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1)

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1)

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1)
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1)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研究

张智超

(单位:周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地址:周至县老城东街37号,邮编:710400)【摘要】共同犯罪同单独犯罪一样存在着犯罪停止形态问题,但相对比较复杂。对于共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应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和刑法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理论进行探析。本文试从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角度出发,分析实行犯、帮助犯、组织犯和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存在的停止形态问题,重点探讨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中的刑事责任,正确定罪量刑。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停止形态实行犯帮助犯组织犯教唆犯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①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共同犯罪基于与单独故意犯罪形态的主体特征不同,其在停止形态问题上呈现出与单独故意犯罪所不同的特征。根据各共同犯罪人的具体分工不同、参与犯罪程度不同以及停止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不同,使得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的认定不可避免的复杂化。而当前理论研究,在探讨共同犯罪和停止形态时,大都局限于各自的领域,即研究犯罪停止形态时,一般以单独犯罪为角度,研究共同犯罪时,也是从其构成要件、分类及刑事责任角度研究,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立法上对此问题也无相应的规定,使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此类问题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处理。研究共犯的停止形态,不仅体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区别对待、公平公正,还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一、研究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

1、正确定罪量刑的需要。从定罪方面看,各共同犯罪人的停止形态在犯罪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定罪时,要求对不同犯罪人的犯罪停止形态进行明确的认定;同时,犯罪停止形态问题往往涉及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的研究对量刑的影响更大,这是由于不同的停止形态所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就应当区别对待、正确量刑。

2、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共同犯罪。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理论、犯罪构成的基本原理、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等刑事基本理论与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运用这些原理指导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有助于我们充分地认识共同犯罪的现象和本质。

①贾宇主编:《刑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3、有助于促进刑事立法的完善和司法实践。对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理论探析,用来指导实践,有助于中国的法制建设。

二、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态

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的既遂形态,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未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①所谓共同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共同犯罪人所故意实行的危害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成立犯罪的既遂。确认犯罪既遂与否,主要取决于共同犯罪人所故意实行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而不取决于是否达到了犯罪目的,也不取决于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或者犯罪是否造成实际损害。对于共同犯罪完成形态的认定,应按“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进行,即共同犯罪是一个整体,共犯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人尽管实施的只是共同犯罪当中行为的一部分,只要部分共犯人的行为达到既遂状态,就应该对所有共犯人均以即遂论处。这是因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辩证统一。②各犯罪人出于共同故意,相互沟通、相互分工、相互配合,实施共同犯罪行为,使各人行为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犯罪结果的发生是全体犯罪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有分工的复杂共同犯罪中还是没有分工的简单共同犯罪中,这种共同犯罪意志的整体性是维系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观基础,③而“共同行为”意味着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生了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共犯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④《刑法》第二十六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该条第4款规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正体现了这一精神。

关于仅仅共谋,而未实行犯罪行为,是否符合共同犯罪成立要件,而构成共同犯罪?对此有不同认识:否定说认为,共谋仅有共同故意,没有共同犯罪行为,不够成共同犯罪。肯定说认为是共同犯罪行为,应当构成共同犯罪。笔者认为按照共同犯罪既遂理论,共谋而未行,应以共同犯罪论处。共同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预备行为和实行行为,而犯罪的预备和犯罪的实行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梯,共谋属于犯罪预备,不能把犯罪的预备同犯罪的实行之间的密切联系割裂开来,而把甲乙共谋杀丙的行为视为与甲单独杀死丙这一犯罪活动的全过程无关的、以外的行为。⑤行为人的预谋行为作为整个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危害结果的发生

①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②陈兴良著:《刑罚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67页。

③邱赛兰著:《共同犯罪停止形态解析》,载《行政与法—法学论坛》2004年8月。

④张明楷著:《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⑤邓定一著:《共谋而未行,不构成共同犯罪吗?》载《法学》1984年第6期,第26页。转载陈兴良著:

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应共同承担既遂的责任,但对未实行犯罪者可以从宽处罚。

对“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不能笼统的认为部分犯罪人对所有行为的后果都由全体共同犯罪人承担,同样,不是所有共犯人的刑事责任是相同的。“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应只限于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内。如果个别共犯人的行为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实施犯罪,对超出部分的犯罪应由其自行承担。另外,在认定共同构成既遂前提下,承担刑事责任时,应考虑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分工、行为性质等情况,处以相应的刑罚。

三、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及阶段中,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未达到既遂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相对于犯罪既遂而言,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的构成具有某些特殊性,主要以刑法分则相应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同时,又由刑法总则的有关条文加以补充,从而确定其犯罪构成,由此形成对它们定罪的根据。①所谓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指共同犯罪在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和阶段中,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未达到既遂的形态。由于其主体的复数性及犯罪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不可避免地要复杂化。②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具有从属性和独立性二重属性,共犯的行为只有与实行行为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其犯罪的性质。对于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将分别予以论述。

(一)共同犯罪中的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已实施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对于单独犯罪,可以直接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认定,但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既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具有复杂性。

1、共同实行犯的犯罪预备

所谓共同实行犯的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共同实行犯罪而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实行行为的形态。例如甲乙二人共谋抢劫,甲准备犯罪工具,乙选择抢劫地点。当甲乙正在抢劫预备的时候被发觉,甲乙则构成共同实行犯的犯罪预备。犯罪预备行为的停顿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因此,对各共同实行犯根据其在犯罪预备中的作用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帮助犯的犯罪预备

《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①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9页。

②范艳芹著:《关于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几点思考》,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帮助犯的犯罪预备指为进行帮助行为而制造条件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帮助行为的形态。对于帮助犯的处罚应由其行为本身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来确定。

3、组织犯的犯罪预备

组织犯的犯罪预备只限于为建立犯罪组织而作准备的行为,表现为物色组织成员、选择组织场所等,对于犯罪组织的其他成员,在没有着手实施犯罪组织所预谋的犯罪行为以前,视为构成犯罪预备。

4、教唆犯的犯罪预备

教唆犯的犯罪预备是指为进行教唆行为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教唆行为的形态。教唆犯的预备行为一般表现为物色教唆对象、选择教唆时机、准备教唆工具以及其他为教唆犯罪而制造条件的行为,对于教唆犯的犯罪预备可以比照既遂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犯罪形态。犯罪未遂属于实行犯罪阶段被迫停止的一种未完成形态。

1、共同实行犯的犯罪未遂

在共同实行犯中,各共同实行犯主观上都具有直接实行和完成犯罪的故意,客观上都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实行行为,各共同犯罪人的罪过和行为在主客观的统一上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一特点对共同实行犯产生了巨大影响。

