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徐志啸

苏雪林教授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她似乎不喜

欢就事论事地在自己研究对象的文化圈子内做文章,而是敢于大胆跳

出这个圈子,以超出一般学者研究思路的宏观视野,从世界文化背景

的范围看问题,并藉此作宏微观相结合的中外比较,由此得出常人难

以得出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未必被学术界所全部认同接受,但她的

这种在学术研究上勇于突破传统框框,大胆引进西方文化,努力通过

中外比较得出属于她自己独力研究的独家结论的精神,却是十分值得

肯定的,它对于学术研究本身以及一般学者的治学均不无启示作用。

中外文化比较,实际即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比较文化。比较文化,

严格地说,系由比较文学扩展而来,因为跨国度跨民族的文学比较,

势必要牵涉到文化,文学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比较文学必定与

比较文化联在一块。而比较文化,在它实际操作过程中,既要跨越国

度,又要涉及文学,这就要求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学者必须具备扎实

的中外文化(自然包括文学)基础,并懂得运用比较的方法,作客观事

实基础上的理论研究,以期总结和发现贯穿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

(文学)之间的共通规律。比较文化,可以直接由不同国家的文化比较

入手,也可以从不同国家文学作品的比较入手,而后由文学渐及文化。

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选择了由文学而及文化的路子——即,开

始触及的是本国文学作品,然后由本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文化内容而

联及到外国文学与文化,由此展开有意识的对照比较。

苏教授(以下均此简称)将中外文化比较引入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的典型表现,是她的屈原与楚辞(她谓之屈赋)研究。她曾在《我

研究屈赋的经过》一文中写到,前人研究屈赋走的是传统的路子,而

她却是发现了一条新路线——必须搜讨域外古代的宗教神话和其文

化分子——这是她在撰写《天问》研究论文时无意间发现的,《大唐西域记》《旧约圣经》以及印度和希腊神话的一系列素材,启发了她,使她一发而不可收,全身心地投入了搜集世界文化范围宗教与神话材料以证明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的过程之中。

具体地看,她的屈赋研究中的中外文化比较,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以域外文化中的材料记载(包括历史地理等)印证屈赋作品中的内容,从而证明两者间的关系;其二,将屈赋作品内容与域外文化材料做横向比较,以期寻找中外文化的共同渊源。笔者以为,这两个方面,都有它的价值与意义,相比之下,前者为学界认同的比例小些(这其中自有仁智互见的成分),而后者则很典型地表现了苏教授的宏观全球意识,不少见解甚具价值,其所达到的治学境界一般学者恐难以企及。

值得注意的是,苏教授由域外文化素材的发现联想到对屈赋作品内容的具体印证,并非个人随心所欲的臆测,而是言有所源:例如,她由《山海经》的“昆仑四水说”,《淮南子》的“帝之四神泉说”,联想到了《大唐西域记》中所说印度须弥山(阿达山)有四河,《旧约圣经》中伊甸河也有四河,由此获得了启示——既然中国昆仑在西亚,那么屈赋中的许多神话和怪物也必然来自域外,倘沿此线索探寻,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此,她发现,《天问》中所载神话与《旧约创世纪》颇相类,还与巴比伦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神话相类,它们之间可互为印证,于是便写下了多篇关于《天问》题旨的论文;她还发现,《九歌山鬼》与希腊酒神有相类点,便写了《山鬼与酒神》,《国殇》所叙与印度无头神有关,便写了《国殇乃无头战神说》,《九歌》中之神与西亚地区传说中的神有关,便写了诠释《九歌》旨意的论文;等等。更有甚者,苏教授还极为大胆地将外国有关史前文化的史料记载同屈赋作品中的内容作比照,如百慕达三角与《离骚》中的西海,《离骚》中流沙赤水与阿拉伯沙漠地区,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与不周山等,并由此以大量的具体考证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与判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苏教授本人花费了不少精力与心血,其见解堪称大胆独特,只是学界方面响应者不多。笔者以为,姑且不论观点本身,但就苏教授这种对学术大胆创新勇于求索的精神而言,即是可敬可佩的,更何况她将问题摆到了世界文化背景的高度,其视野之宽,意识之新,可谓前无古人,这比起那些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不逾越雷池

