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勃朗经典作品说课材料

伦勃朗经典作品说课材料

伦勃朗经典作品说课材料
伦勃朗经典作品说课材料

伦勃朗经典作品

伦勃朗经典作品

伦勃朗·梵·莱茵,英文名: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死于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台湾把伦勃朗翻译为林布兰。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

伦勃朗1606年生于荷兰莱顿的一个磨坊主家庭,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除伦勃朗外,他们还有8个孩子。

伦勃朗青年时期就已经声明鹊起,可以说是少年得志。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伦勃朗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伦勃朗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伦勃朗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伦勃朗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

伦勃朗代表作之一:《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从1640年代开始,伦勃朗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伦勃朗作画最多的一年,创作了包括素描、油画、版画在内的大量作品。1663年以后伦勃朗作画较少,此时他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生命中苦难的转折点是从他的名作《夜巡》开始的,在绘制《夜巡》的过程中,伦勃朗固执的想要打破当时的传统,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从此以后,找他订画的人越来越少,画家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潦倒。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孩子泰塔斯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伦勃朗和女仆韩德瑞克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科尔内利亚,为此受到教会的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伦勃朗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伦勃朗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

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独到地运用明暗,他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伦勃朗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伦勃朗《夜巡》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幅作品。创作于1642年,像《夜巡》这样的集体肖像画,在当时的荷兰绘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伦勃朗早就对这种陈旧俗套的标示方式感到不满,因此,伦勃朗接受订画时,就决心不把所有的人物都平等的排列在画面上,而尝试新的集体肖像画创作。

例如此画中伦勃朗掌握了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出巡前一瞬间的战斗性效果,事实上,那时候民兵连已不具有军事作用,只是在庆典时盛装列队,烘托气氛而已,但若是创作出充满活力的画面,捕捉出巡的一瞬间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光线的正是弗兰斯·班宁·柯克连长和威廉·凡·莱汀

普克副官二人,其他队员都在阴影里,可以说是近乎于画面背景。画家伦勃朗还画了一个正对光线的小女孩,以和副官华美亮丽的衣着相对比,这个小女孩在画面上取得了色彩上的平衡,同时呼应连长和副官,起到映视两人荣誉的作用。但是,这种打破传统模式的崭新标示,很难让人们所理解。

据说,这种画面处理惹怒了民兵连队员,并未获得应有的好评。姑且不论是否为事实,但这种完全摆脱传统平面式的集体肖像画的画面具有了动感和空间感,展现了一幕雄伟壮丽的情景。画家伦勃朗在描绘确实存在的人物肖像同时,也创造出从其自身产生的战斗性及全新而独特的绘画艺术世界

一般认为《夜巡》是描写民兵连夜半出巡、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所以《夜巡》这个名字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然而,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描绘的不是夜间而是白天的景况。但由于伦勃朗强调光影明暗的画风,使这幅画完成之初给人以暗淡的印象,后为保存画面又涂上了多层凡尼斯,但多数的凡尼斯经过久远的年代后都会变质、变深,甚至影响到下层画面的色彩,再加上灰色沾染,使画面更加灰暗。因此,不知从何时起,原本是白天场景的画面,竟然误认为是黑夜。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经过修复、清洗,才确认画面的景况是白天,但因为这幅画长期是以《夜巡》而闻名,就一直延用至今。

伦勃朗《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油画《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描绘得是当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最负盛名的外科医生扬·杜尔普博士。曾经研究过人像学的伦勃朗,准确的捕捉到雇主杜尔普博士的微妙表情,让他十分满意。由于这幅《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肖像画的成功,使得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一举成名,并确立了其在画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油画《杜尔博士的解剖课》是伦勃朗的早期画作,画中人物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成员。当时流行的这种群像画往往是人物的罗列,缺少艺术构思。伦勃朗却与众不同,他把这幅群像处理为既有一定的情节,又让每个人的肖像能够清晰展现,使作品更富于表现力。主要人物杜尔教授在画幅右边,他一边解剖尸体,一边认真地讲解着,其他人凝神察看和聆听着。光线的集中运用是伦勃朗艺术的重要特点,左边射来的一束光照亮了杜尔教授和尸体,衬着深暗的背景,使主要情节十分突出。其他人的头部也在光线的照射下比较明亮,突出表现了他们的肖像特征。这种人物的安排和光线的运用,在当时都是颇有新意的创造。这件作品使伦勃朗获得了普遍的声誉。

