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内容摘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道路。但是,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又面临多种问题。本文将从主客观的两个角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主观上由于受到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的制约,客观上又受到严峻国际环境的挑战等,使这些新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关键字:相对落后;经济文化;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一定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某些客观历史条件下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胜利,同时也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哲学上质变的观点。但同时这些新生的无产阶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避免地又会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首先,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直接制约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以中国为例,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由于长时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政权之后,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带领新生的政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以达到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其次,薄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所以发展公有经济,改造旧有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国际资本主义依仗经济的发达和在发达的经济基础上所获得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进行遏制和扼杀,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往往会对社会主义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之后,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的目的。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时支持和操纵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制度。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原本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但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尤其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最后,无产阶级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但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在于人们是否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已经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还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算起到今天也只有短短的80多年的时间,而在中国也仅仅只有50多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说不过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替,都需要经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对于无产阶级政权来说只是刚刚开始。这些国家都担负着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必须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公报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四个建设“同等的地位,首次明确提出“五个建设”,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今天面世的《决定》在第十四部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这是国家之幸,也是民族之幸。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若干类物种中的一种,和其他动物唯一的区别就在“高级”二个字上。不论我们怎么夸大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论我们怎么赞扬自己的智慧,我们仍然还逃不出地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服从地球自身的规律。 我们主观上的建设,在客观上都是对地球的破坏。地球的能量是一定的,光照、土地、水,非再生资源等,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今天多用一份,未来的子孙就少一份;我们今天的浪费,就是对子孙的掠夺;我们今天的破坏,就是对子孙的伤害。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空前发展。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水平有质的提高,我们的生产条件有质的飞跃,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不要骄傲,不用自豪,因为,这几十年来,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也是前所未有。我们的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都高居世界前列,我们消耗的各类非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也高居世界前列。 我们的环境恶化程度已经触目惊心。沙尘暴、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泥石流、地震、地陷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民群众出门都戴着厚厚的口罩;河流污染严重,鱼类在品种和数量上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河流枯水期延长,部分湖泊面积锐减;土壤污染严重,全国有毒土壤面积不断增加,东北黑土地的厚度迅速变薄,土地沙化情况严重。 这一切都是我们在主观上对地球进行改造的结果,是我们的建设、贪婪、过度消费引起的灾难。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形势是恶劣的,任务是艰巨的。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唯利是图,根本不考虑社会责任;一些地方目光短浅,包庇、纵容企业违法乱纪;一些单位、部门徇私枉法,以罚代管,有法不依、违法不究。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威胁到子孙后代的未来,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地球对我们发出了严重警告,我们用沉重的代价明白了一件事:地球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并不会被动的任由我们掠夺,它会将我们对它的破坏变成对我们的灾难。 幸运的是,我们明白得还不算太迟。党和国家及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然后,提出科学发展观,现在,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地球规律的必然要求,这是功在千秋的决定。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求我们的建设尽可能少一点破坏,要求我们的决策尽可能科学、客观,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将保护环境放在首要的位置,应该将保障生命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求我们的建设尽可能符合自然规律,要求我们的破坏控制在地球能够容忍的范围内。我们希望,《决定》的精神很快变成若干法律制度、变成若干措施落到实处,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还是那句话,中国虽大,适宜我们居住、发展的空间并不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要企图和环境赌、和地球赌,我们输不起。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oc

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是什么,作为背景了解即可)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确立这个宏伟目标依据(新书P96)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2、意义:文化的一般作用中去思考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内容、要求: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措施)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措施P113) 6、可以从一、二、三单元思考怎么做。具体看问题和材料 考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新书P96) 如何判定: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我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主义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 二、为什么: 1、当前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旧书P9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地位(旧书P93) (1)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思想还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 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目录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2)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2)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4) 四、结论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但是指经济量的增长,还有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优化。文化建设是指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判断经济发展先于文化建设的标准是——能否能够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文化,文化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而文化建设是展现文化的一方面。但不可否认,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进步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只有通过两者的协调与均衡,才能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哪个更应该在先呢?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须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它也非常强调上层对经济基础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必须首先夯实经济基础才能保证上层建筑的稳步提升。 优先发展经济可以创造我们所需的物质生活环境,为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物质基础,引导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文化体制的完善,由此可见应首先发展经济更具可取性和可行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是对物质的反映。经济发展属于物质范畴,而文化建设则属于意识范畴。在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时,物质是第一性的。人民网中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不仅因为经济是基础,是我们党的长期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更因为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文化建设将寸步难行。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古诗有云(陆游):“小康何感想,生计且支撑”,就是说明这一道理。 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印证:“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回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北伐匈奴。无不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没有经济的发展哪来文化上的贡献。汉朝、明朝、清朝的历史也无不在告诉我们,要想发展文化,必先发展经济。再如,埃及若不是曾经富庶,哪有能力建金字塔,在文化方面下工夫。巴比伦在最辉煌的时代建空中花园等等,哪一个贫穷的国家的文化还能“名留青史”、“千古传承”的?或许我们不能抹煞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经济本身。 人类的发展首先表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经济发展了,才能保证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当人们处于连温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 1、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它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是从所放 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利益。 2、市场机制:市场的正常运转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在商品交换活 动中,各种市场因素如价格,竞争,供求等相互联系,现估制约,相互作用。 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 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 4、 5、 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其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的比重。 6、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秩序,确保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7、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在经济 运行和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特别经济区。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过境自由区等。 8、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中及 其比重,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 9、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指依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 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机遇物资帮助的各 种社会措施的总称。 1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的,在劳动 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失去生活来源是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想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的一种社会制度。 12、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就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是一种基层自治和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要保证这些制度,就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和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确定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及宏观调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部分和集体体成分。公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 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九十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来源:人民网2011年09月27日 编者按: 今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从9月15日开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将组织系列原创报道,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前瞻报道,欢迎广大专家、网友关注,并积极参与报道。 摘要: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回顾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主要有三大节点,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郭建宁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十年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的民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的重要性从来象今天这样突出,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使用和空前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

