要求。

生独立完成。

交流:(1)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后的图形

先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检验一下,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3:1吗?

(2)再按2:1的比画出原来长方形()后的图形。

先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检验一下,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1:2吗?

提问:观察3个图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个图形长与宽的比都是2:1

(二)试一试

1. 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生独立完成。

交流:谁来说说你怎么画的?

追问:为什么不先画斜边?因为这两条边都在格子上。

量一量,三角形的斜边也是原来的2倍吗?

小结:把图形按比放大后,每组对应边的比都相等。

(三)拓展和迁移

1. 过渡:刚才我们画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放大图或缩小图时,都要先确定几组对应边才能画?(2条)

追问:有没有只要确定一条对应边就能画的平面图形?

展示:正方形

打开作业纸,按1:2的比画出正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过渡:除了正方形,还有其他的平面图形也只要确定一组对应边就能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吗?

圆,想一想:圆要确定哪一组对应?(直径,或半径)

2. 刚才我们按一定的比将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圆形进行放大或缩小,你还想尝试哪些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重点交流三角形呢

先画哪条边?生:先画底。师:画几格?然后呢?生:再画高。师:高画几格?怎么画?

那怎么办?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其实放大和缩小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复印机复印文件时,我们可以按实际需要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肉眼看不清的零件,人们把它们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课可以去了解一下。

五、教学反思

1.注重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把图形放大,是指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而形状不变,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2.重视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 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

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丨苏教版

图形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 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看,这是老师拍的一张照片,能看清吗?(看不清)怎么办? 生:放大。 师:为了满足你们的要求,我对图片进行了处理,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电脑操作:(生1:长不变,宽放大生2:宽不变,长放大生3:长和宽按一定的比放大) 讲述:是的,其他两张都变形了,第三位同学不仅满足了老师的要求,把图形放大了,而且形状没有发生变化。

2、揭示课题:那么,图形在这样变化的过程中到底蕴藏着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提出“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二、探究例1 (一)认识图形的放大 1、师:把刚才的两张变形的照片去掉,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两幅图标上长和宽,并且上下移动长方形的位置。让生观察并说说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吗? 在组内交流讨论。师巡视,指导后,指名汇报。 生1: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 生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来长方形宽的比也是2: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六下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换,培养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这是一幅中国地图,是不是小了点?那怎么办?(生:放大) 问:变大了没?但是?(生:变形了) 接着问:这下变大了没?但是?(生:变大了,但也变形了) 接着问:这张呢?变大了没?变形了没?(生:变大了,但没有变形) 2.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一)图形的放大 1. 出示图片: (1)问:放大图的长与原来有什么关系?宽呢? 填:放大图的长是原来的(),放大图的宽是原来的() 小结: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过渡:除了用倍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描述放大图长宽与原来的关系? (2)问:放大图与原图长的比是(),放大图与原图宽的比是()? 小结: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谁到图上找一找“对应边长”?学生上黑板指一指,算一算,它们的比是? (3)小结: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就表示: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 (4)反问: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放大图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图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2. 问:除了2:1,你还想按怎样的比放大?生:3:1 (3:1表示什么?) 问:观察这些比,你认为怎样的比就表示放大?(生:比的前项比后项大的比表示放大) (二)图形的缩小 1. 那么你推想一下,按怎样的比表示缩小呢?(板书课题:缩小)生:比的前项比后项小的。 2. 出示: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问:缩小后的长和宽与原来有什么关系? 算一算,各是缩小图的长和宽多少厘米?PPT出示缩小后的图形。 3. 想一想,还可以按怎样的比缩小? 生:1:3(1:3的比表示什么) (三)观察比较,发现本质 1. 刚才我们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形状却不变。追问:你知道形状的原因是什么? 2. 接着我们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形状依然没变。追问:你知道形状不变形的原因是什么? 3.所以确定一个图形是如何放大或缩小的,关键看什么? (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 (四)练习练习六第1题 1. 图中()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放大的。 交流:3: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5号与1号长的比是3:2,宽的比也是3:2,也就是说对应边长的比都是3:2 ) 2. 图中()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缩小的。 交流:1: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掌握放大缩小的定义与操作方法。 3.熟练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放大缩小方式。 4.掌握常见的技巧,如求缩放比例等。 2.能力目标 1.能够将图形按照指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并计算出相应的比例。 2.能够灵活运用图形性质以及放大缩小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合作共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 3.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放大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放大缩小方式。 3.求缩放比例的技巧。 2.教学难点 1.图形的放大缩小方法不易理解。 2.求解缩放比例的方法与技巧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请学生分别去桌子上拿小正方形或小 长方形,把它放到黑板上同样位置。然后问学生们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引导学生回想之前学过的知识: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大小有关)。再让学生们动手将小正方形或小长方形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并问他们可以使用什么来表示放大或缩小的比例。

