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维地震报告

三维地震报告

三维地震报告
三维地震报告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工区概况 (2)

第一节地质任务 (2)

第二节勘探区范围 (3)

第三节行政区划、交通及自然地理 (4)

第四节以往勘探工作 (5)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7)

第一节地质概况 (7)

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 (13)

第三章试验工作及施工方法 (15)

第一节试验工作 (15)

第二节施工方法和采集参数 (18)

第三节技术难点及针对性措施 (20)

第四节测量工作 (22)

第五节施工中的技术措施 (24)

第六节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价 (25)

第四章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 (29)

第一节地震资料的处理 (29)

第二节地震资料的解释 (36)

第五章地质成果 (52)

第一节目的层的赋存深度及起伏形态 (53)

第二节断层 (58)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63)

结束语 (64)

附图目录 (66)

附表 (73)

序言

为了查明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内的精细构造和主要目的煤层的发育情况,依据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与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要求,我队于二ΟΟ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开始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野外采集工作,于二ΟΟ五年一月四日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完成了全部的野外采集工作。整个项目野外采集历时四十九天,克服了天气寒冷、成孔困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整个项目的野外采集工作。在野外采集施工过程中,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甲方合同要求,严格施工,确保精度,取得了良好的第一手资料。整个测区共完成生产物理点3969个,其中甲级物理点2757个,甲级品率69.46%;乙级物理点1212个,乙级品率30.54%;空炮26个,空炮率0.65%。高质量的野外采集工作,为本项目地质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ΟΟ五年一月中旬开始该项目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到二ΟΟ五年七月初完成了全部的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在资料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三高(即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信噪比)的处理原则,实现目标处理,得到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地质构造特征的三维地震数据体。对所得地震间剖面按规程要求的40m×80m网格进行了评级,参与评级的剖面总长305.310km,其中Ⅰ类剖面长221.975km,占剖面总长的72.71%;Ⅱ类剖面长48.705km,占剖面总长的15.95%;Ⅲ类剖面长34.630km,占剖面总长的11.34%;Ⅰ+Ⅱ类剖面之和占剖面总长

的88.66%。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在资料解释过程中,结合本次承担的地质任务,采用全三维地震解释软件对三维数据体进行了多属性的地质解释,得到了真实、可靠的地质解释成果,较好地控制了区内各目的煤层的起伏形态和埋藏深度及区内的构造。

二ΟΟ五年八月完成了整个报告图件的CAD成图、报告的编制和提交工作。

本项目完成了整个项目原始资料的野外采集、资料的处理、解释和报告的编制与提交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项目所承担的全部地质任务。

第一章工区概况

第一节地质任务

根据本区采用的地震施工方法、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甲方提出的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如下:

一、查明区内主要煤层(9、12、16、18、20、22号煤层)落差大于等于5米的断层,对落差3米以上的断点给予解释,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0米。

二、控制主要煤层(9、12、16、18、20、22号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其深度解释误差不大于1.5%。

三、控制边界断层F8,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20米。

四、查明测区内波幅大于20米的褶皱,解释其形态。

五、查明区内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底界面标高,其深度解释误差不大于2 .0%。提供第四系、第三系底界面等高线图及第三系等厚线图,进一步控制精查11~6 勘探线、露头、F8、F12、F13、F16、F17、F 52、F66断层范围及“天窗”位置。

六、定性解释9、12、16、18、20、22号煤层的厚度,并提供各煤层的等厚线图。

七、对勘探区内9、20、22号煤层可采边界线进行预测,并对煤厚的变化作出规律性总结。

八、对落差3米以下的断点和可疑断点尽量给予解释并对勘探区内断层发育情况做规律性总结。并提供区内断点、可疑断点平面位置图。

九、尽量对各目的煤层露头的风化带宽度进行解释。

第二节勘探区范围

东荣一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集贤县的腰屯乡和升昌乡境内。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的范围为:

北东以18号煤层露头、北西以F8断层为界;南东以5勘探线为界;南西以各煤层-500底板等高线为界。煤层最大埋深670米。勘探区形状为梯形,控制面积6.184 km2。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131°28′07″~131°30′10″

北纬: 46°47′40″~46°50′00″

本次勘探控制区拐点坐标见表1-1:控制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表1-1:控制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第三节行政区划、交通及自然地理

黑龙江双泰煤业有限公司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集贤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集贤县腰屯乡和升昌乡所管辖。福利屯至前进农场的铁路由测区南部通过,福利屯至富锦的公路由测区北部通过,每天有定期班车来往,区内有简易公路通至南一上采区,交通十分便利(详见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

该区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全区均属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地表标高为66—68米,高差极小,最大高差仅2米左右。

近年来,由于农业的迅速发展,全区均为农田覆盖,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黄豆。

本区为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两季多风寒冷,夏季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3.7℃。最高月平均气温23℃,最低月平均气温-21℃,

极端最低气温-35.6℃。年降雨量为474.77mm,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结冻期为当年十月中旬到第二年三月中下旬,冻土层厚约1.5~2.0米。

图1-1:交通位置示意图

第四节以往勘探工作

一、以往地质及物探工作

1、1963—1966年,我队在本区进行了区域普查找矿工作,于1967年提交了“三江平原西部重力、磁法、电法综合勘探报告”。对本区构造形态和煤系地层的赋存作出了初步评价。

2、1965—1966年,省煤田地质公司110勘探队根据物探提交的成果资料,在本区施工了几个找煤钻孔,不仅证实了煤系地层的存在,而且发现可采煤层10层。并于1967年提交了东荣普查找矿总结,对

本区含煤远景作出了进一步评价。

3、1976—1978年,我队配合110勘探队进行了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提交了“集贤煤田东荣勘探区地震普查总结报告”,控制了中生代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形态,发现了18条断层,划分了次一级构造单元。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含煤区域。

