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020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并掌握其判读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气温的变化及全球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等温线的判读。 三、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以图片气温对“衣食住行”的形象导入,让人们直观了解气温与生活。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是指大气的___________。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___________气温和___________气温。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___________气温、___________气温和___________气温。 3.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___________;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___________。通常,用___________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4.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时各进行一次。 知识点二:气温的分布 5.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___________分布,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___________。 6.通常根据等温线___________方向,判断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___________,分析气温的差异大小;根据等温线的___________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7.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___________的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___________米,气温下降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集体备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参与备课:ssssss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 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 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2.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 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 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难点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媒体: 教案,课件,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地图 教学方法: 讲解,案例,提问激发,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总结等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一起谈谈今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来导入新课 一、气温的变化 1)概念 1.让大家观察课本插图(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学生读图后能回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2.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让几位同学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3.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气温变化有两种: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有关课件和课本第53页的图3.11、3.12来让学生亲自读图分析和得到结论。 板书:[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七年级地理教案)气温

气温 七年级地理教案 气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 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 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 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 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 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 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 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2新人教版 (2)

§3.2.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自学内容】P53—55 气温的变化 【自学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自学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日变化(13') 1、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4、读P53的第二段上面文字,气温的日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变化

是以 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日较差 约 ℃。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低气温出现在 。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低气温出现在 。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年变化( 25') 6、读图3.12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年较差 约 ℃。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气温 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在陆地 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最低气 温出现在 月。南半球相反。 8、把教材P54活动1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完整。 9、把教材P54活动2的内容完成。 【建构知网】( 2')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低气温出现在 。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 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月。 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 气温最高的月份 气温最低的月份 陆地 海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第2课时) 【学习目标】 、气温的分布 1 ?等温线图的判读: I W ■ w ■ ■ W ■ B V V W "K ①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________________ 。 ②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根据等温线的______________ ,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④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 的分布。 2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①从纬度位置看: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逐渐降低。 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 _________ 和 _____ 气温不同,夏季_________ 气温高,冬季________ 气温。 ③从海拔方面看:地势越高,气温 ___________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___________________ 。

气温" -20 -1U 0 19 20 鳥臣丄画申皤第酝0 0 -10 V 等温奴」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 ?结合“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 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达标检测】 1 ?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两极向赤道递减 B .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C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寒冷 D .海拔每升高1 0 0米,气温约下降0.6 C 2 ?世界气温分布大势: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 1月 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⑶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 1月哪里气温高? 7月哪里气温高? 冰 洋 ■ltr 大 HI H : ■2Q 西 平 洋 ■II ). IIH 1 II I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案

随堂练习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1)根据上面的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 。 自我检测 1、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衣”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 A 、气温日较差大 B 、气温年较差大 C 、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2、在同一时刻测得A 处气温是20℃,B 处气温是38℃,则A 、B 的相对高度是( ) A 、1000米 B 、2000米 C 、3000米 D 、4000米 3、我国江西庐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其中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 B 、纬度较低 C 、森林茂盛 D 、濒临海洋 4、下列四点中,如按气温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来看,气温最高的是( ) A 、30°S ,120°W B 、20°N ,90° E C 、60°N ,90°W D 、40°S ,120°E 5、读下图,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图所示地区为北半球 B 、此时北半球正处于夏季 C 、此图为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 D 、此时同一纬度的陆地气温应低于海洋气温 6、读右图,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 、B 两点,A 为陆地,B 为海洋,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7、一年中,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 A 、7月 B 、8月 C 、1月 D 、2月 8、南半球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 A 、太阳落山时 B 、凌晨1点 C 、14:00 D 、日出前后 9、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右表, 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 ) A 、10℃ B 、11℃ C 、12℃ D 、13℃ 课后反思: 1 23-10 -20 -30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分布与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北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1.读图后回答: 同一地点一天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2.学生读图后回答:

