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血管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肝血管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肝血管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肝血管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

肝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以及与常见其它疾病的鉴别。方法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搜集其ct诊断方法。结果 120例患者均为肝血管瘤,其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在造影剂强化时的“慢进慢出”改变。结论肝脏血管瘤很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时才被发现,ct强化是确定肝血管瘤的金标准。

【关键词】肝血管瘤;ct强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自然人群尸检发现率为0.35-7.3%[1],占肝良性肿瘤的

5-20%[2]。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2010年5月以来,我院

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现就对其临床ct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以来,我院ct室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85例患者是经临床查体发现,35例患者因血管瘤较大,出现腹痛腹胀的临床症状就诊,b超可疑血管瘤,后经ct强化扫描确诊,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0cm,最小的直径为0.5cm。

1.2 方法采用simens公司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刘建军 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有人认为,发生在肝脏中的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肿瘤较小,大部分患者不引起症状。 一、肝脏毛细血管瘤 常较小,直径一般在1-3cm,为肝内的毛细血管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单发的多见,也可为多发。 声像图表现: 1、肝脏的外形、轮廓多无变化,只有当病变较大,并位于近肝脏表面处,轮廓可稍有突起。 2、大部分病变区境界清晰,回声较高而分布尚较均匀;少数病变区回声低于肝组织回声,仅与周围肝组织之间有回声较高而明显的线状境界。 3、病变区内部均可观察到细小如大头针状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并可观察到有些肝组织内的小血管直接通入病变内部,使病变区边缘出现凹陷性缺损。 4、病变可为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靠近肝脏边缘或肝表面处、临近肝内较大血管或与肝内血管有密切关系。 5、病变远侧回声多无明显变化。 6、随访观察,短期内病变区多无明显增大现象。 7、彩色多普勒检查: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内血流难以显示,少数

病例可见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有相连的细小静脉血流,血流分布可以稀少或较密,对低回声型血管瘤的诊断极有帮助。 二、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本病多为单发性,一般生长缓慢。大的血管瘤可出现上腹肿块,,肝肿大,肿块有的可压缩,有的硬而有结节感,。切面上肿瘤呈紫颜色,系由多数囊状或筛状间隙所组成,间隔厚薄不一,囊腔内充满血液,形成的血栓及间隔可发生钙化。 声像图表现: 1、肝脏有局限性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 2、病变区范围常较大,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有的可不清晰。 3、病变内部回声强弱不一,呈条索状或蜂窝状,并有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其内侧壁多较整齐。如有钙化灶存在,可出现小区强回声并伴声影。 4、如病变部位位于肋缘下或剑突下时,稍加重探头压力,常可观察到病变区前后径缩小,内部无回声区亦同时有缩小征象,去除压力后,仍恢复至原来图像。 5、后方回声不增强。 6、彩色多普勒检查:病变区常可显示较多的条状、点状静脉血流,有的血流与周围肝组织血流相通,如检出病变内有小区窦状静脉血流时,诊断更可确定。 三、临床意义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定期检查身体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肝血管瘤是肝胆外科疾病,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治疗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肝血管瘤B超确诊率为57.0%-90.5%,超声造影为94%,CT为73.0%-92.2%,MRI为84.0-92.7%,肝动脉造影为62.5%。 B超 超声检查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普遍率高,无创伤痛苦,安全可靠,可短期反复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获得更多的信息,它是CT、MRI所不及的。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造影超声 近年来,造影超声在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广大医生所认识。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增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肝组织,这种“慢进慢出”的增强特点与螺旋增强CT类似。有报道造影超声对小肝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达100%、87%、94%。 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形,CT值约30HU左右。动态CT或螺旋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多数具体典型表现:在快速注射对比剂后20-30s内,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状强化,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脏的增强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注射对比剂后50-60s,即进入门静脉期增强,对比增强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延迟扫描,整个肿瘤均匀增强,增强密度也继续下降,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增强密度,整个对比增强过程出现“早出晚归”的特征。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然而肿瘤周围部仍显示这种“早出晚归”的特征。 MRI

