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96《劳动经济学》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596《劳动经济学》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596《劳动经济学》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研究提供劳动的人的学问。劳动经济学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围绕着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展开分析和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劳动投入与劳动生产率、工资与就业等问题与现象,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和劳动关系变化的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都是劳动经济学考察与讨论的范畴。劳动经济学所讨论、研究的问题不仅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及各类用人单位的的经营和管理、影响着政府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劳动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日益凸现出来,这些问题在崇尚“以人为本”的今天亟待得到深入研究和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同学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运行状况。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试题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答题技巧:对概念理解正确并准确书写。

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答题技巧:相关公式要列出并书写正确,要有详细计算过程,不能直接写结果,计算时要小心谨慎,不要出错。计算完成后可进行数学检验。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答题技巧:概念表述准确,简明扼要,要点全面。

四、论述题(12分)

答题技巧:列出相关知识点并展开阐述,要点全面、明确、清晰、一目了然,详细有条理,重点突出,充分,体现独立思考。

五、案例分析题(16分)

答题技巧: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事实和相关理论分析案情,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如果要求用图形分析,一定要把图形化出来,并且注意相关含义,保证图形的准确性。要有理论表述并且一定要与案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勿旁征博引,将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也东拉西扯凑字数,要有逻辑性、条理性。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导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了解)。

2、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了解)。

3、劳动经济学(了解):研究以提供劳务换取报酬的劳动力市场的学科,它主要考察劳动

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和结果,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理性决策以及与就业、劳动报酬、工作环境等有关的公共政策。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述

1、劳动力市场(了解):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以及运用

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2、劳动力市场分类(了解)。

3、全体劳动力(了解):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

门常设机构的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4、劳动力(重点掌握):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

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5、非劳动力(了解):又称非经济活动人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

动力队伍之外的人口。

6、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人数(了解)。

7、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重点掌握):(1)工资率。指单位工作时间内的劳动力价格。(2)

名义工资。指劳动者根据当前货币价值所得到的小时工资。名义工资对于比较各类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的工资收入是极为有用的指标。(3)实际工资。名义工资除以某种物价衡量指标。名义工资的实际购买力。

8、工资变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了解):(1)规模效应:较高的工资意味着较高的成本,

会导致就业水平的下降。(2)替代效应:较高的工资会导致雇主用资本替代劳动。

9、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了解):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反之,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

10、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了解):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

增加,反之,均衡工资率降低,均衡就业量减少。

衡工资率降低,均衡就业量无法确定。

供求变化均衡工资率均衡就业量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降低提高

需求不变,供给减少上升减少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上升提高

供给不变,需求减少降低减少

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不确定提高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上升不确定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不确定减少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降低不确定

第三章劳动力供给

1、决定可利用劳务总量的因素(了解):(1)人口的规模和人口构成;(2)劳动力参与率;

(3)每周或每年的工作时间;(4)劳动力素质。

2、劳动力参与率(了解):由实际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的比值所决定。在美国,潜在劳动

力或适龄人口是指人口总量减去(1)16岁以下人口;(2)被制度限制的人。实际劳动力包括:(1)就业人口;(2)失业但一直寻找工作的人。劳动力参与率(LFPR)=实际劳动/潜在劳动×100% 或 LFPR=劳动力市场上16岁以上非限制人口总量/非制度限制人口×100%。

3、基数效用论(了解)。

4、序数效用论(重点掌握)。

5、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假设(重点掌握):(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

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3)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6、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了解):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在

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入的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劳动收入的比率。

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了解):无差异曲线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闲暇与

收入的组合,任何一个组合与其他组合相较,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代比值均不同。因此边际替代率有无数个值,并且在曲线上从左向右表示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绝对值的递减是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

8、收入效应(了解):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引起

的工作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使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9、替代效应(了解):在保持(非劳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变化,在效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替代效应使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10、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了解):

