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理数的减法(2)

有理数的减法(2)

有理数的减法(2)

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合作交流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释疑解惑 1、师生共同归纳: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如:(-20)+(+3)-(-5)-(+7) 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 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 -20+3+5-7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能够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 ”或者“负20加3加5减7”.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统一位加法运算,其算式为a+b-c=a+b+(-c)

2、例题:计算-4.4-(-451)-(+221)+(-210

7)+12.4 四、随堂测评

计算 1)(—7)—(+5)+(—4)—(—10)

2)3712()()14263

-+----

五、归纳总结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后记

有理数的减法基本功练习

第1组 1) (-70)-(-11)= 2) (+20)-(+92)= 3) (-83)-(-12)= 4) (+92)-(-27)= 5) (-22)-(+11)= 6) (+52)-(-31)= 7) (-27)-(-53)= 8) (+37)-(+27)= 9) (-26)-(-34)= 10) (+99)-(-26)= 11) (-31)-(+27)= 12) (+26)-(-20)= 13) (-34)-(-90)= 14) (+91)-(+68)= 15) (-82)-(-17)= 16) (+27)-(-55)= 17) (-34)-(+82)= 18) (+91)-(-96)= 19) (-45)-(-27)= 20) (+78)-(+66)= 21) (-94)-(-33)= 22) (+76)-(-48)= 23) (-66)-(+20)= 24) (+61)-(-92)= 25) (-46)-(-39)= 26) (+68)-(+79)= 27) (-80)-(-59)= 28) (+16)-(-59)= 29) (-71)-(+49)= 30) (+92)-(-73)= 31) (-35)-(-77)= 32) (+95)-(+88)= 33) (-30)-(-82)= 34) (+40)-(-43)= 35) (-23)-(+16)= 36) (+75)-(-95)= 37) (-38)-(-12)= 38) (+70)-(+87)= 39) (-64)-(-46)= 40) (+21)-(-15)= 第2组 1) (-70)-(-53)= 2) (+34)-(+76)= 3) (-52)-(-78)= 4) (+68)-(-23)= 5) (-89)-(+89)= 6) (+49)-(-56)= 7) (-75)-(-74)= 8) (+17)-(+46)= 9) (-93)-(-81)= 10) (+14)-(-24)= 11) (-98)-(+93)= 12) (+96)-(-73)= 13) (-71)-(-20)= 14) (+93)-(+60)= 15) (-11)-(-66)= 16) (+20)-(-21)= 17) (-46)-(+55)= 18) (+54)-(-20)= 19) (-27)-(-20)= 20) (+17)-(+49)= 21) (-34)-(-13)= 22) (+20)-(-21)= 23) (-16)-(+34)= 24) (+74)-(-66)= 25) (-81)-(-60)= 26) (+73)-(+43)= 27) (-83)-(-17)= 28) (+67)-(-46)= 29) (-48)-(+35)= 30) (+26)-(-61)= 31) (-78)-(-16)= 32) (+72)-(+67)= 33) (-11)-(-27)= 34) (+99)-(-92)= 35) (-86)-(+87)= 36) (+57)-(-94)= 37) (-31)-(-70)= 38) (+63)-(+58)= 39) (-28)-(-70)= 40) (+13)-(-18)= 第3组 1) (-30)-(-88)= 2) (+96)-(+12)= 3) (-59)-(-79)= 4) (+89)-(-63)= 5) (-97)-(+38)= 6) (+16)-(-91)= 7) (-78)-(-11)= 8) (+12)-(+25)= 9) (-88)-(-39)= 10) (+48)-(-27)= 11) (-44)-(+39)= 12) (+22)-(-27)= 13) (-28)-(-60)= 14) (+59)-(+82)= 15) (-14)-(-30)= 16) (+26)-(-37)= 17) (-66)-(+56)= 18) (+52)-(-25)= 19) (-17)-(-37)= 20) (+90)-(+82)= 21) (-74)-(-99)= 22) (+32)-(-64)= 23) (-92)-(+75)= 24) (+34)-(-28)= 25) (-47)-(-70)= 26) (+49)-(+95)= 27) (-68)-(-77)= 28) (+16)-(-75)= 29) (-61)-(+54)= 30) (+66)-(-95)= 31) (-55)-(-27)= 32) (+38)-(+82)= 33) (-47)-(-34)= 34) (+90)-(-83)= 35) (-39)-(+95)= 36) (+81)-(-60)= 37) (-16)-(-21)= 38) (+44)-(+73)= 39) (-23)-(-56)= 40) (+62)-(-37)= 第4组 1) (-14)-(-12)= 2) (+72)-(+32)= 3) (-63)-(-49)= 4) (+53)-(-18)= 5) (-76)-(+33)= 6) (+53)-(-11)= 7) (-52)-(-87)= 8) (+62)-(+22)= 9) (-97)-(-92)= 10) (+90)-(-11)= 11) (-27)-(+99)= 12) (+77)-(-45)= 13) (-48)-(-51)= 14) (+21)-(+31)= 15) (-40)-(-67)= 16) (+20)-(-98)= 17) (-24)-(+25)= 18) (+85)-(-20)= 19) (-20)-(-69)= 20) (+57)-(+80)= 21) (-22)-(-65)= 22) (+78)-(-11)= 23) (-86)-(+56)= 24) (+24)-(-83)= 25) (-76)-(-32)= 26) (+20)-(+80)= 27) (-62)-(-74)= 28) (+93)-(-84)= 29) (-28)-(+81)= 30) (+21)-(-30)= 31) (-46)-(-45)= 32) (+11)-(+81)= 33) (-24)-(-87)= 34) (+59)-(-59)= 35) (-19)-(+73)= 36) (+42)-(-42)= 37) (-24)-(-42)= 38) (+23)-(+98)= 39) (-61)-(-48)= 40) (+27)-(-44)= 有理数减法计算题专项训练 1

