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

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近年来,我国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方面注重不断加强措施,保证

了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

的意见》出台,更为全面地规范了刑事司法制度,以下从三个方面进

行理解与适用。

第一步,明确工作机制。意见指出,建立健全抗辩、申诉、复查、再审等多项制度,健全刑事诉讼程序体系,为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充分

行使诉讼权利提供条件。同时,完善证据保全、审查逮捕、取证检验

等环节,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对滥用职权、不作为、放纵处理

等制定严厉的处罚。这是为了切实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和维护公正司法。

第二步,细致的工作流程。意见规定了对于已经发生的刑事冤假

错案,及时调查、复核、重新审理,确保真相得以查明,赔偿及精神

慰问及时合理,为冤错案件充分纠正提供充足、有力支持。此外,强

化司法服务,加强对当事人的帮助和引导,为当事人提供满意的司法

服务。只有精细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将工作推向纵深发展。

第三步,落实责任制。意见强调,各级司法机关要主动加强沟通、协商,形成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更加有效。加强司法队伍

建设,重点培养专业知识和素质,提高工作水平,为实现政府和民众

对司法公正的期望奏响一曲又一曲的凯歌。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初衷,我们

需要深刻理解和适用《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只有不断加强预防和管理,为当事人提供更加公正、公平、透

明的司法服务,才能使司法体系更加健全、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冤假错案的成因及其对策简析终极版doc

浅谈冤假错案的成因及其对策简析 文章摘要:不断见诸于媒体的冤假错案,其血腥和荒谬无不强烈地震撼人民的心灵,其给冤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严重地影响了公安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动摇了国人对刑事司法权威的认同感,已经成为公安司法机关的死穴。面对这些冤假错案的暴露与纠正,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刑事司法体制存在的问题,并且必须改革和完善刑事司法体制。 关键字:冤假错案、成因、对策、制度、理念、监督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沈副院长所言,“相继出现的刑事冤假错案给人民法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妥为应对,将严重制约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的时候”,“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审判的大门之外,给党、给人民、给宪法和法律一个交代”。 一、冤假错案的含义 冤假错案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目前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冤假错案给予准确界定,通常认为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权及办理案件过程中,由于在事实认定及法律适用方面存在错误,给当事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公私财产造成一定损害结果的案件被称为冤假错案。所谓冤案一般是指对当事人的人身权利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案件,无论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认定事实不清,还是适用实体法或程序法错误,都有可能造成冤案的发生;所谓假案一般是指故意捏造法律事实造成的案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冤案和假案应当都属于错案。 冤假错案并不是当今中国单独所有,古今中外都有发生。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不知发生了多少冤假错案,而且绝大部分最终是冤沉海底,得不到平反昭雪。这些有据可查的案件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北史》等正史中。司法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社会同样充斥冤假错案,连美国政府自己也承认自1973年至2003年这三十年间认定200多名囚犯有冤屈,比较突出的案例如在上一世纪60年代,美国人罗伯特在警方的刑讯逼供下被迫承认犯

