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对比研究报告资料.doc

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对比研究报告资料.doc

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对比研究报告资料.doc
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对比研究报告资料.doc

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对比研究报告

邱检生赵明陆建军

岩石是构成固体地球(特别是岩石圈)的基本物质组成,绝大多数岩石均是由一种或数种造岩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矿床可以认为是岩石中某种有用元素达到可被工业利用、或岩石本身的工艺物理性能可被工业所利用的地质体。因此,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课程是高校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展国内外该课相关教材的对比研究无疑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将促进“双语化”教学课程的建设,为此,依托设置在南京大学的教育部地学类外国教材中心,我们系统开展了国内外矿物、岩石和矿床学教材的综合对比。

1、国内高校矿物、岩石、矿床学当前使用教材简况

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开设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相关课程目前的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

矿物学(含结晶学)使用较多的教材有:

(1) 赵珊茸等. 2005.《结晶学及矿物学》(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潘兆橹等. 1994. 《结晶学及矿物学》(三版), 地质出版社.

(3) 秦善. 2004. 《晶体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王永华等. 1985. 《矿物学》. 地质出版社.

(5) 薛君治等. 1990.《成因矿物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6) 罗谷风. 1993.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岩石学使用较多的教材有:

(1) 路凤香等. 2002.《岩石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赵澄林等 . 2001.《沉积岩石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3) 邱家骧主编. 1985.《岩浆岩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4) 王仁民编. 1989. 《变质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5) 贺同兴等. 1987.《变质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6) 孙鼐、彭亚鸣主编. 1985. 《火成岩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7)方邺森、任磊夫主编. 1987. 《沉积岩石学教程》.地质出版社.

矿床学使用较多的教材有:

(1) 袁见齐主编. 1985.《矿床学》,地质出版社.

(2) 姚凤良、孙凤月主编. 2006. 《矿床学教程》. 地质出版社.

(3) 郑明华编著. 1988. 《现代成矿学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4) 徐国凤. 1980.《矿相学教程》. 地质出版社.

(5) 任启江等编. 1993. 《矿床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从上面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可看出,我国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课程目前使用教材偏老,新出版的教材数量少,除路凤香等编的《岩石学》(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使用的高校较多外(包括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2000年以后出版的少量新教材目前尚未被广泛使用,因此,加快教材的更新出版应成为当前国内相关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国外矿物、岩石、矿床学主要教材简况

国外大学授课很少有指定的教材,他们教师的授课一般是根据教学内容指定若干本教材供学生参考,而老师主要根据自己的教案讲授,每一年讲课的内容均会根据学科的发展或自己的研究心得进行调整和补充。

经对国外主要大学相关课程使用参考教材情况进行调研表明,“矿物学方向”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有:

(1) Perkins. 2002. Mineralogy ( 2nd ed.), Prentice Hall.

(2) Nesse, William D. 2000. Introduction to Minera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Battey, M. H. 1981. Mineralogy forStudents(2nd ed.). Longman.

(4) Ehlers, Ernest G. 1987. Optical Mineralogy.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5) Putnis, A. 1992.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Whittaker, E. J. W. 1981. Crystallography : An Introduction for Earth Science and Other

Solid State Students. Pergamon Press.

(7) Hans-Rudolf Wenk. 2004. Minerals: Their Constitution and Orig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岩石学方向”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有:

(1) Hughes, Charles James. 1982. Igneous Petrology. Elsevier Scientific Pub. Co.

(2) Hall, Anthony. 1987. Igneous Petrology.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3) Tucker, Maurice E. 1981. Sedimentary Petrology : An Introduction. Wiley.

(4) Best, Myron G. 2003.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2nd ed.). Blackwell Pub.

(5) Blatt H, Tracy R J. 2001. Petrology ——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6) Raymond L A. 1995. Petrology: The Study of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Rocks.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Inc.

(7) McBirney A. R. 2007. Igneous Petrology (3rd editi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8) Best M G & Christiansen E H. 2001. I gneous Petrology. Blackwell Science, Inc.

(9) Winter J 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Prentice-Hall

Inc.

“矿床学方向”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有:

(1) Harris, DeVerle P. 1984. Mineral Resources Appraisal : Mineral Endowment,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Supply : Concepts, Meth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McDonald I et al. 2005. Mineral Deposits and Earth Evolution. Geological Society.

(3) Putnis, A . 1992.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Mitchell, A. H. G. 1981. Mineral Deposits and Global Tectonic Setting s. Academic Press.

(5) Evans, Anthony M.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eology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Blackwell Science.

(6) Franco Pirajno. 1992. Hydrothermal Mineral Deposit s. Springer-Verlag

(7) Kula C. Misra. 2000. Understanding Mineral Deposi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8) Laurence Robb. 2005. Introduction to Ore-forming Processes. Blackwell Publishing

从上面授课参考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可看出,国外近年来出版的新教材较多,特别是岩石学方向。这些新教材的出版可以为目前我国高校授课所倡导的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素

材,同时也可以为更新我国相关课程教材所借鉴和参考。

3、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主要教材对比分析

选择国内外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典型教材,通过对它们的编写思路和编写内容,以及编排体系的综合对比,表明国内和国外在教材编撰中存在各自的特点,现概述如下:

3.1 教材编排内容

矿物学(含结晶学)教材国内主要强调结晶学的经典内容,即几何结晶学和晶体结构的几何理论,对晶体化学、晶体生长学的内容描述不多。相反,国外教材中则详细描述了晶体场理论、化学键、热力学原理、晶体生长学等方面内容。国外教材中光性矿物学的内容一直占有很多篇幅,同时对开展矿物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以及矿物研究的具体步骤一般都会作较详细地叙述,而国内多将这部分内容归到其它相关课程的教材中,如《光性矿物学》、《X 射线结晶学》等。在矿物各论中,国外的教材中通常将矿物放到岩石和矿床中进行讨论,增加了理论矿物学内容,但国内教材这部分内容一般都还停留在描述矿物学阶段。此外,国外近年来出版的教材中重视应用矿物学内容,而国内这方面还较欠缺。

岩石学教材国内侧重于单纯的描述岩石学,主要介绍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矿物成分、化学组成、结构、构造、产状、岩相、分类,以及各大类岩石的一些描述特征,较少将各类岩石置身于一个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中加以叙述。国外教材则相反,对岩石基本特征的叙述所占篇幅较少,而侧重于将各大类岩石置身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中加以讲述,如以火成岩为例,按板块学说,将火成岩按大洋火成岩组合、岛弧及大陆边缘火成岩组合、大陆内部火成岩组合加以叙述。在讲述岩石组合特征时,还将岩石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融会到各类岩石的内容中去,从而对各类岩石的成因给予较全面的诠释。总体而言,国外教材既包括岩类学内容,但更侧重于岩理学知识,而目前国内教材内容相对简单,很多内容在普通地质学中即已介绍,这是在教材更新过程中需更多加以注意的方面。

矿床学教材国内主要以矿床成因类型为主线编写,教材通常的内容安排是首先详细划分矿床成因类型,然后对各成因类型矿床的基本概念、成矿特征、成矿作用过程、矿床成因、成矿模式、矿床类型进行详细叙述;而国外教材则一般以矿床成矿作用和成矿原理为主线,论述不同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类型及其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过程和成因,或以成矿热液系统为主线,论述不同成矿热液系统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等。国内教材对有关矿床学的基本概念阐述得比较清楚,对矿床类型的划分比较系统,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作用论述得比较全面。在成矿作用与板块构造背景研究方面,国内教材侧重于论述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的时空分布。国外教材注重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岩石学、同位素及以及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来阐述成矿理论和成矿作用过程,同时较强调典型矿床研究。在论述成矿作用与板块构造背景的关系时,国外教材力求把成矿过程与大陆演化联系起来,以阐述大陆裂解和拼合过程与矿床时空演化的关系。

3.2 教材编排结构

在教材编排结构上,国内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教材基本均是二重结构模式,即分总论和各论,总论中介绍基本原理,各论中介绍各大类矿物、岩石、矿床的基本特征。国外教材在编排结构上也有类似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别,这些差别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细化和归并方面。以矿物学方向的教材为例,国外教材通常将矿物研究方法和原理的内容放在矿物各论之前,而国内教材有的则放在矿物各论的后面。国外有的教材将晶体化学和晶体格子构造内容放在晶体对称之前讲解,国内部分教材则放在晶体对称之后,部分只将晶体化学内容放到晶体对称之后。国外教材的上述编排可能与编者希望强调和突出矿物学内容有关,由矿

物的基本特点引申出后面内容的讨论,符合编排紧凑的要求。而国内将结晶学内容与矿物学内容基本并列,在编排上需要有另一种组织顺序,以突出教材内容的层次,应该说,国内和国外教材的编排结构各有特点,在我国新一轮教材的更新过程中,编著者应尽可能吸收国内外教材的优势所在。

3.3 教材装帧印刷

国外和国内的教材都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但图和照片的质量二者相差甚远,国外教材中的插图和照片一般较清晰,富有启发性,补充了文字描述所不能表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而国内教材中的插图,特别是照片清晰度较差。在装帧上,国外教材有的封面和书中照片都采用彩色印刷,显得十分逼真、醒目,印刷纸张高级,装帧精美,而国内教材考虑学生的购买能力,一般均采用黑白印刷及简单的装帧。此外,国外不少新编的教材都附有相应的CD,以及与该教材配套的PPT讲稿文件,因此,非常适用目前所提倡的双语化教学,而国内教材目前在这方面还较欠缺,应当在新一轮教材编写中加以补充。

总之,在选材、章节编排和内容上,国内外教材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国外近年来更新出版的教材较多,编排内容更丰富和全面,更适合学科的发展,应该说是优于国内的同类教材。但国内近年来更新出版的教材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些不足,根据学科发展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补充,并吸收了国外教材编写的长处。如国内近年来出版的“结晶学及矿物学”(赵珊茸编,2005)教材,就是在充分参考了国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成的。该教材引进了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基本概念论述充分翔实,教材编排上脉胳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基本上涵盖了结晶学和矿物学的方方面面。同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增添了数学群论知识来证明抽象的空间几何问题,而省略了化学上的基本概念、晶体场理论等内容,可以说该教材是一本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取材新颖、结构合理、论述清楚的好教材,既可作为大学生的教科书使用,也可作为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但需要指出的是,该书如果仅作为教材使用,则内容可能偏多。通过对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各方面特点的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各自的长处,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后续几年将陆续更新出版的教材水平。

教学

精品文档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科简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点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1989年设立该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研究方向。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科点是传统的、富有优势的学科,学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培养了大批的相关高级人才,出版了在全国富有影响力的《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原理》、《层序地层学》等教材,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承担了多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多次主持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术会议、全国层序地层学学术会议和香山科学会议,主办《古地理学报》刊物。 本学科点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条件。有2040m2专业实验室面积,有75台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本学科点始终重视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在论文管理过程中,结合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重点抓好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及答辩等重要环节。总之,该学科点已成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的研究生培养重要基地。