半步毫无创新意识者来说,要胜过百倍;须知,学术发展更多需要的乃是大胆创新(当然不是全无章法的天马行空),否则它便没有生命力了。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苏教授所作的中外文化比较,从比较文化本身角度作一剖析。按照比较文化(或比较文学)的规范,跨国度的文化(或文学)比较,大致上包含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及跨学科研究三个范畴(严格地说,跨学科研究属于平行研究范围之内),当然,三者并不截然划分,有时常交叉进行。从这个角度看,苏教授的比较研究,既有平行成分,也有影响成分,而跨学科的情况则不时地穿插其间,形成了她自身的独特特点。

我们先看平行研究。这一点最突出的,是苏教授标举的所谓“世界文化同出一源”说,对此说法,我们暂且不予置评,先就论述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谈些看法。为了证明自己的“世界文化同出一源”说,苏教授列举了与屈赋作品中诸多内容相关的东西,加以对照比较,以期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对比本身,实际上即是典型的平行比较。《从屈赋看中国文化的来源》一文中,苏教授以屈赋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神话传说故事为本,一一对照比较了它们与世界其它国家及地区同类记载的相似,从而说明其互相之间的关系。文章所举包括:“洪水故事”——屈原《天问》述及洪水故事,西亚有多种洪水传说,希伯来《旧约创世纪》载诺亚方舟故事,《古兰经》《波斯东方圣书》载洪水事,印度希腊叙里亚北欧等均有洪水传说;“十日故事”——《天问》叙十日故事,我国少数民族有多日传说,西亚希腊也有关于太阳的故事;“神魔大战故事”——《天问》写神魔之战,西亚创世史诗有神魔战争,希腊神话载天帝与魔头大战,印度佛经中有天帝与阿修罗之战事,北欧神话也有神魔之战;以及“世界由混沌开辟”“开辟以来分为十纪”“天地各有九重”“黄道十二宫及九曜”“天柱地柱”等。这些由屈原《天问》而引申涉及的世界诸国神话传说之比较,在在显示了平行比较下各国记载的相似,它们毫无疑问地为作者“世界文化同出一源说”提供了重要依据。这还不够,苏教授又进一步例举了一系列中国神话传说与世界诸国神话传说记载上的相似或一致,

以充分说明她的论点。这些例子是:天地上下皆水,地上大河与银河相通,大瀛海环抱大地,大地中心称脐,仙山居脐上,地分九州,昆仑与四水,昆仑与悬圃,死神为人类祖为第一代人王,人祖人首蛇身,死神及人祖多兄妹为婚,死神为帝阍,灶神为司令,死神为巫医,战神每无头,马头娘,螺仙,牛郎与织女,等等。由这些大量的引证材料,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苏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锐利的识辨力,向读者证明了一个毋庸置疑的观点:中外文化中存在着无可争议的共通处,它们并不因地域与民族的差异而显示不同——人类文化有其超越地域民族语言的共同性。毫无疑问,苏教授在这里指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真理为一切文化与文学工作者指明了探讨人类文化真缔的路子,它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学的重要内容。这里,我们不妨摘录两段她的有关论述(有所删节),以见其一斑:

其一,洪水故事。

屈原《天问》:“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是讲共工触到不周山导致洪水的事。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虽有详略之不同,文野之差异,而大略皆谓上帝

其二,大瀛海的说法是有世界性的。

1,中国战国时有所谓大瀛海之说《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主大九州说,又说大九州之外有大瀛海环绕之,这便是天与地的相合处。屈原《天问》:“天何所沓?”王逸注云:“沓,合也。言天与地会合何所?”这与邹衍所说“天地之际焉”,意义相同。

2,西亚西亚在极早时代,即苏末与阿迦底民族活跃时代。言有围绕大地之海,名曰“大瀛海”,又名“洪渊”。巴比伦人则称大瀛海为“似蛇之水”(Snake like),他们有时竟指实此水为蛇。蛇有名曰Aibu,义为“仇敌”(The enemy),巴比伦古图大瀛海最为明白。

3,希腊名大瀛海曰“河边”(River Ocean),以其能周流为河也。“河海”二字居然到了中国。《天问》“应龙何画?河海何历?”在希腊神话里,大瀛海又人格化为有翼之巨龙,即中国之应龙。 4,埃及埃及人谓世界为一大圈所围绕,此圈名曰“大海(Ocean)"。

