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关键词:乡土资源园本课程

内容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社区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以认为,园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发掘与利用幼儿课程资源的过程。基于此,我园近几年开始对教材资源、环境资源、家长、社区资源、活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进而建构成我园课程的园本化。

我认为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园和当地的课程资源,应充分的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当前,各省各级幼儿园都在努力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课程研究,乡村幼儿园更可以借助并发挥农村的特点和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来推进课程的改革。

正文: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因此,各园都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利用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选择其中最适合的教育内容逐步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应充分的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尝试多渠道、多方位的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多纬度、多角度的对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并依托于多个课程文本,在实施的过程随机灵活变动,逐渐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这就是一个课程园本化的过程。

为了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家乡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我们可把研究的中心任务,努力挖掘并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把它们的潜在价值整合到课程建设中,逐步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当然,所有这些探索,都应该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特色。

我们幼儿园利用社区周围独特环境,开展了以《我爱沂源》为主题的系统活动。在制定《我爱仙境蓬莱》系列主题活动时,充分利用沂源丰富的人文景观、古建筑特色等内容,采用借鉴和生成积累相结合的方法。在关注幼儿兴趣的同时,重视生成活动的研究,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课程改革。如主题活动《沂源的美丽风景》、《好客沂源》《沂源的各行各

业》、《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就是我们教师生成活动的结晶。从尝试的效果来看,乡土资源的利用,不仅是一次非常好的对幼儿进行历史文化熏陶的教育契机,还促进了幼儿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我们的做法是:

一、找准切入点。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拥有可供选择的丰富多样的现成的幼儿园教材和其他幼儿教育参考资料,有数不胜数的系列教具、玩具,为什么还要挖掘与利用园外那些“土东西”?我们认为,发掘与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也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使幼儿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

因此,我们认为,在园本课程开发时,首先应该找准切入点,做到“向内看”:盘点自己的家底,发扬自身的优势,光大本园的传统,以避免办园模式的“千人一面”。

因此,我们认为,利用这样的园本特色,对幼儿园进行历史文化熏陶,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二、明确指导思想和主题目标。

开发乡土园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园本课程开发必须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其次,必须是幼儿园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这个思想又是具体的,贯穿于幼儿每日活动中,更是活的,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开发乡土园本课程的主题目标是:让幼儿了解沂源特有的人文景观、商业网络、古建筑特色等,培养幼儿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幼儿学习多途径收集信息,养成乐于与同伴

交流、合作的习惯;让幼儿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使他们能用游戏、语言、美工、音乐等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三、编织合理的活动网络和学习重点。

在课程研究、编制过程中,作为课程开发者的老师应该时时问“为什么”:课程目标是否适合本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过高还是过低,课程内容是否考虑到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切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又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是否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是否考虑到师幼互动;评价德系是否符合本园、本班的实际等等。

学习重点

生活活动:

1、提醒幼儿注意个人卫生,知道保护视力;能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2、引导幼儿在上幼儿园的路上,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并讲给小朋友听,搜集关于家乡的图片,照片资料及特产等。

3、结合主题了解我国、我省的有关名胜及传说,丰富幼儿对家乡、祖国的认识。

环境创设:

走廊环境:

分为七个板块:图说沂源、好客沂源、沂源的骄傲、各行各业、沂源丰收季、风土人情、我爱家乡幼儿画册。

室内环境:

1、张贴或自制家乡版图,利用小标记标出当地名胜或特产。

2、让幼儿将收集到的房屋图片、道路图片、城市新貌图片布置到展板上。把在各旅游地

拍的照片和带回的特产设计成个人旅游展。利用区域活动时间向同伴和老师介绍,并邀请家长参观。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带幼儿参观本地市貌,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房子、农贸市场、马路,请社区内有关人员讲社区近半年来的变化,引导幼儿关注社会生活。参观农贸市场。

2、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房子、通讯、道路的图片和资料,使幼儿感受生活的幸福、美好,激发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建议:

1、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名胜、文化和特产,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自豪感,增进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设计本主题的主要意图。建议本主题活动为3-4周。

2、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家乡的亮点,引导幼儿形成新的主题。

3、本主题需要大量的影像、实物、图片、照片等资料,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区及自然等资源,配合主题的进行。