有理数减法(2)正式

7.3.2有理数的减法(2) 编制人:李波复核人:使用日期:编号: 学习目标: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思维导航: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运算。 一、温故知新 1、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2、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 3、计算:(1)3-5=___;(2)3-(-5)=___; (3)(-3)-5=______;(4)(-3)-(-5)=____; (5)-6-(-6)=______;(6)-7-0=___; (7)0-(-7)=______;(8)(-6)- 6=_____; (9)(-2.5)-5.9=__;(10)1.9-(-0.6) 二、自主学习,尝试归纳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 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二、合作学习,尝试探究 1、小组内同学合作解决:(—20)+(+3)—(—5)—(+7),该怎么计算呢? 问题1: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不可以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这个算式改变一下?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和加号,上问中变为加法后的式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2、方法归纳:遇到一个式子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第一步应该先把减法转化为 .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三、试一试,你能行! (1)(-19)-(+5)+(-4)-(-10) (2)-40-28-(-19)+(-24)-(-23) (3)123130()()()()()25445-+-+---+-- (4)(-4 78)-(-512)+(-414)-(+318) 三、尝试练习,深入巩固 1. -l0-3+5-2可以看成 的和。 2.把18-(-33)+(-21)-(-42)写成省略括号的和是( ) A 18+(-33)+(-21)+42 B 18-33-21+42 C 18-33-21-42 D 18+33-21+42 3.计算(1)- 4.4-(-4 51)-(+221)+(-210 7)+12.4 (2)3712()()14263 -+---- (3)-32 21 -541-(-371)+3.25+276-(-282 1) 巩固拓展,尝试提升:1-2+3-4+5-6+…+99-100

2.2有理数的加减法测试题

1.3.1有理数的加法 基础检测 1、 计算: (1)15+(-22) (2)(-13)+(-8) (3)(-0.9)+1.51 (4))32(21- + 2、计算: (1)23+(-17)+6+(-22) (2)(-2)+3+1+(-3)+2+(-4) 3、计算: (1))17 13(13 4)174()134(- ++ - +- (2))4 1 2(216)313()32 4 (-++-+- 4、计算: (1))2 117 (4128 -+ (2))814 ()75(125.0)4 11(75.0-+- ++- + 拓展提高 1、 (1)绝对值小于4的所有整数的和是________; (2)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5的所有负整数的和是________。 2、 若2,3==b a ,则=+b a ________。 3、 已知,3,2,1===c b a 且a >b >c ,求a +b +c 的值。 4、 若1<a <3,求a a -+-31的值。 5、 计算:7.10)]3 23([3 122.16---+-+- 6、 计算:(+1)+(-2)+(+3)+(-4)+…+(+99)+(-100) 7、 10袋大米,以每袋5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称 重的记录如下:+0.5,+0.3,0,-0.2,-0.3,+1.1,-0.7,-0.2,+0.6,+0.7. 10袋大米共超重或不足多少千克?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体验中招 1、数轴上A 、B 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的和是________。 2、小明记录了今年元月份某五天的最低气温(单位:℃):1,2,0,-1,-2, 这五天的最低温度的平均值是( )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课时练 (新版)新人