(1)共同实行犯的着手

共同实行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只要一人着手实行犯罪,整个犯罪就进入着手实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场的其他犯罪人尚未来得及亲手直接实行犯罪,已着手实行共同犯罪人就被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制止而使整个犯罪未能得逞,则根据前述“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全部共同实行犯都应承担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2)共同实行犯的犯罪未得逞,主要分两种情况:

①结果犯。其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而且要求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犯罪既遂,例如故意杀人、盗窃、贪污等犯罪。可见,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认定此类犯罪的是否得逞的标准。在共同实行犯中,全体共同实行犯的行为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人的行为都处于整体行为的有机统一体中而与犯罪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由于部分人的行为造成了法定结果的发生,根据“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全体共同犯罪人均以既遂论。

②行为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准的犯罪。如果是由共同追求的犯罪目的所决定的行为犯,只要共同实行犯中部分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就可

以实现犯罪目的达到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则应视为全体共同犯罪人均为既遂。如果是由犯罪构成的特点所决定的行为犯,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各共同实行犯在既遂未遂上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例如轮奸、脱逃、偷越国(边)境、投敌叛国等犯罪。在这类犯罪中,某一共同犯罪人的未遂或既遂,并不影响其他共同犯罪人未遂或既遂,这就可能出现都既遂或未遂以及未遂与中止、未遂和既遂并存的情形。

(3)共同实行犯的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原因

除单独犯罪中的那些“意志以外的原因”以外,还包括其他共同犯罪人有效地中止犯罪这种特殊原因,对于其他共同犯罪人来讲某个共同实行犯自动地有效中止犯罪属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故而成立犯罪未遂。

2、帮助犯的犯罪未遂

(1)帮助犯的着手:帮助犯的着手以行为人开始实施帮助行为为标志,而不以被帮助人的着手而转移。

(2)帮助犯的犯罪未得逞:帮助犯的犯罪未得逞以被帮助人是否成立犯罪既遂为标准。即要是被帮助人完成了犯罪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则帮助犯成立既遂。反之,被帮助人没有实现具体的犯罪结果,对帮助人则是犯罪未得逞。

(3)帮助犯的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分两种情形:

①帮助未遂。帮助犯已着手实施帮助行为,而被帮助人予以拒绝,帮助犯的帮助行为构成犯罪未遂。

②被帮助人出现犯罪停止形态。实行犯接受帮助后,若成立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则帮助犯成立犯罪未遂,因为对帮助犯来说被帮助人的犯罪停止形态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

3、组织犯的犯罪未遂

(1)组织犯的着手:组织犯的着手以组织犯开始着手建立犯罪组织为标志。

(2)组织犯的犯罪未得逞:以实行犯实施的某一犯罪行为是否成立既遂为标准。

(3)组织犯的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分两种情形:

①组织犯罪集团未得逞,组织犯已着手建立犯罪集团,但没人加入或没有下手对象,对此组织犯应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②组织了犯罪集团以后,因实行犯的犯罪停止形态而导致组织犯成立犯罪未遂。组织犯建立犯罪集团后,在背后进行组织、策划和指挥,本人一般不亲自参加实施具体犯罪,但其仍对犯罪集团所预谋实施的全部犯罪行为包括所造成的一切危害后果承担刑事责任。对于组织犯来说,其行为一般只有同实行行为有机结

合起来才能正确认定其行为的犯罪性质及犯罪形态,①而犯罪集团中的实行犯实行某一具体犯罪过程中的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故成立犯罪未遂。

4、教唆犯的犯罪未遂

教唆犯是特殊的共同犯罪人,其犯罪形态比较复杂。解决教唆犯的停止形态问题的基础在于正确解决教唆犯与实行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关系。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以及教唆犯罪的特点,教唆犯与实行犯的关系表现为独立性与从属性二重属性的有机统一。从属性表现在:①教唆犯所构成的具体犯罪和罪名取决于其教唆的实行犯所实施的特定犯罪;②教唆犯既遂的构成依赖实行犯犯罪的完成。独立性表现为:①教唆犯具备独立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因而其构成犯罪不取决于实行犯是否实施犯罪;②教唆行为本身的实施与完成不受实行行为实施完成的制约。可以说,教唆犯的犯罪既遂在客观方面要求具备两部分要件:一是教唆行为本身,其意义是提供教唆犯构成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二是实行犯完成犯罪,此即教唆犯构成既遂所要求具备的“犯罪结果”,其意义是标志整个共同犯罪的完成,自然也标志着教唆犯既遂的构成。②

(1)教唆犯的着手

根据教唆犯的二重属性,教唆犯的着手应以教唆犯开始以言辞或其他方法进行教唆行为为标志,而不以被教唆人着手实行犯罪而转移。

(2)教唆犯的犯罪未得逞

教唆犯属于结果犯,教唆犯的犯罪既遂是以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实行犯罪达到既遂为标准。

(3)教唆犯的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分两种情形:

①被教唆人未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来说被教唆的人违背其意志而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构成犯罪未遂。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②被教唆人出现犯罪停止形态。教唆犯实施了教唆行为后,被教唆人接受了教唆,但被教唆人在实行犯罪的过程中出现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的情形,则教唆犯成立犯罪未遂,因为对教唆犯来说被教唆人的犯罪停止形态显然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①罗润华著:《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形态辨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12月第14卷第4期。

②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①在单独犯罪中,认定犯罪中止较为简单。可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犯罪结果发生的共同原因。因此,对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认定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1、共同实行犯的犯罪中止

(1)共同实行犯的犯罪中止的时间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1款之规定,犯罪中止应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从犯罪预备开始到犯罪既遂以前这段过程中且犯罪处于运动中尚未停顿,这对共同实行犯的犯罪中止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共同实行犯的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着手实行犯罪的过程中。

(2)共同实行犯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

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的主观条件和本质特征。同样,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想要中止犯罪必须是其本意,只有在其主观上自愿放弃犯罪意图,客观上有自动放弃犯罪的行为,才能成立犯罪中止。

另外,在共同实行犯中,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互相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整体。这就决定了每个共同犯罪人不仅应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而且要对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负责。因此,共同实行犯中某一共同犯罪人想要中止犯罪,不仅要停止本人的犯罪行为,还要自动有效地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的发生,反之则不成立。但在以犯罪构成的特点所决定的行为犯中,由于犯罪行为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各共同实行犯在既遂或未遂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共同犯罪人要想中止犯罪,只需自动放弃本人的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即可,而不必去有效地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施犯罪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的发生。

中止的彻底性是犯罪中止的又一特征,要求共同犯罪人坚决地、完全地打消犯罪意图,彻底地放弃实施犯罪行为。如果共同实行犯中某人因为准备不充分或条件不成熟而暂时中断犯罪,意图等待条件成就时再实施犯罪,则不成立犯罪中止。