最全的ct诊断报告模板.doc

CT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 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2.左/右侧额/颞/顶骨骨折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梭形致密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隙增宽,脑白质塌陷,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见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颅内未见异常。 颅内未见异常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 颅内未见明显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颅骨内板下方未见明显局灶性高密度影,骨窗示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垂体腺瘤

矢状面定位像示垂体窝扩大,横断及冠状面鞍内及鞍上可见类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X cm,边界清楚,平扫呈等密度,CT值 Hu,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 Hu,冠状面见肿块呈"花生米"状,在鞍隔平面受阻变窄呈束腰征象,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鞍上池变形,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积水。 垂体内小低密度影,符合垂体微腺瘤。 垂体冠状面直接增强示垂体上下径为 cm,上缘膨隆,垂体密度欠均匀,于垂体左/右侧/底部见一小低密度影,直径约为 cm,垂体柄向左/右侧偏移,正常垂体明显均匀强化,鞘底骨质下陷,鞍旁及鞍上其它结构未见异常。 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 于脑内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变,平扫呈低密度,中央坏死呈更低密度,病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颅咽管瘤。 横断面扫描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X cm, 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可见壳样/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

CT报告模版

颅脑 <<所见>>左外侧裂池密度增高,侧脑室及三四脑室未见扩大变形,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未见异常,断端对位可。枕顶部皮下软组织肿胀。 <<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三四脑室及侧脑室无变形及移位征象,脑沟裂未见明显增宽变窄,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左额部头皮软组织弧形隆起,皮下脂肪间隙密度增高。<<诊断>>头皮血肿 <<所见>>右额颞顶部颅板下见新月形略高密度影,密度不均,最大截面约11*1.8cm,相应皮髓质交界内移,脑沟消失,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左移约0.9cm,脑颅骨未见异常。 <<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 <<所见>>左外囊区见一最大截面约3.9*1.8cm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侧脑室未见明显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未见异常。<<诊断>>外囊出血 <<所见>>双侧额顶部颅板下见新月形脑脊液样密度影,相应脑沟受压变浅,脑室无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未见异常。 <<诊断>>硬膜下积液 <<所见>>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三四脑室及侧脑室无变形及移位征象,脑沟裂未见明显增宽变窄,中线结构居中。骨窗脑颅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请复查 <<所见>>双侧额叶白质见多发小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侧脑室略扩大,脑沟裂见增宽、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脑内散在缺血、梗死灶 <<所见>>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侧脑室略扩大,脑沟裂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骨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老年性脑改变 <<所见>>双侧半卵圆中心区见多发小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侧脑室略扩大,脑沟裂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未见异常。 <<诊断>>双侧半卵圆中心区缺血、梗塞灶 <<所见>>双侧基底节区见多发点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楚,侧脑室略扩大,脑沟裂无加深,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未见异常。 <<诊断>>双侧基底节腔隙灶 胸部 <<所见>>双肺实质内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不清,以右肺为著;段及段以上支气管开口通畅,两肺门未见明显增大,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冠脉走行区见条状钙化斑块影,双侧胸膜腔见少量液性密度。心包未见积液。 <<诊断>>双肺炎症 冠心病CT表现 胸腔积液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最新资料推荐------------------------------------------------------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 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或 CT 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者 83 例,其中女 39 例,男 44 例;年龄 21~85岁,平均 52. 1 / 5

3 岁。 其中,因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住院期间发现 23 例,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口服水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先扫描定位相,在定扫描范围,采用容积扫描,先平扫,设靶血管,进行动脉期/、门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呈等密度者 15 个,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密度不均 15 个,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延

