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X 2、√3、√4、X 5、√

6、X

7、√

8、√

9、X 10、X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同步性强、有利于动态监测;TM----信息丰富、几何性能好、空间分辨率高、有利于

分析洪水信息;雷达----较易观察水体和线性地物、可全天候获取信息、有利于实地监测洪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9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

测技术。

2、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3、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米氏散射、瑞利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3、可见光、红外、微波。

4、信息量最大、波段间的信息相关最小。

5、减色法。

6、地形起伏

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7、温度。8、地物光谱特征。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X

2、√

3、X

4、X

5、X

6、X

7、X

8、√

9、√10、√

五、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

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

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

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六、论述题:(1、3小题10分,2小题9分,共计29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

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

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

—--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同步性强、有利于动态监测;TM----信息丰富、几何性能好、空间分辨率高、有利于分析洪水信息;雷达----较易观察水体和线性地物、可全天候获取信息、有利于实地监测洪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8答案

一填空题(30分)

1、农作物的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和估产模式的建立。

2、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技术,光谱维特征提取方法,模型方法。

3、RS,GIS,GPS。

4、方位关系,包含关系,相邻关系,相交关系,相贯关系。

5、丰富的信息量,直观形象性,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现势性强。

6、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否使用训练场地。

7、罗伯特梯度,索伯而提速,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8、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9、相邻关系。

二简答题(30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4、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5、土壤的反射曲线与其机械组成和颜色密切相关,土壤的光谱特征还受到地貌、耕作特点等影响。

三.论述题(40)

1、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

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2、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3、1、蓝色,对水体由投射力。2、绿色,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3、红色,可量测植物绿色素吸收率。

4、近红外,测定生物量和作物长

势。5、短波红外,探测植物含水量及土壤湿度。6、热红外,探测热辐射。7、短波红外,探测高温辐射源。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7答案

一填空题(30分)

1、Landsat、SPOT、CBERS。

2、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4、米氏散射、瑞利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5、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6、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7、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8、相交关系。

二简答题(30分)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2、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

术。

3、摄影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

4、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

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5、1、斯忒潘-波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

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基尔霍夫定律:每个物体向外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三.论述题(40)

1、(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2、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技术,光谱维特征提取方法,模型方法。

3、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核心部分是推理机。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6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2、高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3、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

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4、加色法:红绿蓝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的方法。

5、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二、填空题(20分)

1、米氏散射、瑞利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2、Landsat、SPOT、CBERS。

3、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4、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5、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6、相邻关系。

7、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8、去处噪声。

三、简答题(30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

探测技术。

2、侧视雷达采用非中心投影方式成像,微波影像中的分辨率是由成像雷达的斜距分辨率和方位分辨率决定的,比例尺在横向上产生畸

变,地形起伏位移。

3、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4、本质区别在于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5、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与岩石本身的矿物成分和颜色密切相关,岩石光谱反射率受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和表面糙度的影响,岩石

表面湿度对反射率也有影响。

四、论述题(30分)

1、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技术,光谱维特征提取方法,模型方法。

2、健康植物具有典型的光谱特征,当植物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时,其波谱曲线的形态也会随之改变。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4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2、多光谱空间:

3、高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4、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和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5、航空摄影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二、填空题(20分)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2、去处噪声。

3、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4、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5、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6、雷达和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所造成的。

三简答题(30分)

1、依据原理分为传统的光学摄影和数字摄影,依据探测波长的不同分为近紫外摄影、可见光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等。

2、1、蓝色,对水体由投射力。2、绿色,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

3、红色,可量测植物绿色素吸收率。

4、近红外,测定生物量和作物长

势。5、短波红外,探测植物含水量及土壤湿度。6、热红外,探测热辐射。7、短波红外,探测高温辐射源。

3、landsat影像、SPOT影像、TM影像、CBERS影像。

4、冬季落叶树叶子凋谢,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区总体的反射率下降,而常绿的树木仍然保持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特征,两者很容易辨别。

5、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四、论述题(30分)

1、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

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2、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3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

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3、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4、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5、加色法:红绿蓝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的方法。

二填空题(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米氏散射、瑞利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4、Landsat、SPOT、CBERS。

5、罗伯特梯度,索伯而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三简答题(30分)