关于印发 《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 《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调查规程(试行)》 的通知 现行有效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17〕31号发文日期:2017年12月27日生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全国地方各中级人民法院,各战区、总直属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级法院: 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调查规程(试行)》(以下简称“三项规程”),现印发给你们,自2018年1月1日起试行。 为了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执行“三项规程”,现提出以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三项规程”的重要意义。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坚持严格司法、确保刑事司法公正的现实需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先后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改革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总体方案。为确保中央改革要求落地见效,优化完善审判特别是庭审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深化庭审实质化改革的“三项规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在刑事诉讼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精密化、规范化、实质化的刑事审判制度。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制定“三项规程”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改革精神,充分发挥审判程序的职能作用,健全落实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和要求,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准确把握和执行“三项规程”的试行要求。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牵涉政法工作全局,各级人民法院要主动向党委、人大汇报试行工作,密切与其他政法机关的沟通联系,形成改革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为依法准确惩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对人民法院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司法理念 1.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尊重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维护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诉讼权利,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因为舆论炒作、当事方上访闹访和地方“维稳”等压力,作出违反法律的裁判。 3.坚持程序公正原则。自觉遵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判案件,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4.坚持审判公开原则。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审判过程、裁判文书依法公开。 5.坚持证据裁判原则。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审查、认定证据。认定被告人有罪,应当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二、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强化证据审查机制 6.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得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 定罪证据确实、充分,但影响量刑的证据存疑的,应当在量刑时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 死刑案件,认定对被告人适用死刑的事实证据不足的,不得判处死刑。 7.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切实改变“口供至上”的观念和做法,注重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8.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应当排除。 除情况紧急必须现场讯问以外,在规定的办案场所外讯问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对讯问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取得的供述,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应当排除。 9.现场遗留的可能与犯罪有关的指纹、血迹、精斑、毛发等证据,未通过指纹鉴定、DNA 鉴定等方式与被告人、被害人的相应样本作同一认定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涉案物品、作案工具等未通过辨认、鉴定等方式确定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于命案,应当审查是否通过被害人近亲属辨认、指纹鉴定、DNA鉴定等方式确定被害人身份。 三、切实遵守法定诉讼程序,强化案件审理机制 10.庭前会议应当归纳事实、证据争点。控辩双方有异议的证据,庭审时重点调查;没有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适当简化。 11.审判案件应当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12.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证据,除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由人民法院依职权庭外调查核实的外,未经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13.依法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其庭前证言真实性无法确认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14.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庭审中的发问、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对于被告人及其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法条串讲班第一章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讲义

第一章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一、专门机关 (一)专门机关的性质、组织体系、职权 第3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审讯),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相关法条: 公安机关职权及上下级关系(领导关系):《公安部规定》第3条、第7条; 检察院职权及上下级关系(领导关系):《高检规则》第5条、第6条、第7条; 法院职权及上下级关系(监督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第1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19条、第22条。 (二)其他侦查机关的范围及职权 第4条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例如,行使逮捕的执行权) 第290条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考点提示】 1.公安机关:行政机关,组织体系,领导关系。负责侦查普通刑事案件。 2.人民检察院: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包括专门检察院),领导关系。负责自侦案件。 3.法院: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包括专门法院),监督关系。 4.国家安全机关: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 5.军队保卫部门: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 6.监狱: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 7.社区矫正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 【例题·单选题】关于监狱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2-23) A.监狱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犯罪,由监狱进行侦查 B.罪犯在监狱内犯罪并被发现判决时所没有发现的罪行,应由监狱一并侦查 C.被判处有期徒刑罪犯的暂予监外执行均应当由监狱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部门批准 D.被判处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应当由监狱提出建议书,并报法院审核裁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监狱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选项A、B错误。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同时,《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该法第二百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或者发现了判决的时候所没有发现的罪行,由执行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据此可知,选项AB的情形均不属于监狱侦查。 选项C错误。《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第五款规定,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据此,“暂予监外执行均应当

最高检下发防止纠正冤假错案意见 要求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最高检下发防止纠正冤假错案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10fd00d2-7160-11ec-a421-7cb59b590d7d 最高检下发防止纠正冤假错案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 身责任制 2021年09月06日20:04:34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陈飞)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防止冤假错案的 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了《关于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处理程序、严格控制审查、加强监督管理的意见》,抓捕起诉,坚决纠正刑事执法活动中的突出问题,依法完善预防 和纠正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并提出明确要求。 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的意见》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进一步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严格预防冤假错案作为检察工作的底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处理 每一个案件。检察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始终坚持惩治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 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依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 特别重大贿赂案件应保障律师会见权 刑讯逼供意见必须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的办案程序,收集、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或 无罪、轻罪或重罪的证据材料,严禁刑讯逼供,禁止威胁、引诱、逼供,欺骗和其他非法 手段。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或者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 托辩护人。对于特别严重的贿赂案件,应当依法保障会见辩护律师的权利,并及时作出是 否允许会见的决定;检察人员可以主动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要求本人提出意见的,检察人员应当听取意见,并做好书面记录;在对嫌疑人的每次讯问中,讯问的整个过 程都是同步的并被记录下来的。不得随意扩大指定居住地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加强对指 定居住地监视居住决定和实施合法性的监督。 可能判处死刑案件须坚持最严格证据标准 《意见》强调,要严格把握法律规定的逮捕、起诉标准,既要防止人为提高标准,影 响打击力度,又要坚持法律标准;对于拒不认罪、拒不认罪等10起犯罪嫌疑人案件,应 当重点审查犯罪嫌疑人。要注意证据的综合审查和运用。我们不能只在嫌疑人供认并且没 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才认定他有罪。对于凶杀等重大案件,要加强物证和刑事科技知识的 审查和运用。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我们必须遵守最严格的证据标准;有必要仔细调 查嫌疑人无罪和有罪的原因。辩护律师提出的书面意见不构成犯罪、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对非法证据排除案例法院裁判要旨及评析意见以8个成功非法证据排除案件为样本