浅谈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浅谈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T14:28:04.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谢丽芬1 李东圃2 [导读]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谢丽芬1 李东圃2 (1揭阳市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揭阳522000) (2揭阳市揭东县曲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揭阳515500) 【中图分类号】R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109-02 【摘要】目的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结果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回声稍低者有16例,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结论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血管瘤B超检测声像图表现 在肝脏的B超检查中,肝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对肝血管瘤患者的B超声像图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在8~74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 2.5周岁。全部患者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均为进行常规体检或对其它疾病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 1.2 方法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 1.3 仪器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是日本东芝Nemio型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为3.5MHz。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88例患者中,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这些患者在声像图方面,肝内探及类圆形或圆形的稍强回声团,边界较为清晰,在肿瘤内部能够发现管状、大头针状的细小的无回声区,组成筛状结构,同时可见一些肝组织小血管与病变内部联通,周边未见低回声晕环。回声稍低者有16例,患者的肿瘤呈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 3 讨论 肝血管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若为先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若为后天性疾病,则主要是因为肝内小血管组织发生感染、肝组织局部出现内出血或血肿机化、坏死等所诱发的患者肝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停滞、静脉淤血膨大、血管海绵状扩张。如果按照病理结构对其进行划分,则可将肝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两类,前者是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后者是由毛细血管构成。患有肝血管瘤的病人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大多在进行B超检测的时候偶然发现。 在声像图方面,肝血管瘤患者主要表现为强回声、低回声以及混合回声三种类型,其中,强回声患者较为多见,在本次研究中,共有72例患者为强回声,占总数的81.8%。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声像图表现造成影响。患者血腔是否出现了继发性的变化、腔间纤维结缔组织的多寡以及肿瘤内血腔的大小都会对内部回声的表现造成影响。例如血栓的机化。若患者的肿瘤结节内部呈现出强回声光团,那么他们的血腔往往比较狭小,并被显著增厚的纤维组织所环绕;若患者的强回声光团内可见网络结构,那么他们的血腔会较其他患者更大,而腔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则相对更薄;若患者的声像图为低回声的网络状结节,那么他们的肿瘤内部会存在多个相对较大的或独立、或相互融合的血腔,腔间主要为输送且薄的纤维结缔组织,还会有血栓形成。在那些表现为混合图像的患者中,血管瘤会较其他患者更加巨大,血腔大小不等,腔间存在着薄厚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血腔内部则存在着钙化、肌化、出血坏死或血栓等复杂的病理变化。这些都是导致B超图像杂乱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临床检测的过程中遇到此种病例,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到仔细观察,并尽可能进行一些其它的检查,以便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因误诊而导致患者最佳治疗时机的错失。 一般来说,肝血管瘤病变都难以显示出血流,少数患者能够显示出病变组织内部与周围组织通过一些或密集、或稀疏的细小静脉血管相连。小肝癌患者则大多呈现出低回声区,不仅轮廓更加清晰,而且分布也更加均匀,有时会表现出包膜,病变内部无筛状结构。 总的来说,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海玲,郝娟.56例肝血管瘤的B超诊断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6),87-87. [2]刘传奇,徐卫东.CT与B超结合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5):17-18.

