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中秋咏月的诗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诗人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传诵甚广。

(2)解题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本词小序中的“中秋”“兼怀子由”,透露出了词人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中秋”,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词人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写下此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象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大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uè):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

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

何似:哪里比得上。

上片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经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回到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2)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下片大意: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

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相随,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地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唉!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圆满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明确: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明确:“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明确:“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无法入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明确: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将人世的悲欢离合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这几句也成为千古名句。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中秋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片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收束全篇。

⑧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词人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片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用PPT 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的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来劝慰她。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 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诗词抒写的情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上片??????????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追求美好生活下片???????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人有离合 共寄婵娟抒发达观情怀借月抒情情中寓理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五环节教学法”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 苏轼 师生问好。 一、导学 1、屏幕显示图片:一轮圆月,几只竹。文字: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音乐:古筝曲——月儿高。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光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寄托了太多人类的感情与思念。 生快速抢答。 师: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生: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那么,中秋之夜,苏轼举杯对月,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走进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课题) 2、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请同学明确。 生: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②、读懂全诗,掌握重点词语。 ③、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④、背诵全诗。 师:带着目标上路,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二、自学 师:咱们接下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首先是对宋词这一文学常识的了解,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生:我补充一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比如“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词有词牌。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参评课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湛江市第二中学陈鹏 一、课前热身 1、情景创设,自然导入 师: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很多人都期待这个团圆日子的来临,可是,你们想一下,假如你是名外出辛苦打拼的农民工,你是一名异地苦读寒窗的学子,或者你是驻守边疆的战士,在这个万家团聚的日子里,望着这圆圆明月,你会有怎样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看看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生发出了怎样的情思。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2、检查预习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想你们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所以把你们分为红、蓝、绿三大组,每大组各由四个小组组成,每个小组都配了块白板和笔,这节课设计了几场比赛,每个小组的努力都会为你们的大组加分的,我想看看这节课结束后,哪个组是冠军组,有奖励的!同学们,加油了! 师:首先,我们来热身一下。关于这首词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了,现在是验收成果的时候了。我们第一轮比赛是进行抢答,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白板上,哪组写好并且最快举起来的,只要答案正确即可加分。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屏显)

(学生投入紧张的比赛中,教师屏显出答案,宣布比赛结果,蓝组得2分) 二、初读作品,了解词意 师:我们知道,诗歌赏析重在读,朗读是赏析诗词的基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唐宋之词是配当时的乐曲而唱的歌词,在我们朗读之前先欣赏一下古人是怎么吟咏这首词的吧! (听古人读,学生觉得很好奇。) 师:有意思吧?我看同学们听的时候都在偷笑,其实,古人的吟咏我们很难学习,但是请你们留意一下,古人在吟咏时的语速是怎么样的?(生:比较慢)对了,而且很有韵味。老师只想你们了解一下节奏感而已。下面再听一听我们现在的人是如何配乐朗诵诗词的,这次老师有要求了,同学们跟着轻声读,在课文里标注出停顿和重轻语气。这对后面的比赛会有帮助的。 (听配乐男声朗读,学生认真跟着轻声读,并且在课文上做标记。)师:读得好不好?(学生自发掌声给予肯定)下面请就同学们听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词,看能不能也读出这种感觉来,注意刚才你们标好停顿和轻重语气的地方。 (听音乐师生朗读) 师:其实在刚才的热身赛中,我们就了解到这首词是一首在中秋之夜思念亲人的词。在你们的预习中也应该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屏显“写作背景”),是词人政治上很失意,自求外放,再加上与弟弟有七年没见了,所以整首词朗读的时候语速就应该慢一些,深沉一点,读出点思念的感情来。 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奉调密州,而此时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 师:好,那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二轮比赛PK了,分小组比赛朗读。(屏显“比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长沙县星沙中学:邓文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 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 、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