四、特色化课程的开发

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对当前幼教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不管是生活也好,游戏也好,孩子由此打下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在农村,开展种植认识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动植物方面可以突出并特色加强。在城区交通便捷,经济繁荣。交通安全方面可以突出并加强,这也是张雪门老师所说须适合孩子所需要的。

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作用,要、明确:我们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更承担着创造、整合、调整、平衡课程内容的任务,有了这个自主权,要敢说敢做,从

而使我们在实施中能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积累经验,这些资料经验是保贵的,将会一届一届的流传。也是自己园中的特色教材,老师也可根据经验的提升将主题年年更新。园本化特色课程也是个动态的、灵活的、开放的,是师生、家园在实践过程中共建的。

参考文献:

1、《纲要》

2、《幼儿园的课程》

3、《幼儿园体验、探究、交往课程》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苗淑燕

2011、12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内容摘要:近年来幼儿园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研究的氛围日趋浓厚,如何有效推进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规程中指出:学前教育机构要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整体的体验,来生成课程内容。强调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主张教育者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丰富幼儿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园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从而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丰富经验,更容易激发他们去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农村的乡土资源唾手可得、取之不尽。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幼儿园课程中使幼儿园的活动更具时效性和 地方特色,我园为此做了乡土资源在园本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课题研究园本课程乡土资源 我园所倡导的园本化课程建设是指幼儿园教育本土化问题的研究,是指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使主题内容本土化,使课程能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和内涵。现在向我们走来的各种课程、各种教育观念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基本都满足了国家课程改革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一基本导向,

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总是敞开胸怀拥抱、吸纳着各种新的观念、新的课程,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一味照搬,我们要采用的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内化积淀,转化行为;创新发展,唯我所有”的方式。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吸取各方所长,在借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土的教育资源,并指导幼儿通过学习本土的文化知识,找到定位课程和本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发展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我园地处较偏远农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幼儿园周边有许多乡土资源,我们挖掘民间资源开展了有关民俗民风教育的课程。此外利用我园在民间童谣教学研究方面所积淀的经验,在课程中注入民间童谣特色,开展园本化特色课程等。 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 农村本土资源丰富,花、草、木都能激发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如幼儿利用收获后丢弃的稻草制作了花篮、小动物等工艺品;教师带领幼儿利用休息散步时间精心收集了各种凋谢的花瓣、树叶创作了各种贴画作品;同时我们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自然物品,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各类教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利用贝壳帮助幼儿巩固排序、分类等知识。用泥巴做成冰糖葫芦、月饼、小老鼠、小刺猬、小坦克等等或做摔泥巴的游戏;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内容的尝试

精心整理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苟月芳 (甘肃省宕昌县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甘肃宕昌748500) 摘要: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及乡土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园本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宕昌县的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建构,并论述了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乡村幼儿教育,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 自 “各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通过对《指南》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乡土赖以展开的教育资源,开发我园的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于是开发挖掘本乡土教育资源,生成园本课程是我们的出路。宕昌县气候多样,资源富集。中药材种类达69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境内有金属矿16种,铅、锌、金、锑储量较大。境内不仅有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红色圣地哈达铺,还有国家AAAA 级自然风景区官鹅沟,有古朴神秘的宕昌古国遗址,既然我们宕昌有这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

色,何不好好利用呢? 《指南》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所接受。而“乡土”课程资源是具体的,幼儿就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如家乡的名胜古迹,美丽的官鹅沟和古羌国遗址,城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家乡建设和变化,勤劳的劳动者……都是幼儿可 的“, 活动《搭凉亭》;语言活动:儿歌《美丽的官鹅》,谈话活动《美丽的官鹅沟》;艺术活动:美术《官鹅沟的树与湖》,音乐《欢迎来到官鹅沟》,音乐游戏《小袋鼠》;社会活动:认知交流《长征圣地——哈达铺》,活动区活动《我喜欢的官鹅沟》;数学活动《五个手指头》;健康活动《去官鹅沟》《套圈》《洋芋搅团品尝会》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还根据季节的变化,我们又有了《绿的世界》的主题活动,生成了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和《彩色的官鹅沟》,科学活动《记录春天》和《有趣的蝴蝶》,健康活动《踏春天的官鹅沟》等。就这样我们以自然资源为基点,通过预设主题和生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间发生联系,并利用适宜的现成的教材改编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构建了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