对非法证据排除案例法院裁判要旨及评析意见——以8个成 功非法证据排除案件为样本 2016-12-01 邓文景广西万益说法广西万益说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侦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使用非法手段(如: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取得的证据不得在刑事审判中被采纳的规则。2010年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及2012年3月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解释》对非法证据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目前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到一定的适用,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很少主动提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并且在少数的申请当中,非法证据排除的效果并不佳。从2016年11月23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的检索数据来看,刑事判决的数量为2127234件,而检索条件为“刑事案件、非法证据排除、判决书”搜索到的结果仅为1274件,可见,仅有0.059%刑事判决中提出“非法证据排除”,而这些案件中又仅有极少的案件可以成功的非法证据排除。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成功采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判决作出一些评析,以期对非法证据排除有更加精准的认识。案例1:陈某受贿案(2015)中中法刑二初字第6号

非法证据排除原因:侦查机关违反刑事诉讼法有关强制措施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非法羁押,该期间取得的供述或证言予以排除裁判要旨:侦查机关在2012年3月18日到21日期间调取的被告人陈某的供述和证人庄某的证言能否采用的问题,经查,侦查机关于2012年3月18日将陈某及其妻子庄某羁押在案,直至同月21日才对陈剑龙办理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并释放庄某,该做法违反了刑事诉讼法有关强制措施的规定,非法限制了陈某和庄某的人身自由。故侦查机关在该期间调取的被告人陈某前三份供述和三份亲笔供词以及证人庄某一份证言及一份亲笔证词,违反法定程序,不符合证据的合法性要求,法院不予采用。评析意见: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非法羁押期间取证属于违法取证和非法证据,“非法羁押期间的口供”应当作为非法证据排除。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中“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应当解释为包括了“非法羁押”的方法,或者将非法羁押方法解释为严重违法。在很多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过程中,会存在“非法羁押”的情况,但是很多案件中非法羁押期间的案件并没有得到排除。案例2:王某某故意杀人案(2014)承市刑初字第32号非法证据排除的原因:讯问未按法律规定同步录音录像,先证后供,且没有其他证据充分证实的,作出的有罪供述应当排除。 裁判要旨:被告人王某某曾作过有罪供述后又推翻原供述。

