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背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背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背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背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从纵向上讲,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从横向上讲,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其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不足之处是它是在没有成熟的教材、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制度下的产物,运用范围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但是,它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能使人更加深刻地发现真理、理解教育内容,使学生认识深化。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双轨制”)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城市学校:是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由城市当局管理的、学习世俗知识的学校总称。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主要类型有城市拉丁语学校、写作和算学学校、歌祷堂学校。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同时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12、监生历事制度:它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

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称为“历事监生”。监生历事时间不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一年,甚至更长。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设立此制度起因是为弥补明初官吏不足,然而,监生也获得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此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后来,监生日增,历事泛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13、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1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组成。

(1种)从不同角度,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程序、方法或者规则,即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第二类,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第三类,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法与调控技能的结合。学习策略具有三个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种)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是针对学习过程的。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习策略具有三个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5、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16、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

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19世纪后叶,随着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导生制学校逐渐消失。

17、义务教育: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1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赞科夫根据维果茨基这一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他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或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才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个存在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引导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

19、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0、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21、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

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22、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它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是,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和独立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往往浪费时间,学不到系统的知识;况且,要求良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一般不具备。但它注重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意向值得借鉴。23、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在认为职业与教学分为自由与偏狭的思想上提出了适合自由民的教育。文雅教育是反对教育具有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素养为目的,以自由发展理论为目标,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的高尚的教育,自由教育符合人的身心发展。与现代功利性教育相比。是一种纯粹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它又对知识带有偏见,将其分为高尚与卑贱,同时由于适合自由民,使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只为少数贵族所享有,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4、学校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教育。它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本领。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6、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它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27、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2001

年以前曾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改称为课程标准。一般是由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一方面,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28、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它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它的优点是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不同班组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与教育公平的要求相左;往往会使快班的学生骄傲,慢班的学生积极性下降。

29、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0、讲授法: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讲究语言艺术。

3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32、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提出了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也提出了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33、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34、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35、因材施教(原则)*:是一种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宋代朱熹把孔子的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是将新知识纳入原先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得到改组,一方面是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使原先的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内在机制,因此,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又称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对已有知识的依赖性;强调认知结构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认知结构的可变性。

3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8、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39、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40、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41、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确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质量。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短暂的讨论,或是全班性的,或者小组讨论,或者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42、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

43、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44、学生观: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45、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型的否定。一方面,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等。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7、《理想国》*:《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48、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

49、双轨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之一。是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

连的中等职业教育)。优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其最大的弊端是严重危害了教育机会均等,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50、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51、有教无类*:就是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52、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3、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4、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5、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8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受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⑴骑士的要求是:勇猛顽强、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⑵“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⑶教育的三个阶段:

56、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57、《莫雷尔法案》: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进行了延伸和渗透。1862年,美国颁布了《莫雷尔法》。该法规定,按各州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名额,拨给每人3万英亩的土地,由州以土地所得的资金作为创设农业和工艺学院的基金。这些赠地学院后来大多发展成为州立大学,为美国工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莫雷尔法》是美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它开创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职业教育的先例,这部法令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58、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由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所决定。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佩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

59、教师期待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语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革马利翁效应。

60、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1)学习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主动性

(2)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社会性和协作性(3)强调情境学习-情境性

6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性质:①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②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①学

术自由。②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政治待遇。在物质上,学者们受到的待遇也很优厚。

63、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

64、六艺教育:西周教育的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到汉代以后,人们也把经孔子整理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称为“六艺”。

(1种)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2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65、自我提高驱动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66、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

67、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包括三个论点,即生活即佳偶,生活是i傲宇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受什么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呢么做,就怎么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叫,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68、教育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69、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里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70、"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

“三纲八目”。

7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7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73、守恒: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具体的一个特点是守恒性。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的外部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会变。研究表明,儿童6—7岁掌握数量守恒;7—8岁掌握长度守恒;9—10岁掌握面积和重量守恒;12岁掌握体积守恒。