5,印度在《摩罗耶那》史诗里讲到恒河诞生因缘,有诸王子超升天界后,将永不至他处。有如在大瀛海之水抱大地云云。至佛

教兴起,则谓为大咸海,在第七金山外,地狱在焉。

6,希伯来称大瀛海为“黑暗之蛇”(The Serpent of Darkness),又称“混沌及混乱之子”(The Offspring of Chaos and Confusion)。

7,北欧北欧神话谓环绕大地的为米嘉大蛇(Midgard Serpent),至世界末日,蛇亦为扰乱乾坤者之一。

从上引材料足可见出,苏教授知识面之宽,引证之广博,她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有其一定的说服力。

这些引证的观点和材料,从跨地域跨民族文化比较的角度说,它们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世界文化有其触类旁通的相通之处,这是由社会与自然历史条件的大致一致性决定的。不过,倘若将其作为世界文化同出一源的证据,恐怕尚可斟酌,因为毕竟世界文化是否真的同出一源(苏教授认为同出西亚两河流域),迄今缺少强有力的证据,难以定论。但她提出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之一支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中外神话互相发明例证数则》一文中,她说屈赋研究可以补世界宗教神话之缺,也不无道理。话再回到前面所说。苏教授大胆而又有魄力地提出了她的“世界文化同出一源”说,应该说,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行为,虽然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此有过定论,但它本身毕竟是敢于创新的大胆假设,且有它丰富的材料证据,科学研究需要这种大胆假设的精神,只要持之有故,它自可成为言之成理的定论——只是我们今天还不能下这个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证明,还需要时间。

苏教授中外文化比较的第二方面,是影响研究,这方面,她偏重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子——具体地说,即着重研究包括屈赋在内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外来影响成分。这方面成果主要包括《屈赋里域外文化分子问题》《域外文化两度来华的来踪去迹》《希伯来文化对中国之影响》等。

苏教授认为,中国上古时代文化(包括文学)曾受外来文化严重影响,而外来文化在战国时代前后曾两度涌入中国,其具体见证即是屈赋及《山海经》《淮南子》等中的记载和描写。她的文章中十分明确地言明,屈赋及其它资料中的许多记载,均为外来文化的产物,

如《九歌》中的九位大神乃是域外文化第一度来华时带来,它们可和西亚希腊印度的神话传说相印证,又如齐之所以为齐,乃因泰山居大地脐上,而泰山则居于昆仑地位,这也是因为域外文化入中国后才知,等等。说法本身姑且不论其准确与否,这种观察问题的眼光却是很可取的,即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努力探询文化产生的根源(尤其象屈赋这种奇特作品的来源),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苏教授继而指出,战国时代域外文化何以大量传入?且有许多学者随之而入?她认为,这是因为与马其顿亚历山大侵略欧亚非三洲有关,由是,外来学者因避难而涌入了中国,并随之带入传播了各种知识,这些学者包括齐国的一批学士,战国的四公子,以及邹衍惠施公孙龙墨子等,是这些域外学者避乱来华,带来了学术思想,刺激了中国学术界,从而形成了战国时代的灿烂文化。苏教授的这些看法,据笔者所知,大陆学术界接受者恐不多(台湾方面情况不太清楚),因为毕竟这需要有确凿的史料依据和地下出土文物加以证明,否则难以服人。但笔者以为,苏教授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同时论及的一个观点,却是很值得重视。她指出,中国学者之所以不重视战国前后域外文化,是因为把其时的域外文化作为中国固有文化看待了,而没有象对待汉晋时期佛教文化与明清时期外来文化那样重视。这话有一定道理。这表明,苏教授研究包括屈赋在内的战国文化时,眼光并不停留于战国时代中国文化本身,而是有意识地将眼光放大放远,这才有了大胆推测域外文化因子的设想和论证,这一点,她在《昆仑之谜》的“余论”中也有述及,认为如将眼光扩之于世界范围,则一定会有惊人发现。从这个角度说,笔者以为,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时,也应该具备这种眼光,研究中国的东西,眼光不一定完全停留在中国的圈子内,应该将其扩展,引入比较意识,只要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收获一定会令人惊喜地降临。

