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需求调研方法论

需求调研方法论

需求调研方法论
需求调研方法论

需求调研方法论

我在2010 年8 月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部的审计信息化创新项目需求调研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和实践需求调研的机会,我完整、系统的参加了项目的需求调研过程。需求调研完成后,学习研究了他人的需求调研理论,总结整理了我在需求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形成本文。在编写本文的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很系统的一次完成整个文档结构,经历过数次结构的调整后,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其中还有很多不完善、不严谨之处,还望各位予以指正,欢迎探讨。

By:张永铅

目录

1 需求概述 (1)

1.1 软件需求 (1)

1.1.1 需求定义 (1)

1.1.2 需求层次 (1)

1.1.3 需求来源 (1)

1.2 需求调研定义 (2)

1.3 需求调研目的 (2)

1.4 需求调研必要性 (3)

1.5 需求调研是否可裁减 (6)

1.6 需求调研启动时机 (6)

2 需求调研过程 (7)

2.1 调研实施前活动 (7)

2.1.1 识别调研范围 (7)

2.1.2 组建调研团队 (7)

2.1.3 确定调研方案 (8)

2.1.4 调研准备 (12)

2.1.5 前期沟通 (13)

2.2 调研实施 (13)

2.2.1 调研实施 (13)

2.2.2 经验分享 (16)

2.2.3 调研注意事项 (19)

3 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20)

1 需求概述

1.1 软件需求

1.1.1 需求定义

需求是用户一种期望,是用户期望改善现状,解决某些问题或达到某种目标的需要。需求实现的过程,就是通过软件产品的功能达成用户目标,使之与用户期望目标相符的过程。

1.1.2 需求层次

软件需求的三个层次

1.业务需求:反映了组织机构或用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2.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3.功能需求:定义了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使得用户能完成他们的任务,从而满足业务需求。

4.非功能性的需求:不直接完成用户完成某项工作,但是在用户在操作系统过程中伴随产生的需要,描述了系统展现给用户的行为和执行的操作等,它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规范和约束,操作界面的具体细节和构造上的限制。

1.1.3 需求来源

软件需求可以来自方方面面,这取决于所开发产品的性质和开发环境。

下面是几个软件需求的典型来源。

1. 访谈、调查用户或潜在用户为找出新软件产品的用户需求,最直截

了当的方法是询问他们。通过直

接与最终用户的访谈或调查,了解用户目前管理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或想法、业务未来发展趋势,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软件需求。

2. 研究竞争对手同类产品当用户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出新的需求后,总

会有对需求感觉灵敏的厂商

嗅到商机,把用户的需求转换为产品。在我们没有更好条件深入到客户中进行调研的情况下,可以对竞争对手同类产品进行研究,发掘产品中的优点和存在不足,研究产品功能的目的和意义,倒推出软件需求。

3.需求分析人员的经验

需求分析人员要时刻保持对所在领域知识的敏感,勤于思考,结合积累的丰富的所在领域知识,加上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形成基于用户实际工作中需求的假设,形成软件需求。

4.市场支持活动软件产品发布推广后,用户在实际工作中对软件产品

进行检验。在市场

售后的支持人员在对用户进行培训和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的同时,他们收集了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接受了用户关于系统改进的想法。

因此,可以通过收集市场支持人员接受的系统改进想法,并把它们转换为软件需求。

5. 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公司所在的国家、行业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

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必

须遵循的规则,对公司活动有强制约束力。研究目标企业所在国家、行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发现其中信息化相关的要求,经过整理和分析形成软件需求。尤其是当企业所使用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发生变动时,是软件产品更新换代的一个重大契机。

1.2 需求调研定义

通常情况下,用户无法独立直接提出完整、准确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项目组的介入,借助需求调研把用户已经表述的需求弄清楚,挖掘用户尚未说明的需求。

需求调研指通过和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获取用户的需求的一系列活动,是为编写需求说明书而做的前期工作。

换言之,需求调研就是假设用户已经掌握需求,通过某些手段或方法将需求准确、完整的描述出来,以便软件开发的后续活动顺利进行。

1.3 需求调研目的

需求调研就是了解参与实际工作的人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程序的过程,获取准确、清晰、完整的用户需求信息,编写需求说明书,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需求调研有三个主要目的:

1、获取准确、清晰、完整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2、确定需求的分级,划分需求优先级,指导后续工作;

3、收集调研对象业务资料,预测需求的发展趋势,为软件产品发展方向

提供依据。

1.4 需求调研必要性

1、需求调研是减小用户“期望差异”的关键一步软件产品作为一种特

殊的商品,是软件公司通过有限的技术手段、资源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而开发出来的。由于需求“效用”的不可计量,再加上软件产品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特殊性,用户就有可能会对最终产品产生“期望差异”,这种“期望差异”会影响用户对软件产品的满意度,影响软件产品的销售。需求调研就是要了解到用户的期望,以期在软件研发过程中减小这种差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软件需求也可以说是用户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改善管理条件、追逐更大利润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人们会感到快乐和幸福,这就是“效用”。

处于软件产品两端的用户和开发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双发不能传递准确的需求信息,在一开始无法在信息系统的需求上达成一致意见。由于技术能力的局限,用户很难准确地把系统需求传达给开发商;由于业务局限,开发商也很难准确获取用户真实的应用需求。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和需求描述的错位,容易引起系统设计的缺陷,最终导致系统应用不理想甚至系统失败。

作为客观世界的存在,用户所处环境、思想等的不同,不同用户对同一领域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软件产品是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技术手段和条件下研发出来的,不可能获取所有潜在用户的需求,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潜在用户的需要,这就需要软件产品确立目标用户,重点关注目标用户的需求。能够获取目标用户的满意,赢得目标用户的认同,促进目标市场的销售,就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作为一家商业的软件公司,其追求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利益的重要来源就是向市场推出更多令人满意的软件产品,获得市场的成功。如何令用户对我们推出的产品满意,是作为软件研发、销售人员时刻警惕和思考的主题。

在我看来,让用户满意就是在用户看到、使用我们软件的时候满足其“期望”,

甚至超出他的“期望”,这就会引起用户的购买欲,从而带来销售机会。而获取、了解用户的期望值,是软件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期望的先决条件,只有了解了用户的期望,通过产品研发最大限度的实现用户期望,提升用户的满足感,研发出的软件产品才能更好贴近用户的期望,提升用户期望的满足度。

结论:

1)软件产品一定要有目标客户,目标客户的需求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2)需求调研很重要,是软件产品能够赢得市场的先决条件,是任何软件公司、软件研发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3)需求调研和分析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好需求调研是软件产品成功的关键一步。

2、需求变动大,可能是因为需求不完整、不清晰。参与过软件研发的很多

人都有这样的抱怨“用户需求又变了,截至今天

已经变了3 次,很多工作得重新返工,真不知道下次还会不会变了。”,尽管无奈,又不得不对改变的需求重新评估、设计、开发、测试,这些变更不只是加大了软件研发的成本,对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降低了研发人员的成就感。

尽管需求发生变化时,对软件研发影响很大,但往往需求变更又是不可控的,需求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作为软件研发人员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随着目标用户的变化,目标用户认知的提高、用户内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等,需求也总是在不断改变的,往往是在前期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出更高层次的需求。

诚然,为保证软件研发的顺利进行,保证软件产品的按时交付,我们要对需求加强管理,控制需求变更,但是面对变更,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变更发生的机会,让我们更多掌握研发的主动权。更何况控制需求变更,不可避免的要牺牲用户的满意度,在软件产品还没有交付到用户手中时,已经产生了“期望差异”,势必对产品的销售造成影响。

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用户的需求总是发生变化,很有可能是我们原本就没有完全获取用户的需求,或者没有挖掘出用户隐含的需求,研发所依据的需求是不完整、不清晰的。通过需求调研,是获取完整、清晰用户需求的

很好途径,有了完整、清晰需求作为研发依据,可以很好降低需求发生变化的几率。

结论:

1)需求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软件研发人员必须保持良好心态处理好需求变更;

2)需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一定的环境下(经济环境、组织结构、发展期间、IT 应用水平)、一定的用户群体范围内是确定的,或者说是相对确定的。

3)加强需求管理,进行需求调研,尽快、尽早获取完整、清晰需求是比控制需求变更更好的办法;

3、错误越早修复成本越低需求阶段是软件研发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成果

是研发后续各阶段工作

的重要依据,对研发有着重大影响,需求质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成败。做好需求调研是获取完整、准确、清晰需求的前提,准确的需求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据权威机构对软件各阶段发现错误修复成本的统计,如下图:

