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名医大全

中国历代名医大全

中国历代名医大全
中国历代名医大全

上古名医篇

伏羲氏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数千年来尊奉其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氏

一说神农氏即炎帝。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帝王世纪》称:“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黄帝

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传说他的发明创造很多,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

岐伯

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

伯高

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雷公

传说上古医家,黄帝臣,擅长于教授医学之道,望色诊断与针灸医术等。在关于针灸论述上与黄帝讨论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诊断疾病的理论。

少师

传说上古时医家,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于世。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已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王医)

周汉晋名医篇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扁鹊是他的绰号。这是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

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他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并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传授给他。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人。张仲景的祖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

华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唐·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

皇甫谧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县附近)。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著名文人。

涪翁与郭玉

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学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直隶绵州志隐逸》卷41)。

葛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魏晋南北朝篇

雷斆

南朝宋时药学家。曾著《炮炙论》三卷,记载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种制药法。原书已佚,其内容为历代本草所收录,得以保存,其中有些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现传《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

全元起

全元起(生卒年不详)为南朝时齐梁间人,史籍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内经·素问》篇名秩序。

徐之才

徐之才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

徐氏”。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

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

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对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有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

隋唐名医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581~682年。人们尊称他为“药王”。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诵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

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荜茇方而愈,他具疏此方。太宗服药后,痢即痊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公元615~685年。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公元670~674年为尚书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户部尚书。

张文仲

张文仲,约公元620~700年。唐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工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

王焘

王焘,今陕西县人,约生于公元670~755年,其曾祖父王珪为唐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

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唐代佛学大师,公元688~764年。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

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籍贯不详,约公元710~805年,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公元797~859年,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

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

明代名医(中)

徐春甫

徐春甫,甫一作圃,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祁门(今安徽歙县)人。早年攻举业,因苦学失养,体弱多疾,遂改攻医,师从名医汪宦。徐氏著有《古今医统大全》及《医门捷径》。徐氏是我国民间医药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的发起人和创办者,对推动医学发展,开展学术交流起着一定作用。

高武

高武,号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喜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晚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针灸节要》、《痘科正宗》等。高氏为订正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针灸史上是少见的。

龚廷贤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龚廷贤一生著述极丰,其中《小儿推拿秘旨》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著。《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流传最广,它从理论上分析病理、症状和治法,并附有方剂及400味药性歌诀。

方有执

方有执,明代伤寒学家。字中行,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重新整理《伤寒论》条文,并在《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着重阐释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源。他敢于疑古,敢于创新,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拉开了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

明代名医(下)

杨济时

杨济时,字继洲,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选任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医院圣济殿,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遍及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博采众书,参以己验,编成《针灸大成》,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又一次进行了总结。

杨氏具有丰富临证经验,学术主张很有特色。认为治病,针、灸、药缺一不可;重视经络学说,以之指导辨证取穴,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样才能使“穴无不正,疾无不除”。在操作上,杨氏强调“巧妙玄机在指头”,重视补泻手法,将前人针刺14法概括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对、指搓、指捻、指留、针摇和指拔”。后又简化为下针8法:揣、爪、搓、弹、格、扪、循、捻。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4岁随父进京,师从名医金英,得其传。张氏医名噪京师。

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足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派主要人物之一。

在诊断治疗思想上,张氏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求本,提出二纲、六变之说,认为“诸病皆当治本”。张氏临证经验丰富,提出不少有益见解。作为温补派主要人物,其功不可没;但过于强调温补,造成流弊,亦不可辞其咎。

傅青主

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阳曲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有建树的妇科专著。综观全书,主要抓住了肝、肾、脾的相互关系,对妇科疾病进行调治,处方较为切合临床实用,因而颇受后世医家推崇。傅青主虽以《傅青主女科》一书闻名于世,但他的医学造诣是很全面的,故有“医圣”之称。

清代名医(上)

邹润安

邹润安,江苏武进人。著有《本经疏证》。这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

刘奎

刘奎,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系名相刘墉之堂弟,清嘉庆年间名医。他曾向名医郭右陶学习临床医术,同时精研《内经》、《难经》,对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疗瘟病方面独树一帜。他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医界“戾气说”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著成《瘟疫论类编》和《松峰说疫》。刘奎的医学专著不仅为国内医学界学习运用,还流传到日本。此外还有《景岳全书节文》、《四大家医粹》、《松峰医话》等著述。

尤怡

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饮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是为清代内科名医马俶的得意门生。尤怡天性沉静恬淡,工诗词,不求闻达。为人治病,多见奇效。好为诗与古文,稍暇即读书灌花,饲鹤观鱼,著书自娱。所著医书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医学读书记》、《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等。

