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论证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论证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论证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论证

《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弊端带来的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之下,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知识狭窄,高分低能。在应试教育中,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这不仅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新时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合格公民和新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开发、实施校本研学旅行课程,大力推进游学旅行,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培养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8年广东省将实施新高考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而研学旅行又是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部分。在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强力推进之下,进一步探索开发、实施与新高考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相配套的高中阶段校本研学旅行课程就成为一项我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还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让学生在与平常不同的生

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进一步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为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促进下一代全面发展、素质提升和人生成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研学旅行甚至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并且积累了许多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对于国内来讲,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陆续出台文件支持研学旅行开始,莘莘学子逐步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研学旅行”还只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新词。虽然当今国内研学旅行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也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关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研学旅行相关经验还不够充足、校本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备和成熟。而且在具体实践中,高中阶段研学旅行则主要是在寒暑假的夏令营(或冬令营),存在重游轻学、随意规划、一味包办、模式单一等诸多突出问题,并没有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比较差。因此,对于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研究课题也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初创性与挑战性。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在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东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评价和选拔人才,作为学生毕业、升学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社会实践特别是研学旅行,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的项目之一,都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学校其他课程有机融合,不但计入学生的毕业学分,而且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因此,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落实新高考、新教材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立足于本校研学旅行实践,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高中阶段校本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具体实施办法探索建立目的明确、管理规范、责任清晰、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课程主题鲜明、组织管理规范、安全保障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学生广泛参与和家长普遍认可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高中阶段研学旅行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解决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为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

供实践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高中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体系。

五、本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申报参考:7117-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湖北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当前,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了教育与全社会的良性互动。综观近年来教育改革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正确导向,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减负增效。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中学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一文件的出台在教育界内外引起了热烈响应,能够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 在2017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考察探究”板块中的一部分。 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方兴未艾,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崇阳县实验小学课题组提出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以科学的方式推进研学旅行,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注重研学旅行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将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2)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A、对课题的理论价值的论证: 通过科学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践育人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大批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在学习期间就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平时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全面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教师的态度、情感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B、对课题的实践价值的论证:

浩然文化研学旅行实施方案

品浩然遗韵登名山鹿门 ---- 浩然文化研学旅行实施方案 研学背景: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逐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体现了政府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视,但现实中的研学旅行则主要是在寒暑假的夏令营,大多重游而轻学,并没有达到在玩中学目的。研学旅行这种看似新的学习形式在国外其实很普遍,在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研学旅行甚至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可见,研学旅行对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研学旅行要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有充分的条件,其中不仅仅是学校要为学生的出游创造客观的条件,更要在出游之前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必须要得到旅游景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借助政府的作用。田家炳中学浩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是从区域特色、教育教学规律、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通过集体出行方式走出校园,感受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人文历史;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专家点评、名家讲坛、资料搜集、文字总结、协作分享等为一体的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研学目的:通过对此次鹿门文化研学旅行的研修,可以带动教学实践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够将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真正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另外,还能促进全社会都支持帮助我们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 研学对象:襄阳市田家炳中学高一全体师生,襄阳鹿门寺森林公园 研学过程: 一、研前: 1、学生方面:第一、在出发前收集有关鹿门寺的相关资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课题:一、了解鹿门地貌特色;二、研究鹿门风土人情;三、追寻禅林一角;四、探究孟浩然其人其事;五、初探山水田园诗;六、后人评述孟浩然;七、追寻在襄阳留下足迹的历史文化名人;八、鹿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以班