ct诊断报告

ct诊断报告 CT模板 一、颅脑 1、颅脑平扫 双侧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脑沟未见增宽,中线结构无偏移。所见颅脑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2、增强 双侧颅内动脉走形自然,轮廓、形态正常,管腔未见明显狭窄、扩张。双侧脑实质、软脑膜未见异常强化。中线结构无偏移,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脑沟未见增宽。所见颅骨骨质未见异常。 意见:颅脑增强扫描未见异常。 1、硬膜外血肿 左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梭形高密度灶,最大截面积约1.5cm*5.9cm,边缘光滑、清晰。病灶密度均匀,CT值74Hu,临近脑组织受压向内移位。右颞叶见右小片状稍低及等密度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最大截面约1.1*1.4cm,余脑实质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左颞骨乳突部骨质见有线样低密度影,邻近颅外软组织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 意见:1、左颞、顶部硬膜外血肿;2、右颞叶脑挫裂伤;3、左颞骨骨折;4、左颞、顶部软组织肿胀。 2、硬膜下血肿 右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新月形等、高密度带影,CT值35~52Hu,最大厚度2.1cm,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向内移位;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明显左移,余脑实质未见异常。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1、右额、颞、顶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大脑镰下疝。 3、脑出血 右侧小脑半球见一团片状高密度影,最大截面约3.4cm*4.0cm,病灶密度均匀,CT值67Hu,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带环绕,部分层面病灶与第四脑室相连。脑干受压、轻度变形,四叠体池受压缩小。侧脑室、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形态、大小正常,内见有条片状高密度影。余脑实质未见异常。颅骨未见骨折征象。 意见:右侧小脑半球血肿破入脑室。 4、脑梗死 右侧额、颞、顶叶见有大片状低密度区(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布),部分边界模糊,密度较均匀,CT值17Hu,灰白质交界线消失,邻近脑沟变浅,同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轻度左移。左枕、顶叶亦见有小片状楔形低密度影,边缘模糊。余脑实质未见异常。颅骨骨质未见异常。意见:1、右侧额、颞、顶叶大面积脑梗死;2、左顶、枕叶脑梗死。 5、脑膜瘤 平扫:纵裂前部见一近椭圆形等密度团块影,约2/3位于大脑镰右侧,1/3跨镰突向左侧。病变密度均匀,CT值35Hu,边界较清晰,最大截面约3.5cm*4.5cm,其周围双侧额叶白质内见有大片状低密度带。双侧侧脑室额角及鞍上池受压变形,余脑实质密度正常。颅骨未见异常征象。增强:上述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边缘见有迂曲增粗的线样强化,大脑镰受压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肝血管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对63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环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扩大或呈等、高密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填充呈等密度改变。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肝;血管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资料与方法 本组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21-62岁,平均41.3岁。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较典型,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变化。采用西门子AR.C 及欢悦双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8-10 mm、层距8-10 mm,病灶处3-5 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3 ml/秒,开始注射后延时20-30秒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并对病变区进行延迟扫描。 2结果 平扫所见:病灶位于右肝前叶16例,右肝后叶21例,左肝18例,肝左右叶多发者8例,共85个病灶。其中呈圆形、类圆形病灶76个,长条形病灶9个;78个病灶边界清楚,7个病灶边界欠清。病灶内径最大11 cm,最小0.8 cm,多数为2-5 cm。77个病灶呈均匀低密度,CT值23-45 Hu,8个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增强所见:73个病灶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呈结节状强化(34个)、环状强化(11个)及斑片状强化(28个),强化程度接近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强化区逐步向中央扩展,密度逐渐下降,部分病灶高于同层肝实质密度;延迟扫描病灶完全或大部分等密度充填71个,高于肝实质密度3个,低密度区明显缩小11个,其中8个平扫所见病灶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 3讨论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 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 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 1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颞/顶部颅骨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顶部颅骨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未见异常。 3脑挫伤 脑实质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 脑实质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占位性病变 1单发和多发占位 (1)单发占位 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多见于胶质瘤。水肿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 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 脑实质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 脑裂、脑池扩大,其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鞍区占位性病变 1鞍占位性病变 蝶鞍扩大其中间可见大小为X*X的低/等/高密度,鞍背骨质可受压变薄可向鞍上池突入,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大小形态正常,中线无移位,增强后病变呈环状或明显强化,多见垂体瘤2 鞍上占位性病变 鞍上池显示不清,鞍上池见混合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周边可见不规则钙化,三脑室扩但中线不移位,脑池脑沟显示小或正常,增强后肿瘤实质有不规则强化/强化不明显。多见颅咽管瘤或生殖细胞瘤。 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或交通性脑积水) 1脑干占位性病变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1-07-14T13:46:40.7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南文广[导读] 目的旨在提高超声对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 南文广(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白云铁矿医院 014080)【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249-01 【摘要】目的旨在提高超声对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15例肝低回声血管瘤的声像特点结果 15例肝低回声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规则,其内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低回声外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可有轻度增强。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肝脏低回声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质上是一个缓慢流动的血湖,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在超声上表现为强回声型,若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弱回声比较罕见,诊断较难,本研究旨在提高超声对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被手术及CT MRI检查证实的肝脏低回声血管瘤患者15例,女性9例,男性6例,年龄30---55岁,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无相关临床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Medeson SA—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7MHZ。患者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检测肝脏占位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及回声,然后观察病灶内有无血流,血流丰富程度,分布和走向情况,若探及血流,则测量血流频谱,必要时对少血流病灶进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 病灶回声类型分为:(1)高回声型(2)低回声型 (3)混合回声型(4)嚢性型(5)等回声型本研究单独讨论低回声型,同时扫查腹膜后淋巴结。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和大小 15例患者检出18个病灶,左叶单发9例,右叶9例。发生在肝脏任何部位,左右两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直径约1.0-3.2cm,平均2.6cm。 2.2 二维超声表现 18个病灶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其内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当“小等号”回声位于瘤周时可形成所谓“周缘裂隙证”。低回声外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环绕。不同的病例瘤周高回声线厚度略有差异,但在同一病例其厚度均一,瘤体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 2.3 彩色多普勒表现 18个病灶,12例病灶内可见散在分布不规则:小等号“状微弱血流信号,6例未探及血流信号。 3 讨论 肝脏血管瘤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少见并可转为后者,因此,肝血管瘤重要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湖。一般认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血管瘤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可发生肝脏任何部位,左右两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可单发或多发,肉眼观肿瘤呈紫红色或兰色,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镜下血窦壁为单层内皮细胞的血管间隙,各间隙之间为厚薄不一的纤维间隔,纤维间隔起自瘤体中心,然后延及整个瘤体,血管瘤大小不一,以直径2-3cm多见。 血管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和邻近器官受压情况。 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一般分为:①高回声型②低回声型③混合型④囊性型⑤等回声型。由于低回声型血管瘤体积较小,发病率较低,所以应慎重分析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的超声表现及声像图动态变化以资于肝Ca的鉴别。通常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外周有高回声包绕,其内可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而低回声型肝细胞癌外周有声晕,癌肿内虽仅有稀少血管断面显示,但富有高速血流,超声多普勒容易检查到血流频移信号及血流彩带。再者,应对血管瘤的声像图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因血管瘤生长缓慢,所以随访其声像图可数年内无明显变化。也有个别病人血管瘤生长较快,但其经线的增长率很少超过20%,这比恶性肿瘤慢的多。此外,血管瘤的数目也可能增多。但是这些变化仅发生于某一时期,而且很缓慢,另外肝核素扫描、动脉造影及CT有助于鉴别诊断。比较上述检查方法,超声多普勒无创、易行可重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肝血管瘤的诊断及中医治疗

