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

一、宋代社会风貌:宋代文学生存、发展的土壤
(一)重文轻武的用人倾向与宋文学的审美风格
由于宋朝建国的特殊性,宋朝初期统治者便力求加强皇权以防地方政变。在加强中央特别是皇帝的权力上是有成效的,但皇权的过分强化及对大臣的防范,特别是对武臣的防范,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治腐化、军事软弱。
而宋代完善的科举制度便成为充实这一庞大官僚机构的“人才库”。风格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修辞表达。时代重文轻武、厌战、军事软弱造成整个宋代文学的风格也便呈现出阴柔之美有余而阳刚之美不足的特点。
(二)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与宋文学的忧患意识
除连连不断的外患,宋朝的内忧也此起彼伏。并且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矛盾,首先是神宗朝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接着是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对外苟且偷安,对内搜刮民财,统治者内部又争名夺利,使整个宋朝远离“盛世”,生活在其中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之担忧、警醒,这就决定了宋代文学中以忧患意识为主流的特点。
(三)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宋代文学的通俗化
宋代的城市经济较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发达的城市更多了,中小城镇和农村集市贸易也渐繁盛。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以前固定于一定地方的制度,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北宋都城汴京(开封)是全国商业和交通中心。也出现了新的市民阶层,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工人,正是为适应他们文化和娱乐的需要,都市里出现了一些“瓦子”,歌舞、说话、杂剧等通俗文学艺术更加发达。整个文学趋势由雅向俗发展。
二、宋代文学的特征
宋代文学带有双重性:一方面带有强烈的政治和道德色彩,另一方面带有世俗和个性化特点。宋词成为最适合时代需要的文学形式。
理性追求与感性需要的分化、不均衡发展是宋代文学的又一特性。宋诗的形象性、生动性逊于唐诗,而词、话本等叙事文体则更为感性化。雅俗之辨盛行,诗文避俗,词亦崇雅。
三、宋代诗词的演变
(一)诗
宋初先后出现了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取法唐代的不同诗人。欧阳修、梅荛臣等力纠诸体之弊,追求质朴诗风,同时开启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北宋中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先后主导诗坛,进一步丰富宋诗题材,在语言形式上多方尝试,形成鲜明的“宋调”。并形成了江西诗派。
南宋中期出现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优秀诗人 ,形成宋诗的又一繁荣期。
1、宋诗发展的特点
1)丰富性。诗人3800多人,诗作25万多首,前无古人;创作丰盛、诗派繁富,各派内诗人个性多元;诗歌内容广博,题材丰富。
2)变革性

。诗派层叠涌出,立驳相间,表现出鲜明的自立门庭的精神与努力;宋诗在诗人们的反思与变革中自成一格。
3)自身逻辑性与自足性。宋诗发展各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或流派的出现都包含着各个诗派自身的否定、矛盾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阶段便促成一种新的转化。
2、唐宋诗之争下(即唐宋诗不同论)
1)从神坛走向世俗:诗歌内容题材的转化;
2)从言志言情走向言理言趣:诗歌审美追求的变化;
3)从诗文分野走向诗文合流:诗歌表现手法的转变。
总之,浓郁的生活气息、密集的人文意象、深刻的哲理思考及散文化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时代风貌和个性风格的宋诗。
(二)词
宋初欧阳修、晏殊等继承五代南唐词风,柳永开始引入慢词,并扩大词的题材。北宋中期苏轼进一步革新,提高词的品格。周邦彦在词的格调上全力求雅。南宋词形成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和以姜夔为代表的“骚雅词派”。
宋词的分期说很纷繁,从南宋末期就有人有过思考。如汪莘《方壶诗余自序》认为宋词有三变:“唐宋以来词人多矣,其词主于淫,谓不淫非词也。余谓词何必淫,亦顾所寓何如尔。余于词,所喜爱者大三人焉。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隐然流出言外,天然绝世,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自不可没。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此词之三变也。”
台阁词人群、元佑词人群、南渡词人群、中兴词人群、江湖词人群、遗民词人群。
众多思考各有道理,要弄清宋词的分期就是必须弄清宋词发展演变的状态及不断发展的原因,科学真实地反映宋词的原生状态。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作家词人之间的师承关系着手,列出一个词人师系表;二是从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入手,弄清几个大的转变期(含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
第一节 柳永
一、生平及词史地位:
1、才子词人。(987?—1053?)
2、宋人对柳词特点的概括:1)从音乐上看,柳词音律谐婉,音乐性强;2)语言上通俗浅近;3)表达手法上,工于铺叙,长于白描,叙事记实有首有尾;4)词品上,格调不高,韵致不雅。
3柳词身价的涨落:1)接受美学理论: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的价值不一样,强调读者在第二文本中的作用,文学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作家——作品——传播——读者。作家的价值是动态的,作品的价值是流动变化的。有宋十大词人的位次:辛弃疾、周邦彦、苏轼、姜白石、秦观、柳永、欧阳修、李清照、晏几道、吴文英
2)