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 3.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的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气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况。 板书:[第二课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时间、空间 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 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况。 一、 气温的观测 1.由不同人对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的吗? 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度计的使用。找学生阅读课件中百叶箱的说明。 3.教师演示几种错误的温度计使用方 法,然后由学生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 4.我们该如何来测定一天的气温呢? (1)观测的次数及时间 (2)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3)由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如何来表示所观测到的气温资料呢? 我们先学看一幅来自气象部门的坐标图。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表格,并导出气温日较差概念。 “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1.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的读取方 法。 2. 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的活动。 3. 演示并总结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 一天观测几次?什么时间?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5. 观察思考一下问题: ) 表示多长时间的气温变化? ) 最高温、最低温多少?出现在何 时? ) 计算: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 思考回答 6. 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 根据课件显示分组讨论

七年级地理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综合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表示气候的是[ ] ①风雨交加②风和日丽③冬冷夏热④四季如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 ] A.湿度、风力 B.气温、降水 C.气压、风力 D.风力、降水 3.关于气温变化与气温分布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①世界气温总的分布规律是低纬度高,高纬度低。②同纬度地区,高山、高原气温高,平原、盆地气温低。③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零时)。④陆地月平均气温的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B.地处回归线降水一定稀少C.有雨必有云,有云未必有雨D.沿海地区一定多雨 5.下列气候类型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缺乏的气候类型是:①热带沙漠气候;②地中海气候;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关于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热带大陆西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大陆东岸为地中海气候 B.热带范围既有全年高温多雨地区,也有终年炎热干燥地区 C.40°S~60°N大陆西岸为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 7.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句所描述的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因素 9.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 1 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C.喜马拉雅山北坡 D.喜马拉雅山南坡 10.实际上,地球表面气温的分布同纬度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 ] A.各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不一样的B.地表陆地和海洋受热和放热的情况不同C.地势高低的影响D.现代工业的发展 11.一些科学家测算,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适宜的方法有[ ]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的差,叫()。 4、气温一般在每天的2时、()、14时、()测量,然后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我参与我快乐 【探究点一】气温与我们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选填“天气”或“气候”), 描述这一状况的要素是()(选填“气温”或“降水”),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天气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等活动。 2 .读教材第53页图3.10‘旧平均气温”,完成填空。 (1)测定气温的工具:() (2)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时、()时、()时、()(3)依次读出图中气温值:8时()℃、14时()℃、20时()℃、2时()℃ (4)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计算:图中的日平均气温是()。 【探究点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读教材第53页图3.11 “气温日变化”,完成填空。 (1)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如果横坐标上是月份,就表示气温()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图中气温日较差是()℃。 2、气温年变化:读教材第53页图3.12“气温年变化”,完成填空。 (l)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作()。图中的气温年较差是()℃。 (2)完成教材第54页“活动”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55页“活动”的第2题。 四【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知识点一】气温的含义和观测 1、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B、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的是平均气温。 C、气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D、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只需要最高气温和最低汽温。 2、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的观测,通常只要一天观测一次 B、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在正午 12 时 C、气温的测定要用温度表,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D、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在 6 月份 【知识点二】气温的变化 3、下面是某地区一年的气温变化资料,四位同学根据表中数据分别绘制了该地的气温年变 化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 4.小亮测得5月7日最高气温是24℃,最低气温是14℃,那么这天的日较差是( ) A . 38 ℃ B . 10 ℃ C . 19 ℃ D . 5 ℃ 5 .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这说明当地气温特点是( ) A .日平均气温高 B .气温年较差大 C .气温日较差大 D .年平均气温低 【课后检测区】 1.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状况 B 一年之中,世界陆地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 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C .气温的观察者通常是看百叶箱中的温度计 D 一个地方气温年较差是指该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读某城市各月平均气温表,据此回答 2 一 4 题。 2 .我们可判断该城市位于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3 .该城市年平均气温约为 A . 16 . 7 ℃ B . 12 ℃ C . 18 . 3 ℃ D . 15 . 8 ℃4.该城市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 A . 24 时 B .日出前后 C . 14 时左右 D . 2 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课研究的是气候要素之一:气温。这一部分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教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地图与活动题配合使用,活动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学情分析】 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2.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3.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下面3个实例,思考气温分布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影响因素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气温的分布。