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薛雪精于湿热症。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伤科方》、《薛一瓢疟论》等,亦传为薛氏著作。

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清代名医(中)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他的老师中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从12岁到18岁仅六年间,他除继承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17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条框,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

徐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赵学敏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12种医药书,包括药性、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是:《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遗憾的是这12种医书只有《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留传下来。

《串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制法、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纠正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还增添了大量新的药物。该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xx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无名氏:《黄帝内经》 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 2.张机:《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中藏经》 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 1.王叔和:《脉经》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葛洪:《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 1.雷敩:《雷公炮灸论》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苏静:《新修本草》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银海精微》 3.孟诜:《食疗本草》 4.陈藏器:《本草拾遗》 5.王焘:《外台秘要》 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玄珠密语》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昝殷:《经效产宝》 9.无名氏:《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韩祗和:《伤寒微旨》 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脚气治法总要》 《旅舍备要方》 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1.太医院:《圣济总录》 12.寇宗奭:《本草衍义》 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普济本事方》 14.刘昉:《幼幼新书》 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郭雍:《伤寒补亡论》 17.张杲:《医说》 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21.施发:《察病指南》 22.宋慈:《洗冤录》 23.严用和:《济生方》 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 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一、春秋战国文化总体特征:文化异常繁荣。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不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思想方面: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2、其主张: (1)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道德经》包含着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 二、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 1、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其主张: 思想方面 (1)主张实行“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著作:《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实力最强,道家其次。 1、原因(背景):社会的大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不同见解;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3、儒家 (1)孟子的主张: 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荀子的主张: 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等都是自然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商朝太宰、冢宰、阿衡 ───────────────────────────────────────西周三公、太宰、冢宰、小宰(副宰相).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太宰或冢宰,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 ───────────────────────────────────────东周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春秋时期,上卿、左相、右相(齐国),正卿(晋国),庶长(秦国),大夫(越国),左师、右师(宋国),令尹(楚国). 战国时期,大良造、相国、左丞相、右丞相(秦国),令尹(楚国). ───────────────────────────────────────秦朝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西汉丞相、相国、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大司徒、宰衡、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副宰相)、大司空(副宰相). 汉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汉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三公为大司马(掌兵权)、大司徒(掌民政)和大司空. ───────────────────────────────────────东汉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尚书令、相国、丞相、大司空(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魏司徒、太尉、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司空(副宰相).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 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丞相.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西晋尚书令、相国、丞相、尚书左仆射(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副宰相). 太宰、太傅和太保称上公,为虚衔. 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头衔,在地方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司,也为荣誉头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权力. 以上诸公合称八公. ───────────────────────────────────────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医生的社会地位依不同社会而有变化,它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尤其统治者对医学和医生的态度。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又对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方面来说明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并进而探讨分析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我们今天能够以史为镜,从中吸取教益。 一、夏——西周 在人类阶级社会早期,在医学发达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所限,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足,抗争手段又十分有限,因而对于各种疾患不得不主要乞求神灵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是巫医占统治地位与巫术盛行的历史阶段。但巫医并不是专职的医生,仍属于“巫”的范畴。 这一时期,巫教盛行,神秘主义的空气如迷雾般笼罩着整个社会,作为专管祈祷、祭祀的巫,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行事,通过占卜吉凶祭祀等活动影响国家大事,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上有着极其显要的地位。在长期的祈祷祭祀活动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吸取人民群众中的某些医药经验和知识,以能和鬼神相通的姿态,用迷信的方式为人治病,给医疗活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造成了医巫相混的假象,这部分巫即所谓的巫医,是早期医生的先驱。在当时没有专职医生的条件下,巫医在整个社会的医疗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虽然此期巫医主要以巫而非医生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但是他们毕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可以凭借其社会地位,凭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集中起来,予以神秘化的思考,把一些有效的医疗经验和药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后世医学能够从巫术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如具有“古之巫书”之称的《山海经》,作为上古巫师从业的依据,本是巫教中的经典[1],该书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学知识,准确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效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众所周知的甲骨文中更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如果没有巫医对医疗和药物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记载于《山海经》等有关文献中,上古的医药知识能够流传后世,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巫医这一职责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应该肯定巫医对医学发展积极影响的一方面,而不能对其一概加以否定。 二、春秋——西汉前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家。