2、帮助犯的犯罪中止

(1)帮助犯的犯罪中止的时间要件:应发生在帮助犯的犯罪预备阶段和被帮助人着手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2)帮助犯的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实施帮助行为以前,帮助犯只要放弃帮助即可成立犯罪中止。

②实施帮助行为后、实行犯实施犯罪行为以前,帮助犯必须及时有效地撤回①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帮助,阻止实行犯利用其所创造的条件实施犯罪,才能成立犯罪中止。

③帮助犯实施帮助行为以后,实行犯已着手实行犯罪,帮助犯想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得制止实行犯的犯罪行为,并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④事中帮助犯。帮助犯应及时有效地撤回帮助并有效地阻止实行犯继续实施犯罪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的发生,方能成立犯罪中止。

⑤事后帮助犯。帮助人在事前答应为实行犯提供帮助,在未将帮助行为付诸实施以前,只要自动放弃即可成立犯罪中止。

3、组织犯的犯罪中止

(1)组织犯的犯罪中止的时间要件:应发生在组织犯的犯罪预备阶段和实行犯人着手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2)组织犯的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

组织犯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求组织犯本人彻底放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和退出犯罪组织,还要求组织犯解散已成立的犯罪组织,防止其他成员去实行犯罪组织所预谋的犯罪。如果犯罪组织已进入实行阶段,组织犯还必须制止其他成员继续实行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并解散犯罪组织。反之,如果组织犯没有解散犯罪组织,犯罪组织其他成员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属于犯罪组织所预谋的范围,应认为其符合组织犯成立犯罪组织的意愿,是共同的犯罪故意,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只能在实际放弃的犯罪范围内成立犯罪中止。①对其成员所实行的犯罪行为,组织犯应当对全部罪行承担责任。

4、教唆犯的犯罪中止

(1)教唆犯的犯罪中止的时间要件:应发生在教唆犯的犯罪预备阶段和被教唆人着手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2)教唆犯的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

教唆犯想要中止犯罪,必须是出于本意,自动放弃犯罪,还应自动有效地制止被教唆人的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被教唆人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由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以及可能发生的犯罪结果之间所具有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不制止被教唆人犯罪行为,任其继续实行犯罪,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遭受侵害,当然也就没有犯罪中止可言。②具体来说,教唆犯的犯罪犯罪中止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教唆预备阶段和教唆行为尚未实行完毕,被教唆人尚未产生犯意以前,教唆犯只需自动停止教唆行为即可形成犯罪中止。

②被教唆人产生犯意、实施犯罪预备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教唆犯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应有效地消除被教唆人的犯意。

①罗桂林著《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

②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3页。

③被教唆人实施犯罪预备时,教唆犯必须有效地制止被教唆人的犯罪预备行为,打消其犯意,方可成立犯罪中止。

④被教唆人已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尚未实施终了,教唆犯须有效制止被教唆人的实行行为,劝其彻底放弃犯罪才可成立犯罪中止。

⑤被教唆人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但结果尚未发生,此时,教唆犯必须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犯罪中止。如果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未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则教唆犯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在量刑时可以酌情从宽。

同单独犯罪中止一样,教唆犯的犯罪中止同样强调彻底性,这里不在赘述。

四、小结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复杂性,在认定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形态时,应根据刑法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理论结合共同犯罪中各行为本身的特点具体分析。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罪责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及犯罪构成基本原理,按照共同犯罪从属性与独立性相统一原则,准确地把握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对各共同犯罪人做区别对待,正确定罪量刑,服务司法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贾宇主编:《刑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陈兴良著:《刑罚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邱赛兰著:《共同犯罪停止形态解析》,载《行政与法—法学论坛》2004年8月

6、张明楷著:《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邓定一著:《共谋而未行,不构成共同犯罪吗?》载《法学》1984年第6期,转载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8、陈兴良著:《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范艳芹著:《关于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的几点思考》,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罗润华著:《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形态辨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12月第14卷第4期。

1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罗桂林著《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4卷第3期

致谢

本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王耀忠老师的精心指导。王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在此我向王老师说声:“谢谢!”王老师严谨治学的作风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对我的学习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以我做人的基本原则,虽历时半年,但给我的教导我将铭记在心,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王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最后,我再次要向王老师说声:“谢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情况记录表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过程记录

时间讨论内容(包括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指导教师签名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暨成绩评定记录表

学号姓名答辩时间:年月日评价内容具体要求分值评分

报告内容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实

验方法科学,分析归纳合理;结论严谨;论文结果有

一定应用价值

50

创新对前人工作与理论有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10

答辩回答问题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楚;主要问题回答

准确、有一定深度

30

报告时间符合要求10

论文题目:总分

答辩

情况

记录

答辩小组对论文评价意见:

答辩组组长签名:

委员(组员)签名:

指导教师评分答辩成绩总评成绩(指导教师评分×50%+答辩成绩×50%)

西北政法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研究

学号:2004141933

姓名:杜旭松

专业:刑事法

指导教师:王耀忠

指导成绩:_______________

答辩成绩:_______________

综合成绩:_______________

2008 年3月25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西北政法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学院班级姓名

评价指标评价要素(参考标准,评阅人有权根据

学术实际决定)

得分

选题意义论文选题的理论或实践

意义,以及论文对本论题

及相关问题的综述选题得当;有学术意义或实践意义;论题明确、

一目了然;论文在引言或者沿革部分对论题的

观点进行概述

10

文献掌握程度论文参考文献(论文、论

著)的丰富程度

标准为:优=10篇以上;良=7-9篇;合格=

4-6篇;差=3篇以下。评价时可以视论文对

同一作者的同类著述的引用情况多少决定。

15

引用文献可靠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来

源的可靠性

根据论文有关资料数据的运用和学术观点等引

用情况判断。标准为:优=真实,有引注;良

=真实,但引注大多为转引;合格=真实,但

无引注;差=来源不明

10

基本观点正确论文基本观点的正确性、

新颖性、独特性

标准为:优=独特、正确;良=独特、基本正

确;合格=无错误;差=不正确

15

写作规范论文的写作方法符合规

定的写作方法具体参照规范的要求结合文字表述、文笔流畅

程度、书写格式、语法等。

15

体现作者专业功底从论文的写作方法与研

究思路评价

主要从论文写作所反应作者的专业功底进行评

价。标准为:优=扎实;良=比较扎实;合格

=基本掌握;差=论文多处出现常识性错误。

10

论文写作进程论文写作计划和实际写

作的进程

从论文写作计划进程表和中期检查情况评价15

总体评价论文整体水平的体现以上评价指标外,论文评阅人根据论文完成情

况酌定

10

论文成绩

(百分制)

指导老

师对论

文的其

他文字

意见(主

要优、缺

点)