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

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2、

3、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同一波长黑体的

温度越高,黑体辐射出射度越大。

4、

5、1、斯忒潘-波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

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基尔霍夫定律:每个物体向外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

四、论述题(30分)

1、健康植物具有典型的光谱特征,当植物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时,其波谱曲线的形态也会随之改变。

2、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

到达地面后:吸收、水体反射;

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2答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与现象(30分)

1、数字地球: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

3、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4、“红移”: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接受的光波频率比其固有频率低,即向红端偏移。

5、航空摄影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6、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

探测技术。

二、简答题(30分)

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2、

3、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同一波长黑

体的温度越高,黑体辐射出射度越大。

4、

三、论述题(40分)

1、1、蓝色,对水体由投射力。

2、绿色,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

3、红色,可量测植物绿色素吸收率。

4、近红外,测定生物量和作物长势。

5、短波红外,探测植物含水量及土壤湿度。

6、热红外,探测热辐射。

7、短波红外,探测高温辐射源。

2、健康植物具有典型的光谱特征,当植物生长状况发生变化时,其波谱曲线的形态也会随之改变。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

1、

2、

3、

4、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数字地球: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机构成电磁波谱。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5、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6航空相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二、简答题(50分)

1、1、斯忒潘-波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

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基尔霍夫定律:每个物体向外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

2、依据原理分为传统的光学摄影和数字摄影,依据探测波长的不同分为近紫外摄影、可见光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等。

3、1、蓝色,对水体由投射力。2、绿色,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3、红色,可量测植物绿色素吸收率。

4、近红外,测定生物量和作物

长势。5、短波红外,探测植物含水量及土壤湿度。6、热红外,探测热辐射。7、短波红外,探测高温辐射源。

4、landsat影像、SPOT影像、TM影像、CBERS影像。

5、冬季落叶树叶子凋谢,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区总体的反射率下降,而常绿的树木仍然保持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特征,两者很容易辨别。

三、论述题(20分)

1、作用:岩性的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石河子大学2004-2005遥感导论试卷B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3.加色法:调节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比例,形成各种彩色。

4. 高光谱遥感: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空间位置,相关布局。

5、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6、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三、判断题。

1X 2 X 3√4√5√6X 7 X 8√9X 10 X 。

四、简答题

1、中心投影,空间分辨率高,可看到地物顶部轮廓。

2、四因素: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相分辨率。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分类具有一定的精度。

4、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计术,光谱维特征提取技术,模型方法。

5、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系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五、论述题

1、入射到水体的光,大部分被水体吸收,部分被水中悬浮物反射,少部分透射到水底,被水底吸收和反射。

2、第一次经过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到达地物:吸收,反射,漫入射。第二次经过大气:吸收,反射,散射。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2、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比值植被指数

3、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

4、加色法与减色法

5、全球定位系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遥感系统包括,

2.按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遥感分为,,,,。

3.大气散射分为,。

4、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5、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

6、高光谱遥感应用于植被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有,

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简述有关热辐射的3个定律。2、简述陆地卫星TM影像的波谱特征。3、简述植物的光谱特征。4、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5、什么是大气窗口?列举几个遥感中常用的大气窗口。

四、论述题(共计20分,每小题10分)

1、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可包括哪些内容?

2、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2004-2005遥感导论

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

2. 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2.归一化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查处一它两之和。比值植被指数:遥感影像中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之比。

3.辅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4. 加色法:调节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比例,形成各种彩色。减色法:从白光中间去一种或几种光,形成彩色。

5.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

7、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8、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9、米氏散射,瑞利散射,无选择兴散射。

10、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5、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空间位置,相关布局。

6、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分析模型,参数成图技术。

三、简答题

6、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

7、蓝色,对水体有透射能力;绿色,探测健康植被绿色反射率;红色,测量植被绿色素吸收率。

8、在有小的反射峰,在—附近有一反射陡坡,在—反射率大大下降。

9、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分类具有一定的精度。

10、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系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五、论述题

3、入射到水体的光,大部分被水体吸收,部分被水中悬浮物反射,少部分透射到水底,被水底吸收和反射。

4、第一次经过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到达地物:吸收,反射,漫入射。第二次经过大气:吸收,反射,散射。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 卷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

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9.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12.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8分)