玩出名堂来 研学旅行课程项目设计修改

玩出名堂来 ——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沈旎 2014年在商小屏梁彤秀编著《法国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实例评价》一书中读到由法国各市政府教育经费支持的法国学生户外活动,每学年一次,由学校各班级的老师自行组织,市政府会派二到三名实习的大学生协助,书中用实例说明法国学生的户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历程中,难见对“行万里路”关注,只能徒生羡慕。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建设研学基地,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和线路。我国学生研学旅行提上了议事日程,“行万里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终于有了政策保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顾明远语)成为可能。 一时间,研学旅行的经费、安全等问题成了热议的话题,各地研学旅行的营地建设也如火如荼,这些因素确实是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但笔者认为,“旅行”真正起到“研学”的作用,最为关键的可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研究和探索。 收集到一些类似研学课程(方案)设计,有的类似于旅行社提供的日程安排,主要呈现旅行的时间、行程、注意事项和主要的景点;有的方案除列举了行程和景点,还附有景点的介绍,以及围绕景点提出的几个简单的问题;部分研学活动为学生设计了研学手册,由旅行行程以及大量研学日记白页组成,这无形给轻松的研学带来了繁重的纸笔作业压力。 如果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当前的研学设计要么课程要素的缺失,或是仅仅停留在“走一走、看一看”的浅表体验层面,或仅以景点的了解为主要学习内容,难以达成研学作为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意义和价值,或者简单地重复学校的知识学习方式,只不过将学科知识换成了景点知识而已,不顾及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研学旅行“玩出名堂来”?如何优化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呢?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回答了研学旅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玩什么”“怎么玩”“玩得怎么样”,它使得研学旅行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旅行,更具“研学”的意味,它是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的重点,也是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共同落实研学旅行的重要纽带。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从单一到多元 一说到旅行,人们往往会想到远处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点,在研学旅行设计中,也多关注景点和风景名胜区相关知识,常常以自然风景、乡土乡情以及文化特色的了解为研学旅行的目标,毋庸置疑这些是研学旅行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一部分,但倘仅有这样单一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往往会忽略旅行过程中的意义,消解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体验。 “风景在路上”研学不仅只在到达景点和基地才开展,研学旅行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机会。比如,行前,统筹行程安排,预先做好行前攻略,做知识及行装的准备过程,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划能力;在行程中,观察自然植被、人居建筑,结识旅行同伴,与不同的人接触相处,是促进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提升,唤醒学生检审生活意识的契机。 浙江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到日本手拉手学校进行毕业研学旅行的机会,这所学校为孩子们设计了丰富而有趣的研学旅行过程学习项目:

八年级研学旅行课程及方案

“游学神都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案 市小岔路小学

2018年1月

岔路小学 “游学神都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一、课程背景 为贯彻党的教育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结合济源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有关要求和学科教学需求,我校决定开展主题为“探究河洛文化,寻访华夏文明”的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容需要,紧紧围绕我校“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践行“德艺同厚,知行合一”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路: 1.充分利用“”河洛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容的广泛性,开展多种选题的研究。 2.以“”河洛文化有关资源及学科教学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效性、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调查、研究、角色体验等形式为主,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主题 游学神都,传承千载梦想

四、课程目标 1.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体会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参观市龙门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增强学生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 3.参观白园,在山中追寻白公的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的诗魂,体会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唐代诗词文化的繁荣。 4.让学生学会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等意识。 五、实施学段:八年级 六、研学路线 岔路小学--二广高速--开元大道一市博物馆—宾馆用餐--龙门窟—白园—观景台主题活动--返回学校 七、研学容 1.参观市博物馆,了解夏商的青铜文化及其代表--鼎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河洛文明、古代刻、书画、汉唐俑、唐三彩、宋代瓷器、宫廷文物、刻艺术和书画艺术成就,玉器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涵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的知识。 2.参观市龙门窟探究北、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的刻、碑文、书法,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 3.参观白园,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的地,山中追寻白公的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的诗魂。同时体会白居易的诗歌特点,感受白居易的忧民情怀。 4.在龙门窟观景台开展主题活动。背白居易的诗词,讲白居易的故事,唱《中国志气歌》,向游人宣讲“历史无法复制,经典无法还

研学旅行课题研究方案

研学旅行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程背景及设计思路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保留已确认不可移动文物有948余处,其中济渎庙、奉仙观、延庆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是历代帝王供奉祭祀济渎水神的场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渎古建筑群,庙内碑碣石刻,是研究济源历史文化、皇家祭祀、名人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庙内的小北海是济水东源。延庆寺,济水西源龙潭旁边,“龙潭夜月”被誉为济源九景之一。寺院里的舍利塔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风格,是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寺内环境优美,人文故事丰富。奉仙观主殿三清大殿大胆豪放的建筑手法,非常罕见。立于院内的太上老君石像碑,记述了五帝、三代、秦汉至南北朝君王的功勋,更是称颂大唐盛世的功业。 本课程通过设计听旨、拓片、搭建、观柏、看阁、寻源、学艺、访塔、探绝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初学、实地观察验证、动手体验深化、互动交流探讨、成果展示评比等学习方式,探秘济水成因、济水水系,了解古建筑特色、碑刻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感悟济水之美,了解济水在中国古