任务1 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讲述: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旧知回顾:等高线是如何定义的?(由等高线的定义引申到等温线) 等温线呢?(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思考:如何阅读等温线图?(由等高线的判读引申到等温线的判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进行理解) 总结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等温线判读的练习。 承转: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3.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人类 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这个词 (2)如何观测气温 (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指导学生读图气温日变化 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中的气温日较差。 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气温与降水导学案

2017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气温与降水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绘制简单的气温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能够绘制简单的降水量柱状图,据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4.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二、预习要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三、预习内容 考点1:气温与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含义及观测 气温是指大气的________。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________气温和________气温;气温一般是用温度计测得的。 2.气温的变化 一般来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前后;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最高月是____月,平均气温最低月是____月;海洋上则分别是8月与2月。而南半球相反。 考点2: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________。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冬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__。 3.同纬度地区,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________。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____________。 考点3:降水的变化及分布 1.降水的含义和类型 降水指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_____、冰雹等,降水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 2.降水的时间变化 同一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有差别,不同年份降水量也是有差别的,通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的空间分布 (1)赤道附近降水__________,两极地区降水________。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________,东岸降水________。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________,内陆地区降水________。 探究案 探究点一、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方法: (1)估计一年中的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2)判断气温年变化的大小:看气温曲线变化程度大小,弯曲程度小,气温变化就小;反之,气温变化就大。 【技巧点拨】 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可以判断该地点所在的南北半球。如果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也就是气温变化曲线向上凸出,表示该点位于北半球;如果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月,也就是气温变化曲线向下凹陷,表示该点位于南半球。 1.读“三个地方的气温变化图”,回答问题。 (1)A地各月气温都在________℃以上,气温年较差最______,属于________带。 (2)B地7月气温约在________℃,1月气温约为________℃,气温年较差约为________℃。 (3)A、B、C三地都位于________半球(南、北)。 2.图表示的是四个地点的气温曲线图,其中位于热带的是( ) 探究点二、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从图中看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和弯曲程度变化规律有三种特点。 1.从全球整体看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导学案(打印版)

气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习重点】: 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学生交流天气情况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气温的日变化 1、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读做;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次,一般是在时、时、时、时观测。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14点时是℃,20点时是℃,2 点时是℃,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4、读P53的第二段,气温的日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变化是以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日较差约℃。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 学习任务二:气温的年变化 6、读图 3.12及上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最低气温约℃,年较差约℃。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 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南半球相反。 8、把教材P54活动1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完整。 9、把教材P54活动2的内容完成。 三、课堂检测 1、一年当中,某地最高月平均气温是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是7月,则该地位于() A.北半球陆地 B .北半球海洋 C.南半球陆地 D.南半球海洋 2、某地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如下表,该地的平均气温是() A、10℃ B、11℃ C、12℃ D、13℃ 3、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正午前后 C、中午12点、清晨1点 D、午后2点、日出前后 4、在我国的吐鲁番盆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说明当地的气温特点() A、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平均气温高 D、 气温年平均气温低 5、读右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3)气温年较差为℃;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冬夏,季节变 化,年较差(大或小)。 6、根据下表给出的某地各月平均气温值,绘制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 12.6 19.7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1、填充图册31页1、 2、3题。 *2、绩优学案42页-43页“达标检测”。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一、导入新课 复习等高线图阅读要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等温线图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阅读要领相似,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气温的分布”。 二、自学导读 (一)自学P52页“气温的分布”内容。 1、自学P52页图3.15及文字,完成下列要求: ⑴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_______________ 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 线上,各点的气温__________ 。 ⑵当等温线呈封闭状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等温线呈封闭状 态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咼,表示这里是。 ⑶低纬度气温________ ,高纬度气温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_________________ 的差异。 ⑷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冬季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⑸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______ 。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________ Co 2、读P52页3.16图及方框内文字说明,计算出山顶的气温 用」宀门(二)读53页图3.17,或读图3.2-17回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⑵图中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的地区,同五带中_ _带的范围大体一致。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位于_洲,最冷的地方位于______________ 洲。 ⑶图中年平均气温在-10C以下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⑷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______________ ,高纬度气温 ________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 —,海洋气温__________ ,冬季相反。 ⑸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o A. 地势低平 B.平原面积广阔 C. 海洋广阔 D.受太阳光热均匀 三、快乐点击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doc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潞新二中黄瑜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具体知识点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2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3.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两位同学放学路上的对1.读图后回答:同一地点一天话,引导学生思考。2.出示北内、一年内气温会发生变化。 极地区和广州地区的北极熊同一2.学生读图后回答:同一时间时间的不同感受引出同一时间不不同地区的气温可能差别很大。同地区的气温有差异。3.哪位3.描述家乡一年的气温变化情 同学说一说我们家乡一年内气温况。 的变化情况?4.教师总结:气 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化情 况。 板书: [第二课气温的变化与分 布] 时间、空间