1. 黑体

2.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 什么是地球辐射的分段性?6分

2.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它们分别有什么影响?8分

3. 为什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纠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过程10分

5. 什么是平滑和锐化,请分别说明其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8分

6. 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10分

7.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高光谱遥感的认识10分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 1mm、1m

2.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3. 可见光,红外

4. 1989年

5. 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温度分辨率

6. 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7. 垂直观测、倾斜观测

8. IKONOS、Quick bird

9. 合成孔径雷达,主动

10. 空间分辨率、距离分辨率

11. 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12. 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8分)

1.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黑体具有最大发射能力。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的黑体,黑色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2..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通常用像元或视场角来表示。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波长范围越宽,波谱分辨率越低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 什么是地球辐射的分段性?6分

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磁波,按其来源和波长差异可以分为三段::主要为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的辐射可以忽略;:主要为中红外波段,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均为被动遥感的辐射源;6um以上的热红外波段,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为主,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可以忽略不计。

2.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它们分别有什么影响?8分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三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太阳辐射在大气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是谓大气散射。根据散射粒子和光波直径的对比,可以分为三种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分别有如下影响:

第24 / 28页

对可见光和近红外:晴朗时以瑞利散射为主;有云雾及颗粒物时-无选择性散射

对红外波段:云雾及颗粒物-米氏散射

微波波段:主要为瑞利散射,但散射强度极弱

3. 为什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纠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0分

由于种种原因,影像中的色调不能代表地物真实辐射强度,为了保证遥感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在使用遥感图象之前要对它进行辐射校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类,分别是:1.传感器本身的特性所引起的误差,具体又可分为两类:A由于光学摄影机镜头中心与边缘的透射光强不同所引起的误差;B由于光电转换和探测器增益所引起的误差。2.大气对于电磁辐射的衰减(散射、反射和吸收),致使来自地物的电磁波受到衰减,同时有一部分非地物电磁波进入传感器,引起误差。3.地物光照条件不同引起的辐射误差,具体可分为地形起伏造成的影响和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形成“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现象。

从以上原因看来,遥感图象不能全部真实地反映不同地物地特征,影响了数字图象的质量,在使用之前,要对它进行辐射校正。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过程10分

合成孔径雷达是侧视雷达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短天线,通过修改数据记录和处理技术,产生很长孔径天线的效果。最终能有效提高方位分辨率,且方位分辨率与距离无关,图象连续性增强。距离分辨率也得到提高。其具体作法如下:1. 在沿飞行航线上形成一个天线阵列;

2. 各短天线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其回波信号的时间、相位、强度都不同,形成相干影像。

3. 经过处理,得到高分辨率的影像,相当于长天线所得影像的分辨率。

5. 什么是平滑和锐化,请分别说明其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8分

平滑和锐化是两种图象增强方法,都是邻域增强方法在图象增强中的应用,名字来源于其处理效果。平滑是当图像中存在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时,采取的一种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不必要的“燥声”点,有均值平滑和中值滤波两种。锐化是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大的部分,而使用的一种梯度计算方法。

6. 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10分

计算机分类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分类方法本身的优劣有关,一般说来,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要优于最小距离法、平等多面体法等,而神经网络法、分类树法、模糊分类法又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除分类方法之外,分类精度还取决于一些其它的因素:1. 训练场地和训练样本的选择问题

2. 地形因素的影响

3. 混合像元问题

4. 分类变量的选择问题

5. 空间信息在分类中的应用问题

6. 图像分类的后期处理问题

7.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高光谱遥感的认识10分

高光谱成像仪是遥感发展的新技术,其图象是多达数百个波段的非常窄的连续的光谱波段组成,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

第25 / 28页

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和推帚式,可以收集200或200以上波段的收据数据。使图象中的每一像元均得到连续的反射率曲线,而不像其他一般传统的成像谱光仪在波段之间存在间隔。其优点是能够区分某些特殊地物及地物之间的微弱差异,它成像时所使用的传感器叫成像光谱仪: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虽然高光谱遥感具有多谱段连续成像的特点,能够区别微弱地物差异,将某些在别类遥感技术中难以探测的地物及地物特征区别出来,但它也具有某些缺点,大致有:1.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低,MODIS的分辨率仅为250-1000m,远低于其他遥感卫星,现多用于航空遥感中,其技术尚不成熟,尚属于试验阶段。2.数据量大,有时会遮掩有用信息。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 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8.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5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0分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试卷答案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1mm、1m

