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_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_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第一节_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_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第一节_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_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第一节_区域和区域差异(第3课时_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学案

第3课时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学习目标 以不同经济地带为例,比较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范围(包括的省份)

a .东部经济地带: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b .中部经济地带: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

c .西部经济地带: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

2.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③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④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⑤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⑥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

(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⑦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便捷。

(2)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较远,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⑨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⑩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回答1~6题。

1.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农业发展与分布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部地带商品粮基地数量最多,故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

B.西部地带有三大牧区,在我国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C.东部地带各省市都临海,是我国的海洋渔业基地

D.三个地带都有商品粮、棉基地分布

2.关于我国三个地带工业发展与分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全部集中在东部

B.东部地带工业最发达,中部地带工业基础最薄弱

C.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比较发达

D.东部以轻工业为主,中部以重工业为主,西部以能源工业为主

3.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特点不同,表现在()

A.东部交通便利,不存在交通运输紧张状况

B.东部以海运为主,中部以河运为主,西部以公路运输为主

C.中部的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D.铁路、公路线路密度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4.下列关于三个地带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生产和消费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中部、西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很丰富

B.东部能源和矿产资源种类少、储量少、开发少

C.东部石油丰富,中部煤炭丰富,西部水能蕴藏量大

D.东部能源生产大于消费,西部和中部能源消费大于生产

5.三个地带发展过程中都要克服的问题()

①三个地带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②东部和中部的干旱和洪涝问题都比较严重③东、中、西部都面临着大江大河的防洪和防凌(凌汛)问题④东、中、西部的交通设施落后和交通运输紧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三个地带中沿边省区最多、陆上邻国最多的是()

A.东部地带B.中部地带C.西部地带D.中、西部地带

方法技巧练

方法顺口溜记忆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

读“中国轮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实线画出三个经济地带的界线,并把东部(A)、中部(B)、西部(C)标注在图上。

(2)据图分析东部经济地带的主要区位优势。

(3)西部经济地带和三大自然区中的哪些自然区有吻合之处?简要分析说明该经济地带

城市人类活动的情况。

方法技巧

东、中、西依次低,水平低,速度低,考查原因可知底,东部地区平原低,气候湿润人口集,交通发达区位齐,西部地区距海远,山地崎岖气候干,交通不便区位差,地带经济不发达。

顺口溜记忆是高效记忆的一种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选择题

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图”,完成1~2题。

1.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中部工业化水平较高

B.中部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优于东部

C.中、西部地带,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而东部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D.中、西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较大比重

2.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对外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开放次序

B.西部地带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吸纳外资的能力较强

C.西部大开发并不包括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D.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3.下列关于东部经济地带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的热带区域全部在该地带②我国的开放城市全部在该地带③该地带并非都是直接濒临海洋的省、市、区④东部地带各省、市区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下图,回答4~6题。

4.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乙

5.就乙省而言,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③第三产业>第一产业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乙省区所在的经济地带,其特点有()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②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③我国的海洋水产区都分布在这个地带④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正式提出了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建议国家将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西安关中经济圈联合起来,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并明确为全国第四增长极。

材料二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带分布图,圆圈内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

(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在海陆位置上的最大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

(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简述“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多选)()

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引擎和龙头

B.利于三大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

E.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第3课时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练

1.D

2.C

3.C

4.A

5.A

6.C

解析第1题,成都平原位于西部地区,故三个地带都有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分布。第2题,中部地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故重工业比较发达。第3题,东部交通便利,但仍存在交通紧张问题,公路密度西部大于中部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第4题,中部和西部矿产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第5题,西部地势起伏,落差大,大江大河洪水威胁不大,东部地区不存在交通设施落后问题,故③④错。第6题,西部地带邻国众多,边境线长。

方法技巧练

答案(1)略。(2)东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3)西部经济地带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部分和青藏高寒区的部分,还包括属于东部季风区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属于地势第二级阶梯的许多自然地形区。其中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对人类活动最主要的影响是水源不足,农业活动以旱作农业和绿洲农业为主;青藏高寒区内部垂直分异明显,人类活动也深深地打上了垂直分异