4、1978—1982年,我队配合110勘探队进行详查勘探,提交了“集贤煤田东荣勘探区地震详查报告”。在次一级构造单元上又详细划分出了“八队”向斜、“二九一”背斜等构造,控制了55条断层。

5、1978年,在普查勘探后期,直接由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组织110队、108队、204队和我队进行详查会战,1982年12月提交了东荣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1983年7月经部地质局审查批准。

6、1982—1983年,东煤公司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组织了110、103、202勘探队和我队参加的东荣煤田勘探会战,提交了“集贤煤田东荣勘探一区精查地质报告”,控制了区内褶皱形态及16号煤层露头,查明了区内断距大于30米的断层,圈定了“天窗”范围,为矿井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区以往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及物探工作,对本区的地下地质构造和煤层的起伏形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钻孔所了解的地质情况仅局限于一点,对全区的了解远远不够。而地震精查勘探由于受当年工作方法、技术水平和仪器设备的限制,所得到的资料信噪比较低、分辨率不高、对地下地质体的控制程度较低(煤层解释的深度误差为

5%,露头和断层平面摆动误差在100米以内,控制的断层落差最小为30米。),远远达不到矿井建设的需要。因此本区有必要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为矿区提供地下地质体的细微构造,满足矿井建设的需要。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情况

1、区域地层

集贤煤田,系指三江平原西部绥滨——集贤盆地的广大地区。

区域地层发育有:下元古界黑龙江群、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石炭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2、勘探区地层

东荣一矿南一上采区位于集贤煤田东南部,区内地层系统简单。侏罗系上统地层不整合于古生界泥盆系与元古界麻山群及其侵入花岗岩组成的拼合基底上;白垩系下统鸡西群平行不整合于侏罗系上统东荣组地层之上;其上不整合覆盖了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区内地层层序为钻孔连续控制,清楚可靠(详见表2-1:勘探区地层简表)。

现按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元古界麻山群(Pt1ms):区内被侏罗系上统及泥盆系中统青龙山组不整合覆盖,构成煤系地层基底,厚度不清。

主要岩性为一套暗黑色——暗褐色含矽线石、红柱石、黑云母变粒岩、辉石片麻岩等,遭受了强烈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为一套

深度变质岩系。地质构造复杂,是本区煤系地层基底之一。

表2-1:勘探区地层简表

2)古生界泥盆系青龙山组(D2q)

该套地层在本区及邻区存在。岩性为凝灰质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熔岩、结晶板岩和板岩等组成,和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3)侏罗系上统东荣组(J3dr)

本组地层明显分为上下两段,上部为“黑色岩段”,由一套灰黑色泥岩、粉沙岩组成,本层呈厚层状,块状无层理,可见少量碳化植物碎片。下部为“白色岩段”,由一套白色中细砂岩和少量粉砂岩组成。本组地层特征从上至下岩性粒度变粗,颜色变浅,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4)白垩系下统鸡西群

为一套由海相过渡到陆相、并以陆相为主的含煤碎屑岩系,不整合于青龙山组、麻山群之上,区内缺失滴道组。根据岩性、岩相、化石特征及含煤性不同,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分为两个组,总厚度1500米,现分述如下:

(1)城子河组(K1ch):

城子河组地层是本区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本组地层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情况可分为三段:

下段:海相层上31号煤层至26号煤层下砂砾岩。厚度约370米,含煤10余层,可采6层。其岩性主要为砂岩、泥岩。

中段:26号煤层下砂砾岩至9号煤层上中砂岩,为本区的主要含煤段,厚约380米,含煤20余层,可采15层。

上段: 9号煤层上中砂岩至0号煤层,岩性特征为灰—深灰色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夹少量灰白色中砂岩,煤层间距大,厚度薄,可采层少。

该套地层组合为灰白色各种粒度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少量深灰色至灰黑色泥岩,薄层凝灰岩和炭页岩组成。本组地层含煤50余层,全区可采和局部可采计21层。底部有一层厚约5—20米细砾岩——含砾粗砂岩,与下伏东荣组呈假整合接触。

(2)穆棱组(K1m):

本组沉积类型为平原湖沼相含煤碎屑建造,区内未见可采煤层。岩性组合为灰——灰绿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下部夹数层凝

灰岩,含3-7层薄煤。钻孔控制最大厚度为570米,与下伏城子河组地层无明显沉积间断。

5)第三系上新统富锦组(N1-2f):

该套地层在区内普遍发育,在煤层露头地段存在缺失现象。岩性由胶结松散的灰绿色——灰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砂砾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6)第四系全新统(Q):

本组地层在区内普遍发育,由腐植土,亚粘土、粘土、粉砂、细砂砾等组成。不整合覆盖在富锦组和城子河组地层之上。

二、煤层情况

本区除穆陵组地层含3-7层不可采煤层之外,主要煤层均集中在城表2-2: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子河组地层中,发育的煤层约50余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计21层,在中段含煤地层中含可采煤层7层,即9、12、16、17、18、

20、22号煤层 (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2-2)。

三、构造情况

1、区域构造

东荣一矿位于三江盆地西部。三江盆地是中生代以来的一个断陷——拗陷盆地,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北段,由一些北北东向展布的次级隆起带、拗陷组成。集贤煤田属盆地内的绥滨——集贤拗陷带,煤田东南部由几个轴向近南北的宽缓褶皱组成,北东向次一级扭性褶皱及断裂较为发育,北西向有张扭性断裂及压挤性结构复合存在,南部伴有东西向弧形断裂及褶皱。这一构造轮廓的形成,是由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和北西向构造三个方向构造应力复合作用的结果。