11、工资率对劳动决策的影响(了解):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两个角度分析。

12、非劳动收入(重点掌握):指不通过劳动但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得的收入,如救济、补贴、

馈赠、抚恤金等。

13、非劳动收入对劳动决策的影响(了解):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用两个角度分析。

14、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重点掌握):分析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Es=

劳动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化的百分比。

15、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了解)。

16、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了解):假定:受工伤之后,

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分析: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第二,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这样,收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产生了收入效应,阻碍收益人重返工作岗位。结论: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

岗位。

17、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劳动供给(了解)。

18、 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了解)。

19、 基尼系数(了解):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

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

趋向不平等,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第四章 人力资本投资

1、 人力资本(重点掌握):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

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

度和健康状况。

2、

3、 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了解):(1)净现值法就是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

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为非负值,那么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

身观点的决策主体而言,就有继续投资的意愿;如果差额为负值,则投资中止。(2)内

部收益率法。(3)边际分析法(原理:MR=MC )。

4、 内部收益率法(重点掌握):在实际中,人们在计算内部收益率时,首先是通过使收益

的现值与成本相等,即根据 求出内部收益率r,然后再将这种内部收益率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加以比较。如果人力

资本投资的内部收益率r 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就是有利可

图的。

5、 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了解):(1)普通教育(智力投资):服务于未来的人力资源, 增∑

∑==+=+n j j j t i i i r C r B 11)

1()1(

加知识存量。(2)职业技术培训: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增加技能存量。(3)卫生保健:投资于人体生理素质。(4)子女教育。(5)寻找工作。(6)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6、教育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

7、在职培训及其模式(了解):德国模式;日本模式;北欧模式;自由市场模式。

8、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简单了解)。

第五章劳动力需求

1、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了解):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

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2、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了解):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

上,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3、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了解):工资率;产品价格变化;资本品价格变化;技术;时间

长短;企业目标;社会制度安排。

4、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了解):(1)数量众多的厂商为提供完全相同的职位而

在雇佣工人时相互竞争;(2)数量众多而且具有完全相同技能的劳动者独立地提供他们的劳务;(3)厂商和工人都是价格接受者,没有人能够控制市场工资水平;(4)具有完全的、免费的信息且劳动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5、完全竞争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了解):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MP

(L).P=W,即VMP=W。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与劳动的价格相等。

6、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了解):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

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

7、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了解)。

8、市场劳动需求曲线(了解)。

9、长期生产函数与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最佳生产方法的选择(了解)。

10、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了解)。

11、弹性(重点掌握):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

例来表示弹性。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1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重点掌握):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

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公式:(式中,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3、劳动需求工资弹性类型(了解):

14、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重点掌握):A类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

资率的反应程度。公式:e A,B = (⊿LA / LA)÷(⊿WB / WB)

⊿LA / LA = 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WB / WB = 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5、替代和互补效应(了解):总替代: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总互补:劳

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

1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了解):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

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2)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

第六章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

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了解)。

2、充分就业(了解):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导致充分

就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构成“充分就业”的就业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量。当劳动力供给曲线或劳动力需求曲线一方或双方都发生移位时,均衡工资的水平不同,其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也是不同的。

3、垄断条件下工资和雇佣量的决定(了解)。

4、工会与工资决定(了解)。

第七章工资理论

1、广义工资(了解):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

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所得、薪酬、劳动成本等都是广义概念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2、狭义工资(了解):是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

分。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3、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了解)。

4、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了解)

5、报酬制度和水平设计与员工激励(了解)。

6、效率工资理论的核心观点(了解)。

7、隐含合同(重点掌握):指企业与工人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是劳资双方有把工资

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

8、工资与薪水的区别(了解):

第八章劳动力流动

1、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了解)。

2、劳动力流动(了解):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岗位上的变换。包

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仅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升迁或下落等。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调换。