2015年最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

今天,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即修订后的《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的有关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意见》提出了7个方面65项司法改革举措,涉及法院组织体系、司法管辖制度、法官履职保障、审判权力运行、法院人事管理等各个层面,并设定了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一是到2015年底,健全完善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配套齐全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形成体系完备、信息齐全、使用便捷的人民法院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立覆盖全面、系统科学、便民利民的司法为民机制。二是到2016年底,推动建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形成定位科学、职能明确、运行有效的法院职权配置模式。三是到2017年底,初步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和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四是到2018年底,推动形成信赖司法、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成立法官惩戒委员会领导干预司法将被记录 李少平介绍,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司法权威。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是本轮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内容。“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司法环境显著改善,但不可否认,司法实践中一些地方受到不当干预等情况仍然比较突出,有些与体制机制不科学不完善存在很大关系。” 根据《意见》,在机构设置上,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划重大民商事、行政等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构建普通类型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受理、特殊类型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受理的诉讼格局。在管辖制度上,改革行政案件、海事案件、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探索建立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相衔接的案件管辖制度。在管理体制上,推动省级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推动建立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员编制统一管理、法官统一由省级提名、管理并按法定程序任免、地方法院经费省级统一管理的机制,探索实行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的相对分离,从体制上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保障机制上,配合中央有关部门,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审判执行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首次提出建立对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等信息依法提取、介质存储、专库录入、入卷存查机制,相关信息均应当存入案件正卷。健全法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成立法官惩戒委员会,制定公开、公正的法官惩戒程序。 优化人民法院职权配置 废除考核指标财产刑将纳入统一刑罚执行体系 李少平介绍,《意见》提出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完善审级制度,改革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制度,逐步改变主要以诉讼标的额确定案件级别管辖的做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废止违反司法规律的考评指标和措施,取消任何形式的排名排序做法;深化执行体制改革,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推动将财产刑执行纳入统一的刑罚执行体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 假错案的若干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布日期】2013.09.09 •【文号】高检发〔2013〕11号 •【施行日期】2013.09.09 •【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检察机关 正文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 的若干意见 高检发〔2013〕11号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中政委〔2013〕27号),提高法律监督水平,确保检察机关办案质量,坚决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结合检察机关办案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检察机关在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中的重要责任 1.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准确、及时查明犯罪事实,追究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各级检察机关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严防冤假错案发生作为检察工作必须坚决守住、不能突破的底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起案件,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努力做到不枉不纵,不错不漏。 2.检察人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始终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

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互相配合与依法制约并重,坚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积极适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新要求,增强人权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时效意识、监督意识,始终牢记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二、严格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 3.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应当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并依法进行审查、核实,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4.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在办案中不得规避管辖、滥用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违法延长办案期限。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在规定的场所进行,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并记录在案。 5.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辩护权。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在第一次开始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在案件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律师的,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告知辩护律师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对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应当依法保障辩护律师的会见权,及时作出是否许可会见的决定;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通知辩护律师,可以不经许可会见犯罪嫌疑人;侦查终结前,应当许可辩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检察人员可以主动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要求当面提出意见的,检察人员应当听取意见并制作笔录。 6.严格执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对讯问过程实行全程录音、录像,并在讯问笔录中注明。因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或者在执行中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责任。侦查部门移送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时,应当将讯问录音、录像连同案卷和证据材料一并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是预防冤假错案的重要抓手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是预防冤假错案的重要抓手 ♦完善证据审查机制,对审査判断证据提供正面指引,进一步细化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明确证据采纳标准。 ♦明确非法证据范囤和认定标准,完善侦查、起诉、审判等环盯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强化案件审理机制,审判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立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保障公正司法、提髙司法公信力,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议题。其中,如何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有效机制,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防范冤假错案是审判的一项基本要求。整个刑事诉讼涉及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多个环节,审判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决立被告人是否有罪,判处什么刑罚,因此是防范冤假错案最后一逍防线。这意味着审判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在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髙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就开始总结司法经验教训,研究冤假错案防范机制。2007年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后,最高人民法院始终强调要坚守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努力实现死刑案件零差错。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死刑政策的基本要求。从这几年死刑复核实践看,最髙人民法院严把死刑案件质量关,有效防范了冤假错案发生。各级法院严格贯彻疑罪从无原则,刑事案件办理质量持续提髙。例如此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念斌案件,就是疑罪从无经典案例。 近年来,最髙人民法院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方而做出许多努力和探索。2010年,由最髙人民法院牵头,'‘两高三部”(最髙人民法院、最髙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立》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实践表明,冤假错案之所以发生,主要是事实证据出现问题, 包括办案人员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方法,没有全而收集和移送证据,没有严格审查判断证据,没有坚持法左证明标准,没有严格落实疑罪从无原则等。“两个证据规左”在刑事诉讼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证据制度,对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提髙证据意识,严格案件证拯关,产生积极影响。 2013年,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怎》,提岀多项重要机制。为落实中央政法委《规左》要求,最髙人民法院于当年10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从5个方面完善冤假错案防范机制。一是树立程序公正、证据裁判等现代司法理念。改变传统上重打击犯罪、轻保障人权等落后司法理念。二是完善证据审查机制。对如何审查判断证据提供正面指引,同时进一步细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证拯采纳标准。三是强化案件审理机制。审判案件应当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左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进一步完善法庭调査、法庭辩论规则。四是完善审核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合议庭和审委会职责,建立科学办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制约机制。既要严格依照法左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又要切实保障辩护人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辩护权利。 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岀台后,最高人民法院牵头负责的相关改革项目,与冤假错案防范机制紧密相关。例如,三中全会提岀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改革,就是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举措。严禁刑讯逼供、非法取证,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