值得注意的是苏教授专门对希伯来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在《希伯来文化对中国之影响》中,她着重探讨了中国文化同希伯来文化的关系,这是一篇典型的比较文化影响研究的论文,文章中苏教授提出了她的鲜明的观点:一般认为,基督教之入中国,始于唐代,而本文则主张应提早到战国时期,理由是将屈原《天问》与《旧约创世纪》对照比较后,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当密切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上帝与以色列(也即希伯来)的上帝完全相同,这是因为

中国文化受希伯来文化影响的结果。为证明此观点,文章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先以早期巴比伦古象形文字“天帝”同中国的甲骨金文同类字相比,指出两者间的相似;继又以文献记载的希伯来上帝的形象地位与中国上帝相比,说明两者间的相似;复又将中国《易经》同《圣经》作对照比较,点出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文章还以较大篇幅从文学六经子书史传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加以论证,旨在说明作者的观点——中国古代文化身上有着希伯来文化的重要影响。虽然我们很难说文章的观点是否完全可以成立(对此,苏教授在文章末尾的“自跋”中也有坦率承认),但细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知识之广博,掌握材料之丰富,实令人叹为观之。至于文章中言及的许多说法——即在论述过程中涉及的有关中国和希伯来(文史哲方面)比较的一系列观点,我们这里不拟具体作论评。

这里还应专门提到《昆仑之谜》一文。这是一篇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神话学文字学文献学及比较文化等多学科的综论性论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之广,材料之多,以及对问题本身所需要思考和判断的疑难度之大,都非一般学者所能胜任,而苏教授硬是凭着她的学识毅力和所掌握的丰富材料,对这个问题全面而又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她从汉武帝考定昆仑公案谈起,详细分辨了中国境内与境外的昆仑之别,神话昆仑与实际昆仑之异,以及昆仑同西亚印度希腊等国河流山脉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得出她认为属于合乎客观实际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学术界来看,自然是一家之说,但笔者以为,这至少是属于苏教授本人独力研究独力思考的成果,它凝聚着苏教授多年治学的心血,能敢于碰这个难题本身即十分不易,更何况写下了洋洋数万字的大论文。而且,论文中涉及了屈赋作品(尤其《天问》与《九歌》)的内容,涉及了中国与世界神话的内容,它们与她欲考证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也就是说,《昆仑之谜》同她的《屈赋之谜》是同属于论证“世界文化同出一源”的系列论文,都是围绕中外文化比较这个大课题范围进行的,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而要论证说明的问题实质则是相通的)。倘若没有对中国先秦文化(包括文学哲学史学神话地理文字等)的娴熟掌握,没有对世界(包括西亚希腊印度等)文化的娴熟掌握,很难想象可以对如此难题下手,更枉谈做比较考证了。一个能够对中外文化作比较研究的学者,不论其研究成果的水平会如何,起码他着手研究之前,必须具备中国文化

和外国文化的相当基础,是毫无疑问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扎实的中外文化(包括文学)的功底,才能够谈得上是否有资格碰这个课题。苏教授在这一点上,则是无可置疑的远远领先于许多学者的。读苏教授的这方面论文,我们的感受是:十分惊讶她的渊博的学识,她的信手拈来的丰富材料,她的鲜明而有魄力的比较,以及由此而作出的大胆判断。尽管她的结论未必会被读者所完全接受,甚至有的还会提出疑义,但论文本身所包孕的上述成分,已足以使我们深深佩服了(这也许不是笔者个人的一家之言)。

笔者以为,探讨论述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重要的是了解并总结她在研究过程中独具的宏观视野,渊博学识,和鲜明的比较意识,以及由此对中国文化作深层次大胆探索的可贵精神,这是很多中国学者所难以达到和做到的。虽然她的一些观点,至今或许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包括大陆和台湾学者),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忽略或轻视她的研究,尤其是她在其论著中所展示的渊博而又丰富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所表现的鲜明的极富个性特色的比较意识,所流贯的对学术作独立思考和果断判断的勇气与毅力,都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值得提出的是,苏教授作中外文化比较研究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即希望通过比较,让人们认识世界文化乃同出一源,而文化既然同出一源,那么人也应同为一家,全世界各民族人民都是同胞兄弟,大家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努力,而不应该互相残杀,视如仇敌。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苏教授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本身,其间还贯穿了她拳拳爱世界爱人民求世界文明求全球和平的赤诚之心,这可真是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徐志啸 1948年生,浙江镇海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楚辞综论》、《先秦诗》、《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简史》等8部。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总第26期)