经济建设先于文化发展的辩论赛重点

经济建设先于文化建设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物质的保证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 文件一 一辩: 我方观点是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回顾中华5千年的历史,秦始皇一统天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为了推行国家统一, 北伐匈奴, 修筑长城。但所有的贡献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没有经济的发展, 这些文化上的贡献都是扯淡。汉朝,明朝,清朝的历史不无告诉我们,要想发展文化,必先发展经济! 甚至在21世纪,伟大的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人类的发展首先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经济发展了, 才能保证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 才能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经济是基础,是文化事业的第一支撑。 当人们处于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代时,谁还会去想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为人们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时的人们才会着力于文化建设。所以我认为只有当经济建设走在前, 文化建设才会开始。 因此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先于文化建设。 二辩: 问题1:恩格斯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人类连最基本的自我需求都满足不了, 何来文化的发展? 问题2:请问对方辩友, 为何最近100年世界的文化发展会如此之快?难道不是因为这一百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缘故么? 问题3:文化建设在未来或许有可能是重要经济建设,但是文化建设优先于经济建设这个先是指时间还是指重要性? 三辩: 总结我们组认为经济发展应当先于文化建设。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印证:“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又在哪里?没有石器的发明,人类还在蛮荒时代,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产生了文化,所以,文化是发展的产物, 可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基础, 文化则属上层建筑! 或许我们不能抹煞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但这种作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经济本身!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没有物质的保证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 经济建设是基础,是党的中心工作。人类的发展首先表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其次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经济发展了,才能保证人的基本的生活需求, 才能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经济是基础,是文化事业的第一支撑。古诗有云(陆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建设事业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伟大变革,有效带动了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文化事业,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本文谨遴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工程建设这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慎终如始、高瞻远瞩、勤政为民,结合其时中国实际,坚持努力探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腾飞和跨越。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和世博会相继胜利举办,国家四条能源战略通道相继建成投产,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华夏大地处处都是大发展的的良好景象,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国富民强的百年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大地展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一、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也表现在它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上。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我们发展文化,主要是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把它变成产业,创造产值。经济发展是主题,文化发展是更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文化时代。这些年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自然就会注重自身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大量的精神需求,自然会催生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实践,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当前中国怎样进行文化建设

当前中国怎样进行文化建设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同样,中国的文化也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局势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我国的文化建设呢? 我认为,当今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外来文化所充斥。很多年轻人都沉浸在外来文化中。他们看的是韩剧;学的是日语;庆祝的是西方节日。就拿前几天的感恩节来说,我收到了很多祝福短信,而在重阳节、端午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时,却很少有这样的短信。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流失。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祖留下的一份丰厚遗产。它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全体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结晶。的确,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它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程度的制约作用。而中国文化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中发展。但我们必须要明确,是“借鉴”而绝不应该是被取代。当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时,中国人觉得很不可思议,认为这一节日是属于我们的。但事实上我们真的认真庆祝过吗?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知识、信息和人的创新活动提升到空前的重要地位,人类的经济、文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的世界文化变革:第

一,各种文明共存共赢;第二,文化对政治形成了强烈的反作用;第三,文化以成为一种“软力量”,增强文化的贡献力才能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第四,全球化市场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产业中举足轻重;第五,文化传播走向信息科技时代,创新成为文化进步的强大杠杆。而要跟上世界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学习、创新的同时保留并发养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绝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 现阶段,我们应该努力的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认为,在大学中语文应该继续被学习。我们那么重视英语,却可笑的忽略了自己的语文。同时,国家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把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大力宣扬本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流失!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四有”公民。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文化与经济是什么关系?我的观点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是马克思也非常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反作用。从社会生产方式来看,毫无疑问,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但是具体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我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因为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所以,在特定的关系背景下,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事实,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5000年来,世界的经济重心基本上是在北回归线到北纬60度之间的地带进行一个大的循环,现在这个循环已经快完成了。大家知道,四大文明中的尼罗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都在这个区间。文明重心向西转移到地中海,那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然后再往西,就到了意大利南部。再往西北,是荷兰。文明重心继续西移,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直至亚洲四小龙,接下来就又到了中国和印度。文明重心回到了黄河、长江流域和恒河、印度河流域。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环形转移呢?是什么力量推动世界经济的重心转这么一圈呢?这个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在发生作用。从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点结论: 其一,文化和经济总体上来讲是动态适应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上要把握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要求。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文化普遍适应任何时代的经济发展。农业时代,四大文明的文化是符合农业文明发展的。商业时代,早期的希腊、罗马,中期的意大利,后期的荷兰的文化适合商业时代。工业时代也是如此,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文化先后有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文化。 其二,有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品质。现代经济增长需要特定的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应该具备这么几个特点。第一,理性化。那就是尊重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