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观众在平等、能动、投入的状态中获得。绝没有强求的痕迹。

因此在创作时,一定要注意从观念上找准定位。

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归根到底要从创作的方式上寻求突破。马克思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策划与包装的专题片是暗然无色的,没有加工的素材是平淡无奇的。电视片排斥人为的虚构却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深入挖掘电视表现的潜力,整合人才和声画资源,全方位进行包装。

专题片策划首先是一种智力投入,策划的前提是厚积。“专题片策划策划不仅仅是一两个点子,而是许多个点的集合。它就象是一条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在节目中承担了思想引擎的作用“。专题片策划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支撑。没有相关的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不了解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题片的制作人员应当是一个多面手,他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擅长计算机操作。这样才能在节目的定位、创意、制作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其次,采访现场是掘取大量素材的地方,声画同步使专题片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比如一个火灾现场,嘈杂的人声,霹叭的爆响,撕心裂肺的呼救,比任何手段都能扣紧观众心弦。再有,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符号,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直接表达艺术思想的有效手段。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文字淋漓的表述后,加以音乐的轰托,更会锦上添花。

历史资料和空镜头的运用也是专题节目真实再现的一种手法。比如在采访历史人物的后期制作上,可以通过画中画等技巧把人物放到历史影片中,缩短了时间差,使观众仿佛回到了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在表现贫困学生理想追求时,只安排他学习的镜头会很平淡,可如果用飞翔的大雁,来寻求一种写意的境界,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深化和升华了主题,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

另外,专题片制作软件的强大功能支持,也为片子的制作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比如,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各种特技、滤镜、漫画、图表、照片、字幕的恰当使用,使得片子可以精裁细剪,风光无限。

总之,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经过精心策划包装的专题片,就象一座完美的雕塑,立体的呈现在受众面前。但是也应注意,专题片策划与包装排斥人为的虚构但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种艺术表现强调真实自然,它追求异彩纷呈,但不提倡光怪陆离;要求容量和深刻但拒绝繁冗和堆积。它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文学的表现手法,而象一面镜子反映着真实的人文和环境。

专题片创意策划

一:求真,即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效益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企业也只有不断地探求真理,才能使其产品的品质得以保证。企业也只有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进行研究和生产,才能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保持其前进的张力和冷静的头脑。这是企业在进行企业宣传片制作时候的首要准则,夸大其词、刻意隐瞒,这些不尊重实时的企业宣传片并不会为企业带来好的收益,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而影视制作公司,在进行企业宣传片制作创意的时候,同样要遵循客观、真实。

二:向善,即体现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全部或多数成员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重视盈利固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企业毕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正是同政府、顾客、金融机构、媒体等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企业不能单纯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要依赖与社会各界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其他区域什么情况不是很了解,上海企业宣传片制作时,绝大多数企业都会体现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企业公民,公益事业,自然环保等等方面。影视公司在进行企业宣传片制作的时候,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贡献这些方面都要有所涉及,不但是完善企业宣传片的整体

架构,更是对企业形象宣传的全面展示,同时也是对企业负责的体现。

编辑本段拍摄方法

要制作出一部好的专题片来需要很多的条件,比如好的选题、精彩的拍摄、感人的细节、准确解说、优美配音、流畅的剪辑等等。下面我们从拍摄的角度探讨一下如何为一部好的专题片获得素材。

(一)注重真实

电视专题片要求“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真实性是它的的本质特性。在专题片的拍摄中,拍摄者应根据事先确定的主线进行取舍,选择一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抓住富有揭示意义和价值的镜头,对一些必要的事件进行深入地拍摄,用画面反映拍摄对象的内部世界,表现事物的独特个性。从拍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真实,即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二)注意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体现,往往是由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所组成的。细节在述事、写人、描景、状情等各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现力。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应该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富有生命力的细节,竭力渲染情绪,追索生活底蕴;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深沉含蓄的生活细节,来震撼观众的心灵。

拍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注重选择典型具有感染力的细节。所谓典型细节,就是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的细节,典型细节一般有蕴藏力和折射力,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一经运用,就能使作品的内容更突出、更鲜明、更深刻。其次要围绕主题选择细节。细节刻画是专题片中纪实美的重要体现。一个细节能否运用,先要放在主题背景下加以考察,要选择那些能说明主题、深化主题的细节。

(三)重视过程及偶发事件

电视专题片中最重要,最生动的部分就是事件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了魅力。观众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尤其事件类专题片对整个过程的展示就更加重要。拍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拍摄的内容要十分熟悉,对拍摄什么,如何去拍摄,拍摄者在开机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向观众交代清楚你所要表现的东西,才能够让观众看得清、看得懂。

2.对过程的拍摄要打好提前量,拍过程的关键是要赶在事件发生的前面,而不要等事情发生过了再去拍。拍摄时要做到提前开机,延后关机,特殊情况不关机。

3.对过程的展现要调理清楚,拍摄时要交代好因果关系,对事件的讲述要条理清楚、符合逻辑,要让观众能够看得懂。

4.合理使用长镜头,长镜头是现代电视纪实的一种拍摄方法,它是指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长镜头记录的是现实生活的原形,平实质朴,让观众有一种生活的亲近和参与感;长镜头保持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在这一过程中,人物的行为,动作,交流能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能够展示人物的生存状态。由于镜头不断,所以长镜头有比较强的真实感;同时延续时间较长,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生活的原生态。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长镜头,对专题片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5.在保证过程完整的情况下要力求简洁,我们强调拍摄过程并不是说无论什么素材都去拍摄,应当在保证全面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减少拍摄的时间,这样我们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成本,同时也为后期的工作减轻了不小的压力。

