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实用文本)

八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实用文本)

八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实用文本)
八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八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实

用文本)

[教学目的]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教学重点]

1.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手段]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 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 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 年级的“阅读要求” 15 条中有5 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中重点追求的目标。 3、评价鉴赏能力 评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尽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过程设计训练过程分以下两个两个步骤 一)精讲它包括导入、讲授散文知识和讲授规律性知识。 1导入纵观近几来的语文中考,阅读文段以课外文段为主,同时加大了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那么散文就是代文阅读的首选。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散文阅读训练课。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

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 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完整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实用标准文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文档大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初中语文公开课预习教案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初中语文公开课预习教案《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导入月亮的世界。 2、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

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四、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⑴快速默读课文,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1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1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1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1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 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 ——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人,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人?

2、生发言(略) 3、谈到李时珍时,师: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众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课前我们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4、学生介绍课外收集的资料。 5、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一起去了解李时珍,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6、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老师请五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1)指名后,要求: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2)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或较长的句子。 3、出示词语,比赛读。 诊费鄙视患者记载积累编写

疑难病症对症下药严寒酷暑本草纲目 4、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1)完善:完美。 (2)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3)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4)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5)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与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能够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神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能够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楚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

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能够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能够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现在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能够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考虑题,掌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时期?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小学语文一年级《影子》优秀教学设计

《影子》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 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教学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 学影子的变化。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揭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就像一条小黑狗,阳光下面跟你走,谜底是 什么?(影子) 指导读好yǐng后鼻韵母,“子”读轻声。 2.回忆课前“踩影子”的游戏,说说玩后的感受: 3.相机识字 学习生字“影”。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他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的游戏看着这 个字,说说怎么记住“影”字。(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知识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影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欣赏课件动画。 京京不但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 2.鼓励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提示学生读课文时遇到不会 读的字可拼拼音,实在有困难的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前、后、常、跟、着、黑、狗、它、朋、友、左、右。 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前、跟”是前鼻音,“影、常、朋”是后鼻音,“常、着”是翘舌音, 指名读,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读准了没有?鼓励读对的跟他读一读,大 胆出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月亮上的足迹

新密市实验初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号:19)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文卫敏蒋晓霞 审核人:课时:1课时时间: 2011年11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人类登月的过程及意义。 2、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练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溅.落()铁锹.()摄.像()里程碑.()观测.( )海域.()故障.()轨.道() 2、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本文的题目“月亮上的足迹”是一个偏正短语,“月亮上”点明特定的。“足迹”既是指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更是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课堂助学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登月全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过程按什么顺序来写? 3、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四、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五、拓展延伸 1、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写一篇《我驾飞船登月》 3、课外阅读分析。 月球藏秘至今未解 月球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正在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月亮上藏着很多秘密,至今人类尚不能解开。 月球什么为味儿?美国“阿波罗17号”宇航员吉恩·塞尔南在说到月球尘埃时说:“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情,它们散发出一种火药爆炸后的硝烟气息!”月球尘埃看上去像皑皑白雪一样柔软,但却是一种奇异的粉末状。“阿波罗16号”宇航员约翰·扬说:“月球尘埃的味道并不十分糟糕,但很特别。”每个“阿波罗”宇航员都曾经闻到过月球尘埃的气味。月球尘埃是一种黏性物质,能粘在鞋子、手套和其他暴露的表面上。一旦宇航员摘下头盔和手套,他们就能闻到那股令人困惑不已的“月球味”。 宇航员得了“花粉热”。这一特殊的感觉,让“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杰克·舒米特成了首个被记载染上地外花粉热病例的宇航员。舒米特在数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这种东西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在首次太空行走后,我取下头盔,结果发现自己对月球尘埃有了一种强烈的反应。我的鼻骨开始肿胀起来,直到数小时后才慢慢消下去。” 不过其他宇航员却没有染上花粉热。对此,舒米特笑着说,他们只不过不想承认罢了。但令人吃惊的是,一旦被送回地球,月球尘埃就不带有任何气味。 月亮表面的环形山仿佛记载着特殊智慧的秘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执行过程中,宇航员曾拍下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照片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信息,环形山上分明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有一个直角很规整,每个边长为25公里,同时在地面及环壁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整修痕迹。 月球传出的信号令人震惊。“阿波罗15号”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踏上月球的土壤时,地面的联系人员十分吃惊地听到(同时录音机也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声调的变化,哨声中传出了二十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这来自月球的陌生的语言切断了宇航员同休斯敦的一切通讯联系。此事至今还是一个未解的谜。 月球是地外智能力量的根据地?“阿波罗”2号宇航员曾有过亲身体验。他们的登月舱当时突然坠落,结果地震记录仪竟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声音只会持续1分钟。这说明月球可能是空心的。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瓦希尼和晓巴科夫曾撰文道:“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十五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航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 总结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