伦勃朗《戴金盔的男子》

《戴金盔的男子》这件肖像画曾经被认为是伦勃朗的传世名作,红极一时。作品中的模特是伦勃朗的哥哥,金盔是伦勃朗描绘的重点,而人物被他隐在阴影之中,伦勃朗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把金盔的质地描绘的铮铮作响,令人叹为观止。后来,虽然一群研究者对这幅画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分析。他们最后的结论是这幅画和伦勃朗毫无关系,致使人们开始淡忘它的存在。但它依然被美术馆所陈列,因为它确实一件优秀的作品。

伦勃朗《达娜厄》

《达娜厄》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达娜厄是画家最喜欢表现的希腊神话题材,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流派,画家创造的达娜厄艺术形象传达的美学观念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希腊神话中的达娜厄被父王囚禁,天神宙斯从这里经过,爱上了被囚的达娜厄。有趣的是,画家伦勃朗把偷情的宙斯画成了自己,这反映了画家对美好理想的憧景。

伦勃朗的《达娜厄》画中的达娜厄是一位成熟的荷兰妇人,达娜厄企盼着宙斯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对幸福的憧景与渴望。画中人是以伦勃朗的夫人作模特创作的,既真实

又有美学意义。达娜厄的裸体,被画家描绘得温柔又饱满。伦勃朗运用了一种火一般的暖光聚于达娜厄整个形象。

伦勃朗笔下的达娜厄与别的画家不同,达娜厄形象呈现出极为鲜明的蓬勃朝气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画家伦勃朗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

伦勃朗《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

《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是伦勃朗163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画中的主人公是伦勃朗深爱的妻子——沙斯姬亚。

沙斯姬亚是阿姆斯特丹市最具有实力的画商范·厄伊伦比格的侄女,她有着荷兰女子特有的透明肌肤。褐色的头发,深绿色的眼睛和如花似玉的美貌。她的父亲曾经几度担任荷兰北部菲仕兰最大城的瓦登市市长,是上流社会的名媛。她那清纯、优雅的气质,更为其美貌增添了光彩。

伦勃朗初次见到沙斯姬亚,就被她迷住了,沙斯姬亚也对寄宿在叔父家的年轻画家颇具好感,每次她到叔父家,都感受得到他的温情……不久,沙斯姬亚对伦勃朗的兴趣转为爱情,于是,在俩人相遇的数月后便订婚了。这年,伦勃朗二十七岁,沙斯姬亚二十一岁。

画中的沙斯姬亚身着贴身的金色长袍,头戴盛开的鲜花,伦勃朗把爱妻装扮成古罗马的花神,精心描绘了环绕着鲜花的柔光。长袍上美丽的金银刺绣、花瓣和闪闪发光的宝石……仿佛把妻子的生命永远留存在画布上,让人永远记得她的年轻美貌。

画家伦勃朗在这幅油画中将新婚妻子描绘成古代罗马女神弗洛拉,这是画家二十八岁婚后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弗洛拉也是暗示多生子女的女神。一般认为,她左手的姿势表示两人想有孩子的愿望,整幅油画洋溢着画家伦勃朗沉浸新婚幸福之中的愉快心情。