3、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了解):即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它行业就业)。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1)永久性迁移(2)常年型流动(3)季节型流动(4)临时型流动。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上看,可分为:(1)聚集型流动(2)扩散型流动(3)替代型流动(4)水平型流动(5)垂直型流动(6)跨越国境型流动。从流动的意愿上,可分为:(1)自愿型流动(2)非自愿型流动。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单向型流动(2)往返型流动(3)对流型流动。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上来看,可以分为:(1)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2)职业间的流动(3)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4)劳动力的产业流动(5)劳动力市场间的劳动(6)地区之间的流动(7)就业与失业之间的流动(8)角色转换流动。

4、影响劳动力移动的因素(重点掌握):1)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①劳动力流动的私

人成本:A、直接成本。B、机会成本。C、心理成本。D、风险成本。②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A、流动影响与地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税收水平,即存在劳动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其人均承担的与此相关的税收将下降,而人口净流出地区则人均税收上升(当公共服务由固定规模的公共设施提供时)。B、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的公共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流入地原居民所接受的服务质量。2)劳动力流动的收益:①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A、直接收益。B、间接收益。C、心理收益。②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劳动力流动通过市场和政府调节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①可以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②从长期看,可以减少劳动力闲置和浪费。③劳动力只有流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①劳动力流动可以减少地区发展差距。②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收入差距。③劳动力流动可以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5、劳动力流动模型(了解)。

6、托达罗城乡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1)假定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

动力,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的失业。(2)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过程。(3)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决策。(4)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过程。(5)政策主张。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

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严重失业问题。3)必须消除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4)不宜过分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7、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单了解)。

第九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1、歧视(了解):指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不同个人之间的报酬差别。

2、雇主歧视的影响(了解):(1)对受歧视者的影响:①在劳动生产率相同情况下,受歧

视者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只能接受更低的工资。②在企业中,受歧视者晋升机会会减少,只能在更低的岗位上工作。③如果非歧视雇主增加或歧视程度减轻,都有利于改善歧视者的地位。(2)对雇主的影响:①会造成生产率损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②从长远的角度看,雇主歧视会自动消失。

第十章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了解):(1)劳动力使用的变化;(2)机器和设备的使用;(3)产出结构:耐用品对经济周期变化比较敏感;服务产品不太敏感。

第十一章内部劳动力市场

1、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好处(了解):(1)通过严格地对薪水和工作的分配,内部劳动力市

场减少了高成本的个体讨价还价的机会。(2)与组织长期的依赖关系和组织为个人提供的晋升机会,其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承诺感。(3)有助于实现招募中的规模经济效益,并防止在初始雇佣中和晋升前的判断错误。(4)内部公平感。(5)申诉机制能为交易商提供有效率的方法,以解决并消灭包括雇佣冲突在内的各种纠纷,保证公平,并鼓励工人将冲突解决方式制度化。

2、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了解):(1)存在劳动力替换成本。(2)特定公司技能和在职

培训。(3)习惯势力。(4)建立员工忠诚。(5)激励。(6)筛选。

3、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实施激励机制(了解):(1)针对员工的报酬制度: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努力程度、工作质量);(2)针对管理者的报酬制度:年薪(短期激励)+股票期权(长期激励);(3)锦标制度与效率工资理论。

第十二章企业内的工资决定(了解)

第十三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了解)

第十四章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制度

1、实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意图(了解):公共就业服务旨在降低工作搜寻成本,而培训计划和其他许多针对青年的政策措施则是为了提高相关个体的可雇佣性,并帮助个体提高生产效率。其他政策具有降低劳动力成本或直接在公共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1)公共就业服务。目的是促进有空缺职位的厂商与求职者之间的匹配。(2)劳动力市场培训。在很多国家,如丹麦和德国,劳动力市场培训是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行形式是课堂