需求

设计

编码

单元测试

验收测试

维护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软件研发过程中,越到后面阶段修复错误的成本越

高,而且往往是需求阶段成本的成百上千倍。进行需求调研,可以尽早使不清晰的需求更加明确,可以对不准确的需求进行修订,补充完善需求,尽早发现错误,尽快修复,减少研发过程中后续阶段的潜在错误数,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结论:需求调研可以有效减少研发过程中潜在的需求错误数量,降低研

发成本。

1.5 需求调研是否可裁减

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压力,软件研发往往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为了能够保证按时交付软件产品,项目管理者往往会选择裁剪或压缩需求调研,而给软件编码和测试预留充足时间,结果往往是项目结束时按期交付了产品,质量如何就不好说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过程是很危险的,很可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得到一个并不被市场认可的产品,公司浪费了人力财力,参与其中的研发人员也不能从中获取成就感。即使软件研发团队面临着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时间紧张的局面,研发团队也不能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直接编码,凭自我感觉做事。

需求不清晰、不完整、不稳定是项目最大的风险,可能导致项目的返工,导致项目延期,最终导致项目的终止。一个有生命力的软件产品,必然要以真实用户的需求为依据,严谨的研发过程为保证,从用户中来,回到用户中去。

需求调研的过程是否可以裁减,我认为是可以的,只要需求是清晰、完整、准确的,并且研发团队与用户对需求的认知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需求调研过程是可以裁减的,但是建议项目团队出具需求文档,便于项目的传承交接。在其他情况下,需求调研过程应该都是不可以裁减的,但可以根据条件选择适合的调研方式。

1.6 需求调研启动时机

从软件研发阶段来看,项目立项后,软件产品范围和目标用户就确定了,产品人员就可以着手准备进行需求调研了。

2 需求调研过程

2.1 调研实施前活动

2.1.1 识别调研范围

需求调研范围对需求调研过程影响重大,决定了需求调研对象、调研参与人员和调研周期的长短,清晰、准确的需求调研范围是调研活动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决定进行需求调研后,必须要尽快识别需求调研范围,确定调研内容。

调研范围从宏观上划分了调研内容边界,决定了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可以依据产品范围和预期目标分析目标组织特征和业务特征,确定需求调研范围,划分清楚调研业务边界。

如果一次需求调研范围过大,则可能导致调研实施周期长,调研质量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者可以依据经验把调研范围划分成若干个业务域,识别其中关键的业务域,确定调研重点,便于调研过程的控制。

2.1.2 组建调研团队

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责权分明、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根据项目需求调研工作要求,为及时有效沟通,更好的推进需求调研工作,组建调研团队,可以视项目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人员要求和数量。

需求调研工作的参与方包括业务用户和调研实施人员:

1、业务用户:由熟悉调研范围相关业务实际工作的用户组成,负责提出

需求,评审需求结果,协助调研实施人员完成需求调研工作;

为保证需求调研的质量,需求调研应该选择尽可能多的用户进行调研,但是由于项目时间和成本上的原因,不可能对所有的用户都进行需求调研,所以要识别出能够确定需求和便于了解业务流程的用户作为每类用户的代表。

系统用户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知识技能、所处岗位(所进行的业务过程)、权限、地理上的布局以及个人的素质和喜好等等。根据这些差异,你可以把这些不同的用户分成不同的用户类,从每类用户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用户作为调研对象。每类用户户至少选择一位能真正代表他们

需求的人作为代表并且能够作出决策,用户代表往往是本类用户中三类人:对项目有决定权的领导、熟悉业务流程的专家、系统最终用户。每一个用户代表者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用户类,并在那个用户类和开发者之间充当主要的接口,用户代表从他们所代表的用户类中收集需求信息,同时每个用户代表又负责协调他们所代表的用户在需求表达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兼容性。

用户类不一定都指人,也可以包括其他应用系统、接口或者硬件,这样做使得与系统边界外的接口也成为系统需求。将用户群分类并归纳各自特点,并详细描述出它们的个性特点及任务状况,将有助于需求的获取和系统设计。

2、调研实施人员:由熟悉调研业务领域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和开

展需求调研工作,记录调研内容,编写需求说明书。

调研实施人员是整个需求调研过程的执行者,通过调研实施人员按计划、按步骤的与用户沟通,收集调研范围需求,最终出具需求规格说明书。

调研实施人员的能力和活动对需求调研的进度、质量起着重大影响作用。

调研实施人员的组成应以互补为原则,至少由三类人组成: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者,根据需求调研范围选择能力与之相匹配的人员参与调研。

确定调研实施人员后,结合调研实施人员能力和调研内容,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利于需求调研为原则,确定调研实施人员角色,并结合调研范围进行分工。

3、需求调研管理人员:负责需求调研工作的整体工作部署,重大业务、进

度等事项的协调,调研进度和质量的控制。

2.1.3 确定调研方案

2.1.

3.1 调研方式

在进行调研前,项目负责人要充分了解参与调研双方的基本情况,依调研对象的工作习惯、业务能力及调研人员能力、调研进度要求等因素选择调研方式。

2.1.

3.1.1 主导型调研

参与调研的用户对调研范围业务领域内知识、经验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认识,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调研实施人员的“专家”作用,利用

调研实施人员掌握的知识、经验整理需求概要内容,提交给用户进行分析和初步确认,最终由用户和调研实施人员对需求内容进行细化、确认的过程称之为主导型调研。

此种调研方式对调研实施人员能力要求高,调研实施人员可以根据项目时间要求自由安排进行调研,进度风险较低。但是由于缺少业务用户的支持,需求质量往往依赖于调研实施人员的能力,导致需求结果与业务用户的真实意图可能存在偏差,给调研进度和需求质量带来风险。

采用主导型调研方式,调研实施人员不仅要求具备业务领域内知识和丰富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要反复和业务用户进行沟通,对双发达成一致的需求必须由业务用户签字确认。

2.1.

3.1.2 引导型调研

业务用户在调研业务领域内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经验积累,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引导业务用户将需求阐述完整、清晰,最终由用户对需求进行确认的过程称之为引导型调研。

此种调研方式的调研过程业务用户和调研实施人员相互配合程度高,调研实施人员可以根据项目进度要求安排调研计划,按计划进行调研。调研实施人员通过引导业务用户提出需求,利用自身的知识积累、职业判断、整理需求信息,由业务用户对需求进行确认,此种调研方式的进度和质量风险最小。

2.1.

3.1.3 被动型调研

业务用户强势,且在调研领域内知识、经验丰富,对未来建设系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调研过程中采取由业务用户主动说明、阐述需求,调研人员记录、分析需求的方式,或由业务用户按照调研实施人员要求出具需求的方式,称之为被动型调研;

此种调研方式对调研人员要求最低,但调研人员不能掌握调研进度,无法对收集到的需求质量进行判断,因而进度风险较大。

采用被动型调研方式,调研人员要提前做好调研提纲,把调研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调研的调研点,并按照调研提纲制定调研计划,按照调研计划进行调研,并在过程中加强监控,发现偏差尽快采取措施,降低进度偏差

风险。在调研过程中,把调研对象提出的需求与调研提纲进行比较,分析收集的需求是否全面,保证需求质量。

2.1.

3.2 调研策略

1、由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逐步深入需求调研是一项系

统工程,调研过程是围绕业务需求展开的,调研收集

的用户需求必须参照业务需求。调研过程必须先从宏观上了解用户业务的整体概况,再逐步依序有计划的深入细节,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业务概况的理解,直至完成整个调研活动。因为对于用户的业务而言,我们是外行,如果从业务细节着手,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对业务核心的把握。同时要认识到,对于一个外行而言,我们对细节的理解也必定是有限的,不要指望自己能够无穷的、彻底的了解每一个细枝末节。一是项目是有计划、有成本控制的,不可能有无限的时间给你了解,二是用户作为业务领域专家,对业务有很好的理解,作为调研实施人员也没有必要熟悉每个细节,因为未来的系统也不可能完全包办所有业务的细节,还有很多事情是要靠用户企业中这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来做的。

2、从不同层次的用户代表那里收集不同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由

于工作内容、擅长业务等的差异,造成不同层次用户

往往对同一业务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作为调研人员,我们要明确知道哪类需求应该从哪个层次的用户获取,并在调研过程中检查需求调研对象的层次和获取需求的层次是否一致。通过由上到下的逐级访谈,对未来系统的描述就从一个大黑箱变成多个小黑箱,再变成透明、明确、详细的系统定义的过程。

通过调研企业高层决策者,更多的是了解系统预期目标、功能蓝图;通过调研业务操作人员,可以收集业务细节和操作细节。

3、以业务领域为主线,搞清楚每个业务的环节流程关系

1)按照调研内容的关联程度和特征,把调研内容划分成若干个调研主题,先理清楚每个主题的目标以及和其他主题发生的关系;

2)理清楚每个主题内部存在的活动以及和其他主题之间发生的活动,并划分清楚每个活动的边界;

3)针对每个活动进行调研,弄清楚每个活动的流程环节和内容。

2.1.