的烙印。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及其差异的考查。准确地记忆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三大地带的主要差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沿海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天津和北京。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两湖(湖南、湖北)、两西(山西、江西)、安徽和河南。中国的三大自然区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一、选择题

1.C

2.A

解析第1题,注意三个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第2题,西部地带的开放程度较低,吸引外资能力较弱;西部大开发包括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竞争力。

3.答案 D

解析我国的开放城市除在东部经济地带外,在中西部经济地带也存在,如长江沿江开放城市和西部沿边开放城市等。东部经济地带除北京不直接临海洋外,其他省级行政单位均临海洋。东部经济地带各省级行政单位全部位于东部季风区内。热带区域并不全部在东部经济地带,如云南南部是热带区域,但不在东部经济地带,故选D。

4.B

5.C

6.A

解析第4题,分别读出甲、乙、丙三省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率,根据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率由小到大的顺序,可以确定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读图可知,甲、乙、丙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中,丙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之和最大,据此可确定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丙。第5题,首先读出乙省区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和产业结构,然后进行比较,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率最高(约48%),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15%),故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最低;与此相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率最低(约19%),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约49%),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第6题,我国海洋水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也是东部地带,由题可知,乙属于中部地带,故③④错。

二、综合题

7.答案(1)位于内陆地区

(2)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河流、铁路)呈条带状分布

(3)有利因素: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比较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自然条件较好(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较充足),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以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交通比较便利。(任答三点即可)

(4)ABCD

解析第(1)题,“西三角”经济圈位于内陆地区,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均位于沿海地区。第(2)题,读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带分布图可知,西部地区产业地带以城市为中心,沿河流和交通线呈条带状分布。第(3)题,“西三角”经济圈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较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以大城市为依托,交通便利,并在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方面具有优势。第(4)题,联合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西安关中经济圈建设“西三角”经济圈,利于三大城市之间的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区域城市化进程,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和龙头,集聚资源、资金、人才等,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部地带、中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理解各个经济地带应当根据各自优势和问题确定其发展方向。 2.了解三个经济地带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理解协调发展对缓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距扩大趋势上的作用。 能力目标 能正确分析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该经济地带,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劣势的了解,以及各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优势和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 ●教具准备 1.“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1999年三个地带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份额”扇形图 2.我国重要农业基地统计表,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比较表,中国政区空白图 3.“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示意图的投影片,三个经济地带比较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讲授新课] (板书)§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东部地带 (承接)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出示投影)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

三个经济地带

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 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 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 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 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 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 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 同学们可看图1.10 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 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九章第一节教案

一.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心地理论开始形成,而克里斯泰勒则是第一位将零星的中心地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者。 二. 要讲述中心地理论,先要理解几个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心地是指能够向 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一般可用:C = B1-B2表示 公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从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心性也就是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三.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门槛距离小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则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等于呢,就刚好获得利润。 四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的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他首先假定了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美]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美]艾伯特?赫希曼,潘照东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白雪梅,中国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陈鸿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崔功豪、魏清泉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方创林,区域发展规划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刘再兴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陆大道、刘毅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陆大道、刘毅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孙久文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王一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吴传钧、刘建一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教案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教案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 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 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 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 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 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 系呢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 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 速度。 [板书]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第一单元第四节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教材分析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着。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

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一、本课先是分地带分析各地带的发展特点,然后又站在更高的层次,从总体上讲述三个地带协调发展的方向。今后我国三个地带的发展,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带的优势,选择适合各带的发展方向。为此,各地带在确定其方向时,应首先分析其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其优劣势作出选择。这种分析决策的方法不但在宏观领域内可以应用,小到如一个省、一个城市、一个项目等微观领域,也可以应用。所以,本课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各地带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之外,还应让学生掌握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本课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组织,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分析每个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时,都是从工业、农业、交通和与其他地带相比所特有的方面来分析。这些知识在初中地理中也有涉及,因此,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注意与初中地理的区别:初中地理主要是分部门来讲述,如“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等等;而本课是分地带来总结,把初中地理的内容落实在