调味品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味精 1.谷氨酸发酵机制: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EMP途径或HMP途经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TCA,再通过乙醛酸循环、CO2固定作用,生成a-酮戊二酸,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在微生物的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时,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合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反馈抑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的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2.谷氨酸的大量积累: 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 3.GA生物合成的内在因素 ①产生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α—KGA脱氢酶酶活性微弱或丧失(为什么α—KGA是谷氨酸发酵的限制性关键酶?这是菌体生成并积累α—KGA的关键,从上图可以看出,α—KGA是菌体进行TCA循环的中间性产物,很快在α—KGA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酸辅酶A,在正常的微生物体内他的浓度很低,也就是说,由α—KGA进行还原氨基化生成GA的可能性很少。只有当体内α—KGA脱氢酶活性很低时,TCA循环才能够停止,α—KGA才得以积累。); ②GA产生菌体内的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1、NADPH是α—KGA还原氨基化生成GA必须物质,而且该还原氨基化所需要的NADPH是与柠檬酸氧化脱羧相偶联的。2、由于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使得体内的NADPH有一定的积累,NADPH对于抑制α—KGA的脱羧氧化有一定的意义。); ③产生菌体内必须有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是一种调节酶,或称为别构酶,其活性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该酶酶活性的调节来实现DCA循环的封闭,DCA 循环的封闭是实现GA 发酵的首要条件) ④菌体有强烈的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L—谷氨酸脱氢酶,实质上GA产生菌体内该酶的酶活性都很强,该反应的关键是与异柠檬酸脱羧氧化相偶联) 4.GA发酵的外在因素

中国地质大学2005-2018年博士入学考试矿床学真题

2018年真题(5题全答,每题20分) 1、岩浆矿床控制因素及如何评价含矿性? 2、夕卡岩成矿作用及如何寻找夕卡岩矿床? 3、矿床成因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步骤? 4、金矿、铅锌矿、铜矿成因类型及特点(论述1种矿产)? 5、沉积矿床的特点及沉积建造如何控制成矿? 2017年真题(5选4,每题25分) 1、举例说明我国超大型钨矿、铜矿、稀土矿、锑矿、铅锌矿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特点? 2、举例论述两种我国主要的铁矿床成矿特征? 3、论述斑岩钼矿的成矿特征及成因? 4、矿产勘查学近年来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 5、矿床学研究方法和步骤? 2016年真题(5选4,每题25分) 1、伟晶岩矿床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请论述以下蚀变的含义,形成条件、特征及其可能相关矿种: 矽卡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重晶石化、钠长石化、冰长石化; 3、请论述造山型矿床的特点及其成矿成因; 4、沉积铁、锰、铝矿床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5、请论述矿化阶段、矿物生成顺序和矿物世代的鉴别标志,并以你熟悉的矿床为例,介绍如何编制矿物生成顺序表。

2015年真题(5选4,每题25分) 1、岩浆矿床的形成条件与成矿作用 2、铜矿床的工业类型的地质特征,举1~2个实例 3、举例说明金属硫化物矿床的表生变化与次生富集作用 4、VMS与SEDEX的主要区别 5、下列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鉴别特征 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锑矿、雌黄、雄黄 2014年真题(6选5,每题20分) 1、举例说明地质异常在找矿评价中的作用 2、简述矿床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3、结合实际分析成矿系列及其在找矿中的应用 4、简述铁矿床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5、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特点谈谈我国矿业发展的思路 6、简述经过我国境内的世界三大成矿带特点 2012年真题(6选5,每题20分) 1、热液矿床的成矿物质沉淀机制 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熔离作用、岩浆爆发作用,各自形成矿产种类 3、MVT特征、成因、意义 4、残余型矿床特征、成因、意义 5、BIF特征、成因、意义 6、以自己熟悉矿床类型,举例说明对热液矿床地质特征及物理化学

国内外矿物岩石矿床学教材点评分析

矿物学相关教材点评分析 赵明教授 1、外国教材《Ionic Compounds :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 to Mineralogy》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 to Mineralogy 中译名:离子化合物:矿物应用化学 作者:Claude H.Yoder 出版单位:A John Wiley & Sons, Inc. 出版时间:2006年 ISBN-13: 978-0-471-74046-9(pbk.) ISBN-10: 0-471-74046-2(pbk.) 这 本书是为想要较好地理解化学和矿物学的概念的读者编写的,作者 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这本书帮助学地质的人理解化学。本书论述 了矿物的结构和键的基本原理,着重讨论了晶体的结构与晶体的对称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描述了NaCl、闪锌矿、黄铁矿、方解石萤石、金红石等十多种矿物的结构,分析了影响矿物晶体对称的因素,论述了矿物形态和颜色的成因。此书对那些从事矿物学工作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本书要求读者必须具备高中以上的化学和矿物学的知识水平。它主要适合于想要深层次钻研矿物学知识的人使用,同时,也适用于矿物收藏家,因这些收藏家想要更多地了解所收藏的矿物的化学和结晶学的性质。 全书共8章,附录7个,共187页。各章内容如下: 1.键和成分 2.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紧密堆积 3.晶体对称