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 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2. 、ppt 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 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 3 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 、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5 、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 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王晓峰 邮箱:163163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玩不? 生:有的说谁不喜欢玩呢?有的说喜欢。 师:那你们喜欢学习不? 生: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 师:说“喜欢”的,老师不知道你是否出于真心。但老师很欣赏说“不喜欢”的同学的坦诚。但老师要说,你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好时间,学习是你们的正事,你们必须要好好学习。老师上活动课,今天想让你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大家说好不好? 生:(鼓掌)说好极了。 二、活动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活动一:“月亮的诗句知多少?” 师:看哪个组写的多,写的快,且字写的漂亮。优胜组得

2分。 生:各组都选综合实力强的同学在自己组的位置展示。页 1 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师:大家都记的挺多的,特别是第二、第三组,还写出了两没学的诗句。第二组同学字写的工整,规范。第二组加分。老师这里再问一下,这些月亮的意象,往往表达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思念亲人。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老师讲的诗词中的意象,这对理解诗词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轼的有月亮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活动二:你是小记者,我是苏轼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完美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本词,疏通大意,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落实背诵要求。 2、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词的意象,进而感悟词中的完美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的旷达乐观。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进程: 一、导入:(屏显月亮的美丽图片,配乐。) 中国人是喜爱月亮的,特别是十五的圆月,因为圆月常与团圆、圆满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民俗中也可以寻觅到“圆”的痕迹,你看,正月十五的元宵是圆的,八月十五的月饼是圆的,连我们吃团圆饭用的都是大圆桌。但并非事事可以圆满,穿越千年时空,北宋大词人苏轼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之时,面对一轮圆月却生发了别样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是水调歌头吗? 明确:不是,只是词牌名。 为什么会没有题目呢?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下词的相关知识。 二、简单介绍“词牌”的相关知识。 PPT 词的知识简介 兴起于五代兴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歌的文体因为它和诗不一样每句话字数不等又称“长短句”“诗余”。 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 三、初读感知 过渡语: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诗词的学习,那诗词应该怎样学习呢? 给大家介绍一种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叫因声求气。 (一)因声求气——读出语感 因声求气。(出示ppt)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也就是读者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诵读品味这首词。 1.一读,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先读,老师指导字音) 胜(旧读shēnɡ,现在也读shènɡ) 2.二读,要求注意语速,读出停顿。老师范读 3.三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师生齐读 大家已经读的很棒了。诗词学习朗读有助于我们理解诗词。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词的内容,边读边找寻、体味词人的心声。 四、读人 (一)苏轼在那个中秋之夜做了些什么?你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提示:语言诗意,四字词语。 板书:欢饮大醉、把酒问天、起舞弄影、怀人无眠(辗转难眠)、翘首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调动学生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咏月的诗词。课件设计 1.亲自动手制作《》的MTV。圆月花好 2.走近苏轼———资源共享(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3.设计品读———朗诵板块(每一板块都有不同的音乐及鼓励语)。 4.设计品析———赏析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 5.赏月吟诗———展示板块(学生展示搜集的咏月诗词)。 6.心意坊———展示今人如何借月传情达意。 教案目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案重点朗诵本词并学会通过想像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教案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案方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教案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又逢月圆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走近苏轼———资源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让我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1.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命运多舛。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被朝廷重用,渴望有所作为。 2.作品(以前学过的文章)。 如《记承天寺夜游》(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豪放派。 (豪放派要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要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4.被贬密州政治失意,与苏辙六年未见。 正值中秋夜,面对皓月当空,苏轼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销愁,并作此词。三、品读(鉴赏文学作品除了了解作家及背景之外,还需要诵读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1.文字冲浪———掌握生字的读音及意义。 宫阙胜琼楼绮婵娟 2.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词,必意须注达要下到以求:1 / 3 感情:轻松,愉快,激愤,哀怨,悲伤。语速:明快,急促,有力,低沉,缓慢。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重读:关键词语或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要重读。 3.讨论并确立节拍的划分以及重读的词语。 4.练习朗读。 。境受 5.听意范读感 6.练读———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及时给予点拨。 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同学们吟诵《水调歌头》,感受词的意境。(在朗诵时我制作了几个读词板块,伴着音乐屏幕上不断闪现出“读出作者的感悟”“读出你的魅力”“读出你的风采”“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的体会”,这样可以渲染气氛、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7.齐读。 四、品析 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将词中文句变作平时的语言表述出来———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分析 2.片上 齐读上片之后回答问题。(如果能马上解决,请举手发表看法;如不能,可以寻求“学友团”的帮助。)(1)中秋的月亮是什么形象?人们赋予它什么情感? ———是团圆的象征。人们喜爱、歌颂中秋圆月,祝愿一家人团聚,人人幸福。(2)作者是否正面描写了明月?诗人由美好的月色想到了什么?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情绪变迁及其原因。 2学习词中的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作者情感的分析。 难点: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

