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理论篇

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措施,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迫切要求,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中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的领域。而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几乎覆盖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服务等产业的所有领域,又与改革、开放、发展等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以战略眼光,从全局出发,来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1 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政府也确立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提出电子政务要先行,以电子政务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由此,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推动国家信息化的龙头工程,成为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内容,也成为政府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要从电子政务入手,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些都显示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1.1.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就是挑战之一。我国推进信息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因为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同时,我国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任务的胜利完成,将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

理论篇

2

意义。

1. 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人类从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带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社会,即由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其间的转变过程,人们称之为“信息化”。信息化是随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的实质是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从而建立一种超越旧的人类时代的新的文明——信息社会文明。信息化表现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狭义的信息化是指社会生产工具的信息化,即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普遍实现手工劳动和机械化操作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工具操作转变的过程。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信息化,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的信息化,由此导出了广义的信息化概念。

广义的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力工具,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大大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和活动能力,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提出,“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从而准确、清晰地表述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信息法规政策标准等在信息化体系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由此,信息化过程中包含三个层面,六大要素。所谓三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这个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层面是一种互动关系。所谓六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这三个层面、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信息化的全部内容①。

信息化起码具有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个是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巨大进步,第二个是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广泛普及化应用,第三个是由此对社会面貌、社会状态、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方位、综合性和全息性的改造。这一改造所包括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如科学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为普及化、经济的信息化、政治的信息化、军事的信息化、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文化与教育的信息化,乃至人本身发展的信息化等②。2因此可以说,信息化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它不仅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而且将改变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2. 信息化的目标定位

每个国家在其信息化发展中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如美国要利用其在国力和技术上的

①申伦.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https://www.doczj.com/doc/c714207633.html,/ewkArticl es/ , 2002-4-16

②邬焜. 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系统辨证学学报. https://www.doczj.com/doc/c714207633.html,/inf o/

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3

优势保持自身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日本除争取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取得领先地位以外,着重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法国除要保持其原先的国际地位外,还把保持民族文化作为信息化的一个突出问题来考虑。中国的信息化定位,不仅要在若干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保持与国力相称的技术实力,还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未来经济和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上。

事实上,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跨越式发展,其含义一是以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小的代价实现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程相同的目标;二是跨过先进国家经历过而发展中国家不必重复的历史阶段,达到变落后为先进的目的。如今,我国已具备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实力,也拥有必需的人才资源,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国家信息化战略决策,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就一定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同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1997年,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制订了国家信息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本方针和相应政策。我国国务院还明确提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到2010年,建立起健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同时把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提出抓好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改善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快发展面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服务业;促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劳动者的信息化技能,增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抓紧制订信息化立法规划,逐步形成信息化法制体系等一系列主要任务。可见,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参与才能成功。

今后,我国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方针,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要在经济社会领域,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在工业化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推动发展电子商务,制定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推进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强国家科研开发信息系统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内容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二是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化支付、物流配送和客户服务系统,推进信息化安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建成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提高信息网络传输能力。三是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和数字视听产品。四是要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理论篇

4

3. 信息化和工业化

信息化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把信息化放到与工业化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则上讲,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断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并能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的。

(1)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差异

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席丹先生曾作过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以下重要差异①。

①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工业化主要解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和机械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体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手的延长”,工作对象主要是物质和能源,实现物质和能源的转换,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一方面是解决人的智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将人从繁重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问题,俗称“脑的延伸”,工作对象主要是信息和知识,通过解决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等问题,既能在更高的层次扩大物质生产的数量和提高物质生产的质量,同时也能实现信息的综合和提高。

②在发展速度及影响面上的差异

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现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工业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二战以后开始发展的信息革命更是使信息化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五十多年来,信息化所赖以发展的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呈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这段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超过了此前人类创造的知识总和。

③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在发展模式上,工业化主要解决的是“需求导向”,信息化则是解决“脑的延伸”问题,一方面它解决“脑”不能解决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综合和智能化,以技术革命创造出新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供应导向”。“需求导向”和“供应导向”并举,是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④在发展动力上的差异

工业化的发展以资本为第一推动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显现出“资本导向”的特征,技术和劳动力是次要的因素。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以技术为主要动力,以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业的进步,而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成为次要因素,显现出“技术导向”的特征。

⑤在发展条件和手段上的差异

工业化的基础是农业化,信息化的基础是工业化。在手段上,工业化主要靠竞争来实

①席丹.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七大差异. 网络世界. https://www.doczj.com/doc/c714207633.html,/,2002-7-4

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5

现,而信息化除了竞争外,合作也上升为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工业化的观念是参与面越少越好;信息化的观念则是人人都是参与者。

⑥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

工业时代的经济管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物质的生产过程是流水线型的;二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是垂直型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过程是垂直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这种信息传递模式主要是受到传递手段的限制,而信息技术则为信息的多点同步传输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信息传输可以形成网络方式,那么建立在信息传输之上的管理模式也就相应地由垂直方式转移到更具活力、中间过程更少、成本更低的网络管理方式。