4.简单紧密堆积化合物的结构 5.影响单位晶胞对称的因素 6.物理性质:形态 7.物理性质:颜色 8.化学性质 本书编写风格独特,以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活跃方式贯穿全书每个章节,让读者沉思之后,得到结果。此方式,既能增强读者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对材料的理解,避免了枯糙乏味,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书中附有精美的矿物彩图,附录中附有周期表、离子、电子等各类化学数据、晶体对称分类,以及参考书目和相关的研究期刊等内容。读者在使用了此书后将会大有收获的。 为诠释本书,作者还专门编写了非常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软件程序Crystal-Maker3,并发至网上(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c915899891.html,.),软件Kristall2000程序可用来绘制晶体形状图。 本书作者Claude H. Yoder是Franklin & Marshall 学院的化学教授。他获得了许多国家的奖励和研究上的认同,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2、评介《Minerals of Nevada》 英文名:Minerals of Nevada 中译名:内华达州的矿物 作者:Stephen B.Castor Gregory C. Ferdock 出版单位:University of Nevada 出版时间:2004年 ISBN:0-87417-540-2

酒精工艺学复习题(材料详实)

酒精发酵工艺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到空格处) 1.酒精生产常用的淀粉质原料有玉米、甘薯、木薯等。 2. 酒精生产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麦等。 3. 酒精生产常用的薯类原料有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4.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5.常用的原料粉碎方法有湿式粉碎、干式粉碎两种。 6.常用的原料除杂方法有筛选、风选、磁力除铁三种。 7.常用的原料输送方式有机械输送、气流输送、混合输送三种。 8. 酒精厂常用的粉碎设备是滚筒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 9.酒精厂常用的输送机械有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器、斗式提升机三种。 10.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是(65~75)℃、(53~64)℃。 11.双酶法糖化工艺中使用的两种酶制剂是耐高温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12.淀粉质原料连续糖化工艺分成混合前冷却糖化工艺、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二级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三种。 13. 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甘油、杂醇油、琥珀酸等。 14.酒精发酵常污染的细菌有醋酸菌、乳酸菌、丁酸菌。 15.酒精蒸馏塔按作用原理可分为鼓泡塔、膜式塔。 16.从精馏塔提取杂醇油的方式可以是液相取油,也可以是气相取油。 17.酒精蒸馏塔按其塔板结构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 18.酒精的化学处理是提高酒精质量的一种辅助措施,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高锰酸钾、氢氧化钠。19.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有氧化钙吸水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共沸法、分子筛法等。 20. 共沸法制备无水酒精常用的共沸剂是苯、环己烷。 21. 连续发酵可分为_全混(均相)连续发酵、梯级连续发酵两大类。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酒母培养罐和酒精发酵罐的构造是一样的。× 2. 酒化酶是参与淀粉水解和酒精发酵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 3. 薯干的果胶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甲醇含量较高。(√) 4. 减少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就能提高酒精生成量。(×) 5.采用高细胞密度酒精发酵时,必须定期向发酵罐中供应氧气。(√) 6.异戊醇在酒精中的挥发系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始终大于1。(×) 7.只要酒精发酵正常,发酵醪中就不会有甘油生成。(×) 8.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杂醇油含量较高。(×) 9. 甲醇不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而是由原料中的果胶质分解而来。(√) 10. 甲醇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入学考试矿床学真题

真题(5题全答,每题20分) 1、岩浆矿床控制因素及如何评价含矿性? 2、夕卡岩成矿作用及如何寻找夕卡岩矿床? 3、矿床成因研究内容,研究办法及环节? 4、金矿、铅锌矿、铜矿成因类型及特点(阐述1种矿产)? 5、沉积矿床特点及沉积建造如何控制成矿? 真题(5选4,每题25分) 1、举例阐明国内超大型钨矿、铜矿、稀土矿、锑矿、铅锌矿成因类型及其成矿特点? 2、举例阐述两种国内重要铁矿床成矿特性? 3、阐述斑岩钼矿成矿特性及成因? 4、矿产勘查学近年来有哪些新研究成果? 5、矿床学研究办法和环节? 真题(5选4,每题25分) 1、伟晶岩矿床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请阐述如下蚀变含义,形成条件、特性及其也许有关矿种: 矽卡岩化、黄铁绢英岩化、重晶石化、钠长石化、冰长石化; 3、请阐述造山型矿床特点及其成矿成因; 4、沉积铁、锰、铝矿床特点及其形成机理; 5、请阐述矿化阶段、矿物生成顺序和矿物世代鉴别标志,并以你熟悉矿床为例,简介如何编制矿物生成顺序表。

真题(5选4,每题25分) 1、岩浆矿床形成条件与成矿作用 2、铜矿床工业类型地质特性,举1~2个实例 3、举例阐明金属硫化物矿床表生变化与次生富集作用 4、VMS与SEDEX重要区别 5、下列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鉴别特性 黄铁矿、闪锌矿、毒砂、辉锑矿、雌黄、雄黄 真题(6选5,每题20分) 1、举例阐明地质异常在找矿评价中作用 2、简述矿床学重要研究内容和办法 3、结合实际分析成矿系列及其在找矿中应用 4、简述铁矿床重要类型和特点 5、依照国内矿产资源特点谈谈国内矿业发展思路 6、简述通过国内境内世界三大成矿带特点 真题(6选5,每题20分) 1、热液矿床成矿物质沉淀机制 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岩浆熔离作用、岩浆爆发作用,各自形成矿产种类 3、MVT特性、成因、意义 4、残存型矿床特性、成因、意义 5、BIF特性、成因、意义 6、以自己熟悉矿床类型,举例阐明对热液矿床地质特性及物理化学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199 MBA联考综合能力:2008年工商管理硕士联考大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11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3),郑树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12俄语:走向俄罗斯,王四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13日语:新编日语(1-4),周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14德语:大学德语(1-2),张书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修订版 215法语:公共法语(上、下),吴贤良、王美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修订版 299 MBA联考英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610 高等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11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614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619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王秋兵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22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姜松荣,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623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史,何人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世界工业设计史,陈鸿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26综合知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姜明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民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经济法基础理论,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30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各版均可 63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严强、王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632综合英语:新编英语教程(5-7),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版 633俄语综合:大学俄语(东方5—6),北京外国语大学、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第一版 634数学分析:数学分析讲义(上、下册),刘玉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四版 635教育学: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36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李凤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37普通物理:大学物理,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638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李淮春等修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五版 639专业综合(含民法学、西方法律思想史): 民法学:民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魏振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严存生,法律出版社,2004 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陶德麟、石云霞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641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体育概论,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运动生理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42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 643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美学原理,王旭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45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王镜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第三版 646材料晶体学:结晶学及矿物学,赵珊茸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47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五版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 前言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 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 (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 2、理解 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3、掌握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各种大地构造学说;人类的演化与地理环境变化的联系;概括地壳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主要构造运动对世界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地球生物发展阶段,归纳主要生物门类的繁盛时期与灭绝时期,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概括地球气候变化历史,分析地球经历的温暖时期和寒冷时期及其特征;分析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中国

