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一前322),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亦是西方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将当时的主要艺术样式都定义为摹仿:“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颁及大部分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将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种艺术样式都理解为摹仿是古希腊人的集体见解,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就将悲剧家和诗人称为摹仿者——对于摹仿品的摹仿,并认为这种对摹仿品(现实世界)的摹仿不能认识理念界(万物之原型),因而“摹仿只是一种玩艺儿,不是什么正经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他们的老师有所不同:他认为摹仿恰恰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戏剧作为摹仿的高级形式更有陶冶情操的功能。戏剧之为戏剧在于摹仿方式的特性:“这些作品所以称为drama ,就是借人物的动作来摹仿。”戏剧作为“动作的艺术”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摹仿:此乃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得出的重要定义。“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主张

(一)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说,“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12](413)

第一个阶段为0-7岁(体格训练)

第二个阶段为7-14岁(道德教育)

第三个阶段为14-21岁(理性教育)

(二)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与教育的年龄分期相一致,亚里士多德主张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婴幼儿阶段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他说:“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13]

亚里士多德主张父母使孩子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他强调婴儿的饮食无疑含乳成分最多的为好,而含酒精的则越少越好。婴幼儿的体育活动也很重要,承认可以协助他们做一些适合于婴幼儿的动作进行活动。他主张对幼儿进行忍受寒冷的锻炼,其理由是:这样做,有助于儿童的健康,并能使他们坚强,适于兵役。他同时指出,幼儿的锻炼要“适其量”,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防止他们过度疲劳。从出生到五岁这一阶段,亚里士多德反对儿童进行课业学习或强迫的劳作,以便面对他们的身心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他又认为,应使儿童有充足的活动,以免肢体不灵。他认为,可以用游戏这种娱乐方式,因为“儿童游戏既不流域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萎靡的情调”。[14]

关于儿童5-7岁阶段的教育,按亚里士多的意见,应以良好习惯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为达到这一要求,就要防止不良恶习对儿童的影响。他指出:儿童在这一时期最容易受到熏染,“任何卑鄙的见闻都可能养成不良的恶习。所以,立法家的首要责任应当在全邦杜绝一切秽亵的语言。”[15]同时还应杜绝诙谐的图画展览和戏剧表演,务必使儿童“隔离于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和过度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濡目染。”[16]他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三个因素:一是天性;二是习惯;三是理智。其中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就是在日常言行活动中,让他们最先遇到美好的东西,经常接触好人好事,并让他们身体力行,反复练习。久而久之,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自然形成。

7-14岁是少年儿童教育阶段。这是一个学习、受教育的最关键时期,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为使动物灵魂得到良好发展,所以,这一时期要把情感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要求提、德、智、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更要求接受良好的文雅教育,为将来过好理性生活、获得理智的闲暇享受做准备。

他指出“……无须把一切实用的科目全部吸纳。业务应该分为适宜于和不适宜于自由人操作的两类;授给儿童的实用知识就应该以这个分类为依据,勿形成‘工匠(卑陋)的’习性。”[17]他指出,“那些有害于人们身体的工艺或技术,以及一切受人雇用、赚取金钱,劳瘁并堕坏意志的活计” [18]都是“卑陋的”,因而是儿童所不应学习的。“……音乐教育的确适合于少年们的真趣,当年龄幼小时,儿童们都不愿接受辛酸而引不起快乐的事物,至于音乐则在基本上就内涵甜蜜而怡悦的性质。又,音乐的曲调和韵律令人愉悦,而且渗透灵魂;所以许多思想家把灵魂结合于乐调:有些人就只说灵魂本是一只乐调,另一些人则认为灵魂内含有乐调的质素。”[19]“我们所定的课程固然不该仅仅是少年粗识某些动物和几乎所有奴隶以及小儿都能领会的普通音乐为限,却也只须达到对高尚的歌词和韵律能够欣赏的程度为止。”[20]“凡授予学生们的乐器应当是对于音乐方面以及其他学术方面能够助长聪明、增进理解的乐器”。音乐教育应符合三个标准,即“中庸标准、可能标准和适当标准。”[21] 14-21岁的青年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就是发展理性,发展智慧。因而必须把哲学放在首要位置。为了配合哲学的学习,必须开设一些基础的课程。由于资料的缺失,具体的课程我们已无从知道了。但考虑到当时的学科发展情况,这些基础性学科中,向数学、物力自然、天文,音乐理论是有可能包括进去的。