⑦在时空发展上的差异

时空差别是工业经济模式下的一个重要特点,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这里的许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电子商务的出现,不同的消费者可以同时取得第一手信息;由于网络的出现,一些季节性、临时性的经济活动成为永久性、常规性的活动,如“永不落幕的网上交易会”。空间问题上同样存在这样的改进,信息化的出现,使等距离经济成为可能。

(2)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

我国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在工业时代,现代化更多具有工业化或机械化的含义。基于信息时代的标准之上提出的现代化,则首先应当与信息化相关联①。现代化对信息化的本质要求有五点:一是要求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要求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三是要求信息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开发利用;四是要求经济和社会信息流通网络化;五是要求绝大多数企业实现信息化。信息化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2%,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因此,迅速推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是一个极为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世界信息化进程表明,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线性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忽视工业发展,片面发展信息化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有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新时期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思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信息社会,主要研究怎样以信息资源获取价值。信息和知识成为财富和力量,学会管理知识经济的智力财产和如何尽快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可以预见,在以产品品种和个性化需求为指标的信息社会里,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必将在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影响下发生革命性变革。从这一点可以断定,信息化必然成为推动工业化的有力武器。

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九五”期间信息产业市场增长速度超过30%,2000年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3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①邬焜. 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系统辨证学学报. https://www.doczj.com/doc/c714207633.html,/in f o/

理论篇

6

速度,产业规模比20世纪90年代初扩大了8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垄断现象仍然存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软件、集成电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较少;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缺乏,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程度低,中文信息内容亟待充实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还存在隐患;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仍不紧密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项主要战略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推动工业化的有力武器,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1.1.2 “政府先行,带动信息化发展”的方针

对于信息化,目前主要有三种提法:一是国民经济信息化;二是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三是国家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从经济基础的层面上考虑信息化问题,指的是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渐对经济增长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更多地关注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进展。经济信息化包括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高技术的产业化,社会信息化则主要指信息技术和装备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环保、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政治、军事、国防等领域里的应用以及在居民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国家信息化则突出了国家和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指的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国家信息化包含着四层含义:一是实现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信息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只有担当管理社会角色的政府部门才有足够的权威去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统一规划和指挥各部门信息化工程,清理调整不利于信息化的有关政策规定,明确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筛选,向企业和社会推荐管理软件及其典型应用企业,推动软件工程化及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这些重担需要且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以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一方面,我国信息化领导体制的加强,表明信息化是一项繁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层次,需要政府的推动。另一方面,从信息化成功的经验来看,信息化需要采取“一把手原则”,政府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以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尤其是把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此外,在我国最高领导层,集体决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策略和主要任务,标志着中国推进信息化的成熟思路和坚定信念,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些都表明

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7

了政府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所处的领导地位和所负的领导责任。

政府信息化是指政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大大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满足社会及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其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其信息和网络系统将成为未来政府的“神经系统”。政府治理的过程将成为信息处理过程。同时,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政府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既是信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供给方,也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需求部门;既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主要方面,又是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对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推动、引导和示范作用。只有公共信息开放,才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活跃信息市场,使信息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信息化奠定基础,带动整个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才能使公众广泛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尤其是信息自由权)和参政、议政权利,使公共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和法治化有望实现。

政府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而且能为信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电子商务由于大量克隆美国模式,表现为明显的“孤岛型”经济,“数字鸿沟”将网络经济与实物经济部门完全隔离,因而使国民经济缺乏前向与后向的关联。从实际结果来看,我国的电子商务既没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也没有引导家庭上网工程的发展。导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目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与现实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政府的参与和主导作用,使得电子商务几乎是在一种没有监管的环境中进行着各种传统条件下的经济交易,因为支付手段的落后以及社会信用问题的突出,使得网络交易几乎寸步难行。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没有政府信息化,就没有全面的企业信息化;没有电子政务,就没有真正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不仅为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而且也使政府成为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电子政务能拉动IT①行业需求,带来巨大商机。从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建设将成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延伸和加速,政府机构在与企业相关的运作和服务方面,也必定要实现数据交换和服务模式的对接。同时,政府还要担负起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责任,制订好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各种规范,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政府信息化向公众展示高新技术的应用,让社会更大程度享受到了信息网络的便利,这将有助于切实推进社会信息化过程。

“政府先行”有明确的任务指向,要求政府信息化建设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特别要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要从中央政府抓起。

①IT(Inf orm 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

理论篇

8

1.1.3 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府信息化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国家信息化先行建设的重点,是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要抓好电子政务,推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电子政务之所以被高度重视,是因为推行电子政务将促使各级政府带头整合当地的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网上中文信息资源,使之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信息化奠定基础。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使电子政务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电子政务的实现将产生强劲的示范作用,对国家信息化建设起着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国把电子政务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信息化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这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其直接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带动了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电子政务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其间接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行政事务处理的网络化,带动企业信息化以及家庭与社区的信息化,即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没有电子政务,就没有真正的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不仅为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而且也成为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和客户。例如,政府网上采购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复苏,政务信息公开将推进信息咨询与服务业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年增速突破了3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的年均增速近18个百分点,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成为我国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

众所周知,现有的政府组织形态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存在了200年以上。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管理正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政府的组织形态也有可能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减少管理的层次,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企业和民众建立直接的联系。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将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看做是对原有的政府形态进行改造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最终构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形态。电子政务的发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一方面,政府既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又是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因此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从而促进了全社会的进步。