1.3 有理数的加减(2) 有理数的减法 1.13--等于( ) A .2 B .2- C .4 D .4- 2.新飞冰箱冷冻室的温度是-19℃,冷藏室的温度是+2℃,冷藏室的温度比冷冻室的温度高( ) A .19℃ B .20℃ C .21℃ D .2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 B .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C .两个相反数相减,得0 D .和不一定比加数大,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 4.四个学生进行比赛,程序是在192021229798???,,,,,,这80个连续正整数的相邻两数之间任意添加“+”或“-”,然后求代数和.其中计算正确的是( ) A .273 B .2005 C .4484 D .4670 5.计算:1211(16)53323377??? ?????---+-++-= ? ? ??????????? __________. 6.把7(5)(6)(4)-++---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为___________. 7.1 3-与12的差的相反数是_____;比13 -小12-的数的绝对值是______. 8.如果12x =,13y =-,15z =-,那么_____x y z --=. 9.若一组数据为1,2,3,x 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的差为6,则x 的值为____. 10.小太阳银行储蓄所办理了7件储蓄业务:取出9.5元,存进5元,存进14元,存进12.5元,取出10.25元,取出2元,这时储蓄所存款数额增加了多少元? 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8.6.7564 --+. 7.5 6 , 1 6 . 8.16 -. 9.7或-3. 10.-9.5+5+14+12.5-10.25-2=9.75(元).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有理数减法1导学案

导学案 科目数学执笔人审核人 1.3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 一、预设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3、体验由减法法则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划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数学转化 思想。 二、自主学习(教材P21-22) 1、〔知识回顾〕 1)、计算 (1)(-3)+(-5)=___;(2)3+(-5)=___;(3)0+(-6)=___ (4)7+(-7)=___;(5)(-8)+(-3)=___;(6)-4+1=___; 2)、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是:被减数—减数=______ 差+减数=______ 2、预习教材P21—22后,完成天下通第15页的1至8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某地的最高温度为4℃,最低温度为-3℃,这天此地的温差为多少?你是怎么列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 (温馨提示:可以借助数轴) 问题2:对于有理数的减法我们不能总是依赖数轴去求值,如何计算4-(-3)呢? 请你与同桌伙伴一起探究、交流: 解法指导:要计算4―(―3)=?,实际上也就是要求:?+(—3)=4,所以这个数(差)应该是 也就是4―(―3)= ______ 再看看,4+3=______。所以4―(―3) ______4+3; 由上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论得出: 有理数减法法则:

3、知识运用: 1)、(1) (-3)―(―5); (2)0-7; (3) 7.2―(―4.8); (4) ? ? ? ? ? - - ? ? ? ? ? - 4 3 4 1 ; (5)(-6-6)-7;(6)(1-5)-(2-8). 2)、分别求出数轴上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表示数8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四、总结反思 五、巩固提高,熟练技能 天下通第15页9至18题。

有理数减法1三单

设计 张宏 审核 七年级数学学科组 姓名 班级 有理数的减法1 问题导读--评价单 Ⅰ、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预习,初步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体会其与加法的关系。 2、能根据法则完成减法运算。 Ⅱ、学法指导 结合温差等实际问题,从加减法的关系去理解和归纳减法法则,在计算中熟练掌握 Ⅲ、问题设计 ● 自学课本21-22页,完成下面问题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关于有理数的减法的结果吗? 7-4=( ) -9-(-4)=( ) 6-(-5)=( ) -8-5= ( ) 0-99= ( ) .计算并观察下面各式,你能发现与上面几个式子什么关系?说一说 7+(-4)=( ) -9+(+4)=( ) 6+(+5)=( ) -8+(-5)=( ) 0+(-99)=( ) ● 明确:有理数的减法可以 来计算。 小结:有理数减法法则: 用式子表示为 a-b= ● 试一试,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计算 思考: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 ● 独立完成课本23练习1.2,比一比看谁做得快又准。 提示:因为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所以例如(-5)+(-4)= -9,所以-9-(-4)=-5 注意:减法运算中,有“两变”,你知道是哪“两变”吗?