指导教师签名:评阅时间:年月日

换题!!!!极为不严肃!!!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www.doczj.com/doc/c715238513.html,/souask/ 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形态的一种表现,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对于单个人的犯罪行为的中止是很容易认定是否属于犯罪中止。但是对于共同犯罪中如何认定犯罪中止,颇遗言争议。我个人认为,由于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恩的先前的行为已经融入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之中,因此,认定犯罪中止成立的标准,应有不同。 共同犯罪中止的成立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的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终了犯罪结果尚未发生以前。但是犯罪结果一旦繁盛,无论其结果是由全体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止。这是时间的条件。 2)全体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下去的并能产生犯罪结果的的行为,可以成立犯罪中止。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以后,对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进行劝说阻止,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接受了劝说,在能够继续进行犯罪的条件下,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全体共同犯罪人都可成立犯罪中止。 3)必须具备有效性。必须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并且有效的防止和阻碍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个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因素: (1)主观上,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自动切断与其它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的联系,并且将中止的意图以言行的方式告知其他的共同犯罪人。 (2)客观上,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效地切断自己的以前行为与共同犯罪整体行为的有机联系。 因此,如果共同犯罪人自动,消极的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并能切断自己先前行为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就具有了有效性。如果共同犯罪人自动消极的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能切断自己先前

犯罪的停止形态

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一、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犯罪未完成形态,即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中途停止下来,犯罪未进行到终点,行为人未完成犯罪;二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根据犯罪停止的原因或停止时与犯罪完成的距离等的不同,犯罪未完成形态可再分为犯罪预备形态、未遂形态和中止形态。 应当区分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和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的阶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的阶段有联系也有区别。故意犯罪的过程,是指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空上的表现。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段落。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以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为起点,以行为人完成犯罪为终点,进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犯罪预备阶段,二是犯罪实行阶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的联系主要在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中产生的,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二者的区别是: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静止范畴的概念;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及进程中划分的段落,是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 二、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一)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 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是过失,客观上我国刑法又限定只有发生危害结果且刑法分则条文明文规定的才构成犯罪,因而过失犯罪不可能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由于犯罪完成形态是与未完成形态相对而言的,因而过失犯罪也无犯罪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存在的余地和意义。(二)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 间接故意犯罪由其主客观特征决定,不可能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从主观方面分析,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可能造成的一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持“放任”的态度,即发生与否都为行为人放任的心理所包含,谈不上对完成特定犯罪的追求。从客观方面考察,间接故意犯罪受主观“放任”心

案例版、、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

试论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及完善 袁彬冯景旭 一、从一个案例说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李某为杀害张某准备了菜刀并邀请王某帮忙。一天夜里,李某、王某在张某必经的小巷将张某拦住。李某捅了张某一刀,扎中张某腹部。张某负伤逃跑。李某、王某紧追。追赶中,王某担心受到法律严惩,建议放弃。李某不同意。王某说服不了李某就自己走了。为了阻止李某进一步的犯罪行为,王某给附近派出所打了报警电话。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在民警快接近李某时,李某被群众逮住。张某经治疗伤愈。 显然,这是一起共同犯罪,全案为故意杀人未遂。但是对从犯王某的行为是未遂还是中止,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以共同犯罪的中止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阻止同案人(实行犯)实施犯罪为由,认为王某行为仍属犯罪未遂,王某的报警行为与李某犯罪未得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王某的行为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王某的行为与李某犯罪未得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王某自动放弃了其犯罪行为,并且也表现出了足够悔意,可以定犯罪中止。 现行通说认为王某成立犯罪未遂。对于王某实施阻止李某继续犯罪的行为,一般是作为一个从宽的量刑情节加以考虑。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优良方案。但细细考量,我们会发现,这其中仍然有不甚理想之处: 将王某后面的行为仅仅作为量刑情节而且是酌定情节从宽处罚,这其实只解决了对王某行为的量刑问题,而没有解决定性问题。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是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在性质上,属于犯罪论,因而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涉及的是定罪,而非量刑。本案中,将王某的行为认定为犯罪未遂并进一步考察其从宽情节,虽然可以达到犯罪中止的处罚效果,但是这毕竟不同于犯罪中止,因为犯罪中止处罚是法定,这里仅将其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靠审判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弱来实现,对行为人的从宽处罚缺乏法律保障。 由此,笔者以为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二、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我国现行的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主要涵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简单共同犯罪的中止

刑法 第九章 共同犯罪2

刑法 主讲老师:陈永生 二、不构成共犯的几种情形: (一)过失不构成共犯,分别追究刑事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例外: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二)过限行为不是共犯。即计划之外的行为,由行为人自担责任。 比较复杂的有两种情况: 1.转化型抢劫罪,个别犯罪人实施暴力是否及于其他人?一般只是实施暴力者转化,其他人不定抢劫罪。 丁某教唆17岁的肖某抢夺他人手机,肖某在抢夺得手后,为抗拒抓捕将追赶来的被害人打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二/60) A.丁某构成抢夺罪的教唆既遂 B.肖某构成转化型抢劫 C.对丁某教唆肖某犯罪的行为应当从重处罚 D.丁某与肖某之间不构成共同犯罪 【答案】ABC 2.在伤害过程中杀人。 (三)事先没有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成立共犯。常见的事后帮助行为: (1)窝藏、包庇罪; (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3)洗钱罪; (4)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5)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 (6)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二/10) 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 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答案】B (2010/二/6)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甲、乙构成共同犯罪(错误) (2010/二/6)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成立共同犯罪(错误,构成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四)间接实行犯不构成共犯。间接实行犯又称间接正犯,是指利用别人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的人。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形: 1.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精神病人)实施犯罪。 2.利用他人不知情的或过失行为实施犯罪。譬如,在毒品犯罪中,给别人一个皮箱,而里面装着毒品。再如,利用邮局寄毒品、炸弹;利用护士疏忽大意给病人打毒针,等等。 在间接正犯中,被利用者即使存在一定的过错,可能成立过失犯罪,但不构成共同犯罪。甲将头痛粉冒充海洛因欺骗乙,让乙出卖“海洛因”,然后二人均分所得款项。乙出卖后获款4000元,但在未来得及分赃时,被公安机关查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02/二/38) A.甲与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共同犯罪真题.