3.3 调研方法

需求调研方法一般有实地观察法、面谈法、问卷调查法、查阅资料等方法。

1、实地观察法不和调研对象进行正面接触,而是在旁边对具体业务进

行观察,参观调

研对象的工作流程,观察调研对象的操作。根据观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出具需求规格说明书。

2、面谈法与调研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由调研对象描述业务信息和需

求信息,调

研人员向调研对象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并记录访谈过程。经过对访谈过程记录的整理和分析出具需求规格说明书。

3、问卷调查法调研人员根据调研内容将相关问题制成问卷表格,向调

研对象发放调研

问卷,调研对象根据实际业务填写问卷表格,调研人员按时回收问卷表格。

调研人员根据收集到调研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取需求,出具需求规格说明书。

4、查阅资料法收集调研对象在调研范围内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指南、

工作过程产出

等书面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获取需求的方式。对于需求调研来说,访问调查宜采用直接面谈,并且使用非标准化的方式,这样便于发挥和沟通,通过调研过程的互动,可以激发调研对象积极性,收获调研实施前遗漏的需求;问卷调查法是标准化调查,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对于较为复杂的信息系统调研,不建议问卷调查作为唯一调研方法;而实地观察法和查阅资料法,作为由调研人员主动实施的调研方法,依赖于调研人员的主观判断,有一定局限性,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对收集需求进行判断。

几种常用调研方法比较表:

2.1.4 调研准备

为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调研实施开始前,应安排一系列支持性工作,加强团队管理和建设,保障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编制需求调研计划需求调研过程是项目的一个阶段,需求调研计划是项

目计划的一个组成

部分。在需求调研范围、调研团队确定后,调研负责人预估工作量,编制调研计划。

通常来说,需求调研过程是非标准化的过程,在调研的过程中围绕主题进行发散性的探讨,编制需求调研计划,任务的粒度一般只需到业务块,由调研人员把握具体进度,调研人员可以视调研过程的实际情况在“大”计划指导下灵活调整细节计划。

2、编制调研活动使用的文档模版调研活动的主要成果是记载需求的一系列

文档,为便于文档的理解和后

期整理、使用,软件需求应使用统一的模版,并按照一致的规范编写,调研过程使用的文档模版主要包括调研记录模版、用户需求说明书模版、软件需求说明书模版等。

编写规范和模版确定后,在调研组内进行推广、培训。

3、准备调研过程使用的工具,并分发给参与调研人员,如word、excel、visio

等。

4、制作调研提纲为确保调研质量,在调研活动实施前,调研人员应根据调

研范围编制调

研提纲。调研提纲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

方面:

1)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2)调研对象的预期目标

3)调研业务的功能需求

4)调研业务的非功能需求调研提纲是贯穿于整个调研活动,在调研实

施过程中,调研人员可以根

据调研提纲引导用户提出需求,检查用户提出需求是否完整;调研结束前,调研提纲是判断调研是否完成的一个重要依据,调研提纲所有内容都已经收集到相关用户需求,调研活动可以宣告完成。

5、调研背景培训

向调研人员介绍本项目的主要目标、项目范围和重点工作,避免在需求调研过程中业务人员所提需求超出范围,抓不住重点;

介绍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包括调研对象目前总体状况、主要业务、组织机构和关键人物等;

培训调研对象的行业知识,学习调研对象使用的术语,标准,以便能够准确的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调研人员的行业知识面;

2.1.5 前期沟通

在调研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调研工作实施前,由调研工作负责人将调研工作计划、团队及分工等信息告知业务用户,便于业务用户进行调研的相关准备工作。

2.2 调研实施

2.2.1 调研实施

一、倾听、记录需求以用户为主,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完全倾听用

户的心声,调研实

施随时记录用户所说的一切有用信息,并使用调研记录模版格式记录下自己的认识和问题。用户完成某一主题的表述后,调研人员复述自己记录的需求内容,在复述的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记录的问题发表建议,使得记录的需求条理化、合理化。

调研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 用户和本行业业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2. 调研对象涵盖业务的组织机构及对应职责和权限;

3. 调研对象主要业务及业务的大概流程,每个业务的流程流经哪些部门,

业务如何在部门之间流转;

4. 调研对象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需求内容。

5. 调研业务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6. 非功能方面的需求调研记录是调研人员在调研过程中记录下调研对

象的意思表述,是需求

最为原始的记录,是进行需求分析、总结的唯一依据。调研记录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需求质量的好坏,写好调研记录不仅要求调研人员如实记录调研对象的真实意图,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用户繁琐、含糊不清的语言转换为言简意赅的语句。

调研记录应至少包括业务流程、工作方法和具体内容,推荐使用 4W1H 的方式编写调研记录,4W 即“What、Who、When、Why”,1H 即“How”。

What 需求是要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通过把调研内容划分成若干领域,逐步弄清各个领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Who

处理过程中涉及了哪些部门、人或岗位,业务过程会有哪些相关者?

When

在什么时间或什么条件下发生,如果是周期性构成,周期有多长?

Why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需求,需求的目的是什么?

How 如何完成需求处理过程,为完成业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是怎样的?

二、引导需求由于用户语言表达、个人能力、所处环境等原因,有时不能

很好表达内

心想法,这样的情况下调研实施人员的业务背景和经验往往对需求收集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需求调研过程不是简单的听用户讲,而是需要我们去引导用户讲出他们真正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想法,通过我们积极的沟通让用

户把他们真实的想法真正的表达出来。

引导用户的需求应做到能够描述用户的常规需求外,能够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争取能够提出用户的兴奋需求,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这样作出的软件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软件的价值。

引导用户需求的几种常用方法:

●向用户讲述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向用户演示将要实施的系统的原型。

●从软件开发中需求的完整、准确、清晰、一致等几个方面入手,使得

用户提出的需求完整、准确、清晰、前后一致。

●从显性需求出发,推断用户需求的真实意图,超越显性需求,发掘

潜在的隐性需求。

三、评估需求不是所有需求都是受欢迎的,也不意味着用户提出的所有需

求都是正确

的。在调研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如下情况:

由于用户所处环境(如工作内容的差异)的不同,不同岗位、层次的用户的需求层次不同,彼此间对类似业务提出的需求存在着差异;

由于用户个人能力的原因,对类似业务提出的需求不一致,相互矛盾;

由于用户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提出的需求无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或花费很高的成本实现并不重要的需求;

这就需要调研人员在充分理解需求的基础上,对需求的合理性、可实现性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需求提出人,与需求提出人达成一致意见,尽可能早的发现不合理需求,减少后期需求分析复杂度和工作量。四、需求确认

需求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调研的用户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业务的表述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何避免由于用户想法的改变而导致的双方对需求认知的不一致,是我们在需求调研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能够正确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将用户的各种需求完整地体现在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将更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因此在每一次的会谈之后必须将

当天的会谈纪录形成文档,在下一次的调研开始前由用户对上次的调研记录进行确认,减少需求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

六、需求分级

需求调研收集到用户需求后,如何利用需求进行系统建设?软件研发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力一次就把所有需求做到尽善尽美,在软件研发过程中通常采用迭代的方法先把一大部分有把握的需求做好,再在前面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做好剩余的部分,直至用户预期目标的达成。

摆在我们面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需求实现的先后顺序?哪些需求是用户重点关注,需要优先、重点实现的,又有哪些需求可以暂缓提供的。哪些需求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完整,才能符合用户预期,又哪些需求只需提供基本功能,就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为了使得各阶段提供的软件产品更符合用户预期,为后续系统建设、开发提供依据,在了解用户需求后,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理解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需求层级。

1)需求满足层级基本性需求:用户主动提出的、迫切需要实现、未来建设的信息系统必

须满足的需求,如果此类需求不获得满足,系统无法达成用户的预期目标。满足性需求:符合用户预期,此类需求相对独立,并且不对主要业务实现造成很大影响。需求实现后,能够给用户实际工作带来一定便利,能够提升用户对软件产品的满意度。兴奋性需求:超出用户预期,是同类产品无法满足而未来建设信息系统