尔雅2015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关于地理环境与名族心态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互动互构 ?B、 互补互彰 ?C、 互起作用 ?D、 互相转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辜正坤认为,万物的发展有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补充、()的趋势。 ?A、 自我完善 ?B、 自我适应 ?C、 自我淘汰 ?D、 自我进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的民主思想: ?A、 民贵君轻 ?B、 民治主义 ?C、

?D、 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中国语音: ?A、 为闭音节 ?B、 为多音节 ?C、 每字有韵调 ?D、 音义象构性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马克思主义学派属于: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都不属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属于中国民主内涵的是: ?A、 恶欲协调 ?B、 迫不得已 ?C、 因势制宜 ?D、 宗法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不包括:?A、

?B、 能指和所指 ?C、 任意性和必然性 ?D、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A、 天赋和人赋 ?B、 瓜分与分享 ?C、 集中和分散 ?D、 下放和收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的天子在发号施令上: ?A、 比较自由 ?B、 可以随心所欲 ?C、 不能锁心所欲 ?D、 有严格程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中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程度不同的。 ?A、 殊途同归 ?B、 迥然不同 ?C、 异曲同工 ?D、 错综复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文化比较

1.《中西文化比较》周义、徐志红 Chinese ethics value as essence, in this society, al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center is fami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ies also expands.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the home was promoted to the most important group status in the life. Filial piety is the family idea to sustain the maintain blood and group feelings of, as well as the highest values. 2.《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魏章玲 This article from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view, love and marriage, family ethics and procreation conception,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family value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points out that we can't use simple trend to generaliz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family valu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we can have different analysis of family valu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3.《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陈铭 In Chin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the parents have high expectations to the children, the children are their all hope, because of the thought, the children have a lot of burden. In America, the parents of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ay is equal, the child as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Those belong to theirselves , have their own privacy. American parents will also respect the child's privacy. 4.《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杨志华 In contemporary China family,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is only children, children are very loved.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they protect their children, they don't allow kids to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when children and other children at variance. Most parents shield their own child and blaming each other. In life, the parents do all things for the children But the American parents to practice and guide their children, they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Since the childhood encourage children, their positive to accomplish a task, and gain experience and happy from it. The child never have any illusion to the world of adults, they may try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dream. 5.《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卢乐山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s our most intimate, the most lasting, the most sincer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hole life. Husband and wife need to: 1 mutual understanding, mutual trust. 2 care about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 tolerance the conflict. 3 in the home have eq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big things need to discuss together. 4 to do the housework together, equal treatment for both parents and relatives. 6 keep harmonious life. 6.《试析中美婚姻观的不同》蔺学才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mbination of husband and wife is free, the parents is not to interfere in, this is their personal righ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individual as the center, they deal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family issue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ationa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c79191752.html,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 [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 《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 [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 [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 [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 《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 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 [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 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 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 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标准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而自古以来的小农意识,也使得中国式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对手打倒,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而西方人的观念则与这大相径庭,他们认为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竞争才会出现人才,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快速发展。而西方人也认为竞争是可以让人与人共同发展的,应该公开公正的竞争,很多突破性的成就都是在竞争中完成的,所以,西方人的看待竞争的方式,也会一定程度给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动力。 因为文明类型不同,所以也就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我们喜欢东方文化的含蓄与谦虚,也喜欢西方文化的自由和平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个呢?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中外文学比较