(三)关注胎教

亚里士多德从他的灵魂学说出发,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而非理性灵魂中的植物部分(植物灵魂),专管人的生理机能,负责身体的营养、发展和生长等方面的事项。而身体的生理机能,在生命最初时期,就已经开始。他首先强调孕妇的保健问题。他说:“孕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进行经常的操练,摄受富于滋养的饮食……孕妇每日需到专司育儿的女神坛庙进香一次,养成他们经常运动的习惯。……孕妇应避免劳神酷似,保持安静的情绪。”[22]当然,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指出,例如他认为最合适的结婚年龄为女性18岁,男性37岁,而男女之力旺盛之年均在50岁。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四)提倡优生优育

亚里士多德还从生物学、解剖学、医学的观点出发,讨论了优生优育的问题。他认为,父母的体质对于子女将来的体格的影响至为重要。那么,“何种体制的人对于其子女的体格最为有益呢?”[23]那些受过“是个人无关四肢都能得到平衡发展” [24]的“普遍操练”的人,他们的体质才是最优良的,他们的体质对其子女体格的影响因而是最为有益的。接着要注意的便是有关婚姻的问题——公民们应在什么年龄结婚和什么样的人宜于结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他认为,立法者应考虑到男女双方及其寿命之长度、它们的生殖力可能在何时终止以及双方体力的悬殊。即便如此,还有一个父母生育时期的最佳选择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太年老的人和太年轻的人所生的儿童身心都会有缺陷,因此,最适宜结婚的年龄应当是智力旺盛之年。

四、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分析和评价

关于“自然”,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但透过他的著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理解:所谓自然,一是指客观自然界本身万事万物的从生到死的历程,运用到教育上,也就是指人的身体发育的过程,二是指主观自然即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要效法自然”乃是指教育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不要超过或滞后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相对于柏拉图的培养“哲学王”的漫长学制,亚里士多德的三级学制比较合理,与今天的学制差不多,且在年龄划分上也比较合理。亚里士多德的课程思想也来源于苏格拉底和柏

拉图,在其基础上吸取了精华,提出了比较合理的主张,重视体、德、智、美的培育,并结合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顺序,在不同的阶段施以相应的教育,这体现了历史的继承性;同时,他关注胎教,提出了优生优育的思想,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品格使得他超越了前哲,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体现出了历史的创造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土多德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开山之祖。他首次提出教育应“效法自然”的原理,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由于这一原理的提出及其运用,亚里土多德便把教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所提出的关于人的灵魂三部分自然发展的思想,奠定了其关于依据年龄分期实施教学的认识论基础,这既是一个教学适应自然的良好开端,也是把教学理论建立在人类自身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之上的初步尝试。当然,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但瑕不掩玉,这是时代和他个人主观的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的。自此以后历代的教育思想家虽对教育适应自然的认识理解和阐释的角度并不一致,但总体而言,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依据生理学、心理学的成果加以发展,形成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的两种类型:客观自然主义和主观自然主义,然后经过现代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的推动,一直延续到今天,构成了西方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今天建构主义思潮风靡一时,可以说,建构主义是自然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法则就是办事的根本原则,由此而主张一切顺乎自然;战国时期儒家的子思(孔鉼 )、孟子(柯),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我认为,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是相通的,如出一辙。

可悲的是,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因站在成人的立场看待、对待儿童而导致拔苗助长或压抑儿童个性的事情时常发生,有的甚至还酿成悲剧,这是违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初衷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早已发出“救救孩子”的疾呼,那个时代是“吃人”的社会。时至今日,国力昌盛,可我们仍禁不住再次呼喊:“救救孩子!”这是我们教育界人士反思的时候了。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教学内容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 仿说

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 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 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非常受人关注的哲学家,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出身于古希腊北方的斯达奇拉,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他第一个以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并把混沌一团的科学分门别类。他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公理化体系的理想。他的形而上学使他荣膺“哲学家之王”的称号!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规定了“哲学”,也就是自称为“第一哲学”。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一种科学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存在,是存在本身。而一切存在的中心点就是‘本体’”。在同书中他还指出,哲学的对象是“可以分离的本体”。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神学”,神学不但是首要的还是普遍的。 总体来看,他的意思是说哲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为其他科学作为起点的最终本体,是汇集任何经验科学的全部。亚里士多德把哲学分为理论.实践.创造三部分,是因为各部分目的不同。广义上说,一切学问都离不开知识。然而狭义上说,理论部分目的在认识,以纯粹的知识为对象:实践部分目的

