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

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

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
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

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自己做了一个统计:“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26:1,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c72901268.html,/

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c72901268.html,/

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令人堪忧!”

据《法制日报》报道,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由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超过7000万人,

官民比例高达1对18。

5300万人在吃财政饭?

从可比测算看,中国每单位GDP的财政供养人数居世界前列。

根据2008年的GDP等数据,大致可估算出:中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2.3人,美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57人,法国为1.70人,日本为1.14人,英国为0.88人,加拿大最少,为0.41人。

早在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就要求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但目前情况仍让人不满意

2008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2008年版《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第15降至第17,其中一个子项排名:政府效率从第8下降为第12。

中国财政供养现状

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也难以令公众满意。主要支出方向一是吃饭型财政,行政开支过大,官员消耗占去了财政支出很大部分。其中包括令人诟病的三公消费。

有关机构分析,每年公车消费达3000亿元,公务接待消费达2000亿元,公务出国培训考察费达2500亿元。二是生产型财政,大量投入生产建设,用低效的政府投资代替更有效的社会投资。而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安全等民生公共产品的支出比例还不够,一方面钱花了很多,另一方面,公众需要的服务却提供不足,财政支出迫切要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变。

在吃饭型财政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财政供养人员太多,里面包括了大量的公务员、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人员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现在缺乏关于财政供养系数

(即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的权威数字。有来自不同研究者和部门的多种说法,有1/18(约7000万), 1/26(约5000万), 1/28(约4799万)和1/37(约3500万)等多种答案。

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的统计数据,福建省2000年的财政供养人数为108.6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约占20%,同期人口约3300万人,供养系数为3.29%,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21%相近。2002年湖北省的财政供养系数为3.44%。即使这几年全国的财政供养系数没有增加,维持在2000年的水平,也在1/30左右。

实际上,除了财政统计的供养人员,各个能吃皇粮的单位还有很多编外人员。比如仅深圳市交警局就雇佣了临时工1100人,乡镇单位也普遍大量雇佣临时人员。因此实际上吃着皇粮的人还会比财政部门提供数字多。我们估算财政供养系数至少在1/25以上,实际供养人数在5300万以上。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统计年鉴》中,有关于2007年底中国人口就业基本情况的统计,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口6424万,同期统计的公共管理部门和科教文卫单位的就业人口约3900万,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根据福建省的比例测算,约有1000万)和编外人员。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我们的估计是适中并偏低的。

这一吃财政饭比例,纵向与历史比,横向与世界各国比,是否偏高?

历史供养情况

中国历史上依靠士绅阶层稳固政权统治,政府的管理人员很少,官民比例很低。在西汉时期是1/794,东汉是1/7464,唐代1/2927,元代1/2613。宋代大体介于唐明之间,明代1/2299,清代1/911,建国初1/600。虽然以前官民比例可能是小口径的“官”概念。但即使假设一个“官”后面还有10个衙役等编外人员,吃皇粮的人占比也偏高。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c72901268.html,/

分页:[上一页] [1] [2]

★帖子主题:中国历代官民的比例:您是本文第385 个阅读者[回帖统计]

gplxys

工分: 3110

金币: 36 枚

本区职务: 会员第21楼

当代中国的官民比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论者从纵横比较的角度指出,当代中国官民比例之高举世罕见。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官民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离,如从纵向看,我国官民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30人(一说是1:28人),有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从横向上看,1999年中国的官员比例是1:30人,印尼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国是1:164人,美国是1:187人。更为关键的是,为支付众多官员的工资以及日常的行政管理费,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社会的基层政府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其中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80%~90%,政府没有什么余钱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让人担忧的是,官员队伍的庞大以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增多一方面导致了政府机构膨胀、职能转换困难、政府财政支出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官本位”现象,许多人对当官、做公务员趋之若骛,是所谓“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精简机构与人员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论者言之凿凿,让人对当代中国的官民比例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忧心不已。

当代中国的官民比例果真如这些论者所言那么严重吗?其背后有没有让人更为忧心的隐情呢?笔者日前翻阅美国2000年出版的《公共行政之技艺(第八版)》一书(George Berkley, John Rouse.The Craf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ighth Edition. P2.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发现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美国共有政府雇员18236000人(统计有误,应为19520000人——笔者注),其中联邦雇员2895000人,州雇员4719000人,地方雇员11906000人,而美国的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按照这组数字,美国的官民比例则创纪录地达到了1:15人左右(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联邦政府雇员数字更是大为增长)。从最新的美国官民比例数字来看,上述从横向角度比较世界各国的官民比例数字存在严重误差,有误导公众与舆论之嫌,其用心姑且不论。另一方面,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年度财政支出是16000亿美元,州政府的年度财政支出是8500亿美元,地方政府的年度财政支出是750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70000亿美元,三个层级的政府年度财政支出几乎花费了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又据最新的由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Office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提供的权威信息表明,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文职雇员大约超过300万人,而在1789年美国建国之初,只有国务院和财政部,以及战争部等几个行政部门,加上司法部和邮政总署,联邦机构成员一共不到1000人。而今,美国则已拥有14个行政部门(9.11后又成立了一个新部——国土安全部)及各部门部长构成的内阁,邮政局和邮政总长已不属于内阁。除了这些机构内的上千个处局外,还设有大约3000个顾问委员会、董事会、委员会、专题委员会、协商委员会、专题小组、任务小组、工作小组等机构;甚至政府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机构。