伦勃朗《阿玛利亚·冯·索姆斯的肖像》

伦勃朗《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

伦勃朗《被波堤乏之妻指责的约瑟》

伦勃朗《沉思的哲人》

伦勃朗《朝拜的贤士》

伦勃朗《阿加莎·巴斯的肖像》

伦勃朗《戴着面纱的萨斯基亚》

伦勃朗《窗边的女孩》

伦勃朗《赫雷米亚斯德克尔的肖像》伦勃朗《海耶·冯·克雷伯格的肖像》伦勃朗《悔过的犹大送回碎银》

伦勃朗《花神弗洛拉》

伦勃朗《鸡心螺》

伦勃朗《基督升天(耶稣的复活)》伦勃朗《库克的画像》

伦勃朗《基督将钱商逐出圣殿》

伦勃朗《伦勃朗的肖像》

伦勃朗《戴丝绒贝雷帽的自画像》

伦勃朗《玛利亚·伯克诺勒的画像》

伦勃朗《摩西十诫》

伦勃朗《拿书籍的男子肖像》

伦勃朗《伦勃朗的儿子提图斯》

伦勃朗《尼古拉斯·冯·巴姆比克的画像》伦勃朗《青年自画像》

伦勃朗《圣洁的家庭_3》

伦勃朗《玛格丽莎·德·吉尔的肖像》

伦勃朗《男子画像》

伦勃朗《头戴羽毛贝雷帽的自画像》

伦勃朗《雅各布三世的肖像》

伦勃朗《修指甲的老妇》

伦勃朗《亚伯拉罕招待天使们》

伦勃朗《手拿粉色康奶昔的女子》

伦勃朗《一个83岁老妇人的肖像》

伦勃朗《一百荷兰盾的版画》

伦勃朗《一名老翁的肖像》

伦勃朗《一名男子的画像》

伦勃朗《一个头戴黑色贝雷帽的年轻人》伦勃朗《一位老人的肖像》

伦勃朗《伊弗雷姆·伯纳斯,犹太医生》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油画用笔技法

油画技法之刮除法 用油画刀平滑的边缘将画布或面板上的颜料刮除,不仅用于修正画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油画技法。刮除颜料后会留下一个由剩下的薄颜料层形成的模糊重影,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绘制出一幅相同质感层次组成的作品, 在画布上,画刀将突起的颜料刮除,留下了那些陷于纹路之间或多或少的颜料,当使用的底材是平滑的板子时,刮除颜料之后会留下非常平坦的,几乎没有任何肌理的颜料层。 无论你是用什么底材,通过反复刮除颜料(每次增加颜料都要等上一层的颜料干透)制造的效果都是用任何传统方式所难以达到的。詹姆斯·惠斯勒在不经意间发展了这个技法,因为在画肖像时,由于他更喜欢重新开始而不是覆盖,所以他常常在结束一个阶段时对画面的颜料进行刮除。当在对一个白裙女孩的肖像画进行颜料刮除之后,他突然发现画面看上去又轻薄又透明,这就是他所希望能绘制出的布料那种精美柔和的理想效果。 在一个白色的底子上进行刮除,底层的光亮感会透射出来,得到像罩染一样的效果。如果在有色底上进行,这个技法能够使颜色产生微妙的变化。 1.刮除法适合于制造朦胧气氛。画面已经进行了一遍颜料的刮除,因此影像有

些许陈旧的感觉。 2.从这个局部能清楚看出颜料被从画布纤维的凸起处刮除,但是保留了一些在纹理壑处的颜料。就像在这里看见的,刮擦有时能够制造出一些斑纹效果。 3.现在在画面上添加更多的颜色和调子。这些颜料最终也会被刮除,以随机的方式留下一些旧颜料和新颜料。事实上,这些颜色会产生光学混合效果。

4.在画面上涂上一些偏蓝和偏绿的颜色,然后用画刀刮下来。 5.现在再把湖岸的树重新刮一遍来增强迷雾的效果。这个技法制造的水平条纹,把薄纱似的云雾感表现得很生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3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 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 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利用红蓝分色原理制作三维图片及三维视频