肝血管瘤的中医诊治 肝血管瘤(中医名为: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肿瘤,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引起食欲不振、嗳气、胁胀痛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症瘕范畴。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节,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脉络,与血气相结聚积而成症瘕。 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血瘀之偏重。 如血瘀,就采用: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走窜经络。如气滞,就采用: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活血化瘀;炒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采用经多年铁氏祖方临床实践成果首创:“活血化瘤系列”与“清肝解毒颗粒”制剂疗效更佳。 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血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活血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血药的同时,配炒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散结,而且能通络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组成:党参30g,赤芍、枳壳、郁金、白术、鳖甲各15g,当归、柴胡、茯苓、鸡内金、淫羊藿、山茱萸各12g,三棱、莪术各10g,丹参、何首乌各20g。 疗效:经服药1个月后自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佳。继以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经ct复查肿块比前缩小1/3。后以上方加工成药散间断服至1年。经省某医院彩超检查:肝脏右后叶见1个椭圆形结节状肿物,回声约2.2cm×1.7cm,肿块周边尚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呈较强回声。提示:右肝结节型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肝血管瘤。随访近2年,患者体健,能正常工作。 组成:柴胡、郁金、赤芍、白芍、枳壳、甘草、丹参、刘寄奴各10g,鳖甲6g。 加减:肝质硬者,加三棱、莪术、黄芪;神疲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白术;结石者,加大黄、金钱草;胁胀痛者,加丝瓜络、金橘叶。 制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煎40分钟。配用蜈蚣12条,参三七15g,土鳖虫30g,研末装胶囊。3粒(约1g)/次,3次/日,口服。 疗效:用上药治疗肝血管瘤21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以上就是我们对肝血管瘤的治疗偏方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患者。虽然说偏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一定要让医生看过以后方可食用。在此,祝患者早日康复。