可以满足的需求。需求实现后,能够给用户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帮助,是信息系统吸引用户,培养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2)需求优先级按照用户对需求关注的重要程度、需求对系统建设目标影响程度,可以

将需求优先级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2.2.2 经验分享

1、未雨绸缪,充分准备

需求调研过程充满着变数,需要提前做好备案,在意外状况发生时,依据备案本着更好完成需求调研的目的进行灵活调整。

1)准备好访谈内容列表。如果你去用户那捕获需求,通常用户会说,我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系统,然后我可以用它来做这个,那个,还有那

个......,然后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时,你一定要拿出事先准备的问

题列表,针对每个大的功能的每一个功能点进行提问,一个都不能放

过,直至了解清楚列表上的每个细节内容。

2)用户背景、资料研究。如果你在会面前没有对用户提供的资料,表格等进行全面研究,对用户需求就不可能调查全面,你可能需要反复去

约见他,这样你会给用户留下工作效率低的印象,用户对你会逐渐的

感到厌烦,对你未来的工作表现失去信心。

3)设计好访谈进程。通常会面前的问题列表准备时间要远远多于会面的时间。通常用户在连续和你交谈2个小时之后,就会失去热情和耐心,

这是大部分人的共同特点。所以调研人员要提前设计好访谈进程,营

造良好氛围。

2、换位思考,问对问题通常人们在谈论自己很熟悉的东西时,都会有说不

完的话,调研人员要

做的就是用怎样的方式让用户完整、清晰、准确的将自己的意思表述出来,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让用户听懂调研人员的话,并对话题感兴趣。

当你向用户提出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先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呢?是不是很好回答呢?如果连你也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时,就需要考虑换个问法了。

你要针对他们要做的软件的功能,一部分一部分的问,不能着急,要深入,并细致,对于他们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操作习惯等都要重视,因为要改变他们的习惯,让他们适应你的软件的一种新的操作方法通常是会降低用户满意度的,甚至他们会要求你进行修改。

3、搞清能正确回答问题的人不同的问题需要问不同的人,需求中有很多是

细小的操作级别的问题,

也有很多是关乎全局的问题,这就要求一定要搞清楚什么问题去问什么人。

很多需求调研人员抱怨说,“用户答不上这些问题,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做”,如果你碰到了这种事情,就要反省一下,你问对人了吗?用户中有一些是大干部,有些是中层管理人员,还有操作人员。对于操

作细节上的问题,一定要去问那些负责操作的人员,他们会更清楚每个步骤需要怎么去操作,如果你去问大干部这些问题,你通常会被搪塞,或者以工作太忙,还有其他得事等原因被打发掉。对于关乎全局的问题,操作级别的人员给出的答案通常是不权威的,即便他们回答了你,你也一定要去大干部那里确认一下,再开始开发工作,否则你会后悔的。

4、借助原型事半功倍原型对于提高用户对软件的认知程度有很好的效果,

它能使用户对软件

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面对原型,他们可以更好地提出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尤其对那些对软件缺乏认识的用户。

如果可能,在调研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调研实施人员可以凭借对用户业务的理解,制作原型,利用原型进行需求调研。对原型的修改,再确认,最后得到稳定的原型,这些工作会让需求更稳定,减少很多实施工作中的反复修改工作或者返工。

5、需求与技术无关需求调研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收集到准确、清晰、完整

的用户需求,与

系统实现的技术和细节没有关系。在需求调研的时候要忠实的记录所有需求,不要因为对实现的难度或疑虑而对用户需求过早的进行修改和裁减。往往我们是在理解用户需求后,再去决定实现需求采用的技术,技术是为实现需求服务的。

6、切忌在倾听需求的过程中附带如何解决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只是为

了摸清楚用户的所有需求。能搞了解到用户真

正想要的系统,用户真正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需求调研的目标。在调研过程中如果附带了如何解决用户提到的需求的想法时,将会使调研人员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的谜团中,而且往往会遗漏用户的重要需求,造成整体需求的不完整。

7、对每一次的调研形成正确的文档

剖析大数据分析方法论的几种理论模型

剖析大数据分析方法论的几种理论模型 做大数据分析的三大作用,主要是: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和预测分析。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样的数据分析,需要根据我们的需求和目的来确定。 作者:佚名来源:博易股份|2016-12-01 19:10 收藏 分享 做大数据分析的三大作用,主要是: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和预测分析。什么时候开展什么样的数据分析,需要根据我们的需求和目的来确定。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案例更加细化的说明做大数据分析方法中经常用到的几种理论模型。 以营销、管理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业务情况,搭建分析框架,这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首要因素。大数据分析方法论中经常用到的理论模型分为营销方面的理论模型和管理方面的理论模型。 管理方面的理论模型: ?PEST、5W2H、时间管理、生命周期、逻辑树、金字塔、SMART原则等?PEST:主要用于行业分析 ?PEST: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 ?P:构成政治环境的关键指标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国防开支水平政府补贴水平、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等。?E: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指标有,GDP及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失业率、劳动生产率等。?S: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关键指标有:人口规模、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种族结构、妇女生育率、生活方式、购买习惯、教育状况、城市特点、宗教信仰状况等因素。

?T:构成技术环境的关键指标有: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折旧和报废速度、技术更新速度、技术传播速度、技术商品化速度、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国家投入的研发费用、专利个数、专利保护情况等因素。 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案例:吉利收购沃尔沃 大数据分析应用案例 5W2H分析法 何因(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做(How)、何价(How much) 网游用户的购买行为: 逻辑树:可用于业务问题专题分析

-需求分析方法论

需求分析方法论 原则上,需求分析阶段IT中心应尊重需求方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分析能力;在具体的任务开展上,以不干扰需求方的自主权为主,除非在项目过程中发现需求方的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分析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IT中心必须加强项目管理和项目分析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坚持吸收、同化、贯彻的方法和手段。 其中,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中,80%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因此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把握程度。而项目的整体风险往往表现在需求分析不明确、业务流程不合理,用户不习惯或不愿意去用应用管理软件。作为IT中心,必须提醒需求方重视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需求调研,同时IT 中心也应深入具体的需求调研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握用户的需求和方向,才能在将来的功能界定、实施上有发言权。 一、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不象侦探推理那样需从蛛丝马迹着手,而是应该先了解宏观的问题,再了解细节的问题。 一个应用软件系统(记为S)的涉及面可能很广,可以按不同的问题域(记为D)分类,每个问题域对应于一个软件子系统。 S={D1,D2,D3,…Dn} 问题域Di由若干个问题(记为P)组成,每个问题对应于子系统中的一个软构件。 Di={P1,P2,P3,…Pm} 问题Pj有若干个行为(或功能,记为F),每个行为对应于软构件中的实现接口。 Pj={F1,F2,F3,…Fk} 需求说明书应该对于那些只想了解宏观需求的领导,和需要了解细节的技术人员都合适。在写需求说明书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1、最好为每个需求注释“为什么”,这样可让双方(IT中心、需求方)了解需求的本质,以便选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此需求。 2、需求说明不可有二义性,更不能前后相矛盾。如果有二义性或前后相矛盾,则要重新分析此需求。 二、重点监控需求分析 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和行业覆盖的广阔性,以及需求分析的高风险性,软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需求分析又的的确确难做。其原因基本是由于以下情况造成的。 1、用户说不清楚需求 有些用户对需求只有朦胧的感觉,当然说不清楚具体的需求。例如总部各部门及各地的很多店铺在进行应用系统以及网络建设时,需求方的办公人员大多缺乏IT系统建设方面的专家和知识。此时,用户就会要求IT中心系统分析人员替他们设想需求。项目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项目未来建设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用户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他们会在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对项目的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变更。事实上,历史上没有一个软件的需求改动少于三次的!所以必须接受“需求会变动”这个事实,在进行需求分析时要懂得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分析清楚哪些是稳定的需求,哪些是易变的需求,以便在系统选型及实施时,将软件的核心建筑在稳定的需求上,同时留出变更空间。IT中心在需求分析的功能界定上担任一个中间、公平、公正的角色,所以也必须积极参与到需求分析的准备中来,以便协助需求方来界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系统功能界限。 3、IT中心分析人员或用户理解有误 系统分析人员不可能都是全才,更不可能是行业方面的专家。用户表达的需求,不同的分析人员可能

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论文献解读

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论文献 1.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36(5,614-620. 2.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学报,37(2,268-274. 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2006.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 心理学报,38(3,448-452. 4. 卢谢峰,韩立敏.(2007.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 心理科学,30(4,934-936. 5. 柳士顺,凌文辁.(2009.多重中介模型及其应用. 心理科学,32(2,433-435. 6. 方杰,张敏强,邱皓政.(2010.基于阶层线性理论的多层级中介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18(8,1329-1338. 7. 刘红云,张月,骆方,李美娟,李小山.(2011.多水平随机中介效应估计及其比较. 心理学报,43(6,696-709. 8. 方杰,张敏强,李晓鹏.(2011.中介效应的三类区间估计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19(5,765-774. 9. 方杰,张敏强.(2012.中介效应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乘积分布法、非参数 B ootstrap 和MCMC 法. 心理学报,44(10,1408-1420. 10. 方杰,张敏强.(2013.参数和非参数Bootstrap 方法的简单中介效应分析比较. 心理科学,36(3,722-727. 11. 叶宝娟,温忠麟.(2013.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 心理学报,45(9,1050-1060.