画龙点睛,言简意赅——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内容摘要:

电视专题片是斑斓生活的图景,折射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云起伏和沧桑变迁。专题片解说词熔抒情叙事议论为一炉,依托画面而存在,具有非独立性与跳跃性。解说词与其他元素等完美统一,才能构成电视节目的和谐美整体美。作为专题片灵魂的解说词,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用心推敲,反复打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专题片中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解说词写作非独立性特点方法

一部优秀电视专题片是画面、解说词及音乐、字幕等其他元素完美结合的产物,如果说画面是电视专题片的躯体,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解说词是诉诸观众听觉器官的文字语言,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又是与画面始终水乳交融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熔抒情叙事议论为一炉,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依托画面而存在,具有非独立性与跳跃性的特征。解说词与画面,音乐,同期声,特技等完美统一,才能构成电视节目的和谐美整体美,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

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作用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融合了多种艺术,也就包含了多种艺术的修辞方法,并成就一套具有独自魅力的电视语言修辞,而解说词可谓功不可没。解说词既是画面的补充,又是电视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作品独特风格、类型的重在元素。在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作为主要的叙事因素,完善讲述内容

以采访人物为例,采访文艺界人士肯定比采访科学界人士要容易些,因为文艺界人士一般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职业的动作性,电视画面表现力要比数科学界人士强。要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电视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拓宽画面本身不能覆盖的

内容,让观众更多、更具体地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及原理等。在完善形象报道上,电视节目解说词更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此外,电视画面具有局限性,而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局限。像新闻的五个“w”能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专题片同样也重视这点,所以,要求解说词必须回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这五个问题,还要挖掘“如何”,其次,专题片的有关背景、有关政策、有关知识也要靠解说词来完成。(二)引导观众思路,深入表达主题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要求解说词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加强解说词的表现力,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感动人、最富有寓意的细节,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依据生活经历、体验,要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或者诱导观众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力,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升华,创造词、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诱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更深人地表达主题。

(三)作为有力的抒情元素,升华主旨感情

在一段精彩的叙事段落之后,人们会觉得有话如梗在喉,不说不快。这时用解说词加以评论,说出观众想说的话,将累积的情绪加以释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当然,这必须是在的确有话要说,乃至不得不说的前提下,即宁缺勿滥。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随着纪实美学兴起,解说词在片中的比例逐渐缩小,有许多化为同期声和字幕。解说词的写作和“播读”也不再那么张扬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是作为客观的叙述者为观众交代背景、连接内容。所以多数专题片的画外音解说“读”出来的感觉不再是“宣传腔”、“播音腔”,而是追求平实的、客观的、冷静的风格。但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解说词的基本特点还是不变的。

(一)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文学有自身的表达系统,可一旦作为一种手段或表现形式,成为专题片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学就丧失了其独立的表达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身形态的某种不完整性,即所谓的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记录,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电视解说词作为电视节目的构成因素,已经不再一味地追求其艺术性,而应该从整体出发,发挥电视解说词最大的功效,服务于整个电视节目。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大多数时候,它必须为“看” 而写。由于电视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解说词的创作中需要时时刻刻考虑到电视画面的形象,状态和特点以及专题片要传达的信息,要表达的思想。

电视解说词本身往往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和一般的文章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文章,其根本材料是语言文字,语言是唯一的表达手段。而电视解说词则更多的借助于视觉形象画面,充分利用画面来表现内容,解说可以退出。解说的出现要服从于画面内容的需要。

(二)解说词要准确生动

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画面感强,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解说词写作既具体又形象,才能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观众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这也使得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运用在解说词写作中。

(三)解说词要口语化

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要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要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谐,使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把书面语改成口头语,多用短句,才会显得干净利落,活泼有力。言语的搭配要符合听觉习惯,尽量不用倒装句、祈使句等。

(四)解说词要慎用简称

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用词语要完整,简称要慎用,不能给观众造成雾里看花,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常常要用到简称,如果阅读对象不清楚简称所代表的全部含义则会给阅读和交流带来很大的困难。解说词是让观众听的,听到不理解,不明白的简称,心中不免会产生疑问,还可能造成误解,影响收视效果。

(五)解说词写作不应过多描绘景色及人物

解说不应过多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解说词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其独有的优势,应尽量避免对画面形象的直接描写,尽可能少用描述性语言和过多的形容词汇。解说词既然是根据画面内容发展而设立的,那么,解说稿首先应该根据画面来写,但又不能单纯重复画面的内容。重复的说明,只能使观众感到罗嗦,絮叨。这样既影响了观众对画面的注意,同时也削弱了解说词的力量,限制了解说的作用,甚至破坏了整个专题片的效果。(六)解说词要与画面相辅相成

解说词是一种文字语言,但它是以解说员播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让观众听的,解说词是离不开画面的,但它不属于画面,它是用来解释、议论、介绍背景、抒情、表达思想等,更多的是表达抽象的内容。解说词与画面是相辅相称的,要贴画面,但也不能简单地重复画面。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

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当然,解说词与其他元素相配合,并不意味着自己独特意义的丧失,相反它将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犹如一个交响乐团,画面与解说词可以说是作品的第一提琴手,在其他乐器演奏的和声中,它们的声音应该是响亮、清晰而饱满的,这样整个电视作品才可能产生立体效果。

三、解说词的写作方法

电视专题片是一门综合艺术,解说词几乎是专题片优秀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言短意深,集语言的准确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体,从而使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得以完美和谐地结合。电视专题解说词的写作是一门大学问,需写作者在日常采编中仔细揣摩,找准最需要使用解说词的地方,在反复比较中寻找最恰当的解说语言,解说方式,解说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解说词的作用。