东西向构造在煤田内不占主要地位,但对含煤建造的形成和煤的富集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又由于后期的改造和新华夏系的迭加,形成了向南凸出的弧形断裂,其中新华夏系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控制了东荣一矿的形成、沉积和改造。绥滨——集贤拗陷内煤系沉积方向、煤系厚度和岩相分布带主体方向呈北北东向,与新华夏系一致,是新华夏系的组成部分。

新华夏系主体亦呈北北东向,是由南北向主压应力呈左旋直线扭动的结果。而东荣一矿构造的展布,是在总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低次序构造转化。在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由直扭力偶作用派生的主压

应力为北西西向,与之伴生的两组共轭扭力面。且受边界条件限制,北北西向一组较发育。形成了煤田东部的东荣向斜(即腰屯向斜)、索力岗背斜,新安镇向斜。由此决定了东荣一矿东南部近南北向构造的基本形态。当北西西向挤压力继续发展,局部边界条件改变,与之相应出现了北东和北西两组共轭裂面,即东荣区内北东向一组褶皱及压扭断裂和北西向一组张扭断裂。其中北西向一组不甚发育。

第三纪以来,产生了南北向顺力偶作用,出现了北东挤压为主的构造应力场,形成了煤田的北西向压性结构面,与此同时在张应力的作用下,某些先期北东向构造转向张裂。

综上所述,东荣一矿及所发生的应力作用方式表观为在南北向的挤压,南北向方向扭动和顺向扭动等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和压扭性结构。并由此派生的垂直北北东向压扭性结构的挤压力作用下,转换为北北西向和次一级北东及北西向两组共轭扭裂,组成了东荣一矿的构造特征。

2、勘探区构造

由于本次勘探区面积较小,构造较为简单。地层在勘探区内基本为一单斜构造,倾向西,走向近似南北,煤层倾角约15—25°。但在勘探区边界,由于大断层的牵引,构造十分复杂,煤层倾角一般都在25°以上。区内已查明的断层7条。即:F8、F12、F13、F16、 F17、F52、F66断层,其中正断层四条,即:F12、F13、F52、F66断层,其余3条断层均为逆断层,由此可知本区逆断层十分发育(详见表2-3:三维勘探前区内断层特征一览表)。

表2-3:三维勘探前区内断层特征一览表

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

一、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区内地势平坦,仅一矿是区内较大的障碍物,地势海拔标高在67米左右,一般比高在1—2米左右,大部分为农田,是地震施工的有利条件。区内潜水面较高,一般井深6-8米左右在粘土或亚粘土中激发,就可获得较好的地震反射波。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均为良好。

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根据本区含煤地层物性特征及本次所得地震资料,可知本区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对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十分有利,可获得七到八个地震强反射波,其中有五个地震反射波发育良好,对完成采区地质任务十分有利。T Q反射波是第四系地层底界面反射波;T N反射波是第三系地层底界面反射波,T12、T16和T20波是中部含煤段中发育较好的一个反

图2-1:区内典型的地震时间剖面

射波组群,分别相当12、16和20号煤层底板的反射波。 T Q、T N、T12、

T16和T20反射波能量均较强、波组特征明显,在全区可连续追踪对比。

因此本区的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为解决新生界地层厚度及煤系地层起伏形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详见图2-1:区内典型的地震时间剖面)。根据本次地震资料处理所得成果,本区煤系地层地震反射波频带较宽,反射波的主频可达到70Hz以上,完全可达到分辨较小煤层间距的目的(见图2-2:主要目的煤层地震反射波频谱)。因此本区的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属良好。

第三章试验工作及施工方法第一节试验工作

试验是确定合理施工参数,指导野外生产的唯一方法,本次试验借鉴该区以往的地震资料,根据本次勘探所承担的地质任务,并结合工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试验工作,通过试验优选出了适合本区的最佳施工采集参数。

一、试验点位置的选择

由于本区勘探面积较小,地表平坦,仅考虑了深层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区内进行了3个试验点的试验工作。3个试验点的具体情况如下:试验点1:位于工区西南部6勘探线481钻孔处,属目的层埋藏较深且地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段。

试验点2:位于工区东部7勘探线56钻孔处,属目的层埋藏较浅地段。

试验点3:位于工区北部9勘探线203钻孔处,属目的层埋藏适中且地下地质条件较简单的地段。

二、试验内容及结论

1、波场调查试验

通过波场调查,了解本区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发育情况,掌握干扰波的视速度、视周期,道间时差和视频率等参数的分布范围。波场调查的结果和对环境噪声的分析,是选择激发因素,特别是选择接收因素的一个重要参数。一是更好地接收有效波,二是能够有效地压制干扰波,而要想使干扰波得到有效的压制,首先必须调查清楚规则干扰波和各种随机干扰的特征参数。

波场调查的方法为:仪器开动120道,道距10m,排列按L形铺设,横向40道,纵向80道,拐角点发炮。坑炮、井炮各发一炮。

根据干扰波调查结果,本区干扰波主要发育有面波、声波和随机的高频干扰。本区各目的层有效波发育齐全,面波和随机的高频干扰能量不强,适合地震工作的开展。

2、激发参数试验

具体试验方法按野外施工采用的实际观测系统进行,即道距20 m,线距20 m,12线288道接收。

1)井深试验

药量2kg,井深为4、6、8、10和12米的试验。

当井深为4米时频率最高,但反射波能量较弱;6-8时所得资料频率和能量均较好。

2)药量试验

方法为8米井深,药量分别为1、1.5、2、2.5公斤。

当药量为2公斤时所得资料最好。

3、接收参数试验

1)检波器组合形式试验

试验采用自然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做检波器组合试验时,采用以下方式铺设(试验三种检波器组合形式,均采用4个检波器串联。):(1)组内距10米,组合基距10米,检波器线性分布。