历代对柳词的评价:
北宋中后叶,受同时代人的赞美。范镇、黄赏、李之仪等人评价其词写出了仁宗时期的太平景象;苏轼比柳、秦观学柳。
南宋初期贬值:李清照称其“词语尘下”;王灼、胡仔贬
明清时代,相对公正客观。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词史地位被提高,认为温词建立规范,柳词打破规范,建立新规范,成为打破宋初词风的第一功臣。
五十年代,评价很低。
八十年代,地位又有所提高。
二、柳永词的贡献:
1、创体。发展了慢词。柳永大胆引进民间词传统,打破文人词长期以小令为主的创作形式,扩大了词体的内容含量。在其213 首词中有慢词122首。
2、创调。创制了新的词调。213首词中用词牌127个;而其他词人如晏殊136首用调38 ,欧阳修232首用调69,张先165首用调96个。
3、创意。从审美趣味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由雅而俗,由贵族转向贫民,在中国文学走向下层的过程中起了引导作用;从词的题材上,也有很大的开拓,柳词所描写的都市风情成为研究城市史的活资料;从人物取向上,多描写下层人物特别是歌妓。
4、创法。在表现手法和创作范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即“柳氏家法”,表现:题材的取向带有鲜明的记实性;手法上加强了叙事性,首次运用赋的手法;情感倾向上,抒情个性化、自我化,多写自我的形象、自我的体验,尤其是羁旅行役词,是柳永作为下层失意文人官吏一生宦游求索,在仕途上沉浮挣扎的切身感受,是他自我整个一生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心酸和失意。
三、作品赏析:
(1、柳永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追求科举功名;2、柳永又是一个享乐意识较浓、有才而孤傲的“花花公子”;这两点决定了柳永一生羁旅行役的漂泊命运和他苦闷、徘徊、玩世不恭的性格个性;也决定了他词的题材取向及歌唱风格。)《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怀才不遇之叹。)
《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是抒写羁旅行役的名作。词风凄婉中不失阔远。
《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胜景,铺叙层次分明。得一时盛誉。
其词大部分写城市中地位低下的歌姬舞女,写出了她们真实的生命与灵魂。如:《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两同心》(嫩脸修蛾)、《征部乐》(雅欢幽会)、《迎春乐》(近来憔悴人惊怪)等等。
第二节 晏殊及其他词人
一、范仲淹(989—1052)词的内容及特点
1、词史地位:“~是继李煜‘

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后的第一位词人。”
2、三个层面的拓展:
1)题材取向上有所拓展,此前主要是爱情题材。
2)空间进一步延伸,由花间尊前、闺阁绣户,延伸到大漠边陲、疆场战场。
3)抒情主人公发生变化,晚唐五代词中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范词则给“女人国”中带来了一点男子汉的气息。故而前人认为是豪放词的先锋。
二、晏殊(991—1055)词
晏词特点:
1)高雅富贵、含而不露、风流蕴藉的美学追求。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写闺思。上片从外在环境写女主人公的惆怅、与心爱人离别后的孤寂与不眠;菊愁、兰泣、罗幕清寒,燕子双飞去,景物都是人的心态的写照。含蓄隽永。下片境界阔远,高楼、山长水阔,虽写离情之长久浓烈,但并不入花间的狭深意境一路,使全词风流蕴藉,词情高雅。)
2)闲情逸绪、人生反思、生命忧患、理性沉思的取材倾向。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张先(990—1087)词以小令为主。与柳永齐名。(自学)
1、为什么称为“张三影”?词中以写“影”著名。“‘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通称之,号‘张三影’。”(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2、为什么其词被评为“古今一大转移”?
1)用词题、小序,增强了词的纪实性,影响了苏轼等人的词作。
2)用小令的手法作慢词,蕴藉雅致。
3、代表作品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淬,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水调”一种曲调,其声凄婉,催人泪下。午醉醒来愁未醒,借酒销愁愁更愁之义。送春春去几时回?点明愁之因——伤春,伤时。晚镜,谐音“晚景”。词的上片主要写时易逝,人易老的愁绪。下片写月下独游,仍是怀恋春光之义。明日落红应满径。照应上片送春春去几时回?)
四、欧阳修(1007—1072)词的特点:
具有“因”“革”的两面性,一方面继承了五代花间、南唐词的传统,表现在:1)从创作功能上看是应歌而作;2)从创作范式上看基本沿袭花间传统,即抒情主人公的非我化,词的情感上普泛化;3)从题材取向上看,主要是爱情的失落与苦闷。
另一方面,又对传统范式有一定的突破:1)创作范式上,他的有些词