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它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课程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xx县素有“鱼米和蔗糖之乡”的称号,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以此为突破口,将家乡的乡土资源作为一部真实、形象、生动的教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让孩子们真实地了解和感受乡土的特色,十分有意义。那么幼儿园里的乡土课程该怎样开展,怎样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xx是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位于福建沿海中部。xx文化源远流长,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因戏剧成绩突出,被誉为全国"戏曲之乡";崇尚武术是xx的优良传统,xx的田径运动尤为活跃。曾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xx画家人才辈出,故有"画乡"之称誉。李霞、李耕、黄羲等国画家,是xx画派的奠基人;xx物产丰富,名果龙眼素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誉,度尾产的文旦柚,被誉为无籽密柚。生产的无土无铅"松花皮蛋",是全国第一家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蛋品;xx工艺历史悠久,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五雕"、"五编"、绘画、漆器、首饰、刺绣、仿古等8大工艺类别;xx依山濒海,胜景荟萃。主要景区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自然景观。同时,我们还查阅《xx县志》等的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发动了许多老师、家长帮我们搜集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童谣、歌曲,这些具有乡土文化资源都为我们园本教学提供了基础。

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仙游县第二实验幼儿园陈益琴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它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课程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仙游县素有“鱼米和蔗糖之乡”的称号,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以此为突破口,将家乡的乡土资源作为一部真实、形象、生动的教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让孩子们真实地了解和感受乡土的特色,十分有意义。那么幼儿园里的乡土课程该怎样开展,怎样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

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仙游是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仙游文化源远流长,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因戏剧成绩突出,被誉为全国"戏曲之乡";崇尚武术是仙游的优良传统,仙游的田径运动尤为活跃。曾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仙游画家人才辈出,故有"画乡"之称誉。李霞、李耕、黄羲等国画家,是仙游画派的奠基人;仙游物产丰富,名果龙眼素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誉,度尾产的文旦柚,被誉为无籽密柚。生产的无土无铅"松花皮蛋",是全国第一家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蛋品;仙游工艺历史悠久,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五雕"、"五编"、绘画、漆器、首饰、刺绣、仿古等8大工艺类别;仙游依山濒海,胜景荟萃。主要景区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自然景观。同时,我们还查阅《仙游县志》等的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发动了许多老师、家长帮我们搜集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童谣、歌曲,这些具有乡土文化资源都为我们园本教学提供了基础。 面对这深厚的文化,我们构筑乡土教育课程时,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乡土资源是否都适宜幼儿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正面反

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 (2014-08-16 16:02:40) 转载▼ 分类:教育随笔 标签: 情感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就是他成长的精神摇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也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广义教材”的概念和观念,从“课本才是教材”的狭隘理念中走出来,自觉从农村儿童生活的环境中、从社会文化活动中,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材料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逐步培育幼儿喜爱家乡的乡土情怀。下面我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探析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调查: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资源现状与问题(以苏中地区一个县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与教材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师资来源杂乱而无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少普通话标准、能具备一定课程实施能力的幼儿教师。现在,公办教师92%以上在城区幼儿园工作,中心园有47%人事代理教师,村办园大多数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培训,在语言教育活动中,64%的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活动目标,不能及时、有效利用周围环境资源。 教材方面:适宜资源单调而欠缺。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主题活动中语言方面的内容52%偏向城市化、文学化,真正贴近农村生活、适合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画册很少。缺乏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系列

浅议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关于乡土原材料的使用

浅议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关于乡土原材料的使用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因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具和教材都极为匮乏,因此幼儿园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利用乡土材料开发相应教具和玩具,提高保教质量,同时提升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目前解决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落后的积极探索的途径。 关键词:乡土材料;农村;幼儿园;活动角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好坏对儿童的一生成长发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幼儿成长所处的环境对幼儿后期的记忆和影响更不可忽视。 但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和城市地区幼儿园相比较,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由于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发展较为滞后。但农村地区也有着城市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乡土材料,这些则是城市地区幼儿园不可能具备的,如果农村幼儿园在其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农”味的农村生活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自然乡土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材料,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乡土材料是农村幼儿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材料,从使用成本上分析是价值便宜,而且基本上不用花钱。并且农村地区幼儿园在

