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

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摘要】通过对OISST资料1982-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分析,发现2017年中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1.5℃,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2017年渤海海表温度是近36 a来最热的一年,达到14.4℃,黄海第二以及东海第三热的年份,整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1-8月份达到或接近极端高温情况,之后海表温度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区海表温度和陆地气温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海区受陆地气温影响区域不同,同时海表温度与陆地相关区域随着季节而变化.从2017年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来看,造成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黑潮流速增强导致平流热输送增加,0~700 m热含量增加以及我国陆地区域气温的异常偏高,净热通量对其海表温度升高起抑制作用.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19(036)001

【总页数】9页(P1-9)

【关键词】中国近海;海表温度;2017年

【作者】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11

1 引言

中国近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呈现带状分布,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西边界流对中国近海影响显著,其变化对中国近海温盐和环流系统有重要影响。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比其它任何海区都显著,不仅受陆地影响明显,而且又对我国沿岸气候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变化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变暖,海洋平均温度逐渐升高,海温增暖表现出不均匀性,且不同海区增暖原因也存在较大差异[1]。Frankignoul等[2]研究发现通过海洋上层的热平衡过程,海温不仅受海气界面热通量影响,海温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海气界面热通量,形成一个海温的反馈调节。刘珊等[3]指出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特征及各局地因子贡献比例的变化,在副热带海盆内区,海表热通量和经向平流是海温异常的主要贡献因子,并且二者的作用是相一致的。

中国近海各海区在近142 a都有显著增温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显著,进入21世纪后增温趋势减弱[4]。黄晓璐等[5]分析指出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升高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增加存在显著的相关。当中国东海及邻近海域为暖(冷)异常时,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增多)[6]。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7-8],例如2008年和2018年中国南方冰冻雨雪天气,当异常偏多的冬季降水与较强冷空气相遇就会出现冻雨和雪的情况,其不仅对交通运输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根据国内外模式模拟未来温室气体浓度按不同比例增长的情景下,发现极端温度事

件都有较强的区域性,并且都有向极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9]。2017年极端事件频发,并成为全球最热年[10],因此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回顾和总结2017年度我国近海海洋要素的整体情况,可以为区域气候、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对提高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诊断、预测水平和海洋灾害预报能力都非常重要。

2 数据及方法

2.1 数据介绍

本文关注中国近海变化,经纬度范围选取105°~130°E,5°~41°N,所用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来自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的 Optimum Interpolation SST data(OISST),其时空分辨率、空间覆盖范围较高,资料的空间分辨率为1°×1°[11]。海表面流速数据来源于NCEP的Global Ocean Data Assim ilation System(GODAS),GODAS的观测源是连续实时浮标、船舶等观测数据,覆盖范围为75°S~65°N,分辨率从高纬向赤道增加,变化范围为1°~(1/3)°,垂向为40层,本文选取第一层5m海流数据[12]。海表面热通量和中国陆地气温数据均来自NCEP的再分析资料,其再分析资料可靠性强,时间跨度比较长,海表面热通量分辨率为1.861°×1.836°,方向取向下为正,代表海洋得热,包括长波辐射、短波辐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四个分量,陆地气温空间分辨率为2.5°×2.5°。热含量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 inistration,NOAA)发布的0~700m全球热含量业务化资料,分辨率为1°×1°。资料截取时间段均为1982年1月—2017年12月,气候态选取1982年1月—2009年12月。

2.2 区域极端海温事件客观识别

对于极端温度事件阈值的定义,大多数研究多采用同一个阈值,为了更细致分析极

端温度事件,通过参考任福民、王晓娟等[13-14]研究内容,区域性极端高低温阈

值的确定为选取1982—2016年逐月SST资料,对区域逐月平均取海温前(后)10%百分位作为极端低(高)温阈值。

3 结果分析

3.1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

近海海水温度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系统内种群繁衍、赤潮绿潮等灾害的发生和近岸区域的气候变化,同时也是海水养殖业和近海捕捞业最基础的海洋环境信息。1901—2004年中国近海海温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较明显。

近20 a来,沿海气温、海温和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分别为1.1 ℃、0.9 ℃和

92mm[15]。

2017年中国近海大部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其中渤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1℃以上,黄海大部海域偏高0~1℃,东海大部海域偏高0~0.5℃,浙江福建沿岸海表温度较常年偏低0~1℃,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见图1)。

从1982—2017年中国近海各海区海表温度异常演变(见图2)来看,2017年是渤海海表温度最热的一年,可达到14.4℃,黄海仅低于1997/98极强厄尔尼诺次年黄海海表温度,东海是第三热的年份,仅低于1997/98和2015/16两次极强厄尔尼诺次年东海海表温度,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渤、黄、东海平均海表温度是历史最高年,达到18.21℃,渤、黄、东、南海整个中国近海的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

图1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年平均场

图2 1982—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演变(红色圈表示历史最高年)