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机遇。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治国所不可或缺的管理模式。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监管能力和为公众服务水平,而且对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信息产业的整体繁荣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据了解,未来5年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领域的投入将超过2000亿元,电子政务已经俨然成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将为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契机。因此,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从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世界各国政府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来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都是一项必要而迫切的重要任务。

第1章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9

电子政务并不是照搬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而是要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对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进行革新,切实实现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方面的转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成果不断地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这要求政府应积极地以电子政务建设手段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政府效能,主动适应加入WTO 后新要求的需要,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创造电子政务的体制条件,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使电子政务实施拥有前提与基础。可见,推进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中涵盖了四个要求,即电子政务的统一要求、信息流畅要求、资源共享要求和安全要求。具体讲就是将整个解决方案建构在统一的平台上——统一要求;建立城市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和上传下达,实现政府部门的快速响应——信息流畅要求;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原则,规范城市政府数据存储,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共享程度——资源共享要求;实现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和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统一认证授权,解决信息传输问题、网络环境下操作权限的认定与操作的不可否认、网络环境下共享与非共享信息的安全保密、部门之间统一的认证与信息安全——安全要求。

1.2 电子政务的理论价值①

推行电子政务旨在变革政府,使之更加以服务于公众为中心。在此过程中,技术的价值直接表现为手段和工具。但要想取得电子政务的最终成功,还必须转变政府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等,从而推动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政府模式的产生和建立。电子政务并非是信息技术与政务的简单组合,其发展的实质是对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其成功的运作必须以政府管理创新和组织再造为前提。电子政务的实施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它将引发行政价值观、行政环境、行政权力体系以及行政组织结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中,即表现在公共行政内涵的变化上。

1.2.1 电子政务对改善行政环境的价值

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讲,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民族等各方面的因素。由于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而其内部事务的管理只是为前者服务的,居于次要位置,因而,政府与社会企业等行政外部环境的关系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后,政府成为最大的应对者,面对WTO规则的公平竞争、自由贸易、透明度、国民待遇等原则的要求,政府以何种方式和面貌去迎接挑战,是行政环境与政府关系的又一新内容。

①张锐昕,乔立娜. 实施电子政务对我国公共行政发展的意义. 政治学论丛.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01

理论篇

10

综合来看,电子政务对行政环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政务的实施强化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

现代行政是一种服务型行政,而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并不是自身的单向性活动,它需要在与社会和公众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这不同于传统的权力行政,政府主要职能是运用权力从事社会管理活动,而忽视公众的需求和意愿。在现代行政中,尽管政府既是社会秩序的管理者,又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使得政府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可能发生错位的情况,但电子政务的运作模式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政府与公众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促使政府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政府通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平台公开政府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实现了行政管理的准确、快捷和互动。公众通过完整享有自身的知情权,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反馈到政府部门中,从而体现自己的政治参与权,这种政府与公众的良好互动是政府提供社会服务成败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2)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开放性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管理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以及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开放性是其本身的一个固有属性。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必将面临更为剧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进一步开放,而电子政务的实施从技术上提供了政府开放性扩大的可能性。首先是政务信息的开放,政府通过网站和政务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依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其次是政务活动的开放,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政府承担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方法等,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地接受政府的“一站式”全天候的服务,并对政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反馈。

(3)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一种好的政府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政府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应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政府,实施电子政务,为行政管理导入了全新的理念,将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政府的网上形象。它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增加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有利于行政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快捷、权威地发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政府的全面建设。

1.2.2 电子政务对变革行政价值观的价值

行政价值观作为政府对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存在着的理想状态的稳定信念,是整个行政系统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价值观体现了对行政行为的认同,决定了行政功能与内在构造。正如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所指出的那样: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

论电子政务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意义

浅论电子政务的发展 电子政务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模式,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国家治理结构转型、推进国家治理方式升级、推动国家治理环境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电子政务的信息整合、信息公开、信息多元供给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仍存在系统设计缺位、整合统筹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加快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政府服务供给渠道、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安全评估与管理,提升电子政务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最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智慧城市,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民政、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开办了网上专项审批、网上注册与年检、经营性网站备案核准、域名备案登记等业务。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也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和难得的机遇。目前,国内主要IT企业都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 二、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促进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牛鼻子”。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因此电子政务也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发展电子政务可有力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二)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助推器”。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有两项: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偏重第一项职能,而忽视了第二项职能,使服务变成了口号。发展电子政务,可有效地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更好地为百姓群众服务。 (三)电子政务是传递政令的“千里马”。长期以来,政府政令的传递速度慢,现实情况和问题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馈回来,应变能力较差。电子政务可通过网络传递,提高政令推行的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