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水调歌头是高中语文复习诗词部分中的“重头戏”,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怀念亲人所做,其中包括月下饮酒和对月思人为主要内容,情景交融,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初中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诗人遭受逆境却并没有放弃灰心,而是抱以美好心愿和祝福,感悟诗人逆境中的豁达乐观的胸怀,确定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苏轼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掌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能力,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感悟苏轼逆境中豁达乐观的胸怀。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常用表达技巧。 4.教学方法:诵读法 5.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的?(学生各抒己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中学朱金才 师:走进古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有如此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诗人又在写月亮时寄托了哪些情感,让这个平凡的星球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月亮究竟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点击“课堂探 究”网页) 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词,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学生齐读全词) 师: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生:中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序中有“丙辰中秋”。 师:(点击解析小序网页)苏轼写的是中秋的月亮,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大家能注意到小序,不错,下面请齐读小序。(学生齐读小序)师: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生:小序中提到了“兼怀子由”,可见是怀念子由。 师: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师:(点击怀子由网页)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老师这里举一个例子,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

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片冰心,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作者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他又想向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感知 ?自由朗读,解决生字,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学生范读,学生听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预习作业展示,找到与月亮有关的素材。 三、赏析诗词 1.作者借月亮想诉说什么? 从小序入手,感受作者“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2.词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对子由的思念,找出相应的句子,诵读、感悟。 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补充介绍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的背景资料。 3.下片表现了作者和弟弟的手足情深。 板书:问月思人盼团圆。

4.词中是否只怀念自由? 体会“兼”字的涵义。“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望月,还另有一番深意在其中。探究上篇的写作内涵。 5.赏析上阙 问天,内容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愿望是:“我欲乘风归去,” 担心:“又恐琼楼玉宇” 原因:“高处不胜寒” 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人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板书:望月问天想宫阙。 6.作者是否陷入这样的伤感之中?有何为证? 重点解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刻理解词人的思想和旷达情怀。 7.小结 看来,作此篇大醉释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忠君,手足分离是私情,比起内忧外患的国势来说,是次要的。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处江湖之远,但仍心系朝廷,忧君忧国。这正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胸襟、乐观的精神。“人生失意仍需欢,莫使年华付水流”。 8.带着这节课的赏析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全班再次诵读本首词。 四、主题升华 为本文的板书,拟写横批 上联:望月问天想宫阙 下联:问月思人盼团圆 横批: 五、板书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着名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doc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一、导入;示标。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生:优美。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出示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读全词。(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三、开展阅读对话。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

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板书)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4)学习诗词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板书)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2、与作者对话 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苏轼。下面老师来对苏轼做一下系统的介绍。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著名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号内为简要设计的过渡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目的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设计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 、介绍词的分类。 2、预习检测 二、诵读,读出韵味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诗词的韵味。 要求:重点把握字音、节奏、语速 语调和重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