2014年大盘点之冤假错案

2014年大盘点之冤假错案-法律 2014年大盘点之冤假错案 文/本刊综合 【选题策划】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刑事冤假错案受到高度关注,从河南李怀亮案到浙江张氏叔侄强奸案,再到呼格吉勒图冤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已有12起冤假错案得到纠正。综合这12起案件,从确定为犯罪嫌疑人到沉冤昭雪,平均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 一次次的冤假错案给当事人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和痛楚,更是严重损害了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其背后存在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有罪推定问题;以及部分司法办案能力不强、领导插手、以言代法等干预司法的一系列问题。 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落实罪行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至此,纠正冤假错案迈出了司法公正的重要一步。同时,冤案平反后严格依法、不折不扣进行责任追究,也正是司法公正面临的更严峻考验。 2014年,保持了十八大以来加速纠正冤假错案的势头,这一趋势在年末经由呼格吉勒图沉冤昭雪推向高潮。 记者根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已有12起冤假错案得到纠正。12起案件,9个省份的各级法院共审理了58次,平均每起案件需审理近5次;当事人从被警方确定为犯罪嫌疑人到被法院宣告无罪或检察机关撤诉后被取保候审,平均需10年时间。13名冤假错案当事人中,4人一审被判死刑,5

人一审被判死缓,1人一审被判无期徒刑,最终都因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法院宣告无罪或检察院撤回起诉。 强调破案率致办案草率 对破案率的强调,常常导致警方办案草率。在念斌案中,警方在死者死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即确定了人为投毒的侦查方向,案发12天后即宣告侦破。而在法院对念斌作出的无罪判决中,警方提交的认定毒物、投毒方式、毒物来源的证据均受到质疑。 在徐辉案中,为了加速破案,警方根据不能作为定案证据的警犬气味鉴定将徐辉确定为犯罪嫌疑人,而DNA鉴定又得不出唯一结论,徐辉的有罪供述与证据间的矛盾遭到忽略。在贵州张光祥案中,警方在案发时隔四年未破案的情况下,得知张光祥曾与被害人许晋关系好,但未参加许晋的葬礼,便认定张光祥有作案嫌疑。 此外,12起案件中,多数被无罪释放的当事人称受到过刑讯逼供或诱供,而有罪供述往往是他们被判有罪的主要证据。在甘肃陈琴琴案中,陈琴琴的家属发现看守所的体检证明显示陈琴琴身上有多处淤青。 在杨波涛案中,杨波涛曾向媒体讲述的刑讯逼供方式极为残酷:十几个昼夜不能睡觉,被拳打脚踢、强灌屎尿……张光祥曾在接受采访时称遭到连续数天的刑讯逼供,“只有早点承认,才不会死在看守所”。 纠偏方式多为法院改判 12起冤假错案,当事人从被警方确定为犯罪嫌疑人到最终被法院宣告无罪或检察院撤回起诉,历时5到10年的有4起,历时10年以上的有7起,历时5年以下的有1起。12起案件的纠错平均需要10年的时间。其中,时间最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的理解与适用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14 •【分类】其他 正文 《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理解 与适用 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依法准确惩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0月9日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法发[2013]11号,以下简称《意见》)。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准确适用,现就《意见》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等介绍如下。 一、《意见》的制定背景 《意见》在司法理念和工作机制两个层面明确了刑事审判的基本要求。一是在司法理念层面,要深刻认识冤假错案的严重危害性,时刻警惕冤假错案发生的现实可能性,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提高防范冤假错案的意识。二是在工作机制层面,要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错案的各项机制,切实提高刑事审判水平,筑牢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防线。制定《意见》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防范冤假错案一以贯之的工作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历来高度重视冤假错案的防范,将办案质量视为刑事审判工作的生命线。2007年,在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之际,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为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高人民法院始终强调,死刑复核工作要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切实防止错案发生。2010年,“两高三部”联合出台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两个证据规定”),完善了证据制度,规范了证据要求,统一了证据标准,对提升公安司法机关和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和办案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两个证据规定”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主要内容被吸纳为法律规定,对指导司法实践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践行新时期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内在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科学的司法理念,完善了防范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 第二,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规定》的具体举措。《规定》就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制度、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所作各项规定,对刑事司法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对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规定》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及时出台《意见》,对人民法院防范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体现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惩罚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这是构筑防范冤假错案司法防线的具体制度保障。近些年来发现的一些错案,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这些错案,不仅使无辜者蒙受冤屈,而且影响到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还损害了社会公众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仰。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解读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 定》重点解读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17.07.26 •【分类】司法解释解读 正文 《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重 点解读 2017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共同会签并正式下发。 一、制定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健全落实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司法改革部署。这项改革事关依法惩罚犯罪、切实保障人权,是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对证据制度乃至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规定》的制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切实防范刑事冤假错案。近年来发现并纠正的呼格吉勒图案等冤假错案,都是在证据和事实认定方面出现错误,都与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紧密相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特别是重大冤错案件反映的突出问题,明确非法证据的认定标