培训。一般期限较短,丹麦为三四个星期,美国平均持续3个月。(3)青年就业与培训措施。在大多数国家中,学徒制培训是针对青年的一种重要培训措施。学徒制培训一般包括课堂学习和在职培训。弱势青年或失业青年援助计划。美国职业训练营计划。旨在通过补贴的形式来激励雇主对弱势劳动者群体进行培训。一般持续3-12个月。在职培训结束后,雇主有机会永久性雇佣受训者。(4)补贴性就业。补贴性就业涉及面很广的措施。在私营部门,补贴性就业一般采取向雇佣某一特定群体成员的企业提供转移性支付的形式。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如,法国的低工资岗位工薪税减免。公共部门就业,主要针对青年和长期失业者。其宗旨是帮助失业者在公共部门找到临时工作,以便他们能够掌握最起码的工作技能或积累最起码的工作经历,为将来找到正规工作打下基础。

2、如何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掌握):(1)略低于AC ;(2)促进工作寻找;(3)就业奖励;(4)时间限定;(5)懒汉惩罚。

第十五章 失业理论与政策

1、 结构性失业(重点掌握):由于经济结构的长期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会引起劳动力需

求在产业、地区和职业结构上的变化,尽管有尚未就业的工人,他们的技能或所处地域却与职位空缺不一致。

三、重点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部收益率法

答题思路:内部收益率法:在实际中,人们在计算内部收益率时,首先是通过使收益的

现值与成本相等,即根据 求出内部收益率r,然后再将这种内部收益率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加以比较。如果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收益率r 超过了其他投资的报酬率s ,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就是有利可图的。

2、全体劳动力

答题思路: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全体劳动力包括所有16岁以上的、非专门常设机构的一切人员,即包括其中有收益的雇佣人员(含军人)、也包括暂时未被雇佣,但是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求工作的人。

3、替代效应。

答题思路:在保持(非劳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变化,在效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的愿意工作时间的变化。替代效应使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4、弹性。

答题思路:一般用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例来表示弹性。公式:弹性系数 =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5、广义工资

答题思路: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所得、薪酬、劳动成本等都是广义概念的不同形式的表达。

6、基尼系数

答题思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那么∑

∑==+=+n j j j t

i i i r C r B 11)

1()1(

基尼系数也越大。

(二)计算题

1、某劳动者上年的每月工资为4400元,如果劳动者所在城市的物价水平较上年上涨了10%,今年其货币工资较上年增加了20%。试求该劳动者今年每月的实际工资较上年增加了多少。

答题思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货币工资=4400×(1+20%)=5280;价格指数=1+10%=1.1;实际工资=5280/1.1=4800元;4800-4400=400元;所以增加了400元。

2、假设某特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为L=6000-100W,劳动的供给曲线为L=100W,试求:(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工资率和均衡的雇佣工人数量。

(2)假设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收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率为多少?

答题思路:(1)L=6000-100W,L=100W→ 6000-100W=100W W=30→L=100×30=3000(2)6000-100(W+10)=100(W+10) → W=20

3、某劳动力市场有 A、B 两类劳动力,并且相互影响。当 A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从 10元提高到 14 元,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 15000 人减少到 12000 人,同时 B 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 8000 人增加到 10000 人。

(1)计算 A、B 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2)判断这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

答题思路:(1)设 EA,B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WA/ WA 表示A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DB/ DB 表示B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利用公式:EA.B=(△DB/ DB) ÷(△WA/ WA) EA.B 代入数据:[(10000-8000)/8000] ÷[(14-10)/14],最后计算出结果。

(2)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值为正值,表示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关系。负值则为互补关系。最后根据结果进行判断。

4、在某一劳动力市场,当工资率为10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0万人;当工资率为12元/小时,劳动力供给为11万人。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劳动力供给弹性。

答题思路:e=ΔL/Δw=[(11-10)/10]/[(12-10)/10]=0.1/0.2=0.5即供给弹性为0.5(用绝对值表示)。

(三)简答题

1.简述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假设。

答题思路:(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3)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2. 简述劳动生产率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题思路:(1)劳动力使用的变化。(2)机器和设备的使用。(3)产出结构:耐用品对经济周期变化比较敏感;服务产品不太敏感。