根据笔者手头掌握的材料,当代中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国有企业中吃财政饭的人员(俗称“吃皇粮的”)大致有4000万余人,如果以总人口数为13亿来计算中国的官民比例的话,当代中国的官民比例大致在1:32人左右,这与当代美国的官民比例1:15人显然要高出许多。偶然翻书得出的当代美国与当代中国的官民比例数字让人大吃一惊。在当代中国4000万多吃财政饭人员中,党政机关人员大致在700万人左右,事业单位人员近3000万,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部门。而在美国,由于没有像中国这样的事业单位,其政府是一个广义上的政府概念,政府既包括联邦政府、州政

府、地方政府三个层级,还包括学(校)区、环境卫生区、灌(溉)区等;政府雇员不仅有联邦政府雇员、州政府雇员、地方政府雇员,还有教师、环境卫生人员、灌区管理人员、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公园管理人员、公共安全人员如警察、消防人员、证券管理人员以及公共交通人员、公共服务人员等,不一而足,“吃皇粮的”政府雇员也是包罗万象,与中国没什么差别。尽管每年美国各层级政府年度财政支出也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一半之多,但这些财政开支主要用于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教育项目、贫困救济等领域,政府雇员的“人头费”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却较低,而在当代中国,事情却是颠倒过来的,“人头费”支出和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主要是大吃大喝招待费和竞相攀比、极其不合理的小车费用)在政府年度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奇高,用于普通公民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却非常低。

诟病当代中国的官民比例数字之高,在笔者看来并没有找到正确的“目标靶子”,而应该诟病的是当代中国各类“吃皇粮人员”到底干了些什么以及政府财政支出用在了什么地方这两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在近700万人的党政机关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整天忙于琐碎行政事务的所谓“坐办公室人员”,而社会大众迫切需要服务的公共服务人员比例相对较低。当我们整天被“假药”、“假烟”、“假酒”、“假农资产品”(如“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伪劣农资器具”等)、“有毒火腿”、“残留农药超标的蔬菜”、“有毒食品”、“医生收红包”、“教育乱收费”、“矿山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小偷日益增多”、“黑社会势力猖獗”、“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等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新闻包围而心惊胆战、度日如年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质问我们的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和人员到哪里去了?叫了多年的“加强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举措又落实到什么程度了?在此意义上说,政府机构公共服务人员不是多了,而是大大地少了,需要大大增加;我们要的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瞎指挥、发号施令的管理人员,我们要的是到街头和社区去巡逻、到市场和矿山去检查、到马路上去执勤、到农村、学校和医院去巡视、到社会上弱势群体中去倾听社情民意等等服务于第一线、直接面对基层普通民众的公共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事业单位集聚着大量的吃财政饭人员,众相拥挤在大中城市,不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工作,整个社会充斥着一股浮躁、喧嚣之气,人人争当“成功人士”,鲜有人愿意去干为基层普通民众服务、为农村教育事业作贡献的实事!我们要的不是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娱资源、体育资源地区分布与人群分配严重不均的“歧视性与不公平性社会”,我们要建立的是人人都能享有平等教育权利、健康医疗权利、文化娱乐权利的理想社会!

第二,政府存在的理由在于为社会大众分配包括安全、秩序、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平等、自由等在内的各种价值,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应围绕这些价值的分配而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将支出重点放在这些相关领域。从此角度上说,教育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安全支出、社会福利支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不仅不能减少而且需要继续增加其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相应地教师、医疗卫生人员、警察、市场秩序检查与监督人员如工商人员、产品质量检查人员等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不仅不能削减而且需要花大力气继续增加这些行业和领域的人数。也就是说,政府为了更好地服务公众,为社会分配价值,公共服务方面必不可少的开支一定不能节省,而是需要大大增加。我们应该检讨的是在政府财政支出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必要的所谓管理人员“人头费”支出?在政府行政管理费支出中为什么用于大吃大喝招待费和不合理的小车费用占了那么高的比例?我们更应该检讨的是,如何在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和加强立法部门和审计部门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否

则的话,“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哪些政府财政支出十分必要,哪些政府财政支出并不必要;分不清哪些人员需要精简,哪些人员并不需要精简反而需要大大增加,我们将只能永远停留于“就事论事”的层面并简单地拿官民比例数字说事!

2006-7-30 21:09:01

silvertide

第22楼

应该是26个农民养着21个吃皇粮的。

2006-7-30 21:16:18

共和国战星

工分: 4455

金币: 2 枚

本区职务: 会员第23楼

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这不能说我们这个时代官民比例高,只能说我们刚好处于这个比例的时代:没看见从发展看是越来越高的吗???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

我本厚道人,疾恶又如仇,铁血是俺家,五湖交朋友。

2006-7-30 21:23:22

vivianhuss

工分: 23

本区职务: 会员第24楼

回帖太偏激公务员不都是上班看报纸坐着日本车基层公务员是很辛苦的薪水也不高鄙视乱说捣乱的人

----------------------------------------------

2006-7-30 21:40:27

haihai3512

第25楼

是夸张了一点,但能说明点问题!