(2)组内距10米,组合基距10米,检波器面积组合,组合形式为:“十”字形。

(3)4个检波器成堆摆放。

三种检波器组合方式所得资料差别不大。

2)仪器因素试验

Vibtech SIS仪器进行了前放增益为0dB、12dB、24dB、36dB、48dB 的对比试验。换成Sercel-408UL仪器后又进行了前放增益为0dB和12dB的对比试验。

使用Sercel-408UL仪器时,当前放增益为12dB时所得资料较好。

3)检波器对比试验

采用自然频率为40Hz和60Hz的检波器12个进行对比试验。

自然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所得资料较好,反射波频率较高。

4)检波器个数对比试验

进行了4个和6个60Hz检波器串联成堆摆放的对比试验。

检波器个数对比试验所得资料差别不大。

试验工作量完成情况见表3-1。

表3-1:试验工作量统计表单位:个

第二节施工方法和采集参数

考虑本区地层为一单斜构造,目的层埋深相差400米,本次施工采用变观测系统的施工方式。以目的煤层埋深400米左右为分界线,深部炮点距为60米,仪器开动288道;浅部炮点距为40米,仪器开动192道。该观测系统能尽可能满足深、浅部目的层均达到较高的覆盖次数。根据以上观测系统布设原则和试验所得结论,本次野外采集所选用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如下:

一、观测系统类型:

束状,12线3炮制(示意图见图3-1)

接收道数:288(深部)和192道(浅部)

接收线数:12条

接收线距:20m

接收道距:20m

纵向最小偏移距:20m

横向最小偏移距:10m

炮线距:40 m

炮点距:60(深部)、40(浅部)m

最小炮检距:22.36m

最大炮检距:502.98(深部)、353.41(浅部)m 束距:120m

叠加次数:12次(纵向4次×横向3次)

三维地震勘探.

摘要 本文是介绍在山西省屯留县郭庄煤矿进行三维地震勘探的工程设计。本次三维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郭庄煤矿矿区的地质构造、煤层的赋存形态和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特征,查明工作区内3#煤层的底板起伏形态、采空区范围、无煤区和煤层冲刷变薄区。本次野外三维数据采集的基本观测系统为8线8炮制束状规则观测系统。通过三维地震勘探获得工区地表面以下的信息数字化成果,为矿区后继生产、优化矿井采掘设计方案、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 工程设计; 断层; 褶曲; 陷落柱; 观测系统 Summary This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plored will be carried on in the colliery of the Guo 's of Tunliu county of Shanxi. The three-dimensional purpose that earthquake explore to understand and know Guo village geological structure , to is it deposit shape , fault and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 to compose coal seam , colliery of mining area, find out the undulating shape of baseplate of coal seam No. 3 in the workspace , quarry the empty district range , there are no coal district and coal seam to erode and turn into the thin district. Field this three-dimensional basic observation system that data gather concoct for 8 Line 8 bunches of form rule observe the system. Explore person who obtain work area surface following information digitized achievement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is it produce , optimize mine not to excavate design plan , raise for mining area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fer full and accurate foundation geological materials to carry on. Keyword: The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l; Engineering design ; Fault;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post; Observe the system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简介

简介三维地震数据解释 1.发展史和基本概念 不管是地球表层还是我们所寻找和评估的油气储层都是三维的,但是我们所用的地震方法却通常都是二维。直到1972年Walton提出三维地震勘测的概念,三维地震勘测首先被用于一些模型上,几年以后,到1976年的时候,被Bone,Giles和Tegland才把这一新技术推向世界。 维地震方法的本质是随着点线面的数据采集进一步获得封闭空间数据体解释。随着表面露头的更多细节的了解,三维地震勘测已经能够对区域研究发展、生产以及探索做出显著的贡献。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三维地震勘测获得成功,1977年Tegland首次报道了油气田开发中三维地震的研究范围。 在接下来的19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三维地震勘测在探索方面的应用明显增多。随着宽领域三维地震勘测命名这些就开始了,比如三维地震探测。现在,专项的三维地震勘测采样比较精确而且覆盖的领域也比较宽,应用获得能获得成熟结果的碎片信息,比如墨西哥湾。但,这并非探测的唯一用途。很多公司通过展望常规的方法来获得三维地震勘测,以至于他们大多数预算用来做三维地震处理。三维地震方法的演变以及现存的最新方法2001年被Graebner,Hardage和Schneider整理编册。 在最初的这20年间,三维地震勘测经历了很多的成功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利益。这里转载了5个特别的奖项。第九章也转载了一些,而且整本书里也都穿插暗含了很多。这里是一个三维地震数据和交互工作站的主要共生。 2.分辨率 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分辨率,分辨率既包括垂直分辨率也包括分辨率Sheriff(1985)讨论了主题性质。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波长值来计算,这些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来给出(图1-3)。由于岩石更加古老和紧凑,地震波速随着深度增加。由于高频地震信号随着深度增加迅速较弱因此主频随深度而减小。结果就使得波长随深度显著增加,使得分辨率减小。 Martins等人(1995),在海上巴西坎波盆地工作,跟踪了大量的三维地震勘测范围和这个井眼和油气储藏之间的相关性(图1-1).这些工作很好的向我们证明了三维地震勘测确实正在代替探井。

