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ICS 83.140

Y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2008

DB53/T 306-2010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plateau lake region

2010-03-16 发布2010-07-01 实施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CS 13.020

Z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27409-2010 DB53/T 306-2010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现云南省高原湖泊地

区低浓度面源污水净化,削减入湖面源污染负荷,科学合理地指导人工湿地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

管理工作,充分地发挥人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防治湖泊污染,保护和改善湖泊环境质量,特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

草。

本标准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静、杨逢乐、和丽萍、田军、李跃青。

DB53/T 306-2010

1

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湖泊区域人工湿地的术语和定义、适宜范围及进出水水质、类型及设计、土建、

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监测监控、维护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原湖泊区域水污染防治中新建、改建和扩建人工湿地工程的工程设计、建设、运行

和维护管理。其他地区的人工湿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后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四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场地,其主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生物化

学等多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

3.2

格栅bar screen

用于拦截水中尺寸较大漂浮物或其它杂物的装置。

3.3

沉砂池grit chambar

去除水中自重较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粒径砂粒和杂粒的构筑物。

3.4

布水influent distribution

控制人工湿地单元进水流量、方向、路径,实现人工湿地均匀配水。

3.5

填料filler

人工湿地内的固体填充物。

3.6

外围堤埂external dyke

人工砌筑而成的人工湿地外围边界堤埂。

3.7

中间导流埂intermediate diversion of dyke

为了使人工湿地配水均匀而于人工湿地内设置的堤埂,用于划分湿地单元和疏导水流方向。DB53/T 306-2010

2

3.8

表流surface flow

在人工湿地表面自由流动的水流,存在自由水面。

3.9

潜流subsurface flow

在人工湿地填料孔隙中流动的水流。

3.10

氧化塘oxdation pond

对人工湿地来水进行水量调蓄、均质、悬浮固体颗粒物沉淀和污染物初步降解的生物池塘。

3.11

表流湿地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类似于沼泽,污水从湿地表面缓慢流过的湿地。

3.12

潜流湿地sub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污水从湿地填料床内部缓慢流过的湿地,根据污水流向该种湿地分为水平流、向上流和向下流几种

类型。

3.13

基底bottom material

人工湿地的底部材料。

3.14

排水口effluence

人工湿地排水出口。

4 适宜范围及进出水水质

4.1 适宜范围

人工湿地适宜净化的水源主要包括农田面源污水、径流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等低浓度污水。

4.2 不宜采用人工湿地技术的区域

在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含水层露头地区,裂隙性岩层和溶岩地区,不宜采用人工湿地技术

处理污水。

4.3 进出水水质

4.3.1 进水水质

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污染物适宜浓度为:pH 6~pH 9,CODCr≤60 mg/L,BOD5≤20 mg/L,SS≤400 mg/L,

TN≤10.0 mg/L,TP≤1.0 mg/L。若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超过上述限值,污水进入人工湿地前应经过预处

理。

4.3.2 预处理要求

预处理措施主要有好氧处理工艺等。好氧处理系统设计参数具体取值可根据GB 50014 相关条款确定。

DB53/T 306-2010

3

4.3.3 出水水质

在进水水质符合4.3.1 规定的条件下,设计合理、管理规范的人工湿地的出水污染物浓度一般为

pH 6~pH 9,CODCr≤30 mg/L,BOD5≤10 mg/L,SS≤40 mg/L,TN≤5.0 mg/L,TP≤0.5 mg/L,可作为

湖泊、河流及城市景观生态用水。

5 分类及设计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人工湿地主要分为单一型人工湿地和复合型人工湿地。

a) 单一型湿地,单一型湿地细分为:

1) 植物氧化塘;

2) 表面流人工湿地;

3) 水平潜流湿地;

4) 垂直潜流湿地。

b) 复合型人工湿地,是单一湿地或其与其它水处理技术相组合形成的复合型人工湿地,主要分为:

1) 塘—潜(可以多级、多类型)人工湿地;

2) 塘—潜—表人工湿地;

3) 塘—表(可以多级)仿自然人工湿地

4) 强化预处理—潜—表人工湿地等。

5.2 设计参数

5.2.1 单一型人工湿地

单一型人工湿地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表1 单一型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

植物氧化塘

类型

表面流

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

工湿地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包括上行流或下行流) 以沉淀为主景观塘

停留时间2 d ~6 d 1 d ~3 d 1 d ~3 d 5 h ~24 h > 2d

水力负荷,m

3

/m2·d 0.02~0.1 0.1~0.5 0.1~0.5 1~3 0.1~0.3

BOD5 1.8~5(2~4) 5~8 5~8 3~5 1~3

CODCr 2~8(3~5) 10~15 10~15 5~10 2~6

TN 0.5~1.0 2~4 3~5 1~2 0.5~1.0

TP 0.05~0.08 0.2~0.5 0.3~0.5 0.1~0.3 0.05~0.1

污染负荷

g/m2·d

SS 3~7 4~6 4~6 10~20 3~7

床体深度,m 0.1~0.6(0.3) 1.0~1.5 1.5~2 2~4 1~2.5

长宽比—1:1~4:1 < 1:1 3:1~5:1 2:1~3:1

地坡,% 0.1~0.2 0.5~3(1) 平底0.1 0.1

注:括号内的值为常用值

5.2.2 塘—潜人工湿地

5.2.2.1 塘—潜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见图1。DB53/T 306-2010