在动作,以人类的行为为对象:创造部分目的在造作,以有用或者美学的作品为对象。实践部分是伦理学与政治学的范围,创造部分是艺术的范围;两个范围却有相同之处,同处在于对象能变,人的行为能变,物方面的作品也能变。他认为人性本有理性部分与非理性部分。理性部分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与不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二)与变的事物发生关系者。外在的世界既有不同的对象,内在的人性便也有不同的部分与之相应;知识之所以可能,只因人性中有与外界对象相应的部分。实践部分有伦理学与政治学,其实伦理学也是政治学的一部分。他的政治学分为论个人行为的和论国家行为的,前者是真正的伦理学,后者是通常所谓的政治学,他还把经济,战术,修辞等认为是政治学的附庸。 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导师,他与这个称号无疑是相对称的。诚如他的学派――逍遥学派的名称所表明的那样,他徘徊在古希腊的文化史中,游荡在天.地.人三界的广漠的知识领域中,攥写了百余部大著。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非常重要的。最早便起源于早期欧洲文艺领域,即是所谓的“自然学派”、“心理学派”和“历史学派”,这些都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术作为他们学派的理论来源。他不仅在一方面阐述古希腊文化的最高理论,而且咋另外一方面建立起规范的理论知识。给西方文学方面有

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

第三讲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知识渊博、著述丰厚。他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生物、物理、心理等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学》《修辞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 《诗学》第一章:?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1、摹仿对象 ?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 ?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性格几乎脱不出这些特性,人的性格因善与恶相区别),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是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正如画家所做的那样:珀鲁格诺托斯描绘的人物比一般人好,泡宋的人物比一般人差,而狄俄努西俄斯的人物则形同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否弃了传统的摹仿自然(现实)的那种含混的表达,另一方面肯定了艺术摹仿对象的真实性,将艺术的摹仿引向与社会人生的关联上,更为关注的是艺术中所展现的现实的人的性格、情感、命运、遭际与行动,从而赋予艺术摹仿以更为深刻的人学韵味。 2、摹仿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他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 摹仿对象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艺术家所采取的摹仿方式的不同,即摹仿方式(摹仿的原则)完全是由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面对三种事件,艺术家可以采取三种摹仿方式: 第一种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去摹仿; 第二种按照人们所说的或以为的样子去摹仿; 第三种是应该有的事,这类事不仅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而且是可能发生的。 三种?摹仿方式? ,大约可以分别对应于注重现实性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注重可能性、理想性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优.选)

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说 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在西方文论史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文学艺术的开山纲领。模仿不仅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关于艺术的定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根据布洛克的研究,模仿这个概念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支配着西方的艺术哲学,同时也支配着艺术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模仿说的源流 在欧洲文论史上,最早表述文学与世界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摹仿说”了,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观念,“艺术乃是自然之摹仿”竟然雄霸西方文论史两千年之久。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不是“摹仿说”的首创者。但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却是古希腊哲人兼诗论家德谟克利特,他在论艺术起源时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里的摹仿主要是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不仅没有涉及语言的艺术,而且就连摹仿对象也还没有转移到人类生活的领域。他认为,人的生活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动物的活动:蜘蛛是织女和修补匠的老师,而歌唱是对鸟鸣的摹仿。 不难看出,“摹仿”是一个影响过古代学人思考的重要概念,至于它的不衰的诱惑力,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蜂窝式房居和美制隼式战斗机看出来。以“理念说”为思想底蕴,柏拉图重点阐发和补充了“摹仿说”中所包涵的思想深义。摹仿者,在他那里就被叫做“外形制造者”,这些人就好似拿了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映照出太阳、星星、大地、动物、植物和自己以及无生命物。按照他的哲学观念,惟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而摹仿自然的艺术则是得到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是微不足道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而后两种世界都是感性的,都不能独立存在,惟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柏拉图以神造的床指称为理式,以木匠造的床指称理式的摹本,以画家画的床指称理式的“摹本的摹本”或“他们的产品与真理隔着两层”。 二、柏拉图的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名言名句大全摘抄