2006-7-30 21:42:12

huangma6hao

工分: 2809

本区职务: 会员第26楼

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是按什么标准来衡量的。

----------------------------------------------

2006-7-30 21:55:00

总页数2 第2 页[共有26 条记录] 分页:[上一页] [1] [2] 跳转[论坛快速导航]

当前心情:

发帖用户:使用临时帐号用户名:密码:

标题:*最长24字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观点声明:中立(第三方) 同意楼主反对楼主

图片上传:

心情图片:

发帖类型:普通贴赠送贴金额:币种:金币银币铜钱

字数

小提示:点击发表按钮,发言内容会自动保存到粘贴板中,如出现发帖异常可直接在内容输入框中右键粘贴,或者按“Ctrl+V”显示您的帖子内容。

请勿发表无意义或与主题无关的回复,节约论坛资源,如“顶”“路过”等等。

发帖请遵守论坛各版版规,切勿涉及敏感政治、色情内容。

发言请勿人身攻击,做一个文明中国人。

所有商业、盈利性发言请联络本站广告联系人获得许可。

在铁血论坛(社区)发表帖文即意味着同意其帖文在本站内的公开发布与传播以及本站引用所产生的使用权,由于第三方下载而引起的传播和修改等衍生责任,本站不承担责任。

本站仅提供帖文存储空间服务,帖文上传者应自行负责所上传帖文涉及的法律责任,本站对帖文真实性、版权等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对于上传的帖文保留未经通知到本人立即删除的权利。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回复临时登录登录注册本贴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中国历朝历代的GDP和人口教学资料

中国历朝历代的G D P 和人口

中国历朝历代的GDP和人口 秦代:晋代人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称:夏禹时人口总数为13553923 人,周成王时人口总数为13714923 人,周庄王时人口总数为11847000 人。《帝王世纪》中称:“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在他看来,秦并吞六国之前人口总数当在千余万,到并吞之后,人口总数在千万以下。 当代史学家研究认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代人口约3000-3600万,是世上最多人口的帝国。当代史家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更是认为“秦始皇灭六国之初,秦朝的人口有4000 万左右”;现代史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称“秦代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 西汉:公元2年,全国人口有5959万人。据《通典.食货志》 东汉:公元156年,全国人口有5006万人。据《后汉书.郡国志》 西晋:公元280年,全国人口有1616万人。据《晋书.地理志上》 隋朝:公元609年,全国人口有4601万人。据《隋书.地理志》 唐朝:公元755年,全国人口有5291万人。据《通典》 北宋:公元1110年,全国人口有4673万人。据《宋史.地理志》 元朝:公元1290年,全国人口有5883万人。据《元史.地理志》 明朝:公元1578年,全国人口有6069万人。据《明史.食货志》 清朝;公元1764年,全国人口有20559万人。据《清史稿.食货志》公元1844年,全国人口有41944万人。据《清续文献通考》 民国:公元1933年,全国人口有47354万人。据1934年《申报年鉴》 民国三十六年 1947,全国人口46,100.0000人。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1949年,全国人口54100万。增长率为8.33% 1954年,全国人口60266万。增长率2.18%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 清朝: GDP:1878亿美元(3亿人口时) 财政收入:最高8000万两白银经常在6000-7000万两。还不包括康熙朝普免全国白银1.4亿两,乾隆朝普免全国白银1.2亿两加1000万石漕运粮食 军队:八旗20万,蒙古骑兵20万,绿营20万(乾隆嘉庆时期70万人)。各类军事及准军事武装力量总和120万人。幅员: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3-4亿 明朝: GDP: 1393年339亿美元军队:200万人 元朝: GDP:320亿美元军队:50万人 北宋:宋哲宗绍圣年间GDP的数值约为40亿贯,约值35200亿美元。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当时的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时序性,没有时间作维度就无法对历史作准确记载,因此记时间的方法对历史的记录至关重要。中学七年年级岳麓版历史教材第五课介绍了今天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源自于西方的“公元纪年法”(又叫西元纪年法)。作为有四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多种纪年方法,本文就五种常见纪年法向大家作简介。 一、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现在仍然使用的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 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 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民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得到六十个新的符号,称六十干支。 干支据说出自黄帝时期的大挠氏,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商朝的王名字叫天乙(即商汤),盘庚,武丁,受辛(即纣王)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商朝,即在三千六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商周时期,干支仅是用来纪日的,如《左传·肴之战》就有“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的记载。干支用来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后来,又发展到用来纪月、纪时。民间所谓生辰八字即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用干支分别来表示。如公元201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二十)中午12时,用干支来表示就是辛卯年、戊戌月、甲辰日、庚午时。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用来纪年。中国近代史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干支纪年的不足之处在于只用六十个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样,就有重复。如2011年是辛卯年,1951年也是辛卯年,二千年来就有三十多个辛卯年,容易造成混淆,后来干支纪年常与年号纪年并用。 二、帝王谥号纪年 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王公贵族、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综合评价,或褒或贬或同情。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如周“厉”王、齐“桓”公、晋“愍”帝、欧阳“文忠”公、曾“文正”公等。 帝王的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在西周、东周时期与西汉初年,我国是以君主谥号纪年,即以君主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史记·周本纪》:“(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左传·骰之战》:“(鲁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后来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曾经一度把谥号废除。西汉建立之后才又恢复。但由于正在在位的帝王没有谥号(如《史记》记载汉武帝刘彻的事迹,是用“今上”代替),加上后来帝王谥号日趋复杂(如唐太宗谥号有七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康熙谥号更多达二十一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以及有了新的纪年方法,谥号就不再用来纪年。 三、年号纪年 年号是指古代帝王颁布的专门用于纪年的名号。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