3.2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逐月演变

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给社会、经济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现阶段区域性低温研究较少,大多为陆地单点研究,

海洋极端海温更是一个开始,在此借鉴陆地单点研究来开展区域极端海表温度分析。2017年1—9月份渤海海表温度已经超过或者达到近35 a的极端高温情况,从10—12月份开始渤海海表温度开始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黄海海表温度在1—8月份达到极端高温情况,从9—12月份开始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东海海表温度在1—2月份超过极端高温值,3—10月份接近极端高温情况,10—12

月份接近常年同期;南海海表温度在1月份接近极端高温情况,2—12月份接近

常年同期(见图3)。

3.3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偏高成因

东海和南海海温的变化,与强厄尔尼诺事件有显著关系[16-17]。但是2017年不

是强厄尔尼诺的次年,而且东海偏暖,南海接近常年,说明2017年的增暖与厄尔尼诺关系不大。本文尝试从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分析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偏高成因。

3.3.1 海表面流场

黑潮是北太平洋西边界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大量热量,对我国近海热、盐输运以及海气相互作用非常重要。在黑潮及其延伸体海区,其海表面温度升高主要是由平流项引起。平流输运引起的海温变化ΔT可以简化为(1)式:ΔT=(v→∙Δθ)Δt (1)

式中:v→是海流的速度,Δθ是区域内海表面温度的梯度,Δt是一个月的时间间隔,因此,引起海表面温度变化的是流速和海表面温度等值线沿海流方向梯度的长期变化。已有研究指出对整个东海来说近几十年海表面温度等值线分布的疏密程度改变微弱[18],本文默认近海海表面温度梯度不变。

图3 2017年中国近海各海区极端海表温度逐月演变情况

图4 中国近海海表面流场异常分布图

为更清晰分析海表面流场变化把中国近海经度扩展到140°E,经过分析发现1—

11月份东海黑潮出现明显流速正异常,较常年偏大0.1~0.15m/s,8月份开始黑潮流速减弱,而且通过对马海峡的对马暖流流速明显减小,较常年偏小0.05~0.1m/s。受到东海黑潮偏强的影响,平流输运的作用使2017年中国近海大部分海区海表温度以正常略偏高为主(见图4)。

3.3.2 海表面热通量

中国近海热量收支变化除了需要考虑海洋暖流(主要是黑潮)输送热量,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海气界面的热交换。海表面能量主要是通过热通量来进行交换的,大气辐射的变化会通过影响海面净热通量变化影响海温的变化。海表面净热通量包括长波辐射、短波辐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其中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量值较大,感热通量和长波辐射量值较小,中国近海净热通量空间分布主要由潜热通量决定。低纬度赤道区域,太阳辐射强烈,海水大量得热。西边界强流黑潮从暖湿的低纬度输送热量到冷干的中高纬度海区,海水在黑潮及其延伸体区域会大量失去热量,该海区热通量受海洋环流影响明显[19]。2017年中国近海净热通量以负异常为主(见图5),东中国海较强的净热通量负异常可能是受黑潮流速增强导致海水大量失热造成的,对海温升高起抑制作用。

3.3.3 热含量

图5 2017年中国近海净热通量异常

图6 中国近海热含量异常(单位:×1018 J)

海温的变化与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海洋热力作用对气候有重要影响,热含量作为衡量一个海域热状况的基本指标,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近年来,全球海洋热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屡创新高,已有研究表明,在1955—1996年,地球上已增加的热含量约80%存在于世界大洋中[20],这是首次对这一时期世界大洋变暖做出量化估计。海洋热储汇在地球热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贮存的能量将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

大气运动。海洋热含量比海表面温度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对天气气候持续发展的作用也更大[21]。中国东部夏季气候与北太平洋热含量变化密切相关,北太平洋中部偏北和东南部区域冬季热含量偏高时,我国华南区夏季气温偏低,华南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22]。

图7 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关分布

海洋所包含热量的变化对海温变化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受陆地影响较大的半封闭内海和强暖流区(黑潮),中国近海热状况与一般大洋有显著区别。基于NOAA发布的业务化0~700m全球热含量资料,1982—2017年中国近海热含量有明显上升的线性趋势,热含量最高年份为2008年,同气候态相比高出8.91×1018 J,2017年热含量高出4.77×1018 J。2017年中国近海大部分海区热含量以偏高为主,台湾岛东部偏高最强,南海西北部热含量偏低(见图6)。从热含量异常时间序列来看2017年并不是最高年,所以热含量不是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第二高年产生的最支配性原因,但是热含量增加对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升高是有促进作用的。

3.3.4陆地气温

渤海因水浅并且是半封闭内海受大陆影响比较明显,加之注入渤海的河川径流等影响,使渤海的温、盐分布及水文特征,具有相当程度的孤立性和易变性。黄海北部,三面靠陆,易受大陆气象的影响,温度季节变化较大。渤、黄、东海的极端高温与大气温度场也有明显的关系[23],康丽华等[24]利用我国气温EOF第一模态时间