74、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75、《1988年教育改革法》是继《1944年教育法》之后英国又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在英国历史上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学校的基本教学内容。法案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统一的国家课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成绩标准。该法还从加强政府对高校的控制角度出发,对负责大学和公共高等教育系统的两大中介拨款机构进行改革,彰显了政府和社会的调控力度。该法对英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方面。对英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6、活教育: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77、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78、蔡元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应该独立;“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79、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它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人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80、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知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从整体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样两个认识环节实现的。

依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领会阶段。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和觉察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刺激才会被进行知觉编码,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选择性的知觉。学习者的动机是依据其动机来进行选择的,他将注意指向与他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各种刺激。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81、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核心机制。校长负责制,又称“一长制“。特点: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82、多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27年首创的一种智力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为智力是由很多单个的因素所组成的。这些单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不同的心理活动。任何两种心理活动所含的共同因素越多,两者的相关度(即联系)就越高;反之,相关度就越低,甚至毫无关系。多因素论否认二因论所主张的g因素即一般因素的存在,并认为在心理测验上所得的分数代表个人智力因素的组合情况。

83、概括化理论:概括化理论以贾德为代表。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根据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越好。但应看到,原则的概括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同时,应注意到对知识进行概括时,常会出现

过度概括化,或者是由于错误的概括化造成学习定势,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84、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而尽力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努力管理策略主要包括意志控制策略和自我强化策略。85、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86、学制令: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确保了对全国的直接控制,接着成立了文部省作为负责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央机关。1872—1873年文部省陆续颁布了共有213条的《学制令》,对各级学校教育和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坚决要求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学校向一切人开放,讲授以西方新知识为基础的实际学科。

87、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

88、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是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从事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

89、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特长。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90、智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91、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9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

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92、活动课程:指以学生兴趣、需要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地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发挥他们个人的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修养。但是活动课程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灵活,缺乏规范性。对教师要求过高,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知识。

93、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便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它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和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

94、德育: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活动、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思、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的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95、德育过程: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96、教师专业发展:指依赖于个体对专业化发展的追求,在专业化过程中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其组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求生期、强化期、求新期、成熟期。

97﹑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喻”包括三个方面:“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学记》以为,懂得启发的教师,才算是懂得教学的教师。

98、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在太学分立外舎、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升补法”的基本原则的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太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9、杜威学校:杜威从事教育活动和著作,主要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以后开始的。1896年,他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杜威学校”),作

为他的哲学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该校只存在8年。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100、杜威思想: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

注:凡是属于某一系统类型的因素,都要加上属于其中之一。以增加答题素养。

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的关系。鸿都门学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但是,内容上研究尺牍、辞赋、字画。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着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

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是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但在缺乏制度、纪律和正确舆论的环境里,榜样的作用则将受到局限。它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通过按教育要求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既没有强制性的措施,也难有立竿见影之功,然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能给学生品德发展以深远的影响。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个体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这一方面,尊重人的要求,人的价值,从人的自身需要出发;但是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是片面的,错误的。

28、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它具体目的性、主体性、调控性的特性。为完成一定教学目的、解决特定问题服务;充分体现主体的认识、意愿、谋略和选择;对于教学活动起组织、策划、调节作用。教学策略的提出与思考,有助于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教学任务、内容及其完成的主、客观条件,作全面、总体的思考与决策,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高教学质量。

终身教育: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

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教育。终身教育是指持续一生的教育过程,也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还意味着社会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这一方面肯定了教育的社会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不正确的,片面的。

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是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学是概念化的,往往与实际相抵触,为了防止仅仅根据理论和偶然经验下结论,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德国的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他主张一切教育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吸收要让位于活动、表现、建构、创造。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进步;但是,它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却是错误的。

苏湖教学法:是宋代胡瑗主持苏州、湖州教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苏湖教学法”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这是世界教育上最早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修正。《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在教育史上,教学中应如何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的之间的关系,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者有过长期论争。实质教育论以斯宾塞为代表,强调教学应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要求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形式教育论以洛克为代表,强调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心理能力,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课程上主要学习拉丁语、数学、逻辑及有关人文学科。两种论证都是片面的。应该把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为了解、诊断、评定、调整与促进教学服务的。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1种)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2种)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方法产生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或解决教学问题之中,是为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而教学方法具体双边性。教学方法繁多,具体不同层次与种类,但却有其常用的主要方法,这是构成其他教学方法组合或教学模式的要素。