中国古代名将排行榜

中国古代名将排行榜91人(按朝代顺序)【转】 孙武:吴国名将,成名经典:《孙子兵法》 伍子胥:吴国名将,经典之战:伐楚灭越,掘墓鞭尸 吴起:魏(楚)国名将,经典之战:灭亡陈、蔡国 孙膑:齐国名将,经典之战:围魏救赵 乐毅:燕国名将,经典之战:围困即墨 廉颇: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伐齐讨魏 赵奢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 李牧: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大破匈奴 白起:秦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长平之战 王翦: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昆吾剑,经典之战:横扫六合蒙恬: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万里长城 章邯:大秦名将,座驾:五花骢,兵器:龙雀大环刀,经典之战:定陶之战项羽:西楚霸王,座驾:踏雪乌骓马,兵器:天龙破城戟,经典之战:巨鹿之战 张良:大汉军师,座驾:四驱战车,兵器:羽扇,经典之战:十面埋伏 韩信: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冒顿:匈奴单于,座驾:大宛,兵器:圆月弯刀,经典之战:鸣钲指射,白登之围 周勃:西汉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鬼头刀,经典之战:铲除诸吕 周亚夫:西汉名将,座驾:踢云乌骓,兵器:七星剑,经典之战:平定七国之乱 李广:西汉名将,座驾:千里雪,兵器:梨花枪,飞将军,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卫青:西汉名将,座驾:菊花青,经典之战:攻占“河南地”,漠南大捷, 霍去病:西汉名将,座驾:踏雪无痕,兵器:梅花枪,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赵充国:西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雁翎刀,经典之战:平定西羌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座驾:白龙马,兵器:龙泉剑,成名之战:昆阳之战马援: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创始人,座驾:大宛马,兵器:象鼻古月刀 班超: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虞翊:东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虎头枪,经典之战:添灶进兵 诸葛亮:蜀汉丞相,座驾:四轮车,兵器:鹅毛扇,经典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曹操:东汉丞相,座驾:绝影,兵器:倚天剑,经典之战:官渡之战 关羽:汉寿亭侯,座驾:赤兔马,兵器:青龙刀,经典之战:斩颜良,水淹七军 周瑜:江东大都督,座驾:汗血马,兵器:干将剑,经典之战:赤壁之战吕布:东汉诸侯,座驾:赤兔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徐州争夺战司马懿:曹魏大都督,经典之战:祁山攻防战 陆逊:江东大都督,经典之战:彝陵之战 姜维:蜀国名将,座驾:紫电喷云兽,兵器:绿沉枪,经典之战:九伐中原杜预:西晋名将,经典之战:灭亡吴国 祖逖:东晋名将,经典之战:祖逖北伐 谢玄:东晋名将,兵器:三才剑,经典之战:淝水之战 韦孝宽:大隋名将,座驾:赤炭火龙驹,兵器:三停刀,经典之战:平定三叛长孙晟:大隋名将,座驾:千里追风驹,兵器:五神飞钩枪,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高颍:大隋名将,座驾:虎类豹,兵器:崩童户撒刀,经典之战:东征高丽杨素:大隋“铁帽子王”,座驾:拳毛骢,兵器:虬龙棍,经典之战:大破突厥 李靖:大唐名将,座驾:浑红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大破突厥秦叔宝:大唐名将,座驾:黄膘马,兵器:八宝驼龙枪,经典之战:取瓦岗尉迟敬德:大唐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水磨竹节鞭,经典之战:玄武门薛仁贵:大唐名将,座驾:白玉驹,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东征朝鲜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中国古代72名将