Ⅳ、生成新问题 你还有哪些疑惑和问题需要和同学们共同解决?写出来。 Ⅴ、评价 学生: 学科长: 老师: 问题生成--评价单 Ⅰ、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独立完成计算. (―12)―(―18) 6.25 ―(―7) (―1)―(+1.69) (―2.24)―(+4.76) 3. 绝对值是 23的数减去13 所得的差是? Ⅱ、课堂学习评价:学生: 小组: 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 班级 Ⅰ、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B 两个负数的差,一定是一个负数 C 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D 两个正数的差,一定是一个正数 2.完成课本25页 3. 4.6题 Ⅱ、拓展提高 1.若0,0x y <>时,把,,x x y y +,x y -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在数轴上,a 所表示的点在b 所表示的点的右边,且6,3a b ==,则a b -的值为?

1.3.2有理数的减法(1)教案

授课题目 1.3.2有理数的减法(1)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学设计 导学六步法教学内容(共案)修改内容(个案)一、复习检测(1)4+16= , (2)(–2)+(–27)= , (3)(–9)+10= , (4)45+(–60)= , (5)(–7)+ 7= , (6)16+0= , (7)0 +(–8)= 。 二、目标、导入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三、自学交流思考归纳: (一) 0-(-3)= 0+(+3)= -1+(+3)= -1-(-3)= -5+(+3)= -5-(-3)= 归纳:对于一个任意有理数而言, 一个负数,等于这个负数 的。 (二) 9 –(+ 8)= 9+(-8)= 15 +(-7)= 15 –(+ 7)=

归纳: 对于一个任意有理数而言,一个正 数,等于这个正数的 (三)一个数减去0,应该等于什么结果? 归纳: 对于一个任意有理数而言, 0,等于 0的,仍然等于这个数本身。 四、教师精讲有理数减法法则 (一)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这 个数的。 数学语言:。 (二)两个变化:变为, 变为。 例题 (1) (-3)-(-5) (2)0-7 (3) 7.2-(-4.8) (4) 11 35 24 五、目标达成1)0-(-22) 2)(+4)-16 3)(-21)-(-12) 4)(–8)–5

当堂检测(1)3-(-3) (2) (-11)-2 (3)0-(-6) (4)(-7)-(+8) (5) 六、课堂小结1、有理数减法法则:2、困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件 填表培训: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加。 2、文、理科“六步法”可适当调整。 3、课型可填: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学科根据情况科 自定)。 )7 5(72

132有理数的减法(1)

1.3.2有理数的减法(1)

问题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 氏度吗?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 生发言. 问题2:如何计算4-(-3)呢? 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再 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引导学生得出:差+减数=被减数? 如: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 ”,使它加上3等于4,同样的,要计算4-(-3)就是求一个数“x ”,使x 与-3相加等于4.、 即X+(-3) =4,因为7+(-3) =4,所以4-(-3) =7 (板书上述几个步骤,最后一步用彩色粉笔写出) 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 (-3) =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 简洁的方法. 问题3: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3) = 7,用彩色粉笔在4-(-3) 与4十(+3)处画出着重号.引导学生观察4+(+3)=7与4-(-3)=7, 从而提出猜想“减去一个数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是相等的”: 4(-3)=4+(+3). 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示意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 1,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代表全班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思考与探索。 本节在引入有理 数减法时花了较 多的时间,目的是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 进行探索,法则的 得出,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温度计上的温差)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种,减法法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 难点,在这个过程 中,设计了师生的 交流对话, 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 也体现教师是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 伙伴的新型师生 关系.