(一)解说词写作要画龙点睛

电视解说词要画龙点睛,不堆砌只镶嵌。解说词不能从头贯到脚,要与画面一出一入,若即若离,不能一味堆砌,否则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破坏画面的叙事能力。解说词是根据画面而设置的,只有对照画面才能体现出解说词的精妙之处。对于画面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要尽量用画面表现。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使用的越少越好。如纪录片《迁徙的鸟》中,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中,画面语言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大部分时间里观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全片的解说词也不过四五句。

电视解说词的好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能巧妙的和画面配合,能否充分地表达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意思。电视的受众是观众,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看”上,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电视节目中唯一贯穿又最具特点的表现手段。

解说词主要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一定要立足于观众的视觉感受,注意画面的呈现形式,把画面作为电视解说词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解说词写作应来自画面

解说词应来自画面,从画面的某个细节中寻找一个切入点,然后展开解说,再回到画面中去。解说词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避免看图说话式的解说和亦步亦趋的解说。解说词要给画面思想性的补充,要用解说进一步说明专题片的主题思想。解说词要给画面事实性的补充,它可以帮助观众了解画面以外更多的事实。解说词要给画面知识性的补充,解说词通常可以从地理,历史等方面向观众介绍所报道事件各方面的知识,突出或加重报道的价值。如在纪录片《紫禁城》中,解说词结合画面讲述了大量有关清明两代的历史,使观众增长了不少知识,并对画面上介绍的文物的珍贵价值有了具体的了解。解说词要给画面艺术性的补充,它可以宣泄感情,烘托气愤,激起观众的联想。解说词要对画面进行转场串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解说词写作应有足够的指代性语言、潜台词

在电视解说词的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这些、那里”以及“他、他们”等之类的指示代词。解说中应该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画面。这样的潜台词例如“请看画面”。

(四)解说词写作最后完成于画面编辑

解说词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避免文字先行的倾向。从操作的程序上看,一般应当先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完成的具体情况,再考虑解说词的处理和安排。如若事先写好解说词,再根据解说词编辑画面,就会导致“声画两张皮”,解说与画面各行其是,都缺少针对性,失去了电视的优势和特点。专题片的基础是图像画面的艺术逻辑性,视觉形象为主,听觉形象相辅,因此解说词写作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要配合前期拍摄,充分考虑解说词的可操作性,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和可视性。

(五)解说词写作应深入去采访、融入己真情、文字底蕴深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底蕴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动人的解说词,才能对受众会产生吸引力。

写作解说词时,要忠实于原始素材,在拍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以期达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目的。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总是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和统一,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电视专题片的情感与意境,是画面与解说词共同作用的结果。写作中,首先需要非常真诚地去体味片中人的情感、处境,然后在写作中把握好尺度,让解说词有根有叶、有血有肉,才能触动观众的心灵,调动观众的情绪。

(六)解说词写作应含而不露,言简意赅

专题片艺术效果的产生,要求创作表现手法含蓄简约,在解说词的撰写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具有表现力的解说词可以使受众记忆深刻,这就要求解说词含而不露,言简意赅。具体来说,就是指解说词既要配合画面写,也要写出画外之意,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之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理、情是专题类节目的三要素。“事”是片子所反映的对象、表达的客体,它常常叙说的是一个或一段故事,反映的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人;“理”是故事中所蕴涵的思想和哲理,它往往需要提炼和升华;“情”是作者在叙事和说理中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它最终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完成的。“说理”和“抒情”都需要解说词从具象的人与事中,写出受众欲知而未知的东西来。解说词含而不露、言简意赅,便可在叙述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感悟,使得事、理、情和谐统一,完美融合。

电视专题片是斑斓生活的图景,折射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云起伏和沧桑变迁。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解说词语言更应该富有时代气息,它应是提炼、浓缩的生活语言,具有清晰、生动的鲜活感,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较多的信息,使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做到“一字千金”,“一叶知秋”,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感觉。只要能调动受众的想象和联想,有效地增强感受的丰满度,解说词的创

作便已成功了大半。优秀的专题片解说词要求情景上的实写与意境上的虚写相统一,做到引而不发,把主动权交给观众。作为专题片灵魂的解说词,必须得到足够重视,用心推敲,反复打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专题片中的支撑作用,使得优秀的选题、精良的画面与优美的解说词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孔德明,电视文体写作[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2]吴保和,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与创作[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沈国芳,影视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洋,论电视专题片的元素[J],新闻爱好者,2008.6(上半月)

[5]李雁峰,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党教人物专题片解说词像春天般温暖——记“百姓

记者”郝志宏

(2006-11-15 10:45:03)

转载▼

(解说词)1999年4月,伴随春风,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哈尔滨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拍摄的电视剧《百姓记者》。

(解说词)《百姓记者》片段

(解说词)电视剧《百姓记者》取材于哈尔滨日报社女记者郝志宏的真实事迹。郝志宏是哈尔滨日报社《社会时空》编辑室记者,1998年5月13日《新闻出版报》以《人民的郝记者》为题整版刊发了优秀共产党员郝志宏的事迹后,郝记者立刻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郝志宏在“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办报思想下,以执着的敬业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为群众服务,她不仅用手中的笔报道了一篇篇的百姓故事,而且尽其所能为报道对象、为读者、为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困难。她的行动不仅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强烈的责任感,而且体现了共产党员对广大群众真诚的爱心。郝志宏被读者亲

