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专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高考生物专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高考生物专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高考生物专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1.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清除体内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A.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若为“初次感染”则体内原来不存在“记忆细胞”。

答案 A

2.(2016·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B.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并产生更多的抗体

C.体液免疫中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能力完全丧失,体液免疫的能力减弱

解析溶菌酶杀灭病原体属非特异性免疫;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 D

3.(2016·广西来宾二模)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浆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

C.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不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B错误。

答案 B

4.(2016·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A.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D.若图中抗原为麻风杆菌,则还会引起细胞免疫

解析图中E细胞为浆细胞,它依靠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答案 A

5.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对于细胞1、2、3、4、5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

B.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接受抗原刺激后都能增殖分化

D.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细胞1、2、3、4、5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是成熟场所不同,A错误;物质a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吞噬细胞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表达,D正确。

答案 D

6.(2017·衡水中学摸底考试)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

B.T细胞会识别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解析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A正确;T细胞会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但不能裂解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裂解靶细胞,B错误;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脾脏、骨髓、扁桃体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D正确。

答案 B

7.(经典题)下列关于免疫细胞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T细胞分泌的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消灭寄生在其中的麻风杆菌

C.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恶性肿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B细胞能产生记忆细胞

解析浆细胞能产生并分泌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T细胞不能,A不正确;抗体不能作用于寄生在人体细胞内的病原体,B不正确;人体免疫系统有监控、清除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感染HIV导致T细胞被大量破坏而发生免疫功能缺陷,因此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要高,C正确;T细胞和B细胞均可通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不正确。

答案 C

8.(2017·衡水中学摸底考试)注射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B.疫苗可刺激T细胞产生抗体

C.疫苗可刺激浆细胞转变为记忆B细胞

D.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解析注射疫苗后可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所以疫苗可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A正确;疫苗可刺激B细胞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浆细胞不能转变为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可以分化为浆细胞,C错

误;第二次接种乙肝疫苗时,记忆细胞能快速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D错误。

答案 A

9.(2016·辽宁省沈阳市高三质监)疟疾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疟原虫可侵入人的红细胞和肝细胞,其代谢产物和红细胞碎片等被________细胞摄取,然后该细胞会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等物质,这些物质会作用于下丘脑的________,最终由于________收缩导致面色苍白;________收缩,引起寒战。

(2)疟原虫侵入机体后,可促使T细胞分泌________,该物质作用于________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________,此物质与疟原虫结合并凝集,阻断其传播扩散。此外,疟原虫的一些抗原作用于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进而特异性地杀伤________细胞。

(3)用青蒿素治疗疟疾,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1)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和红细胞碎片作为异物可以被吞噬细胞摄取,从而使吞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等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最终由于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面色苍白;同时由于骨骼肌收缩而引起寒战。(2)疟原虫作为抗原侵入机体后可被T细胞识别,促使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以作用于B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疟原虫侵入机体细胞后可引发机体进行细胞免疫,使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进而特异性地杀伤被疟原虫侵染的靶细胞。(3)青蒿素是植物代谢产物,不是人体的免疫物质,故用青蒿素治疗疟疾不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吞噬体温调节中枢毛细血管骨骼肌(肌肉)(2)淋巴因子B 抗体靶(宿主)(3)不属于

1.(2016·福建福州期末)吞噬细胞不参与下列哪一过程()

A.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B.第三道防线,对病原体的摄取、处理和传递

C.第三道防线,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第三道防线,吞噬消化抗体、抗原形成的沉积

解析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可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是效应T细胞的功能。

答案 C

2.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下图是它们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Ⅰ具有促进细胞D增殖分化的作用

B.细胞A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

C.物质Ⅰ和物质Ⅱ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细胞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解析物质Ⅰ是淋巴因子,细胞C是B细胞,淋巴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故A错误;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故B 错误;物质Ⅱ是抗体,淋巴因子与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故C正确;细胞B 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但不参与细胞免疫,故D错误。