宋朝时,文庙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称为“文宣王庙”,文庙里有 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称为武成王庙。与文 庙相对应,官方评选出陪祭武庙的七十二将。(见【宋史 .志第五十八.礼 八卷】) 明清以后武帝庙改为供奉关羽,不祭祀吕尚了。 姜子牙是武庙祭祀的神主,撇开不论。在这 72 名将臣里头,又可以因为评 价的不同,而区分成四个档次: 第一档: 张良。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宋朝时期对张良的评价特别高,故而 张良独占第一档。
第二档: 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 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第三档: 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 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 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 第四档: 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 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 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 元振、李晟。
(也有认为第三档和第四档应当合并的。)
与唐朝的十哲加 64 将相比,去除了南北朝的檀道济、慕容绍宗、长孙嵩以 及唐朝的张齐丘,增加了唐朝的李光弼、李晟。 粗略点评下这 72 将的功绩: 春秋:管仲、孙武、田穰苴、范蠡共 4 人,都是第二档。 管仲是有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孙武号称兵圣,这两位当然厉害;田穰苴功 业一般,不过他的著作《司马法》是宋代军校的教科书;范蠡是著名谋略家。 总的感觉管仲与孙武相差无几,范蠡稍逊,田穰苴最次。 战国:乐毅、白起、吴起、孙膑、田单、廉颇、赵奢、李牧、王翦,共 9 人。 其中乐毅是唯一的第二档的将领, 他以弱燕大破当时军事实力相当强悍的齐 国; 白起排在第三档第一位, 很明显武庙里每个档次的名将座次是按历史时间的 顺序排的, 但白起这个战国晚期的将领却排到了时间早于自己的孙膑、 田单之前, 这是唯一没按历史顺序入座的。其实完全可以用白起替换第二档的田穰苴; 吴起将才与功业与白起相当,不过这两位道德上都有不小的缺憾,宋人又道 学得要命,这两位名将中的名将就只好委屈在偏殿侍候了。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中国年号干支公元纪年对照表

中国历史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从公元元年起)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二十二年丙午46 二十三年丁未47 二十四年戊申48 二十五年己酉49 二十六年庚戌50 二十七年辛亥51 二十八年壬子52 二十九年癸丑53 三十年甲寅54 三十一年乙卯55 三十二年丙辰56 中元元年丙辰56 二年丁巳57 永平元年戊午58 二年己未59 三年庚申60 四年辛酉61 五年壬戌62 六年癸亥63 七年甲子64 八年乙丑65 九年丙寅66 十年丁卯67 十一年戊辰68 十二年己巳69 十三年庚午70 十四年辛未71 十五年壬申72 十六年癸酉73 十七年甲戌74 十八年乙亥75 建初元年丙子76 二年丁丑77 三年戊寅78 四年己卯79 五年庚辰80 六年辛巳81 七年壬午82 八年癸未83 九年甲申84 元和元年甲申84 二年乙酉85 三年丙戌86 四年丁亥87 章和元年丁亥87 二年戊子88 永元元年己丑89 二年庚寅90 三年辛卯91 四年壬辰92 五年癸巳93 六年甲午94 七年乙未95 八年丙申96 九年丁酉97 十年戊戌98 十一年己亥99 十二年庚子100 十三年辛丑101 十四年壬寅102 十五年癸卯103 十六年甲辰104 十七年乙巳105 元兴元年乙巳105 延平元年丙午106 永初元年丁未107 二年戊申108 三年己酉109 四年庚戌110 五年辛亥111 六年壬子112 七年癸丑113 元初元年甲寅114 二年乙卯115 三年丙辰116 四年丁巳117 五年戊午118 六年己未119 七年庚申120 永宁元年庚申120 二年辛酉121 建光元年辛酉121 二年壬戌122 延光元年壬戌122 二年癸亥123 三年甲子124 四年乙丑125 永建元年丙寅126 二年丁卯127 三年戊辰128 四年己巳129 五年庚午130 六年辛未131 七年壬申132 阳嘉元年壬申132 二年癸酉133 三年甲戌134 四年乙亥135 永和元年丙子136 二年丁丑137 三年戊寅138 四年己卯139 五年庚辰140 六年辛巳141 汉安元年壬午142 二年癸未143 三年甲申144 建康元年甲申144 永嘉元年乙酉145 本初元年丙戌146 建和元年丁亥147 二年戊子148 三年己丑149 和平元年庚寅150 元嘉元年辛卯151 二年壬辰152 三年癸巳153 永兴元年癸巳153 二年甲午154 永寿元年乙未155 二年丙申156 三年丁酉157 四年戊戌158 延熹元年戊戌158 二年己亥159 三年庚子160 四年辛丑161 五年壬寅162 六年癸卯163 七年甲辰164 八年乙巳165 九年丙午166 十年丁未167 永康元年丁未167 建宁元年戊申168 二年己酉169 三年庚戌170 四年辛亥171 五年壬子172 熹平元年壬子172 二年癸丑173 三年甲寅174 四年乙卯175 五年丙辰176 六年丁巳177 七年戊午178 光和元年戊午178 二年己未179 三年庚申180 四年辛酉181 元始元年辛酉 1 二年壬戌 2 三年癸亥 3 四年甲子 4 五年乙丑 5 居摄元年丙寅 6 二年丁卯7 三年戊辰8 初始元年戊辰8 新始建国元年己巳9 二年庚午10 三年辛未11 四年壬申12 五年癸酉13 天凤元年甲戌14 二年乙亥15 三年丙子16 四年丁丑17 五年戊寅18 六年己卯19 地皇元年庚辰20 二年辛巳21 三年壬午22 四年癸未23 更始元年癸未23 二年甲申24 三年乙酉25 东汉建武元年乙酉25 二年丙戌26 三年丁亥27 四年戊子28 五年己丑29 六年庚寅30 七年辛卯31 八年壬辰32 九年癸巳33 十年甲午34 十一年乙未35 十二年丙申36 十三年丁酉37 十四年戊戌38 十五年己亥39 十六年庚子40 十七年辛丑41 十八年壬寅42 十九年癸卯43 二十年甲辰44 二十一年乙巳45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