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研学线路 西关学校---济渎庙---珍珠泉---延庆寺---龙潭泉----奉仙观---西关学校 三、适用学段 小学四五六年级 四、课程主题 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 五、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研学旅行之安全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济源九景之济渎晨雾》《济源九景之龙潭月夜》,增加学生对济渎庙内景色和龙潭泉月夜景色的了解和喜爱。 3.通过查阅有关济水之源的资料、实地察看济水东源--济渎小北海、珍珠泉、济水西源—龙潭泉,听导游和学校教师讲述等形式了解济水水系及济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4.通过现场拓片制作,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拓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和听讲济渎庙、延庆寺和奉仙观内的碑刻内容,了解碑刻文化。

青州市明德初级中学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青州市明德初级中学文件 青明初〔2018〕 01号 青州市明德初级中学 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山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发…2017?2号)和《潍坊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潍教办字…2017?30号)文件精神,结合青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方案》,特制定明德初中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逐步开发一批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培养一批优

秀的研学旅行指导教师,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通过发现和培植一批研学旅行先进典型,积极探索研学旅行的制度设计、运作模式、基本方法和步骤,不断完善配套性的研学旅行制度机制,为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广泛持续开展积累经验,夯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每次研学旅行都要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制定风险清单和活动安全预案。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带队人员、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服务车辆、师生饮食起居、往返路线等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确保师生安全、活动顺利。 (二)育人性原则。研学旅行做到主题向上、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体验深刻,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核心能力等的培育有机融入其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三)课程性原则。强化研学旅行的课程意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不同季节变化、不同年级教育需求,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周密制定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研学旅行课程。 (四)实践性原则。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青州是古九州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俗风情独特,具有得天独厚的研学旅行资源。寓教于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促进书本知识和生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7697737.html,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作者:郭顺昌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研学旅行越来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已成为研究热点、难点。《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发布)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响应,本文主要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下,制定了本次的研学旅行方案,分析了研学旅行 的教学设计,并阐述了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作用与意义分析。 关键词:地理;研学旅行;时间与思考 学习旅游领域中的一个新兴概念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一中有计划,有组织以及有目的的校外体验,要求学生集体参加,是一中基于各种学科需求的课外活动,根据各年级、各年龄段以及各地域的特征,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集体参与旅行学习以及研究,是补充学校以外实践教育的一种模式,它揭示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对野外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描述,并且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获取该领域的地理信息,以及具备分析和论证地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以客观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然而要想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所选择的最理想模式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研学旅行。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以及高中地理选修与必修课程的相关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野外的地质以及地貌有了基本的認识,对进行野外学习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以及应用和绘制示意图,来对这一地区的景观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对其形成的要素进行分析,并完成观测,测量以及分析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基本形态的了解。但是学生们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 (三)前期准备

〈word版本〉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共3篇

学校研学旅行二日半课程实施方案 注:除下列基本研学课程外,各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对实施方案提出要求,我们可定向设计研学课程方案。 第一天 ◆“青春起航” 中午12:00在指定地点集合,愉快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始了,下午16:00到达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我的营地我做主——整理自己的舒心小窝(时间:16:10—16:50) 熟悉住宿环境,按照已经安排好的床铺入住非遗园学生营地,按照辅导员的要求,自己动手整理被褥,打扫床铺。按照部队的军被要求折叠成规定的样子,并给与打分。锻炼孩子的动手实践和自理自立能力。 ◆雏燕展翅,入营仪式(时间:17:00—17:20) 开营典礼,辅导员分组对接营队队员,大家一起为营队起个响亮的名字,升营旗,选旗手,选班长,安全培训等,宣读成长励志誓言。 ◆多彩研学(中华巨型砖雕长廊)(时间:17:30—17:50) 世界之最,高3米、长400米巨型砖雕《西游记》,让学生感受徽州砖雕的无穷魅力。 ◆晚餐(时间:17:50—18:30) 在欢声笑语中,营员之间加强了解与沟通,与辅导老师沟通策划第二天晚上篝火晚会的节目。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徽梦水舞——文化与科学的完美融合(时间:18:30—19:00) 观赏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视觉完美体验式大型演出—徽梦水舞,通过声、光、电、火、音乐、喷泉、多媒体艺术为一体的具有震撼力地展现盛世花篮、世纪跑泉、海鸥飞翔、孔雀开屏、喷火、气泡泉、和冷雾等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魅力和震撼,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力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技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研学旅行课题指导20份