1.3.2《有理数减法》公开课教案

课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正、负数;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就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而本节的有理数减法,其核心是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减法计算。因此,本节课的有理数的减法其实就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五、设计思路 1、导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减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展开: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探索规律,形成有理数减法法则;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例题,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算;紧接着引导学生拓展应用、内化升华;然后进行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3、结束:通过达标测试、反馈情况,最后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法则,应用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计算,归纳总结方法,学生通过练习,进行达标测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 4℃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表示最高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1、一下是一个室温计的图示,请同学们观察并读出温差?

有理数的加减法2

有理数的加减法2

2.3 《绝对值与相反数》(2)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求出已知数的相反数; 3、使学生能根据相反数的意思进行化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在数轴上画出右边各数的点,并求它们的绝对值。 3, -3, 0, -1, 1, 2, -2 2、观察各对有理数,它们的位置关系以及到原点距离,你能发现什么? 3与-3; -1与1; 2与 -2; 3、导入: 向上面这3组,只有符号不同,但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的相反数;如:3是-3的相反数;-1的相反数是1; (2)我们规定:0的相反数是0 二、例题教学: 4的相反数。 1、求3、—4.5、 7 解:3的相反数是:;—4.5的相反数 4的相反数是:; 是:; 7 2、化简:-( +2 ) = ,-( +2.7 ) = , -( -3 ) = ,-( - 3) = , 4 +(+5)= ,+(—1.8)= , “+”不影响化简的结果,可以省略,“-”的个数决定最后的结果, 若有偶数个其结果为正,若有奇数个其结果为负。 3、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及其相反数的

点。并把它们及相反数一起从小到大排列。 —1,+2.5,—3,0 三、练习:书P23练一练第1、2、3、4题。 四、小结: 1、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2、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多重符号的有理数。 五、课堂检测: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到_________的距离相等. 相反数是_____;-2是____的相反数; 2、-11 2 互为相反数. ______与1 10 3、化简下列各数前面的符号.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教案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的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条件,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难点:1、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2、转化过程中两类符号的改变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课前训练 ① 6的相反数是-6,-0.25的相反数是0.25。6的倒数是6 1,绝对值是4的数是4 ②将31 ,-3.2,721,1从大到小排序 ③计算(-9)+3=-6,(-14)+(-9)=-23,(-23)+23=0, (-7)+10+(-11)+(-2)=-10,5+10+9+(-10)=14 2、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齐声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师: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一和问题二) 问题一: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观察出结果。其中15℃比5℃高10℃,15℃比-5℃高20℃。从而得出15-5=10,15-(-5)=20。 师:我们发现,在生活中,仅有我们所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不够的,有时还会用到减法。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二:1、奇台某天的最高温度是12℃,最低温度是-10℃,则其温差是多少摄氏度? 2、某人从10米的高处爬下并潜入到海拔大约为-20米 的深水处,问他垂直移动过的距离是多少米? 师:同学们能不能列式并计算呢? (同学们可以列出式子,但是不能进行计算,板书列出的两个式子) 师:当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减法时就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式子。(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多媒体课件出示(+10)-(+3),(+10)+(-3)] 师: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上述两个式子呢?前一个式子用小学学习的内容就可以得知,后一个式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就可

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出示本书引言中的图片)这是北京某一天的天气情况:白天的最高气温是3℃,夜晚的最低温度是-3℃.请问这一天的温差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主体探究,归纳法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首先考虑式子3-(-3)的结果,即要求一个数x,使得x与-3的和为3,因为6与-3相加为3于是(改为从数轴上容易看出,表示3的点在表示-3的点的右边,两点相距6个单位长度,于是)3-(-3)=6,另一方面,3+3=6,这表明3-(-3)=6,按照这个思路计算下列各题.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4-(-2);(2)10―(―2);(3)(-3)-(-2);(4)0-(-2).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思考,逐个计算结果,然后观察结果发现,减去-2相当于加上2,即加上它的相反数,是否普遍成立呢?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出减法法则.一般地,如果a-b=c,那么c+b=a,所以c=a+(-b),即a-b=a+(-b).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a-b=a+(-b). 分析法则不难发现,减法法则其实是一个转化法则,转化成了加法法则,然后利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从而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答〕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计算能力. 问题3:解决下列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 (1);(2);