抒写自我形象、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开始朝抒情自我化方向靠拢。
2)表现方法上,突破了以意象传情的比兴手法,注重事件的过程、行动细节的描绘,由寄情到以事传情,并带有故事性。如《南歌子》。
3)审美空间的扩大,由户内的人造空间转向大自然的山水空间。犹其是《采桑子》十二首写得十分清新,由虚构之景转向写实之境,写景如画,清新美丽。
五、王安石(1021—1086)
1、生平思想:十一世纪的政治改革家;宋代“新学”的代表人物。
2、词史地位:存词29首,处在词风的转折点上,在题材、词风上有极大开拓。词史上的“名作效应”,存词不多却影响很大,而且是名人评名作,如范仲淹存词5首,欧阳修评《渔家傲》“范老子胸中有十万甲兵。”王安石〈桂枝香〉,苏轼评叹“此老乃野狐精也。”此外寇准存词7首,岳飞存词3首,陈与义存词18首。
3、词的特点:
1)从词的发展史看,王安石的词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由歌者之词转向诗人之词,词的功能由娱人转向自娱,词由唱本转向读本。王安石的词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2)词的内质上的拓展,由对个体人生的体验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社会的反思。对现实的反思加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拓宽了词的艺术视野和题材取向。在词的发展史一,晚唐五代至宋初词的内质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人类情感、情思,缺乏鲜明的现实感和历史感,而王安石的词加强了词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加强了历史的深度。3)创集句体、回文体、独木桥体。
4作品比较:王安石《桂枝香》与苏轼《念奴娇》
1)怀古取向不同。王由对历史的反思而引发社会历史兴亡之感,是社会悲剧;苏由对历史的反思而引发比较个体人生的失意,是个人悲剧。二人的心中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参照系,但表现的一个是悲剧性的社会忧患感,一个是悲剧性的个体命运感。
2)写景抒情各有千秋。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第二章 苏轼和北宋中后期的词坛
第一节 苏轼的词
一、生平思想、性格特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仁宗嘉祜二年(1057)进士。苏轼的一生按其经历分为五个时期:(1)少年时期。20岁前,在父母的教导下,在家读书,19岁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2)地方官时期。20至44岁前,20岁随父携弟第一次走出家乡,沿江东下,进京应试,中举,初任凤翔俯判官。后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州官。(3)黄州时期。44至今50岁前,涉嫌“乌台诗案”第一次被贬,居黄州团练副使。达到创作的高峰。(4)元祜时期。50至今59岁之间,神宗病死,王安石变法失败,高太后亲政,重新起用旧党,苏轼连升三级,礼部侍郎——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由于苏轼的政见并不与旧党完全相通,自请出任杭州、颖州、定州。(5)岭南时期。60至於66岁,高太后死,哲宗重用新党,司马光旧党再次被挤压,苏轼又被划为旧党,第二次被子贬,居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返回,次年七月卒于常州。遗留诗句2700多首,词300多首和大量优美散文。词集《东坡乐府》
1)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经历:
2)面对痛苦而超脱的人格精神:
3)儒道佛和谐统一的哲学观:
4)聪颖勤奋的学者:
二、词的新变:
1)扩大了题材。男欢女爱中生命本体的忧患——柳永的都市风情——苏轼则咏史怀古、抒怀言志、悼亡怀人、农村风物等。
2)提高了词品。苏轼前词被视为小词、小道,苏轼加强了词的文学性,使之成为独立品格的文学体裁。
3)改进了词风。苏轼以前主要是艳词,富有很的装饰性,以婉约、艳丽为主;苏轼开拓了清新奔放的词风,由柔情见长到以气势取胜,由表情转向写格(人格精神境界)。
4)开创了词派。苏辛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三、苏词的创作范式
1、主体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翁由“共我”向“自我”的转变;词的内质发生变化,由“一往情深式”(单一的情感、单纯的情感)转为“矛盾复叠式”(揭示心灵的矛盾冲突,展示两种人生追求的不和谐,引起人们更多的对人生的思考);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是写情,花间词沉入痛苦而净身,苏轼则是超越的。
2、感事性的加强:内容上,词由普乏化抒情向具体化记事转变;表现方法上,由重情略事转向情事兼胜,大量用词题、小序。
3力

度美的高扬:从女性化的柔软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是词的审美理想的转变。苏词的力度美不仅体现在思想精神上,而且体现在词的音韵上。
4、音乐性的突破:苏轼以后的词由先前附属于音乐转向独立于音乐,强化了词的文学性,淡化了词的音乐性。词与音乐可即可离。苏轼词风的影响。
第二节 秦观 贺铸 晏几道
一、秦观(1049~1100)《淮海词》
1、“古之伤心人也。”(清?冯煦《蒿庵词论》)
2、词坛最佳词人。90首词,首首皆精品。
3、历代评价: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轼)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情辞相称者,少游一人而已。”(沈雄《古今词话》)“情韵兼胜”(《四库总目》)。
少游词情兼柳永、晏几道之长,而柳词多情而少韵,晏词虽有情韵但多用小令,意境不开阔,秦词多用慢词长调境界开阔,回环曲折。如《满庭芳》(山抹微云)
1)善于将外在幽迷之景与内在感伤之情结合,以加强词的凄婉意境,深得含蓄之妙。如《踏莎行》(雾失楼台)。
2)善于捕捉细节,对心绪做微妙而细腻地刻画。如〈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
3)擅长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触景生情时的感受与联想。
4)善于运用精美而平易的语言,典雅凝练而不生涩,平常而不俗滑。
3、词史进程中的地位——入旧出新
入旧:学花间词
出新:“将身世之感打入艳词,又是一法。”(冯煦《宋四家词选序论》)即秦观是带着人格面具来写词的,具体地说,是带着女性化的面具来表现身世之感,在类型化、普乏化的悲欢离合中融入个性化、自我化的情感。“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意,却能自出清新。”(刘熙载《艺概?词概》)
二、贺铸(1052~1125)《东山词》
1、生平思想:“贺鬼头”、“贺梅子”两个外号显示其两种命运与遭际。
2、贺铸词的特色:
1)题材内容:恋情、抒怀、山水、拟怨妇、悼亡等。
2)风格多样:幽洁、悲壮、艳丽、豪迈
豪放悲壮者:《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幽洁含蓄者:《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堂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真挚凄婉者:《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盛丽妖冶者
3)艺术特长:善于点化前人诗句诗意入词,精于炼字、用典。
“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遗弃,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宋史》本传)
“学诗于