序列与海表温度做超前滞后回归,发现在年际变化尺度上,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变化更多是我国气温变化的产物。图7为1982—2016年1、10月渤、黄、东、南海与中国陆地气温相关分布图,在1月份渤、黄海海表温度与东北和东部沿海地

区气温为显著正相关,青藏高原地区为负相关,东海和南海海表温度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以负相关为主,只在东南沿海地区有显著正相关,表明1月份我国东部

地区气温与渤、黄海海表温度变化较为一致,其可能原因是渤黄海面积较小,受陆

地影响明显,特别体现在冬季,冬季风影响下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气温和渤、黄海海表温度同步变化。10月份,渤黄海海表温度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为显著

正相关,其最高相关系数可达0.8,东海和南海海表温度与我国长江流域气温有明显正相关,东北地区为负相关。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区海表温度和陆地气温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海区受陆地气温影响区域不同,同时海温陆地相关区域随着季节而变化。2017年北方高温出现早、范围广、极端性强。从2018年1—7月份开始我国东

北及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明显,1月份我国中东部气温相对往年同期偏高0~6℃。8—9月东北地区气温开始出现负距平,10月东北及东部大部分地区较常年

略偏低0~2℃(见图8)。从我国陆地气温和不同海区海表温度相关分析图可以

发现,我国2017年前期东部较高的气温对渤、黄海海表温度偏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4 结论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2017年度中国近海海表温度总体情况,并对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偏高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图8 中国气温距平分布图(引自国家气候中心)

(1)2017年中国近海大部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1.5℃,2017年是近

36a来渤海海表温度最热的一年,可达到14.4℃。渤、黄、东海平均海表温度是

历史最高年,达到18.21℃,整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1—8月份达到或接近极端高温情况,南海海表温度大部分月份接近常年同期;

(2)从2017年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来看,

造成2017年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黑潮流速增强导致平流热输送增加,0~700m热含量增加以及我国陆地区域气温的异常偏高,净热通量对其海表温度升高起抑制作用;

(3)本文在分析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偏高成因时,只是定性的对比了净热

通量、热含量、陆地大气温度和流速变化的平流项等作用,并没有探讨它们对海表温度增暖的贡献比,仍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中国近海作为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对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进行了总结,了解极端海表温度情况,可为区域气候、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对灾害风险管理和政策的制定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同时本文对影响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为近海海表温度变化原因提供理论依据,对海表温度变化机理和预报提供进一步深化分析思路。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杜美芳,徐海明,周超.基于CM IP5资料的热带大洋非均匀增暖及其成因的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5,34(3):1-12.

[2]Frankignoul C,Kestenare E.The surface heat flux feedback.Part I:estimates from observations in the Atlantic and the North Pacific[J].Climate Dynam ics,2002,19(8):633-647.

[3]刘珊,王辉,姜华,等.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各贡献因子的变化[J].海洋学报,2013,35(1):63-75.

[4]宝乐尔其木格.中国近海海温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D].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

[5]黄晓璐,徐海明,邓洁淳.冬季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升高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J].气象学

报,2015,73(3):505-514.

[6]蔡榕硕,谭红建,黄荣辉.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J].大

气科学,2012,36(1):35-46.

[7]张自银,龚道溢,胡淼,等.中国南方冬季异常低温和降水事件(英文)[J].地理学报,2009,19(4):471-488.

[8]何溪澄,丁一汇,何金海,等.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风降水异常的分析[J].气象学报,2006,64(5):594-604.

[9]Bell J L,Sloan L C,Snyder M A.Regional changes in extreme climatic events:a future climate scenario[J].Journal of Climate,2004,17(1):81-87.

[10]Cheng L J,Zhu J.2017 was the warmest year on record for the global

ocea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8,35(3):261-263.

[11]Reynolds RW,Rayner N A,Sm ith TM,etal.An improved in situ and satellite SST analysis for climate[J].Journal of Climate,2002,15(13):1609-1625.

[12]李熠,陈幸荣,谭晶,等.基于CESM气候模式的同化模拟实验[J].海洋预报,2015,32(3):1-12.

[13]任福民,崔冬林,王艳姣,等.客观识别区域持续性极端事件的探索研究[C]//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国家气候中心,2012:52-54.(请核对年份) [14]王晓娟,龚志强,任福民,等.1960—2009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1):8-15.

[15]张秀芝,裘越芳,吴迅英.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99-807.

[16]黄卓,徐海明,杜岩,等.厄尔尼诺期间和后期南海海面温度的两次显著增暖过程[J].热带海洋学报,2009,28(5):49-55.

[17]Wang C Z,WangW Q,Wang D X,etal.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ssociated w ith El Niño[J].Journal of GeophysicalResearch:Oceans,2006,111(C3):C03023.

[18]冯琳,林霄沛.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学学

报,2009,39(1):13-18.