地震安全培训内容

地震安全培训内容 找准“存活空间”幸存机会大我们从小到大了解到的地震紧急求生“常识”,并非招招都管用!四川地震发生后,有网友立即援引美国国际搜救队的地震求生指南,并结合大陆、合湾近年来地震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指出传统观念中地震紧急求生办法的不足,并用地震搜救现场示意图一一标出“地震存活空间”。这个题为《美国国际搜救队长教你正确的躲避位置》的帖子立即被各大论坛、MSN和Q0用户疯狂转载,其中一些 说法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究竟哪些才是正确的“地震存活空间”?对照一下你知道几个: 躲在床桌下?还是躲在床桌旁? 常识:“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纠错:有着23年重大灾难搜救经验的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说:“不要躲在桌子下、床铺下,而是要以比桌子、床高度为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不要离开太远。” 土耳其科研机构制作的一盘地震逃生教学录像带显示,实验人员爆破一座大楼来模拟地震时建筑物倒塌的情形。爆破前,先依据“常识”在桌子、床铺等下面和旁边,分别放置10个假人。大楼倒塌后,搜救队员找到在桌子下的模特,十具竟有八具随着桌子一起被压毁,而放置在桌、床旁边的假人则无大

碍道格卡普解释,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把桌、床等压毁,而如果人以低姿态躲在一边,家具可以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量,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专家观点:“地震发生时躲在桌子底下还是旁边,要根据建筑物来确定。”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表示,如果房顶上面是瓦面的,瓦面一掉就掉瓦片,躲在桌子下面,上面掉下来的东西不会種到你,躲在下面是最好的但是,如今大多楼房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在强震中倒塌时,钢筋混凝土整个压下来,桌子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很容易被压毁。不过,桌子可以起临时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应趴在旁边,躲在有限的空间里,同时要蹲下来抱住头。 躲在车內还是躲在车旁? 在本次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可以从很多现场照片和电视画面中看到一辆辆被压扁或者被掩埋的汽车。那么,地震发生的时候,万一正在汽车上,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错误做法:躲在汽车内。正确做法:躲在两车之间或者汽车旁。 专家观点:当停车场顶部塌陷下来时,车厢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坚固,躲在车里反而降低逃生机会。两辆紧邻的汽车之间会形成存活空间。地震发生时,应立即下车,以卧姿趴在两车中间或者紧贴车旁,注意身体不要高过车身。另外,如果是从建筑物中逃离,一定要切记莫坐电梯,而应该走逃生楼梯、消防通道。梁干说,因为地震时电梯会断电,你就会被关在电梯里面,也不要跳楼,否则更容易受伤。捂住口鼻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第6章 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章三维地震勘探 6.1 引言 在油气勘探中,重要的地下地质特征在性质上都是三维的。例如盐岩刺穿、逆掩和褶皱带、大的不整合、礁和三角洲砂体沉积等。二维地震剖面是三维地震响应的断面。尽管二维剖面包含来自所有方向,包括该剖面平面以外方向传来的信号,二维偏移一般还是假定所有信号均来自该剖面自身所在平面内。虽然有经验的地震解释人员往往可以识别出平面以外(侧面)的反射,这种信号往往还是会引起二维偏移剖面的不闭合。这些不闭合是由于使用二维而不是三维偏移导致了不适当的地下成像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三维数据的三维偏移提供了适当的和详细的三维地下图像,使解释更为真实。 必须对三维测量设计和采集给予特别注意。典型的海上三维测量是用比较密集的平行线完成的。一种典型的陆上或浅水三维测量是由布设大量相互平行的接收测线,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设炮点(线束采集)完成的。 在海上三维测量中,放炮的方向(航迹)叫做纵测线方向;对于陆上三维测量,检波器的电缆是纵测线方向。三维测量中与纵测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横测线方向。与二维测量测线间距可达1km不同,三维测量的测线间隔可以是50m甚至更密些。这种密度的覆盖要求精确地测出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 测量区域的大小是由地下目标层段的区域分布范围和该目标层段能充分成像所需的孔径大小所决定的、这种成像要求意味着三维测量的区域范围差不多总是大于目标的区域范围。三维测量过程中一般要采集几十万至几百万个地震道,因为三维测量成本高,大部分都用于已发现的油气田的细测。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仍适用于三维处理。二维地震数据处理中,把道抽成共中心点(CMP)道集。三维数据中按共面元抽道集。这些道集用于速度分析并产生共面元叠加。在线束采集中,共面元道集与CMP道集是一致的。一般陆上测量面元为25m×25m,海上测量为12.5m×37.5m。 常规的三维观测系统往往使共面元道集中数据叠加的方式变得很复杂。海上三维测量拖缆的羽状偏离可以导致共面元道集内的旅行时不再有简单的双曲时差。对于陆上三维测量,共面无道集内与方位有关的时差是一个问题。 叠加之后,对三维数据体往往(但并非总是)作两步偏移。第一步,沿纵测线方向做二维偏移;然后对数据分类,并沿横测线方向做第二步的二维偏移。在第二步偏移之前,有时需沿横测线方向做道内插,以防止出现空间假频。

地震知识培训总结

地震知识培训总结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地震知识心得体会。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校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最新自救建议: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俱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开车时遇到地震,也要赶快离开车子,很多地震时在停车场丧命的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在两车之间的人,却毫发未伤。强烈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

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 学校避震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掌握了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后,员工们进行了实际操作。在练习过程中,行政楼有位保洁员不小心摔了一跤,双手磨破了皮,但她不顾疼痛,重新拿起灭火器,迅速冲向指定地点,面对“灾情”,沉着冷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最后成功地完成了演练任务。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听指挥,莫惊慌”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动用周围的物质进行灭火,因为慌乱中可能会把可燃物质当作灭火的水来使用,反面会造成火势迅速扩大;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