4

II 型:

III 型:

图1 塘—潜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

5.2.2.2 塘—潜组合式人工湿地由植物氧化塘(兼沉淀池)与潜流湿地组合而成。氧化塘作为预处理单

元,以水质均质化及去除悬浮态污染物为主;潜流湿地的组合可以一级或多级水平流或垂直流人工湿地

串、并联组合,根据处理程度、现场地形条件等确定。

5.2.2.3 塘—潜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见表2。

表2 塘—潜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

分项设计参数

项目总体设计参数

氧化塘(兼沉淀池) 潜流湿地

停留时间,d 3~5 1~2 2~3

水力负荷,m

3

/m2·d 0.05~0.2 1~3 0.2~0.5

BOD5 4~6 3~5 5~8

CODCr 8~12 5~10 10~15

TN 2~3 1~2 3~5

TP 0.2~0.4 0.1~0.3 0.3~0.5

污染负荷

g/m2·d

SS 3~5 10~20 4~6

平均水深,m —1.5~2.5 1.0

水头损失,m 0.3~0.7 0.05~0.1

垂直流:0.2~0.4

水平流:0.3~0.6

5.2.3 塘—潜—表人工湿地

5.2.3.1 塘—潜—表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见图2。

I 型:

II 型:

图2 塘—潜—表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

下行潜流湿地

废水

拦污配水

植物氧化塘上行潜流湿地出水

(兼沉淀池)

废水多级水平

潜流湿地

出水

拦污配水

植物氧化塘

(兼沉淀池)

多级垂直

潜流湿地

植物氧化塘

(兼沉淀池)

多级水平潜流湿地

废水出水拦污配水

多级(水平

或垂直)

潜流湿地

废水

拦污配水出水

植物氧化塘

(兼沉淀池)

表面流

湿地

多级(水平

或垂直)

潜流湿地

废水

拦污配水出水

植物

氧化塘

表面流

湿地

表面流

湿地DB53/T 306-2010

5

5.2.3.2 塘—潜—表组合式人工湿地是在塘、潜流人工湿地的基础上增加一级或多级表面流湿地,增

强水体复氧,强化好氧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5.2.3.3 塘—潜—表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见表3。

表3 塘—潜—表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

分项设计参数

项目

总体设计

参数

氧化塘

(兼沉淀池)

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

停留时间,d 5~8 1~2 2~3 2~3

水力负荷,m

3

/m2·d 0.07~0.15 1~3 0.2~0.5 0.05~0.1

BOD5 3~6 3~5 5~8 2~4

CODCr 6~12 5~10 10~15 3~5

TN 1~3 1~2 3~5 0.5~1.0

TP 0.1~0.4 0.1~0.3 0.3~0.5 0.05~0.08

污染负荷

g/m2·d

SS 3~5 10~20 4~6 3~7

平均水深,m —1.5~2.5 1.0 0.3~0.4

水头损失,m 0.35~0.9 0.05~0.1

垂直流:0.2~0.4

水平流:0.3~0.6

0.1~0.2

5.2.4 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

5.2.4.1 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见下图3。

I 型:

II 型:

图3 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常用组合型式

5.2.4.2 塘—表仿自然湿地主要通过基底、水深、水生植物的变化,创造不同的生境,使废水在流动

过程中得以净化。塘—表仿自然湿地主要用于湖泊湖滨带地区,不但有较好的水处理效果,更有良好的

生态效果。

5.2.4.3 塘—表仿自然人工湿地工艺设计参数见表4。

表4 塘—表仿自然湿地设计工艺设计参数

分项设计参数

项目总体设计参数

氧化塘表面流湿地

停留时间,d 4~10 2~4 2~6

水力负荷,m

3

/m2·d 0.02~0.05 1~3 0.05~0.1

BOD5 1~2 3~5 2~4

CODCr 2~4 5~10 3~5

TN 0.5~1 1~2 0.5~1

TP 0.05~0.08 0.1~0.3 0.05~0.08

污染负荷

g/m2·d

SS 3~7 10~20 3~7

植物氧化塘

(兼沉淀池)

多级表面流湿地

废水

拦污配水出水

废水

拦污配水氧化塘出水

表面流

湿地

氧化塘

表面流

湿地DB53/T 306-2010

6

表4(续)

分项设计参数

项目总体设计参数

氧化塘表面流湿地

平均水深,m —1.5~2.5 0.2~0.4

水头损失,m 0.2~0.4 0.1~0.2 0.1~0.2

5.3 拦污

选用下列方式在人工湿地进水口应设置拦污栅:

a) 处理对象为有组织排放的生活污水时,拦污设施可采用人工粗格栅或机械粗格栅,格栅间

隙3 cm ~5 cm,具体设计参数按照GB 50014 相关条款确定;

b) 当处理对象为面源废水、河渠低浓度水时,建议采用大断面拦污技术措施,拦污栅设施过水断

面需经过必要的水力计算,确保雨洪期河渠的行洪安全。

5.4 布水

5.4.1 设计高程

人工湿地应尽可能自流进水及出水;进水、出水标高是人工湿地设计的控制性标高,进水标高的确

定应确保上游农田、房屋等设施安全,出水标高应避免接纳水体的回灌。

5.4.2 布水方式

人工湿地应尽可能实现场地内过水设施的均匀布水配水。人工湿地可采用三角堰、矩形堰、花墙、

空心砖过水埂、渗滤埂、多孔管等布水方式,并通过设置闸门、闸板、弯头设施,实现人工湿地的均匀

配水。布水堰(埂)根据需要可以兼作维护管理通道。

5.4.3 布水方式选择

5.4.3.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采用三角堰布水,在水流扰动不大情况下,也可采用空心砖过水埂、渗滤埂等