2.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3. 可见光,红外

4. 1989年

5. 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6. 垂直观测、倾斜观测

7. IKONOS、Quick bird

8. 合成孔径雷达,主动

9. 空间分辨率、距离分辨率

10. 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黑体具有最大发射能力。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的黑体,黑色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2. 邻域增强:根据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改变各像元的数值,获得新图像,从而突出某些信息的方法。像元的亮度值不再由它自己决定,

第26 / 28页

而是由它和周围像元共同决定。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通常用像元或视场角来表示。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波长范围越宽,波谱分辨率越低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5分)

我们之所以能用遥感技术识别不同地物,是因为不同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同类地物具有相似的光谱特性,具体是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而同类地物的光谱相似,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当遥感器接收到这些来自于不同地物、表现出不同差异的光波,再把它记录下来,人们就可以根据这种差异来识别地物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1. 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2. 地形起伏的影响;

3. 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4. 大气折射的影响;

5 地球自转的影响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0分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以下特点:1.微波遥感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可见光和近红外是利用太阳辐射,只能白天成像;而热红外影像可以在夜间可成像,但受天气雨云的影响,若天气不好,则成像效果较差,微波因为波长较长,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可不受天气影响,同时多为主动遥感,夜间亦可成像。2.微波对冰、雪、森林、土壤等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而可见光和红外几乎不具备穿透能力。

3.具有精确测距能力、测量土壤含水量能力。微波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计算地形高度、微地形变化,且微波对土壤含水量的敏感性强。

4.对海洋遥感有特殊意义,由于其不受天气的影响,同时对地形起伏比较敏感,在海洋监测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非监督分类的基本过程是:1. 确定初始类别参数;2. 计算每一像元与各类别中心的距离,选择与中心距离最短的一类作为该像元的归属类;3. 根据事先设定阈值,将类别合并或分裂;4. 计算新的类别中心,把新值与原中心值对比,有差异则用新值为集群中心;5.重复2—4的步骤;6. 聚类中心的位置不再变化或到达迭代次数,运算停止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第27 / 28页

侧视雷达所使用天线为真实孔径天线,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1. 通过天线不断发出强脉冲波,间隔为微秒。

2. 脉冲遇到地面物体,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回来,反射方向与入射方向与180度。

3. 随距离天线远近,脉冲返回的时候不同,天线按接收脉冲的时间来记录电信号的强弱,记录下距离和强度。

天线发射和接收雷达脉冲交替进行。

6. 请结合所学Lan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陆地卫星属陆地资源卫星,都属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这种轨道卫星的特点观测范围宽,可以覆盖南北纬80度间的地球范围。而且每天在几乎同一地方时经过各区上空。Landsat 是9点至10点多,SPOT是10:30至11点多,保证了接收图象在色调上的一致性。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陆地资源卫星的分辨率都较高,一般为几十米,Landsat是79-30m不等,SPOT则可达到的空间分辨率。回归周期较长,对同一点的重复观测能力较差。由于陆地资源卫星是为探测资源而用,所以回归周期较长,Landsat为16-18天,SPOT卫星可达26天。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可以作倾斜观测,这样对同一个点的观测周期可以大幅度缩短,SPOT可以达到1-4天不等。

现在陆地卫星的发展趋势是传感器具有侧摆功能,观测灵活性增加;除多光谱波段外,增设全色波段;多为推扫式传感器。如新的商业陆地资源卫星IKONOS、Quick bird等的出现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

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1. 波谱分辨力提高,波谱范围增加,技术成熟。随着热红外成像、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分辨力穿透雷达、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日益成熟,遥感波谱域从最早的可见光向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方向发展,波谱域的扩展将进一步适应各种物质反射、辐射波谱的特征峰值波长的宽域分布。2. 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在时间分辨率上从几小时到18天不等,形成一个不同时间分辨率的互补系列。3. 随着高空间分辨率新型传感器的应用,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从1km、500m、250m、80m、30m、20m、10m、5m发展到1m,军事侦察卫星传感器可达到15cm或者更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的提高,有利于分类精度的提高,但也增加了计算机分类的难度。4. 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使得遥感波段宽度从早期的(黑白摄影)、(多光谱扫描)到5nm(成像光谱仪),遥感器波段宽度窄化,针对性更强,可以突出特定地物