九年级“赏民居古城?访司马迁祠” 研学旅行课题指导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背着书包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2.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关注人文、关心历史、进行文化探究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开展途径:研学旅行 三、环节设置: 1.教学准备:学生查找、熟悉与本次研学主题相关的资料: 1)开展与课本所学相联系的阅读。 2)利用课外书籍了解相关信息。 3)利用网络搜集等形式明确活动意义。 2.教学过程: 1)5月8日早上6:50学生统一身着校服,在指定地点(学校前广场)集合,领取队旗。7:20在带队老师的指挥下有秩序的乘车赴活动基地。在路途中,带队老师强调活动纪律,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如知识问答、小导游讲解、节目表演等。 2)到达目的地后,在指定的停车点下车集合,各小组清点人数后,统一开始研学参观。

3)参观司马迁祠。通过参观,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欣赏司马迁祠宏伟的建筑特色,感受一代史学大师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名香。 4)约13:00——14:00,中餐用餐时间(学生用自带餐)。 5)参观党家村。通过对党家村塔、碑、楼、巷道、祠堂、宅院等建筑的参观,让学生欣赏精巧的木雕、砖雕、石雕及门额题词,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体验,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历史文明的思想感情。 6)参观结束后,进行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小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收起队旗,稍事休息。带队老师集合清点人数后,约16:30上车,带队教师再次清点人数后,师生乘车返回校园,结束本次研学旅行活动! 3.总结提升(5月9日—16日): 1)各班级写出“研学旅行”活动总结,每位学生写一篇“赏民居古城?访司马迁祠”的研学日记或心得体会(或侧重于知识收获,或谈感受体会等)。 2)举办优秀文章及图片展,展示本次“研学旅行”收获。 旅行只是获得新始知的开始,而不是研学的结束。通过展示学生活动的过程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对每一个阶段的活动细化总结,便于今后继续提升和改进。 初级中学 2014年4月29日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 一、课程背景及设计思路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保留已确认不可移动文物有948余处,其中济渎庙、奉仙观、延庆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是历代帝王供奉祭祀济渎水神的场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四渎古建筑群,庙内碑碣石刻,是研究济源历史文化、皇家祭祀、名人书法的珍贵实物资料;庙内的小北海是济水东源。延庆寺,济水西源龙潭旁边,“龙潭夜月”被誉为济源九景之一。寺院里的舍利塔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风格,是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寺内环境优美,人文故事丰富。奉仙观主殿三清大殿大胆豪放的建筑手法,非常罕见。立于院内的太上老君石像碑,记述了五帝、三代、秦汉至南北朝君王的功勋,更是称颂大唐盛世的功业。 本课程通过设计听旨、拓片、搭建、观柏、看阁、寻源、学艺、访塔、探绝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初学、实地观察验证、动手体验深化、互动交流探讨、成果展示评比等学习