实验二 一、问题描述 根据人眼三维视觉形成的原理,利用红蓝分色原理制作三维图片与三维视频。 二、问题分析 三维图像: 步骤: 1.利用手机/相机等摄像设备,拍摄大小相同的左眼图与右眼图 2.利用OpenCV读入左眼图与右眼图,假设左眼图像第i个像素颜色向量为(R1_i,G1_i,B1_i); 右眼图像第i个像素颜色为(R2_i,G2_i,B2_i),则合成后的立体图像第i个像素为(R1_i,G2_i,B2_i);利用OpenCV显示并保存合成后的图像 3.利用红蓝眼镜观察立体效果是否明显,如果不明显,请重复1~2 难点: 在拍摄左眼图与右眼图时有技巧:由于人的两眼间存在一个不足 5 厘米的间距,因此在盯住同一景物时,两个眼球的角度并不相同。因此我们的拍摄也必须模拟这一原理,对同一景物拍摄两张照片,而且拍摄时需要略微变换一下拍摄角度(这个角度很小,约5~10 度)。其次为了达到更好的合成效果,目标最好选择一些前背景比较分明的景物,如果能用单反拍摄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就更好。

三维视频: 利用拍摄图片的方法拍摄左眼视频与右眼视频,然后利用OpenCV读取左眼与右眼视频中的每一帧图像,利用上述方法合成三维图像,并利用OpenCV保存成.avi格式的视频。 难点:如何保持左眼视频与右眼视频在时间上的同步 三、详细设计(从算法到程序) 1.主模块设计 三维图片: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mat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Mat left = imread("211.jpg");//加载图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西阳城总校尚庄小学郭彩丽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

最全的油画技法分析

最全的油画技法,如果你喜欢画油画,必看 油画刮除法/唐克法/刮痕法/压色法/印压法/罩染法/独幅版画法/点彩法/和色粉混合技法 油画技法之刮除法 用油画刀平滑的边缘将画布或面板上的颜料刮除,不仅用于修正画面,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油画技法。刮除颜料后会留下一个由剩下的薄颜料层形成的模糊重影,按照这个方法可以绘制出一幅相同质感层次组成的作品, 在画布上,画刀将突起的颜料刮除,留下了那些陷于纹路之间或多或少的颜料,当使用的底材是平滑的板子时,刮除颜料之后会留下非常平坦的,几乎没有任何肌理的颜料层。 无论你是用什么底材,通过反复刮除颜料(每次增加颜料都要等上一层的颜料干透)制造的效果都是用任何传统方式所难以达到的。詹姆斯·惠斯勒在不经意间发展了这个技法,因为在画肖像时,由于他更喜欢重新开始而不是覆盖,所以他常常在结束一个阶段时对画面的颜料进行刮除。当在对一个白裙女孩的肖像画进行颜料刮除之后,他突然发现画面看上去又轻薄又透明,这就是他所希望能绘制出的布料那种精美柔和的理想效果。 在一个白色的底子上进行刮除,底层的光亮感会透射出来,得到像罩染一样的效果。如果在有色底上进行,这个技法能够使颜色产生微妙的变化。

1.刮除法适合于制造朦胧气氛。画面已经进行了一遍颜料的刮除,因此影像有些许陈旧的感觉。 2.从这个局部能清楚看出颜料被从画布纤维的凸起处刮除,但是保留了一些在纹理壑处的颜料。就像在这里看见的,刮擦有时能够制造出一些斑纹效果。

3.现在在画面上添加更多的颜色和调子。这些颜料最终也会被刮除,以随机的方式留下一些旧颜料和新颜料。事实上,这些颜色会产生光学混合效果。 4.在画面上涂上一些偏蓝和偏绿的颜色,然后用画刀刮下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