反射峰值波长的微小差异;同时,成像光谱仪等的应用,提高了地物光谱分辨力,有利于区别各类物质在不同波段的光谱响应特性。5. 机载三维成像仪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和应用,将地面目标由二维测量为主发展到三维测量

遥感导论考试题A和B及其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

遥感导论梅安新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10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通过大气层地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3、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4、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5、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可见光、红外、微波 3、地物光谱特征 4、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 5、温度 6、减色法 7、配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1、X 2、√3、√4、X 5、√6、X 7、√8、√9、X 10、X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从四个方面评价: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2、(1)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地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2)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3、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是根据样本选择特征参数,所以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不容易做到;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他根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征进行分类,所以非监督分类方法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 4、从成像方式、成像特点两方面来分析。 5、有植被类型的识别与分类,植被制图,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的探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的提取与估计等。技术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模型方法,参数成图技术,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第一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到达地面后:吸收、第二次经过大气:反射、散射、吸收、折射、漫入射。 2、共同点:都有色、形、位;区别:航空是摄影(中心成像、像点位移、大比例尺),卫星是扫描成像(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3、更好的发挥了不同遥感数据源的优势互补,弥补了某一种遥感数据的不足之处,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应用性。如洪水监测:气象卫星—--时相分辨率高、信息及时、可昼夜获取、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_梅安新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一)大气的吸收作用;(二)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提供者原答案) 4.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波段名称可见光与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 波长0.3~2.5um 2.5~6um >6um 辐射特性地表辐射太阳辐射 为主 地表辐射太阳辐射 和自身的热辐射 地表物体自身热辐 射为主 比辐射率(发射率)波谱特性曲线的形态特征可以反映地面物体本身的特性,包括物体本身的组成、温度、表面粗糙度等物理特性。特别是曲线形态特殊时可以用发射率曲线来识别地面物体,尤其在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后,地面发出的能量已发射光谱为主,单侧起红外辐射及微波辐射并与同样温度条件下的比辐射率(发射率)曲线比较,是识别地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地物反射波普曲线除随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下形态表现(发射率)也不同。一般说,地物发射率随波长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为遥感影像的判读提供依据。 4、几类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性.1.植物:a.在可见光的0.55μm(绿)附近有一个小反射峰,在0.45μm(蓝)和0.67μm(红)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带。b.在0.7~0.8μm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0.8~1.3μm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形成反射峰。c.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2.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3. 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水中含泥沙时,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抬升。4. 岩石:形态各异,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岩石的反射波谱曲线受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色泽等影响 第三章: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精品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 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应用: 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 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 E、天气与海洋 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 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 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 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A.罗伯特梯度 B.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 C.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D.罗伯特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正确答案:C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 A.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B.地物的性质 C.地物的光谱特征 D.地物的时相变化 正确答案:B 3.遥感数据处理常运用K-L变换作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它可以实现() A.数据分类和图像运算 B.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 C.数据分类和图像增强 D.数据压缩和图像运算 正确答案:B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 A.像元的数量 B.像素的大小 C.像元的维数 D.像素的相似度 正确答案:D 5.遥感按平台分类可分为() A.地面和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C.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D.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正确答案:A

6.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气象卫星系列 B.陆地卫星系列 C.海洋卫星系列 D.冰川卫星系列 正确答案:D 7.颜色对比是() A.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B.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C.彩色纯洁的程度 D.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正确答案:B 8.下列关于光谱成像技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波普越接近与连续曲线 B.光谱成像可以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D.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数十个波段的狭窄连续光谱波段组成 正确答案:D 9.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不包括() A.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B.图像信息损失低 C.逻辑性强 D.抽象性强 正确答案:C 10.地物单元周长为P,以链码形式记录面状地物单元边界。设相邻像素间采用链码表示的长度为:Li=2n(2的n次方),式中n=Mod(2,ai),i=1,2,3,…,7。i为链码的方向。提取该地物周长表示为() A.P=∑4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B.P=∑3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C.P=∑2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D.P=∑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正确答案:D 11.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 A.灰体