电子政务实验心得

电子政务实验心得 通过短短一学期对电子政务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在实践学习中,我基本掌握了电子政务操作平台,在理论学习中,对各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了了解,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有了认知。 第一对“电子政务实践平台”的整体认识 我们选择的电子政务实践平台是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包括政府信息门户、政府办公系统、招标采购平台、公文传输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多套软件系统。 系统按照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政府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让学员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实践课程学习对电子政务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从而感受到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能够初步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奥派推出的电子政务教学软件旨在构建一个虚拟的各级政府机构的一个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交互与应用平台,通过营造一个真正快捷、共享、安全的政务工作环境,建立"一站式"的政务服务体系。 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系统的特点 一政府部门对外统一窗口提供各种职能服务;二政府对内可以提供适应各部门电子办公的接入系统;三民众可以在网站了解或办理部分或所有服务事项;四适用不同群体需要,全方位提供特定内容;五个性化设置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六个人用户注册得到统一用户码,作为办事的通用账号,可以登录查询整个办事流程,审批的进展状态和提醒通知公告服务。 第二对主要实验模块操作的理解 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包括政府信息门户、政府办公系统、招标采购平台、公文传输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一政府信息门户:政府信息门户分为前台与后台。二政府办公系统:政府办公系统包括系统管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公文流转、会议管理、工作流管理、信息中心、日程管理、工作计划、办公用品、车辆管理、档案管理。三招标采购平台:招标采购平台包括供应商、采购商、专家、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四行政审批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包括行政部门、企业或个人、政府部门、办事者。五公文传输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包括前台用户功能、后台管理功能。六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包括工作人员、资产管理员、领导。 第三通过实验有哪些收获: 一本课程追求全而务实,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了解了政府内部办公和为公众服务方面等的学习。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把政府搬进课堂,让学生模拟政府的内部办公流程和实际业务,从而真正地了解和领悟电子政务应用的重要性。三丰富电子政务的实践教学案例的内容,电子政务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我们学习电子政务时更加直观和易懂。

电子政务研究浅析(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电子政务浅析 姓名 学号 专业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现状 (2) 二、对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3) (一)对电子政务关注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3) (二)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落差比较大 (3) (三)基础条件落后,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4) 三、我国电子政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一)资金比较困难 (4) (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远未到位 (5)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 (5) 四、发展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相应对策 (5) (一)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 (5)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5) (三)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6) (四)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强政府统一规划 (6) (五)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战略 (6) 参考文献 (8)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已经从成熟的商务应用发展到公共行政管理应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建设入手来介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字: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相应对策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国内研究者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专业领域信息化、政府上网工程实施和全面电子政务建设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办公自动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政府办公使用计算机、传真、打印、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协助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第二阶段为专业领域信息化阶段,从1993年至1998年,此阶段是政府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而提出的计算机联网、应用工程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金字工程建设。起步于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现已发展到“12金”甚至更多,即金税、金财、金盾、金审、金贸、金农、金保等;第三阶段是政府上网工程阶段,从1999至2002年。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联合40多家部委办局发起召开的“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并把当年确定为“政府上网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截至2002年底,各级政府在gov. cn上注册的域名数量就达6686个,已经建成的琳琅满目的政府门户网站数量达4929个。国家各部、委、办、局以及地市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已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一些经济中心城市的政府网站已初具规模。第四阶段为全面建设和理性发展电子政务阶段,2002年底至今。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以中办发[2002]17号文件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对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等作出具体部署,我国电子政务开始以战略性的地位纳入政府行动计划,即全面建设电子政务阶段。2003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抓紧推行电子政务,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从2004年起,各级政府相继调整了电子政务发展策略,开始实施“冷”处理。中国电于政务建设在办公自动化和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己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入了统筹规划、整合创新、稳步推进的阶段。《200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报告》明确提出,2005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构建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现阶段中国电子政务的战略定位和在未来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央与地方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关系原则,理顺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在继续推进重点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管理体制,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等,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有关部门已经启动《电子政务法》的前期调研,《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报送国务院法制办。业内人士将2006称为“电子政务务实年”,至此,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也由此

电子政务中心工作总结

电子政务中心工作总结 篇一:XX电子政务工作总结 篇一:XX年电子政务工作总结 XX年电子政务工作总结 一、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电子政务外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局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把这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摆上单位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以落实各方面工作。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电子政务工作领导责任制。按照电子政务工作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局成立了电子政务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局属各单位和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由局办公室负责信息公开的具体事宜,并落实了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专人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网上填报工作。配备了3名专职的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制定了《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岗位管理工作,建立了电子政务

管理制度,层层落实了岗位责任制。 (三)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今年以来,我局在电子政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配合全市交通搞好电子政务的推广普及工作的同时,把维护好单位自身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日常运行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选派工作人员参加政务电子办统一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并随时抽查其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立足现状,夯实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在硬件上进行了完善和充实,配备了电子政务系统专用电脑,并在电子政务办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3g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内、外网建设。积极组织全局人员参加内网公文传输系统运行及接入电子政务外网,完成行政审批项目梳理并开展网上审批业务知识培训,大力倡导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各类报表文件,凡是有相关软件的,都全部用软件制作,无软件的也都全部纳入电脑制作和管理。 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维护工作,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我们在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更加注重网络安全工作,对内外网的硬件防火墙、网络牌杀毒软件、网络架构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电子政务年终工作总结