某甲和某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二人约定当晚12点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某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便用“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窃得手提电脑二部,价值人民币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13000元。事后,某甲分300元给某乙,某乙推脱后分文未取。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1999年21.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中止 C.构成盗窃罪,但属于犯罪未遂 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 答案:D.与某甲一起构成盗窃罪既遂 解析:共谋共同正犯的在预备阶段中止,需要消除对实行犯的心理上、物理上帮助的因果性。要回自己所提供的钥匙。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不干了,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是单打独斗。帮助犯的中止。 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伤由谁的行为引起。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2002年32. A.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 B.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 C.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 D.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 答案: ABC 解析:D.甲、乙成立故意伤害(重伤)罪的共犯。正确。共同犯罪,无法查明,无需查明,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不当选。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2002年35.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答案: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解析:甲乙为共谋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甲预备阶段由于意志意外的原因未能犯罪既遂,构成犯罪预备?不是,要结合乙的情形分析,乙既遂,甲也既遂。 下列有关主犯、从犯、胁从犯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2002年 37. A.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B.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

构成共同犯罪的三个基本条件

构成共同犯罪的三个基本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要件: ①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即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自然人或者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一个以上自然人和一个以上单位的组合方才成立。当然,自然人共同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②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的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共同制造犯罪的结果。因此,共同的犯罪行为并不单单是指相同的犯罪行为,即使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各不相同,只要这些行为是由一个共同的犯罪目标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共同的犯罪行为。如本案中,路某虽然没有直接实施杀死贾某的行为,但他与范某一起策戈Ⅱ杀死贾某就已经与范某有了共同的犯罪行为。 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经过意思联络,知道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在认识因素上,各共同犯罪人都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实施犯罪,而是和其他人共同配合实施犯罪;各共同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和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各共同犯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和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在意志因素上,各共同犯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自主选择,决定和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各共同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和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一个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要件,欠缺其中任何一项要件都不构成共同犯罪。 相关法律咨询请找广州辩护律师吴寿长【https://www.doczj.com/doc/c715238513.html,/mlist2888/59084/ 】

片面共犯的研究

目录1片面共犯的概念与特征 1 1.1概念 1 1.2片面共犯的特征 1 1.2.1犯罪主体上具有多方性 1 1.2.2犯罪行为具有共同性 2 1.2.3故意具有片面性 2 1.3片面共犯的形式 2 1.3.1片面帮助犯 2 1.3.2片面教唆犯 2 1.3.3片面组织犯 3 2关于片面共犯存在的理论分歧 3 2.1全面肯定说 4 2.2全面否定说 5 2.3部分肯定说 6 2.4笔者的观点 6 3片面共犯的构成要件的界定 7 3.1实行犯必须要有实行行为 7 3.2片面共犯必须参与其中 8 3.3必须具有共同的犯意 8 4片面共犯的处罚 9 4.1片面共犯的定罪 9 4.2片面共犯与从犯 10 4.3片面共犯的犯罪形态 10 5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片面共犯的研究 王明月 摘要:对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论文从哲学、构成要件、司法实践的需求、以及法理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片面共犯是成立的。片面共犯的构成,必须是片面共犯人暗中对犯罪实行行为的一种帮助、加功,但二者在犯罪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不存在犯意的联络,只存在一方的合意,而不存在双方的合意。对于片面共犯的处罚,可以参考从犯的量刑标准进行定罪量刑,但是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应当针对案例中具体的片面共犯行为的加功程度酌情考量,不能完全套用从犯的定罪标准。这样既能够保证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又避免了司法上的处罚过重。 关键词:片面共犯;构成要件;处罚 Research on one sided accomplice By Wang Mingyue March,2016 Abstract: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s establishe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the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 constitution, demand of judicial practice and legal theory, thinks that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s established. One-sided accomplice, must be one-sided accomplice secretly to the crime to implement the behavior of a help, plus the work, but the two in prior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does not exist in the contact of criminal intention, there is only a desirable, and there is no mutual agreement. For the punishment of one-sided accomplice can reference an accomplice of the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

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认定 [摘要]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如何认定犯罪中止,法学界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法学人 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 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关键词] 共同犯罪犯罪中止认定 一、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概述 共同犯罪是相对于单独犯罪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揭示了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1)二人以上;(2)共同的 犯罪故意;(3)共同的犯罪行为。从形式上看,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从实质上看,共同犯罪的特殊表现在它比单独犯罪具有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分析共 同犯罪的犯罪中止应该将共同犯罪理论与犯罪中止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众所周知,共 同犯罪是两人以上彼此配合去实施犯罪,每一个犯罪人都知道他人与自己在配合一起实施 犯罪,从而更坚定了他们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而且,从共同犯罪的行为结果来看,共同 犯罪比单独犯罪更容易得逞,并且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在一般情况下比单独犯罪要严重 的多。因此,对于共同犯罪,我们更应该启动犯罪中止这一刑法制度,鼓励犯罪分子主动放弃犯罪或者主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便更好地完成刑法的任务和实施刑罚的目的。但共同犯罪毕竟是一种复杂的犯罪,其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有其特殊性。 二、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 (一)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 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作为犯罪中止的特殊形态的共 同犯罪的犯罪中止也理所当然应当具有自动性特征。这里的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在确信自己 能够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意志决定而停止犯罪行为,或者主动防止危害 结果的发生。自动性的主观内容是犯罪人自愿抛弃了犯罪意图,其客观表现是自动终止犯 罪的继续实施,或者积极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这里所谓的自动性,应当根据行为人做出 中止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在司法实践中切忌将其自动性绝对化,认为中止意图是 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下所为。事实上,任何人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外 部环境因素影响,所以本人认为不应该根据有无外界因素影响来判断自动性,而是根据行 为人是否认识到外界因素的存在以及行为人对外界因素是否足以阻止其犯罪的反应来判断。 (二)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这一特征意味着,行为人在主观上 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 从主客观相统一上看,行为人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彻底性表明了犯罪人停 止犯罪的真诚性及其决心。当然这里的彻底停止犯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指行 为人必须彻底放弃正在实施的某个具体犯罪,而不是指行为人在任何时候不再犯同种犯罪,更不能理解为行为人以后在任何时候不再犯任何罪。 (三)时空性。按照法律的规定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 运动过程中而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