12. 刘红云,骆方,张玉,张丹慧.(2013.因变量为等级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学报,45(12,1431-1442. 13. 方杰,温忠麟,张敏强,任皓.(201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多层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22(3,530-539. 14. 方杰,温忠麟,张敏强,孙配贞.(2014.基本结构方程模型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科学,37(3,735-741.

项目需求分析和调研实践过程

某集团船代项目需求分析和调研实践过程 此文档主要在于项目管理设置项目相关文档,有兴趣人员可以参考一下,对于项目管理和未来有此方向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流程再造方法论 -流程影射,系统评估,定义考核,再造建议 前言 本文档主要根据某集团船代项目需求分析和调研实践过程整理而得,描述从项目启动,调研到设计过程的大致过程叙述,重点在于咨询过程中涉及的需求分析和调研方法论,其他相关项目前期规划和调研可参考此方法论。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也希望能不断完善,谢谢!正文: 软件需求的定义: 根据IEEE软件工程标准词汇(1997年)中定义的需求为: 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和能力; 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求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他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和能力; 一种反映上述条件和能力的文档说明。 本项目简介 因某某集团船代业务发展需要,加上目前的系统存在很大问题,也不能涵盖目前的所有业务需求,需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是否需要上一套

新的船代系统,新系统需要整合目前的业务结构和业务流程,同时满足业务的需求和未来发展。 适合读者 此文档适合信息系统项目咨询规划和分析的相关项目人员作为项目前期方法论参考之用。 目录 1.项目启动 2.项目调研 3.项目规划与考核指标 4.撰写SOR 项目启动 1.与成员企业与相关部门沟通 召开项目总启动会议,介绍项目组相关人员以及此项目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企业简单本项目涉及的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部门和目前主要组织结构。例如船代项目我们在这一个环节我们了解到了整个船代所涉及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 集装箱进出口业务 散杂货进出口业务 箱管

订舱 根据业务的分工部门的分工也不同。以后的调研思路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两种业务流程主线去咨询调研相应的部门与人员。 2.安排项目相关人员 根据业务主线(集装箱进出口,散杂货进出口)整理调研思路,要求企业根据提供的业务主线流程,和部门结合分工安排,组织各部门主要相关人员积极配合项目未来的调研。 3.出初期调研时间和相关人员安排表 根据前期的准备工作,出具具体调研时间和人员安排表,时间项目组掌控制(需要和业务部门协调),人员安排需要业务部门提供详细人员名单资料。以便项目成员和企业相关部门人员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安排相关人员和准备一些相关资料)。 根据时间人员安排表,做好前期调研准备。 注:在调研具体调研前,我们因该知道所有物流在运作过程中碰到的四个主要问题为: 出错率 时效 成本 结算 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此作为主导的思路问问题,才能找出目前的问题所在。也就是未来规划后的系统的价值所在。

政策分析方法论大集

政策分析方法论大集 第四章论证的标准及模式 标准:完全一致内聚运作的规范运作的简单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构建问题之方法 三类政策问题

问题构建之方法

第六章预测政策未来的方法 预测的根据是一套假设或数据,用来对现行政策或新政策的结果、新政策的内容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合理性进行估计。 趋势外推,用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推测未来,这种方法假设在没有新政策出台或不存在 不可预测的其他事件来干预事件的发生过程的条件下,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将来也会发生。合理的未来。以归纳逻辑为基础,即从个别的观察如时间序列值进行推理,从而形成一般的结论或看法。 依赖于三个基本假设: 持续性。过去观察到的模式会在将来持续出现,如果能源消耗在过去是增长的,将来也会如此。 规律性,过去的趋势变动会在将来定期出现。 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如果违背其中任何一个假设,就可能产生不准确甚至误导的结果。 理论假设:被系统地构造并在经验上是可以测试的一套规律或建议,以一个事件为基 础来预测另一个事件的发生。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关系,它们的具体作用是解释和预测。是一种演绎逻辑,即从一般的陈述、规律或议题再到具体的信息和主张。 有见地的判断。以经验和洞察力为基础的,而非以演绎或归纳推理为基础的认识。 这些判断通常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来表述,在理论或政府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以逆向逻辑为基础,即从对未来的看法入手,逆向推理,取得支持这一看法的信息和假设。 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 将任何时间序列看成四个组成部分: 长期趋势。在时间序列里是一种平滑的长期增长和下降。如美国的犯罪。

季节性变动。一年或少于一年的时间内定期重复的一种变动。如供暖。 周期性波动,也是定期的,但却可能出人意料地拖到若干年后。 其解释是由于不规则变动,即时间序列内不可预测的、不遵循一定规律的变动的出现而变得困难重重。不规则变动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结果,如政府的变动、罢工或自然灾害。只要这些因素不被考虑,它们就会被当作随机的错误,即影响变动的未知原因,而不能用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动或周期性变化来解释。 线性趋势估计 以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值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来取得对未来社会状态的精确的数学估计。 线性回归法以持续性、规律性或数据的可靠性为基础。当使用线性回归估计趋势时,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值应该不是曲线性的,这非常关键。因为任何直线的重大偏离都会产生重大的预测失误。此外,线性回归法还可用于从表现季节性或高峰期性变动的时间序列里挑出线性趋势部分。 回归分析有两个重要属性: 消除偏差。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值与被计算的直线趋势(称为回归线)上的值有一些差异,这些差的总和为零。因此,如果将回归线上的值与其在时间序列上各年的实际观察值相减,得到一些差,这些差异的总和,称为为偏差,等于零。当某年的实际值在回归线之下时,偏差 是负数,当实际值位于回归线上方,偏差为正。这些正负偏差相互抵消,使=0 平方差最小。将每个偏差的平方相加,这些平方之和是最小的。这意味着线性回归缩小了回归线与实际Y值的距离。换句话说,通过一系列观察到的数据点画出一条趋势线,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Y = a +b(x) A=∑y/n B =∑xy/∑xx 非线性序列 不满足线性、持续性和规律性条件的时间序列可以归入以下五类: 摆动。只在几个年度、季度、月份或数天内偏离回归线。摆动可以是持续的、周期的,但在观察期内并不表现出固定的增减变化。数年内的摆动可以与数年间的长期趋势一同发生。如失业的季节性变动,政府机构工作负荷的每月变动和污染物水平的每日变动。 周期。周期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发生的非线性波动,它可以是不可预测的,也可以持续性和规律性的发生。虽然周期的总体模式是非线性的,但其局部却可以是线性或曲线性的。如商业周期和学术领域、科学出版物及文化的生命周期。 增长曲线。对线性的偏离发生于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增长曲线可以表现出按增长率累积增加,也可按增长累积减少,或两者结合在一起。其中最后一个S形,用来预测工业、城区、人口、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尽管增长曲线不是线性的,但它们却是持续的和规律的。 衰减曲线。这种情况下,对线性的偏离仍然发生在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实际上,衰减曲线是增长曲线的对应物。在时间序列内按衰减率表现出累积的增长或减少。不是线性的,但却是有规律的、持续的, 剧变法。剧变的时间序列数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们表现出突如其来的剧烈中断。由法国

如何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做好调查研究

如何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做好调查研究 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如何将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去,以便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做参考。 关键词:实事求是方法论调查研究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简而言之,就是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说真话,是去求真理。实事求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关键环节;三是探索客观规律性并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原则或主观想象出发,进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必须克服种种不从实际出发的错误倾向。实事求是方法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向实际做调查,克服本本崇拜等错误观念,为做到实事求是扫清了主观障碍,进而就要向实际做调查,并通过对调查中获得的大量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二是要进行科学分析,就是要在通过