电子政务年终工作总结 电子政务年终工作总结一、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一年来,本人坚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办公室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和上级文件及领导讲话精神。学习自治区、地区电子政务平台应用等相关业务内容,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总的来讲,一年来本人自身素养、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有了较大的提高,为做好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恪尽职守认真作好本职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网站工作。 沙湾县政府是联系各单位、各部门以及乡镇(场)的信息桥梁。做好机房建设工作,本人积极参与网站机房建设及相应的软、硬件调试工作。其次,做好对我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公开信息的网上发布工作,及时对网站信息资源库进行了更新、维护,并对各部门提供的政务公开的信息进行加载。截止目前,网站共对外发布我县政治、经济、社会、文

化等多方面的公共信息 6874 余条,公开政府及政府办公室下发的文件 22 份,有效地向外界展示了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 二是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维护工作。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保障平台的正常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各单位解决网上办公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一年来,排除电子政务平台、打印机软、硬件故障下百余次,县直单位进行上门服务十余次,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各单位在平台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是做好电子政务平台应用的培训工作。 在今年 10 月份举办电子政务平台操作人员培训班中,我担任了平台应运讲解工作,积极撰写教案,进行集中授课,讲解电子政务平台收发文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另外,对各接入单位彩色双面激光打印机进行维护,出现故障,在第一时间将故障排除,为电子政务平台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对各接入单位的平台使用情况进行每天一统计,对每份文件收取情况作跟踪记录,对没有按时收文的单位专门电话询问具体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立足于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扩大对外形象推介和宣传力度,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专网建设,收到了良

浅谈电子政务

浅谈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又一次变革。 电子政务即是政务信息化,什么是政务呢,“政务”是指有关政治方面的事务,泛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在我国,“政务”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事务,包括政党、人大、政协、军队等系统所从事的行政管理任务; 狭义上的”政务”则专指政府部门所开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确切含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电子政务不同于电话、传真方式处理政府事务,必须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等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电子政务并不是政府信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政务活动中难以做到的信息实时共享和双向交流成为可能; 第三,电子政务绝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电子政务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和工作流程重组,改革和创新政务管理,改变政府职能和运作方式,重塑政府形象,使电子政务发挥出真正的优势。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成绩与问题 1、取得的成绩。我国电子政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

绩,主要表现在:政府信息化先行,带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对国家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总体架构基本形成; 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架构初步形成; 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建成; 基础信息库建立稳步推进; 特别是以“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大型项目为代表的阶段化建设,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共性的问题。目前,全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均没有实现按统一业务需求、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技术实现、统一测评规范来实现规划、设计、建设、应用与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我国电子政务共性问题为:单项规划好、整体规划差; 表面应用好、基础标准差; 纵向应用好、横向整合差; 独立应用好、一体应用差; 国外应用好、国产应用差; 非涉密应用好、涉密应用差。上述六项总体可以概扩为: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自主创新四方面的问题较多。 (二)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国内研究者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专业领域信息化、政府上网工程实施和全面电子政务建设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办公自动化阶段,从20世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成果典型案例 ——专业改革典型案例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改革背景 目前我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置尚无明确标准,本专业课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学科课程多,就业及工作的相关课程少,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没有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我校通过示范性学校建设要着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改革主要目标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设置的需求,专业设置标准及调整机制,专业设置管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可行实用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二.改革的保障条件与措施 我们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是首批国家建设示范性学校,有专项资金保障教学改革。成立以校领导牵头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示范专业项目建设工作组,明确各人员的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实行项目责任制。详细制定改革项目组织实施,定期召开项目会议,审查项目进度、资金落实使用情况等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项目组长:苑国旭 项目组成员:李宏业、王胜利、王福、王永明、张琛、郭长录、邵小龙、王长友、龚建平 三、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1.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企业实用有特色的项目充实到课程中。 3.建立专门化方向课程 从调研报告的分析可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急需的岗位有汽车维修机工、汽车维修电工、汽车维修坂金工、汽车维修漆工、整车与配件销售和汽车美容装潢工。每个岗位除共同的必须知识外,都有各自的专项技能和要求,因此,本次专业课程的第二个改革就是设置六个汽车运用与维修专门化方向,针对每个专门化岗位所需的专项技能设置必须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一年半时间内学完共用平台课程,然后按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分流进入到各专门化课程学习,最后完成学业对口进入到行业所需的岗位工作,基本实现订单式培养。 4.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 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学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用在实训室边教边练、边学边做的现场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合在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调研报告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调研报告(谢存亮) 二OO七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三十一日,应美国三立国际交流公司的邀请,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美国电子政务培训团一行15人赴美国进行了培训考察,我随团参加了此次培训。在美期间,培训团访问了美国弗吉尼亚州政府、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政府,与美国三立国际交流公司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对美方的考察与交流,我对美国电子政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就如何借鉴美国经验,利用电子政务手段促进我区政务服务工作有了初步认识。 一、美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情况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 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州人力资源部主任米歇尔女士的介绍,美国的电子政务主要是各级政府通过采用电子政务原则和管理信息技术中的成功案例所取得的成效,在保证安全性和隐私权的同时向公民和政府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他们认为,美国政府是世界上获取数据和信息最多的机构之一,也是信息技术系统的最大用户之一。美国政府应该在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方面成为世界上的领导者,在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取得成效方面实现最大的效益。推广电子政务的目的,应该旨在给纳税人和联邦雇员带来巨大的效益;政府部门和机构要在过去成功的基础上建立和推行新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更大程度的节约,更好地改进对客户的服务。 他们提出将致力于对客户的关注,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仅关注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他们主要从5个方面关注电子政务的成效:一是提高生产率;二是控制IT成本;三是贯彻2O02年的联邦电子政务法;四是加强网络空间的安全;五是建立有效的IT工作队伍。目前,美国已有8个部门和机构达到了电子政务评分卡的绿色等级。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创新者和使用者。因此,对电子政务提出了三个考核指标:一是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他们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二是对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三是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2、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电子政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整体安排和具体要求,全面贯彻电子政务“信息畅通、务求实效、服务工作、提高效能”的发展方针,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快捷、方便、有效服务,有利于畅通信息渠道。我镇分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管理员思想上也深刻认识,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务求实效。实行建设与应用并重,载体与效果并重,促进电子政务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有为、有序、有效开展,专门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安排,明确了一名副书记具体分管此项工作,对电子政务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并指定两名思想过硬、文字功底好、基本素质强的同志担任信息管理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从上至下,形成合力,切实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按区委、区政府相关文件规定,我镇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分管领导和信息管理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公文网上交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定期对网络硬、软件进行检测,确保机房网络设备无故障,服务器软件正常运行,通信渠道畅通。 2、及时排除网络系统、用户出现的故障,重要网络问题及时报告领导,并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 3、准确及时的接收电子公文,及时传阅并回收归档。对不能正常接收的电子公文,及时与发送单位联系查明原因。 4、发文时做到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发送,不随意乱发。 5、发现网上出现不良信息及时删除。 四、保证党政网安全保密 公文网上系统设有用户密码口令,并做到定期更换。按照要求执行绝密级公文和未明密级的涉密公文不得在网上交换;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保密机制;对公文网上交换各环节进行严格保密,没有向无关人员透露操作程序和提供电子印章等相关设备和软件;用于公文网上交换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指定了专人管理和维护,与国际互联网进行了隔离。 五、加强网络病毒防范。