宰相监修国史

宰相监修国史历史蒙上尘埃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监修国史制度,在初创时期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行的一人独断修史事务,却使历史的真伪蒙上了尘埃。 浏览一下历代史馆监修所为,有以下几点特别令人深思: 第一,附庸风雅,假充内行。这是不称职的史馆监修的通病。史馆监修虽然不是一个肥缺,但在文人圈内却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荣誉位子。做监修的史官不一定能做宰相,但宰相有了史馆监修的头衔便会受到天下文人的认同,名声大振。所以自唐初开创宰相任史馆监修先例后,历代宰相无不以兼任史馆监修为仕途之幸事。这种官修史书制却是一场灾难,馆内正常修史秩序被打乱了: 其一,胸无点墨(指史学)的宰相可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在纷杂的历史现象面前却一筹莫展,往往是“每欲记一事、载一事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不知从何下笔。其二,即便有过一点舞文弄墨经历的宰相,挂上史馆监修的头衔后,极易忘了自己的根底。原先时政记一类的国史资料都是由一般史官编写的,中唐之后宰相戴了监修的桂冠,以为自己真的亦具备书写乾坤的本事了,独揽了此类史书的修撰。纵览封建官场,大凡以官秩博学术名声者,忠君思想固然牢固,专业知识却往往低下,所以唐以后监修编的此类国史资料的资信程度很低,要么由于不通文法,连皇帝这关都过不了;要么竭尽吹捧之能事,捧得连皇帝也不敢看。国史达到如此境界,功当首推这些帮闲监修。其三,史馆大权在握的那些假内行,虽然才识有限,但决断欲望却很强,热衷于用自己臆想出来的“条章”限制史官,乃至史馆外的高官都可以凭自己的官品盛气凌人地批评修史,指责史官。当然,如果监修们真能在修史事务中为史官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来,偶而独断一回也算不了什么,问题恰恰在于这些监修既无点墨指授修史者,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力。受害的只能是官修史书了。往往是史官尚未提笔,“一国三公”的干扰已提前到来了,从而使史馆修史主体的史官没有了自己的头脑。对史馆内外行领导内行的错位现象及其产生的后果,唐代著名史家刘知几大为不满,称其是“首白可期,而汉青无日”。 第二,忠君为上,政治取士。平心而论,唐初史馆取士还是颇具史学眼光的。这恐怕与唐太宗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胸怀有关。所以唐初要求史官不但要有政治和史学的素养,“言论慷慨,冠乎终古”,而且还要“文藻宏丽,独步当时”,具备文学家的功底。这时那些渴望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来说,史馆可谓是一座通达彼岸的桥梁。 当时精通儒术成了史官入馆的首选标准。这自然是由于精通儒术者一般个人素养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具有政治头脑,忠君思想牢固。依靠这种人修史至少可以杜绝与统治者利益离德的现象。况且,每每改朝换代,社会上便涌动着一批企图寻求自己新的位子和依附的读书人,他们到处吟唱:“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胸中经国皆远谋,献达何由达明主?”史馆藉此收罗一批专业子弟兵何乐而不为呢? 及至后代,所谓的“慎选儒臣,以任分修”几乎成了封建政治的代名词了。史馆选士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素养,而是其政治的信仰了。诸如五代那种虽才智一般,但“议论刚强”,能够在修史中以“圣朝功德”为本的读书人,或者像明朝那样“论及政事,洋洋千言”,“虽述前代之设施,大意有助于人君鉴戒”的儒生都是有希望入主史馆的。 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家世、出身也成了史馆监修们选士的必需条件。唐初的姚思廉,因其父亲是隋朝太子舍人、秘书丞,有过编书修史的经历,他遂以家学渊源初选入馆。宋元之后,家学也被人看轻了,史馆更注重的是那些有权势的官宦或贵族出身的人,比如元朝的脱脱、阿鲁图并无多少史学才能,可因其祖上是豪门世家,便被纳为史馆监修。显然,统治者需要的是有忠君思想的卫道士,而不是史家臆想中的直笔良史。