调查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即是在研究问题时要坚持分析的客观性,并着眼于特点、联系和发展,才能获得对实际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是调查研究的基础 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要求向实际调查,要进行科学分析。首先,人们要发现和解决问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而第一手资料就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研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探求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导致的后果。如果没有向实际调查,就得不到全面的信息和资料,就不能为决策做参考,甚至是导致错误。其次,在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后,需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解决问题的层次、重要性进行归类,并作出全面的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由此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是调查研究的基础,否则,调查研究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和意义。 (二)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调研研究就是要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或存在的问题,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必须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正确对待。一方面,只有通过实际调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经过科学分析研究,才有可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计划等;另一方面,又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发现上述的理性认识 2

流程优化方法之需求收集

流程优化方法:流程优化需求分析 既然流程优化是流程管理的生存之本,那流程优化的需求来源哪里?正如我们序言中提到的,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困惑,其实我们在刚开始做流程管理的时候,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一是不知道流程优化需求来源哪里,二是怕“失业”,因为一直没有探讨出来比较好的可持续产生流程优化需求的方法,生怕那一天不再有流程优化需求产生。不过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最终发现流程优化需求就像那个经典的例子:如果把你对世界的认知当做一个圆的话,你知道的越多,你未知的也就越多。流程优化也是如此,你越是优化你越是发现,还有更多、更高层级的问题等待优化,根本就没有“失业”之说。 在系统整理和总结流程优化需求分析方法论的时候,我们发现整个流程优化需求字产生到分析完成其实就是一个漏斗“过滤”的过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在本企业推广,我们称之为“流程优化需求漏斗分析”。 流程优化需求的来源 我们发现,根据流程优化需求驱动因素的不同,流程优化需求大致可分为三种:问题导向、绩效导向、变革导向。 ●问题导向:比如流程优化建议、流程事故、内外部客户投诉及意见反馈、 流程审计报告等; ●绩效导向:流程目标及绩效测量报告、标杆企业对比分析报告等; ●变革导向:企业战略、经营思路及策略、重要改革举措、流程规划报告等。 流程优化需求漏斗分析 1.流程优化需求的收集 1)流程优化需求申报 作为流程管理的专业人员,主要优势就是对流程的整体把握,但却对业务本身了解不足和而且往往会有延迟性,但往往最重要、最急迫的流程优化需求机会来源于业务一线。我们发现,至少在流程管理还没做到一定高度时,由流程管理人员主动发现重要且准确的流程优化需求的机会很是渺茫。鉴于此,我建议在做流程优化需求分析之前,在企业内部做一次全面且深入的流程优化需求申报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措施至少可以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充分发挥流程所有者的作用,找出最急迫和

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精华版)

绪论 1、研究的过程 计划阶段+执行阶段 计划阶段(包含文献检索) A、识别宽泛的研究领域 B、选择研究主题 C、确定研究方法 D.撰写研究申请 执行阶段:A、收集研究数据 B、分析数据 C、表达研究结果 在进行执行阶段也有可能返回计划阶段的修正。 第二章确定研究主题 确定宽泛的研究领域——导师认可——主题初选——可行?——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可以接受的主题(过程需要进行修正) 缺少导师有益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很可能会迷失研究方向,或者不能满意地完成所确定的研究。导师会指定一些选题,选择新颖的。 选题原则:数据和信息的可用性,研究计划的可操作性,时间限制,所需技能,资金,涉及到的风险。 主题来源:已有的学位论文期刊书籍及书评研究综述专家交流同事工作媒体等 结果分析: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得出很多可能结论,要综述和探索出其他方法的可能性,不能过于狭隘的思路研究方法。 而对于应用或者行为研究还需要在得出结论后,要求学生给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选择的题目要不仅今天有用,以后也有用的题目,对职业和发展都大有裨益,不能选择很容易过时的东西。 第三章研究范式 三类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强调理解)批判主义研究范式 定量研究,调查,实验定性研究(行为研究案例研究人种学研究数学建模等及扎根理论等) (强调解释而不是理解,目的是预测)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 1、行为研究i 行为研究是被设计用来研究变化对于现实的影响,由参与现实的人(一般是了解组织或场所情况的内部知情人,因为他们能识别“变化”,而外部的话在引用变化时要困难)启动,所以需要发生在现实环境中。并通过监测变化以监视产生的结果。 行为研究的螺旋循环过程 2.案例研究 针对一个实例的详细研究,所有的个人、社会群体、组织或者事件都可以被看作是值得研究的“案例”例如: (1) 新担任的CEO (研究重点在此人对CEO 这新角色的反应) (2) 一个坐落在大城市的咖啡厅(研究对象是组织,可能对顾客的变化情况或顾客关系 感兴趣等) (3) 一个小学讲授英语技巧方式的改变(研究对象是事件,描述讲授方式改变的本质, 以及改变后的效果,学生的反应等) 与行为研究相比,案例研究不试图控制变量,或者从仔细挑选的样本收集数据,二是仅仅针对一个案例对其周围的特定交互进行详细描述,目的是建立比调查研究更加精确和丰富的组织描述。 3.人种学研究(略) 4、扎根理论 将俩个以上的概念或者思想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说明其中的一个如何影响另一个的一般陈述。另外,通过收集经验数据,理论还能够被实践所证实。研究的目的是最终形成理论。 5、调查研究 样本会比较大。数据多。 一般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1) 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态度和方式,或者特定社会习俗在该类人群中的存在程度 (2) 特定人群的发展趋势 (3) 从事特定职业的特定人群的特点 (对于非生命体如汽车 住房等也适宜调查研究) 技术

(完整版)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论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论 ——摘自《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论主要用来指导数据分析师进行一次完整的数据分析,它更多的是指数据分析思路,比如主要从哪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各方面包含什么内容和指标? 数据分析方法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理顺分析思路,确保数据分析结构体系化 ●把问题分解成相关联的部分,并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开展指引方向 ●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常用的数据分析理论模型 用户使用行为STP理论 SWOT …… 5W2H 时间管理生命周期 逻辑树 金字塔SMART原则 …… PEST分析法 PEST分析理论主要用于行业分析 PEST分析法用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 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时,由于不同行业和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技术、社会,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以下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为例。此处仅为方法是用实力,并不代表互联网行业分析只需要作这几方面的分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细化相关分析指标:

5W2H分析法 5W2H分析理论的用途广泛,可用于用户行为分析、业务问题专题分析等。 利用5W2H分析法列出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分析:(这里的例子并不代表用户购买行为只有以下所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逻辑树分析法 逻辑树分析理论课用于业务问题专题分析 逻辑树又称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逻辑树是分析问题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它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从最高层开始,并逐步向下扩展。 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有关。 (缺点:逻辑树分析法涉及的相关问题可能有遗漏。)

大数据分析方法论介绍

大数据分析方法论介绍

一. WHY:为什么要做数据分析 在目前讲解数据分析的文章里,大多数会忽略数据分析本身的目的。这会导致我们在执行时,会出现动作变形的情况。以终为始,才能保证不会跑偏。个人的理解上,数据分析是为了能以量化的方式来分析业务问题并得出结论。其中有两个重点词语:量化和业务。 首先讲下量化。量化是为了统一认知,并且确保路径可回溯,可复制。统一认知后,才能保证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人在平等话语权和同一个方向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协作,才能避免公司内的人以「我感觉」「我猜测」来猜测当前业务的情况。路径可回溯可复制指的是,通过量化后的结果,许多优化的方法是可以被找到原因并且可以被复制的。同样是转化率优化,用A 方案和B 方案,谁的效果会比较好和具体好多少,都是可被预测的。 要想做到量化,需要做到三点:建立量化体系,明确量化重点和保证数据准确性。

1.1 建立量化体系 建立量化体系,主要是根据「指标设计方法」,设计业务的「核心指标+拆解指标+业务指标」,最后落地成全公司通用的「指标字典」和「维度字典」。这种工作一般是由数据分析师或数据PM 来担任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能初步建立面向全公司全面而系统的量化分析框架,保证日常分析可以做到「逐层拆解,不重不漏」。 1.1.1 指标设计方法 讲到指标设计方法,大家可能觉得,之前听过了产品设计方法,程序开发方法,指标这种东西也有设计方法么?确实有,指标设计是一套以准确和易懂为准则,集合统计学和业务效果的方法论。准确是指能够准确满足衡量目的,易懂是指标算法能直观显示好与坏,并且指标的算法也能够通俗易懂。这两者很多时候需要有所抉择,准确是第一位的。举个例子:当我们想衡量一个群体收入的差异性时,用方差还是用基尼系数?方差好懂,但不能显示两个极端的差异性多大。基尼系数算法不好懂,但能准确描述这个问题。 具体到指标设计,我们需要使用一些常用的统计学工具:

业务分析方法论整理

业务分析要点: 一、搜集资料 业务分析的突出特点就是用数据说话,摆情况要有数字根据,要用数据作定量分析,提建议措施最好要有数据佐证。有无丰富而准确的资料作基础,这是撰写业务分析的关键。 二、了解需求 要清楚材料报告的对象的需求和重点关注的内容,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的业务分析,内容很多,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业务分析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做好业务分析的前提是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信息”。 三、确立观点 对收集的大量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再通过判断推理,提炼当期业务经营变化的特点,并对观点和材料进行反复的思考。 四、确定分析框架和思路 做业务分析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思路。业务分析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存在问题—工作建议。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工作建议”部分,是针对问题综述中反映的问题,提出应对办法和解决对策。

用户需求分析的方法和启示

用户需求分析的方法和启示 来源:tomsinsight,专注于中国互联网的深度数据分析洞察 互联网的红利烧红了一个新的职业:产品经理。一夜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边装低姿态,变暗示自己产品领域倍专业,居功至伟。很多成名大佬喜欢说:“其实,我是一名产品经理”,不论之前是写博客的还是说相声的。名头可以随便起,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核心功力:用户需求分析,就没有那么容易忽悠了。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有个极其娇惯、任性、无比作的公主,这个国王又无比的宠爱这个公主:不管这个公主有什么愿望,国王一定满足。终于有一天,公主说:“父王,我要月亮!”,于是国王叫来一个臣仆,说把月亮给我女儿给摘来,不然我就杀了你,臣仆欲哭无泪,最终被国王杀害,接着叫来另一个臣仆,也无奈之愤愤而终。在公主的哭闹下,臣仆一个个死去,终于轮到了一个聪明的,他接到任务后,来到公主前谦卑的问:“亲爱的公主啊,请告诉愚昧的臣仆,月亮是什么啊?”公主不耐烦的说:“月亮是什么你都不知道!月亮就是用金子做的,如手指盖般大小,弯弯的,晚上就会挂在我窗前的树枝上啊,白天不知道被谁偷走了。”此臣仆暗喜,照此炮制,逃过一劫。 这个故事从我们TOMsInsight团队的老板口中听到,讲完此故事后,老板叹了口气,说:“需求啊,需求,也许上帝都不知道人类的需求是什么。”当然老板就是老板,多少都会有一些深沉(zhuang B)属性,但是此故事却让我们分析师团队很受启发。

互联网发展至今,当用户至上一次次的被提起;当以产品、用户为中心,打造极致成为口号;当大学落榜生都由于自己装过几百个app而就自以为是合格的产品经理;当大量互联网从业人员都由于自以为发现了用户需求上的空白几乎而觉得要不是自己有房贷那创业了肯定是一个互联网巨头;再加上不懂技术只能围绕产品概念说事的互联网科技媒体助拳,一时间好像只有产品经理在改变世界。 当这些浮躁的情绪在整个行业里绵延的时候,我们又能不能沉下心来,真正的去深入用户需求分析呢。今天TOMsInsight的主题是:那些用户需求分析背后隐藏的门槛。 用户需求分析技能门派之分 用户需求分析的方法技能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门派,或者说两个不同的风格: 一种是注重意识形态分析,喜欢的是:用户心理、人性利用、用户体验、交互体验、群体效应、用户调研、深度用户理解、用户行为模拟、再加上一些炒作的概念、等等。出于后文描述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叫做:软派。 另一种是注重数据建模和分析,喜欢的是:数据、用数据说话、数据建模、结构化数据构建、用户数据细分、用数据profiling用户、大数据分析、数据模拟运营、小流量测试、等等。同样出于后文描述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叫做:硬派。 为什么用户需求分析会变成这两种门派呢:

敏捷过程中的需求分析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电信业竞争态势下,持续而快速地发掘和响应商机成为新的课题。作为响应机制中的关键环节,需求工程应用敏捷过程方法,以关注商业价值、快速响应、持续迭代的特征来应对变化和难测的未来,是尝试提高组织敏捷能力的核心。在这其中,作为沟通桥梁的需求分析同样可以应用敏捷的过程方法参与到生命周期的演进。敏捷需求分析将在需求时机与过程、文档要求、变更、参与者角色等方面展现其不同传统的特性。本文将结合电信业背景及企业实际情况,对敏捷需求分析作出初步的探索。 1、敏捷需求分析:电信行业背景与敏捷过程的需要 从中国电信行业ITSP战略推出至今,数年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作为其信息化体系落地的C TG-MBOSS,也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大规模实施的下一个阶段,将是在商业价值引领下的重构竞争模式、市场细分,以及作为支撑的需求深入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挑战和困难纷至沓来,项目管理者不管是做时间、成本、质量的三角平衡,还是人与技术的双向选择,始终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跟源是:如何快速响应环境的变化,使客户在优化的体验过程中满足其商业目标,从而实现企业本身的价值? 用失控的过程膨胀来形容近10年的许多软件公司的情形是很合适的。虽然有很多团队在工作中没有使用过程的方法,但是采用庞大、重型的过程方法的趋势却在快速增长,在大公司中尤为如此。但现实的发展确与此不相同步,竞争态势造成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快速调整的机会。从近年ERP上线的平均速度来看,项目的交付时间都比较长,这让用户产生了顾虑。但实际上软件上线仅仅是一个软件生命周期早期的阶段,软件的价值是在使用中体现出来的,其投资回报也只能在后期的运营得到完成。未来的变化如同纳西姆?塔勒布的黑天鹅一般不可预测且重要,已知和过去琐碎的重复并不足以预测未来的重大影响。以预测性度量为控制基础的过程模型,只能以经验涵盖一般性事件,所以与此同时,随机应变,保持快速集成和持续改进以应对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提高它的最大价值,从而为获取更多投资回报提供保障,也成为软件工程发展的必然。 敏捷过程(Agile Process)的主要优势是能够适应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将客户作为需求团队中密不可分的成员,而在实现过程中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用户来说业务价值最大的需求;同时,敏捷开发(A gile Development)是一种面临迅速变化的需求快速开发软件的能力,它帮助处理了未来不确定性的问题;但是对于过去,应该没有不确定的事。而敏捷需求分析,是面对迅速变化的商业状况,提高其响应和组织成可理解和接受的需求说明并对敏捷开发作出能力保证的方法论。 2、敏捷与过程改进和度量模型 从软件工程发展起,过程改进在全球日益得到重视,ISO 9000/SW-CMM/CMMI各级的评估也在业界得以推展,这种氛围下,以RUP等为代表的过程模型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敏捷的论调却异军突起,方兴未艾。软件过程的多样性,源于过程环境和层次的不同;而过程选择的多样性和CMMI目标的通用性决定了过程改进途径的多样化。 运用一系列重方法,将在应对商机方面造成挑战;尤其是在企业的管理考核和过程模板仍更多的是一种瀑布式体系下,软件的实现过程将在不同模型下摇摆却显得不那么灵活。一个合适的生命周期模型选择是重要的,由于惯性的教育,瀑布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随处可见。但如果不去分析CMMI等的实质,将无助于改进这一点而提高响应。 强调结构化方法与重型的管理策略,往往在内心中拒绝变更,把变更作为被管理甚至被“管制”的对象;而为了尽可能避免变更,常常要求开发之前的需求获取、分析与定义要完整无误且精确。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尽管我们可以采取诸如CMMI的一些理念及过程改进模板对其管理,但实际上往往会出现与用户商业价值要求的脱节;而为达成此目标,使得前期的需求开发工作变得小心翼翼,最终有可能在压力与时间约束下难免简单化而草草了事,在后期又不能得到及时的修正,从而形成一个隐患。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论

