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鸦片战争的影响上。

难点在于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本课内容相对简单,一些基本史实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教学时可点到为止,教学方式可采用学生探究式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教师在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启发诱导学生,在分析中提出问题,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把握问题的梯度,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学会辨析材料和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理清事件的知识线索,并指导学生把鸦片战争放到当时世界大的背景中去思考。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

2、本课涉及的不平等条约较多,应运用比较的方法,注意区别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异同,重在结合材料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及对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

社会形成的影响。

3、紧紧围绕主题,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探究方式,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体验历史,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注意探究过程,加强讨论分析,师生互动,生生讨论,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可布置学生做一些具有拓展意义的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2018·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C)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③,答案选C项。

3.(2018·莱芜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D)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4.(2018·湘潭高一联考)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B)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2018·东莞高一联考)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B) A.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B.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D.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选举的程序,不能得出“普选”的方式,A项错误。材料中的王徳厚是普通工人,因工作表现突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了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党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问题,D项错误。 6.(2018·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C)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课程名称:《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 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 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 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 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49到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也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2、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因为三大改造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 ①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大,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1]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的革命、经济发展和思想历程。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第三次转型,也开始中国近代化进程——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取创设情景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促使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通过掌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难点:认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 (2)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分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列举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及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培养学生历史线索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讲述历史以《鸦片风云》为主题,采用小说篇章演绎方式讲述历史,辅助以历史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探究历史主要选取:战争爆发原因、战败原因、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感悟历史。 (1)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学习本课内容,增进学习兴趣。 (2)通过中英双方实力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信息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比较(类比、对比)方法学习本课,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虎门销烟、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为国捐躯及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斗争等事例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面对侵略英勇不屈反抗斗争精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资料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一、选择题 1.(2018·九江高一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B) A.中共决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B.中共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 C.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中共和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 [解析]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只有中共才是唯一的执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而非执政党的身份参加政协会议,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共致力于各党派平等政治的精神,故B项正确;中共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可能决定中国政治建设的成败,故D项错误。 2.(2018·遵义高一联考)有学者认为,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该学者意在说明《共同纲领》(B)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B.仅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根据“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根据所学,《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简称,1949年9月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其确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因此,《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统一战线组织,起参政议政作用,故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0鸦片战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 (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本课内容的认识关系到后续教学,所以以教师讲述为主,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是要求的,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为导入内容,让学生阅读课件中展示的碑文内容,尤其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提问: 1840年为什么能如此厚重载入中国的历史?学生回答:鸦片战争。继续设问: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争,怎样书写了中国的历史? 设计意图:学生对鸦片战争及中国近代史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大概的了解,高中以对事件的原因分析、观点、态度为主要教学方向。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符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基调。 环节二:讲述内容 (一)、1840年前后的中西(英)社会 让学生联系上一单元世界史部分的内容,回顾公元1500年以后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英国的历史。然后在课件上展示公元1840年前后中英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形成对比的六张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当时中英之间的差异。适当给出提示,在课件在给出表格,让学生补充内容。即: 设计意图:以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相互对比的图片更能直观的感受双方社会的差异。图表清晰直观、易于识记,填充图表的过程是对前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必修一知识点专题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 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周的疆域。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 A、王族(姬姓贵族); B、功臣; C、先代贵族等; 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权利——世袭的统治权 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 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 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和显著特征:嫡长子继承制。 其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形成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由宗法决定的严密等级。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如孝道,宗亲观念的形成(家谱、祭祖)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皇帝制度 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 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 _______________ ;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 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 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 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 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 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结果:失败 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 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 1.背景: (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 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