(3);(4) .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独立思考,板演结束后,等到其余学生计算完成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若有问题,请同学分析问题所在,进一步巩固新的知识,使同学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对于(1)=7.2+4.8=12; (2)=; (3) =; (4).比较和7.2+4.8、和; 和;

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含答案)

1、计算: (1)3— 8; ⑵一4+7; ⑸—15+7; (6)0 - 2; 1 2 1 5 2 1 (12)6.1 — 3.7 — 4.9+1.8; (13)— — — +1 ; (14)— + + —— — 3 3 4 6 3 2 (10) — 8+12— 16— 23; (11) — 4.2+5.7 — 8.4+10; ⑶—6 — 9; (7) — 5 — (4)8—12; (8)10— (15) — 216— 157+348+512 — 678; (16)81.26— 293.8+8.74+111; (17) — 4 2 +1 11 — 17 1 3 12 4 -217 ; 18 3 5 3 (18)2.25+3 —12 — 8 ; (19)12 — (— 18)+( — 7)— 15; (20) — 40— 28— (— 19)+( — 24) — (— 32); (21)4.7 — (— 8.9)— 7.5+(— 6); 2 1 1 1 (22) — 2 +( — 6 )— (— ;)— 2 ;

7 1 1 1 (34)( — 4一)一 (— 5- )+( — 4一)— 3 (35)( + 6. 1) — ( — 4. 3) + ( — 2. 1) — 5.7 8 2 4 8 1 1 (23)-43 73; (24)5 - — 10.8; 3 (25)0.12— 0.54—丄; 20 (26)— 4.72+16.42 — 5.28 (27)3- ?(一 2-); 7 7 (28) - ?(一 -); 3 4 1 3 倍)(右)(七); (30) ( -1.2) ( 11) 5 (31)23 — 17— (— 7)+( — 16) 2 1 1 (32)3+(—5)— 匕 (33)( — 26.54)+( — 6.4) — 18.54+6.4 (36) — 3.4 + 4. 7 — 8. 35; (38) 0.5丄儿一2.75)上丄】 I 4丿 i 2丿 (39) 0.36+ ( — 7.4) +0.3+ (— 0.6) +0.64; (40) 9+ ( — 7) +10+ ( — 3) + ( — 9);

1.3.2《有理数减法》公开课教案

课题: 《 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以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为课堂教学内容。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正、负数;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就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而本节的有理数减法,其核心是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利用加法法则进行减法计算。因此,本节课的有理数的减法其实就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能够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进而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和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相互转换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推导。

五、设计思路 1、导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减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展开: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探索规律,形成有理数减法法则;接着引导学生学习例题,让学生学会熟练运算;紧接着引导学生拓展应用、内化升华;然后进行回顾反思、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3、结束:通过达标测试、反馈情况,最后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情 况,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减法法则,应用减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计算,归纳总结方法,学生通过练习,进行达标测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 C : 4C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表示最 高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1、一下是一个室温计的图示,请同学们观察并读出温差?

1.3.2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第一章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能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2.会将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体会化归思想. 学习难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将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自主学习: 一、情境引入: 1.昨天,国际频道的天气预报报道,南半球某一城市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3℃,你能求出这天的日温差吗?(所谓日温差就是这一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8848米和-155米,问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多少? 探索新知: (一)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索 1.我们不妨看一个简单的问题:(-8)-(-3)=? 也就是求一个数“?”,使(?)+(-3)=-8 根据有理数加法运算,有(-5)+(-3)= -8 所以(-8)-(-3)= -5 ① 2.这样做减法太繁了,让我们再想一想有其他方法吗? 试一试 做一个填空:(-8)+()= -5 容易得到(-8)+(+3 )= -5 ② 思考:比较①、②两式,我们有什么发现吗? 3.验证: (1)如果某天A地气温是3℃,B地气温是-5℃,A地比B地气温高多少?