一、简答题 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神是征服世界。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 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 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 异: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 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 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影响: 由此可见,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既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多神论,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China and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s Thesis statement: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ountry, and religio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to se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is given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system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s to illustrate the role they play in their own society. Outline: 1.Introduction 1.1The history of English religious 1.2The history of China religious 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ligious beliefs 2. 1 Similarities 2. 2 Differences 3. sino-occidental religious culture impact on society 4. Conclusion Works cited Introduction In the early human social,Religious includes world explanation, judici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mental comfort, and other functions. In modern society, science and judicial have separated from some religious, but the moral training and mental comfort function will continue to exist. Religion’s belief systems and social group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thought culture and social form. 1.1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s the study of the religion started by a Jewish prophet from Nazareth named Jesus. Christianity would grow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impacting all other religions and changing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Christian history mainly concerns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nd Church, up to contemporary times and denominations. Christianity differs most significantly from the other Abrahamic religions in its claim that Jesus Christ is God the Son. The vast majority of Christians believe in a triune God consisting of three unified and distinct persons: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religion has weathered schisms and theological disputes that have resulted in many distinct churches. The largest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 ar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Christianity began spreading initially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代码:EE3007 计划学时:34 学分: 2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 课程负责人:梁洁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比较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文化理论,文化基本模式,基本因素,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基本原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冲突案例分析。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英语理解能力——通过文化对比课程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熟悉文化差异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接受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并使之为自己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文化素养——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能够认识中、西文化的基本异同点,以及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鉴赏能力——通过对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审美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创新和开拓精神——学生学习课程后,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他们将会寻求更好、更恰当的交际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有关文化的定义,特性和作用,以及价值观对比。 本课程的难点首先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操作。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很难有机会直接观察跨文化交际现象,更难直接参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九个单元。每单元大概四课时,共34课。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学Presentation展示,角色扮演,PPT演练,英汉双向练习等。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的模式化习得。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得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例,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动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文化深层结构引入学生的视野。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与身势语,用大量事例充分展示了非常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

中外文学知识试题(101题)

中外文学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共101题) 1. 《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C)。 A. 历史 B. 神话传说 C. 圣经故事 D. 意大利现实生活 2. 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C )。 A.表现宗教思想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3. 但丁创作《神曲》时使用的语言是(C )。A.拉丁语 B.希腊语C.意大利语D.希伯来语 4. 在《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A )。 A.理性B.信仰C.神学D.智慧 5. 除(C )外,其它均是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组成部分。 A.《地狱》B.《炼狱》C.《人间》D.《天堂》 6. 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B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7.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巧妙地运用了除(A )以外的艺术手法。 A.写实B.对比C.嘲讽D.夸张 8. 在《堂·吉诃德》主人公凭空想象的心上人是(A )。 A. 杜尔西内娅 B. 索菲利亚 C. 桃丽娜 D. 贝亚特里丝 9. 《堂·吉诃德》第二部中塞万提斯塑造的卡拉斯科这一人物,是一个(B )。 A. 哲学家 B. 文学士 C. 牧师 D. 医生 10. (D)是第一位从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的译者。 A. 林纾 B. 陈家麟 C. 傅东华 D. 杨绛 1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A )。 A.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B.个人奋斗者形象

C.女冒险家 D.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12. 《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使用“布尔乔亚”一词具有的含义是(C )。 A. 资产阶级 B. 商人 C. 城镇居民、庸人 D. 革命者 13.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是(A )。 A. 查理 B. 罗道尔弗 C. 玉斯旦 D. 赖昂 14. 《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B )。 A. 鲁昂 B. 永镇 C. 巴黎 D. 道特 15.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A )。 A. 《外省风俗》 B. 《一个纯洁的女人》 C. 《风俗研究》 D. 《1830年纪事》 16. 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 )。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太太学堂》 17. 《伪君子》的主人公(C )是典型的宗教骗子。 A. 奥尔贡 B. 艾耳密尔 C. 达尔杜弗 D. 大密斯 18. 《伪君子》中的女仆(A )是反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A. 桃丽娜 B. 艾耳密尔 C. 白尔奈尔太太 D. 塞利曼娜 19. 《伪君子》中达尔杜弗的语言特点是(A )。 A.矫揉造作、堆砌词藻、玩弄教义 B. 犀利、明快 C. 生动、朴素 D. 简洁、清楚 20. 莫里哀呈递了三次陈情表后才获准公演的喜剧是(D )。 A. 《恨世者》 B. 《多情的医生》 C. 《吝啬鬼》 D. 《伪君子》 21.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 A.20年B.40年C.50年D.6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