浅谈伦勃朗绘画中材料和技法对当代油画教学的影响

浅谈伦勃朗绘画中材料和技法对当代油画教学的影响 以伦勃朗为代表的古典油画透明、细腻而又不失厚重,历来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者的眼球。怎样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典油画技法是教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标签:伦勃朗;油画材料;油画技法;油画教学 伦勃朗·范·莱茵1616年出生于莱顿城,是17世纪荷兰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17世纪20年代早期曾在莱顿当地的一位画家手下接受初步艺术训练,此后便与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彼得-拉斯曼共同度过了对他影响深远的6个月。伦勃朗是改变艺术史上人物肖像绘画的一位先驱,他的绘画并不是表面地描绘人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作中有对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他一生画过100多幅自画像,是画自画像最多的一位画家,可以说他在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伦勃朗和利文斯的部分绘画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早期的风格,他们对于自画像、穿着外国衣饰的人像、光与影的极致使用,让我们领略到了其艺术尝试与开拓的过程。 伦勃朗比自古以来的任何艺术家都注重对人物面部的描绘,因为他能看到更多、更细,而这都出自他的内心。中国人说绘画创作需要三件东西:眼、手、心。我觉得这个洞察十分准确,这三者缺一不可,伦勃朗的每一幅作品都与这句话的精髓相呼应,都是眼、手、心的完美协作。 伦勃朗的作品大多关注肖像与历史题材,伦勃朗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包括光与影的强烈对比,丰富的颜色组合,同时伦勃朗也具有将历史题材转化为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技法。 通过对以下伦勃朗绘画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伦勃朗的绘画技法。 一、使用的调色油 伦勃朗使用的调色油是很浓的胶状调色油,很黏稠且干得很快。伦勃朗非常突出他画阴影处的高凸部分,以此来体现画的立体感。伦勃朗的画中阴影处呈透明黑色,光区和阴影区色彩厚度相同但不透明,调色油易干的特性,使整个画面笔触很明显。虽然伦勃朗的每一笔都令人感到他的得心应手,但整幅画却给人一种艰难完成的绘画效果。伦勃朗没有鲁本斯的绘画天才,他总是在画快要干了,且已适于用画笔上色时才开始修改自己的画。所以伦勃朗的画会给人一种先画好后再艰难修改画面的感觉,好像用画刷拉黏液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画中光区更为明显。 二、伦勃朗的油画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51页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老师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特别受感动,一位小朋友乐于助人的事迹被大 家广泛称赞,这个小朋友却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今天能坐在明亮暖和的教室里学习却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小朋友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那同学们愿不愿意将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给这些困难的小朋友买一些学习用品呢?那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支钢笔6元,买2支需要多少钱?20支呢?200支呢?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 (1)6×2 = (2)6×20 = (3)6×200= 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有规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 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 (2)6×20 = (3)6×200= (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