部分共同犯罪中止研究

部分共同犯罪中止研究 [摘要]共同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的一种特殊形态,那么当部分共犯人放弃共同犯罪行为时,是否能成立犯罪中止呢?文章将从一个典型案例入手来探讨部分共同犯罪中止成立的有效性。 [关键词]共同犯罪;部分共犯人;中止 一、基本案情 2012年2月21日20时许,犯罪嫌疑人熊某、胡某、王某、蒋某共谋抢劫后,在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转盘附近寻找抢劫目标未果,熊某遂安排王某、蒋某继续在原地寻找目标,熊某、胡某往南坪方向行走寻找抢劫目标。后王某、蒋某、熊某、胡某皆因没有发现合适的抢劫目标先后回到位于南坪福天大厦附近的旅馆,四人在旅店看了一段时间的电视后,22日0时许,熊某、胡某提议出去吃点东西,王某、蒋某心里明白二人是再次出去抢劫,但担心寻找不到目标,于是没有跟随,熊某、胡某二人离开了旅馆。1时许,熊某、胡某来到在南岸区六院转盘的人行道上,发现被害人余某,胡某抱住余某,熊某抢走余某身上的提包(包内有现金人民币6000余元及银行卡、身份证等物)。之后二人逃离现场并回到旅馆与王某、蒋某会合,熊某分得人民币3000余元,胡某、王某、蒋某各分得人民币1000元。归案后四人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 二、分歧意见 那么对于本案中所说的王某、蒋某该如何处理呢?主要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蒋某不构成抢劫罪的共犯。理由是:四人虽开始形成了抢劫的共同犯罪故意,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抢劫目标,四人均回到了旅馆,也就是放弃了抢劫。在四人均回到旅馆之时,四人先前形成的共同犯意已告结束,而在熊某、胡某再次出去抢劫时,二人没有明确表示是抢劫,王某、蒋某也没有表态,王某、蒋某也就不可能与熊某、胡某形成犯意联络,不成立共犯。 第二钟意见认为,王某、蒋某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理由是:四人开始形成了抢劫的共同犯罪故意,虽然先后回到旅馆,但没有人明确表示放弃抢劫,且熊某、胡某再次出去抢劫与之前的时间间隔很短,王某、蒋某在均明知二人要出去抢劫的情况下,并没有明确制止,抢劫之后二人又分享赃款,帮助销毁罪证,成立共犯。 三、评析意见 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即认为王某、蒋某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笔者认为本案之所以存在两种不同处理意见,是因为对部分共犯中止认定的标准存在分歧。共犯的中止可以分为全部共犯中止和部分共犯中止。全部共犯中止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的犯罪中止,当所有的共犯都自动中止犯罪时,均成立中止犯。部分共犯中止是指在共犯中有的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时,符合中止犯的条件,有的共犯不符合中止犯的条件。对于全部共犯中止的成立,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争议,基本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但是,对于部分共犯中止的认定标准,我国刑法理论界尚存在着争议。其主要争议在于,当部分共犯人自动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但未能有效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施犯罪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时,实施中止行为的共犯人能否成立犯罪中止。本案争议的焦点就在于王某、蒋某“放弃”犯罪的行为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笔者认为,王某、蒋某能否成立共犯中止,同样应当从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

张明楷:25个案例谈共同犯罪认定方法(2017年司考)

张明楷:25个案例谈共同犯罪认定方法 张明楷:25个案例谈共同犯罪认定方法 《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摘要】我国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存在不区分不法与责任、不区分正犯与狭义的共犯、不分别考察参与人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的因果性等三个特点,这种认定方法导致难以解决诸多复杂案件。认定共同犯罪应当采取相反的方法:其一,共同犯罪的特殊性仅在于不法层面,应当以不法为重心认定共同犯罪;至于其中的责任判断,则与单个人犯罪的责任判断没有区别。其二,正犯是构成要件实现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应当以正犯为中心认定共犯;当正犯造成了法益侵害结果(包括危险)时,只要参与人的行为对该结果做出了贡献,就属于不法层面的共犯。其三,只有当参与人的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时,才承担既遂犯的刑事责任,故共同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因果性为核心。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回答“共同犯罪犯的是什么罪”之类的问题。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可以淡化“共同犯罪”概念。 一、传统认定方法的缺陷 按照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者单位”;第二,“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否则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第三,“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显然,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是,不区分共同犯罪的不同形态,统一确定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符合共同犯罪成立条件的,即认定为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的参与人便是共犯人。 (一)混合认定共同犯罪的缺陷

混合认定共同犯罪,表现为同时在不法与责任层面认定共同犯罪,而且先判断责任,再判断不法。这种认定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1.不利于处理没有责任的人参与共同犯罪的案件 例1:15周岁的甲入户盗窃时,请17周岁的乙为其望风。在乙的帮助下,甲顺利窃取了丙的2万元现金。按照通说,由于甲没有达到责任年龄,故甲与乙不成立共同犯罪,对乙不能以共犯论处。但是,这种结论不能被人接受。既然乙为16周岁的盗窃犯望风应以盗窃罪论处,那么,当其为15周岁的人望风时,也应以盗窃罪论处。或许有人认为,对乙的行为可以直接以单个人犯盗窃罪论处。然而,其一,对乙不可能以直接正犯论处,因为乙没有直接实施将丙占有的财物转移给自己或第三者占有的实行行为,其望风行为根本不符合盗窃罪直接正犯的条件。其二,对乙也不可能以间接正犯论处,因为只有作为幕后人控制或者支配了构成要件实现的人,才是间接正犯。乙应邀为甲望风的行为,不可能成立间接正犯。由此可见,传统方法不利于共犯的认定。当直接实施构成要件行为的人缺乏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等其他责任要素时,也存在完全相同的问题。 2.不利于处理他人参与本犯的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的案件 例2:本犯甲盗窃大型赃物后,需要特殊工具分割赃物以便窝藏;乙知道真相却将特殊工具提供给甲,甲使用该工具顺利分割、窝藏了赃物。乙的行为是否成立赃物犯罪?按照传统观点,本犯不能成为赃物犯罪的主体,于是,乙与甲不构成共同犯罪。乙的行为也不是赃物犯罪的实行行为,故不成立赃物犯罪。但是,这种结论难以被人接受。 (二)整体认定共同犯罪的缺陷 整体认定共同犯罪,表现为将二人以上的行为作为整体,进而判断该整体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并且同时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得出成立共同犯罪的结论之后,对各共犯人按照该犯罪定罪,接着再考虑共犯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并依此量刑。这种认定方法存在诸多问题。 1.难以判断“共同的”犯罪行为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共同犯罪(一)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共同犯罪(一)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同犯罪的基本含义和概念 1、15周岁的甲非法侵入某尖端科技研究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18周岁的乙对此知情,仍应甲的要求为其编写侵入程序。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5/2/7)(D) A.如认为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则甲、乙成立共犯 B.如认为甲、乙成立共犯,则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从犯 C.不管甲、乙是否成立共犯,都不能认为乙成立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间接正犯 D.由于甲不负刑事责任,对乙应按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片面共犯论处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犯罪中“犯罪”的含义。按照通说不法共同说的理解,共同犯罪中“犯罪”的含义指不法,即如A选项所说,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不是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共同犯罪即为共同不法,或者说“不法是共同的,责任是分别的”。 对于A、B、D选项,在题干所示案件中:(1)在不法层面上:甲实施的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实行行为;乙为其编写侵入程序,系帮助行为。二人共同实施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不法行为;尽管责任年龄不同,但有共同不法行为,二人构成共同犯罪,甲系正犯,乙系帮助犯。按主犯、从犯分类,甲系主犯,乙系从犯。(2)只不过,在责任层面上,甲未满16周岁,不承担刑事责任;乙已满16周岁,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甲、乙二人有相互意思联络,不构成片面的共犯。故而A、B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说法错误。 对于C选项,如果按通说不法共同说,甲、乙成立共犯,甲是正犯,乙是帮助犯,乙不是间接正犯。如果按少数说犯罪共同说,甲不构成犯罪,甲、乙不成立共犯,按独立说,乙单独成立帮助犯,按从属说乙不构成犯罪,乙亦不是间接正犯。事实上,间接正犯要求行为人对实行者有支配、利用关系,本案甲的犯意系其本人产生,乙对甲无支配、利用关系,不成立间接正犯。C选项说法正确。 2.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2/2/9) 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答案】D 【疑难辨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含义:共同不法。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是不法的含义。亦即,正犯实施了客观不法行为(犯罪行为),即符合犯罪客观方面、不具正当化事由的违法行为,其他行为人对此不法行为有共同参与行为(共同实行、帮助、教唆),具有故意和意思联络(不要求双向联络),即可认为成立共同犯罪。至于各行为人是否都具有责任年龄能力、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故意内容、目的要素,并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