方式,探秘济水成因、济水水系,了解古建筑特色、碑刻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感悟济水之美,了解济水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研学线路 西关学校---济渎庙---珍珠泉---延庆寺---龙潭泉----奉仙观---西关学校 三、适用学段 小学四五六年级 四、课程主题 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济水探源 五、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研学旅行之安全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外出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在班会课上,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济源九景之济渎晨雾》《济源九景之龙潭月夜》,增加学生对济渎庙内景色和龙潭泉月夜景色的了解和喜爱。 3.通过查阅有关济水之源的资料、实地察看济水东源--济渎小北海、珍珠泉、济水西源—龙潭泉,听导游和学校教师讲述等形式了解济水水系及济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4.通过现场拓片制作,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拓片的制作过程,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背景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我市研学旅行活 动的进一步开展,开发一批具有登封特色、育人效果突出的研 学旅行活动课程,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计划开展主题为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的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登封市白坪乡中心小学位于革命老区,多数孩子为留守儿 童,很少有机会走出农村,孩子们喜欢的登封的美食大部分都 是快餐食品。根据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对美食有自己的想法和偏 爱,结合登封旅游的现状,计划让孩子们通过“特产”来认识 登封,了解登封,爱上登封,合理膳食,希望孩子们能把登封 特产带出登封,走向全国各地。 1、充分利用登封市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开展寻找特产的 研学旅行活动。 2、以登封特产以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 能力和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组织学生走进登封特产地,了解特产。 三、课程主题 “游学登封,寻找特产” 四、课程目标 第一阶段: 1、通过实地观察、品尝,了解红薯的生长环境、品种、食用价值、深加工产品,核算出粉率,依此类推使学生掌握百分率的问题。 2、通过参观、访问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封窑陶瓷,熟悉登封窑陶瓷是如何被传承、发展的,让孩子看到登封特产的美。 第二阶段: 1、通过品尝少林寺的素饼和少林禅茶,了解寺庙和素食的渊源,进一步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 2、通过品尝登封芥菜和香椿了解食品养生。 3、通过登封芝麻盖烧饼从历史故事、价格变化等了解烧饼的历史。 4、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整理、研讨、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次活动让大家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课程重难点

(完整版)《基于研学旅行理念下红色文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研究》实施方案

《基于研学旅行理念下红色文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此前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另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研学旅行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结合临沂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有关要求和学科教学需求,我校决定开展主题为“探究红色文峰文化、体验古文化经典、寻访曾国文明”的研学旅行活动,以此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 研学旅行校本开发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是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了将红色教育推向深入,更好地吸收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导和点拨,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与人文资源,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经过学校课题组认真分析、论证和探讨,决定集中我校优秀教师力量,展开对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研究。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所以精心做好课程设计是关键,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 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

研学旅行应担当起推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重任

研学旅行应担当起推进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重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也越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市场也日渐升温,各大研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传统旅行社也纷纷开启转型模式。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研学旅行涉及到历史文化、教育培训、户外运动、保险行业等许多行业类别,影响范围不可小觑。 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我们这次也有幸采访到了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立龙。 1 您认为中国研学行业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未来的研学旅行将会成为中国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国家就以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到目前大概有26年了,但是目前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大部分还是实施着所谓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 例如“高考工厂”安徽毛坦厂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实现人生价值还是靠应试教育。

研学旅行的提出是国家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未来研学旅行能不能挑大梁还是要看行业本身能不能自立自强,首先自身定位一定要明确,规划要清晰,要真正担当起促进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重任。 目前市场上从事研学旅行行业大部分都是传统旅行社转型过来的,很多人还是按照旅游的思路在做研学旅行,行业也相对比较混乱,很多都是大资本在运作,现在带孩子出去很多都是“游而不学”、“走马观花”,一趟出去4、5天回来以后还是没有多大收获,像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是对研学旅行这个行业很不利的。 针对中国研学行业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这边有三个观点: 课程体系建设:研学旅行必须要按照教育的思路来做,判断一次研学旅行效果,首先看的是课程,国家虽然一直在提倡研学旅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还没有,所以要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 研学导师培训:要培养一大批爱岗敬业的研学导师,不能把研学旅行当做一种暴利的营生手段。人才培养要跨界融合: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要想把产品做深做精一定要整合各界的资源和人才,不管是教育界、科技界还是旅游界都要充分调动起来,研学旅行不能只停留在“游而不学”的状态。 产品的深层次挖掘:研学产品的分类有很多种,自然观赏型、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文化康乐型、励 志拓展型。目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还是一些浅尝辄止的体验活动。真正有意义的研学旅行活动不是仅仅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 济源市太行路学校 2017年4月

太行路学校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一、课程背景 为贯彻党得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研学旅行工作得扎实、有效开展,结合济源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得有关要求与学科教学需求,我校决定开展主题为“探究河洛文化,寻访华夏文明”得研学旅行活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与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紧紧围绕我校“为师生得终身发展奠基”得办学理念,践行“德艺同厚,知行合一”得办学目标,本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得爱家乡、爱祖国得家国情怀与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得课程设计思路: 1、充分利用“洛阳”河洛文化资源得多元性,内容得广泛性,开展多种选题得研究。 2、以“洛阳”河洛文化有关资源及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与本地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得实效性、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调查、研究、角色体验等形式为主,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主题 游学神都洛阳,传承千载梦想 四、课程目标 1、通过对洛阳博物馆得参观,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得历史文化,体会河洛文化得博大精深。