答案 C

3.(2017·四川遂宁期末)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子细胞大部分为记忆细胞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解析B细胞接受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子细胞大部分为浆细胞,A错误;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体液免疫中效

应B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发生在细胞免疫过程中,C错误;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都有T细胞参与,因此,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D正确。

答案 D

4.(2016·河南八校联考)如图表示的是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垂体细胞的代谢,但是甲状腺激素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激素B,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细胞甲分泌抗体,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D正确。

答案 B

5.如图1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伤的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图1中细胞①为________,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________。

(2)靶细胞裂解后,抗原要靠________进一步清除。

(3)图2细胞为________细胞,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________。

答案(1)效应T细胞细胞免疫

(2)抗体

(3)浆体液免疫

6.(2016·广东七校联考一模,31)如图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刺激了图一中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当足量饮水1 h后,通过图一中a所示的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该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结果。

(2)图二是免疫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初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过程是________(填图中数字)。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系统的功能瓦解。请写出艾滋病患者体内缺少抗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时被位于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会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尿液。另一方面通过主动饮水后由图可知信息反馈到下丘脑属于体内的反馈调节机制,使尿量恢复正常。整个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所以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的结果。(2)此图中通过①过程将抗原消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通过②⑥(首次入侵)或②④⑥(再次入侵)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途径,甲是效应T细胞;

通过③⑦(首次入侵)或③⑤⑦(再次入侵)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乙是浆细胞,因此可见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针对侵入胞内的抗原,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其首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主要是细胞免疫的初次免疫。绝大多数的抗原是通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加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艾滋病病毒破坏T细胞后,这条体液免疫途径丧失,因此只保留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的,而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因此患者体内抗体较少。

答案(1)升高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负反馈(反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吞噬细胞②⑥T淋巴细胞被破坏,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不能有效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所以抗体大量减少

7.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请回答:

(1)经增殖分化形成细胞甲的B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________分化而来,细胞甲分泌的抗体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________。

(2)免疫是建立在细胞识别基础上的,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________(填物质名称)。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________病。

(4)图中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分泌量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在治疗中常使用________来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解析(1)细胞甲能分泌抗体,则细胞甲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浆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甲分泌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形成紫色复合物。(2)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糖蛋白。(3)由题图分析可知,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4)图中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的分泌量减少,临床中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来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1)造血干细胞紫色

(2)糖蛋白

(3)自身免疫

(4)减少免疫抑制剂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高二生物:特异性免疫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 / 高二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特异性免疫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 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二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 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2节免疫 一、 知识方面: (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理解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4)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师承上启下引入新课:关于特异性免疫具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特异性免疫 教师用摄像头展示:中国古代种人痘和詹纳种牛痘的图。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通过穿患者的衣服、用痘痂研细吹入鼻孔的方法预防天花,这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是一大创举,而詹纳的工作开创了免疫疗法的先河。 教师提问:为什么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的结构很相似,牛痘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与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相似,所以能用牛痘病毒刺激人体产生对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我们就把天花病毒、牛痘病毒都称为抗原。 1.抗原。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抗原的概念是: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1)由上述抗原的概念分析抗原有哪两种性能。(2)是否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抗原?(3)抗原具有哪些性质呢?(4)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与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吗?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分析讨论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关知识,明确如下问题:①抗原有两种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反应原性是指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每日一题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学霸推荐 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3.某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如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具备免疫的特异性 B.细胞内的抗原被该细胞呈递给B细胞 C.该类细胞还具有对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行吞噬处理的功能 D.该细胞会与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通过溶酶体裂解吸水涨破死亡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1.【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

高中生物特异性免疫教案及习题

高中生物特异性免疫教案及习题 1、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 呈递、识别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感应 增分阶段 再B细胞殖化次反应入增殖分化阶段 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 增殖、分化细胞 抗体淋巴因子效应阶段 抗原靶细胞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例1在免疫反应中: 我们通常把病毒、病菌等称为-----------------。而把人体产生的抵抗物质称为------------。 溶菌酶破坏入侵体内的病菌属于-------------------------。 脾脏清除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属于---------------------------。 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属于---------------------------。