一、气温的观测1.由不同人对 气温的感受不同导入气温的观测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温度计1.的工具—温度计,并介绍摄氏度的读取方法。 来历。 2.你知道气温是如何测量2.了解百叶箱及温度计的使用的吗?导入百叶箱的介绍和温要求。参与课堂试读温度计 度计的使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2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导学案1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影响气温的三大因素:纬度、海陆、地形(高度)。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习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学习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知识导学】 《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读课本52页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等温线? ②.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③.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④.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2.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__,高纬度气温__。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 温__;冬季陆地气温__,海洋气温__。(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__而__。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C(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 1.关于等温线图的判读,不正确的是() A.若等温线和纬线、海岸线或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位置、海陆或地形影响明显 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

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 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 2.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同纬度地区气温都相同 B.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C.气温从低纬向极地逐渐降低 D.同纬度的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 3.气温受纬度因素影响的一般规律是() A. 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 B.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C.中纬度气温最高 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 4、一活动小组在某山山脚测得的温度为22℃,山顶为16℃,请你说说该山的相对高度为() A 1000米 B 3666米 C 2000米 D 600米 5.如图,当甲地的气温为18℃时,乙地的气温大约是() A.12℃B.15℃C.18℃D.21℃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

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章安排2~3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1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学习重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气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是用______________测量的,我们常用的气温 单位为______________,符号记做______________。 2、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______________ ;以 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______________ 。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通常我们对气温的观测一天要进行_______次。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 4、一天之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 5、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 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_______ 月最高,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正好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读A、B、C三地全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

(1)这三个地点都位于半球(南或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季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_地,处在寒带的是____地,处在热带的是____地。 (3)B地最冷月为月,气温约为,最热月为月,气温约为。 (4)三地中,年较差最大的是 ___ 地,其年较差约为;年较差最小的是__ 地。 三、形成提升: 1.“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 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 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 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 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 2.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中午12时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午后4时 3.下列地区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乌鲁木齐B.拉萨C.重庆D.澳门 4.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A.一月 B.二月 C.七月 D.八月 5.世界上最炎热和最寒冷的大陆分别是( C ) A.亚洲、非洲 B.非洲、大洋洲 C.非洲、南极 D.南美洲、南极洲 6.“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 A.降水与气温的关系 B.降水与农业的关系 C.降水与工业关系 D.降水与商业关系 四、小结反思 五、友情链接: “寒极”、“热极”夺魁战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 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 (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 (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 (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 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 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 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的计算: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任务3 知道气温年变化规律,计算气温年较差。 教师提问:根椐生活经验,说说一年当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 各出现在什么月份? 气温年变化: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南半球相反。 提问: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有什么 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的计算: 任务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指导学生绘图:根据教材提供的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教师适时点拨: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