[19]刘娜.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0]Levitus S,Antonov J I,Wang JL,et al.Anthropogenic warming of Earth'sclimate system[J].Science,2001,292(5515):267-270.

[21]吴晓芬,许建平.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分布特征、变化模态及观测手段综述[J].海洋学研

究,2010,28(1):46-54.

[22]祁丽燕,孙照渤,李忠贤.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层热状况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2):153-161.

[23]苏纪兰.中国近海水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4]康丽华,陈文,王林,等.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14(1):45-53.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

K =C +273 (1-2-1) 一些欧美国家使用华氏温标(℉)。华氏温标将纯水的冰点定为32℉,沸点定为212℉。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之间的关系: )32(95-=F C (1-2-2) 3259+=C F (1-2-3) 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大陆.7月、海洋上.8月 北半球气温最低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上.2月 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上.2月 南半球气温最低的月份在大陆.7月和海洋上.8月 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下降 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大,空气发生辐合现象,气压升高 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7月 北半球气压最低的月份在大陆7月、海洋1月 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大陆7月、海洋1月 南半球气压最低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7月 气压的年变化大小与季节和下垫面有关,最高气压出现在 冬季大陆,夏季海洋 气压的年变化大小与季节和下垫面有关,最低气压出现在 冬季海洋,夏季大陆 在地面和高空大气中,气压每变化1hPa 其高度差为 高空大于地面 在高空与地面大气中,高度每升高100m 的气压变化量为 高空小于近地面 在同一大气层中,若气压变化1 hPa ,则其高度差为 高温处大于低温处 在同一大气层中,高度每升高100m ,气压变化量的大小为 高温处小于低温处 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绝对湿度,水汽压,露点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湿度因子有 相对湿度f 、温露差T -T d 通常描述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有 绝对湿度 ;饱和水汽压 ; 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 ;水汽压 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 绝对湿度;水汽压;露点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有 相对湿度;干湿球温差;温度露点差 通常在内陆较干燥的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年变化规律相反 通常在沿海地区绝对湿度日、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年变化规律一致 通常在内陆较干燥且全年水汽压e 变化不大的地区,绝对湿度a 和相对湿度f 的年变化规律是 夏季a 大f 小,冬季a 小f 大 通常在季风气候地区绝对湿度a 和相对湿度f 的年变化规律是 a 和f 夏季大、冬季小 通常在沿海地区绝对湿度a 和相对湿度f 的日变化规律是 白天a 大f 小,夜间a 小f 大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

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特征 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摘要】通过对OISST资料1982-2017年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SST)分析,发现2017年中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较常年偏高0~1.5℃,南海海表温度接近常年.2017年渤海海表温度是近36 a来最热的一年,达到14.4℃,黄海第二以及东海第三热的年份,整个中国近海海表温度的平均是历史第二高的年份.渤、黄、东海海表温度1-8月份达到或接近极端高温情况,之后海表温度降低并达到常年同期以下.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区海表温度和陆地气温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海区受陆地气温影响区域不同,同时海表温度与陆地相关区域随着季节而变化.从2017年平流输运、净热通量、热含量和陆地大气温度影响等方面来看,造成渤、黄、东海海表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是黑潮流速增强导致平流热输送增加,0~700 m热含量增加以及我国陆地区域气温的异常偏高,净热通量对其海表温度升高起抑制作用.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年(卷),期】2019(036)001 【总页数】9页(P1-9) 【关键词】中国近海;海表温度;2017年 【作者】宋春阳;姜华;张守文;陈幸荣;王辉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11 1 引言 中国近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呈现带状分布,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西边界流对中国近海影响显著,其变化对中国近海温盐和环流系统有重要影响。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比其它任何海区都显著,不仅受陆地影响明显,而且又对我国沿岸气候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变化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变暖,海洋平均温度逐渐升高,海温增暖表现出不均匀性,且不同海区增暖原因也存在较大差异[1]。Frankignoul等[2]研究发现通过海洋上层的热平衡过程,海温不仅受海气界面热通量影响,海温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海气界面热通量,形成一个海温的反馈调节。刘珊等[3]指出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特征及各局地因子贡献比例的变化,在副热带海盆内区,海表热通量和经向平流是海温异常的主要贡献因子,并且二者的作用是相一致的。 中国近海各海区在近142 a都有显著增温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显著,进入21世纪后增温趋势减弱[4]。黄晓璐等[5]分析指出中国近海冬季海表温度的升高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增加存在显著的相关。当中国东海及邻近海域为暖(冷)异常时,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减少(增多)[6]。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7-8],例如2008年和2018年中国南方冰冻雨雪天气,当异常偏多的冬季降水与较强冷空气相遇就会出现冻雨和雪的情况,其不仅对交通运输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根据国内外模式模拟未来温室气体浓度按不同比例增长的情景下,发现极端温度事