中国历代皇帝年号与干支对照表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表示取整。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数是地支。 清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 明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壬午年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丙寅年 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戊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1466年丙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年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庚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丙辰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丙午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乙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己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戊申年 元 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元年公元1340年庚辰年

中国历代名将

孙叔敖:(áo)政治家,军事家(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华夏族,楚与晋大战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 孙武:吴国名将,成名经典:《孙子兵法》 伍子胥:吴国名将,经典之战:伐楚灭越,掘墓鞭尸 吴起:魏(楚)国名将,经典之战:灭亡陈、蔡国 孙膑:齐国名将,经典之战:围魏救赵 乐毅:燕国名将,经典之战:围困即墨 廉颇:赵国名将,成名经典:伐齐讨魏 赵奢: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 李牧:赵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大破匈奴 白起:秦国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经典之战:长平之战 王翦: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昆吾剑,经典之战:横扫六合 蒙恬:大秦名将,座驾:四驱战车,兵器:戈,成名经典:万里长城 章邯:大秦名将,座驾:五花骢,兵器:龙雀大环刀,经典之战:定陶之战 项羽:西楚霸王,座驾:踏雪乌骓马,兵器:天龙破城戟,经典之战:巨鹿之战 张良:大汉军师,座驾:四驱战车,兵器:羽扇,经典之战:十面埋伏 韩信:座驾:五明骥,兵器:鱼肠剑,经典之战:暗渡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冒顿:匈奴单于,座驾:大宛,兵器:圆月弯刀,经典之战:鸣钲指射,白登之围 周勃:西汉名将,座驾:乌骓马,兵器:鬼头刀,经典之战:铲除诸吕 周亚夫:西汉名将,座驾:踢云乌骓,兵器:七星剑,经典之战:平定七国之乱 李广:西汉名将,座驾:千里雪,兵器:梨花枪,飞将军,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卫青:西汉名将,座驾:菊花青,经典之战:攻占“河南地”,漠南大捷, 霍去病:西汉名将,座驾:踏雪无痕,兵器:梅花枪,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赵充国:西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雁翎刀,经典之战:平定西羌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座驾:白龙马,兵器:龙泉剑,成名之战:昆阳之战 马援:东汉名将,“马革裹尸”创始人,座驾:大宛马,兵器:象鼻古月刀经典战役:平定陇西,抚平羌乱,一平岭南斩二征,北击乌桓,二平岭南 来歙:东汉名将, 邓禹:东汉名将, 任尚:东汉名将, 班超: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窦固:东汉名将, 虞翊:东汉名将,座驾:银鬃马,兵器:虎头枪,经典之战:添灶进兵 吕布:东汉诸侯,座驾:赤兔马,兵器:方天画戟,经典之战:徐州争夺战 曹操:东汉丞相,座驾:绝影,兵器:倚天剑,经典之战:官渡之战 司马懿:曹魏大都督,经典之战:祁山攻防战 诸葛亮:蜀汉丞相,座驾:四轮车,兵器:鹅毛扇,经典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秦-清) 上图是笔者根据网传的统计数据绘制的。也许当事人对各历史阶段的人口统计数并不精确,但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其增减的轨迹。此图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至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秦以前的人口应该总数一定超过3000万,因为那个时期多年的混战必定致使减员很多,试看,至汉初、总人口继续减至800万人——也就是说,今天的13亿人绝大多数都源自那800万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上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几乎都是同宗同族,彼此多少都有点血缘关系。 经过汉朝200年的繁衍,中国的总人口终于以800万为起点站上6000万人的历史顶部,可惜、仅仅过了50多年居然又再度减至2100万。50年!死亡4000多万!!然后,又是100年的繁衍,再度接近恢复到6000万人。 隋唐、北宋期间,中国人口均有过大比例的回升,但是,一遭动乱就又重新锐减。都说北宋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但在那冷兵器时代为确保一姓之江山而过度实行抬文抑武政策,后果实在太过惨烈了。 元朝总共不过百年历史,估计其人口统计里包含了北方的人口,加上当时疆域的拓展,所以那时的人口峰值不足以证明汉族人口的增幅比例;反而是清初人口的再度锐减,让现今一切清宫剧都显得那么的刺眼!!!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汉人口的递增速度短则30年、长则百年即可翻番,所以,清朝250年人口从1500多万增至过亿、清后100年更是连翻三番。接下来将会如何呢? 既然在相对和平的时代中国人口会呈快速增长之势,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人口总数净减少就一定意味着人口的大规模非正常死亡。可见,无论是“陈桥兵变”式的换代,还是李闯王起义这样的骚乱,死亡最多的还是草根百姓。真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实用文档 中国历史上各朝年号一览表 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正式创立年号,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公元前113汉武帝此次创举深刻的影响了以后近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纪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元方式。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明朝以前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2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到了明清两朝,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洪宪”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公元纪年。 、刘恒为太宗(孝西汉【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刘邦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光武、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景帝刘启上庙号)帝刘秀上庙号)】武帝刘彻 年年—前建元:前140135 年134年—前129 元光:前年128年—前123 元朔:前年122年—前117 元狩:前年116年—前111 元鼎:前年年—前105 元封:前110 年年—前101 太初:前104 年年—前97 天汉:前100 93年年—前太始:前96 89年征和:前92年—前 87年后元:前88年—前 昭帝刘弗陵 80年七月始元:前86年—前 年80元凤:前年八月—前75 年74年—前74 元平:前废帝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天。在位仅27 年年—前74 前74 ,汉武帝和卫子夫之长子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汉武帝曾孙宣帝刘询: 70年73 本始:前年—前 66年地节:前69年—前 年65元康:前年—前62 年年—前5861 神爵:前 54年57 五凤:前年—前年53甘露:前年—前50 49年49 黄龙:前年—前元帝刘奭年年—前初元:前 4844 实用文档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宁:前33年—前33年 成帝刘骜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阳朔:前24年—前21年 鸿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绥和:前8年—前7年 哀帝刘欣 建平:前6年—前3年