《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久文 叶裕民编著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区域经济学 目录以及考研参考书 一、招生目录简介 二、参考书详解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901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参考书 101思想政治理论 1、《考研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核心考点》风中劲草 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题》肖秀荣 ②英语 《考研英语词汇乱序版》新东方 ③数学 1、《李永乐考研数学--数学复习全书+习题全解》 李永乐 2、《经典400题》李永乐 3、《李永乐考研数学历年试题解析真题》李永乐 ④《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刘英骥编著)《经济学教程》2012年第三版,经济日报出版社(张连城编著)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城市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谭善勇王德起编著 《房地产经济学》第2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张跃庆等 公共课参考书简介 一、英语篇 一、【考研1号】《考研真相》 很多学生在复习英语时都会有三个困扰:词汇量少,文章难以理解以及没有做题技巧,掌握不了规律。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来说,这些问题俨然是横阻在他们通向高分之路上的三座大山,难以逾越。而《考研真相》则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整体思路和学习方法,具有针对性地为其铺就了复习之路,帮助他们在考场上挥荆斩棘,取得理想的成绩。 帮助词汇记忆——大纲词汇注释、MP3 学生们词汇量匮乏的原因有二:一是原有的基础词汇不多,二是缺乏记忆方法,单词总是背过就忘,即使有固定的词汇资料和复习计划,收效也并不理想。 这本书首先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便捷。很多同学记忆词汇的方法是只对单词进行简单机械地背诵,这样不仅无法有效地记忆单词,更不能掌握单词的多种释义和用法,很难实现单词的记忆和运用。为解决这一难题,书中特意为每篇阅读文章中的大纲词汇开辟专栏——【文章词汇注释】,并加以详细说明,包括音标、词性、多种常见释义以及词组搭配和例句说明。将词汇与文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更多更全的方面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同时,本书大胆创新,推出了全书美音慢读的MP3音频文件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不仅能够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对常用词汇的认知和记忆,也为其提前打好了复习听力的基础。 词汇量很重要,但究其本质还是要学会运用。词汇环节较弱的学生无需特意背诵单词,只需在复习真题时着重掌握这一模块,不仅加大了词汇量,更能将其灵活运用在理解文章、理解题意和写作上。 理解文章内容——图解难句,逐字分析 面对大量陌生的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很多学生在理解文中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词汇的问题已经在上以缓解得到解决,而针对长难句的棘手问题,本书也有充分的准备。 本书在每篇阅读文章后会挑选五个【经典难句】进行详细分析,以【结构图解】的形式直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班级:07级地理科学姓名:周院学号:075021005 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大势,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 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二、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特征 (1)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 个省、市、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较好,经济国际化程高,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 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 、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内地争能源以及市场、人多地少的现象。 (2)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 个省、区。本带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带之间,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东靠西移”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因此,本带最大的特点是过渡型的经济带。从总的方面看比西部地带基础好,但不如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资源比较丰富,煤、石油、铜、铝、铅、锌、钨、锑等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占全国重要地位。水能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很多工业部门,特别是原材料生产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科技力量比较强,历史开发比较早,传递信息比较快。中部地带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要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牧、淡水养殖基地,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为发展轻纺、食品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3)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9 个省、自治区。本带地处我国的西部,深入内陆,地势较高,地域辽阔,人口较少。从总的方面看,自然资源最丰富,而经济基础、科技力量、交通运输等条件都不如东部和中部地带。本带经济发展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林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草原、牧区建设,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同时具有发展沿边贸易的优势。但目前勘探不够,开发利用更少。这一地带除四川盆地、陕西关中、甘肃兰州附近等少数地区以外,工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交通不便,人口和城市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都不够发达,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三、三大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226-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依据,掌握各个地带的位置和围。 2.了解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它们是我国最显著的地带性经济差异。 3.了解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理解这种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三个地带GDP的增长”折线图、“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比较”“三地带国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两表格及“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扇状百分比图的阅读,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原因,提高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重点 三个经济地带的围组成 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经济差异 ●教学难点 影响我国经济地带划分的因素。影响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因素很多,有区位因素、资源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影响等多方面,教材中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来讲述:一个是自然因素,另一个是社会和经济因素。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片: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三个经济地带GDP的增长图,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全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图 2.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分布图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讲授新课] (板书)§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背景介绍)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 叶裕民版)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讲义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 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 1