2017年海洋局考试海洋基础知识试题总结

定义部分出的选择题填空题比较多,由于选项或者填空内容都有所以反而记住定义的名词比较重要,题型是选择填空判断和大题,大纲要认真熟读几遍应该就差不多了。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 (一)海、洋概观 [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 [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 洋: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一般>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被陆地围隔成的形态各异的小水体。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 海湾: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 海峡: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了解]:“南大洋”的概念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 [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海岸带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海岸带组成: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或称之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潮间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大陆边缘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大陆隆又叫大陆裾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具备生成油气的条件。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了解]:海底构造主要学说 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 [掌握]:绝对盐度定义 [熟悉]:标准海水的定义 海水绝对盐度定义: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值。 海水中的含盐量是海水浓度的标志,海洋中的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与其分布和变化息息相关。 [熟悉]:海水的盐度对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对应的温度的影响 海水最大密度温度t(ρmax)与冰点温度tf都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前者降得更快 [掌握]:海水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定义为海水的密度 [熟悉]:海水状态方程的定义 海水状态方程是海水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压力与密度或比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海和陆气候的异同

二、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类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影响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北半球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1.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一个月,如北半球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度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如旧金山)。秋季暖与春季。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3.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邻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侯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三、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通常指处于中纬度大陆腹地的气候,一般也就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内部,海洋的影响很弱,大陆性显著。内陆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景观。大陆性气候是地球上一种最基本的气候类型。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大,受海洋影响小。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非常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受冷高压控制,温度很低,也很干燥。冬冷夏热,使气温年变化很大,在一天内日变化也很大,气温年、日较差都超过海洋性气候。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在夏至或冬至后不久。北半球最热月为7 月,最冷月为1月。 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在气温的年变化中,最暖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南半球分别在1月和7月)。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一般春温高于秋温。在日变化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早,通常在一天中的13~14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拂晓前后。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量少,且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大陆性气候影响下的地区,一般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如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由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全球比较典型,现作如下分析: 西欧全年降水均匀,气候湿润,降水量比较稳定,因此带来以下几方面地影响:①它有利于西欧多汁牧草生长,促进了西欧的畜牧业发展,西欧许多国家出口的畜产品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如丹麦、法国和德国等;②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纺织业和畜产品加工工业。由于草场广布,加上西欧本身地形地势平坦,有利于足球场地建设,促进了西欧足球文化的发展;③西欧地形地势平坦,降水量均匀,使该地河流水量丰富,推进了西欧发达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中国近海的水温分布 一-海表层水温分布 海表层水温是随机变化的,但借助于统汁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如图12—3 便是多年平均的冬季、夏季海表层水温分布。用该图可以讨论冬、夏季中国海表层水温分布的一些特征。 由图12-3 b显见,南海表层水温髙而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C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致使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C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 国12-3渤縛.萤海、东縛.南緯恚层水温分布 ―夏季,b •冬垂 (据文畝[3h [7]等综合改绘) 的年平均水温(22. 6C),仍然比渤、黄、东海髙得多。当然,与南海南部(如邦加岛近海平均为28. 6*0相比,则属于相对低温区。 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髙,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 东北上向。髙温区在黑潮流域,暧水舌轴处水温可髙达22~23°C左右;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C,长江口外可达5°C以下。大致沿东经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这是台湾暧流水影响的结果。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即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暧流水扩展的迹象。在北伸的台湾暧流水和黄海H爰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此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暧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黃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髙和逐渐远离暧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 °C 降到2 °C。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 1〜0 °C左右,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至于黄海的极端最低水温值,从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观测记录看,曾经出现低于相应盐度时冰点温度的过冷却现象。 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 也不过1〜2 °C。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C,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关于过冷却水温的测报。 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均为24〜269。浅水区或岸边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C和3 34C O 1 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然而,在某些特左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C (图12—3a)。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为28~29C。南海南部及黑潮进入东海之处曾有高达30°C的报道,泰国湾表层水温在4月份达最髙,为31a Co南海某些海洋站也报逍过更高的水温,如润洲岛3 4.4°C,四沙3 6.8°C等等。与渤海、黄海类似,东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岛东部、粤东及越南沿岸等,岀现小范用的低温区,这多是夏季季风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响,潮汐混合也对近岸低温区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水温的铅直向分布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风的吹掠之下,感热交换和强烈的蒸发,使海洋的失热更加剧,涡动和对流混合的增强,可使这一过程影响到更大的深度。渤、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注水海域,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 0 0m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渤海可持续半年多(10~翌年4月),黄海缩短至5个月(1 2〜翌年4月),东海北部4个月(1〜4月,图12—4), 因12-4东海北部(31" Nf 127° E> 1979年各月水温铅直商分布 南海严格说来并无貞•正的冬季,所以,这种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其北部海区虽