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 (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 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 随后,我们根据发现进行了大胆猜想――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 (6)两人一组举例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 (7)汇报。 2.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 (1)由此你能猜到,在乘法算式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2)两人一组,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研究:“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这个猜想。 可以以口算题为例,也可以自己举例。 3.课本51页做一做前两组 4.课件出示 ①20×4= ②10×4= ③5×4= (1)通过观察,你们又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 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 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 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 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作品欣赏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作品欣赏: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伦勃朗生于卡拉瓦乔死前四年,比伯尔尼尼小八岁。他从未离开过故乡荷兰,起初在莱顿工作,然后到阿姆斯特丹,在那儿度过大部分创作生涯,他从没有见过卡拉瓦乔的任何作品。但他和洪托斯特·泰尔布吕根这些画家有联系,而这些人是到过罗马的。从这些人那儿他学到一点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和色彩运用方法,当他到阿姆斯特丹以后,就把它发展到感情丰富、富于人类同情心和浓厚宗教情绪的全新阶段。 这种宗教感情是纯粹个人的,来源于他自己的经历和对圣经的深刻了解。在信奉新教的荷兰,人们阅读圣经、思考圣经,用这些取代天主教的听取神父说教、回顾圣人生平、修行礼拜等等仪式(例如圣依纳爵所规定的那些仪式)。伦勃朗选择的题材也是他自己的,卡拉瓦乔、伯尔尼尼,鲁本斯这些天主教艺术家的绘画雕塑题材是别人指定的,为的是张挂在一个特定的教堂或私人礼拜堂里;荷兰的卡尔文派教堂则没有这种要求,阿姆斯特丹市民享受着新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他们的艺术需求是人像画、风景画、花草画等等。但宗教题材的版画也有市场,因此伦勃朗作为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最伟大的蚀版雕刻家,即使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一位也罢。蚀刻版画用板印制,通常是铜扳印制,画家先要在板上画出相反的图形,这一般是用一根针在一层薄薄的抗酸蜡层上涂刮,然后用酸腐蚀这刻露出来的铜板表面,再把墨水施于其上,然后擦去,只在刻出来的槽线中留下足够的墨水,让它印在覆盖于板面的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改成在板上直接用一根较硬的针刻画,从而使槽线边缘比较粗糙。这粗糙的边缘可以磨平,也可以保留下来,使印出来的线条比较模糊。 在《100盾版画》中(之所以这样称殍是因为它在一次拍卖中以这么高的价格售出),伦勃朗使用了所有这些技巧,创造出一个精细富丽的画面,尽管它并没有色彩.画面内容混合而成,取材于《马太福音》第19章。画上的基督在犹太地方给人祛病除灾,祝福幼孩,开导民智。从右边上来的一群病人让人想起后来贝多芬在歌剧《菲岱里奥》中描写的重返光明的囚徒;靠左边一点,一个女人抱来孩子,但被其上一个信徒挡住。在她左边,坐着那富有的青年,基督告诉他:他若想得到天国的财产,就应把现有的一切都分给穷人;再往左,一群法利赛人正在艨胧中自相争执。基督正中而立,伸出手,眼望孩子。他就是注意力的中心,这不仅因为其他主要人物的动作、手势和目光都朝向他,而且因为整个画面结构都在加强他突起的形像。明暗对比既用来强调重要线条和心理含义,也用来表现空间和整体的结构,虽说它创造出一种拔高的现实主义效果,却又完全不是照相机中的自然主义。试看画上那一大片深色区域如何引出又如何加强基督的形像,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 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而,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VΛL L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O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 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验证和 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木方法, 进一步获 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 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一-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一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一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 0X8= 6 ×70= 24× IO=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 提问,上而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X8= 6X70二24X1二 4X8= 6X7= 24 X 1 = 提出问题:口算上面这些算式,为什么要先按下而这些算式计算, 再添

油画技法教学大纲

《油画技法》教学大纲 适应专业:中等专业学校电脑美术专业 总学时:72小时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形体与色彩之间关系的课程,也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技法训练,使学生掌握色彩理论知识,以及油画基本技法,为从事装潢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1.基本了解中外油画发展概况; 2.熟悉油画工具、材料、性能; 3.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 4.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油画工具与材料 1.油画内框的制作和要求 2.油画布、油画纸、油画板的选择和制作 3.油画箱 4.画凳、画架、画伞 5.调色板及颜色的排列 6.油画用油 7.油画笔、油画刀的选择和使用 8.油画颜色 [基本要求] 1.了解油画内框的制作要求与比例型号; 2.了解商品油画布的选择和使用; 3.掌握油画布、油画纸、油画板制作方法; 4.了解油画颜色的性能。