浅谈共同犯罪人的意思联络

浅谈共同犯罪人的意思联络 浅谈共同犯罪人的意思联络 引言 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的一种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犯罪形态之一,也是刑法理论中比较复杂的问题之一。共同犯罪是相对单个人犯罪而言的,共同犯罪区别于单独犯 罪的根本特征在于犯罪的共同性。[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 形式的团伙犯罪、聚众犯罪日益增多,共同犯罪问题越来越成为司法实务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而共同犯罪在定罪与处罚上均和单独犯罪有重大的区别,如何正确区分、界定,对科学、准确地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主要取决于各国立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规定,也就是说,刑事司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即共同犯罪理论是各该国共同犯罪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共同犯罪人实施犯罪时存在不同的意思联络,致使理论界对于共同犯罪问题争论颇多,定论不一。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理解和把握的尺度不同,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处理结果,造成定罪量刑的实际偏差。本文,笔者就共同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的意思联络入手,通过对共同犯罪人意思联络的研究,以期正确确定共同认识因素的有无及程度,从而正确认定共同故意的性质和范围,供大家商榷。 一、意思联络概说

1、意思联络的含义 目前,关于意思联络的定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人以明示或暗示的方法表明愿意共同实施某种犯罪。 [2]此观点将意思联络界定为“表示愿意共同实施某种犯罪”。 (2)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人不仅主观上都有犯意,而且要有犯意联系,他们之间以犯意的互相疏通为必要,彼此协调,只有这样的共同故意,才能使共同犯罪的活动具有内部一致性。[3]此观点将意思联络界定为“以犯意的互相疏通为必要”。 (3)意思联络是将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的传递、反馈而形成的。[4]此观点将意思联络界定为犯罪人的“意思传递、反馈”。 (4)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人在认识因素上要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5]此观点将意思联络界定为都认识到了自己在和他人一起犯罪。 上述观点都基本上概括了意思联络的内涵,但也都有不尽完善之处,即它们都没有对意思联络在共同故意中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笔者认为,意思联络是不仅使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是在和他人一起犯罪,而且能借以形成共同故意的主观沟 通和思想联系。根据此定义,意思联络的概念可从两方面去界定:一方面,意思

片面共犯研究

目录 诚信承诺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毕业论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英文摘要及关键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片面共犯的理论纷争及评析 (一)片面共犯存在与否的理论分歧 (2) (二)部分肯定说之提倡 (3) (三)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 (4) 二、片面共犯的成立要件 (一)行为要件 (6) (二)意思要件 (7) 三、片面共犯的处罚 (一)处罚依据 (8) (二)片面帮助犯的处罚 (8) (三)片面实行犯的处罚 (9) 参考文献 (10) 开题报告表 (11) 中期检查表 (15) 答辩记录表 (16) 成绩评定表 (18)

片面共犯研究 [摘要]:我国刑法对片面共犯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片面共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它的成立范围应限于片面帮助犯和片面实行犯,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形态,在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的承担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共同犯罪;片面共犯;片面帮助犯;片面实行犯 [Abstract]: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n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did not make specific provisions, but the one-sided accomplice in real life exist, it should be limited to the scope of unilateral accessory and unilateral offense,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special form of common crime,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ear also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Key words]:commit crimes, one-sided accomplice, one sided accessory, one-sided perpetrator 对于片面共犯这一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在我国目前的刑法总则与分则中也并没有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因而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鉴于此,本文根据学术界对片面共犯问题研究的成果,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现状,从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构成要件以及责任的划分等问题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妥善处理好片面共犯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片面共犯的理论纷争及评析 (一)片面共犯存在与否的理论分歧 关于片面共犯的成立与否,国内外学者都对此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依据不同的视角及主客观之间的联系,学术界在该问题上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以及部分肯定说三种观点。[1]这些观点无论在片面共犯的构成还是在何种情况下进行处罚以及处罚的力度上均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国的刑法条文对片面共犯相关问题的规定还很模糊,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种全面肯定说的观点认为片面共犯是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的共同犯罪。具体来说,片面共犯是指在某个犯罪过程中,片面共犯人在实行犯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帮助、教唆、指导等行为,尽管实行犯对此并不知情,但对片面共犯一方而言,他们都加功于同一个犯罪行为,完全是一种共同犯罪行为。有日