利用乡土材料创造性制作成玩具后,农村地区的幼儿可能会因为较为熟悉从而导致很感兴趣,从而改变教具缺乏导致农村地区的保教质量较低的状况,同时也改善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环境同时,使用乡土材料制作教具有利于拉近教学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激发幼儿探索的精神。因此,由于乡土材料存在以上优点,如果农村幼儿园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开发玩具和教具资源可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提升幼儿身心发展,对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乡土材料的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农村地区教具和玩具的相对不足。以农家生活为立足点的乡土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及幼儿所理解的、熟悉的生活和劳动经验。因此利用开发和运用这些乡土资源可以弥补农村幼儿园教学设施相对不足。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材料可以满足农村幼儿游戏的需要。乡村地区的幼儿园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使用乡土材料制作玩具和教具。通过制作乡土材料质地的玩具也是幼儿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体现。 另外选择不同的乡土材料,幼儿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个人爱好和制作方法不同,幼儿可在玩具制作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经验。另外,农村幼儿园开发这些乡土材料并将其运用到游戏中,让幼儿置身于丰富的活动环境。比如和同伴相互合作用包装带扎成毽子,碎布做成飞鱼,棉纱头编成揪尾巴等,通过合作提高了幼儿的合群性、社会交往能力。这些自制游戏材料幼儿随时

乡土资源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乡土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浅谈“麦秆”在我园的妙用 [摘要]: 我园地处村镇,周围农田环绕,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特别是“麦秆”,在农村取之不尽,随处可见,正是符合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那么如何真正利用好麦秆这一自然资源呢?我园遵循《纲要》的精神,围绕“十一五”课题《建构乡土化园本课程的研究》,对麦秆这一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这一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方面促进了对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显示出了乡土资源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乡土资源麦秆特色氛围区域内容身体素质教育素材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于农村的幼儿园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其乡土资源,多挖掘农村的自然物,让它们能充分地得到运用。对于“麦秆”这一乡土资源,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挖掘的: 一、营造特色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从整体上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将麦秆融入幼儿的生活,参与到幼儿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让孩子们感觉到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走入我园,具有农村乡土文化的环境会使人们流连忘返,只要稍稍留意就能阅读出其中蕴藏的教育信息。 1、创设环境显乡土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麦秆”之美为主题对本园进行整体环境创设,在园内的走廊、楼道、教室等地方分别悬挂“麦秆龙”、“麦秆帘”和麦秆编制的各种

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活动

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活动 盛云霞丹阳市吕城幼儿园 212351 摘要:整合乡土科学资源,选择和运用适合的乡土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探索(农村3~6岁)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以此有效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引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提高幼儿科学素养,让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为孩子终生的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乡土资源。 农村是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最好的环境,由于农村自然物的直观性、可取性和操作性而受到农村幼儿的喜爱,因此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及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是可取的。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多思考,去探索。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农村幼儿园的特点,在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积极挖掘幼儿的潜能,从而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彻底解放幼儿的手脚与大脑。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天然场所,我们要充分发挥大自然赋予的优势,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在游戏中获得。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自然、社会方面的一些粗浅知识,启迪智慧,同时,也是向其进行品德教育、兴趣培养的好途径,是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多年来受传统观念束缚,不少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在科学教育中存在着相应多的问题,阻碍了幼儿素质教育的推行,主要表现在: (1)教学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充分挖掘各地教育资源来充实教材。 (2)教育目标狭窄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德育,教师仅仅把教会幼儿掌握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兴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幼儿园中班乡土特色课程:小小护林员