切地称为“百姓的好记者”,1999年3月2 日哈尔滨日报党组授予郝志宏“百姓记者”光荣称号,这在创刊54年历史的哈尔滨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全国新闻界也属首次。

(画面)哈尔滨日报社第十届元宵节职工家属联谊会上,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华放向郝志宏授予“百姓记者”金匾。

(解说词)郝志宏今年49岁,她1968年下乡到北大荒,1975年返城,她当过工人,做过营业员,普通人的生活,使她深刻体察了老百姓的疾苦。1984年,郝志宏考进哈尔滨日报社当记者。那时,她已经34岁了,从此,郝志宏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以一颗百姓的心,善良的心,去为百姓的疾苦而奔走呼号,以真诚无私的奉献,为人民解除困难。

(画面)郝志宏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农村的雪野村路……

(解说词)郝志宏从事新闻工作的15年间,她平均每月发稿2万多字,每年发稿500多篇,采访从没坐过一次公车她以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凭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读者最需要她的地方,她被哈尔滨市60多家派出所、房管所聘为警风法纪监督员,为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奋斗不已。郝志宏当了15年的记者,有10个春节没在家里过,郝志宏的除夕衣是与各行各业正在值班的人一起度过的。

(画面)一篇篇郝志宏采写的春节报道……

(解说词)郝志宏有一颗正直的心,在是非面前,她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去为人民群众伸张正义,当党和人民利益受侵害时,郝志宏都坚定地以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和良知挺身而出,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做百姓的代言人。1992年8月16日,一伙商贩围打一位农村教师,大兴安岭郎乡林业子弟小学教师高瑞珍,郝志宏冲上前去,大声说:“不许打人,有事找派出所去!”话没说完,脸上已被打俩嘴巴。郝志宏亮明记者身份,并领找被打教师去南岗公安分局报案。接连发出〈在哈被打女教师呼吁省城严惩不法商贩〉等3篇报道,并当面指认打人商贩,经她指认打人者被绳之以法,女教师也得到经济赔偿。

(画面)电视剧《百姓记者》片段

(解说词)1995年12月,郝志宏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她顾不得吃饭便匆匆赶去,了解到刘家兄妹的窘困状况,哥哥患了尿毒症,妹妹患了白血病,因没钱治病,哥哥要把骨髓换给妹妹,妹妹要把肾脏换给哥哥,兄妹俩人都想牺牲自己,让对方成为健康的人,郝志宏为此深深感动,含泪留下身上所有的钱,她把兜里的47元2角捐给刘家兄妹,没钱打出租车,连夜走回报社,含泪写下《人间不幸更现手足情》的报道,唤起市民们的爱心,引发一次畅达半年的救援大行动,《哈尔滨日报》连续发稿69篇,读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达17万元,刘家兄妹的并病终于得到医治。

(画面)《百姓记者》片段和本报资料片

(解说词)郝志宏以为老百姓办事为自己存在的价值。她曾为被人贩子从新疆拐骗来的小男孩阿里木,35天奔走找翻译,找家人使这位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的阿里木找到了家,郝志宏自费930元为阿里木买了飞机票,,把孩子送回万里之遥的新疆偏远农村阿克苏,使阿里木回到了父母身边……

(画面)伴随郝志宏的脚步,郝志宏行色匆匆,一双手在敲打键盘。

出现以下《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版“郝记者采访录”的标题:

《佟井村民“告”出个模范支书》

《希望太阳岛能名副其实》

《陈颖的录取通知书拿去了?》

《卖瓜农对乱收费的哭诉》

《61名打工者得不到工资饥寒交迫》

《“仲吓之夜”大船不迁谁在为它撑腰?》

…………

(解说词)郝志宏以她的实际行动,,采写着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新闻,她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党报赢得一次有一次群众的赞誉,她顶住了上万元的金钱收买和“国贸城”的商品随便挑“的诱惑,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出了榜样。

(画面)《百姓记者》片段

(解说词)

党和人民给了郝志宏各种荣誉,,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黑龙江省“十佳女杰”……,但其中最珍贵的,还是

读者给她的“百姓记者”称号,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获得的最高荣誉。

(画面)郝志宏的脚步又行进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在朝阳里,在夜色中,在

风雪中,在百姓中……

(解说词)郝志宏已不年轻了,可她仍在并平凡的岗位上,为党的新闻事业默默奉

献,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百姓奔走呼吁。因为在这个有着十几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心

中,始终坚定着一个心念:对待老百姓,要像春天般温暖……

城市新闻人物颁奖视频解说词

孔令善,因为大地的一次颤抖,大西南的汶川在瞬间坍塌,坍塌成了一片瓦砾。万千个家庭破碎了,中华儿女的心也在那一刻凝聚在了一起。

地震过后,重建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千疮百孔的灾区,他含泪告别骨折在床的母亲,带着中国牡丹城的深情厚意,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汶川,走进了灾情最为严重的北川,出任菏泽市援川重建办公室副主任。一到北川,他和组员们搭起帐篷,露宿街头,一边啃方便面、喝矿泉水,一边与各方对接,千方百计寻找安营地。在这期间,

他不顾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险情,跋山涉水查灾情,向市委系统地提出了市对乡、县包村的援建工作建议。

援建工作开始了,他走遍了每一处援建点,精心研究每一个工作细节,紧急运筹各项工作方案,指导各县区援建队伍以最快的速度,把援建工作做到了实处。

在陌生而险恶的环境里,年过半百的他忍受着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折磨,顿顿一把药,天天注射胰岛素,任奇痒难忍,任痛入骨髓,任双腿肿胀,难以曲伸,他也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从不在人前流露半点症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的事迹传开后,感动在瞬间凝固,凝固成了一种真情。一位羌族兄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专门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送到他的帐蓬……