公学:是专门为上层特权阶级设立的一批设备较好、水准较高的特殊的文法学校。最初,公学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主要是培养平民子弟,后来出现了由国王或贵族设立的,并受到教会支持的公学。于是,公学的招生对象逐渐变成仅仅招收上层社会的子弟,教育目的也逐渐转变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课程注重人文学科,侧重古典语和外语教学,宗教教育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学团体和研究各种问题的俱乐部以及其他各种社团活动。由公学培养出的学生大多学术成绩优异,而且体育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毕业后进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成为未来担任国家事务的领导工作的政治活动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9时间60年

(完整版)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9

河南大学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制度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1、性格 2、挫折 3、前摄抑制 4、能力 二、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3、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4、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2、教师教育行为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3、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4、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

而扁平,背景发达而柔软,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 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衣服穿,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请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上述现象。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国家课程 3、感觉 4、性格 5、能力 6、再造想象 二、简答题 1、影响随意注意因素主要有哪些?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哪些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4、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6、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论述 1、试述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2、为什么说教师的研究属于行为研究 3、再创造性思维定义及特点 4、根据再创造性思维定义及其特点分析两位学生回答的优劣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2、教学功能 3、德育的一般规律 4、行为矫正治疗 5、内隐记忆 二、简答 1、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知觉有哪些特性 4、为什么说大脑是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器官 5、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三、论述 1、论述新课改的趋势 2、论述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 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 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等。 4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 育规律的科学。 8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

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线有多少分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线有多少分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容:教师职 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 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 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 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 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 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 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 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规律。 7、格拉底法*: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333教育综合高频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汇总

各类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高频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整理人:干雪莹(北京师范大学) 注:本答案为语文教硕导考群推荐参考答案,不承担任何民事法律责任,请参考使用。 郑重声明:本资料语文教硕导考群(317121192)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作为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中体西用(6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并且提倡“中体西用”的也并不都是洋务派人物,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得以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斥性反应。 3、最近发展区(7 维果斯基在自己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跟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主要有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指导策略等。 5、苏格拉底法(13 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就是对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综合333各学校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教育学综合333各学校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结

1 教育学▲▲▲ 2 教育质的规定性▲▲▲▲ 3 教育者▲▲ 4 受教育者▲▲ 5 教育中介机构系统▲▲ 6 广义教育▲▲▲ 7 狭义教育▲▲▲ 8 科教兴国▲▲ 9 国兴科教▲▲ 10 教育目的▲▲▲ 11 体育▲ 12 智育▲ 13 德育▲ 14美育▲ 15教育制度▲▲▲ 16 学校教育制度▲▲▲ 17 双轨学制▲▲▲▲ 18 单轨学制▲▲▲▲ 19分支型学制▲▲▲▲ 20 课程▲▲ 21 课程方案▲▲ 22 课程标准▲▲ 23 教科书▲▲ 24 课程目标设计▲▲ 25 课程内容设计▲▲ 26 教学▲▲ 27 教学任务▲▲ 28教学过程▲▲ 29 教学原则▲▲▲▲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 理论联系实际 c 直观性 d 启发性 e 循序渐进 f 巩固性 g 发展性e 因材施教 p.s. 这个有可能单独拿出一条考名词解释也有可能全部都考出大题 30 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式▲▲ 32 教学手段▲▲ 33 教学模式 34教**略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读书指导法 d 练习法 e 演示法 f 实验法 g 实习作业法 h 讨论法I 研究法/p.s. 这个同样是挑选出一个考名词解释全部出大题的可能几乎为零36 个别教学制▲▲▲▲ 37 班级上课制▲▲▲▲ 38 分组教学制▲▲▲▲ 39 备课 40 上课 41教学评价 42德育▲▲▲▲ 43德育过程 44 德育方法▲▲▲▲▲ a 说服 b 榜样 c 锻炼 d 修养 e 陶冶 f 奖惩 p.s. 这个也是挑选出一个进行名词解释的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方法的每一小点都由可能被考到 45 班主任▲▲▲ 46 教师的“角色从” ▲▲▲▲ p.s. 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劳动的价值这两点的分点比较容易出简单题因此就不在名词解释里面点出来了 47学校管理 48 学校管理体制 49 校长负责制▲▲▲ 50 学校管理目标 51 教学管理 51 教师管理 52 学生管理 53 总务管理 54 学校管理法制化 55 学校管理人性化 56 学校管理校本化 57 学校管理信息化 老规矩▲表示特别重要没有▲并不代表不会考到 中教史 1 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 3 国学与乡学 4 六艺▲▲▲ 5 稷下学宫▲▲▲ 6 六经 7 明人伦 8 性恶论