电子政务及其发展的必然性

电子政务及其发展的必然性 摘要: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电子政务凭其先进性,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行政的高效、满足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改善政府工作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监督政府。要保证电子政务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致力于法律法规的健全、广泛的宣传以及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电子政务先进性意义必然性 前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39个发展中国家、23个发达国家)所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1] 1. 传统政务的特征: 传统政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 (2)信息沟通不畅。组织内部是相对封闭的,组织成员的自主性与互动性不强,信息得不到有效流动和传输。 (3)提供服务的被动性。传统政府组织高度集权,层级制、金字塔式结构使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政府在为公众服务方面处于被动的角色。 2. 电子政务的先进性 2.1 电子政务的特征

2020年电子政务工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电子政务工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心得体会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信息及通信网络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形成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实现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电子政务系统实质上是政府办公自动化在范围和功能方面的延伸,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它是面向社会的政府办公自动化。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公文的起草、审核、签署、发布以及收文办理等,都是在电子政务的操作平台中进行。这些在电子政务系统中运行的公文,是机关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所以必须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和管理。但由于这些公文是通过电子政务公文处理平台产生的,它的特点决定了其归档和管理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套用纸质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方法,而应将电子文件的管理功能嵌入电子政务系统之中,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等方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安全性。 传统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它们各自具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流程,两个管理流程执行各自主管机关制定的制度和标准,并且两个流程之间是通过文件实体的交接而衔接的。而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按照文件生成与运行规律,采取统一、严密的手段,高效地组织与管理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与传统文件和档案管理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通过对文件和档案管理流程的重组,达到两者在管理上的无缝化和

程序上的一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组织机构因素造成的两者在衔接上的真空地带和减少重复性作业。 一、电子档案管理的原则 1.1“前端控制”原则 1.2“全程管理”原则 根据电子文件的特点,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即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 电子文件全程管理原则具体应该体现在电子档案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确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执行等方面。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文件流程各阶段的管理和监控为例:设计的系统应对产生于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其应用系统上的电子文件进行统一的归口登记、分类、鉴定,同时监控和记录针对文件的一切操作,如文件的创立、登记、修改、审核、签署、分发等。而且,对文件进行的技术操作,包括操作平台的转换、存储位置的改变等都应该记录下来。因为这种管理和跟踪记录,对于证明和保证电子文件的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韩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