幼儿园中班乡土特色课程:小小护林员《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课程已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条件,这也是实施《纲要》的实践策略。结合我园“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绽放”的办园理念。我园在走廊和各个区角中投放了许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游戏活动材料,如:稻草、竹节、布袋等做成的各种体育器械材料。在引导幼儿使用这些材料的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稻草玩具很感兴趣,显然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稻草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材料,为了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设计了中班健康活动《小小护林员》,旨在充分利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发展幼儿钻、爬、跳、平衡等动作技能,让幼儿体验玩稻草玩具带来的乡土情趣。 活动目标: 1、体验玩稻草玩具带来的乡土情趣。 2、通过玩稻草绳,发展幼儿钻、爬、跳、平衡等动作技能。 3、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活动准备: 草绳若干、mp3《加油,小宝贝》、钢琴曲《春野》、伐木声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教师创设故事情节:孩子们,最近森林里的大树被光头强砍伐了很多,我们是小小护林员,要保护大森林,就必须先锻炼身体、练好本领,才能打跑光头强。 热身运动:韵律操。 二、基本活动 1、师:队员们,这就是我们练习本领的工具(出示草绳圈) A、平衡练习:幼儿将草绳圈放在头上练习平衡。(提醒幼儿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让绳圈掉下来) B、爬行练习:幼儿将草绳圈展开拉起来,变成隧道幼儿从下面爬过。(引导幼儿要手脚协调一致地爬行) C、钻的练习:幼儿将四根草绳连在一起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洞,然后幼儿从洞里钻过去。(侧站,团身将一只脚先从草圈中伸出,然后低头钻过,身体不能碰到圈。)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 二、结合乡土资源课题研究,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我园申报了县级实验课题《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近三年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并将其运用于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主要针对“民间童谣”、“民间游戏”、“民间手工艺”三方面开展的,在教学中,童谣可以和教材同步进行,以童谣为纽带,联系教材及其相关领域。例如,童谣《筛麦秸》,就是综合了健康、语言领域的活动。儿歌内容是“筛筛筛麦秸,麦秸开花结石榴。石榴籽我吃了,石榴皮我卖了,叮啊铛的过来了”,幼儿一边唱一边做游戏,“两幼儿两手相扣边晃动边说儿歌,当念到叮啊铛的过来了时,将胳膊撑起并翻转过来成背靠背”。琅琅上口的儿歌,加上有趣的游戏,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使孩子们在相互游戏中锻炼了交往能力,这样孩子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我们还组织幼儿“画童谣”,让孩子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激发了儿童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给孩子以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感受,都要好好保护,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想象、创意。允许孩子夸张、离奇的想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孩子用画笔画出来。就开发出幼儿多方面的思维空间。如童谣《月亮》“初一

一根线,初二看的见,初三初四像弯眉,五六大团圆”。为了便于记忆可以边念边画,赋予童谣形象化。在画的过程中,既让幼儿对月亮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发掘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增强了幼儿的记忆。很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个浓缩、完整的故事,老师带领孩子们把童谣改编成小型故事表演,开发幼儿的表演能力。在改编过程中,让孩子的想像自由驰骋,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便会乐此不疲来学。如童谣《抱狗》,我们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小朋友学会说童谣,然后选定角色,有独白、有大娘、有抱狗人。独白:“撒把麦秧,撒把糠,一直撒到王家庄,王家庄里有一对小花狗,回来回去咬一口,大狗咬俺俺不怕,小狗咬俺俺打它。”抱狗人:“大娘!开门!”大娘:“乎腾腾吓散了架,半夜干啥?”抱狗人:“抱恁那小狗啊!”大娘:“小狗还没睁眼来,恁走吧!”整个过程老师都是在一旁指点,让孩子们自己动脑,自己想像,自编动作,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又锻炼了表演能力,使教学目标轻松的完成了。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我还还在大班开展了创编童谣教学活动,我们根据传统民谣的形式,鼓励孩子们结合周围事物、景物、人物,即情即景地创编。例如教学童谣《姓啥》时,孩子们创编出很多的句子,原文是这样的“你姓啥?俺姓李,姓李的孩子好吃梨。你姓啥?俺姓张,姓张的孩子好吃糠;你姓啥?俺姓王,姓王的孩子好吃糖;你姓啥?俺姓宋,姓宋的孩子好吃杏。”孩子们创编出“你姓啥?俺姓陶,姓陶的孩子好吃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

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初探容摘要:近年来幼儿园教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研究的氛围日趋浓厚,如何有效推进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规程中指出:学前教育机构要构建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容,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整体的体验,来生成课程容。强调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主教育者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丰富幼儿活动的经历和体验,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园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从而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丰富经验,更容易激发他们去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农村的乡土资源唾手可得、取之不尽。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幼儿园课程中使幼儿园的活动更具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我园为此做了乡土资源在园本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课题研究园本课程乡土资源 我园所倡导的园本化课程建设是指幼儿园教育本土化问题的研究,是指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使主题容本土化,使课程能体现幼儿园的特色和涵。现在向我们走来的各种课程、各种教育观念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基本都满足了国家课程改革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一基本导向,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总是敞开胸怀拥抱、吸纳着各种新的观