渤海湾海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渤海湾海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代长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457) 摘要:海水温度是度量海水热量的重要理化指标。表层水温的每日变化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与太阳的辐射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每天中午12点左右是每天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海水的最高温度一般会在午后2点左右出现;每天夜间海水的温度都会降低,到凌晨4点海水的温度会下降到全天最低点。每年海洋表层水温总是受到太阳辐射、海流和盛行风变化的影响,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海水温度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鉴别洋流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渔业、航海、气象和水声等学科也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海表温度;太阳辐射;海流;盛行风; 中图分类号: P731.11 文献标识码: A The change of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bohai bay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research DAI changbo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tianjin 300457) AbstractAbstract:The Sea water temperature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heat water chemical index.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ter of the daily change of the highest and lowest of time and the sun appears the radiation intensity are directly related. The daily noon twelve o 'clock every day the sun radiation is the strongest.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will generally about 2:00 in the afternoon there; At nigh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ater every day will be lower, at 4 am to water temperatures fall to lowest point all da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ater is always held each year the sun radiation, curr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vailing winds change, look, months, years, many years and periodical change and irregular change. Sea water temperature often as a research ShuiTuan properties, identification of ocean currents basic indicators.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its

琼东上升流区海表温度对台风过境的响应

琼东上升流区海表温度对台风过境的响应 谢玲玲;何超凤;李明明;田晶晶;经志友 【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7(035)001 【摘要】对1982—2015年间过境琼东上升流区的台风及其引起的海表温度(SST)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究SST变化的影响因素和热量输送机制.结果显示,与开阔大洋显著不同,琼东上升流区SST变化存在降温、基本不变和升温三种类型.在42例台风中,3种类型分别为19例、20例和3例.平均升温(2.1℃)大于平均降温(- 1.5℃).SST变化与台风参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与台风过境时长相比,台风强度和台风入射角度对SST变化幅度影响更大.台风在外海引起的非线性海面孤立波向近岸的热输送可能是SST升温的重要机制,观测的SST上升与台风入射角度的关系与理论结果吻合.台风过境琼东上升流区引起的SST变化特征取决于台风局地热输送和外海热输送的相对大小.%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typhoons passages over the upwelling zone ea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he induced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from 1982 to 2015.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ST change in the studied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increased SST,very slightly changed SST,and decreased SST.Thes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in the open ocean,in which only the decreased SST occurs.Of the total 42 typhoons passing the studied area,the numbers of those three categories are 19,20 and 3,respectively.The averaged SST increase is 2.1 ℃,which is larger in magnitude than the averaged decrease of -1 .5 ℃.Comparing to the

中国沿海近31年冬季海平面变化特征

中国沿海近31年冬季海平面变化特征 王慧;范文静;张建立;牟林 【摘要】Based on the marine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during recent 31 years (1980-2010), the winter sea leve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ong-term trend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①The sea level in winter is increasing obviously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and the average rising rate of twenty nine stations is 3.1mm/yr, higher than the annual increase rat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obvious in Bohai Sea,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and S outh China Sea. ②Also, the sea level in winter has obviou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e main significant periods are 2 years, 4-7 years, 9 years and 18.6 years. Impacted by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the Kuroshio, 4-7 year cycle is rather obvious in the East China Sea. Its amplitude is the highest, and the time of its periodic oscillati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El Nino of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warm pool. ③The sea level in winter also shows a pronounced south-north seesaw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which changes the sign near Kanmen station (121°17'E, 28°05'N ). ④In the past 31 years, China's coastal temperatu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 level show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ir increasing ranges are 1.8"C, 1.4*C and 135mm, respectively.%利用29个海洋观测站的31年(1980-2010年)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沿海近31年冬季海平面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中国沿海冬季海平面近31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3.1 mm/a,高于全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冬季海平面变化

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陈秋颖;杨坤德 【摘要】通过分析新的SODA资料,得到西北太平洋上层海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及经纬向分布特征,得出西北太平洋声速值变化规律.资料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季节变化中,春季由于太阳辐射加强,使整个海域海表温度比冬季约高2℃,整个西北太平洋东南部SST等温线分布较为平缓;夏季SST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而整体升高,分布均匀且南北温差较小;秋季海表温度开始降低:冬季海表温度整体降低,等温线达到全年最低,南北温差较大.海表温度基本上是纬向分布,低纬海洋温度在20~30℃之间.高纬海洋降至0~1℃,等温线在中纬度(40°N附近)最密集,南北温度梯度最大. 【期刊名称】《电声技术》 【年(卷),期】2010(034)010 【总页数】5页(P65-68,72) 【关键词】海表温度;西北太平洋;季节变化 【作者】陈秋颖;杨坤德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56