[教学重点]:油画内框的制作和要求。 [实训内容]:通过动手接触油画工具。 <二>油画的技法 1.历代大画家油画技法选述; 2.油画的笔法; 3.油画的刀法; 4.油画的画面肌理效果。 [基本要求] 1.了解凡?爱克、达?芬奇、提香、伦勃朗、委拉斯贵支、安格尔、 库尔贝以及印象派的技法特点; 2.掌握油画的笔法和刀画法; 3.能充分表现画面的肌理。 [教学重点]:历代大画家油画技法选述。 [实训内容]:让学生多看书,了解油画技法。 <三>形色基本概念 1.形、色之间的关系; 2.色。 [基本要求] 1.做到以色写形,形色合一; 2.了解色彩、色相、明度、纯度、彩度、色阶、色调、律动、色 彩的冷暖、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等基本概念和色彩的基本 知识。 [教学重点]:形色之间的关系。 [实训内容]:多看书,了解形色的基本概念。 <四>油画写生(临习) 1.静物写生(临习); 2.风景写生; 3.人物写生(临习); 4.名作欣赏。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 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篇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4= 30×40= 300×40=300×4000=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 ×20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和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油画大师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潘婷 内容摘要:伦勃朗是17世纪欧洲绘画的三大支柱之一,是荷兰17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级人物。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实践,无论宗教、神话、肖像、风景、动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都有独到的成就。在伦勃朗的手里,光和影成为他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他使用的色彩,常带有一种金属和宝石般的高贵感,使粗陋的物象也变得华美悦目。代表作品有《夜巡》《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等,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很好表现人物精神与性格,他艺术成就还体现在自画像上,伦勃朗最使人好奇的地方,就是他一生高达百幅的自画像,既是是他本人真实写照,也是日后研究他的最佳资料,和梵高一起被认为是自画像双璧。笔者通过西方美术史的学习,得知了作家的生平的际遇、以及画家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更是被画家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不愿迎合他人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导致自己的晚年的窘迫生活肃然起敬。笔者将从作家生平简述作为一条线索来分析改变作家一生际遇的《夜巡》。 关键词:夜巡、光影 一画家生平简介 伦勃朗是荷兰画家,年轻时在阿姆斯特丹向画家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7世纪初,荷兰新兴资产阶级以加尔文教为国教,废除教堂的装饰画和祭坛画。可是伦勃朗受拉斯特曼影响,加上宗教画在荷兰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场,因而一直对圣经题材感兴趣,一生中没有中断过绘制宗教画,但对这类画作了世俗化的处理。约1625年,他返故乡设画室,从事绘画创作和招收学生。其创作生涯大体上包括四个阶段。 年轻时候的成功使伦勃朗富裕起来。他开始收购艺术品和古董。1639年迁居一座豪华的住宅。妻子萨斯基亚为他许多作品充当模特儿。画家在这阶段中看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评论家们一般认为从他当时的一些自画像中,可以察觉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这类自画像和亲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于他的宗教历史画。著名的《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约1635,德累斯顿画廊),据近年考证,可能是一幅进行道德说教的宗教画。 晚年(1648~1669)1656年,伦勃朗被迫宣布处于变相的破产状态。以后两年,房子和动产均被拍卖。他的油画买主不多,可是宗教题材蚀刻画却销路甚广,其中有一幅俗称《100荷币版画》(约1649),即是由于买价高而获得这一名称的。1660年,他迁居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当妻子与儿子开设的一家美术公司的雇员,因为这样才能免于受到债主们进一步的逼债。次年,他受托绘成历史画《西菲利斯的密谋》。西菲利斯于公元69年发动过反抗罗马暴政的起义,是荷兰远古的民族英雄。此画为荷兰历史画中最有纪念碑式气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三个乘法算式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分四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研究一个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8 页例 4 及“做一做”, 练习九第 1 ―― 4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预设: 一、研究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 1.呈现研究素材: 6×20 40×5 160×5 6×10 6×40 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 40×5=200 6×20=120 80×5=400 6×40=240 160×5=800 4.再次观察:这两组算式有规律吗?那你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下变吗?能变得完吗?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5.交流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 6.第二组算式你能根据规律继续往上变吗?又有怎样的规律? 7.交流得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8.你能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吗?

9.验证规律。 二、巩固深化 1.根据24×25=6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8×25=() 24×75=() 24×5=() 12×25=() 48×75=()12×5=() 渗透两个因数都变积的变化规律,并抽象出: (因数×A)×(因数×B)=积×(A×B) (因数÷A)×(因数÷B)=积÷(A×B) 2.解释与应用 (1)商家促销,3本只用10元,那么6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几元? 15本呢?(2)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课本59页第2题) 3.拓展思考:20×4=80,现在要使积变为240,因数该怎么变?要使积变为480,只变一个因数该怎么变?两个因数都变该怎么变?还可以怎么变? (一题多用,既巩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又拓展到两个因数同时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还可以渗透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 猜一猜:当两个因数怎样变化时,积会不变呢? 算一算:18×24=432 (18×2)×(24÷2)=() 填一填: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不变)。 机动题: 1. 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也乘2,积怎样变化? 2. 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也除以4,积怎样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