中心医院CT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CT诊断报告模板 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2.左/右侧额/颞/顶骨骨折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梭形致密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隙增宽,脑白质塌陷,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见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颅内未见异常。 颅内未见异常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 颅内未见明显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颅骨内板下方未见明显局灶性高密度影,骨窗示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垂体腺瘤 矢状面定位像示垂体窝扩大,横断及冠状面鞍内及鞍上可见类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 X cm,边界清楚,平扫呈等密度,CT值 Hu,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 Hu,冠状面见肿块呈"花生米"状,在鞍隔平面受阻变窄呈束腰征象,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鞍上池变形,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积水。 垂体内小低密度影,符合垂体微腺瘤。 垂体冠状面直接增强示垂体上下径为 cm,上缘膨隆,垂体密度欠均匀,于垂体左/右侧/底部见一小低密度影,直径约为 cm,垂体柄向左/右侧偏移,正常垂体明显均匀强化,鞘底骨质下陷,鞍旁及鞍上其它结构未见异常。 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 于脑内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变,平扫呈低密度,中央坏死呈更低密度,病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Word整理

肝血管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的 CT 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 分析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结论: 对于有典型的 CT 增强表现的肝血管瘤患者, CT 可做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 表现;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9)11-0788-01 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 4%~7%。 50%~70%的肝血管瘤无临床症状,仅在查体或其它原因行 B 超或 CT 时发现,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1]。 本文对 83 例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肝血管瘤患者 83 例,其中女 39 例,男 44 例;年龄 21~85岁,平均 52. 3 岁。 其中,因右上腹部不适、隐痛就诊发现 15 例,住院期间发

现 23 例,余者为体检发现。 检查前 30 分钟患者空腹口服水 1000ml,扫描前 10 分钟再次口服水 300ml,以充盈胃肠道。 使用西门子 64 排螺旋 CT 扫描机,先扫描定位相,在定扫描范围,采用容积扫描,先平扫,设靶血管,进行动脉期/、门静脉区和平衡期扫描,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度为 4. 0~5. 0ml/s. 图像重建轴位均为7mm 和 1mm。 2 结果 2. 1 大小和部位: 83 例血管瘤中, 72 例为单发,其中右叶 52 例,左叶 20 例;多发 11 例,其中 4 例均位于右肝。 83 例共发现病灶 116 个,其中直径大于 5CM 者 12 例。 2. 2 CT 平扫: 在 116 病灶中,呈等密度者 15 个,呈高密度 1 例为脂肪肝,密度不均 15 个,余者均呈低密度。 2. 2 CT 增强: 17 个病灶为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 3 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边缘点状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填充; 86 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片状或环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仿,门脉期强化向病灶中心扩展,延迟期后呈等或略高密度; 19 个病灶延迟中央见低密度区,呈不规则、裂隙状或星形。