有了这样的精神,新北川以最快的速度矗立在人们眼前。其质量之高效、设计之科学、形象之靓丽,都是那样的完美无暇。在这无暇的完美中,有他的孝心、爱心和诚心,有他的那一份人间大爱。正是有了这样的爱,他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授予“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王鲁静

倾洒一缕移动情,花开无声香春秋。如果用这两句话来形容她这朵移动一枝花,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自从一脚踏进菏泽移动的大门,她就把自己如花的青春献给了菏

泽移动。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从一名普通的营业人员到营业厅主任,她七年如一日,始终把营业厅当做自己的家,笑脸对客户,快乐送同事,却惟独把严谨和认真送给了自己。驰骋在自己选择的移动之路上,她的生活是移动的,充满了色彩;她的梦想是移动的,随着电波在飞翔;她的服务是移动的,随着她那道美丽的倩影,温馨了人们的心房。

作为服务性行业,她懂得营业厅的重要性。自从出任中华东路营业厅主任以来,她就把营业厅当作了移动公司的主窗口,用她精到、细致、科学的管理亮化出了一个文明岗位,主动服务,用心服务,把菏泽移动提供给客户的各项服务与业务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还是强化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营业人员业务素质,她都运作的格外出色,获得了同事和客户的一致好评。能力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在她的带领下,中华东路营业厅的服务窗口越擦越亮,绩效考核名列前茅,客户反馈好评如潮,被人誉为“菏泽移动第一营业厅”。

有了这样的美誉度,中华东路营业厅先后获得了“先进集体”、“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五星级营业厅”等多项荣誉。

对于这些荣誉,她说:这是移动的光荣,这是同事们奉献的结果。我只是其中一分子而已!这就是她,这就是菏泽移动的代表,她用她的微笑和敬业精神,靓丽了菏泽移动!

张玉贵从战火中走来,他是一位曾两次荣立二等战功的退伍军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军人是可敬的,荣立过战功的退伍军人更是可敬的,他就是这样的人。

年,他所在的减振器厂由于经营不善而倒闭,连年先进的他遭遇了下岗。

面对年事已高的父母、卧病在床的妻子以及年幼的孩子,他卖水果、收破烂、捡垃圾,就是不找政府要救济,这让人们感到很惊奇,立过战功的退伍2军人就是不一样啊!让人惊奇的事还在后头呢!

年,他学会了擦鞋手艺,干起了“擦鞋匠”,收入逐渐稳定。收入稳定后,当过兵的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月前20天收费,后10天免费,坚持为老人和残疾人免费服务。每年的牡丹花会期间,他全天候为游客免费服务,节假日上门为公安干警及武警官兵服务。这样的规矩闻所未闻,一下子就传遍了菏泽。

“雷锋还活着,这样的活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面对人们的赞誉,他关注的目光再次落到残疾人身上,从免

费传授擦鞋技艺,到赠送擦鞋工具箱,他扶持69名残疾人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用一份爱彰显了雷锋精神。奥运在你我身边。2008年,带着这样的爱,他携妻子一道开始了“学雷锋、迎奥运,免费擦鞋万里行”活动,历时193天,足迹遍及23个城市,行程一万多里,免费为群众擦鞋,把雷锋精神和奥运精神凝结在一起,书写了一篇无私奉献的人生华章。爱是需要升华的,更是没有国界的。世博园旁边的“擦鞋摊”擦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一直传到了世界各地,让人们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一个不居功、不自傲的退伍兵,更记住了一个广撒爱心的擦鞋匠。这样的擦鞋匠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呢?

董学思

谁持彩练当空舞?条条大路连湖西。从单县出发,他带领单县公路人依靠科学发展理念和过硬的科技本领,志在四方,乐于奉献,树起了“湖西路桥”的驰名品牌,把菏泽公路的良好形象矗立在了人们心上。

说起他的名字,不但公路人会竖指赞美,就连很多百姓也会对他很尊敬,尊敬他给大家修了一条条宽敞明亮的公路。要想富,先修路,这不但是一句口号,更是富裕城乡、通向世界的一条纽带。如今,这一条条纽带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让单县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了单县。

展翅高飞拓天地,科技铺就效益路。他立足单县,目光却聚焦在山东,想把单县公路这块蛋糕做大做美。勾勒着这样的蓝图,他打破观念桎梏,发挥资源优3势,成立了单县湖西路桥建筑有限公司,转战山东各地,率先“飞”出了菏泽,向世人亮出了“湖西路桥”的名片。走出湖西天地宽。几年来,他们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借助科技的力量超越了自我,实现了新跨越,先后中标、承建了枣庄济微公路、郯薛公路、木曲公路、平滕公路、日照日竹高速公路、烟台烟黄高速公路、临沂东红公路等工程建设。

特别是聊城济聊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枣庄枣木路工程、京沪高速公路泰安段等工程,更是让“湖西路桥”大放异彩,常年驰骋千万里国、省级公路线上。

人是万物之灵。作为“湖西路桥”的领军人,他带出了一只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公路建设队伍,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实力,用一个又一个区外优质工程,赢得了上级部门、业主代表和当地群众的“三满意”,把一条条通天的大道化作了彩虹。

他——就是舞动彩虹的人。李国强他是一位司机,他是一位见义勇为的好司机。最近一段时间来,只要人们一坐下来,或者一坐上汽车,总会说起他,说起他的事迹,说起他的为人。人们说,只要能坐上他开的车,管保旅途平安,顺风顺水万事顺。他是谁呢?何以得到了如此褒