布水。

5.4.3.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5.4.3.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一般采用PVC 多孔管配水,过流量按公式(2)计算。

5.4.3.2.2 水平潜流湿地的进水可以在湿地前端进水,推流式流动,也可在湿地前半段多重进水,呈

阶梯状;常用方法为进水管与出水管设置于湿地两端并上下错落布置,水流呈斜角状态流动;为有效地

控制湿地水位,在出水多孔管一端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

5.4.3.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5.4.3.3.1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以水流的垂直流动为主,同时在湿地表层或底层存在一定的水平流动,

其布水以PVC 多孔管为主,并可以辅助三角堰布水。

5.4.3.3.2 一般采用PVC 多孔管并排布置于湿地底部或顶部,管间距0.5 m 左右。垂直流一般有上流

式和下流式两种流态,上流式湿地的布水系统设置于床体底部,为避免堵塞及清理的需要,可设置堵头、

阀门、泵等组成的反冲洗系统;下行流式湿地则布水管设置于床体上部,便于表面基质堵塞后的清理。

5.4.4 三角堰布水DB53/T 306-2010

7

5.4.4.1 三角堰口的设置一般宜小开口、密布置,布水堰的个数主要取决于过水流量及运行水位(堰上

水深),通过实用堰堰流公式(1)计算确定:

Q=nбm0εb(2g)0.5H

1.5 (1)

式(1)中:

Q ——过堰流量(m

3

/s);

m0 ——流量系数,一般取0.40;

b ——堰顶宽(m),三角堰b=2Htg(?/2);

? ——三角堰角度;

H ——堰上水深(m);

б——淹没系数(自由出流为0);

ε——收缩系数;

n ——三角堰数量(个)。

5.4.4.2 布水堰墙的设置依据场地实际而定,一般应设置多级布水堰,布水堰主要设置于转角、地形

形状变化大的地方,堰与堰之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50 m。在过水断面较宽的情况下,在分

湿地中一般应设置导流土埂,沿水流方向保持一定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2:1;水平流速一般为0.1 m/s ~0.5 m/s。

5.4.5 空心砖过水埂、渗滤埂布水

5.4.5.1 空心砖过水埂水力可按淹没孔口出流公式(2)计算。

Q=μ′A(2gZ)

0.5 (2)

式(2)中:

Q ——过水流量(m

3

/s);

μ′——流量系数,一般取0.7~0.9;

A ——孔口面积(m

2);

Z ——过水堰两侧液位差(m)。

5.4.5.2 渗滤埂布水可按渗流公式(3)计算。

Q=kAI (3)

式(3)中:

Q ——渗流量(m

3

/d);

A ——孔口面积(m

2);

k ——渗流系数(m/d或cm/s),取值参照相关水力学手册中各种土类的渗透系数k值;

I ——水力坡降,I=h/L,h为水头受损(m),L为渗透长度(m)。

6 土建

6.1 土建结构

6.1.1 基本要求

6.1.1.1 人工湿地的土建结构设计应在取得充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考虑气候、抗震等有关要求,按

国家现行土建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6.1.1.2 人工湿地的土建工程主要有湿地外围堤埂、湿地内部导流埂、布水堰(埂)、湿地底部防渗

工程。

6.1.1.3 构筑物在确保结构稳定、防渗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泥土质生态结构。

6.1.2 外围堤埂

人工湿地外围堤埂除水力冲刷较大的地方采用混凝土浇灌或块石支砌外,一般应采用自然泥土夯实结构。DB53/T 306-2010

8

6.1.3 布水堰(埂)

6.1.3.1 布水堰一般应采用钢筋砼、毛石砼、砖砌或浆砌块石,结构较为稳定而结实。

6.1.3.2 在生态及景观要求较高的地区(如湖滨区)则应采用生态布水埂,其结构有生态水泥埂、由

土工网(布)包捆渗透性较好的基质形成的生态堤埂。

人工湿地基底应作防渗处理,同时又不宜硬化。场地粘土层较厚的可采用自然黏土夯实即可;场地

自然防渗能力差,则需进行人工防渗,可采用粘土夯实,或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砼、钢筋砼等措施。

6.2 填料

6.2.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一般保持自然泥土基底,不需要填料;潜流人工湿地则需要填料,填料的选用应综