引言 海洋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海表温度是海洋热力、动力过程和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它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及更长时间的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变化都很重要[1]。W.Cai和.H.Whentton在研究中提取了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变化的模态,并且分析了各种模态的周期性振荡特征[2]。Sarah L.Heidt[3]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数据,分析了ST随不同因素的变化情况。Allon G.Turek[4]通过研究智能气候,对SST的分布规律做了介绍。严华生[5]等运用均方差的方法,分析对比热带太平洋 和印度洋的温度年际变化。张旭等[6]利用WOA05数据,得到了中国近海声速剖 面模态特征的区域性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徐文玲[7]等利用台风年鉴的台风资料、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气象资料及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2000~2005年西北太平洋在台风影响下的SST变化特征,发现台风对SST的影响与台 风自身强度紧密联系。刘增宏[8]等利用2001~2004年期间获得的Argo资料, 研究了同时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经过后海洋上层的响应。 关于海表温度变化的气候意义在不少研究工作中已有许多阐述,目前对SST的研 究较为普遍,多数基于南海表层温度的研究,并且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SST的 影响。笔者着重研究西北太平洋(0~50°N,100°~150°E)区域SST季节变化特征,即基于最新的简单海洋同化数据(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资料的分析,揭示西北太平洋SST季节变化的时空结构;探讨西北太平 洋SST经纬向分布特征。 2 资料来源 笔者主要采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SODA 2.0.4版,这是一种海洋数据同化后的海洋模式模拟结果。该资料包括诸多要素,如海温、盐度、流速、风应力、海面高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常考考点培优训练 考点十二海水的性质

十二海水的性质 建议用时:45分钟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一艘考察船由60°S向60°N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1选A,2选D。第1题,表层海水由赤道到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所以①是海水密度曲线。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③为海水温度曲线。盐度和降水量、蒸发量密切相关,副热带海区降水量少,但是蒸发量大,成为盐度最高的纬度区域,因此海水盐度变化是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④为海水盐度曲线。第2题,“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海水密度曲线,据图可知由60°S到60°N,海水密度先变小,后变大,所以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先增大,后减小。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影响带鱼在我国边缘海域季节性游动,北方带鱼在黄海和渤海之间做越冬游与繁殖游;南方带鱼沿东海西部边缘做越冬游与繁殖游。带鱼在南、北游动的过程中形成鱼汛。下图为我国近海2月与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 ) A.最低值出现在黄海 B.夏季长江口比周边略低 C.冬季南北差异较大 D.季节变化从南向北减小 4.能够在我国边缘海域形成带鱼鱼汛的有( ) ①北方带鱼春季向北游 ②北方带鱼秋季向北游 ③南方带鱼春季向南游 ④南方带鱼冬季向南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渤海;根据8月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夏季长江口表层海水温度比周边略高(长江口处表层海水温度介于27~28 ℃);冬季,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南北差异大;对比2月和8月我国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可知,海水表层温度季节变化北方地区更大,南方地区较小。第4题,春季,随着渤海表层温度逐渐升高,北方带鱼向北作繁殖游(加之渤海海水温度逐渐升高,浮游生物量增大,渤海

描述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

【文章题目】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 1. 引言 近海海水盐度是海洋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海水中溶解盐类的含量。在不同季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都会发生变化。2月和8月是我国近海季节性变化最为显著的两个月份,因此对此两个月份的海水盐度进行研究,能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数据。 2. 2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特点 2月是我国近海冬季季节,海水温度相对较低。由于低温,海水密度较大,导致海水循环速度减慢,盐度较集中。受气候影响,2月我国近海常出现冷水团,导致海水盐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水平梯度,即在不同区域出现较大的盐度差异。 3. 8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特点 8月是我国近海夏季季节,海水温度相对较高。由于高温,海水密度较小,海水循环速度加快,盐度分布较为均匀。受季风影响,8月我国近海常出现暖水团,海水盐度梯度相对较小,不同区域的盐度差异明显减小。 4. 2月和8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 从季节变化特点来看,2月和8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2月,由于低温和冷水团的影响,海水盐度差异明显,

盐度梯度较大;而在8月,由于高温和暖水团的影响,海水盐度差异明显减小,盐度梯度较小。这种差异反映了季节性变化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近海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探讨季节性变化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机制,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6.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文章写手,我对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研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从季节性变化的角度探讨海水盐度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也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多思路和可能性。 7.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对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海水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这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上就是对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等盐度线空间分布的异同的一篇

南海海表温度气候变异及对局地台风的影响

南海海表温度气候变异及对局地台风的影响 邱婷;左军成;王鼎琦;吕晓凤;刘大海 【摘要】Observational data analysis from 1951 to 2010 reveal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climatolog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around 1980.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verage SS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1 to 2010 increased by 0.44 ℃,comparing with tha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1 to 1980 in SCS,This increase in SCS is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ST climatology variation and wind stress was discussed.It was shown that wind stress weakened by 1.04×10-2 N/m2 in the period 1951-1980 compared to the period 1981-2010 in SC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ST was attributed to the weakened wind stress over the SCS.Further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about the effect of climatological SST variation on steering flow and local typhoon activities in the SC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ST variation led to a northerly and westerly anomaly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fter 1980 in SCS,which resulted in eastward moving of typhoon activities in SCS.In the period 1951-1980,the averaged central pressure of typhoon decreased by 8.4 hPa before landing on South China compared to the period 1981-2010.Typhoon intensity enhanced by SST variation,led to more severe impacts on South China.%通过分析1951—2010年海表面温度(SST)数据发现,南海SST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变异: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海SST在1980年后平均升高0.44℃,升温幅度明显强于西北太平洋.利用同一时期风应力数据分析探讨了南海SST气候变异与南海风应力变化的关系,发现