准,完善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对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辩护、审判等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有助于办案机关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避免因错误采信虚假供述等证据导致事实认定错误,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发生。 二是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在立法层面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遏制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规定较为原则,政法各部门对相关规定的理解和认识有较大分歧,司法实践中存在非法证据启动难、证明难、认定难、排除难等问题,影响了法律实施效果。《规定》紧扣司法实际,注重规定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既便于司法实践操作,又将相关要求上升到工作机制层面,确保政法各部门在司法实践中一体遵循、严格执行。 三是推进司法理念和制度创新。新时期新阶段司法改革的过程,本质上是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创新过程。《规定》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全面推进刑事司法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既着眼于落实已有法律规定,又积极促成政法各部门达成司法共识;既着眼于强化巩固科学的司法理念,又立足于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规律的法律制度。《规定》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规范取证行为,转变办案方式,有效防范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情形发生,积极助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二、重点内容解读 《规定》分五个部分,共计四十二条,包括一般规定、侦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辩护和审判等内容,细化了非法证据的范围和认定标准,明确了刑事诉讼各个阶段排除非法证据的职责和程序。下面,重点就非法证据的范围和审判阶段的排除程序等问题做概要解读。

刑事主观事实认定的司法政策品评

刑事主观事实认定的司法政策品评 刑事主观事实的认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1]最高司法当局乃至联合相关部门,已对多种犯罪的主观事实认定作出规定。而在如何认定毒品犯罪的“明知毒品”方面,也先后出台多个司法政策。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2007年由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二是2008年由最高法院发布的《全国部分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下称《纪要》);三是2012年由最高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下称《规定》)。这三大司法政策之间存在着前后继承发展、逐步科学完善的关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三者或多或少地与推定沾上边,然而推定在三者中的意义却有大异其趣。以下依次对三者进行品味与评论,比较其相互间的主要异同,期待能对“明知毒品”的司法认定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一、《意见》:完全性的事实推定 《意见》第二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并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其‘应当知道’,但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该规定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基于单一的特定事实即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即“明知毒品”之间的常态联系,推定出“明知毒品”的主观事实。由于常态联系并非必然或实然联系,因而以其作为推定基础所推定出的事实结论只能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或实然性。其二,课以辩方推翻基础事实的反证义务与责任,这实质上也就是课以辩方推翻“明知毒品”认定的义务与责任。其三,在推定出“明知毒品”之后设定个但书,给推定事实加上一个排除条件。这种认定“明知毒品”的模式,具备了事实推定的所有特征——以基础事实作为证明对象、以常态联系作为推定基础、降低事实的证明标准、转移举证责任。其中后两者是推定的实质特征,因此该模式应属于实质或完全性的事实推定。[2] 依笔者看来,《意见》的上述规定是背离现行法律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证明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为排除合理怀疑。最高法院《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第三十条第一款也强调:“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对于定罪事实应当综合全案证据排除合理怀疑。”“明知毒品”属于定罪事实,对其认定依法应当适用前述法定的证明标准。二是转移举证责任。《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控方必须依法全面收集有罪无罪、罪轻罪重的各种证据。最高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六条第一款还强调:“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然而,《意见》规定却将举证责任转移给辩方,由其承担不能合理解释的不利后果。[3] 二、《纪要》:歧义性的事实推定 《纪要》第十条在《意见》规定的基础上,添加一款作为第一款:“判断被告人对涉案毒品是否明知,不能仅凭被告人供述,而应当依据被告人实施毒品犯