2.操作练习 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另一个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请学 生用同一个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并求出缩放比例。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在同等缩放比例下,此放大缩小后的图形的对应的角度和边长是否也 比例变化? 2.若面积被放大或缩小 n 倍,则其周长和对角线分别被放大或缩小多少 倍? 3.讲解方法 接下来,教师将更详细地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方法,包括如何求出缩放比例。 4.实例操作 接着,教师将提供一些图形的示例,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给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并求出缩放比例。 5.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反复运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方法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操作练习时也获得了较多的熟练度。但是,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更多的提示和指引,希望在课堂中能够更多地以任务式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思维、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掌握利用计算器或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能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重难点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利用计算器或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扩展学生们已经学过的课程,并检查他们对比例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两个物体的比例,例如,比较两个球的大小、如何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比例等。 2. 新知识讲解 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对于一个图形,如果通过改变其尺寸来使其更大或更小,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放大或缩小。 2.计算器法 –对于计算器法,我们使用计算器来进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实践:通过计算器演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例如一个三角形,学生跟随着教师进行操作。 3.比例尺法 –对于比例尺法,我们使用比例尺来进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实践:通过比例尺演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例如一个正方形,学生跟随着教师进行操作。 3. 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并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建立这方面的技能。 4. 总结 回顾这个课程的目标和关键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5. 课后作业 请学生在课后完成以下练习: 1.通过比例尺方法将正方形边长放大2倍,计算放大后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计算器法将三角形的顶角放大2倍,计算放大后三角形的底边长度。 教学资源 •比例尺 •计算器 •练习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个好的开始,以便更好地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掌握计算器法和比例尺法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这种实践也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有趣的例子和实践,增加学生们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同时巩固他们的基本技能。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对教材做了一些处理。 一节课下来,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新课的引入,利用3张放大图片,让学生看,并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课堂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都变大了;有的图1和图2看起来不舒服,图3看起来比较舒服;有的说,图1长变大了,宽没变,图2长没变,宽变大了,图3长和宽都变大了等等。通过观察这3张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放大,但这个放大必须按一定的比来放大,这样视觉效果更好好。这样的引入不仅让学生头脑中留有这样一个印象,要想让图形放大,长和宽都必须得放大,而且也比较快的切入正题。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我从最简单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着手,再过渡到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一条斜边),最后让学生除了这3个最基本的图形联想到梯形、圆形等其他复杂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感悟到,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要抓住每个图形对应边长的比相同就可以了。 课堂上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是: ①课前自己没有去认真的思考,结果提供给学生的2个材料,一个是按2:1放大,一个是按1:2缩小,材料比较单一,学生容易混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及反思(一)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照片入手,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表述图形的放大,再按要求画出放大的图形,深化对放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画图中认识图形的缩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二、说学情 学生已认识比的意义和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且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作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同时,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所积淀的数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石。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五、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口答: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计算?②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第一张长方形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放大后长16厘米,宽10厘米) 4.出示初学思考题: 这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第二张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照片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板块二、探究新知 1.师:放大后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长与原来照片的长的比是2:1。谁来说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关系? 生:放大后照片的宽是原来照片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放大后照片的宽与原来照片的宽的比是2: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苏教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带来1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出示照片)可爱吗?这是我们家宝宝的照片,我想把它洗出来,可照相馆老板说照片太小了,怎么办?(放大)老板也这么说,他还提供了3种方案给我选择,你能帮我选一下吗?(第一张只有长变大,第二张只有宽变大了,第三张正常的放大)为什么选第三张?(其他的变形了) 怎样才能变大不变形呢?其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图 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 出示: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张照片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照片放大前后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 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 给出三组图片请同学判断是不是放大 ①整数倍的扩大 ②小数倍的扩大 ③不成比例的变大