中国历史上百大名将

中国历史上百大武将排名,实在太全了! 中国历史百大武将排名、文治大于武功者滚粗冷兵器时代优先,对外作战优先,屠城、虐待士兵者降低排名甚至不上榜。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名将众出,很多名字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在排名上谁更胜一筹呢?我们在这里揭晓答案。好男儿谁没英雄梦呢?血战沙场,马革裹尸,为国为民,保家戍土!一起来看看,那些叱咤疆场的历代英雄吧! 100、李长庚 清朝中期将领,为数不多的海战将领,平定为祸二十余年的艇盗之乱,驱定海海盗,和许松年连败镇海王蔡牵,海贼中语“不畏千万兵,只畏李长庚”。在追捕蔡牵中阵亡。 99、张世杰 南宋末年将领,在崖山率北方军人和元大将张弘范在海中大战并且用火攻大胜之,但是寡不敌众加上遇到暴风,舟覆世杰遂溺宋灭,十万士大夫以身殉国。崖山之后…… 98、秦琼 隋末唐初著名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传统两大门神之一,勇猛彪悍,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97、陈汤 西汉著名将领,结束匈奴南北分裂局面,稳定汉朝西北边疆,奔袭三千里灭北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他给汉元帝的奏章里的话。但个人问题很多,故排在97位。 96、杜预 西晋时期统帅,从西陵入手,大破吴军,最终灭掉了吴国。而在文学上亦有建树,有“杜武库”的美称。 95、张辽 三国时期魏国武将,五子良将之一,随曹操出生入死,解白马围,攻袁尚,平叛乱,守合肥。以八百军在逍遥津大败孙权,还差点活捉孙权,其大病时,孙权还不敢轻动。吴国夜儿啼哭,只要说一声“张文远来了”,就能止住哭泣。 94、郑吉 西汉著名将领,西域都护第一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破车师,拒匈奴。 93、邓羌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将领,被称为能与张飞媲美的万人敌,但其有勇有谋善待士兵强于张飞,平定苻柳战乱,在石门大破十万燕军,之后再破慕容评,晚年平定蜀乱。 92、张须陀 隋末名将,隋朝最后一根稻草,多次击败杨谅、王薄等叛军,后与瓦岗军作战,遭遇埋伏,被翟让、李密、徐世绩、王伯当等包围,虽然其力战得脱,但见部下仍然被围,反身冲进包围圈救援,如此四次,部下都死亡了,遂下马战死。死后,隋军号哭数日不止。 91、扩廓贴木儿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

中国古代一百名将

《中国古代一百名将》人物籍贯分布统计 陕西16: 嬴疾白起王翦马援班超窦宪杜预韦孝宽韦睿杨素 李靖侯君集郭子仪杨业韩世忠郭侃 河南15: 姜尚先轸吴起魏无忌岑彭邓禹虞诩司马懿邓艾王浚谢玄 韩擒虎贺若弼长孙晟张巡岳飞 山东11: 孙武廉颇孙膑田单蒙恬陈汤王猛檀道济李勣秦琼 戚继光 山西11: 赵奢卫青霍去病关羽斛律光尉迟恭薛礼裴行俭周德威狄青孟珙 河北6:乐毅李牧祖逖苏烈曹彬张弘范 安徽6:曹操周瑜桓温徐达常遇春年羹尧 甘肃5:李广赵充国李晟李愬刘錡 江苏4:项羽韩信周亚夫陈庆之 辽宁3:慕容恪李光弼多尔衮 浙江3:孙策宗泽于谦 福建3:俞大猷郑成功施琅 广西3:石达开冯子材刘永福 黑龙江2:完颜宗罕完颜宗弼 内蒙古2:宇文泰耶律休哥 外籍2:伯颜高仙芝 上海1:陆逊 湖南1:左宗棠 广东1:袁崇焕 四川1:虞允文 中国古代一百名将 还有一个是大家自己心中的将军 1统帅,领军能力 2战术,包括军队的战力斗及战术运用 3计略,采用计谋的能力 4战绩,战斗结果,因外战难于内战,故外战最高100,而内战最高90。 5名望,知名度及个人名声,凡有屠城劣绩者将被扣分,另有军事著作者加分。