高三地理 第一单元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大纲人教版

高三地理 第一单元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大纲人教版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知识归纳 ???????←???????? ?????????????????????????????????????????东部改革开放起步早结构相对较优东部地区的 心理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社会经济基础存在着社会和经济原因地理区位不同气候地形自然原因影响因素较慢发展速度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个省市区西部西部次于东部发展速度次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个省市区中部中部最快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个省市区东部沿海东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0914—— 学法建议 1.学习本节内容首先是要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各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组成的省市区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加以识记,同时结合区位特征、地区特征加以识记,如东部经济地带包括除台湾省外的所有沿海的省市区和北京市(不临海),西部经济地带包括西北地区的5个省区和西南地区的5个省市区。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统计图及统计数据的运用。一是根据三个经济地带田)P 的增长、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比较和三个地带田)P 所占比重的变化,总结三个经济地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二是根据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与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差异的关系。 3.要注重对经济地带性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可将三个经济地带进行成因比较。如对三个经济地带自然原因的分析如下表: 思路分析 A 选项中北京、上海、南宁均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B 选项中重庆属西部经济地带,武汉属中部经济地带; C 选项中的合肥及 D 选项中的长春、哈尔滨也均属中部经济地带,均不符合题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 (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资料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 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传播等。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区域投资环境、区域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等。

国开-50610-区域经济学教程作业一--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教程作业一-学习资料 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 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 第1题 1、有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学下了一个形象的定义: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叙述性 b. 理论性 c. 概念性 d. 应用性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应用性 第2题、()是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a. 经济资源 b. 社会资源 c. 自然资源 d. 环境资源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自然资源 第3题()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a. 自然资本 b. 经济资本 c. 社会资本

d. 人力资本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人力资本 第4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阶段。 a. A 传统社会阶段 b. D 工业化后期阶段 c. C 工业化中期阶段 d. B 工业化初期阶段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C 工业化中期阶段 第5题一个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人均gdp的增加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的() a. 产品收入系数 b. 支出弹性系数 c. 收入弹性系数 d. 产品需求系数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收入弹性系数 第6题人们将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总支出的比值称为() a. 基尼系数 b. 恩格尔系数 c. 支出弹性系数 d. 收入弹性系数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恩格尔系数 第7题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的主要特征。大机器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最新进的技术,最直接地实现创新和技术进步,并且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Px表示输出商品的价格总指数,Py表示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指数。如果一个地区的T值不断增加,则意味着该区域输出商品价格总水平比输入商品的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幅度大,说明区域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区域贸易条件恶化)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1、3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考点搜索】 中国存在不同发展地区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知识纲要 ◆重要图 释 1、图 1.9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图” 掌握三个 经济地带的地理分布,学习时要结合中国政区图及其区位特征加以记忆。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带包括了沿海所有的省、市、区,西部和中部的分界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2、图1.10 “三个经济地带GDP 的增长图” 该图反映的是各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回答图下的问题来理解这种变化。三个地带的GDP 都在增长,但东部地带增长最快,西部地带增长最慢;1980—1999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拉大,说明了各个地带发展速度不一致。 【学习策略】 通过阅读、使用专题地图,比较、归纳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和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表1-8: 经济地带 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 (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暂未包 括港、澳、台) 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 10个 面积比重(%) 16(小) 27(中) 57(大) 人口比重(%) 41.1(大) 35.7(中) 23.2(小) 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 社会原因 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个经 济地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经济发展速度差异 影响因素 自然原因 经济原因 划分 依据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导论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