合考虑水质特征、防堵塞、选种植物、当地优势材料等确定。一般选用多孔、比表面积大、Ca、Fe 含

量高的物质,最常用的填料是石灰石,根据处理水质特点不同也可采用沸石、陶粒、卵石、砾石等。

6.2.2 潜流人工湿地

6.2.2.1 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应注重粒径的搭配,以延缓湿地的堵塞。

6.2.2.2 水平潜流湿地进水配水区和出水集水区的填料一般采用粒径为60 mm~100 mm 的砾石,分布于整个

床宽。处理区中段填料粒径一般为20 mm~40 mm,处理区末段填料粒径一般采用5 mm~10 mm。

6.2.2.3 垂直潜流湿地一般分层配置,下流式表层采用粒径为60 mm~100 mm 的砾石,中间层可采用10 mm~20

mm 的碎石,底层用5 mm~10 mm 碎石;上流式与下流式的填料分层布置相反。

7 湿地植物选择及配置

7.1 湿地植物选择原则

7.1.1 生态安全的原则,为防止外来生物物种入侵,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湿地植物主要选择本地物种,

杜绝外来有害物种。

7.1.2 适地适生的原则,人工湿地植物选择应适应项目所在地气候、海拔和生境等自然条件。

7.1.3 去污能力强的原则,人工湿地植物应选择污染物去除能力强和耐污的品种。

7.2 植物选择

7.2.1 人工湿地植物主要选择水生植物,其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

植物,同时也可选择部分陆生植物包括湿生乔木及禾本科植物等。

7.2.2 挺水植物可选择芦苇、香蒲、菖蒲、茭草、旱伞竹、风车草、慈姑、水芹等物种;浮叶植物可

选择荇菜、睡莲及莲等;浮水植物可选择水鳖、凤眼莲等物种;沉水植物可选择狐尾藻、眼子菜等物种;

湿生乔木可选择柳树、中山杉等物种;禾本科植物可选择美人蕉、马蹄莲等物种。

7.3 植物配置

7.3.1 氧化沉淀塘植物配置以凤眼莲、水芹菜、李氏禾、睡莲为主。

7.3.2 潜流湿地植物配置可采用旱伞竹、风车草、美人蕉、芦苇、香蒲、菖蒲、马蹄莲及柳树、中山

杉等。

7.3.3 表流湿地植物配置可采用水芹菜、水花生、荇菜、慈姑、芦苇、茭草等。

7.3.4 景观生物塘可采用狐尾藻、眼子菜、荇菜、慈姑、睡莲、莲等。DB53/T 306-2010 9

7.4 植物种植

7.4.1 种植时间

植物种植适宜时间一般为春季。

7.4.2 种植方法

7.4.2.1 挺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直接将连根带土并削去叶稍的种苗移栽目标区域,种苗株高1.5 m~2.0

m,种植株行距0.5 m×0.5 m ,每1 m2

种植4 丛,每丛2 株~3 株。

7.4.2.2 浮叶和沉水植物种植方法为用1m 左右的竹叉夹住植株基部插入泥土中,让种苗露出水面,待

植物生根后拔出竹叉。

7.4.2.3 浮叶植物种苗株高度以其种植后叶面能露出水面为宜,种植株行距均为5.0 m×5.0 m ,每1 m

2

种植1 丛,每丛 5 株~10 株;

7.4.2.4 沉水植物种苗株高度以其种植后从水面可以看见植株为宜,种植株行距1.0 m×1.0 m ,每1 m

2

种植1 丛,每丛10 株左右。

8 监测、监控

8.1 安全监控

8.1.1 人身安全,应在人工湿地塘边显眼位置设置安全警示牌,在人工湿地场界设置安全护栏,防止

无关人员进入。

8.1.2 人工湿地进水闸门开闭应设专人看管,当洪水来临时应及时提闸放水,防止突发洪水对上游农

田和城镇造成淹没影响。

8.1.3 湿地生态安全,应杜绝外来物种的引入,及时处理湿地植物病虫害问题,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人

工湿地场地。

8.2 水质监测

8.2.1 监测点布设为人工湿地各处理设施的进口和出口各设一个监测点。

8.2.2 人工湿地水质监测要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水质监测技术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的规定进行,常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进出水流量、pH、DO、SS、BOD5、CODCr、TP、TN、NH3-N

等。

8.2.3 监测频率原则上每月一次。

8.3 植物观测

8.3.1 人工湿地植物观测点布设在有湿地植物的主要处理设施内,对观测的主要湿地植物应

进行定种

定点标识。

8.3.2 植物常规观测项目主要为植物种类、分蘖数、底茎、株高、冠幅、生物量、病虫害等。

8.3.3 观测频率可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相变化灵活决定。

9 维护及运行管理

9.1 水力负荷及水位控制

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使人工湿地水力负荷满足设计要求,防止人工湿地水力负荷超设计值运

行。

DB53/T 306-2010

10

9.2 污染负荷控制

对人工湿地进行合理定位,主要接纳低浓度的面源污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应避免直接处理中

高浓度污水。

9.3 垃圾和淤泥清掏

每天应对拦污格栅区堆积的垃圾进行清除外运处置,当植物氧化塘明显淤浅不能满足沉淀效果时应

及时对植物氧化塘淤泥进行清除。

9.4 潜流人工湿地碎石床防堵塞措施

9.4.1 可在湿地处理流程中增加厌氧或水解酸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潜流湿地碎石床的污染负荷,延长