15 散文二篇 课题散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 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 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2.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课 前预习作者 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 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 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 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 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 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读准字音兴.味(xìnɡ)洗涤.(dí)卑微.(wēi)土壤.(rǎnɡ)牛犊.(dú)茸.毛(rónɡ)消逝.(shì)繁.殖(fán)蔓.延(màn)凋.谢(diāo)遏.制(è)濒.临(bīn)俯瞰.(kàn)深渊.(yuān)星辰.(chén) 辨清字形殖(zhí)繁殖蹦(bènɡ)蹦跳值(zhí)值日崩(bēnɡ)崩溃植(zhí)植树绷(bēnɡ)绷带 理解词语卑微:地位低下。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兴味:兴趣。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遏制:制止,控制。 臼齿:牙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一个。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牛犊:小牛。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飓风: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19、月亮上 的足迹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五、教学设计1、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

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女作家萧红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而创作的长篇怀人散文(被选入教材有删改)。萧红把鲁迅当作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对鲁迅的为人、性格、日常生活十分了解,所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的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她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撷取心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味、亲切动人的真实而具体可感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表达了对鲁迅发生内心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与《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孙权劝学》一起编在第一单元,是有特殊用意的。了解名人故事,感受名人品格,接受名人“伟岸人格”的教育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和独立人格、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伟人的精神品质对学生心理成长有重有作用。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的过程中领略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了解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接受名人伟大人格的教育熏陶,从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本课为自读课文,我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教材实际设计本课教学目标: 1.多角度阅读指导,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从而感知生活化的伟人鲁迅。 2.师生交流合作,探究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独特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3.接受名人伟大人格的教育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及接受名人伟大人格的教育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鲁迅的《自题小像》这首诗,由此引出“我心目中的鲁迅”这个话题,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今天,我们由萧红的笔触去领略一个别样的鲁迅先生。 PPT课件出示课文标题,板书——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明确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用作批注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抓住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鲁迅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情感; 3.品读细节,探究抓住细节展现人物品格的写作方法。 (备注:教学目标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这堂课共同完成的目标,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是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三篇 【导语】《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 . . . .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word . .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word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

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

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月亮上的足迹》原文课文

《月亮上的足迹》原文课文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一个伟大的时刻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道别。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证明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后,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 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量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火箭继续上升。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观测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散文两篇》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水平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通过人类登月的视频,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你知道什么动物飞得最高吗?”很多 人肯定会回答:鹰飞得最高!那么假如有人告诉你鹰飞上了月亮,你 会相信吗? 1969年7月20日,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就向全人类报告

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当时的人都确信这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阿姆斯特朗说得不是一只普通的鹰,而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地球上十几亿人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亲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从飞船缓缓踏上月球的情景,见证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大家想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赏《月亮上的足迹》。 二、新授课 1、抢答热身 同学们,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导学案,我们先来实行一次抢答赛。看看哪一组表现最棒!(幻灯出示抢答内容)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时、地、人、事)。 登陆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登月纪念碑,安装各种仪器实行科学探测,插上美国国旗,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教师小结:通过抢答,老师看到同学们课前预习的很充分,同时也看到了同学们的热情,相信在这么认真的预习下,后面的环节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老师很期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