《遥感导论》教案.doc

1 单波段摄影像片的解译 (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的解译 (2) 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的解译 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 (1)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特点 (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方法 3 热红外图像的解译 4 雷达图像的解译 (1) 雷达图像的解译要素及其特点 (2) 雷达图像的处理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 (3) 典型地物的散射特征与图像解译 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回顾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 (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 (3)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4)了解基于知识的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等分类方法的原理与过程; (5)掌握遥感图形分类结果的误差与精度评价方法。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监督分类(2学时) 第三节非监督分类(2学时) 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2学时) 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分类的其他先进方法。 难点: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培养从的软件操作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 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 5.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是对给定的遥感图像上所有像元的地表属性进行识别归类的过程。 1.图像分类的物理基础 遥感图像是传感器记录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结果,遥感图像中像元的亮度是地物发射或反射光谱特征的反映。 同一类地物在同一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应该表现为相同的亮度,在同一图像的多个波段上呈现出相同的亮度变化规律。 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图像上一般表现出互不相同的亮度,在同一图像的多个波段上呈现出各异的亮度变化规律。 在特征空间中?同一地物将会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点簇?多类地物会形成多个点簇。 2.特征变量与特征提取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 求解过程如下: 对窗口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115 <119<120<123<124<125< 126<127<150 取排序后的中间值:124 用中间值代替原窗口中心象素值,结果如下: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8.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0.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 1. 黑体: 2. 邻域增强 3.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7分) 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5分 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 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10分 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8分 5. 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 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 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 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 、、 6.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 (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 7.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8.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 9. 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10..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 11. 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12.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8分) 1. 黑体 2.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三、问答题(共计62分) 1. 什么是地球辐射的分段性?6分 2. 按遥感所使用波段,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哪三类?在这三类中,大气散射对它们分别有什么影响?8分 3. 为什么要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纠正,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过程10分 5. 什么是平滑和锐化,请分别说明其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8分 6. 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10分 7.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高光谱遥感的认识10分 遥感导论课程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2、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比值植被指数 3、辐照度与辐射出射度

《遥感导论》考研梅安新版2021考研真题

《遥感导论》考研梅安新版2021考研真题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答案】可见光;红外查看答案 2遥感系统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查看答案 3遥感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从______年算起的。 【答案】无记录的地面遥感;有记录的地面遥感;空中摄影遥感;航天遥感;1957查看答案 4______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发射成功。 【答案】1970;东方红一号查看答案 5遥感分类中按遥感平台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按工作方式可分为:______和______。按RS的应用领域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查看答案 6遥感技术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查看答案 7遥感机理是通过利用______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______或______的______,通过______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______的目的。 【答案】探测器;辐射;反射;特性;电磁波;识别地物查看答案81978年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以______系列为代表。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较晚。______是中国于1998年9月7日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 【答案】NOAA;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查看答案 9______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______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答案】1999;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查看答案 二、名词解释 1遥感 答: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的遥感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在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电磁波谱数据,通过数据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主动遥感 答:主动遥感是指运用人工主动发射的特定电磁波照射目标物,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3被动遥感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 考试重点 https://www.doczj.com/doc/c8115848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名词解释 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 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空间增强:针对像元极其周围像元运算,单波段。光谱增强:对多图像,多波段。 高通滤波:高频过去,低频滤掉,用于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低频过去,高频滤掉,用于内部特征增强。(滤波是把某种信号处理成为另一种信号的过程。)光谱模式识别:根据像元到像元之间的光谱信息自动划分土地类型的分类过程,监督、非监督分类都属于光谱识别模式。空间模式识别:根据像元与周围像元的空间关系进行图像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对象和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做标准,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先形成各个数据集,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地物类别。