潜流湿地碎石床运行周期。

9.4.2 人工湿地堵塞后,让堵塞后的床体经过停床休整来部分恢复湿地碎石床的渗透性,轮休期的长

短取决于天气条件。

9.4.3 若为向下流潜流湿地严重堵塞,可及时清理疏通或更换潜流湿地表面填料,恢复潜流湿地碎石

床的透水性;若为向上流潜流湿地堵塞严重,应及时清理疏通或更换潜流湿地所有填料。9.4.4 采用可拆装和清理简便的滤料替代潜流湿地碎石床填料。

9.4.5 在土地条件相对宽裕的地区,可取消潜流湿地碎石床,通过增大沉淀氧化塘和表面流湿地面积,

降低人工湿地水力负荷等方式,避免人工湿地堵塞问题。

9.5 人工湿地植物管理

9.5.1 湿地植物管理主要根据湿地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状况对人工湿地植物进行生物量调控,一般

而言每年应对湿地植物至少进行一次或多次彻底收割和处置利用。应将植物吸收的污染物移出湿地,防

止人工湿地沼泽化,巩固人工湿地已产生的环境效益。

9.5.2 如人工湿地植物出现明显的病虫害,必须及时对病虫害植株进行收割处置,防止病虫害在人工

湿地植物中蔓延,以确保人工湿地功能持续正常发挥。

DB53 /

T 3 0

6

-2010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2.1.5孔隙率porosity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2.1.6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2.1.7表面污染物负荷organicsurface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2.1.8表面水力负荷hydraulicsurfaceloading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2.1.9水力坡度hydraulicslop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2.1.10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或防渗层中,单位时间内流动通过的距离。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设计原理 5.2.1 人工湿地设计内容[46] (1)确定详细的废水流速,污染物负荷及期望的处理效果。 (2)优化区域结构,进出水区域结构要利于水控制、水循环和分配等。 (3)处理单元的接连水渠构造根据情况选择串联或者并联。 (4)改变处理单元内部及不同处理单元之间的深度,以利于更好的分配水流、形成多样性环境及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 (5)制定湿地植物的选择方案、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等。 (6)制定良好的运行维护计划,以便后续的维护管理。 5.2.2 人工湿地设计参数 人工湿地的设计因素会影响到其运行效果,主要的设计参数包括湿地尺寸参数、水力参数和构造参数三类。其中,湿地尺寸参数主要包括湿地长宽比、面积、深度等;水力参数主要包括水力停留时间、表面负荷率、水力坡度、水动力弥散系数等;构造参数主要包括填料种类、渗透性、植物选种等。 5.2.2.1 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人工湿地水力停留时间是指污水在湿地内部平均驻留时间,是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影响系统的除氮除磷效果,水利停留时间越长,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越好。 理论上的HRT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t = V ×ε / Q ,其中,V是人工湿地基质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m3;ε是孔隙率,%;Q是人工湿地设计水量,m3/d。但是在实际运行中,随着孔隙率的变化,水力停留时间通常为理论值的40%~80%。 通常情况下,表面流人工湿地2天左右即可在沉降区去除大约80%的总悬浮物。英国环境署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好氧反应区研究表明,水力停留达到2d以上后,各类藻类开始生长,引起pH变化,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氨氮的挥发,磷的沉降,不过为了防止水华,HRT限制在3~4天左右。Kadlec则认为,在人工湿地的植物净化区域,1~2天即可去除90%的NO2-N,也就是说2~3天的时间可保证反硝化的进行[47]。Dierverg则在潜流系统中证实了潜流人工湿地的厌氧区域适合系统的反硝化作用,在HRT为2~4天时候,发生强烈的反硝化脱氮[48]。我国环保部的人工湿地处理工程技术规范也指出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停留时间4~8天为宜,潜流人工湿地1~3天为佳。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33≤2000m/日处理水量。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 /2术语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体积的百分比。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积中,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污染物数量。 指一定人工湿地表面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体积。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沿水流方向单位渗流路程长度上的水位下降值。 3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设计 3.1处理设施选址与总体布置 ; 宜靠近自然水体、市政排污管道的排放点或便于处理后回用的地点1. 2在城市、居住区处理站内宜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应与建筑保持一定距离,并用绿化带与建筑物隔开; 3居住区内处理站宜设置在绿地、停车坪及室外空地;农村地区宜设置在地势相对较低的荒地处; 4处理设施与生活供水泵站及其清水池水平距离应不得小于10m; 5处理设施地点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等。 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 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 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1.5~2.0m。 1.预处理pretreatment 指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在人工湿地前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稳定塘、厌氧、好氧等。 2.后处理aftertreatment 指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活性炭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 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平方米,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示湿地功能机理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湿地生态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化学过程侧重研究各类湿地C、N、S、P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Hg等重金属循环,沉积物、枯落物的积累和降解及微生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②生物过程研究更加注意长期定位和模拟实验研究。同时开展了物种迁移与基因流动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③物理过程仍是侧重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将系统热力学、信息论及控制论等新兴理论应用于湿地能量流动研究。通过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相应研究,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一是脆弱性。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二是过渡性。湿地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性分布规律。三是结构和功能的独特性。湿地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构成。湿地水陆交界的边缘效应使湿地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征,为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四是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的物质,净化水体。因此,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和自我恢复能力。 湿地恢复 ,一方面指受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 ,另一方面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 ,改善水由栖息地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 ,增强调蓄功能; 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 ; 恢复泛溢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