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1、菌种扩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称为种子扩大培养。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2、双酶法糖化工艺: 包括淀粉的液化和糖化两个步骤,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淀粉糊化。粘度降低,并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的程度,然后利用糖化酶将液化产物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3、淀粉老化: 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也就是复结晶 4、淀粉水解糖: 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得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你为淀粉水解糖。 5、双边发酵工艺: 边糖化边发酵,其持点是采用较低温度使淀粉糖化和酒精发酵同时进行。 发酵周期较长,淀粉利用率低,但产品香气足、风味好,当前一部分厂仍在采用。, 6、二高三低现象: pH高、残糖高、OD值低、温度低、谷氨酸低。 7、发酵转换: 培养条件不适宜,几乎不产生谷氨酸,而得到大量菌体或者谷氨酸发酵转换为累积乳酸,琥珀酸,缬氨酸,谷氨酰胺等。 8、过度氧化作用: 过度氧化作用是指发酵过程中当乙醇即将耗尽而有氧存在时,代谢途径发生改变,醋酸进一步氧化成CO2和水的作用。 9、淀粉糊化: 淀粉乳受热,淀粉颗粒膨胀,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消失,颗粒急骤膨胀,体积增大几百倍,粘度迅速增高,变成粘稠的糊状物(淀粉糊) 10、双边发酵: 在酿造过程中,在糖化的同时,酒精发酵也同时进行。 11、DE值:

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100?=干物质含量 还原糖含量值DE 12、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哪些途径? 以葡萄糖为原料的代谢途径,以醋酸和正石蜡为原料的代谢途径 13、在食醋酿造过程中,工厂最常用的醋酸杆菌是什么? 醋酸杆菌(AS1.41 沪酿1.01) 14、现有的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有哪些种属? 短杆菌属 棒杆菌属 小杆菌属 节杆菌属 15、在味精工业谷氨酸发酵中常用的碳源和氮源有什么? 在谷氨酸发酵中,国内常用的碳源为淀粉水解糖,国外常用的为糖蜜。 氮源为尿素,液氨和氨水。 16、谷氨酸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有哪些? 1.日常菌种工作:定期分纯 小剂量诱变刺激 高产菌制作安瓿管 2.选育耐高渗压菌株:耐高糖,耐高谷氨酸,耐高糖、高谷氨酸 17、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污染的原因分析。

矿床学期末考试题目期末复习资料

矿产:产在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资源。 矿床:地壳中矿产的富集产地,是矿化集中区的最小单位。 矿源岩:初步富集某种或某些成矿元素,并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若为地层则称为矿源层。 矿体:由地质作用形成的,通常由脉石和矿石组成,具确切的形态、边界和规模的地质体。 矿体的产状: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地质条件;包括:1,矿体的空间位置,2,矿体的 埋藏情况,3,矿体与围岩层理、片理的关系,4,矿体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5,与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 矿石:矿体中所含有用物质达到工业要求的集合体。 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以被利用的矿物,及有用矿物。 脉石:矿体中不能被利用的那部分物质。 夹石:矿体中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 矿石的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显示的形态特征。矿石的构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海绵陨铁结构:他形金属矿物(集合体)产在自形半自形的硅酸盐矿物晶隙之间。是岩 浆分异过程中,金属矿物晚于硅酸盐矿物晶出的一种典型结构。 工业品位:当前能供货开采的矿体或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石的品级:指在一个工业类型的矿石中,根据矿石的有用组分、有害组分,物理性能、质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用途的要求等,对矿石(矿物)所划分的不同等级。 成矿期:指在一个具有相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和物理化学条件的较长地质作用中,形 成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 成矿阶段:在成矿期内一个较短的成矿作用过程,表示一组或一组以上的矿物在相同或 相似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过程。 矿物的生成顺序:在同一成矿阶段中不同矿物结晶的先后顺序。 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 的矿床. 后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分别由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叠生矿床:由两次或两次以上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 内生矿床:由内力地质作用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矿床。 外生矿床:由外力地质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形成的矿床。 矿床成因类型: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矿床学 重点内容(1-11章)