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硕士学位论文 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方法及系统 3D SEISMIC DATASET VISUALIZATION METHODS AND SYSTEM 作者: 导师: 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Certificate of thesis authority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矿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本人所撰写的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按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处理: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学校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①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可以使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②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档案馆、图书馆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另外,根据有关法规,同意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摘要 三维可视化技术是用来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各种地质现象的一种先进手段,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及其它行业的各个方面,在国内外研究应用如火如荼。随着三维地震勘探的开展,迫切需要与之相应的三维可视化显示、解释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结构的大规模数据,从中考察构造的连续性,辨认构造的形态,发现对地震勘探研究及生产实践有用的信息,并以此来指导钻探、矿井建设、采区布设等生产活动,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矿井生产工作安全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既是一种成果表达手段,也是一种解释辅助工具。与传统的二维剖面解释方法不同,三维体可视化技术可以让解释人员用“走进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选定目标,同时还可以结合精细的钻井标定方法,帮助解释人员准确快速地描述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 本文使用目前世界上功能强大、构架优秀的可视化工具包VTK(Visualization Toolkit)来开发本设计中所用到的多条可视化管道线(Pipeline),实现了三维数据体的切片显示、提取等值面、三垂面显示等多种面绘制效果及光线投射法的体绘制效果,并利用了流行高效的跨平台图形界面开发工具包Qt来开发人机交互界面(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为开发跨平台桌面应用程序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有机地结合这两种技术使得本设计中开发的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平台无关性,可以快速地在多种常见平台(Windows、POSIX 兼容)间进行移植,最大化减少了移植所要做的工作,而且尽量保持了程序的运行效率。 本文首先阐述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在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然后研究了三维可视化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在分析了VTK和Qt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结合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应用要求,确定了用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可视化技术及其实现方式,使用这些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三维地震勘探数据体的三维可视化应用,并把程序应用到某矿七采区勘探所得数据体上,最后分析应用所得到的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末尾总结全文,找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根据作者目前的知识水平,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可视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三维地震;三维可视化;跨平台;VTK;Linux;Qt - - I

地震专业知识培训材料

地震专业知识培训材料 一、“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二、地震波一般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1、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 2、面波:只限于近地表层附近传播可分为:瑞雷波、勒普波 纵波和横波 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巨大的振动,这种巨大的振动是震源产生的地震波所造成的,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的方向相垂直的是横波,与传播方向相一致为纵波。纵波每秒种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纵波是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你推我我推它,由直线形式向四周传播的,速度较快,对地面的振动是上下颠动; 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振动传播的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是象水波一样向四周传播,速度较纵波慢,对地面的振动是左右摇晃,所以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动的纵波,几秒钟后才感到摇摇晃晃的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振动传播的方向垂直的波。 三、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特大地震震级大于8级。 四、地震烈度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如何降低三维地震勘探成本

如何降低三维地震勘探成本 时间:2010-11-23 14:32:07.0 作者:网络来源:网络转摘 一、物探工程造价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三维地震勘探工程费用由直接工程费、HSE费用、科技进步发展费、企业管理费、不可预见费、资料处理费、资料解释费、计划利润、税金等构成。 直接工程费包括动迁费、基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 基本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专用工具摊销费、设备使用费。 其他直接费包括运输费、施工准备费、施工补偿费。 现场经费包括办公费、差旅交通费、住宿费、临时设施费。 以上费用都是由施工中所需人员、设备、材料、施工距离等决定,施工中所需人员、设备、材料的多少取决于施工参数,物探工程造价就是根据量价分离的原则,由施工中所需的人、材、料来确定,也就是由施工参数来决定。物探工程造价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日定额,日定额由测量、钻井、排列收放、激发、数据采集、表层调查、现场资料整理、现场与营地建设等8个方面组成。 三维工程设计主要就是参数论证,根据地质任务所要求的主要目的层深度、分辨率、反演后的分辨率,构造类型、油气分布关系、断层组合以及各反射层所要达到的主频等来确定面元、道距、炮检距、接收线距、炮线距、排列长度、观测系统类型等施工参数,也就是确定施工方法。 工程设计确定施工方法、施工参数,施工方法、施工参数决定工程造价,所以如何确定施工参数,不仅是工程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 这就要求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地质任务的完成,又要考虑成本的降低,在满足地质任务的情况下,尽量优化方案,反复套算,既要从技术角度,又要从经济角度优化设计、优选参数,将定额与施工参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源头控制住三维地震勘探成本,实现勘探资金、技术、勘探对象的合理优化配置。 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对勘探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找大构造、大断层逐渐变为找小幅度构造、小断层、岩性圈闭等,这就要求地震分辨率、信噪比越来越高,在野外施工上采用小面元、小道距、大排列、大炮检距、高覆盖次数。这无疑提高了人员、设备、材料的消耗,从满足地质任务角度来说,面元越小越好、道距越小越好、排列越大越好、炮检距越大越好、覆盖次数越高越好。然而,以上任何一个参数变化,都会对造价有很大影响,面元缩小一倍,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就会提高一倍。同样,排列和炮检距的增加、覆盖次数的提高都会增加成本。这就要求对施工参数的确定要恰到好处,既能完成地质任务,又能节约成本。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施工情况 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 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 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 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第九章 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1、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a、不能满足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 b、t0时间不闭合 c、复杂地区成像不准确 d、不能满足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的需要 2.三维地震勘探:在平面上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与解释的一整套工作过程与相应的方法或者技术。 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a、地下的构造形态只在一个垂直于深度的方向上变化;b、震源就是线性的 3、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 射线理论与波动理论 4、面积观测法的时距曲线、折曲测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元叠加: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信号的叠加。 5.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1)观测灵活,适用地形地物多变的复杂地区 (2)三维测网密集,采集地震信息丰富,可以有效压制噪音 (3)在侧面反射波比较发育的地区,有有效的消除侧面波引起的地质假象 (4)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的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适应日趋复杂的油气勘探的需要