6评价,S指超一流,A指一流,B指二流,C指三流。 因本国历史近5000年,名将举不胜数,故本作拟定以下评定人物的范围 1因上古多为神话,故从周开始算起。 2著作只包括军事著作,如有遗漏请各位网友补上。 3本作只计名将不包括所有军事家,故不计帝王,凡称帝者一概不计在内。因区分武将与军人,也不计民国以后军事家。 4鞭鞑士卒反被害的不入选,这种人有愧为将,如张飞。 5本人一直认为蒙古帝国不等同于元朝,故成吉思汗帐下的速不台、哲别等均不计在内,除非今蒙古国划入本国界内。 6另有些著名的军师、辅臣均不在考虑之内,如司马穰且、张良、高颖、刘基、明亮等之类军事家。 姓名朝代民族统军战术计略战绩名望评价备注著作著名战役失利战役 1 姜尚周 - 95 90 95 85 100 A兵祖六韬牧野之战 2 孙武春秋- 90 95 90 85 95 A兵圣孙子柏举之战 3 先轸春秋- 75 70 80 75 80 C 肴山之战 4 孙膑战国- 80 8 5 95 80 90 A孙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 吴起战国- 90 90 95 90 90 A吴子阴晋之战 6 赵奢战国- 85 75 85 75 85 C 赵国阏于之战 7 嬴疾战国- 85 80 95 90 85 A秦国嬴疾子函谷关之战樗里子 8 乐毅战国- 95 85 80 85 85 B 燕国济西之战 9 田单战国- 85 85 85 80 80 B 齐国即墨之战 10魏无忌战国-90 80 85 80 90 A信陵君河外之战 11廉颇战国- 95 80 75 85 90 B 赵国鄗代之战 12李牧战国- 90 90 90 90 85 A赵国大破匈奴肥之战 13白起秦- 95 95 90 90 80 A长平之战华阳之战 14王翦秦- 90 85 80 85 80 B 横扫六国 15蒙恬秦- 90 85 80 85 85 B 大破匈奴 16项羽秦- 100100 75 80 95 A楚霸王巨野之战彭城之战 17韩信西汉汉100100 100 90 95 S 陈仓之战井陉之战 18周亚夫西汉汉80 85 85 75 90 B 下邑之战 19李广西汉汉80 95 80 70 90 B 上郡之战 20卫青西汉汉95 95 90 95 100 S 河南之战漠南之战 22霍去病西汉汉100 100 90 95 95 S 河西之战漠北之战 23赵充国西汉汉80 80 85 80 80 B 击破先零羌 24陈汤西汉汉85 85 90 85 75 B 灭郅支单于犯汉者虽远必诛 25岑彭东汉汉90 80 80 80 75 B 云台28将黎丘之战天水之战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一、古代的人口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是以简陋的手工工具为整个生产力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人的体力成为操作工具的主要动力。在这个情况下,劳动者或劳动人手的增加,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人既是劳动者、生产者,也是封建国家征税和为之服兵役、服徭役的主体,因此,人力资源倍受重视,封建国家往往采取鼓励人口繁殖的政策。不仅如此,封建国家还往往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社会繁荣昌盛和国家强大的象征。 国家鼓励,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发展,但长此以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将会产生消极后果。如滥垦乱伐、盲目开荒、与水争地等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只有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反之,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延缓作用。 二、古代人口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高潮主要在: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唐末安史之乱后经五代十国至两宋。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虎将和十大名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猛将和十大名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猛将和十大名将十大猛将: 项羽(秦)霍去病(西汉) 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 史万岁(隋) 杨再兴(南宋) 李文忠(明)十大名将: 田单(战国齐国)廉颇(战国赵国)韩信(西汉)李广(西汉)霍去病(西汉) 李靖(唐初)郭子仪(唐朝) 狄青(北宋) 岳飞(南宋) 戚继光(明朝)战国十大名将1.孙武.2.白起.3.王翦.4.李牧.5.廉颇.6.项燕.7.王贲.8.庞涓.9.田忌.10.田单.楚汉十大名将 1.韩信. 2.项羽. 3.项庄. 4.樊哙. 5.虞子期. 6.钟无会. 7.曹延. 8.温庭允. 9.萧何.10.范增.三国十大名将 1.赵云. 2.关羽. 3.张飞. 4.黄忠. 5.吕蒙. 6.马超. 7.曹仁. 8.魏延. 9.姜维.10.曹洪.唐-清十大名将. 1.多尔衮. 2.徐达. 3.岳飞. 4.薛仁贵. 5.常遇春. 6.李自成. 7.张献忠. 8.袁崇焕. 9.洪承畴.10.戚继光.孙武 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

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吴起 军政两界的超级天才。也是个改革家。文侯问他的大夫李悝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李悝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是非常会用兵,即使司马穰苴在世也不见得比他强。”著有《吴起兵法》。这是一部在我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部阳一帝)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