念、新的课程,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一味照搬,我们要采用的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化积淀,转化行为;创新发展,唯我所有”的方式。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吸取各方所长,在借鉴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关注本土的教育资源,并指导幼儿通过学习本土的文化知识,找到定位课程和本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发展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我园地处较偏远农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幼儿园周边有许多乡土资源,我们挖掘民间资源开展了有关民俗民风教育的课程。此外利用我园在民间童谣教学研究方面所积淀的经验,在课程中注入民间童谣特色,开展园本化特色课程等。 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园本化课程建设 农村本土资源丰富,花、草、木都能激发幼儿发现美和创造美。如幼儿利用收获后丢弃的稻草制作了花篮、小动物等工艺品;教师带领幼儿利用休息散步时间精心收集了各种凋的花瓣、树叶创作了各种贴画作品;同时我们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自然物品,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各类教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利用贝壳帮助幼儿巩固排序、分类等知识。用泥巴做成冰糖葫芦、月饼、小老鼠、小刺猬、小坦克等等或做摔泥巴的游戏;这些小小的手工作品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乡土特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它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课程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仙游县素有“鱼米和蔗糖之乡”的称号,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以此为突破口,将家乡的乡土资源作为一部真实、形象、生动的教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让孩子们真实地了解和感受乡土的特色,十分有意义。那么幼儿园里的乡土课程该怎样开展,怎样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仙游是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仙游文化源远流长,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因戏剧成绩突出,被誉为全国"戏曲之乡";崇尚武术是仙游的优良传统,仙游的田径运动尤为活跃。曾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仙游画家人才辈出,故有"画乡"之称誉。李霞、李耕、黄羲等国画家,是仙游画派的奠基人;仙游物产丰富,名果龙眼素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誉,度尾产的文旦柚,被誉为无籽密柚。生产的无土无铅"松花皮蛋",是全国第一家获准进入美国市场的蛋品;仙游工艺历史悠久,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五雕"、"五编"、绘画、漆器、首饰、刺绣、仿古等8大工艺类别;仙游依山濒海,胜景荟萃。主要景区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自然景观。同时,我们还查阅《仙游县志》等的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献,发动了许多老师、家长帮我们搜集了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游戏、童谣、歌曲,这些具有乡土文化资源都为我们园本教学提供了基础。 面对这深厚的文化,我们构筑乡土教育课程时,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乡土资源是否都适宜幼儿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正面反映生活的仙游民间文化的题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其成为适合幼儿经验背景,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 其次课程内容必须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满足幼儿的兴趣热点。新《纲要》强调“教育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为幼儿所注意、所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热情,能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这时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探究活动得到发展。如在《田径之乡》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到休育场亲身体验运动员的工作,并参与到幼儿50米跑步比赛活动中,由于没带开水过去,所以一回幼儿园我就忙里偷闲泡了一杯茶,当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开时,这一现象被围在身边的孩子们发现了,他们马上议论开来:“这是什么茶?”“茶叶为什么会变大” “这是哪里的茶?” “应该是安溪的铁观音”……,这时一幼儿又冒出了一个问题并寻求我的回答“仙游有没有产茶叶呢?我把这个问题抛回给幼儿,99%幼儿的回答是没有,一位住在龙华的幼儿回答有,而且他爸喝过龙华金溪厂生产的茶,为了证明哪一种说法正确,幼儿讨论通过了三种方法:1、向朋友打听、到茶叶店询问2、查找仙游网站3、实地考察。第二天一来孩子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仙游茶”,并饶有兴趣地谈论着自己的验证结果……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家乡茶》,通过这个活动,让大班的孩子们了解仙游的特色茶以及中国的茶文化,从而扩大孩子们的知识面,并萌发爱家乡、爱祖国情感。 再次可考虑课程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实际特点,并结合教师、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突出幼儿的个性发展,把握乡土民族文化的特征,构筑个性化的乡土教育课程。例如我园小班的教师结合幼儿对本地方言掌握较为熟悉的特点开展了“民间童谣”的课题研究。对美术活动较感兴趣的班级开展“书画之乡”课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之际,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新课程的使用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环境,同时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发展新课程的启示。《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幼儿园课程指导》的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的园本化过程,如果僵硬地、原封不动、静止不便地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 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我们不能拿着教材向孩子讲解海洋水族馆,尤其对我们农村的孩子,而放弃孩子正在