前辈,得八句云:平淡不流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笤溪渔隐丛话》前集/37)
3、影响波及南宋著名词人夏敬观《东山词》之《行路难》眉批:“稼轩豪迈之处,从此脱胎。”《青玉案》眉批:“稼轩浓丽之处,从此脱胎。细读《东山词》,知其为稼轩所师。”
唐圭璋《词学论丛》P856:吴文英“研炼字句,则出方回”。
三、晏几道(1038__1110)《小山词》1、生平思想:贵族公子的身份与文人的矜持。黄庭坚的评说“四痴”。?生活在自我心灵世界中的“伤心”人:“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清?冯煦《蒿庵词论》)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黄庭坚《小山词序》)
2、词作特点:
1)内容写男女间纯真的痴情,表现执着、深沉的情感。与他人所描写爱情截然不同,对女性不是庸俗的感官追求,而是审美的精神迷恋。从爱情主体来说,追求者是男子;就爱情对象而言,是固定的莲、红、萍、云四位歌女,写分离后对她们的依恋和怀想;从爱情的性质看,词所表现的是纯精神的依恋,表现的不是现实爱情的体验,即热恋时的体验,而是表现在爱情失落后执着的追求,是对恋爱心理的深度挖掘。并不注重女性外在形体美的表现。因此,其词梦境描写多。(试思考其原因何在?)
2)情韵兼胜,达到小令创作史上的高峰。
3、大、小晏词的区别:
1)大晏词写普泛的人生,写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而小晏词写的是自我的人生,
写的是自我独特的爱情体验和感受。
2)大晏的词带有理性色彩,隐含对人生的反思;小晏的词则是纯粹的感情世界,如梦如幻。
3)大晏的词富贵典雅;小晏的词真挚缠绵。
第三节 周邦彦(1056—1121)
一、 生平思想:
钱塘才子——御用文人。“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宋史〉本传)“博文多能,犹长于长短句自度曲。”(〈直斋书录解题〉)自名其室“顾曲堂”。
大晟府乐正。
二、词史地位: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强化了词的艺术规范性,尤其是音乐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即如诗坛之黄庭坚,强调词的章法、句法、炼字、音律,,使人有门径可寻

,故“作词者多效其体制。”(张炎)“每制一调,名流辄依律赓唱”(并经意地创作典范之作毛晋)
三、周词的特征:
1)常人之境。“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为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唯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者尤广。先生之词属于第二种为多。”(《人间词话》)
2)富艳精工,注重锤炼。如《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扣窗格。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使事用典、比兴、拟人的手法;繁复错综、腾挪跌宕的结构)
3)以赋为词。宋代词坛上有四人值得提起,他们借鉴汲取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给词注入新的血液。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柳永、周邦彦“以赋为词”。所谓以赋为词,就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词。柳永最先在词中融汇了赋的写法。“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蔡嵩云《柯亭论词》)线性结构——环型结构。
4)强化词的音乐性。格调工整,词调多而新。
5)大量创制咏物词,并开拓了咏物词的寄寓性。
四、其他大晟词人:万俟咏、晁端礼。
第三章 南宋前期诗词
第一节 李清照
一、生平思想:(1084—1155?)
1、家世生平
2、人格个性:“清丽其人,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赵明诚题画)1)词坛第一女词人
2)才气横溢的女才子
“易安居士,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王灼)
“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朱熹)
3)“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孤傲人品:李清照的咏花词: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满庭芳》: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渔家傲》:此花不与群花比。
4)专一专心的性格特点:
二、词的分期:《漱玉词》存词49首(13首存疑),“当行本色第一人”
三、词的情感内质:
由时代环境和女性心理所决定,她词题材的取向和意象的选择范围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

并多从居室内外的景物和日常起居活动中选择熔铸表达情思的意象。因而她的词都是心灵里流出的纯真爱情之歌。尽管其词题材相对稳定,词的内质情韵、表现方式却能够随着时代、身世、创作情绪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丰姿、不同的韵味。从大的方面讲,前期词是清新优美的望夫词,南渡后的词是沉痛真挚的死恋歌。整个词表现出人类人性中圣洁的夫妻之爱,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美。
四、词的艺术特点:“易安体”
“易安体”的由来:最早见于侯寘《眼儿媚?效易安体》,接着又有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等。由此可见,南宋时已有人呼李清照词为“易安体”。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祯《花草蒙拾》)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沈谦《填词杂说》)1)写情能手,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三言两语就能准确的传达情思,具有借平凡琐事写深情、用平易语言写复杂情感的特色;
2)不仅善于写心境,而且长于写心灵的变化。“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语言典重清淡。
前期词作: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凤凰台上忆吹箫》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凰事: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目。凝目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后期词作: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风吟月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荫满中庭,荫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词论》:“别是一家”
1)谐音律,可歌;
2)有意境,不破碎;
3)语言用字应典重高雅。
第二节 朱敦儒 张元干 张孝祥
一、朱敦儒(1081~1170)《樵歌》
(一)生平:“麋鹿之性”自标清高。对其晚节有人讥讽
(二)词的特点:
1)风格:旷远飘逸。“天资旷远,有神仙风致”(黄升《花庵词选》)。“语意奇绝,如不食人间烟火”