渤、黄、东海水温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渤、黄、东海水温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鞠霞;熊学军 【摘要】Based on the CTD data observed during the 908 program, the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Bohai Sea,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n winter the structure of water temperature shows horizontally many tongue-shapes, of which the warm water tongues occur mostly in the offshore area, while in the inshore area the i-sotherms are basically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with some cold water tongues directing to the south and strong temperature fronts occurring between the warm and the cold waters. In summer, various cold water masses or block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s appear at the bottoms of the Bohai Sea,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of which the most typical ones are "the Middle Bohai Sea Cold Water", the "Liaodong Bay Cold Water",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the "Qingdao Cold Water Mass" and the "Bottom Cold Water Mass"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distributions of water temperature display a transitional nature. In spring, thermocline emerges and cold water masses such as the Middle Bohai Sea Cold Water and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begin to come up. When autumn comes, the thermocline submerges and finally disappear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water temperature tend gradually to become uniform vertically. Moreover, the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regional variations of water temperature are present in the three seas, and that the annual variation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齐庆华;蔡榕硕 【摘要】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升温最为显著,线性升温速率高达0.2℃/(10a)。相比而言,沿岸海域对气候变暖暂缓的响应可能更为明显;极端高(低)温强度以显著增强(减弱)为主,尤以春(夏)季幅度最大。沿岸海域春季极值温差增强显著,易通过物候变化引起生物迁移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突发、频发;北部海域极端事件持续天数大于南部,其中,黄海、东海极端高温持续天数增加显著,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暖暂缓影响,极端低温持续天数亦显著增加;极端高温在长江口附近,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等海域累积频次上升显著,未来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持续增加,将对南海珊瑚礁等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以显著降低为主。然而长江口及以南沿岸极端低温在冬春季增强明显,可能对红树林等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期间,ENSO暖事件得到增强,易引起中国近海海表极端低温的频发。北极涛动(AO)正位相时,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中国近海海表极端高温频次趋于增加,其危险性增强。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 【年(卷),期】2019(41)7 【总页数】16页(P36-51)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海洋热浪;海洋生态系统;孕灾环境;区域气候变率;全球气 候变化 【作者】齐庆华;蔡榕硕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2.1 1 引言 作为海洋中的关键热力要素,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不仅通过海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周边的气候与环境演变,更是维持局地海洋生物、生态系统,调控其变化和演替,影响生物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海洋环境因子[1],此外,海表温度也是海洋气象灾害(如台风等)重要的孕灾环境要素[2]。由于受 纬度制约、季节调控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海表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3]。中国近海(主要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和外部近岸海域)作为北 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它与以暖池-黑潮为中心的西太平洋构成了全球海洋最为复 杂的大洋-边缘海相互作用系统[4-5],同时,其毗邻我国大陆,在这里大陆-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季风环流和洋流)、海洋变率(主要是ENSO和PDO等)以及海气遥相关等过程交织在一起,通过低频尺度海陆气互馈影响,直接与我国大陆东部气候环境变迁紧密关联[6-8]。特别是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已成为我国, 尤其大陆东部及沿海地区有关气候与环境典型变化及成因研究的重点海区之一[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1],从1880年到2012年的100多年时间里,全球陆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其中海洋上层

南海海表温时空演变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相关性初探

南海海表温时空演变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相关性初探 齐庆华;蔡榕硕 【摘要】利用我国近海1986-2008年间的海温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海温异常的时空变化,重点揭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4-6月)南海表层海温异常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海温异常存在一个显著时空演变模态,4月南海全域海表温度异常几呈负位相态势,其中正值信号首先出现于巴拉望岛以西海域,随后逐步向西向北扩展,5月南海大部已被海表温异常正位相控制,6月南海表层海温异常完成负-正位相转换。分析表明,南海表层海温异常时空演变的年际差异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存在显著相关。综合已有研究认为,南海海表温异常时空演变所形成的季节内尺度的热力差异(主要包含演进趋势、速度和幅度等)可能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一个重要因子,据此建立了海表温温差异常指标,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此外,南海海表温异常时空演变与南海暖池的变化紧密关联。相关分析还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南海暖池与印度洋暖池的海表温差异常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西太平洋暖池为负相关关系。南海海表温异常季节内演变在印-太暖池区海表热力格局及差异形成背景下或可通过影响大尺度经向和纬向环流而引发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之年际异常。%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reanalysis dataset of China seas from 1986 to 2003 .With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 before and after (during April to Jun) the onset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SC-SSM) ,its relation with the occasion of the SCSSM onset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 significant evolution mod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