第一章重点内容 1、什么是矿产? 指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资源。具体而言,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2、矿产资源有哪些显著特点? (1)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2)矿产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3)矿产资源概念的可变性;(4)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多变性;(5)矿产资源具有多组分共生的特点; 3、按照可提炼的金属及其特性,金属矿产可分为哪些亚类? 可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轻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金属矿产。 4、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轻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具体包括哪些矿产? 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 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汞、锑; 贵金属矿产有:金、银、铂族元素; 5我国矿产资源中严重短缺的矿种有? 铬、铂、钴、钾盐、金刚石等。 6、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形势是: (1)矿产资源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偏低;(2)在具有一些优势矿种的同时,尚有一些急需短缺矿种;(3)多数矿种以中、小型矿床为主,缺少大型、超大型矿床;(4)多数矿种的贫矿多,富矿少;(5)伴生矿多,单一矿种少,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6)矿产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7、矿床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 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预测在何种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8、矿床学主要研究哪些具体内容? (1)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矿石的形成条件,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能。(2)研究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臵和开采条件。(3)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4)

矿床学试题分析

矿床学试题分析

矿床学试题分析 1、矿床: 2、矿石 3、矿源岩 4、脉石矿物 5、工业品位 6、岩浆矿床 7、矿石矿物 8、边界品位 9、矿体 10、正岩浆矿床 1、我国的矿产资源特点是什么? 2、什么叫成矿作用? 3、什么叫岩浆熔离矿床? 4、什么叫玢岩型矿床? 5、简述金伯利岩 6、什么叫卡林型金矿? 7、简答矿床的成因分类。 1、论述矽卡岩矿床的主要特点和形成条件 2、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是什么? 3、论述风化矿床的一般特征 4、论述矿石的结构、构造 1.矿床:是矿产在地壳中的集中地,指存在于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集合体的质和量都能到达当前工业经济技术指标要求,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矿床由矿体和围岩两部分组成。 2、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所含有用物质(元素、化合物、矿物)达到工业要求的矿物集合体。(为一种岩石,矿石为物质概念,是不可数名词,不能论个) 3、矿源岩:初步富集某种或某些成矿元素,并为后期热液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如果具有这种功能的岩石是地层,这套地层就叫矿源层。 4、脉石矿物: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 5、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供工业开采和利用的矿体、矿

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6、矿石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系指可以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 7、边界品位:区分矿石与岩石的有用组分的最低要求。边界品位是对单个样品而言。 8、矿体:通常情况下由矿石和脉石组成(有些矿体全部由矿石组成),具有确切的形态、边界和规模的地质体。是矿床中可供开采的对象。 9、正岩浆矿床:在岩浆条件下直接形成的矿床。它们一般位于岩浆母岩体内,有时可进入围岩矿体的矿物成分与母岩区别不大,只是有用矿物的含量有所差异,即矿体所含有用矿物达到了工业上能利用的程度。(百度) 9、岩浆矿床是指岩浆生成、运移和就位过程中,成矿物质通过分异、聚集并在岩浆结晶阶段形成的矿床。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来源课件)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2、优劣质矿并存,品位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3、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4、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5、紧缺矿种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二、什么叫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分散在地壳或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集中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按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和变质成矿作用,相应形成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 1.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指由地球内部热能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 除与到达地表的火山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外,内生成矿作用均是在地壳内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的。 内生成矿作用包括岩浆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两大类。 2.外生成矿作用 指发生于地壳表层,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进一步分为风化成矿作用和沉积成矿作用两大类。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版)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及其演化历史。当前,它的研究重点是地球的固体表层地壳或岩石圈。人类对地球矿产资源的需求和对其奥秘的探究是促使地质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今论古”。 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的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宏大、地质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环流:(分布于对流层中)是由于不同纬度的地面和不同高度的大气空间因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大气对流综合现象。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 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坡度明显转折变陡的地带。 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 大洋中脊:是指最主要的一条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地震、火山活动强烈的海岭。 重力:是指地球质量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和该物体随着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慢性离心力的合力。 布格重力异常:是指经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值之差。 地磁异常: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 地热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散失的热流量。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是指沿等温面的法线朝地球中心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所增加的数值。 纵波(p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方向垂直的波。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地壳:是岩石圈上部次级圈层。 软流圈(低速带):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

发酵工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代谢产物的一切微生物培养过程。 2.发酵工艺:指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 3.前体: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构成产物分子结构的一部分,而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物质称为前体。 4.热阻: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致死时间。 5.对数残留定律:指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受热后,活菌数不断减少,其减少速度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降低,且在任何瞬间,菌的死亡速率与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 6.实消: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有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操作过程称为实罐灭菌。 7.连消: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这种工艺过程称为连消灭菌。 8.空消:无论是种子罐、发酵罐还是液氨罐、消泡罐,当培养基尚未进罐前对罐进行预先灭菌,为空罐灭菌。 9.液化:用ɑ-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和低聚糖。 10.糖化:用糖化酶将糊精和低聚糖转化葡萄糖。 11.种子制备: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的孢子或菌体转入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繁殖成大量菌丝或菌体的过程。 12.菌种保藏: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人工创造条件使菌体的代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 13.呼吸临界氧浓度:在溶解浓度低时,呼吸强度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氧浓度达到某一值后,呼吸强度不再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把此时的溶解氧浓度称为呼吸临界氧浓度。 14.溶解氧饱和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15.氧传递系数:比表面积与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氧传质系数的乘积。 16.分批发酵:指一次性投入料液,发酵过程中不补料,一直到放罐。 17.补料分批发酵:指在发酵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补入含有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的新鲜料液,以达到延长发酵周期,提高产量的目的。 18.连续发酵:指在特定的发酵设备中进行的,一边连续不断地输入新鲜无菌料液,同时一边连续不断地放出发酵料液。 简答题:1发酵过程有哪些特征谈谈你对发酵工程技术应用前景的想法 特征:1.原料广 2.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 3.产物单一,纯度高 4.投资少,效益好想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基因工程及细胞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将使发酵用菌种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分离技术的相应进步将发酵工业的某些神秘特征;由于物理微生物数据库、发酵动力学、发酵传递学的发展,将使人们能够清楚的描述与使用微生物。(个人的,你也可以自已) 2.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答:1.菌种不能是病源菌 2.发酵周期短,生产能力强 3.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物性质相似的副产物 4.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菌种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5.对需添加剂的前体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前体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6.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7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菌种选育有哪些方法 答:1.自然选育 2、诱变选育 3.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4.基因工程技术育种 4.自然选育、诱变选育的概念,一般步骤,影响诱变的主要因素。