遥感导论第四章课后习题

第四章 1.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建筑物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2.在图4.5中,若有红、绿、,蓝三原色分别位于红:0.61μm,绿:0.54μm,蓝:0.47μm附近,将这三点连成三角形,以此为基础找到它们的补色位置,说明补色黄、品红、青的波长及饱和度。 3.理解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在彩色合成时,有滤光片分别透光并照射到白色屏幕上利用什么原理?若是滤光片叠合透光又利用什么原理?分 别解释之并实际例子说明。 4.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性,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5.一幅黑白影像,在以下两种情况时,(1)人头像,(2)单波段影像,分析对比度适中、过大、过小所造成的视觉影响。 6.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数字图像时,常常感觉炒出它与模拟图像的区别? 7.卫星或飞机的传感器所接收的辐射信号除了地物直接反射的信息外,还混入了其他途径来的辐射,需要作辐射校正把它们去掉。请分析有几种其他辐射进入传感器。 8.引起遥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 9.在作几何校正时,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若图像一角没有任何控制点,估计几何校正后这一角的位置畸变将缩小还是增大?为什么? 10.右图为数字图像,亮度普遍在10以下,只有两个像元出现15的高亮度(“噪声”) (1)采用模板为

的均值平滑方法,求出新的图像。 (2)采用中值滤波,仍用3×3窗口,求出新的图像。 (注意计算前原图像的左右上下各加一行或一列,亮度与相邻亮度值相同,然后计算。) 11.数字图像如右图所示,用两种方法提取边缘: (1)罗伯特方法求出新的图像。(2)索伯尔方法求出新的图像。 (计算前原图像的左右上下各种加一行或一列,亮度与相邻亮度值相同。)12.彩色表示可以在红绿蓝(RGB)和色调、明度、饱和度(HLS)之间变换,设三种颜色: (1)LR=1,LG=0,LB=0(答案L=0.5,S=1,H=00 红色) (2)LR=0,LG=0.5,LB=0.5(L=0.25,S=1,H=1800 青色) (3)LR=0.5,LG=0.5,LB=0.5(L=0.5,S=0,H无定义灰色) 求每一种颜色的HLS值 13.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14.根据陆地卫星Landsat的TM影像和SPOT卫星的HRV影像的波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分析TM影像和SPOT影像复合的优越性,说明复合方法除了书中所讲方案,请再设计其他复合方案。 15.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 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应用: 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 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 E、天气与海洋 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 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 ?1)大气吸收;2)大气散射;3)大气反射;4)大气折射 ?5、大气窗口:

遥感导论试题库-超级完整版

遥感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译 1.遥感 2.高光谱遥感 3.遥感图象解译 4.遥感影像地图 5.主动遥感 6.被动遥感 7.扫描成像 8.多源信息复合 9.最小距离判别法 10.图像区域分割 11.多波段遥感 12.维恩位移定律 13.瑞利散射 14.米氏散射 15.大气窗口 1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 1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 18.平滑与锐化 19.多光谱变换 20.监督分类 21.非监督分类 22.遥感技术系统 23.电磁波与电磁波谱24.垂直摄影 25.倾斜摄影 26.光机扫描成像 27.固体自扫描成像 28.影像变形 29.几何校正 30.航天平台 31.电磁波 32.电磁辐射 33.感光度 34.三基色 35.分辨率 36.黑体 37.亮度系数 38.辐射出射度 39.假彩色 40.真彩色 41.3S 42.数字图像 43.领域处理 二、填空题 1.可见光遥感的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__之间,红外遥感的探测波段在___________之间。 2.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 ____________,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是____________。

3.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像片的比例尺为____________,如果在像片上量得某湖的面积为25㎝2,?湖泊的实际面积为___________㎡。 4.当地球的卫星轨道高度为700km,总视场为60度时,扫描带对应的地面宽度为_________km。 5.当天线孔径为10m,波长为2cm,距离目标物的距离为10km 时,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当天线孔径为100m,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情况下,方位分辨力为_______m。 6.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植物叶子含水量的增加,将使整个光谱反射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阔叶林与针叶林相比较,在近红外遥感影像上前者比后者__________(填浅或深)。 8.差值植被指数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陆地卫星的轨道是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平方公里。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 10.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和两种。 11.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 即、、。 12.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13.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14.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 为、、、、。 15.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 是、、。 https://www.doczj.com/doc/c81158484.html,ndsat的轨道是轨道,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 17.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其、、、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18.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9.光学图像是量,是函数;数字图像是量,是函数。 20.常用的锐化有、、、。 21.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 22.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有、、、 、。 23.遥感摄影像片包括、、、 24.遥感影像地图的特征:、、 、。 25.遥感数字影像类型:、、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