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施工方案

海尾镇五联村委会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2017年3月26日

目录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工程概况 二工程现场状况 三编制依据 四编制原则 第二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第三章资源配备计划 一施工组织管理机构 二、施工组织管理机构职责 三、劳动力计划 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一总体施工进度计划 二施工顺序安排 三工期保证措施 第五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一测量放线 二土方工程 三钢筋工程 四混凝土工程 五砌体工程 六管道施工工艺 七格栅间及进水泵房设备安装 八细格栅间及清水池设备安装 第六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一质量目标 二质量保证措施 三结构防渗漏保证措施 四对预埋件、预留孔洞的保证措施 五施工期间对隐蔽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第七章雨季施工措施 第八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九章环保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章附表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招标项目海尾镇五联村委会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由昌江黎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昌发改函【2016】221号文批准建设,招标人为昌江黎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局,建设资金来源为省财政厅2016年下达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项目出资比例为100% ,建设地点:海尾镇五联村委会林好村、永安村,建设内容及规模:在林好村、永安村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1座,处理规模分别为40吨/日、48吨/日。其中,林好村内污水管总长3050米,混凝土污水检查井120个,路面改造约1640平方米;永安村内污水管总长3059米,混凝土污水检查井136个,路面改造约1640平方米。污水处理站采用A20生物处理+人工湿地+消毒处理工艺,主要建设拦污格栅、集水调节池、管理房、清水池、人工湿地等;工期:120 日历天;招标范围:土建、安装等工程施工总承包(详见施工图)。 二工程现场状况 1、工程重点: 1)昌江黎族自治县市属多雨地区,夏季气温较高,梅雨季节持续较长,高温高湿是这一地区的特点。因此,为确保施工工期,须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制定恰当的雨季施工措施,是本工程重点之一; 2)本工程工期较为紧张,合理安排施工机械及人员,灵活调配施工材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_secret

人工湿地工艺设计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尤其在我国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设计参数,其工艺设计也还处于试验阶段。 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水力负荷、有机负荷、湿地床的构造形式、工艺流程及其布置方式、进水系统和出水系统的类型和湿地所种栽植物的种类等。由于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地理情况各有差异。因而大多根据各自的情况,经小试或中试取得有关数据后进行人工湿地的设计。 (1)表面流湿地的设计 由于表面流湿地(SFW)具有基建费用省、基质填料用量较少的特点,因此在美国最为广泛应用。其填料常选择粘土和湿生土壤。该类湿地具有地表水流较浅、流速低的特点。 按照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机关(NRCS)基于城市污水人工湿地和田纳西洲河谷当局的工作经验制定的设计规范,表面流湿地的设计要求: a. 湿地允许的BOD5负荷是73kg/ha·d; b. 停留时间至少有12天(BOD5负荷率是采用Reed提出的保守数据112 kg/ha·d,停留时间是由平均温度和BOD5降解所用的时间来确定的)。 湿地出水水质要求: a. BOD5<30 mg/L b. TSS<30 mg/L c. NH3+ NH3-N<10 mg/L 设计规范没有提供硝态氮及其他污染物的出水要求。 NRCS规范中提出了两种计算湿地尺寸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基于湿地BOD5负荷): a. 假设法 给养殖场每天产生一定量的BOD5假定一个量,该方法适用于养殖场的实际污水排量无法确定或养殖场尚未建设好时应用。 b. 实地监测法 是基于测得的BOD5浓度,NRCS建议对不同季节采得的样品来分析得出一

个平均的BOD 5值来进行估算。 在进行假设或实地监测后,将流速、孔隙率、水温和假设或实际的BOD 5 浓度值代入公式计算,两种设计方法都是基于活塞流动力学,因此,人工湿 地设计的一般模型如下: 1.750 exp[(0.7())/]e t v C A K A LWdn Q C =- 式中:C e ——出水BOD 浓度(mg/L ); C 0——进水BOD 浓度(mg/L ); A ——以污泥形式沉淀在湿地床前部而未得到处理的BOD 5含量(小数 表示) K t ——设计水温下的反应速率常数(d -1) (T-20) t 201 20(1.1)0.0057K K K day -== A v ——微生物活动的比表面积(m 2/m 3) L ——湿地床的长度(m ) W ——湿地床的宽度(m ) D ——湿地床的设计水深(m ) N ——湿地床的孔隙率(n 为小数形式) n=V 0/V V0——空隙体积 V ——总体积 Q ——湿地系统平均处理水流量(m3/day ) () 2.0 influent effluent Q Q Q += 当湿地坡度或水力梯度为≥1%时,应对(Ⅰ)式进行适当调整: 1.7510 3(0.7())/ 0.52exp[]4.63e t v C K A LWdn C S Q -=? 式中:S ——坡度或水力梯度; LWdn/Q 可由水流实际停留时间t 来表示,故由此可确定水力停留时间。

人工湿地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人工湿地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引言 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工湿地发展经历了研究与探索、应用和提升阶段,如今,人工湿地技术在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农业退水、河水、黑臭水体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推广和规范该技术,2009年及2010年住建部和环保部分别发布了人工湿地相关技术规范。随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颁布了人工湿地设计、竣工验收相关标准。因此,在人工湿地的设计、运行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现行人工湿地相关标准 我国已发布的人工湿地相关导则、规程和规范以及发布机构和发布时间如下表所示。 表1.1 我国目前已发布施行的标准

