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学案(含答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与探究“光武中兴”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最安定也是东汉最稳定时期。

二、自主预习

1.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 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 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三、合作探究

1.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修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时间事件背景措施

西汉初期

东汉初期

四、随堂演练

1. 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

A. 公元前207年B.公元前202年

C. 公元9年D.公元25年

2. 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 社会比较安定

B.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 人口增加

D. 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

A.皇帝专权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5.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B.领导人C.口号D.作用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 9

2. 25

3.外戚、宦官

4.184

三、合作探究

1.

时间事件背景措施

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战争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

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

减轻赋税田租,十五税一;

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先后下了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

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

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四、随堂演练

1.D

2.D

3.D

4.C

5.C

6.A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 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 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 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 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 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 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 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后练习题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前202年刘邦B.前199年刘彻 C.25年刘秀D.221年刘备 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②统治者调整政策 ③社会局面稳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②④ 3. 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A.休养生息 B.统一六国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 通过“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恢复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负,减少行政开支”而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皇帝是( ) A.光武帝 B.汉宣帝 C.汉明帝 D.汉高祖 5.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6.下列对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特点表述比较确切的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7. 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8.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B.自然灾害频发 C.统治者“改制”失败D.民族矛盾尖锐 9.下列起义属于东汉末年的是() A.大泽乡起义B.武昌起义 C.绿林赤眉起义D.黄巾起义 10.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11.“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12.下列说法不是东汉灭亡原因的是( ) A.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 B.地方势力的膨胀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王莽施政的危害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光武帝刘秀在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灭亡以后,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了汉政权,历史上称为“东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刘邦在西汉建国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哪些主要内容? (2)刘秀在东汉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相同的内容? (3)刘邦和刘秀的措施分别为哪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新人教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 课东汉的兴衰 课前自主预习 光武中兴 1. 新朝: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 东汉建立:公元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 (1)措施: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5. 表现: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6. 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 3 黄巾起义 7. 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8. 经过: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 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最后被东汉军队镇压下去。 9. 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光武中兴 1. 有人说:“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外戚” 是(D) A. 刘邦 B. 刘秀 C.张角 D. 王莽 2. 面对山河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B)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 休养生息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 东汉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 D.太后夺权临朝称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人教版.doc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事件背景措施 西汉初期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 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初期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21教育网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https://www.doczj.com/doc/c75410518.html,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21·cn·jy·com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 雄”,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 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 在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 度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 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 程,并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 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 辉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 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 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 立东汉情况。 (2)光武中兴 展示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 话描写当时的状况的材料: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 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 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 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 传》 提出问题:汉光武帝对于面临的 学生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第13课《东汉的兴亡》的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罗甸县民族中学安丽 《东汉的兴亡》这篇课文是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课程标准上对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在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可以引导七年级学生学会读图,通过读图,从一些插图中了解相应信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历史内容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初学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该课课程目标的首先要能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完成这两项基本任务。基于课标的要求,该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 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 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 后期社会动荡。

【部编版】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测试卷_含答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2.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休养生息 B.统一六国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3.东汉中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的原因之一是( ) A.外戚和皇后交替专权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外戚和宦官共同专权 D.父子、兄弟之间长期争权夺利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阅读下列材料: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口号请回答: (1)黄巾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2)“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 (3)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1.东汉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2.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争夺帝位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后来不必可轻!”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义的畏惧情绪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材料二(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是如何重建汉政权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2019-2020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016部编教材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内容探究】 一、光武中兴 1.教师讲解: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8页的内容后回答,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王莽政权被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教师课件展示西汉和东汉简表,并指导学生填写完成。 朝代建立者建立时间灭亡时间 西汉刘邦(汉高祖) 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刘秀(光武帝) 公元25年公元200年 3. 生阅读课本第59页第一段的内容,问: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教师讲解: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5.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文景之治”的内容并提问: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人民负担。②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恢复和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 6.教师升华:“治世”局面对当今国家发展的启示: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等。 [教师过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坝陵中学教师课时备课 总课时: 教学内容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 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 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法设计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等图片 教师: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 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一、光武中兴 1.新莽篡汉 教师: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 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 常安,西汉灭亡。 展示: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知识拓展:王莽改制 教师: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 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 民的不满。 材料: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 当时身为汉朝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东汉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动笔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以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东汉政权的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教案】部编版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七年级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重点】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能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显赫一时。然而,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途穷日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汉的兴亡》,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光武中兴”形成的措施和表现各是什么?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者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光武中兴 1.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内容,思考: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是怎样建立的? 课件展示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学生依据课本第59页内容复述“光武中兴”的目的、措施和具体表现。 课件展示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学生依据课本及《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叙述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大致过程。 2.研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的理解。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教师明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正直的官员遭排挤。 三、黄巾起义 1.课件展示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

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毛泽东认为,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刘秀是如何实现“光武中兴”的?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 (一)光武中兴 1.教师提问:在经历了汉武帝鼎盛时期之后,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 学生回答: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教师讲述: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 学生回答:没有。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述:在新朝末年的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4页,回答开国初期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生回答: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 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总结: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教师提问: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出现“光武中兴”。二者的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师生总结: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的政策被长期执行,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