地质学类 考研书目总结

地质学类考研书目总结 转载自:https://www.doczj.com/doc/c915899891.html,/viewthread.php?tid=215933 地质学类考研书目总结 CuiHuan总结 地质学基础 南京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 中山大学 《普通地质学》第2版,夏邦栋编,地质出版社,1995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1-9、14-17章,杨树锋浙江大学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李叔达等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5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 兰州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编地质出版社1987 《地球科学概论》,兰玉琦、杨树锋、竺国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1995 《现代地质学讲座》赵懿英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中国海洋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编著,地质出版社,1998 东北大学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地质出版社1998年 吉林大学 《地质学基础》李亚美、陈国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第1版),1994(第2版)《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4 《地质学原理》张宝政、陈琦主编. 地质出版社,1983。 矿物学 北京大学 《结晶学导论》罗谷风地质出版社1985年1月 《矿物学导论》陈武地质出版社1985年1月

北京大学教学教材 《晶体学基础》,秦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矿物学基础》,秦善、王长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教学参考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3 Introduction to Mineral Sciences (22nd版), Andrew Putnis, 2001 Manual of Mineral Science, Cornelis Klein, 2002 南京大学 《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山大学 《结晶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晶体光学》李德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质科学院 晶体光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内部教材林培英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出版社潘兆橹 相关的:东北大学矿物材料化学 《现代材料化学》刘光华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岩石学 北京大学 《岩石学》乐昌硕地质出版社1984年1月 南京大学 《火成岩石学》孙鼐、彭亚鸣等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冯增昭编石油工业出版社 中山大学 《岩石学简明教程》,翟淳编,地质出版社,1995 中南大学 《岩浆岩石学》邱家骧主编地质出版社 《沉积岩石学》曾永孚主编地质出版社 《变质岩石学》贺同新主编地质出版社 《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2005 中国石油大学 《沉积岩石学》(第三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赵澄林 浙江大学复试 《简明岩石教程》卫管一、张长俊,地质出版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变质岩石学》王仁民等地质出版社

发酵工艺学

1.大麦的组成 大麦的组织结构及生理作用:大麦主要由胚、胚乳和谷皮三部分组成。 大麦的化学组成: 1.水分:11~20%,储存大麦的水分应在13%以下。 2.碳水化合物 ①淀粉含量:58~65%.直链淀粉:占大麦淀粉的17~24%,支链淀粉:占大麦淀粉 的76~83%. ②纤维素:占大麦干物质重量的3.5~7.0%③半纤维素与麦胶物质:占麦粒干物 质的 10~11%,④低分子碳水化合物:大麦含2%的糖类,主要是蔗糖少量棉子糖、麦 芽糖、葡萄糖和果糖。 3.蛋白质:包括ⅰ麦白蛋白,ⅱ球蛋白,ⅲ醇溶蛋白,ⅳ谷蛋白 4.脂肪:约占大麦干物质的2~3%,95%以上属于甘油三酸脂, 5.磷酸盐:大部分为植酸钙镁,占干重的0.9% 6.无机盐:其含量为干物质的2.5~3.5%,主要成分是钾、磷、硅,其次是钠、 钙、镁、铁、硫等。 7.酚类物质:大麦中的酚类物质只占干物质的0.1~0.3%,如花色苷、儿茶酸等, 2.什么是浸出率

每100公斤原料糖化后的麦汁中,获得浸出物的百分数,即为糖化浸出物收得率,表示为: (麦汁中浸出物数量/投料量)*100% 3.酒花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部分在啤酒酿造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酒花树脂:成分非常复杂,已经定性的有α-酸、β-酸。α-酸具有苦味力和防腐力,极易异构化成异α-酸,异α-酸具有极强烈的苦味力,啤酒的苦味主要来自于异α-酸。β-酸的氧化物则具有细致而强烈的苦味力,这一部分苦味可以补偿α-酸因氧化而失去的苦味度。②酒花油:是啤酒酒花香味的主要来源.③多酚物质:它是引起啤酒浑浊的主要成分,酒花中的单宁物质易氧化,单宁及其氧化物均易与蛋白质缩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而沉淀,因此对麦汁澄清起一定的作用,这是它有利的一面。单宁能减低就得泡持性,增加啤酒色泽,并有苦涩味,这是对啤酒质量不利的一面。 6.麦芽粉碎的目的与要求? 麦芽的粉碎分为干粉碎和湿粉碎二种方式.谷皮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它不溶于水,糖化时酶对它不起作用。谷皮有弹性,是构成麦汁过滤的自然过滤层。麦芽粉碎有利于麦汁过滤,又可增加麦芽浸出率。 对麦芽粉碎度的要求应该是:谷皮破而不碎;胚乳部分则愈细愈好,对溶解不好的麦芽更应如此 9.糖化温度控制分为几个阶段?如何规定的? ⑴35~40 ℃浸渍阶段:有利于酶的浸出和酸的形成,并有利于β-葡聚糖的分解。 ⑵45~55 ℃蛋白分解阶段:此时的温度称为蛋白分解温度,其控制方法如下