浅谈xx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 一、总述 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的因素越来越多,电子政务建设受到各国的重视,近20年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都成为了各国高度重视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对国家而言电子政务为其提供了一种以低廉的费用实现高速度、高透明度、高效率执政的有效手段,使政令可以更加畅通,使服务可以更加快速,使民主的政治方式得以更加完善的执行。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其中韩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迅速,在亚洲占据第一的地位,值得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研究借鉴。 韩国电子政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他们在电子政务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有益经验和其建设过程,对加速我国今后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上世纪90年代,通过实施“信息化促进及21世纪电子韩国发展计划”,韩国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起步。 2001年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关于建设基于知识的信息社会的韩国国家发展远景报告,与此同时,韩国成立由著名专家和政府高级首脑(政府重要部门的副部长级官员)组成的电子政务专门委员会,指导和规划韩国的电子政务建设。 韩国政府管理在电子政务项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益于政府上层对电子政务的支持,对电子政务规划清晰的责任界定和世界上最发达的通信网络结构。2008年8月,美国布朗(Brown)大学发布了最新《全球电子政务》年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在全球各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韩国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全球第一。美国和英国电子政务分别位于第4名和第5名。 二、xx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韩国政府将不断发展的IT行业视为知识经济时代在公共领域中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相信民众对IT技术掌握得越娴熟,他们在政治的参与度方面就越高,就越关注政府如何治理以及如何获得政府服务等问题。 虽然韩国政府是国内IT的主要消费者,但是它并不是最聪明的使用者。政府官员应对新问题的速度相对于技术发展的速度是远远不能企及的。然而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还是不断扩大电子政务的覆盖面,创新了应用,创建了一系列电子政务方面的“centers of excellence”,公共管理部门从中获益良多。正是这种管理电子政府的结构化方法,使韩国的政府管理成为地区、乃至全球IT技术运用的领先者。 1、国家骨干网建设 韩国电子政务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起步,在国家的骨干网建设计划下,韩国的网络系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1、第一次国家骨干网建设 从1987年开始,韩国政府选择了国防、行政、金融、教育、公安、研究,五大重点领域,以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打造信息产业发展基础为目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家骨干网建设。在五大重点领域中确定了居民、房地产、雇佣、通关、汽车和经济统计这6大业务优先开展服务,到1991年底五大重点领域中的六大优先业务已经都实现了在线服务。 1. 2、第二次国家骨干网建设 1992年起,韩国开展了第二次国家骨干网的建设。二期建设把行政计算机网络化项目分为需要优先开展和需要重点支援两项工作,并把邮电局综合服务、气象信息管理、海上货物管理、知产权信息管理等项目定定为先开展的工

关于电子政务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电子政务管理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电子政务的使用情况 调查时间:2014年3月10日至2014年4月20日 调查地点: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调查对象: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电子政务 根据塔城电大和布克赛尔分校的毕业实践安排,我于2014年3月-4月在和布克赛尔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对电子政务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了解和布克赛尔县的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情况,并且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为进一步规范政府网站做铺垫,符合人民的心意,让更多的公民对我县的政策有知情权、参与权等,使政府网站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概述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方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高效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电子政务的建立将使政府社会服务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也使政府敏感信息暴露在无孔不入的网络威胁面前。由于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上有相当多的政府公文在流转,其中不乏重要信息,内部网络上有着大量高度机密的数据和信息,直接涉及政府的核心政务,它关系到政府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有的甚至涉及国家安全。因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是电子政务的职能与优势得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如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电子政务的便利与效率无从保证,更会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威胁。 二、调查内容与过程 我县电子政务于2009年3月正式启用,电子政务的启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和管理以及为民服务等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所调查的内容就是:对于这样一件“新生事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例如涉及安全问题时怎样解决、在操作中会出现哪些问题等。 通过了解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掌握基本操作,仔细调查,列举利弊,发现问题,得出调查结果。 三、电子政务的优点 (一)、政府网站在主动公开基本信息方面做得较好,政府网站都能主动公开领导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导读:本文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情况 2008年5月,我县遵循"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原则,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平台,该系统基于J2EE构架设计,提供目录管理、信息管理、模板样式管理、维护体系管理、依申请公开办理等公开流程所需的各项功能,系统网站平台包括信息查询、公开指南和目录、公开制度规定、最新发布公开信息、政府信息公开、千件实事网上办、依申请公开、问题解答、热点信息、统计排行等15个栏目。2010年8月,我县完成"中国·**"网站群的建设,建成电子政务版、电子商务版、远程教育版、红色旅游版四个主网站和22个乡镇、县直单位共84个子网站,同时,按照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要求,对原有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进行补充完善,保证公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进一步梳理所掌握的政府信息,及时发布,并在"中国·**"网站电子政务版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专门展示网页,目前已累计主动公开信息13162条,依申请公开125条,其中,有效申请95件,无效申请30件。 二、建议 1、目前,我县没有专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原政府信息公**

台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要求,而"中国·**"网站没有专门开发建设电子政务公**台,政府信息公开展示网页信息需从**台采用人工办法进行复制后在"中国·**"网站政府信息公**台网站上发布,造成信息公开滞后,部门发布信息平台多而杂,公众查询信息不便。为此,建议在"中国·**"网站建设专门的电子政务公**台。 2、目前,我县信息公开办挂靠在政府办公室,担负着指导、检查各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职责和依申请公开信息的答复处理,同时还要负责县政府办公室的具体信息公开工作,工作量很大。而政府办公室本身人员紧缺,所以建议上级明确要求县级核定县信息公开办1-2个编制,便于下级更好地开展工作。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论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doc