用心观察着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把孩子从他感兴趣的世界里硬拉出来,是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农村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农作物、动植物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都是孩子探索的积极对象。于是《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在我园启动了。 我们开展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是要改变现在正在试用的新教材的部分内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向远离农村的城市的孩子讲述野菜、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桑园鸡或者向远离城市的农村的孩子讲述雄伟建筑、海洋水族馆,那就只能是指着教材的说教。在棉花雪白的九月,在稻谷丰收的十月、在野菜飘香的三月,在桑树碧绿的五月,我们的孩子不时被田野上传来的“轰隆隆”的收割机声所吸引、在挖野菜采桑葚中所沉醉,孩子们追逐着收割机奔跑,扎稻草人玩,在玩的过程中,对稻谷的生长成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并尝试着对此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是新埭的特产,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的付出,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于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成了教师进行新

探索乡土教育--丰富园本课程

探索乡土教育丰富园本课程 随雨心情 [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历史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县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如何创造性挖掘、梳理和利用特有的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园近两年来潜心研究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在研究过程中幼儿得到健康成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并逐渐形成幼儿园园本乡土特色课程,促进了幼儿园园本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乡土资源乡土教育园本课程 一、概念界定 (1)“教育”一词词典上解释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这个解释说“教育”是一个过程,作名词用,如: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等;另一种解释说“教育”是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作动词用,如:说服教育、教育教育这个人等等。

(2)乡土资源,“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和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3)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园本课程应该充分的挖掘幼儿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应充分的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二、探索乡土教育的实践意义 探索乡土教育,开发丰富园本课程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丰富园本课程——可以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资源,转化为幼儿教育的资源,不仅能本土化地丰富幼儿主题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而且能园本化地丰富幼儿园特色课程和实施形态。 (2)培育园本特色——可以以园为本的探索幼儿教育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对幼儿实施校本化地主题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培育和发展本园的教育特色。 (3)促进共同发展——可以提升教师挖掘、整合和利用幼儿教育资源的能力,拓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培养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在研究中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内容的尝试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苟月芳 (甘肃省宕昌县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甘肃宕昌748500)摘要: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及乡土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以主题活 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园本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宕昌县 的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建构,并论述了这些乡土教 育资源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乡村幼儿教育,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因 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良好的保障条件,以 促进乡村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乡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特色资源,往往是 城市所不具有的,发掘这些资源的课程价值,加以开发利用,能够给乡村幼儿园的课程 建设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态,也能很好地适应乡村地区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 主题词: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开始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 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预示着园本课程在现在和未来数年将成为幼儿园课程 改革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作为一所县城幼 儿园,怎么开发园本课程内容?本文重点探索幼儿园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 课程内容的问题。 一、严格从幼教课程资源的现状和《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要求开发园本课 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幼儿园课程也涌进了改革的浪潮中,主要是不 同地区、不同版本的幼儿教材,常常令我们眼花缭乱,无从适从,从而不停地追 随着热门课程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我们在使用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却发现,盲 目地追从热门教材,不切合我园幼儿的教学实际,现有的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都是我园幼儿难以接触和体验到的事物,身边熟悉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丰 富的乡土社会文化资源,却极少在教材中体现,不能充分发挥地区和学校的课程 资源优势。而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各类幼儿园必 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 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并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通过对《指南》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