第四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四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定义;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过失犯罪、间接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分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而停止所呈现的状态。简言之,就是犯罪的进展的结局状态。可分为完成与未完成两大类: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也是法律所确立的标准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相对于既遂形态而言,它们是特殊形态或者既遂的修正形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两个特征:(1)它是故意犯罪进展的结局状态;(2)它是依据法律规定认定的犯罪进展形态,对每一个犯罪的结局状态依法进行评价后,最终确定其犯罪的法律形态。 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由于法律规定对过失犯罪只处罚其既遂的形态,不处罚其未完成形态,所以只需要讨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而不必讨论过失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由于通常不罚间接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所以,也不必讨论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第二节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判定标准 ■犯罪既遂的概念 【分析】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例如张三要杀李四且将李四杀死,就完全实现了“故意杀人且已将人杀死”这一法定犯罪构成事实,把张三杀人的事实与法定的杀人罪构成“对号入座”,就应判定张三故意杀人罪既遂,直接按照所触法条(第232条故意杀人罪)规定的法定刑处罚。犯罪既遂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完成形态,也是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法律后果)进行处罚的标准形态。 ■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 【分析】1.犯罪既遂的实质标准是对客体造成实际侵害。 2.犯罪既遂的形式标准是行为人的行为完整实现了分则各本条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达到刑法设置的处罚基准状态。各种具体的犯罪与刑罚主要是由分则各条确立的。因此,判断犯罪进度(进程)的法律标准主要依据也是分则条文的规定。分则条文的结构通常分两部分:罪状+法定刑。适用分则各条处理刑事案件的最简单道理是:行为人的行为实现了条文的前半部分“罪状”,就应当适用该条文的后半部分“法定刑”处罚。对于“罪状”,也可以称之为“犯罪构成”、“构成要件”、适用刑罚效果的法律要件;对于“法定刑”可称之为法律后果。同时,行为完整实现条文前半部分(罪状),直接适用后半部分(法定刑)处罚,被设置为犯罪和处罚(程度的)基准状态(犯罪进度、处罚程度的默认值),这种状态被称为既遂。 3.既遂是指标准与形式标准往往是一致的。因为立法者在设置分则各本条的犯罪构成和法定刑时,通常按照犯罪客体遭到实际侵害来设置基本的犯罪构成及其法定刑的。这也是基本的犯罪构成与标准的犯罪构成往往一致的原因。例如《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从该条设置的形态看,显然是以事实上发生死亡结果(客体:生命权遭到侵害)作为基本的犯罪构成和处罚的标准形态的。由此引发关于《刑法》第114条危险犯与《刑法》第115条结果犯究竟哪条属于犯罪基准形态的争议。我们认为,将《刑法》第114条危险犯认作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基本犯,将《刑法》第115条结果犯认作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加重犯较为妥当。 二、犯罪既遂的形态 【分析】在刑法分则规定的上百种犯罪中,犯罪构成的既遂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既遂类型: 1.结果犯。行为必须已造成法定的危害后果,才是该罪的犯罪既遂。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分类解析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分类解析 [摘要]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没有专门的规定,在认定共同犯罪成立中止时,一般援引单独犯罪中止的标准。由于共同犯罪具有其特殊性,若严格执行单独犯罪中止的标准,坚持“部分行为全部责任”原则,势必对部分共同犯罪人成立中止提出过高要求,不利于鼓励其中止犯罪,也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为此,本文分类解析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试图为在司法实践中对认定共同犯罪的中止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共同犯罪;中止形态;共犯脱离;分类解析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共同犯罪的中止形态,而是分别规定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形态。为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认定构成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处理也不同。为能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中止形态,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意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共同犯罪中止形态: 一、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概述 (一)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是指共同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出于自身意志主动放弃犯罪并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二)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共同犯罪是由多个犯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实施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其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整体性,多个主体以相同意志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彼此清楚认识各行为的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共同侵犯同一法益;二是相对独立性,各犯罪主体虽有共同的犯罪目的,但因主体意识的差异,导致每个人的具体行为相差甚远。这两个特征是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在认定具体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时必须兼顾它的整体性与相对独立性。 (三)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成立条件 时间性,从行为的时间性上看,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或者实行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呈现结局之前的整个过程中。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或者犯罪呈现出结局状态,则不能成立中止。因此,犯罪预备、未遂、既遂都不能成立中止,既遂后积极弥补损失行为只是悔罪的表现,能在量刑时作为酌定情节予以考虑而不成立犯罪中止。 自动性,即犯罪分子必须是自动停止犯罪。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应理解为犯罪分子认识到客观上可能把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愿主动中止犯罪行为。主观上行为人有自愿放弃原来的犯罪意图,客观上停止本可以继续实施和完

浅析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一)

浅析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一) 【正文】: 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科学地概括了共同犯罪的内在属性,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为有效地惩治共同犯罪提供了法律武器,为理论上研究共同犯罪指明了方向。共同犯罪被认为是一种比单个人犯罪更为危险、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因为在客观上,犯罪人数量的增加,使犯罪能量更大,能够实施某些单个人不可能实施的犯罪,特别是一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也能够在犯罪中造成更大的危害。在主观上,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激励、坚定犯罪意志的作用,往往能够使犯罪意志薄弱的人坚定犯意,甚至使共同犯罪人犯下单个人不能犯的罪恶。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更加复杂。在单个人犯罪的场合,“一人做事一人当”,责任简单明了;而在共同犯罪的场合,涉及各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责任大小的区分与区别对待的问题,处理起来比单个人犯罪要复杂的多。所以,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犯罪理论对指导司法实践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就两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共同犯罪的分类 (一)共同犯罪的分类标准 如何对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理论和立法例上,如果从标准的同一性考察,主要有三种分类法:一是分工分类法,即以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对共犯的身份予以分类,按照这种分类,共犯分为:正犯(包括共同正犯)、教唆犯、帮助犯。正犯为实施构成要件行为之人;帮助犯为帮助正犯实施犯罪的人;教唆他人犯罪的为教唆犯。这种分类能明显地揭示出每一种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从事的活动,有利于揭示各共同犯罪人作用的大小,便于分析每个共同犯罪人的情况,能较准确地认定每个人的责任。二是按作用分类法,即以对共同犯罪的实施和完成的作用大小为标准,对共犯的身份予以分类。按照这种标准,共犯分为正犯与从犯。在这种分类标准下,即使从犯实施属于构成要件的行为,只要对于完成犯罪不起支配作用,仍然属于从犯。这种划分能直接体现出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分工分类法能够明确显示出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从事的活动性质,参加犯罪的程度以及各共同犯罪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显示出共同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和主次地位。但是这种划分方法不能直接反映实行犯和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具体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不能清楚说明各个实行犯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主从地位,因而不能直接确定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比较而言,作用分类法符合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的目的,但它的不足是没有考虑共同犯罪人的分工,而分工对区分他们所起作用大小具有一定意义;而且按作用分类,主要通过司法人员来判断,易给司法专断留有余地,难免带有很大主观色彩。除以上两种分类方法为,还有第三种分类方法,也就是混合分类法。即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为标准,同时兼顾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为补充,来确定共犯的地位和身份。按照这种分类标准,一般将共犯分为正犯(实行犯)、从犯(帮助犯)、教唆犯,有的还划分出组织犯一类(注1)。 (二)我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的分类 我国刑法对于共犯的分类,学者一般认为采纳的是混合分类法,即对于共犯,根据作用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同时在共犯中考虑到分工单独划分出教唆犯(注2)。同时,在理论上对于共犯中实施具体实行行为的行为人,在主犯中划分出包括实施犯罪构成要件具体行为的实行犯、组织犯;从犯中划分出包括实施次要实行行为的(次要作用的从犯)和实施帮助行为的(辅助作用的从犯)两种情况;至于教唆犯,在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则是根据教唆的具体情况归入主犯或者从犯之中。 通说认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是按作用分类的基本种类,而教唆犯则是按分工分类的特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