论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论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写作提纲 绪论: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和关系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而电子政务是将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之上,是实施政府改造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切人点.因此,从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人手,提出构建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对于发展电子政务,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制型政府而言的,它以一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为价值取向,取代了传统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价值观,从而成为与传统政府截然不同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 本论: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 (二)依法行政 (三)注重服务 (四)政务公开 电子政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促进作用 (一)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 (二)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 (三)电子政务能够有效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 (四)电子政务促进公务员管理理念的更新 结论:

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 (一)转变传统行政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二)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三)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加强政府责任与监量机制 (四)建设以人为本的政府网站,积极消除数字鸿沟 (五)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 (六)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与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论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内容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电子政 务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有效推进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曲须厘清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明确电子政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促进作用,认清当前电子政务环境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转变传统行政观念,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建设以人为本的政府网站,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与公共服务理论研究等方面入手,综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而电子政务是将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之上,是实施政府改造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切人点.因此,从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人手,提出构建基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对于发展电子政务,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制型政府而言的,它以一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为价值取向,取代了传统的“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的价值观,从而成为与传统政府截然不同的现代政府管理模式。或者说,服务型政府是以表达和体现公众意志为根本,以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诚信守责为基本施政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目的,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将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发展的方向。电子政务是以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为公民、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为宗旨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的建设为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特质设备与技术支撑,它使政府由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成为必然。因此,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驱动力。在2008年7月召开的“数字长江万里行”武汉论坛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指出:“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了政府转型.这一转型反过来促进了电子政务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重点发展。电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心得

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心得 我国20多年电子政务建设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如何全面认识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工作、建设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工作重点,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实践经验,笔者画出新一代电子政务总体架构图。这张图与传统的IT界总体架构图本质区别在于: 本图描述的是电子政务工程从宏观的角度需解决的需求、建设目标与项目重点实现的内容; 而后者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描述技术架构。 梳理三类需求 电子政务的需求从总体上可简单分为以下三类。 1. 办公与业务类需求 机关工作高度概况就是“办公”两个字,可分为政务共性基础办公,即每个部委都有的办文、办案、办会、督查、档案、领导活动、保密与管理等,这一类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可以移到外网向公众发布或与公众互动办公; 政务个性职能业务办公,即各部委办局所分管的、其他部委不承担的职能业务工作,由其衍生出政府部门间的协内办公与公共应急系统; 共性行政事务管理办公,即机关内部的人事、党务、财务、资产、图书、保卫与后勤服务等。后二类的信息延伸

又转入第一类系统作为共性办公信息资源,如形成请示、报告、文件、档案和统计数据等。三者间的关系见图2。 上述三类办公系统共性特点是根据传统的工作对象与内容,即信息资源对象与内容,设计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信息系统。因此,就需对传统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纳、分类,提炼出即符合传统工作方式又符合计算机系统特点的新信息资源分类体系,该体系又可具体分“办公与业务信息资源”、“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和“系统支撑信息资源”(详细内容见后续文章)。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要解决好这三类信息如何统一规划、统一分类、统一应用、统一存储、统一管理与按统一权限控制、安全可靠地共享的问题。 2. 技术实现类需求 3. 管理工作类需求 综合管理需求: 主要包括各级别领导、各部门传统的管理工作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辅助实现。信息系统辅助实现管理的特点表现为统一的、可按管理者的要求强制执行。 新定各类标准与规章制度需求: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上述“办公业务、综合管理、安全保密与技术实现”四大类需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应用、统一管理。 扶持自主创新需求: 扶持民族IT企业是从根本上解决

浅谈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公开与安全的关系

浅谈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公开与安全的关系 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应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全观,要体现出执政为民的宗,提高政府各项工作的效率,真正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所以处理好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安全是发展我国电子政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标签: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为政府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的主要行政手段。电子政务的迅捷性、开放性特点要求必须正确把握信息公开与安全的关系,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政务公开。 一、坚持最大公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是: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的政府信息不能公开外,其它都应该公开。从这一原则可以看出,政务公开已经被法制化了,它不再受政府部门的主观愿望所左右,而应该按法律要求来做。政务安全是政务公开的保障,没有安全,政务公开就没有保障,而只讲安全,就会影响政务公开的有效性。国家保密局的一份调研材料显示:当前,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公开范围过窄而保密范围偏宽。出现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一方面,许多政府公务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观念的支配下,往往以安全为借口,压缩公开范围;另一方面,群众对政务公开的诉求并不强烈,更不愿为此与政府计较。这种政务公开虽然“安全”,但对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没益处。因此,在对待电子政务安全问题时,既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足够”的安全,又要坚持“适度”的安全,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公务人员绝不能以安全问题为借口,缩小公开范围,延缓公开时间。要自觉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全观,切实体现出执政为民的宗旨,提高政府各项工作效率,真正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在保证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搞好政务公开。要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点对本届政府以来的政府信息,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进行全面清理,依据国家保密法,科学地界定公开和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二、严格设定秘密等级 秘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过去是秘密,现在可能就不是;现在是秘密,将来可能不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政府包揽一切,加上民主制度不健全,许多信息都纳入到保密范围,到处都是秘密。秘密过多或密级定得不准确,既造成了“泄密事件”增多,也破坏了人民群的众知情和参与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制度地完善,政府政务越来越公开、透明,“秘密”少了,保密工作也好做了。但“保密观念”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有的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不是秘密的硬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