(《贵耳录》)早年浓艳,中年沉咽,晚年闲淡。
2)内容:隐逸词(奠定词坛地位)、爱情词、南渡风云词。
3)语言清新晓畅。如《感皇恩》(一个小园儿)平淡的语言和闲适的情思结合成“希真体”。辛弃疾《念奴娇》(近来何处)“效朱希真体”。
(三)作品:
《柳稍青》:“红分翠别。宿酒半醒,征鞍将发。楼外残钟,帐前残烛,窗边残月。 想依绣枕无眠,记行客、如今去也。心下难弃,眼前难觅,口头难说。”
《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张元幹(1091~1160后)《芦川词》
(一)生平事迹:永福书生——英雄志士——山林隐士(王兆鹏《张元幹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年。)
1、承平时期:35岁前“年少日,如虹豪气,吐凤词华”(《宝鼎现》)2、战乱时期:36~40,协助李纲抗金。“不堪宗社辱,一战靖烟尘”(《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3、苟安时期:41以后,触怒当朝,削官归隐。“登高望远,放浪山巅水涯。”(《祭李纲文》)
(二)词的特点:“文词雅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蔡戡《芦川居士词序》)“慷慨悲凉,数百年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上承苏轼的旷远。 心灵多维,词的情感层次复杂。如《水调歌头》:“吸湖光,吞蟾影,倚天圆。胸中万顷空旷,清夜炯无眠。要识世间闲处,自有樽前深趣,且唱钓鱼船。调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鲜。”
2)下启辛派的慷慨豪迈:
A、现实、历史感强;
B、风格悲壮慷慨。
张孝祥(1132~1169)《于湖词》
作品:224首词。与张元幹并称“二张”,是辛派词人的先驱者。词的特点:1)学苏,以诗为词。具体而言是用江西诗派的作诗方法位词。“寓以诗人句法,无一浮靡之气,实自东坡发之也。于湖紫薇张公之词,同一关键。”“衡获从公游,见公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初若不经意。反复究观,未有一字无来处。……所谓骏发卓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自仇池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宋?汤衡《于湖词序》)2)内容:现实感强,多反映民族矛盾、朝廷内部斗争。
代表作品《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

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当年事,指词人曾经参与的张俊领导的第一次北伐战争。)
3)风格:悲壮豪迈,激昂慷慨。
第三节 李纲、岳飞、胡铨的爱国词
一、李纲(1083~1140)的“咏史词”:
李纲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
二、赵鼎、李光、胡铨的爱国词
三、岳飞(1103~1141)
存词3首。后人编辑有《岳忠武王文集》。
《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全词抒写了词人抗金报国的雄心壮志。慷慨激昂。
第四章 辛弃疾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一生大致分为三期:
抗金时期
闲居时期(1181——1203),除1190——1194年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以外,一直在带湖、瓢泉一带闲居,流连自然光景、享受诗酒人生。但报国热情仍在,常发出“人间走遍却归耕”、“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愤懑之音。是创作的高峰期。
北伐时期(1203——1207)1204 镇江知府,准备北伐。但第二年被调离,重回铅山,开禧三年抱怨而殁。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存词629首、诗20首,文17篇词集名《稼轩长短句》
一、悲歌慷慨的爱国词。抒写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与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慨;抒写“归正人”身份不能得到重用信任的痛苦与闲愁;表现自己的军旅生活与战斗梦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勘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绣,愠英雄泪。”
(上片写景阔远,气象恢弘,感情深沉痛苦,抒写了自己由北归南后一直无法得到皇上大臣的信任而救国无门的孤愤。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抒写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归隐与入世的选择中他不得不违背心愿,人生又是那么短暂,却没法集中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法实现自己的英雄理想。)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情画檐朱阁,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子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第一,本篇在结构上具有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离而复合的特点。上片写伤春惜春之情事,可谓极尽转折层深之能事。先写春难经几番风雨,这是一层:怕春去而担心春早

,而如今已落红无数,又是一层:因爱春惜春而留劝“春且住”,又是一层:春劝不回,转而怨春,又进一层:无可奈何之中,见画檐蛛网尚留残春迹象,乃又一转折。如此转折层深,把惜春的意愿、心理写得极其缠绵婉转。下片“长门事”以下叙说古代后宫争宠失之事,似与上片所写情事不相关,其实是以古人争宠之事影射今日朝中丑态,是离而复合。而结尾的烟柳斜阳又与开头的残春相照应。可谓开合有致,结构细密。第二,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所用比兴,已不限于局部,而是细腻的感情、笔融与阔大的画面统一在一起,构成象征性的体系。“长门事”是使事,“蛾眉”是用比,“玉环飞燕”皆有所指,“斜阳烟柳”又义兼比兴。上片所写残春景象,实是南渡后苟残局势的象征;下片则暗示在这残山剩水中的善妒争宠者,最终会得意翻作失意人,与残局同归于尽。因此,残春虽是实景,又是象征:争宠虽是古事,又是现实。第三,表现了沉郁顿挫、婉转深沉的艺术风格。全篇贯穿着词人对国事多艰、前途可叹的忧危怨愤,但不是发之慷慨激越,而是低回感叹,所谓“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比一味的叫器豪放更具感染力。)
二、清新闲适的农村词。带湖、瓢泉、铅山庄园中悠闲的生活,风格清新。如“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编鸡笼,最喜小儿无奈,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流连诗酒的应酬之作。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一、辛词的艺术特色。
“纵横驰骤,一以作文之法行之,故气势排荡”(汪东《唐宋词选》)
1)善于用典;
2)喜好议论;
3)善于修辞(比兴、比喻、比拟)
4)善于用字(口语、散文句式)
二、辛词的多样风格:悲壮豪放为主,兼于婉约。
“激扬奋厉”
“昵狎温柔”
清新飘逸
三、辛词将宋词推向高峰。
1、直接影响形成了南宋“辛派词人”。
刘过、刘克庄、刘辰翁、陈亮。词风上都明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形成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又称辛词派或辛派词人。
2、影响清代常州词派的创作主张。
“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列名周、辛、吴、王)。
第四节 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词派。
一、陈亮(1143~1194)《龙川词》
(一)“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自赞》)政治眼光远大,与时不入。曾与辛弃疾在1189年鹅湖相约,共论国事,情投意合。
(二)词作的特点:
1、题材内容:抒写自己的政治报复。“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叶适

