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与文化建设关系

经济与文化建设关系

“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首先,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保障。

其次,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没有政治建设,就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三方面的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

第三:文化建设,就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文化建设,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

最后,社会建设,主要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其他三个方面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其他三个方面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四个建设”的中的经济建设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与我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相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位一体”发展目标,就是其具体的体现。强调“四个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三、消极的现状

四、追溯原因

(一)发展观的非生态性

(二)环保意识的薄弱

(三)制度建设的缺陷

五、解决方案

(一)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

1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积极建设的关系

(二)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企业自觉接受社会责任的内在约束

2公众构建新的幸福观

3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

六、展望

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趋向发生了剧烈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重要。笔者认为文化一旦渗透到经营活动中。文化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文化与经济发展构成了文化经济一体化。一方面文化具有创造性功能。可以把文化规律用于生产,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把文化功能幅射经济活动.把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给文化水平提高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形成文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外部包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更离不开文化的外部包装。作为一定形式的生

产经营活动,如果借助文化的优势和力量进行外部包装、无疑对企业自身形象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外力,这种文化因素的外力主要靠的是宣传。每一种产品在成为商品之前.有一个转化或运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是通过宣传形成的直接动力。另一种是政府指导形成的潜在动力。宣传形成的直接动力,本身就体现了纯文化的特征。事实说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产品一刻也离不开运用多种传媒进行知名度的宣传。如近年来齐齐哈尔市举办观鹤节、龙沙冰展,哈尔滨的冰雪节等等,都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大型经济活动与大型文化活动同步举行,杜绝了枯燥乏味的产品宣传,使供销交易与经济洽谈置身于万花筒般的艺术世界,富于人情味,吸引力强。

文物资源、人文景观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对游客万里跋涉而来。有着非同小可的魔力。因此,宣传这种外力对经济的推动力就显而易见了。

第三,经济发展渴求文化渗透的升温加热。尽管我国各地生产力水平很不平衡,但总的来说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充分地凸现出来,经济成果越来越高。劳动者由体力型变成机械型.再向科技型演变;劳动手段由单性能工具变成机器体系再向电脑调控的智力机器体系演变。所以说经济发展不再只是经济部门的事了,它从深层呼吸到文化的渗透,文化的渗透同样顺应了这种呼吸,使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与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交融,生产者的文化素质、生产单位及社会的文化活动更紧密地融和在一起。

二、文化、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说明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忽视文化建设。但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现有的文化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传统观念等,还不能适应经

济的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认识问题。一是一些人认为文化属于文化事业,是单纯意识形态的,无非是看、玩、乐等纯消费,它同经济建设无关系。二是一些人认为我国当前仍然是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应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搞文化建设。三是一些人把文化当作“软指标”,很少投入。四是文化管理水平不高。五是文化经济政策不够完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建设。

1.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念。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论段,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也发出了“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号召。科学技术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栽体,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以及辉煌的现代文化都说明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是相互依存、兴衰与共的。因此,文化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没有现代科学的文化观念,在高科技的今天也不会产生高效益的经济行为。

2.加强对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跨世纪文化的预测.研究。根据“奔小康”“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3.发挥文化为经济服务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当地文化特色。以此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发展健全的文化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娱乐市场、音响市场、书刊市场,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只有这样才体现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5.加大对文化建设的“硬投入”。各级政府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文化建设给予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上的投入。以保证文化建设不断地向前发展。完善各项文化政策,包括电影、文化馆、图书馆等各个文化领域的有关政策,更好地开办好相关事业。增强文化事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强化文化队伍的自身建设,使文化工作者适应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高质量的完成好各项文化工作,把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快速发展.而文化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义能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早日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