东北师大2010-2015年教育综合333真题

2010年教育综合333真题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美育 2、因材施教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的地位作用。 2、简要回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作用。 3、简要回答教育的本体功能。 三、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论语》 2、蔡元培 二、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理想国》 2、终身教育 二、论述题 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 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二、论述题 1、什么是创造性?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 2011年教育综合333真题 教育学原理 1、简要回答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简要回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作用。 4、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中外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有教无类 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3、苏格拉底法 4、《初等教育法》 二、论述题 1、试论《学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论上的贡献。

2、试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概括化理论 2、努力管理策略 二、简答题 1、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2、论述成败归因理论。 2012年教育综合333真题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课程标准 二、简答 1、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 三、论述题 1、全面发展教育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2、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中外教育史 一、名字解释 1、学而优则仕 2、生活教育 3、苏格拉底法 4、《学令制》 二、论述题 1、试论孔子的德育理论及现代价值。 2、评述终身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流体智力 2、先行组织者 二、简答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2、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2013年教育综合333真题 教育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义务教育 2、活动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二、简答题

333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名词解释

333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5分) 1、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最先提出;教育目的和理论要建立在儿童的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规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即教学内容心里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一个分号一分)(记忆:心理学化就是遵循儿童心里发展规律) 2、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概括为大学之“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之为“八条目”。 3、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建立于战国的齐国。集讲学、著述、育才并兼有资政议政的功能;特点是: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学术自由只其允许百家争鸣,待遇指的是学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4、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教师,固定的场所---学校,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有组织、系统、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影响的活动。 5、六艺教育: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周礼和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射御指射箭和骑马;书数涉及书写和计算。特点是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为文事,又重视武备。 6、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形成的独特方法。讥讽即对对方的发言不断发问,直至其承认其无知,助产术即帮助他解答疑惑。归纳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找出共性,定义就是将这个共性应运于一般。该方法虽有局限但是有利于学生启发式思考。 7、学习动机:引起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8、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说引起的内心的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9、教育目的:广义指的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预期。狭义的: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四部分。 10、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的教育。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的作用。 11、学制:一个国家各类各级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年限,修业年限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教育制度一样,它们都包含两部分一是物化的施教机构系统,另一个则是其中运行的规则。) 12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教育动态存在。从育人目标上看,课程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上看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333教育综合100个名词解释及答案(必背)

333教育综合考研名词解释100题及答案 主编:蒙学教育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100题 1 、“三纲领八条目” 2 、《大教学论》 3 、《学记》 4 、1912 年教育方针 5 、1922 新学制 6 、白板说 7 、班级上课制 8 、榜样法 9 、贝尔-- 兰卡斯特制 10 、测验 11 、产婆术 12 、成就动机 13 、城市学校 14 、创造性 15 、导生制 16 、道德情感 17 、道尔顿制 18 、德育 19 、德育过程 20 、东林书院 21 、恩物 22 、发现学习 23 、分组教学 24 、个人本位论 25 、公学 26 、癸卯学制 27 、国家课程 28 、鸿都门学 29 、活动课程 30 、技能 31 、稷下学宫 32 、监生历事制度 33 、教师专业发展 34 、教学 35 、教学策略 36 、教学模式 37 、教学评价 38 、教学做合一 39 、教育 40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41 、教育模式