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論 壹、教育政策分析的比較原理(袁振國,2001) .教育政策分析的實質作法,就是在充分論證方案的基礎上,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比較與鑑別,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因此,比較的思想是教育政策分析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實施教育政策方案的比較,必須考慮兩個基本問題:1.比較的標準,亦即政策評估的準則;2.比較的方法,一般認為政策分析應包括定性的分析方法,如專家判斷法、腳本寫作法、運籌博奕法、德爾菲法等,以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如馬爾可夫預測法、貼現率法、排隊理論法、線性規劃法、數值分析法、決策樹法、成本-收益法等。 貳、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袁振國,2001) .根據教育政策的特殊性,選擇介紹以下三種基本分析方法: 一、司法式分析方法 .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R.L.Wolf提出。 .司法式分析方法產生的原因,一方面由於教育決策者希望對一項複雜的政策方案能夠聽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解釋,以便使決策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礎之上,並能夠反映出顯然對立的兩種觀點,於是借用法律領域中的訴訟程序和行政聽證的方法(作了些修 改)。另一方面,是出於分析的政治考慮,通過司法式分析程序,使得出的證據在形式上更加規範化,並且激發公眾參與教育政策制定的熱情,使其制定的教育政策更加民主化。 .司法式分析方法將現場深入調查的嚴格性與廣泛分析證據的公開展開結合在一起,常用在教育政策方案的預測中,並在相當多的形成性評估、政策的回顧與分析中得到應

用。 .實施步驟: 1.問題的提出(Issue Generation)。 2.問題的選擇(Issue Selection)。 3.辯論的準備(Preparation of Arguments)。 4.聽證討論會(Clarification Forum)。 .關鍵角色(Key Roles): 1.調查小組(Investigative Teams)。 2.案件分析者(Case Analyst)。 3.案件提出者(Case Presenter)。 4.會議主席(Forum Moderator)。 5.問題澄清小組(Clarification Panel)。 6.小組促進者(Panel Facilitator)。 .主要優點:1.設計的綜合性。2.所需的證據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質量。3.通過反詰問和反覆的觀點表述能控制偏差。4.具有多元分析的作用。5.問題具有應答性和關聯性。 6.公眾之間能有效地交流。 7.通過公開的澄清和傳播有助於提高使用分析手段的可能 性。 .缺點表現在處理下述問題時有困難:1.用雙方都公平的方式來表述問題。2.公正陪審人員的選擇。3.兩個案件的表達可能會不平衡,和兩個案件的提出者有不同的演說技能。4.直接詰問和反詰問的過程沒有揭示出什麼特點。5.由於時間關係對發言的機會造成的限制。6.在案件準備中所付出的財力和人力等。 二、情境分析法

CRM项目需求调研

CRM项目需求调研分析报告

1.1公司织结构 1.2各部门沟通记录 1.2.1系统部 1.2.1.1部门的组织结构。 1.2.1.2 业务流程 1.销售员通过电话咨询、行业资讯、同事介绍、大客户的直接拜访、设计院、网上搜索等方式获得 客户信息与销售线索。 2. 销售经理或主管通对销售线索确认判断,将有价值的线索认定为销售项目,并跟据项目所属的行 业,分配给相关的销售员。 3. 销售员跟据项目情况,设定销售模式,并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调整项目进展状态。同时记录项 目跟进过程中的销售费用,竞争对手情况,遇到的问题,项目相关联系人及在项目所处的角色。 4. 关闭项目,生成销售合同。如项目失败,填写项目失败原因。 5.项目销售模式分为两种: A、SI供货模式(项目信息,售前方案,方案提供,确定方案,商务谈判,签定合同)。 B、项目型销售模式(可研立项,工程设计,产品定型,招标评标,商务谈判,签订合同)。 系统实现: 使用的功能模块:客户管理、项目管理、费用管理、合同、费用报销单、行动。 1. 通过MyCRM新建客户、联系人和线索来管理收集到的销售线索。 2. 通过线索认定或直接新建销售项目录入项目信息。 3. 基于MyCRM权限机制,由部门经理分配项目销售人员。 4. 项目跟进过程中,通过MyCRM‘决策树管理’管理与项目相关的人员信息,通过‘竞争与合作’ 管理项目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与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通过‘业务管理’管理项目相关的产品、报价单、合同等信息,通过‘资源管理’管理项目团队、费用、预算等相关信息。 5. 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阶段升迁来完成。跟据本部门的情况,设置两种销售模式(SI供货模式与项 目销售模式)。销售模式可以跟据公司的业务需求随时调整。 6. 项目结束后需要关闭项目,有成功关闭与失败关闭两种选择,如果是成功关闭,可以选择直接生成合同订单,失败关闭则需填写失败原因。

(完整版)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论

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论 ――摘自《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方法论主要用来指导数据分析师进行一次完整的数据分析,它更多的是指数据分析思路,比如主要从哪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各方面包含什么内容和指标?数据分析方法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理顺分析思路,确保数据分析结构体系化 把问题分解成相关联的部分,并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开展指引方向 确保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及正确性 常用的数据分析理论模型 营销方面管理方面 4P PEST 用户使用行为5W2H STP理论时间管理 SWOT生命周期 逻辑树 金字塔 SMART原贝 U PEST分析法 PEST分析理论主要用于行业分析 PEST分析法用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 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时,由于不同行业和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技术、社会,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以下以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为例。此处仅为方法是用实力,并不代表互联网行业分析只需要作这几方面的分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细化相关分析指标:

?国衆出台那些相关政策?有何彩响?脚还是促谨? ?相关法律育哪些?有何影响? ?GDP及増悅壬迓出口总磁增氏聿谓劉介络拒题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 利用5W2H分析法列出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分析:(这里的例子并不代表用户购买 行为只有以下所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济 ?中国网民与中国公民在认可规愎性^比例、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生活方 式、购买习億教育伏况嫌扶宗教信仰状况等方面(网民与国民是否有区 别? 锻术的发明、技术传抵更新、商品礎度、技术发离窗& ■国家重点支持顶目.国羸投入的研发费甩专利个数 5W2H分析法 5W2H分析理论的用途广泛,可用于用户行为分析、业务问题专题分析等。 r How1nu已1 k何价 What How 如何做 F-* k 5W2H 分 1 i k J r厂 i JVh o 何 k Ik——-J Wheni 何时

价值需求测评试题及分析方法论完整版

价值需求测评试题及分析方法论完整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价值需求测评试题 答题说明:下面有64个对价值的需求,请为每题选择一个代表你真实想法的分 数,在10分钟内交卷。 每道题有以下3种答案: 2=完全如此,1=基本符合,0=完全不是 1、我满脑子创业,并有所行动 2、我会理财,让钱能生钱 3、我比其他朋友或同学收入相对较高 4、我有独特的项目并形成了行动力 5、我对未来的事情分析较准 6、我为团队成功可以得罪人 7、我善于外交 8、我经常做而不是经常说 9、我吃饭很在意营养而且并不多吃 10、我每天睡眠平均不少于七小时 11、我很平淡看待钱 12、我时常忘记苦恼的事情 13、我几乎没有仇人,我不恨别人,并不抱怨社会制度 14、我每周都运动,不少于两小时 15、我可以为了身体健康停下工作 16、我明白不良的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17、我认为生命是艳丽的,我可以着装与众不同 18、我没有手机简直不能生活 19、我知道很多种时尚品牌 20、我经常参加娱乐活动 21、我身上至少有两件饰品,包括美丽的包 22、我对一件物品动情即买之 23、我经常没钱,并借钱,一年至少一次 24、我对度假与玩有兴趣 25、我想有更多的压力,只要事业更好 26、我强调付出,从不强调收入 27、我认为只要为公司着想,突破制度也有必要 28、我想一生都不停工作

29、我常常为公司发展写出报告或文字 30、我经常谈出我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31、我没有吃过回扣等公司严防的事情 32、我经常做家务或公司事务,别人并没有要求的前提下 33、我与别人谈话是为了影响或控制别人 34、我没有给别人进行情感性打分 35、我不会拍马屁 36、我能控制混乱的局面 37、我喜欢人力资源管理胜过研究与技术 38、我想做管官的官,让下级为此而快乐 39、我喜欢哲学,并了解宗教 40、我认为能处理好下级的分配问题,让他们没有怨言 41、我喜欢物理 42、我有特殊的创意,并尝试有效果 43、我有专利或专利级的产品或技术 44、我学习力强并精通某一方面 45、我不在意工作对我的汇报,而在于兴趣 46、我经常思考或工作不知时间 47、我爱看科普类栏目 48、我逻辑力强 49、我认为家是第一位 50、我工作不是为了钱,而是情感 51、我不说假话 52、我为了爱人失去了很多 53、我认为承诺比生命更重要 54、我会因为情感而放弃工作或生活的城市 55、我时常想起初恋 56、我发现爱情对我的激励作用很大 57、我经常原谅别人 58、我认为我身后有追随者 59、我认为自己有品位,而从不说脏话 60、我是一个项目专家,并培训别人为胜任力者 61、我出席各级名流活动 62、我决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63、我教身边的人做好事 64、我赞同现行的规则,并主动提出见解而不是抱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