从表1.1可见,我国最早的人工湿地相关技术标准是于2009年由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编制并发布的。近年来发布的标准包括天津市人工湿地技术规程、山东省人工湿地技术指南和广东省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广东省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只含有水平流湿地的设计,并不包括垂直流湿地的设计,山东省人工湿地技术指南将潜流湿地不作区分,统一推荐设计参数。青海省人工湿地技术标准内容主要是针对复合潜流湿地设计推荐的设计参数。 按地区看,华东地区的标准最多,包括山东人工湿地技术指南、江苏人工湿地技术规程、上海人工湿地技术规程等,华南地区有广东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华北地区有北京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和天津人工湿地技术规程,西南地区有云南人工湿地技术规范,西北地区有青海人工湿地技术规范和宁夏自治区人工湿地技术规范。 2 人工湿地相关标准设计参数分析 2.1 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环保部、住建部、浙江省、天津市、青海省、云南省等省市颁布的规范标准对人工湿地系统进水水质进行要求,如表2.1所示。大多数标准对进水BOD要求不大于80mg/L,对COD要求不大于200 mg/L,SS不大于100 mg/L,NH3-N 不大于25 mg/L,TN不大于40 mg/L,TP不大于5.0 mg/L。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

XXX楼 绿色建筑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绿色建筑方案之工程概况 (2) 1.1工程概况 (2) 1.2建筑节能工程概况........................................................... 3. 2. 编制依据 (3) 3. 施工布署 (4) 4. 施工方案 (5) 4.1墙体保温节能 (5) 4.2屋面保温节能 (8) 5. 施工进度和劳动力计划 (9) 6. 质量验收要求 (10)

、绿色建筑方案之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勘察单位: 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1.1 建筑概况: 略 1.2 绿色建筑实施计划项目经理部始终把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作为企业不可推卸的重要社会责任,以绿色节能为整体施工理念,切实遵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造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施内容如下: a墙体节能系统措施和门窗节能系统 通过采用节能墙体材料或节能措施,大大提高建筑墙体的保温性能,从而减少建筑能耗。 门窗是居住与室外自然环境沟通、交融的主要通道,其节能潜力巨大,采用节能材料或者节能措施的门窗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室内能耗 自然通风利用,利用室外的风压作用和室内的热压作用形成自然通风,对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室内人员舒适度具有重要意义。 b、节地系统 采取屋顶绿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等措施,达到充分利用场地,节约土地的目标。 c、节水通过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以及回收用水系统,如中水冲厕系统,雨水绿化灌溉系 统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高校利用。 建筑屋面雨水、路面雨水、利用人工湿地法、人工土壤滤池法等处理后作为多种用途的非饮用水,同时通过地面渗透,回灌补充地下水及地面水源。 d、节材与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本地建筑材料;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使用电和燃气辅助热源,供应层数6层,不少于6层。 e、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 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 5 设立的基本条件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2005年10月 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库普遍受到污染,并仍在迅速发展。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据初步估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3%。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水污染防治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水体,恢复优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利部高度重视河流健康生命和河流生态修复问题。汪恕诚部长在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流域机构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要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立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过去的几年,水利部及省市水利部门在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通过河流源头的水土保持、调水、湿地修复等措施,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很多科研单位针对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也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在河流水质调查、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河流污染防治、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措施及示范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一、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使用综合方法,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的自然功能。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与水质改善为单一目标相比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生态效益更高。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 材料的硬质化。 (一)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水论坛会议》、《国际大坝会议》、《国际水利学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核心议题,这些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水生态与水环境科学在全球的交流与发展。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界和工程界针对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目前国外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在河流整治中,结合洪水管理,贯彻“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通过建设分洪道和降低河漫滩高程等措施予以实施;河流连续性的恢复,包括纵向的连通和河道与河漫滩区的横向连通,包括建设低坝并设置鱼道、堤防拆除或后退等;河流蜿蜒性的恢复;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河流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洪泛区湿地特征的创建;河流内栖息地加强结构(如遮蔽物、遮荫、导流设施等);亲水设施的建设;河道浚挖泥土的利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的开发和应用及工程施工技术等。此外,结合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设计,一些规划设计模型和方法也被提出。在筑坝河流上,针对改善下游河流的生态系统状况,有关水库优化调度方式的研究和示范在一些国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果,如河流生态需水量评价技术,洪水过程对鱼类繁殖的影响,自然水文过程模拟等。 同时,国外很多国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内受污染水体,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具有工程造价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净化效果显著等特点,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生态方法修复受污染水体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

湿地修复技术理论.doc

1.3湿地修复的概述 1..31湿地恢复相关概念 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的容积,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洪水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 1.3.2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 1.3. 2.1退化湿地恢复的基本模式 受损害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式途径,详见图4一1,当生态系统受损害没有超负荷并且是可逆的情况下,干扰和压力被解除后,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如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在进行围栏保护,几年后草场即可恢复;另一种超负荷的,并发生不可逆变化,仅依靠自然过程是不能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辅助人工措施才能得以恢复。