坚守防止冤假错案的法律底线

坚守防止冤假错案的法律底线 一、冤假错案的恶劣后果 继佘祥林案、聂树斌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家错案之后,冤假错案又一次重演。2013年,曾被视为“零口供经典案件”的浙江张辉、张高平强奸案经审理被认定为又是一起冤案。一时间,冤假错案问题成为了国人讨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冤假错案的血腥和荒谬再次强烈的震撼了国人的心灵。冤假错案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冤家错案使当事人无辜受刑、无故受罪,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冤者的人格、名誉、财产、健康乃至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冤假错案造成了公众对政府机关的怨气、恨意,严重的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有损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极大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安定团结。 二、有关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改革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称:“一段时间以来,相继出现的刑事冤假错案给人民法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妥为应对,将严重制约刑事审判工作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的时候。”①近几年来,司法界在纠正冤假错案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努力挖掘其根源所在,为健全冤假错案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而作出了很多制度改革。具体体现在: (一)完善刑事证据制度 2010年至2012年,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完善刑事证据制度、确保办案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规定在2012新刑事诉讼法中被吸收为法律规定。 (二)中央政法委出台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 2013年8月,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针对执法司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审判环节疑罪从无原则、证据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意 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公布日期】2021.10.31 •【文号】 •【施行日期】2021.10.31 •【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侦查 正文 关于印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 配合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积极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侦查监督与检警协作配合质效不断提高。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及时总结提升和推广实践中的有益探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形成的经验做法,请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2021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 机制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就进一步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要求,加快推进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构建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各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积极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协同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推动提升公安执法和检察监督规范化水平,确保依法履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总体要求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执行法律。公安机关依法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依法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和规定,明确责任分工,依法规范开展侦查活动和侦查监督工作。要加强协作配合,坚持科学务实的执法司法理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法院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法院重点 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3.17 •【字号】豫高法〔2021〕47号 •【施行日期】2021.03.17 •【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审判机关 正文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法院重点工作任 务分解》的通知 豫高法〔2021〕47号 全省各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本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2021年全省法院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予以印发,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2021年3月17日2021年全省法院重点工作任务分解

根据中央、省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部署,按照全省法院工作会议安排,现就全省法院2021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请省法院各责任部门、各中级法院认真研究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全面实现。 一、以政治建设高质量确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1.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细则,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决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人民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责任部门:办公室 2.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牢牢把握“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将学习党史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史紧密结合,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 责任部门: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 3.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组每年至少2次专题研究、1次通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向省委专题报告1次。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司法巡查,督促中、基层法院党组认真履行意识形态责任。严格落实“三同步”工作要求,健全重大敏感案(事)件防范处置机制,坚决守牢法院意识形态阵地。 责任部门:政治部宣教处 4.坚持一切工作首先从政治上看。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自觉从政治上看问题、看工作、看案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标对表中央大政方针及省委决策部署,结合法院实际、本地实际,创造性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司法办案理念深化变革,提升对宪法法律精神的把握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