小学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1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主题图中放大与小的物体。再举里说说生活中其它放大与缩小现象。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电脑现场演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可预设好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与缩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感受到大小变了,形状不变的特点。 3精心准备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自己画图的过程。给学生准备好例4原始的三个图,利于学生的操作及后续的观察和比较。 4给学生提供自主操作的空间。只有学生在自己画的过程中,才会切身体会到放大的步骤及产生的效果。 5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 两次操作之后,都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对比和思考,、找出前后图形之间的变与不变。变的有哪些怎么变了?不变的是什么?怎么说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更理性,更深刻的体验。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以后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评测练习 1.填一填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3)学校准备出一张环保知识的手抄报,要将这幅画按1∶2复印出来放在手抄报上,应该调到()%。 (4)美术老师想将这幅画放大后放在橱窗里展览,他调到200%来复印,将这幅画按()∶()复印出来。 (5)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不变,()变了。 2.画一画 (1)将三角形A的各条边按4:1放大,得到三角形B。 (2)将三角形B的各条边按1:2缩小,得到三角形C。 (3)画出上述图形,并指出哪些是三角形A经过放大后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C经过缩小后的图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以下是小学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范文,欢迎借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一)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并进行了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必修内容,在过去版本的教材中只列为选修内容,我们都不曾上过。选中它作为校本教研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提出一个新的挑战。 结合“Z+Z”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课题,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五大特性: 1.全体性 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长城画面和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的缩放,精美的图片、鲜明的动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通过姚明扣球的雄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引入自然、贴切,而且寓学生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已准备的相似多边形的图片仔细观察、自主思考、随意放置,然后连接对应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推断出结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差异性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4.实践性 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提供学生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手、动口、动脑、实际操作、

同伴互助,让学生通过实际感悟位似图形的概念,找出规律,从而确定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5.创新性 通过作新五边形与原五边形位似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小舟同学利用“Z+Z”教学软件快速准确的做出了新五边形,并且拖动位似中心得到了多种不同位置的新五边形。“Z+Z智能教育平台”的使用为学生探索数学奥妙提供了直观的现代化工具。特别是我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巧妙用在“室内装潢设计”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通过这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形成了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长期以往必能获得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感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感受到“Z+Z智能教育平台”辅助数学教学的强大功能。任重而道远,我将把科学探索和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始终,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这个内容是老教材所没有的内容,所以对于我来说有些陌生,不过仔细研读教材,觉得新教材更贴近生活,这样进入比例的学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照片:第一组三张照片:(1)小军的一张生活照片;(2)把小军照片按2:1放大后的照片;(3)把小军照片的长按2:1放大,宽不变,变化后的照片。第二组三张照片:(1)向日葵照片;(2)把向日葵照片按1:2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想、教案和反思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想、教案和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流程 谈话引入 本课开始出示班级同学的照片,由图片过小看不清,引出本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老师借助电子笔拖拉图片,使图片放大、缩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自主学习,探索发现 首先出示由一张图放大后得到的三张图,让学生体会相似,感知放大现象。再出示放大前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图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相比,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原来的图形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明确比的前项表示的是放大后(现在)的边长,后项表示的是原来的对应边长。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图像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堂课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的训练,以促使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外化。接着通过把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缩小。通过对比提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应用 练习的设计,对本课的学习作了恰当的补充,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强度加

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篇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问,是 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组成图形的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改 变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 大与缩小的意义,又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实力的培育。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改变,所以用来表示图形的放 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要留意引 导学生明确:用来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表示的是现在每 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的比。无论是表示放大的比,还是表示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改变后的长度,后项都表 示改变前的长度。表示放大的比,前项大于后项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只有理解了 按肯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才能正确地在方格纸 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 缩小,还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让 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按肯定的比放大或缩小。通

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学问阅历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绽开比较,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大小改变而形态不变。 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反思篇2 一、注意数学语言的精确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精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晰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态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变更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相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 到图形B的改变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 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觉,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 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 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