3-(-5)=3+ ; (2)如果某天A 地气温是-3℃,B 地气温是-5℃,A 地比B 地气温高多少? (-3)-(-5)=(-3)+ ; (2)如果某天A 地气温是-3℃,B 地气温是5℃,A 地比B 地气温高多少? (-3)-5=(-3)+ ; (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归纳 1.说一说:两个有理数减法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2.议一议:在各种情形下,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计算? 3.试一试:你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 由此可推出如下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b a b a -+=- 由此可见,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 【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一定比被减数小吗? 说明:(1)被减数可以小于减数。 如: 1-5 ; (2)差可以大于被减数,如:(+3)-(-2) ; (3)有理数相减,差仍为有理数; (4)大数减去小数,差为正数;小数减大数,差为负数; (三 )问题: 问题1. 计算: ①15-(-7) ②(-8.5)-(-1.5) ③ 0-(-22) ④(+2)-(+8) ⑤(-4)-16 ⑥ 4 1)21(-- 问题2.(1)-13.75比4 35少多少? (2)从-1中减去-125与-87的和,差是多少? (四)课堂反馈: 1.课本P 32 1、2、3、4 2. 求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1)表示数10的点与表示数4的点;

有理数减法(1)

1.3.2 有理数的减法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让学生了解转化思想。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能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三、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2 ?学生学法:探索新知一归纳结论一练习巩固。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计算(口答) (1)1+ (-2);(2)-3+(-7); (3)-10+(+3);(4)+10+(-3)。 2 .填空(口答) (1)_______ +3=10;(2)30+ ___________ =27; (3)_______ +(-3)=10;(4)(-13 )+ ___ =6。 设计说明】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二)、情境引入 实际问题中有时还要涉及有理数的减法,例如:某地一天的气温是-3 C?4?C,这天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单位:C)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4°C 比一3°C高7°C。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4一(一3 )。师: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减法,该如何计算呢?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设计说明】这是一个 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 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1 ?师:大家知道10-3= 7。谁能把10-3= 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 3)得多少呢? 生:(+10)+(- 3)=+7。

132有理数的减法(2)

1.3.2有理数的减法(二) 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重点: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课本P23 中的“思考” 师生共同得出:小数减大数所得的差是负数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现在请同学们看以下的题目: -20+(+3);(-5)-7 (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3)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多少? (4)(-5)-7这道题你是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问题2:如果把这两个式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20+(+3)-(-5)-7,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讲解-20+(+3)-(-5)-7,看到这个题你会想怎么做? 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20+3,+5,-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原式=-20+(+3)+(+5)+(-7)=-20+3+5-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20,+3,+5,-7的和,或者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从而可以得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①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省略加号和括号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课本P23 “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a+b-c=a+b+(-c) 三、巩固知识 课本P24 练习 教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几个主要环节为:①减法转化为加法②省略加号、括号③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④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四、总结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有理数加减法计算题(含答案)

1、计算: (1)3-8; (2)-4+7; (3)-6-9; (4)8-12; (5)-15+7; (6)0-2; (7)-5-9+3; (8)10-17+8; (9)-3-4+19-11; (10)-8+12-16-23; (11)-4.2+5.7-8.4+10; (12)6.1-3.7-4.9+1.8; (13)31-32+1; (14)-41+65+32-2 1; (15)-216-157+348+512-678; (16)81.26-293.8+8.74+111; (17)-4 32+11211-1741-218 17 ; (18)2.25+343-12125-883; (19)12-(-18)+(-7)-15; (20)-40-28-(-19)+(-24)-(-32); (21)4.7-(-8.9)-7.5+(-6); (22)-32+(-61)-(-41)-2 1 ;

(23)-431731+; (24)52 1-10.8; (25)0.12-0.54-203 ; (26)-4.72+16.42-5.28 (27))(752723-+; (28)) (4 3 31-+; (29))432()41 3(-+-; (30))5 11(2.1++-)( (31)23-17-(-7)+(-16) (32)32+(-51)-1+3 1 (33)(-26.54)+(-6.4)-18.54+6.4 (34)(-487)-(-521)+(-441)-381 (35)(+6.1)-(-4.3)+(-2.1)-5.7 (36) -3.4+4.7-8.35; (37)535271+- (38)()?? ? ??++--??? ??-+2175.2415.0 (39)0.36+(-7.4)+0.3+(-0.6)+0.64; (40)9+(-7)+10+(-3)+(-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