让“乡土气息”充满农村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12539377.html, 让“乡土气息”充满农村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作者:李桂玲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5期 摘要:目前农村幼儿园开展游戏,普遍存在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的现状,即使有游戏课,也缺少正确的方法和指导,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农村幼儿园依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将课程游戏化,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有利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家长积极性,并将各类游戏有机融合在一起,就能开展出一些有地方特色又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类充满农村“乡土气息”游戏活动课程。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乡土气息;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14-01 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课程游戏化是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大趋势。《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幼儿园,都应从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素养,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游戏在各级各类的幼儿园教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城市幼儿园各项硬件配备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指导到位,游戏活动开展尚还可以。可是在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幼儿园中,游戏在一日活动中恰恰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一个是师资力量的欠缺及个人的能力,对游戏的指导许多教师都觉得开展游戏活动比上课还难,再加上农村特殊的家庭条件,很多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这类家长对游戏活动有着传统的不正确认识,他们觉得在幼儿园里玩游戏不算是正规的教学,认为玩游戏还不如教孩子认识几个字、算几道数学题目、写一写汉语拼音、背背唐诗、三字经……这样也许还能学点“知识”,于是就促使了农村大部分幼儿园进行了“小学化”倾向教育,小小的孩子,家长以考试成绩多少来评判幼儿在园中的发展,导致了孩子整日也像小学生那样每天关在教室内写啊算啊,殊不知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正在渐渐扼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种家长要求幼儿“学知识”的“填鸭式”要求导致了游戏活动的取消,即使有游戏课,也缺少正确的方法和指导,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农村幼儿园应立足本土,走进自然,追求游戏活动的“乡土气息”:田野里,各种树木、各色鲜花、飞舞的蜜蜂、蝴蝶,还有那蓝天变化多端的云朵,都让农村的孩子无限遐想、无穷回味。特别是男孩子,爬树捕捉鸣蝉、水塘打泥仗、麦场推铁环等。这些游戏让孩子们津津乐道。幼儿园地处偏僻农村,周边总有取之不尽的“乡土气息”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需要花费一分钱,很轻易就可以找到。所以,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的一种教育活动。农村传统游戏比如“老鹰捉小鸡”、“剪刀石头布”、“跳房子”、丢手绢、推铁环等,游戏的玩具材料简

庄刘二幼《乡土课程》特色建设实施计划

庄刘二幼《乡土课程》特色建设实施计划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庄刘二幼《乡土课程》特色建设实施计划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庄刘镇第二幼儿园认真贯彻《纲要》精神,在“团结、创新、求实、向上”的园风引领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将“创设艺术生态环境,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作为办园的追求目标,全体教职工团结协作,奋力拼博、锐意进取,追求和谐的教育,营造美丽的环境,全园上下齐心协力,立足新的起点,在创新中求进,在创建中发展。幼儿园先后被评为大丰市安全文明单位、大丰市帼国示范岗、盐城市绿色幼儿园,2015年6月又成功创建了江苏省优质园。 但是,近年来,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城市化的脚步让我们在园所建设与发展上裹足不前,我们所要思考的是:日益受到城市化浸染的新农村幼儿教育应该何去何从?何谓属于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时至今日应该如何去解读、诠释与传承。通过解读《纲要》与《指南》,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种讯息: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

和学习空间,有效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这也是构建符合幼儿乡土课程基本框架和内容,是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就是来自于他们生活最真实、最熟知的优质资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这片广阔天地中,感知、学习、探究,获知人生最丰厚的价值底蕴,承接传统、延续未来。为此,我园决定充分开发与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以回归自然和放大乡土文化为主旋律,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根本,全面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乡土课程。 二、指导思想 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规范+特色”为目标,以特色建设的过程发展为主线,优化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创设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环境,以点带面,打造乡土特色,形成独特办园风格,积极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内涵发展、有品位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确立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园所内涵发展方向,为刘二幼孩子的快乐成长开启属于自己的一扇门,以特有的乡土情结缔造出我园独特的办园特色。 三、工作目标 1、梳理乡土资源,拟定特色活动方案。

浅谈农村幼儿园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浅谈农村幼儿园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以儿童发展为本,通过对乡土资源的整合,提出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优势,优化和改进农村幼儿素质教育,努力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关键词]:乡土资源创设幼儿教育活动 Abstrac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rough integrating local resources. It proposed to fully exploit and develop the local resources’ superiority,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strive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health and abundant environment which is about life and activ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multiple-development demands. It can make their childhood happy and obtain the experience which is good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 Keywords: Loc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一、引言 2001年,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实施,全国上下掀起了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一轮高潮,其总则中“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2】等理论思想逐步深入幼教工作者之心。由此,“乡土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幼儿教育领域,纵观这些年的研究文献,主要界定为以下:乡土资源,就是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本文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它是指将开发的乡土资源通过转化、优化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能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的蓝本资料,从而更好地利用好所挖掘的乡土资源。我们研究乡土课程资源是为了更好的构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而园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