奖?去年12月7日下午6点45分,他驾驶的长途班车从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南区发车。这时,他发现两名男子形迹可疑,欲行窃乘客财物。身为一名退伍兵,他及时地提醒大家注意,让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并义正言辞地要两名男子下车。两名男子羞恼成怒,上前便对他大打出手。他一边搏斗,一边呼喊。穷凶极恶的歹徒见他如此顽强,抽出一把水果刀对他连刺数刀,直至他栽倒在地才仓皇而逃。

人们迅速将这位好司机紧急送往山东省交通医院进行抢救。经过抢救,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一名参与抢救的大夫告诉记者,伤者左肩、左膝、左小腿、右足均被捅伤,身中5刀……消息传开后,很多市民手持赶往医 4 院看望他,为这位见义勇为的好司机送上了一束束鲜花,捧上了一面面锦旗,留下了一份份爱心款。

14日上午,济南市政法委书记李家政、济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丁瑞云来到省交通医院,看望慰问勇斗歹徒的好他,并送来了济南市综治办、济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颁发的“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证书和 5000 元慰问金。

平民英雄平民爱。家乡菏泽的百姓踊跃为这位好司机捐款,菏泽交通集团更是号召全体职工向他学习。得知了家乡人的牵挂,他在病床上说:下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我

还会挺身而出的,非要逮住他一个不可!这就是菏泽人的秉性!老年 MV 菏泽有一群普通的老人,值得人格外尊重。菏泽有三部最牛的MTV,值得人大书特书。拍摄这三部MTV 的人,就是这一群普通的老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奇迹源于老人们爱国。正因为老人们爱国,2008 年拍摄的第一部 MTV《北京欢迎你》,刚一推出就名扬全国,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被人们誉为中国最便宜、最有精神、最“牛”的 MTV,一下子就把菏泽人的精气神扬撒到了全国各地。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年,当这首《国家》传至老人们耳边时,老人们的爱国激情再一次被激发出来,他们要用小家小户的幸福笑容来演绎自己的国家,为国庆献礼。踏着这样的节奏,老胳膊老腿的大叔大妈们再度出山,用他们最纯朴的情感唱出了一曲家和万事兴的祖国赞歌《国家》。

9月11日,这部以“菏泽老人录最牛国庆献礼 MTV《国家》”为标题的音乐视频发布于优酷网首页头条位臵,短短一小时内点击万余次,一天感动网民 60 万。

普通的人,普通的爱,普通的大叔大妈们何以有如此大的冲击力?旧的悬念还没有解开,新的奇观又再次涌来。我与世界零距离。2010 年,为了庆贺世博会在上海

电视艺术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区别

电视艺术片和电视专题片的区别 (陶桃广电二班2011092150) 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特有名称,一般是指介于电视纪录片和电视艺术片之间的以某一话题为拍摄对象的片子。报道类纪实型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见的节目形态。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较强,反应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的纪实风格,不允许外加虚假操作。早期的专题片只讲求真实,对艺术性不看重,现在的专题片越来越讲求艺术性。电视新闻专题片和电视新闻一样,强调报道词与画面的有机组合,是所谓“双主体”的并重关系。 而电视艺术片,主要是指遵循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利用电视的技术和艺术为手段,将多种艺术样式: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兼容在一起,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以期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样式。电视艺术片的类型很多,比如说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等。 相较于电视专题片来说,电视艺术片更注重艺术性,往往具有独特的屏幕造型,精美的画面语言,并且比专题片也更讲求在作品中注入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并且艺术片是以体现一种拍摄对象的精神内涵为目的,可以说是技术艺术与人文艺术的综合体现。从题材上来看,专题片的拍摄对象多是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某一话题,电视艺术片有时候会以这些话题为拍摄对象,往往又会超越这些话题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解读和展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虽然可

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评价,但不能加入艺术想像的成分,但电视艺术片则没有这个局限。从传播的方式看,电视专题片需特定时段和特定的电视节目中播出。从创作主体上看,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者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分析对象,而电视艺术片才创作者更多运用形象思维、充满情感,描述对象。二者比较而言,电视专题片创作者重在“理”上,而电视艺术片的创作者更重在一个“情”上。这也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心得体会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

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

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 能在于一些创作元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11012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这是一片文明的土地,“经始灵台”,《诗经》记录了它灿烂的文化,留芳后世。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文王伐密,《史记》记载了它光辉的历史,炳照史册。 这里山清水秀,古迹名胜,不胜枚举;这里人杰地灵,贤能之士,数不胜数。 这就是地处陕、甘接壤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灵台。 沿泾灵公路驱车南下,映入眼帘的是离山如缎,溪河似练。灵台一中背靠离山之绵延,面临溪河之浩荡。高耸入云的楼房、宽阔平坦的大道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既蕴藉着古朴典雅的学府风范,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名校气息。 (一)风风雨雨六十年 尚德启智,造福桑梓,白云苍狗。一九四零年,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族兴亡,匹夫有责,兴学育人,时势所迫。从北平华北大学毕业的灵台人张国栋先生怀着造福子孙之雄心,振兴民族之壮志,与诸多仁人志士创办了甘肃省立灵台初级中学(灵台一中前身)。张国栋校长克服困难,历尽艰辛,为灵台教育事业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几经磨难,曲折前行。灵台一中继续发展。上个世纪六十年代,1963年、1964年、1965年灵台一中连续三年高考