1.3. 2.2指导湿地恢复的主要理论 (1)干扰理论 当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就发生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的作用是主要原因,干扰的结果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和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 干扰分为自然干扰体系和人类干扰体系,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强度,就可能造成生命系统的结

【河道治理方案】某河上游污染状况及整治方案

XX河上游污染整治方案 XX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0XX年XX月XX日

XX河上游污染状况及整治方案、概述K赵定河综合整治工程 赵定河是东孟姜女河一条重要支流,是市区东南部的排水河道。1964 年按十年一遇排涝标准挖成。河道起源于赵村,于定国村东南汇入东孟河, 全长15公里。2007年治理改造时将上游一部分废弃,与四干渠合道,连接上了人民胜利渠。 近年来,随着新乡市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和城市中心的逐渐东移,作为农村排涝为主的赵定河已经成为纵贯市区的一条重要水系,开展赵定河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赵定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长15公里,将按照“一轴、三区、多节点”的规划设计理念,以赵定河为主干, 串联而起形成景观轴线,并结合赵定河河岸线变化,分隔凸显三个功能区, 即自然风光区、休闲娱乐区、游憩观光区。同时以河路交叉处的9个节点, 沿轴线珍珠状贯穿形成景观带,使赵定河沿线形成两岸绿树成荫,河道开阔通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秋季有果”的自然水系景观长廊,成为我市一条集生态、景观、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重要河流,也将是今后广大市民游览观光的胜地。 2、赵定河上游污染状况

按照新乡市政府要求,赵定河综合整治工程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各节点项目已初见成效,但上游(新飞大道前)进展较缓,河道淤积严重,水质状况较差。 针对赵定河上游水质污染情况及整治问题,在新乡市河渠办的组织下,新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新乡市蓝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有关技术人员与河渠办同志一起,多次对赵定河沿线进行认真详实地调查及会商,现将水质状况、引起成因及会商后的整治设想总结汇报如下。 二、赵定河上游现状 1、截污管道情况 赵定河沿线截污管道现状为:赵定河(人民胜利渠?解放大道)段考虑到赵定河景观规划,临时利用了老暗沟作为截污管渠;赵定河(解放大道 -和平大道)段临时截污管己经形成;赵定河(新二街?新五街)段dlOOO 截污管道3?8Km已经形成。 2.纳污情况 据现场调查发现,赵定河上游(新飞大道前)有多处排污口,其中主要有解放大道溢流口、胜利街排污口、五监狱排污口(两个)、和平大道 (公交三公司)排污口、振中街一新飞大道中部排污口等。另外个别接入截污管的排污管有重新向河道排污的现象。 在调查中据跟现场群众访谈得知,本河段偶尔会发现水质突然变差. 水面漂浮垃圾现象,怀疑有可能存在隐蔽排污口及夜间偷倒垃圾情况。 3.水质情况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某河道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一、项目基本概况 1.1 河道现状 先导区内河流主要有运粮河和丁村沟。 a)运粮河 运粮河属于淮河流域,涡河水系,起源于中牟县万滩乡万庄村南,东南方向途径东漳南、秫米店北、大胖西、老饭店西、朱仙镇东、大李庄西,在开封县大李庄乡,四合庄西汇入涡河,全长53.27km,总流域面积214km2。其中中牟县境内长15.6km,流域面积112.9km2,规划区内河道长度3.9km,是先导区,乃至中牟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运粮河属于季节性河流,在平面上基本保持了其自然河形,岸线有一定的蜿蜒,河道两侧滩地及堤防顶部有速生杨林,枯水期基本无基流,河流水质较差。 2005年按三年一遇除涝,十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治理长度15.6km,出境处设计排水流量40.84m3/s。它是狼城岗干渠和丁村支渠区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主要支流有丁村沟(沟长14.61km)和运粮河支沟(沟长5km)。设计排水能力16.9 m3/s ~48.7 m3/s,目前排水能力为设计能力的70%。 b) 丁村沟 丁村沟属运粮河水系,位于丁村支渠与赵口总干渠1号沉砂池第Ⅰ条渠之间,发源于万滩镇关家村,流向东南,流经万滩镇、雁鸣湖

两乡镇,经小朱村、岳庄、丁村南,再向东南,穿中东公路,至朱固村南入运粮河,全长14.4km,流域面积24.9km2。其中中牟县先导区内河道长度为4.3km。现状来水主要为上游村庄的生活污水,以及雁鸣湖的侧渗水,现状水质较差,河道内局部有生活垃圾。 1998年丁村沟进行了清淤,至今未再次治理过,它是示范区内的一条主要排水沟道。设计排水能力3 m3/s ~15 m3/s,目前排水能力仅为设计能力的80%。 河渠均为季节性河流,现状河渠水系受周边工业污染相对较轻,主要受沿河村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降雨径流污染影响,部分河渠河床内及两侧垃圾较多,旱季时基本成为排污沟,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V类,无法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河流生态所需要的水质标准,严重影响先导区环境质量。 1.2 项目意义 项目的建设对改善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滩生态环境,提高运粮河与丁村沟的河道水质,创造良好的滨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政府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设计规模 根据中牟先导区提供的数据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推算及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本方案确定该人工湿地的处理规模为300m3/d,采用潜流与自由表面流组合工艺方式处理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