3. 简述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答题思路:按流动的时间可以分为:(1)永久性迁移(2)常年型流动(3)季节型流动(4)临时型流动。从流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上看,可分为:(1)聚集型流动(2)扩散型流动(3)替代型流动(4)水平型流动(5)垂直型流动(6)跨越国境型流动。从流动的意愿上,可分为:(1)自愿型流动(2)非自愿型流动。在劳动力流动方向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单向型流动(2)往返型流动(3)对流型流动。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和职业上来看,可以分为:(1)企业组织内部的流动(2)职业间的流动(3)部门、或行业之间的流动(4)劳动力的产业流动(5)劳动力市场间的劳动(6)地区之间的流动(7)就业与失业之间的

流动(8)角色转换流动。

4.简述劳动力供需同时移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答题思路:

供求变化均衡工资率均衡就业量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降低提高

需求不变,供给减少上升减少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上升提高

供给不变,需求减少降低减少

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不确定提高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上升不确定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不确定减少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降低不确定

5、简述社会劳动总量的决定因素。

答题思路:(1)人口的规模和人口构成;(2)劳动力参与率;(3)每周或每年的工作时间;(4)劳动力素质。

(四)论述题

1.论述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答题思路:1)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①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A、直接成本。B、机会成本。C、心理成本。D、风险成本。②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A、流动影响与地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税收水平,即存在劳动人口净流入的地区,其人均承担的与此相关的税收将下降,而人口净流出地区则人均税收上升(当公共服务由固定规模的公共设施提供时)。B、流动使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的公共服务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从而影响流入地原居民所接受的服务质量。2)劳动力流动的收益:①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收益:A、直接收益。B、间接收益。C、心理收益。②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收益:劳动力流动通过市场和政府调节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收益:(1)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①可以实现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

②从长期看,可以减少劳动力闲置和浪费。③劳动力只有流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高其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3)能够促进经济发展。①劳动力流动可以减少地区发展差距。②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收入差距。③劳动力流动可以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2. 试论述实行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意图。

答题思路:公共就业服务旨在降低工作搜寻成本,而培训计划和其他许多针对青年的政策措施则是为了提高相关个体的可雇佣性,并帮助个体提高生产效率。其他政策具有降低劳动力成本或直接在公共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1)公共就业服务。(2)劳动力市场培训。(3)青年就业与培训措施。(4)补贴性就业。

3. 通过图形分析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答题思路:(1)劳动力需求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如图1,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反之,均衡工资率降低,均衡就业量减少。(2)劳动力供给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如图2。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反之,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3)劳动力供需同时移动对劳动力市场

均衡的影响。如图3。

图1 图2 图3

4.试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答题思路: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遵循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原则。可用图形表示。

(五)案例分析题

中国湖南省全省在业人口中,一周工作时间为一天的占2.4%、二天的占4.4%、三天的占7.9%、四天的占7.5%、五天及以上最多可以算到七天的占77.8%。

从湖南省在业人口的三次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在业人口一周工作时间满五天的比重依次为73.1%、87.9%、94.2%。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什么是隐性失业?

(2)如何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失业问题?

答题思路:

(1)首先回答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的划分依据,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进而可以阐释隐性失业的特征:1)表面上就业。从表面上年过些劳动者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但实际上是生产中的富余人员。从经营者的角度说,他们是冗员。2)无法准确识别。这类失业人员只能从对就业人口总体状态所进行的考察中确定它的存在,测量出它的程度,而不能从个别劳动者的状态中考察出来。

(2)思路要点:类型一:磨擦性失业,提供就业信息;类型二:结构性失业,提供职业培训;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只能降低其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类型三:周期性失业,宏观经济政策。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5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