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 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板书: 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后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后反思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个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首先,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验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所以如何处理好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图形的放大、缩小之间的矛盾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其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形状不变”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针对这两个教学难点,教学时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正视生活理解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别。 一开课,我就出示3∶1,通过线段感受3∶1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原图与三副拉大的图形,让学生再次感受3∶1。在学生的学习中由学生通过肉眼的观察到图片的比较,再到数据的验证,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中学习中持续深入,也辩证的让学生知道验证是需要用科学的数据来解释的。图二与原图是比较适宜的,从而初步体会图像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是指“大小变了,图形不变”,为后面引出“形状不变”奠定认知基础。然后设计了一组图,判别是放大还是缩小?先让学生凭直觉估计,再出示网格图让学生通过对应边长的比作出具体判断,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白了放大或缩小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图形的直观判断来感受图形的长、宽变化与形状之间的密切关系。 例2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能达到要求;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当学生答到“原来长方形与变化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相同时,借机问到:那说明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进一步提升对放大、缩小的理解。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知识后,我创设“你还想理解其它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吗?”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纷纷想到了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我选择了圆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圆的形状是由半径决定的,所以半径的比就是对应边长的比,在放大缩小的过程中,圆的大小变了,但形状始终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其她图形放大缩小的规律。 三、增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针对这一新内容,我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 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 享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刺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演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翼定量的刻画。 这一差距科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台要加以利用的。 教学中涝,我先出示很小图片,权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刻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汐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瞪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渺其中。 接着我出示了三膛幅图片,不出现数据。 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腿。 我适时提问: 为什么垢 d 比较好呢?在学生思泣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 1 / 8

茵的数据。 经过学生的观祈察、讨论与交流,学生睁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炒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锌,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模解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丘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悦特的体验。 其次是琐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慨比的理解。 用数学的语菲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龄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炬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近理解。 教学中,当学生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揩形 a 到图形 d 的变化过轧程后,我随之追问: 我疹们怎样将图形 d 变为图系形 a。 你怎样理解图形佛的放大与缩小?你是怎次样理解 2: 1 的?益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惦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奎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兽要的教学资源。 当学习望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刁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盂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网。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我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刨领略更多的精彩!图形凿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难二: 在新课程理念质的指导下,我精心设计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假》这节课教案并进行了射教学。 《图形的放大与碗缩小》是新课程教材编凋写的必修内容,在过去垒版本的教材中只列为选帜修内容,我们都不曾上辙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部分的教学设计,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是按照例题以“第一幅画、第二幅画”出示的,可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描述放大或缩小含义时非常混淆,第二幅的长方形与第一幅的长方形说的十分绕口。小结时虽然老师引导用“放大后和原来”来描述,可是多数同学都改不过来,因为第一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些同学虽然能用老师指导的话来描述,但是对其意义还是有点茫然。所以在上练习课时,我把“第一幅”改为“原来的”,把“第二幅”改为“放大后的”,教学后发现,学生不但容易表述,而且能较直观的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在第一次教学中还发现,这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对学生来说,表述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在练习课上注意增加了学生锻炼说的部分,让其反复读反复说以感受含义、理解含义。并且在教学后增加了一个说说“按4∶1的比放大”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在开始部分的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你能发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开始总有些冷场,不知从何作答。试想可以换个问题,例如“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它们有什么变化?”也许学生就可以找到回答问题的切入点了。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两个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个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 ) A.1 B.2 C.都可以 2.当a=3,b=1.5时,a2+2b的代值是() A.9 B.12 C.5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比是() A.1:π B.1:2π C.π:1 D.2π:1 4.今年的第二季度一共有( )天。 A.89 B.90 C.91 D.92 5.下面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 A.圆柱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小一些B.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的1 3 C.它们的体 积都不相等。 6.天气预报“明天下雨的概率是90%”,下面()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A.明天肯定下雨B.明天不大会下雨C.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7.1个汽油桶可装100升汽油,这个桶的()是100升 A.体积B.容积C.表面积 8.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且AB=BC,下面关系正确的是()。 A.三角形BDE的面积不等于三角形ABD面积的2倍。 B.三角形ABD的面积和三角形BCE的面积相等。 C.三角形BDE的面积不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9.要反映六年级学生在体育健康测试中各个项目合格人数所占的百分比情况,最好选用(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 10.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高,并且体积相等,那么它们底面积的比是() A.1:3 B.3:1 C.9:1 二、填空题 11.现在比原价降低10%.现在买一顶这样的帽子要________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