2、通过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得发展变化。增强学生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得信心与决心。 3、参观白园,在山石中追寻白公得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得诗魂,体会中国历史得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唐代诗词文化得繁荣。 4、让学生学会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安全自护、团队合作、健康环保、探究合作、文明公德、自我超越”等意识。 五、实施学段:八年级 六、研学路线 太行路学校--二广高速--开元大道一洛阳市博物馆—宾馆用餐--龙门石窟—白园—观景台主题活动--返回学校 七、研学内容 1、参观洛阳市博物馆,了解夏商周得青铜文化及其代表--鼎在历史长河中得作用,河洛文明、古代石刻、书画、汉唐陶俑、唐三彩、宋代瓷器、宫廷文物、石刻艺术与书画艺术成就,玉器得发展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等与历史学科密切相关得知识。 2、参观洛阳市龙门石窟探究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得石刻、碑文、书法,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得发展变化。 3、参观白园,了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后半生留恋并安息得地方,山石中追寻白公得履痕,花木中寻访不朽得诗魂。同时体会白居易得诗歌特点,感受白居易得忧民情怀。 4、在龙门石窟观景台开展主题活动。背白居易得诗词,讲白居易得故事,唱《中国志气歌》,向游人宣讲“历史无法复制,经典无法还原,爱我文物资源,传承中华文明”并邀请游人签字。 5、了解济源得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有关知识。 6、了解洛阳得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推荐】研学旅行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共3份

XXXXX学校 九年级学生“走进大学、憧憬梦想”研学旅行 活动方案 遵照市县两级关于学生研学旅行工作通知精神,严格按照《XXX 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充分考虑结合我校实际,为鼓励九年级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开拓视野、坚定信念,特开展本次活动,现就活动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走进大学、憧憬梦想 二、活动对象 九年级全体师生 三、活动时间 2015年X月XX-XX日(预定时间) 四、目的地 XXXXX大学XXXXX大学 五、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 成员:XXXXXX 九年级全体教师 XXX(XXXX大学学生XXXX中学08届毕业生) XXX(XXXX大学学生XXXXX10届毕业生)

六、过程及要求 1、做好联络工作。由我校原毕业学生XXXX、XXXX为联络人,联系XXXX大学及XXXX大学学生会,提前安排整个研学旅行参观过程的讲解及汇报工作,学校向学生会参与同学提供社会实践证明表。 2、做好宣传工作。活动前,召开九年级学生会、九年级学生家长会,向学生及家长介绍研学旅行相关政策及注意事项,明确活动目的,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并做好学生研学旅行任务安排,坚持“我知晓、我参与、我收获”的原则,确保研学旅行效果。 3、做好预案,确保研学旅行安全工作。 4、细化参观过程,确保活动效果。本次活动安排参观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活动场馆、听取报告,回校后组织交流参观见闻、撰写心得体会五个步骤,当日中午在理工大学学生餐厅就餐,感受大学生活,下午活动结束后走进西北工业大学报告厅听取报告。 5、本次活动学生需承担路费与餐费,采取实报实销制度,产生多少,收取多少。 6、本次活动乡县局申请通过后,予以具体实施。 7、未尽事宜有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XXXXXX学校 2015年3月6日