43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44 、教育先行 45 、教育学 46 、教育制度 47 、京师同文馆 48 、精细加工策略 49 、科举制度 50 、课程 51 、课程标准 52 、课程方案 53 、课程设计 54 、流体智力 55 、六艺教育 56 、美育 57 、骑士教育 58 、人的发展 59 、壬戌学制 60 、三舍法 61 、设计教学法 62 、社会规范学习 63 、绅士教育 64 、生活教育 65 、实验教育学 66 、受教育者 67 、书院 68 、双轨制 69 、苏格拉底法 70 、苏湖教法 71 、五育并举 72 、先行组织者 73 、现代教育制度 74 、校本课程 75 、校长负责制 76 、心理发展 77 、新教育运动 78 、学习 79 、学习策略 80 、学习动机 81 、学校管理 82 、学校教育 83 、学校教育制度 84 、学在官府 85 、学制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问题与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 2、教育学的创立时期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经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美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苏联教育学的畅行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研究基础、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教育学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二、教育、学校与学制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二)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1、学校的产生 2、学校的发展 古代学校;现代学校 (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与现代学制 1、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2、现代学制的建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的形成与出现 3、中国的现行学制 我国学制的发展;现行学制的构成 4、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三、社会、人、教育 (一)社会发展与教育 1、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现代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 2、社会政治与教育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 3、文化与教育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二)个体发展与教育 1、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 2、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特征;学校对个体身心发展独特价值的表现 (三)社会、人、教育 1、社会、人、教育发展的一致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之于社会的适应性与超越性 四、教育目的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 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 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b5E2RGbCAP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 60 分 中国教育史 约 30 分 外国教育史 约 3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 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 艺术,指导教育实践。p1EanqFDPw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 1 / 18

各个学校333教育综合真题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附属驱动力 3、顺向迁移 4、《理想国》 5、三舍法 6、终生教育 二、简答题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2、普通教育学的任务分为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试说明理论建设的任务?即原则 和要求 三、论述题 1、职业教育的三要旨及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 2、要素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 3、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 四、案例分析题 材料大意是一名研究生为了摆脱父母控制,去超市偷东西并留了地址,然后去警察局自首。被罚款两千和拘留十五天,试用有关学生成长教育理论来进行分析

2014年扬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 2循序渐进原则 3生计教育 4.实验教育学 5.人格发展 6..品德不良 二,简答 1.教学评价的种类 2.学生学习的特点 3结构主义教育观点 4个人本位论观点 三论述 1.论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以及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 2.德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进行道德活动的过程 3.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启示 4.论述心理健康以及培养方法 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德育(广义)

2.教学 3.学科中心课程论 4.元认知 5.学制 6.多元智力理论 二、简答题。 1.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3.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4.试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 1.结合乌鸦喝水的例子(好像是这样子的)试列举4种以上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实施过程。 2.结合当前中国的教育现实,评析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3.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简要评述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附属驱动力 3、顺向迁移

2010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中山大学10 一、概念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I、教育学 4、陶冶 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6、知识领会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谈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3、简述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谈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谈谈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4、联系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的原理和规律促进学生的学习宁波大学10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义务教育 5、课程目标 6、新教育运动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功能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 2、论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4、举例说明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曲阜师大10 一。简答从每小题30分.共90分. 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2 简述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3.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4.简述1958《国防教育祛》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5简述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晌理论。 6 简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论 聊城大学10 三。名词解释 1 教育(狭义) 2课程计划 2环境绝对论 3班级授课制 5教学组织形式 四。简答 1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制约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4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5运用讲授法有发些基本要求

333教育综合_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社会制度相类似的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的的组织活动。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育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形式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老师分别担任。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出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的日益迫切,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学制:又叫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简单的说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

考研333名词解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教育民主化: a、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做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做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和格塞尔。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和华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它因参与其中尔接触到社会经济。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索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 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