历代名医效方全套整合(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根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秦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 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 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份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份模拟 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满分4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满分55分。时间共90分钟。请用2B铅笔和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2.汉武帝时期,曾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的“白金三品”,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朝廷这种做法 A.意图是稳定金融秩序 B.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 C.实现对铸币权的垄断 D.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决策的随意独断 B.三省运行机制的退化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三省地位的不断上升 4.宋代,书法帖学兴起,出现新画种(版画和年画),印染工艺也获得发展。这些新变化直接受益于 A.古典科技的进步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核心精神的嬗变 5.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6.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时,道光要求两广总督“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当战局不利,谈判受挫时,道光帝又密谕耆英等大臣,“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俾兵萌早戢,沿海解严,方为不负委任”。清朝统治者在“维护国体”与“俯顺夷情“之间的矛盾心理体现出 A.维护国家利益的主权理念 B.近代化道路上的摇摆不定 C.军事上遭受挫折后的无奈 D.坚持天朝体制的僵化立场 7 A.内地商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B.近代民族工业体系逐渐完备 C.沿海和内地区域发展日趋平衡 D.列强对边疆地区侵略日益加深 8.1922年12月,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通过了中国棉工业史上第一个集体限制生产的决议:“自(民国)11年12月18日起停止工作四分之一,以三个月为限,届时设市面仍无起色,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有这么几类人才。首先是历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应当算做一类人才,因为他们身处峰顶,掌握国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们要登上帝王宝座,都得经过一番奋斗。更远的不说,从秦代开始到清代结束,中国大约建立过大大小小60个王朝。这60个王朝之中,有55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在北方,其中有23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王朝的皇帝大多出生在北部边疆,属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而皇帝出生于江南的王朝只有5个:三国的吴,南朝的齐、梁、陈,五代的吴越。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还有那个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国皇帝石勒,都可算得上一流人才,朱元璋和后赵皇帝石勒,两人同工异曲,都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社会的最高处。他们都出生在北方,即长江以北的地方。 其次说历代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左右国家政策取向的人员,毫无疑问,他们能走到这一步,也相当不易,因此,他们也属于一类人才。其中有不少属于才能出众的人才。就他们的出生地或籍贯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从宰相籍贯的南北比例看,以《中国宰相全传》所录1282人为据,从秦汉到隋唐共有宰相685人,其中江南籍的只有42人,只占0"6%;从宋代到明清共有宰相597人,其中江南籍的达到179人,占30%,比例明显增加,到了明清两代,共有宰相302人,江南籍的多达114人,已占到37"7%,可见江南籍的宰相在明清两代已达到历史最高比例。二,从秦汉到隋唐,北方籍宰相相对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个省份,其中河南149人,陕西99人,山西97人,河北91人,山东57人,合计占到72%,明显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区”。而从宋代到明清,特别是明清两代,南方籍的宰相已分散于江南各省,其中以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地区较为集中,浙江53人,苏南35人,而北方籍的宰相多集中在内蒙古(67人)、黑龙江(28人)和辽宁(47人)三个省区,这是因为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帝王起于这三个地区,大多依靠本族和皇族人士做辅佐。三,从秦汉到隋唐,家族宰相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而且集中在荀、李、裴、杜、王、萧、杨、崔、郑、韦、赵等几个家族,祖孙三代、父子二人或先辈与后裔连续出任宰相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绵延到明清。根据我的粗略统计,从西汉一直到清末,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等宰相一共有200人之多。如东汉“关西孔子”杨震、杨赐、杨彪祖孙三代(杨震,他的高祖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五世孙则是杨修,他的十四代孙即隋文帝杨坚。东晋王导、王珣、王弘祖孙三代;魏晋裴茂、裴潜、裴楷、裴秀、裴頠、裴宪祖孙四代六人;唐代很多,略去不举;宋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直至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翁心存、翁同和父子,张之万、张之洞兄弟,等等。 第三,历代武将和文士,是更重要的一类人才。他们外可定边,内可安国,具有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决定和影响全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走向,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入选的历代武将(不含农民起义将领)约455人,其中出生于江南的或江南籍的只有60人,占到0"1%略多,而清代江南籍武将已达31人,占历代江南籍武将总数的50%还多,可见清代以前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北方籍的。历代文士(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谋士)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唐代以前的文士北方籍的占大多数,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历代文士约有1619人,南方籍的有679人,占42%多一点,大大高于武将的比例。五代以后的江南籍文士总数高达601人,占历代文士总数的88%。该辞典所载明清两代南北文士共约672人,以下六省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

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篇一:古代医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

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

中国古代名医的座右铭

中国古代名医的座右铭 仁心仁术、视病犹亲、术德兼修、感同身受,成为中医人文道德观的重要表达,需要我们后学持续传承与不懈践行。 “一视同仁,贵义贱利”——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认为:“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日昌。”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提出医家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精求医理,博采众长”——魏晋褚澄在《褚氏遗书》指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要求行医者“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要术德兼修,至精至微,“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 “一心赴救,视病犹亲”——从中医药有史以来,无论是唐代的“患坊”,或是苏东坡创办的“安乐病坊”,无不充溢着仁慈博爱的人文道德。隋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指出“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 “廉洁淳良,不唯名利”——明代裴一中在《言医》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

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说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宽厚仁和,倾诚无忌”——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认为医理艰深,疾病千变万化,医生必须具有“爱人、知人”的精神。南宋肖纲在《劝医论》中指出:“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 “医乃仁术,仁善立业”——宋代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明朝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为医之道,必先正己”——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辨:“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中国历代宰相表

中国历代宰相表 【宰相- 基本简介】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 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职。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献帝建安中,复置丞 相,由曹操担任。魏初以汉之尚书权大,将原魏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魏、晋遂以中书令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 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吴始终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 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

朝整理旧制, 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宰相- 职务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 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 中幕僚长阶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 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