(5)灵活多变的显示方式 (6)拓宽了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6、三维地震勘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1)多数三维地震勘探用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可以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步伐,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开发费用;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能够准确、显著的增加石油与天然气的地质储量; (3)在油气目标区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越早,就可越早查清地下地质情况,也越有利于油藏描述与油藏模拟的开展,达到既快又经济的目的; (4)三维地震勘探特别适用于时间推移地震。 7、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三维工区的确定 (2)根据地震地质条件与地质任务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3)合理选择三维地震观测的各种参数 (4)进行必要的试验、分析工作,考虑适量的正演模拟 (5)在三维采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8.三维地震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 (2)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分布均匀 (3)静校正耦合较好 (4)复杂地表条件下,可根据踏勘情况,确定出既适合工区地表条件,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1 引言 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 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最后进行地震数据拼接整合后的处理。当数据拼接完成后,可以继续开展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预测反褶积、全区统一速度分析、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和面元均化处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均衡区块间的振幅差异、提高分辨率和消除整个区块的剩余静校正时差。应用面元均化技术,可以均化CMP面元中的炮检距分布,消除覆盖次数不均匀的现象,填补由于炮检距变化形成的浅层缺口和面元大小变化及方位角变化形成的空道。当面元均化不能较好地解决覆盖次数横向剧烈变化,而导致叠前偏移结果出现严重画弧时,可使用基于覆盖次数的振幅调节技术

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

2010年第5期 0引言 当前常用的地震解释(包括交互工作站解释)实质上是三维资料的二维平面解释,从三维数据体中沿主测线inline和联络线crossline抽取若干个剖面进行解释。这样不仅使大量的地震资料未能有效利用,而且成果精度较低,难以发现小的构造和地层特征,造成小断层和小构造的漏失,大大降低了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精度,同时也降低了三维地震的应用效果。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将不能很好的进行小断层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的现象[1]。 随着三维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方法和技术也向着更真实、更准确、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层各种地质信息的方向突飞猛进。目前,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发展最快的是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提供较准确的钻探井位,利用先进的解释软件打破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信息,获得更精细的构造形态。因此,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1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 1.1小断层的正演模拟 对地质模型进行波场正演计算可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明确地质体地震记录的特征,同时也能提供地下地质体地震波岩石物理响应特性,为正确研究地下地质环境提供地震波波场证据,以便对解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设计一个三层介质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实验,图1(a)是小断层的地质模型。模型参数:煤的断距为5m,煤层厚度为8m,煤层速度为2000m/s,围岩地层速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800m/s、3200m/s、3200m/s;图1(b)为小断层正演模拟的地震响应。根据正演模拟后的地震响应分析,断距为5m的小断层,地震剖面有一定的变化,为后期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a)地质模型 (b)地震响应 图1正演模拟 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0.05.005 能源技术与管理 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 秦晶晶1,李德春1,程慧慧1,王空前2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论述了几种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小断层的应用方法,为了确保解释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正演模拟试验,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结合一个具体实例,从多方位观测、方差切片、相干切片及地震属性提取等方面 对小断层做了精细构造解释,结果表明:以上几种解释技术有机结合,能够提高三 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精度和准确性,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可靠更丰富的 勘探成果。 [关键词]精细解释;多方位;方差切片;相干切片;地震属性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943(2010)05-0012-03 12

防震安全逃生知识培训材料

防震安全逃生知识培训材料 一、地震小常识 1.什么叫地震?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 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 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在熟悉学校周围地形、环境基础上,可进行防震演练活动,包括:室内一分钟紧急避震,震后迅速撤离教室的疏散演习,自救、互救练习等。演练活动时间要短,疏散、撤离要快,才能达到避震效果好的要求。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应经常在课堂宣导防震常识,并教导学生避难事宜,举行防震演习。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916853020.html, 浅谈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作者:刘鹏飞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2期 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是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比二维地震勘探得到的数据更精准,更具有空间立体性,但是对于勘探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论述了三维勘探技术的采集流程,采集环境要求和数据分析方法,并根据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点提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前景,在应用于油田煤矿的基础上延伸应用到学术性的地震勘探领域,为三维勘探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关键词:三维技术,地震勘探,地震技术 前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不是指预测地震的发生的技术,而是利用地震波的波长和波形特点对于地下地质和岩层的情况进行数字化分析。目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油田的开采地点确定和开采环境分析。本研究根据三维地震勘测技术应用的基本要素提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其他应用,为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要素 1.1勘测地点的地势环境要求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勘测地形有着严格的要求,才能得到更精准的数据,野外地势环境对于勘测过程和勘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勘测地点要远离附近有其他磁场或者地震波的区域,保证实验收集的数据没有其他误差的干扰。三维地震勘测的原理就是利用爆破后产生的声波信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如果周围还有其他声波的影响,将会严重影响到数据的准确。在其他误差排除之后还要保证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施工地点通常地形环境复杂,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一般分为岩石区和黄土区。三维地震勘测需要在勘测区域钻孔,方便埋线和声波收集设备,对于不同的地形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方法。岩石区采用风钻将岩石震碎,坚硬的岩石层变成粉末之后就可以继续打孔进行填埋工作。黄土区地表松软不需要处理岩石直接打钻即可进行填埋工作。除了钻孔工具还可以人工钻孔,利用钢柱对地表进行钻孔处理。三维地震勘测对于地势环境要求严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次都遇到完全符合要求的地形,因此要利用一定的工具和处理方法改善不同的环境。 1.2实施三维勘探技术的流程 对环境处理保证在野外环境符合要求之后,就可以进行三维地震勘测了。三维地震勘测技术的的实施流程包括确定勘测地点,选择合适的勘测仪器和数据收集方法,建立地震勘探面的特点网格,根据不同地表层确定炮检距。勘测地点钻孔处理中后先埋检测仪器在埋电源线,然后再合适的距离以外钻浅井埋炸药作为声源,利用声波收集仪器采集数据并记录。选择地震面