成绩突出,有57人被高校录取,成绩的背后饱含了全体师生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为灵台教育事业又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步履匆匆,岁月如歌。灵台一中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的灵台一中,已是一所拥有二百多名教师,50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的市级示范性高中、市级重点中学。锐意进取,豪情满怀,灵台一中将继续为全县教育事业书写浓墨重彩的华章。 有过白手起家的艰难,有过美名远扬的辉煌,有过栉风沐雨的历炼,有着光辉灿烂的今天。六十七年,灵台一中从步履蹒跚到步伐稳健,再到昂首阔步,现在已经以一个全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谋求发展搞搬迁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形成共识,科教兴国战略已明确提出。新时代,新要求,灵台一中必须做出选择。2003年,校园仅有二十几亩,设备仅有三栋楼房,这既不符合县级重点中学办学的要求,也不适应全市大办教育的形势。灵台一中不能作茧自缚,不能固步自封。群策群力订宏图,同心同德求发展。县上主要领导深入调研,英明决策,决定扩建灵台一中。从03年到05年的三年时间,灵台一中抢抓机遇,扩大办学规模,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电视宣传片解说词

电视宣传片解说词 建设交通的辉煌乐章 ——武功县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纪实 当一幢幢别具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 当浓浓的绿意掩映整个小区, 当环卫的车轮画出城市永恒的美丽, 当清澈的自来水和着甜蜜一起开启, 当条条宽畅的道路成为希望的起点…… 你会被这座城市洋溢的青春和激情所感动。南汇,这座有着60xxxx年历史的海滨城市,如棵棵千年银杏,虽然饱尽历史的沧桑巨变,但仍傲雪风霜,顽强的生命力孕育了南汇灿烂的历史文化,浦东琵琶、锣鼓书等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了人们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涌现了张闻天、傅雷和钦赐状元顾天成等蜚声海外的历史文化名人。 跨入新世纪,南汇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住“空港、海港”开发的大好机遇,迈向海洋、迈向世界,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昔日一个荒芜的小渔村变成了美丽的海滨城市。 有一组数据引人注目:进入新世纪,南汇建设了条总长度达到公里的各类公路;建成了总面积为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的绿化;建造了总规模达到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物,完

成项重大工程和实事项目…… 这数字和工程记载着城市发展的进程,同样也记录着建设和交通人奋发有为的身影。在其背后,又凝聚了建设和交通人多少的智慧和汗水。他们用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雕塑着南汇这个美丽的家园。 是城市发展的根,交通是城市繁荣的魂。顺应着南汇大开发、大建设的呼唤,2005年调整成立的×××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担负着南汇城市建设、管理和综合交通的重要职能,现有职能科室1xxxx,直属企事业单位2xxxx,员工人。招商注册企业28xxxx。近年来,由于平稳有效的改革使体制更加合理、管理更加顺畅、服务更加到位。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南汇首家具有一级资质的两港市政公司,正在南汇的大建设中大显身手。 “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牵动着世人的目光,作为建设南汇的职能部门,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一班人审时度势,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立足全局的工作理念,高屋建瓴的前瞻眼光,全力推进以覆盖全区的道路交通为主的“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一系列市政重大工程和实事项目。唱响了豪迈、高亢的建设交通之歌! 在道路交通设施方面,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从南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等方面着眼,用蜘蛛织网的精神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配合上×××轨道交通大格局形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上) (2006-05-29 17:10:25) 转载 分类:纪录专论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李杰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其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同样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但纪录片的结构安排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它要脉络清楚,有明确的主线,它或以事物发展顺序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为线索安排结构,或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等来组织材料。总之,一部电视片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观众按照编导的思路去进行思考、认识和想象。结果结构混乱,往往会使观众不知所云。其次,要注意结构完整,一般一部电视片都有开头、主体、细节、高潮和结尾,而主体部分又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层次,如果结构不完整,就会使人生残缺不全的印象。此外纪录片的结构还要努力到新颖、自然、统一。 一、层次的安排