《书龙川词集后》)
2、艺术风格:“豪气纵横,稼轩几为所挫。”(《白雨斋词话》)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便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此词体现了词人自信的心态与对朋友的鼓励,词中充满了男儿的阳刚之气与中国的民族自信。气势豪迈,风格峻朗。)
二、刘过(1154~1206)
(一)江湖狷客:“四举无成,十年不第,大宋神宗刘秀才。”
(二)刘词的特点:
1、内容题材:
1)浪迹心态,如“坐则高谈风月,醉则恣眠芳草。”(《水调歌头》)
友朋酬答,如《沁园春?寄稼轩承旨》
2)亡国痛愤,如《唐多令》《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2、艺术风格:豪壮而不失俊逸
三、陆游(1125~1210)《放翁词》(存词130首)
1、题材内容:爱国、咏物、爱情
1)爱情的苦闷:《钗头凤》
2)报国的幽愤:《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蒙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3)个性的孤高:《卜算子?咏梅》
2、艺术风格:激昂、凄婉
词中充满激情豪气,却又时有一份疏淡闲适。
四、刘克庄(1187~1269),号后村居士。
1、词的内容“不涉闺情春怨”(《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

2、词更加接近现实,如少数民族起义、人道主义等,深化、提高了词体的思想艺术境界;如“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贺新郎》)
3、纵横跌宕、无意锤炼的艺术风格。
五、刘辰翁(1132~1297)的遗民词
1、文天祥江西幕府勤王经历;
2、辛派词人的殿军:号须溪,为宋末元初著名的遗民词人,其词抒写亡国之痛极为深婉动人,词风接近辛弃疾,有《须溪词》。1)存词353首,内容多为黍离之叹。
2)风格以雄健跌宕为主,亦有轻灵婉丽之作。
3)影响:“元明以后词派,导源乎此。”(《惠风词话》)
第五章 姜夔、吴文英及格律词派
第一节 姜夔
一、生平:(?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号“白石道人”。有词集名《白石道人歌曲》。
二、姜夔词的主要内容:咏物(梅花)、爱情词(合肥情词)、丧乱词、归隐词等。
三、姜夔词的艺术特色:“清空骚雅”的词

风。白石词的“雅”已非“苏长公提倡风雅”之“雅”,苏轼不强调协律,而是强调词的文学特质及高雅品味和深邃内涵;也非辛弃疾“雄深雅健”之“雅”,辛弃疾的雅主要在于使事用典,与苏轼之雅一脉相承。周邦彦的“雅”开始有了音律、句法等词的工艺化的内涵。可惜落足于“丽”。白石词的“雅”既是此一路——音律、字法、句法、章法的工艺化。沈曾植《全拙庵温故录》:“宋人所称‘雅词’,亦有二义。此《典雅词》,义取大雅;若张叔夏所谓‘雅词协音,一字不放过’者,则以协大晟音律为雅也。”张炎《词源》:“词欲雅而正之。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张炎正是传白石衣钵者。
1、词体的工艺化;2、冷调的美学格调;3、“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表现方式;4、题材与境界的高尘绝俗。如《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咏梅名作
四、姜夔词的影响:
1、南宋的骚雅词派;其词以格律严密精工、风格清空峭拔而著称,上承同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格律词派。
2清代的浙西词派。
第二节 吴文英(1200~1260)
一、清高独立,坎坷终身(存词340首)终身为幕僚食客;客游苏杭“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莺啼序》)“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齐天乐》);“晚年好填词”(戈载《七家词选》)“晚年困踬而死”(清?万经《宁波府志》)词集《梦窗甲乙丙丁稿》。与南宋后期另一著名词人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
二、朦胧化的梦窗词“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四库提要》)“梦窗之词,余得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映梦窗凌乱碧’”(《人间词话》)“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1、朦胧化、模糊性的体现:1)时空交错的章法。2)生僻的典故。3)深婉的词意。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怀人之作。融情于景,楼前绿暗分携路、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等句将今日之景与往日之人,往日之事与今日之情交错在一起,意象叠加,意韵悠长。本是常用的物是人非的笔法,但由于取景细腻,显得深曲婉转,情意脉脉。)
2、朦胧化、模糊性的成因:
1)艺术渊源所决定。一是离骚的抒情传统;二是温李艳体诗风。晚唐五代及北宋处的词人,基本上是温李艳体诗风