第九章 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第九章三维地震勘探要点 1.二维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 a.不能满足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 b.t0时间不闭合 c.复杂地区成像不准确 d.不能满足地层岩性圈闭解释的需要 2.三维地震勘探:在平面上采集随时间变化的地震信息,并在(x,y,t)三维空间进行处理和解释的一整套工作过程和相应的方法或者技术。二维地震勘探的假设条件:a、地下的构造形态只在一个垂直于深度的方向上变化;b、震源是线性的 3.三维地震勘探的原理 射线理论与波动理论 4.面积观测法的时距曲线、折曲测线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共反射面元共反射面元叠加:共反射面元道集内各反射信号的叠加。 5.三维地震勘探的优越性 (1)观测灵活,适用地形地物多变的复杂地区 (2)三维测网密集,采集地震信息丰富,可以有效压制噪音 (3)在侧面反射波比较发育的地区,有有效的消除侧面波引起的地质假象 (4)三维采集的数据按三维空间成像处理,可以真实的确定反射界面的空间位置,适应日趋复杂的油气勘探的需要

(5)灵活多变的显示方式 (6)拓宽了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6.三维地震勘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1)多数三维地震勘探用于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可以加快油田勘探开发的步伐,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开发费用; (2)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滚动勘探开发的不同阶段能够准确、显著的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储量; (3)在油气目标区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越早,就可越早查清地下地质情况,也越有利于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的开展,达到既快又经济的目的; (4)三维地震勘探特别适用于时间推移地震。 7.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三维工区的确定 (2)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地质任务设计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3)合理选择三维地震观测的各种参数 (4)进行必要的试验、分析工作,考虑适量的正演模拟 (5)在三维采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 8.三维地震测系统的设计原则 (1)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分布均匀 (2)共中心点或共反射点覆盖次数分布均匀 (3)静校正耦合较好 (4)复杂地表条件下,可根据踏勘情况,确定出既适合工区地表条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样本

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 二0一0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 (1) 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 (1) 第二节地质任务 (1)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一节地质概况 (2)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3)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3) 第二节试验工作 (3) 第三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4) 第四节设计工作量 (7) 第五节施工技术措施 (8) 第四章资料处理 (10) 第五章资料解释 (12) 第六章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七章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预测及成果 (16)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第二节地质任务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二、煤层 三、构造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一、地表条件 二、浅层条件 三、深层条件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通过收集测区水井、机井水位等资料初步估算测区潜水位情况,并辅以小折射法或微测井进行低降速带调查,为资料处理提供依据。本区设计低速带调查物理点8个,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工作量。 第二节试验工作 为了保证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质量,必须进行系统详细的试验工作。 一、试验点选取 3个试验点,全区均匀布设,主要试验激发、接收效果。 二、激发因素试验 主要试验不同激发井深、激发药量、不同组合个数激发效果。 三、接收因素试验 采用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为了压制高频干扰,采用2串2并检波器串组合,组合形式:小基距面积组合,组内距0.5米 影响检波器埋置的为第四系松散耕植土,加上风吹会引起检波器产生高频谐震,所以埋置检波器时必须挖坑并清除浮土,坑的深度取决于当地的耕作深度,并通过试验确定,坑深:30cm。 四、仪器参数 仪器使用法国sercel公司新型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根据所勘探的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所选用仪器参数如下: 采样间隔:1ms 记录长度:1s,因煤层埋深位于300~400m之间,双程反射时间200~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探讨

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19-12-30T13:23:19.40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王卫英燕传健包利[导读]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摘要: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它与二维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目的一样,就是要更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分辨薄地层的能力,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出地下的地质情况,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储层研究及油田开发提供质量更好、精度更高的处理成果。三维地震方法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分辨率大小总是通过一 系列波长值计算,波长值由波速和频率的商给出。 关键词: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相干体技术 本文中对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在盆地A地区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从总体上来说,该技术在准确性、客观性还有细致性方面都突出了三维地震的构造,为以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 A地区概述 在地理上A地区大约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盆地为古生代中、新生代陆相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复合盆地。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形成了不对称的对冲地质结构。 2 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的应用 三维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简称三维处理)是指对野外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它与二维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目的一样,就是要更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分辨薄地层的能力,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出地下的地质情况,为构造解释、岩性解释、储层研究及油田开发提供质量更好、精度更高的处理成果。研究工区对于初期的地震构造解释进行了勘探。将重点放在了研究A地区的小断层和微构造的形态上,并且通过比较精细的对比为下一步的操作和最终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图1 围绕在三维勘测边缘数据不完全迁移2.1对精细合成记录进行制作 对合成的记录进行标定利用的是声波还有密度测井来对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进行求取,然后将反射系数与子波运用褶积运算,合成该区域的地震记录。本次的精细标定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相关人员还要准确地对子波进行选取,它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确定井旁边的子波数; (2)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实际测得的声速和有关密度的资料来合成该区域的地震记录,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利用公式计算所带来的误差,还可以使得求取的反射系数更具实际性。 2.2相干体技术 (1)相干技术的原理 当地下发生断裂或者出现特殊的地质体的时候,断层就会使得地震反射波的相位、振幅还有极性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连续并且比较平缓的地层,相邻地震道之间就会形成高相关值;而不连续的地层,相邻地震道之间形成的相关值就会低。相关的工作人员只要是利用常规的三维地震数据来对相邻的地震道进行相干分析。进而提高地震解释工作效率还有精准度。 (2)相干切片断层的解释步骤 第一、相关人员可以利用地震资料来进行一系列的相干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使用机器自动生成相干的数据体,然后在断层的发育部位进行水平切片的提取,根据水平切片上所显示的信息对各断层进行解释;第二、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相关人员要对水平切片上的断层进行解释;第三、对剖面的断层进行解释;第四、在先前的平面和剖面的断层解释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断层的组合,然后再根据顺层切片的原理进行验证。 图2 来自地震解释的三组正交切面(3)相干切片断层在研究区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