基于体验学习的研学旅行设计策略——以校本课程《晋江旅游》海洋研学旅行设计为例

基于体验学习的研学旅行设计策略——以校本课程《晋江旅 游》海洋研学旅行设计为例 摘要:本文思考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从“体验学习”视角预设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选择研学主题,最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研学体验的方式,初步培 养和谐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体验学习;设计策略;研学 近几年,虚拟教学情境满足不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欲望。研学旅行, 不是“旅游”简单的参观,而是行走的课堂。高科技手段的普及,家长对于研学活 动的支持等,为体验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如何实现从纯“旅行”到“体验研学” 的进阶,体验学习设计归纳为“三步走”策略,以校本课程为例: 第一步:从教学设计入手,将课堂知识与研学体验结合,用“3W”法预设体验学习活动。 通过旅行路线的安排、研学活动的筹划、挖掘乡土地理的知识点,提升体验学习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1)Where确定开展体验学习的研学旅行地点,寻找、筛选、确定适合的研学地点。 本节课,设置的研学地点为晋江金井石圳沙滩,如右图。 (2)What确定体验学习的研学主题,带着研学主题去完成体验学习,最后 确定研学主题如下: 晋江的海洋旅游资源——海洋地质公园的考察。 【探究问题1】晋江石圳为什么会有独特的海岸变质岩?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欣赏到奇特的地理景观,让学生带着发现“地理景观之美” 的眼光去体验学习,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增强其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查找 资料引导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时,“寓教于乐、学在途中,知行合一”, 【拓展作业1】学生原创晋江变质岩旅游宣传广告语及风景照,或制作宣传短片。 (3)Why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探究问题2】预设研学主题: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晋江的风能开发的优势。 【拓展作业2】台湾海峡的风能开发优势——中国风能集中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研学的个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一般规律,到具体个案的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掌握 分析问题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归纳法”。 第二步:结合体验学习的研学主题,开展活动,做好过程记录和课题总结。 【学生活动】:(1)晋江金井石圳变质岩实地考察;(2)参与石圳沙滩废弃垃圾收集 环保活动 (3)探访福建晋江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了解其利用台湾海峡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发风 力发电,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创造经济价值等的介绍。 【老师活动】:做好组织活动,提前联系好参访单位,组织好现场秩序,引导学生认真 听讲,对学生发现的地理问题和疑问,做好现场解答,及时归纳分析问题。 第三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研学体验的方式,初步培养和谐的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 带着“人地协调观”看世界——提出个人见解,制作课件,模拟讲解,绘制研学规划图。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2-3人)的形式,制作ppt展示和模拟讲解,评选出 最佳校本课题小能手。让学生了解海洋,热爱海洋,拓展课堂知识,更在活动体验中,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问题和拓展作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意识,夯实 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落实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今后,《晋江旅游——海洋篇》,甚至可以独立成校本课程。作为研学序列的小课题, 让学生自主确定研学主题,如晋江渔民文化的捕鱼工具,滩涂养殖、伏季休渔等;了解晋江 深沪海鲜美食的制作工艺;参观晋江围头八二三战地公园,开展国防教育体验活动,增强戍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教学教材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 最近,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中小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知识观: 着眼于增长见识和丰富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有两大任务:一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作为人的一般发展”。前者主要依托正式的学科课程;后者要求学校在正式课程之外,特别设计那些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就属于后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T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显然,研学旅行教育活动与其他指向“人的一般发展”的教育活动一样,都是另一种形态的课程,属于准课程、微型课程或有规划的自由学习,只不过没有像正式的学术课程那

样,有教科书文本、精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学业测评的细则,也不是以“学科分工”作为教师人事安排的前提。 研学旅行等活动类课程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 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其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正如《意见》中所说“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中小学校不只是关注“关起门来做学问”的那些事,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观: 崇尚浪漫和思想的自由 《意见》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学校中的“塑造人”的任务是与精神层面的提升有关,学生的成长不仅要面对变化的、复杂的生活,还要面对各种诱惑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资料讲解

合肥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有重要意义。 学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 2.整合性原则:以研学旅行资源及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体验教学。 4.生活性原则:着眼于生活实际的观察视角,把学生从最简单熟悉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课程内容 1.了解社会状况。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了解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交通、卫生、网络、饮食、环境、动植物保护以及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就医入学等现实状况。 2.探究学科问题。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语文、英语、政治、

历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研学科技应用。在研学活动中,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灾害预报等。 4.进行校外实践。在旅行活动中,各学科可开展实践活动,年级和班级可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爱心活动、安全演练活动、校外义务劳动等。 5.加强文化熏陶。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文化寻根活动;参观纪念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博物馆活动;与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友好学校互访;访问知名学者等成功人士以及其它游学活动。 6.普及国防知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可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参与军事训练,接受组织纪律教育等。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1.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它可以与国家课程相衔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套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更深刻的认识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自愿参加。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前,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充分研究活动方案,公布活动详细计划及收费标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且由学校和家长签订自愿报名参加协议,费用收取和支出公开、透明。 3.食、宿、学统一。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研学旅行期间安排集体住宿、集体就餐、集体学习等活动,杜绝铺张浪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