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一)时序式 时序式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客观存安排层次的,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等常采用这种形式。特别是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常常是按事物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加以纪录和反映。这样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性发展变化的脉络。为了避免成为平淡无奇的流水帐,在不同时间段都要突相应的重点,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制作的《二十个夜与昼》,反映是的1987年5月7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沈阳军区管兵扑火救火实的事迹。这部纪录片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斗在漠河、塔河》,二是《战斗在大兴安岭林区》,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火灾的发生、蔓延、管兵们与烈火搏斗直至大火最终被扑灭的全边程。在每个时间价段,又精心选择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某团二营战士从火海中抢救群众,“大胡子”师长吴长富指挥全师扑火五战五捷,以及一些普通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 有些反映人物的纪录片也常常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段,从侧面反映他的生活。如《春蚕曲—作家巴金的一天》,就是通过对巴金一天的日常生活的纪录,来向观众展示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首先表现的是巴金早晨慢跑散步,上午在书房伏案写作,以及上午的其他一些活动,与此同时也介绍了巴金的创作生涯和作品,接下来是巴金午睡后边散步边看报,他与客人交谈。在这之后马金一家人吃饭、在草坪上散步、看电视等。最后,家里人先后睡了,唯独巴金老人继续写作。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审批稿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渲染生命底色 ——仁爱教育行动掠影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片头) 镜头:巍巍大桥、浩浩汉水、摩天大楼、繁华街道 解说词:汉水之滨,景美物丰;体操之乡,人杰地灵。现代科技月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当我们徜徉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富流的时候,我们也会痛心地发现,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东西——传统美德在渐渐销蚀,导致世风渐下,道德危机,荣辱不分,是非不明。 镜头:一组德育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网站相关报道,“两行”教育会议。 解说词: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一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仙桃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市开展“两行”教育。市教育局运筹帏幄,周密布署。自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我市拉开了帷幕。 (主片) 字幕:渲染生命底色——仁爱教育行动掠影 镜头:校园全景、升旗仪式、广播手语操 解说词:仙桃市大新路小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仙桃市城区中心。学校占地面积3. 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360人,教职工115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5人,省市学科带头人8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 镜头:喷泉校雕、锦旗牌匾、媒体报道 解说词:大新路小学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学习型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殊荣。在新的形势下。大新路小学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教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成为仙桃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排头兵。 字幕:守护心灵净土润育生命底色 镜头:课外活动、出游场景 解说词: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阶段加强对孩子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镜头:李庆成特写、少先队员献花、李庆成同期声 解说词:2005年11月下旬,大新路小学校长李庆成参加了第一届儒学伦理与东南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培训会,返校后,他立即召开校长办公会,传达会议精神,分析教育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传为佳话。我们要兴仁爱之风,铸仁爱之魂,全面开展仁爱教育,并把它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品牌。”] 镜头:课题研讨会、人生宝典书籍、课题方案、李启艳、朱爱平、王志勇等同期声 解说词:科学决策,合理调控是有效活动的前提。大新路小学将仁爱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和科研课题研究之中。他们拟定了行动方案,制定了实施细则,在理论上定性,在实践中定位,在评价中定标。关于仁爱教育,李启艳校长作了如下诠释:[“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传统的真善美为基础,培养学生知礼、行孝、懂爱的品质,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的特性 时至今天。曾经依靠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因为经常流于冗长和平庸而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那么,纪录片足以打动人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些相关概念。首先,我们碰到的理论堡垒是"真实"。这可以说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最感困惑也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一、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从哲学意义上说,"客观真实"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强调用"摹写"的方式使主客观达到统一的理论,其缺憾在于它忽视了观察者,忽视了观察者的观察视野对结果的影响,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并不存在惟一具有真实意义的描述,真实需要多元的描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是多元的。只要这种观察者的角度是存在的,是现实合理的,它就是有效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的话那也未必做得到。当镜头对准一个人时,他的一举一动是否在于他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

事物的出现、发展、结束是一个相对过程,必须有主客体同时介人才能成立。为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真实"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义,一是客观真实,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二是价值真实,其中,价值真实更应该被强调。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正是我们选题、拍摄和剪辑的重要标准。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 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

怎样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怎样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达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在传媒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如何把握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我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采访,精心提炼。 写好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不深入一线采访,闭门造车,或仅仅通过间接了解,或通过观看拍摄的电视画面来写作,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亲临新闻现场,直观的了解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才能全面把握好题材。电视片与小说创作一样,注重故事性,但电视专题片更忠于原始素材,它基本上不对素材进行内容上的加工,只是在对素材进行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以期达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目的,从而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对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而言,忠于原始素材永远是第一位的,能否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提炼到什么程度,这要看作者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因此只有深入采访全过程,尽可能多的掌握素材和信息并加以提炼,才能起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效果,才能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二、注重真情实感,表达文化深蕴。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都具有新闻性,要用事实说话,用采访拍摄手段选择生活中典型的事物进行报道,它不同于新闻那么概括、简要,而是更深刻、更详细。它要交代事物的来龙去脉、矛盾的发展与解决,它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对事物进行细微的刻画和渲染,它更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更注重原型的刻画,更注重情感和意境。它要调动一切艺术因素去感染观众,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总是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和统一。比如,记者在对一个单位进行专题采访的时候,不能仅仅把片子定论为说明片或介绍片,许多单位希望通过一部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李劲松 [内容提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 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样式电视纪录片是相对于电视剧而言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 纪录片和电视剧有相同之处,都是在讲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它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非虚构的故事。因此,讲故事的手法和技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也同样重要,这就涉及到叙事结构的问题。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序列和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特点,从而激发其特定而具体的情感,使创作者与观众之间达到一种精神的共鸣。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客观记录和自然描述“,纪录片结构形式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因为它不像故事片那样受既定故事情节的限制,不同的作者更是有不同的风格”。①即使同一作者的不同纪录片也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 但通过对大量的电视纪录片作品的赏析和研究,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共性,并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式: 一、阶梯递进式 阶梯递进式或称为逐层递进式,是指按照事物进展情况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使整部作品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提示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趋势等。首先,它可以以时间为轴线,按人物活动和事件进程的线性顺序来整合材料,这是讲故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手法,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严格的生活逻辑。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拉着老母走天涯》一片,讲述的是来自大兴安岭的75岁老人王一民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想让年迈的母亲开眼界,于是用自制的三轮车拉着98岁高龄的老母南下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故事。该片拍摄历时一年,以时间为轴线,人物活动进程为顺序,跟踪记了王一民和母亲在浙江、福建、广西三地的生活状态,既完整地交待了这个新奇、感人的故事,也体现了该片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学意义。其次,它也可以以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来安排材料的层次,这种手法在科教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例如央视十套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栏目中所播放的一些片子就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再次,它还可以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纵横交叉式地安排片子的层次。这种手法用于表现多人物、多场景的纪录片比较适合,即用来展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活动状态和事件情节,所以拍摄者可以考虑多机分头拍摄。比如《我们的留学生活》一片,就同时反映了多个主人公的经历,就其中某一个人物而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和讲述的,而整部片子则采用了纵横交叉式的结构,把同一段时间,不同人物、不同地点的事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中心线串联式 中心线串联式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材料串联起来,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示同一个主题。这一类型的电视纪录片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些大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