的延续,柳永开创而至周邦彦集大成的慢词,也更多地继承了李商隐婉曲抒情的技巧,到了南宋注重词之音乐、格律的姜夔、吴文英也便吸收了这一比兴寄托的抒情方式。
2)时代环境所决定。末世苟安的时代背景中,统治者“只把杭州作汴州”,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激化,听不进也听不得反应现实危机的词作。
3)个体因素。晚年填词,词多回忆之作,故如梦境一般,虚实错杂。又艺术老练,严妆国色。如自制长达212字的《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梦窗从吴履斋诸公游,晚年好填词,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戈载《七家词选》)“吴氏家法”:
“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下字~~雅,不雅则近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太露则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软之意。”(《乐府指迷》)
第三节 史达祖的咏物词 人品不高
第四节 王沂孙的咏物词
一、“香留酒滞,蝴蝶一生花里”(张炎《琐窗寒》)
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二、咏物词著称,笔致曲折,辞情凄苦,词意隐晦,时寓家国沦亡之痛。“碧山咏物诸片篇,并有君国之忧”(张惠言《词选》)代表作《水龙吟?落叶》:“晓霞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稍。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归?”(故国凄凉,乃全词襟怀;愁人多少,又暗示了本词的感情基调。景物描写与典故的运用,使词的意境深邃委婉。)
第五节 张炎(1248~1320)词论《词源》
一、生平与词作: 字叔夏,号玉田,乐笑翁。祖籍凤翔,移居临安。词风近于妆夔,后人并称“姜张”。有词集《山中有云》(一名《玉田词》)。精于词学,所撰《词源》为宋代最重要的词学专著之一。其词多书写亡国之悲和身世之感。取法白石,词意凄咽。如《高阳台?西湖春感》: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此词是宋亡后,重游西湖而作。上片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三句用叠加、并列的意象,写眼前所见的西湖之景。接着,层层递进写伤春之情,情深言曲,章法严谨。下片

以燕子、鸥等无情之动物,来写亡国后的新愁,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立意空灵。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有似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的末句“如今憔悴,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而其悲更甚。此词被评为“压卷”之作。)
二、词论《词源》:宋词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提倡雅词,崇尚清空,反对质实。
第六节 南宋后期词坛小结
一、两代词人。辛、姜退出词坛后,13 世纪初产生了两代词人。(一)以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戴复古、史达祖为代表,生活在十三世纪初到南宋亡国时期;(二)周密、王沂逊、张炎、蒋捷、刘辰翁等遗民词人,生活在宋之后的元朝,身心备受畸形和平与亡国之痛的煎熬。
二、两种词风。(一)沿着辛弃疾之路,抒怀言志、直爽坦诚地渲泻内心的压抑和亡国时代所感受到的愤懣悲凉。其艺术价值观:贴近现实,参与现实。
(二)词风走清真白石的路子,极力与现实拉开距离,通过象牙塔的营造,建立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寻找灵魂的避难所。称为“雅派”“格律派”,注重格律的精严、句式的工巧和词的音乐性。
第一节 王禹偁和白体诗
一、白体:
因学白居易诗风而得名,北宋初年流行一时,形成一个诗人群体。以李昉、李至、徐铉、徐锴、王奇、王禹偁为代表。诗风浅切平易、多唱和之作。
二、王禹偁(954~1001):
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进士。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因修《太祖实录》直言不讳,出知黄州,世称“王黄州”。著有《小蓄集》。
1、宋初诗坛盟,主宋代文坛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2、诗文主张:“子美集开诗世界”。宣布一个杜甫诗歌时代的到来。对文坛萎靡现状的批评,对诗歌讽喻精神的继承。
3、诗文创作开创宋诗的人民性;如《对雪》从做京官的自己温饱自足的生活,突然联想到边塞兵,河溯民的饥寒交迫的生活,两相对比,深深的自责:缺乏安边策,又无富民术。真挚地体现了自己思想的人民性。
4、抒发谪居苦闷和闲适情趣的诗作,如《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5、诗风浅切平易。
第二节 晚唐体
一、晚唐体:
诗学晚唐孟郊、贾岛、姚合,多以诗吟咏风月、淡泊人生,崇尚“苦吟”。时间稍后于白体,是一个较大的诗人群。有寇准、林逋、魏野、魏闲、潘阆、赵抃、九僧(希昼、保暹XIAN、文兆、行肇、简长、惟风、惠崇、宇昭、怀古)。
二、林逋(967~1028)
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娶不仕,时称“梅妻鹤子”