例2用末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 如右图所示二周后 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B健康BB存活 ------------------------------------------------------------,所以, 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的传染病死亡,其原 因是---------------------------------------------------------------。S疫苗S病原体 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 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B个体会A健康AA死亡------------------。 1、在胸腺内发育的造血干细胞将成为…………………… A、淋巴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记忆细胞 2、给被狗咬伤的人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及预防的措施分别为………… A、抗原、消灭传染原 B、抗原、保护易感染者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高二生物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随堂练习

高二生物必修三随堂练习: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 性免疫 班级_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成绩_____ 一、选择题 1.狗常用沾有唾液的舌头去舔伤口,结果对伤口愈合有利,原因是唾液内含有 (A)淀粉酶(B)抗体(C)溶菌酶(D)溶酶体 2.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泪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细菌(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3.对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B)其包括三道对付病原体的防线 (C)皮肤、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其第二道防线4.当人体患了病毒性感冒,说明感冒病毒已突破了人体的几道防线 (A)一道(B)两道(C)三道(D)四道 5.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结构是 (A)吞噬细胞(B)杀菌物质(C)皮肤、黏膜 (D)抗体 6.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够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 7.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泪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细菌(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8.当皮肤破损后容易发生感染,其原因是 (A)大量出血(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损失(D)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9.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MHC是细胞膜上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B)人体白细胞能识别自身细胞的MHC (C)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标记与人体MHC不同(D)世界上每一个人细胞膜上的MHC均不相 同 10.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不可能的一项是 (A)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 (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C)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之后,形成效应T淋巴细胞和部分记忆细胞 (D)效应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11.关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B)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进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B细胞 (C)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不经过转移直接在骨髓中发育成T细胞 (D)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只有少部分死亡 12.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尽管手术做得很成功,但几周后这个移植的肾仍然坏死了,这是人体免疫反应造成的。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属于 (A)病原体(B)吞噬体(C)抗体(D)抗原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2节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及体液免疫———————————————自主梳理———————————————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子基础。 2.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的定义: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主要靠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 (2)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提示:初次免疫时,浆细胞只来自B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时,浆细胞不仅来自B细胞的分化,也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 提示: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应用示例]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1为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细胞1、2、3中均不含有该基因 C.细胞3的活化除了需要双重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细胞2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D.细胞5能较长时间记住抗原的特征,二次应答时同种抗原直接刺激细胞5 解析图中各种细胞均含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的该基因进行了表达。 答案 B [对点小练]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甲、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不一定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 D.细胞丙识别的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解析题图中的细胞甲为B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细胞丙为巨噬细胞,其中甲和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但乙不能接受抗原刺激,A错误。 答案 A ———————————————素养提升———————————————科学思维——抗原、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比较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学案 【学习目标】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前热身】——请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知识回顾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组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T 细胞迁移到_________中成熟,___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叫做________免疫。 4、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称为特异性免疫。 5、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____)引起。HIV 侵入人体后与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_______细胞。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T 细胞在接受________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__,效应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_________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三、 “三看”法判 定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构建体液免疫示意图