ct诊断报告

第1节颅脑 1、正常颅脑 CT平扫: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内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 (1)脑梗死 A)缺血性梗死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 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 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3)脑动脉瘤 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局部中线结构左侧移位。增强: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60HU左右,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骨窗未见骨折改变。 3、脑肿瘤 (1)脑膜瘤 右侧额叶类圆形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灶与额骨内板广基底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增强检查可见病变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CT诊断报告书写技巧 第1节颅脑 1、正常颅脑 CT平扫: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增宽或狭窄,脑室大小、形态,位置 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池、脑室未见异常。 2、脑血管病 (1)脑梗死 A)缺血性梗死 左侧额顶叶脑实质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邻近脑 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示左仅0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B)出血性梗死 右额顶叶可见扇形低密度灶,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可见 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为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池及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1cm。侧脑室旁 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 (2)脑出血 A)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 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78~90HU,病灶周边可 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 B)动脉瘤破裂出血 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较清,出血破人侧脑室,脑室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亦 可见高密度影。余脑实质密度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 C)脑血管畸形出血 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后方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 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3)脑动脉瘤

放射科CT诊断报告模板

放射科CT诊断报告模板 1.头颅 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脑液腔系统未见变形、扩张,中线结构未见移位,所示颅骨结构未见异常。 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并多发脑梗塞CT表现:双侧侧脑室周围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减低区,边界不清,双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见多个点片样低密度灶,大脑半球脑沟略宽深,脑室系统略扩张,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脑出血:脑实质内???侧基底节区近侧脑室前角处可见高密度区,范围约为???×???cm,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侧脑室受压移位。侧脑室内见高密度液平。 脑挫伤:???额叶及???颞叶可见不均质密度影,以低密度为主,范围约???×???cm。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脑室、脑池、脑沟未见明显扩张。颅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部软组织肿胀。 小血管性脑缺血并多发脑梗塞:双侧侧脑室周围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双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见多个点片样更低密度灶。大脑半球脑沟略宽深。中线结构未见移位。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基底节区梗塞:?侧基底节区见点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脑液腔系统无明显增宽,中线结构无移位。 脑内多发缺血灶:???侧基底节、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区见多发点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脑液腔系统无明显增宽,中线结构无移位。 脑萎缩:脑回变薄,脑沟脑裂加深,脑室系统扩大。中线结构未见移位。 垂体CT扫描未见异常:鞍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垂体内未见异常强化区,垂体未见局限性突起,垂体柄未见增粗及偏移。鞍区骨质未见破坏。垂体微腺瘤:垂体显著强化,密度欠均匀,其???侧部可见一低密度区,大小约为???mm,局部突起。垂体柄增粗且向???偏移。鞍区骨质???未见破坏。 顶深部小缺血灶:侧顶深部见小点状低密度灶。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未见移位。所示颅骨未见异常。 额部脑膜瘤:???部颅骨内板下见一半球形高密度影,大小约???X???cm,边界清晰,以广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病灶呈明显强化。病灶内可见钙化。周围脑回受压、塌陷。病灶邻近骨质???。中线结构未见移位。脑室系统未见异常。 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双侧额顶部颅板下可见弧形低密度影,脑实质受压、内移,脑实质内未见异常高密度影。脑室、脑池、脑沟无明显扩张。中线结构未见移位。颅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蛛网膜囊肿:???侧颞极区见低密度区,边缘平直,大小约???X???cm,邻近脑组织受压,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区。脑室、脑沟无明显扩张。中线结构未见移位。颅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转移瘤:侧大脑半球内见多发高强化结节灶,最大者位于???,大小约???X???cm,灶周见指状低密度区,脑室系统受压推移。 胶质瘤:???叶见一??? X ???cm大小的低密度灶,病灶呈花环样明显强化,灶周见低密度水肿区。侧脑室明显受压,变狭。中线结构向???移位。所示颅骨未见异常。 顶部皮下血肿:脑实质内无明显密度及形态异常改变区。脑室、脑池、脑沟无明显扩张。中线结构居中。颅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侧顶部皮下可见范围约为×cm的高密度影。 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侧丘脑区近侧脑室处可见高密度区,范围约为??×??cm,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同侧脑室受压移位。双侧脑室及第三、四脑室内均呈高密度铸型。 结节性硬化:双侧脑室外侧壁见多发高密度结节灶;半卵圆中心见多发斑片样低密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