。卒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诗集》。诗歌风格淡远。内容多吟咏风月、闲情逸趣。
代表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第三节 西昆派与反西昆派
一、西昆派的由来
“西昆体”是指宋初以台阁大臣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模仿晚唐李商隐而形成的一个以浮艳雕琢诗风而著称的宫廷诗派,因杨亿所编唱和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二、西昆派的特点及影响:
继晚唐体之后兴起的重要诗派,诗学晚唐李商隐,诗风典雅华丽,用事精巧、对偶工切,但学而不化。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现存诗247首,盛及一时。欧阳修《六一诗话》:“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三、反西昆派主要作家:穆修、范仲淹、尹洙、石介等。
第七章 北宋前期的诗歌
第一节 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
一、诗文革新原因:
针对宋初浮华诗风、文风
三、欧阳修
1、生平思想:(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2、欧阳修诗歌主张:1)道在文先,重道充文,文与道俱;2)提倡诗歌的美刺功能:“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欧阳修《诗本义?本末论》)3)语言强调平易自然;4)提出诗歌的美学特色:“穷而后工”。
3、欧阳修的诗:奠定和确立了平易疏朗的一代宋诗的主体风格。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种简便灵活的新型文字批评形式。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卿
一、生平:
1、梅尧臣:(1002~1060)字圣愈,宣城即宛陵(今安徽)人。世称“梅宛陵”“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陆游),与欧阳修共倡诗文革新,以诗闻名。有《宛陵先生文集》。
2、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有《苏学士文集》。
二、苏、梅诗歌的特点,对宋诗发展的贡献:
(一)梅尧臣:
1、诗歌主张与创作:“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这是梅尧臣的一段著名诗论,说明他写诗既要求形象鲜明突出,也追求意境深远含蓄。
2、诗坛的三大突出贡献:1)诗歌题材从宫廷走向乡村;如《田家语》《汝坟贫女》写农民在兵役的重负下悲惨的生活。2)诗歌美学特征由浮华转向朴素、真挚、平淡;3)诗歌表现手法有了议论散文化倾向。
(二)苏舜钦:
1、“至于用”的诗歌目的论:
2、诗歌内容批判性强、风格豪迈。如《庆州败》写指挥

官不学无术,贻误战机:“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三、二人诗风的异同:
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纵横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及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
第三节 王安石
一、诗歌中显示的改革家个性:
1、“矫世变俗之志”:“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善恶由吾身”(《众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古松》)“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黄菊》)“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岁老根弥壮,阳娇叶更阴”(《孤桐》)“墙角数支梅,凌霜独自开。”(《梅花》)2、早年喜作翻案诗,发惊人之论;如《明妃曲》:“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妄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晚年写景抒情见长,诗律精严,绝句犹妙。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政治改革实践:王安石变法
三、文学思想:文学要有补于世。注重文学的抒情性。
四、诗歌创作的成就:“荆公体”:王安石的诗歌。其诗多为政治、咏史、山水诗,最喜作翻案诗,前期诗风刚健奇险,后期理胜味淡,诗律工巧,绝句与王昌龄并称。“半山绝句当朝餐。”(宋?杨万里)第四节 苏轼的诗歌
一、诗歌创作与思想内容:
1、一生最爱作诗。社会与人生是其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
2、诗歌的思想内容:
1)自然山水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金山寺》等。
2)哲理诗:《琴》:“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尖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3)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4)政治讽刺诗:《山村五绝》:“老翁七十自腰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荔枝叹》:“洛阳宰相忠侯家,而今亦进姚黄花。”
5)个体人生的感悟诗:《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等。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
1、主张:“诗人例苦穷”“妙在笔画之外”“有触于中,有为而作”“古之诗人众矣,杜子美为首。”2、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诗风。
3、艺术特色:1)诗歌的哲理性与趣味性浑然一体;如《题西林壁》;2)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并把它立定下来,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擅长比喻:博喻、明喻、暗喻等;4)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如

讽刺王安石变法:“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做河伯妇。”。
三、诗歌的影响:影响北方诗坛的宗师。
第八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的形成
一、黄庭坚
(一)生平。
(二)黄庭坚诗歌创作主张:1、师学杜甫,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2、“点铁成金”“脱胎换骨”3、反对诗歌的社会讽谏功能
(三)黄诗的内容:
1、人物画郎:气节孤高的自我形象《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此心吾与白鸥盟。”才华横溢、身世孤贫的文人、艺人,如《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居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企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2、题画:《题竹石牧牛》:“石吾甚爱之,毋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四)黄诗的艺术特色:“山谷体”的特点:由其前诗歌重视补世利人转向以诗歌自励自娱。1、人物形象的人格美;
2、审美趣味的诙谐美;
3、艺术结构的错综美;
4、诗歌意象的奇特美;
5、诗句格律的奇异美。
二、江西诗派的得名及其形成过程
北南宋之交,吕本中在论述北宋诗坛诗歌创作及诗人走向时,作了一个《江西诗社宗派图》,从而使黄庭坚所开创的个体风格成为南宋的风气与潮流。“江西诗派”从此也便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意识的文学流派。诗风主要指三宗所开创的生新瘦硬之风。
南宋的诗人主要分三大群体,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江西诗风的影响:
江西诗人群:曾几、王庭圭、鹿蒙、吕上饶
闽中诗人群:李纲、邓肃、张元干、刘子辉
江浙诗人群:叶梦得、葛胜中、程俊
江西诗派的“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陈师道(1053~1102)
(一)生平: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虽得苏轼荐举,但由于不是科举出生,一生穷困潦倒。可谓“诗能穷人”。是一位苦吟诗人:“正字不知温饱味”“闭门觅句陈无己”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此身精力尽于诗,末岁心存力已疲。不共卢王争出手,却思陶谢与同时。”(陈师道《绝句》)“未尝无谓而作,其意志行事,斑斑见于其中,小不逮意,则弃去。”(门生魏衍《彭城先生集记》)叶梦得《石林诗话》:“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归隐,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声,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皆抱寄邻家。徐徐诗成,乃敢复常。”(二)陈师道的诗歌风格1、诗歌多写文人穷困潦倒的生活。
2、扑拙诗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