例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例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例3:(2015新课标I卷40,改编)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1)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将其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2)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例4: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CD4受体,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该受体并侵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性的产生与其他免疫应答的产生是有共性的,即均需抗原的诱导,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并具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但是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是引起正相的免疫应答,还是导致免疫耐受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主要与抗原物质和机体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一)抗原的种类 一般来说,抗原同诱发耐受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远,分子结构越复杂,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容易诱发免疫耐受,其致耐原性越强。易被吞噬细胞迅速摄取的抗原常诱发免疫应答,而缓慢或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的抗原则多为致耐原。 (二)抗原的性质 抗原的理化性状与免疫耐受的建立也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单体蛋白易诱导耐受;与机体遗传背景相近的抗原易诱导耐受(HLA相配) ;分子量小的抗原易诱导耐受;可溶性抗原较颗粒抗原易于引起免疫耐受性。 (三)抗原的剂量 足以诱导机体产生耐受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强免疫原性抗原大量注入时能引起耐受,再继续注入少量抗原,可延长耐受性;非聚合性抗原初次注入少量诱导耐受性,继续注入大量抗原使耐受性增强;TI 抗原高剂量容易诱导耐受,而TD 抗原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引起耐受。 Mitchison 在1964 年首次报道了高、低带耐受性现象。他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成年小鼠时,当注入低剂量(10 -8 mol /L )和高剂量(10 -5 mol /L )BSA后,动物均出现耐受,前者称为低带耐受性(low zone tolerance ),后者称为高带耐受性(high zone tolerance )。而注人中等剂量(10 -7 mol /L )BSA则引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机体产生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着参与的效应细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T 细胞所需抗原为B 细胞的 1 /10000 ~1 /100 ,而且发生快(24 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长(数月);而 B 细胞形成耐受不但需要抗原量大,而且发生缓慢(1 ~ 2 周),持续时间短(数周)。Weigle 研究指出,小剂量抗原引起T 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 细胞和 B 细胞都耐受。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动物的种属、品系及个体年龄均有关,随着个体年龄增大,抗原需要量相应增大。 (四)抗原注射途径 抗原的注入途径也能影响耐受性。一般是口服或静脉注入最易诱发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最难。静脉注射的部位不同也可能有不同后果。例如,HGG 经颈静脉注入引起免疫应答,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引起耐受;IgG 或白蛋白注入门静脉能致耐受,注入周围静脉则引起应答。有些半抗原经皮内注射,能与组织蛋白结合, 产生抗体及迟发型变态反应,但经口服或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则产生耐受性。原因可能是抗原经胃肠道消化后解聚,或在肝脏内解聚,因而进入血流到达淋巴组织的抗原都是非聚合体的缘故。 (五)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免疫耐受的维持需要体内有抗原的持续刺激,一旦抗原在体内消失,已建立起来的免疫耐受则逐渐消退。因此,单次注射缓慢分解的抗原(例如D- 氨基酸聚合体)诱导的耐受,比注射快速分解的抗原诱导的耐受持续时间长(小鼠可长达 1 年)。如果抗原是活的细胞(如骨髓细胞、淋巴细胞)时,有可能形成嵌合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耐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则因自身抗原的持续存在而终身保持耐受。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Owen 和Billingham 等人的研究资料表明胚胎期与新生期的机体极易诱导终生或长期的免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2节特异性免疫 课标要求核心素养 1.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说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是如何协调 配合调节机体的稳态。 3.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的相互关系。 1.生命观念:通过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 程,建立机体的调节稳态观。 2.科学思维:(1)概括并总结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2)构建模型进一步理解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机制。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身份标签 (1)本质:一般为蛋白质。 (2)特点:具有特异性,机体细胞、细菌、病毒等都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2.识别方式 免疫细胞是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病原体的。 二、体液免疫 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 (1)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2)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3)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4)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5)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6)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三、细胞免疫 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基本过程 (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 (1)系统角度: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 (2)信息角度: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1)病毒、细菌、机体细胞的分子标签都是相同的,一般都是蛋白质。() (2)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只通过记忆T细胞分裂并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通过这些信号分子,复杂的机体才能够实现统一协调,稳态才能够得以保持。() 答案:(1)×(2)√(3)×(4)√ 知识点一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图解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获得免疫性事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抵抗性。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它是机体与非自身的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诱发产生的免疫特性。这种获得的免疫性对诱发的抗原有特异性,所以获得免疫又称为特异免疫性或者适应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反应图解: 特异性免疫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细胞免疫

定义: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细胞免疫的机制和过程: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 Ts)。 Tc细胞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呈现病毒表达的抗原,并结合到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沟中,形成MHC-抗原结合物。被Tc细胞接触、识别后,Tc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靶细胞溶解而死,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癌变细胞也是Tc攻击目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患癌症。 TH细胞—CD4 receptor 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TH的受体能识别与MHC-II结合的外来抗原。MHC-II 类分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细胞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