矿床学课后习题 by ma

第一章: ●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矿产比较齐全:已发现160多种,但人均很低; 2.有的很丰富、有的十分紧缺 3.富矿少,贫矿多 4.伴生矿多,选矿难 5.矿产分布很不平衡 ●什么是最低工业品位? 什么是浓度克拉克值和浓度系数 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 边界品位: 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的最低品位. 边界品位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矿产品不断的追求而不断变化。 (最低)工业品位: 是指在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只有矿段或矿体达到工业品位才能作为工业储量,被设计和开采。 浓度克拉克值: 指某一地质体中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反映了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富集程度。 浓度系数: 指某元素矿床工业品位与其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比值。 ●什么是叠生矿床? 试举例说明之. 叠生矿床:指先期形成同生矿床之后,又叠加了晚期的后期矿床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成因就是叠生矿床 ●什么是脉石矿物? 什么是矿石矿物? 试举例说明. 矿石: 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矿石矿物: 是指可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刚玉; 脉石矿物: 是指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石英、云母等。 ●从矿床学的角度看, 贵金属元素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第二章: ●岩浆矿床有哪些主要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同时进行; 2.矿体主要产于岩浆岩母岩内; 3.浸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或迅速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与母岩的界线清楚; 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相同; 5.成矿温度一般较高(1200 - 1500 ℃) ;深度或压力变化大; 6.围岩蚀变不发育; 7.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8.形成绝大多数Cr、Ni、Pt族(PGE)、金刚石矿床; 9.大部分V、Fe、Ti、Cu、Co、Nb、Ta、REE和P等矿床; ●什么是岩浆熔离作用?这种作用可形成哪些矿床类型? 岩浆熔离作用: 又称液态分离作用,是指较高温度下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在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如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熔体等)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由此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如Cu(Ni)硫化物矿床,部分PGE矿床 ●什么是海绵陨铁结构?矿石中出现这种结构说明什么问题? 海绵陨铁结构是指在橄榄石或辉石颗粒的间隙中充填着磁铁矿等金属矿物。说明矿石形

论述矽卡岩型矿床

论述矽卡岩型矿床 资源一班 20114495 摘要:矽卡岩型矿床在地质找矿过程以及工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与特征,阐述了矽卡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等,并按矿种分类,简要例举了矽卡岩型Fe、Cu、W、Mo、Pb、Zn等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典型矿例。 关键词:矽卡岩、分带性、接触渗滤交代作用、接触扩散交代作用 前文:中酸性侵入体和碳酸盐类等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由含矿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热液矿床称为接触交代矿床。在接触交代矿床中一般都有矽卡岩矿物组合,而且矿床在成因和空间上都与矽卡岩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这类矿床又称为矽卡岩型矿床。矽卡岩是一套蚀变岩组合、具有粗粒结构、主要由多种硅酸盐矿物和部分氧化物矿物组成的岩石,按成分可把矽卡岩分成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两类:钙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石灰岩时主要形成石榴子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钙铁辉石),有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以及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等。钙矽卡岩是最常见的一类矽卡岩。镁矽卡岩是指热液在接触带交代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时,由于白云质岩石中不仅含CaO,而且还富含MgO,因此常形成镁橄榄石、透辉石、尖晶石、硅镁石以及金云母、蛇纹石等矿物。镁矽卡岩。 正文:一、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 1、矿体的产状、形态与规模 矿体多分布于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一般不超出热变质晕的范围,并多产于外接触带上,一般距接触面100~200m范围内,少数产于内接触带。 由于矿床的形成明显地受岩浆分异冷凝、围岩性质、接触带构造以及交代作用强度的影响,故矿体的产状、形态均比较复杂,矿体连续性也差。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巢状、柱状、脉装、复杂树枝状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规模大小不一,有直径数米的小矿体,也有长数千米、延深达千米以上的巨大矿体。一般为中等规模,厚10~30m,沿走向长200~500m。除有的钨、钼、锡、铁、铜等类矿床可达大型外,多数矿床为中小型。 2、矿石特征 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金属矿物以氧化物硫化物为主,如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毒砂等;硼及铍矿物次之,如硼镁铁矿、硼镁石、硅钙硼石、日光榴石、香花石、硅铍石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矽卡岩矿物,如钙铝-钙铁石榴石系列、钙铁辉石及透辉石系列以及其他Ca、Mg、Fe、Al的硅酸盐矿物,如镁橄榄石、硅镁石、符山石,方柱石等。 由于矿物成分复杂,形成的温度范围也广,所以矿石的结构构造也多种多样,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晶洞构造。又由于成矿温度较高,有挥发性组分的参与,因而矿石一般多为粗粒结构和各种交代结构等。 3、矿床的分带性 矽卡岩型矿床常具分带性尤其是矽卡岩的种类繁多,往往呈不同的矿物组合产出,在空间上常具带状分布,特别是在侵入接触带附近,这种分带现象尤为明显。按出露位置,矿床可分为内带和外带两个带:内带为交代岩浆岩形成的矽卡岩带,外带是指交代碳酸盐等围岩形成的矽卡岩带。内带主要由较高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等,次要矿物有符山石、方柱石等,外带主要由高温-中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次要矿物有硅钙硼石等。距离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温度降低,广泛发育有石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