亚里士多德哲学名言名句大全摘抄亚里士多德哲学名言名句大全摘抄 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 所谓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 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语言形成的。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一个纵情恣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木不仁的人。 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即使上帝也无法改变过去。 天才必然和疯子结成亲密的联盟。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 德能够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领悟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户外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能够产生增进持续体力和健康。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 (古希腊)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一个人应对正当之事物,从正当的时机,而且在这种相应条件下感到自信,他就是一个勇敢的人。 邪恶事件起因于邪恶。 天才必然和疯子结成亲密的联盟。 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 吠犬之用,胜于睡狮。

亚里士多德简介(精华版)

《亚里士多德简介》 亚里士多德简介(一):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 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简介(二): 亚里士多德简介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必须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透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 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靠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但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理解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构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带给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到达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带给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到达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先设计的目的,即 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简介(三): 亚里士多德简介 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2008年10月 总第175期第10期学术交流 AcademicExchange Oct.,2008 SerialNo.175No.10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陆杰荣1,牛小侠1’2 (I.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 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 作用。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 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 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 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 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 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 性基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本原;质料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8)10—0001—04 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探求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相互之间联系的根源,即万事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史上,“始基”从“无定形”的水、气、“无限”等到“有定性”的火的逻格斯的“尺度”,这些始基都带有经验世界的因素,所以,巴门尼德把带有物质因素的始基的观点称为“意见”,谈不上真理。并对上述观点进行抽象,得出了“存在”概念。这种存在是“抽象的存在”,从具体的意义讲是一种“无”。正如黑格尔所说“当我们说‘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说到具体事物,因为‘存在’只是一纯全抽象的东西。”…所以,这种“存在”比起“非存在”来并不更多些。柏拉图在巴门尼德思想的基础上以及为克服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共相”即理念以及“分离说”和“模仿说”。但柏拉图根本没有摆脱“共相”的抽象性和自在性。“共相就其为共相而言,还没有实在性;实现的活动还没有被设定,自在的东西只是惰性的东西。”【21针对上述哲学家思想面临的困境,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的概念力图克服传统哲学的困境。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实体”的规定及其种类的时候,系统地阐述了“实体”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实体”学说所蕴涵的哲学普遍性价值及其人性的本体论依据。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 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是未分化的,总体的,即是“一揽子”式的思维方式,从实质而言,由于当时人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人物同源的异同的理解并未进行分化。事实上,当时只要能够找到人与物产生的同源性“始基”,也就能解释人性与物性的齐一性的规定,所以古代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着“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的“本原”。寻找“本原”的思想在古代哲学家心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使命,寻找的结果有二:一是“本原”具有自然属性。二是“本原”具有超自 [收稿日期】2008一06一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的演进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定位”(07BZX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陆杰荣(1957一),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外国哲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N J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前言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全面审视前人的哲学史家,由此保存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很多宝贵资料。但他为了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大量裁剪,故意“误读”甚至“曲解”。最终,亚里士多德开创了西方思想的新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世哲学的基本走向。西方哲学不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而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余绪。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哲学观 一、亚里士多德的地位 在西方,哲学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泰利士时代就产生了。但对哲学本身进行系统阐述是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哲学观,这对于我们学习与思考现今各类名目的哲学学说,有着正本清源的意义。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 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第一哲学(神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相,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 (二)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哲学的目的阐述 什么是哲学? 人类为什么研究哲学? 这是无论何种哲学观都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亚里士多德首先考虑的问题。 哲学在于探索智慧,但智慧是什么? 人类怎样求得智慧? 对智慧的认识决定着对哲学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我们所探求的是这种科学,就要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关于什么原因、什么本原的科学才是智慧。如若有人接受我们对智慧所作的判断,事情也许会由此变得更明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论文 题目: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姓名:郭瑞芳 专业:美学 学号:2090302036

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真理观浅析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真理,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关于真理问题,亚里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出发看待真理的性质,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他的符合论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局限,后人也在对他的不断批评和继承中对真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符合论真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 一、亚里士多德真理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也是他不懈追求真理的最嘹亮的口号。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符合论的真理观,是最早从符合论的立场看待真理问题的。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①……“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就是假。凡以是为是,以假为假,就是真。”②根据他的理解可以看出,符合论在其最初的意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想和实在之间的契合关系。命题或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的描写或陈述。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对象符合。真理就是命题与相关的事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的符合关系。或者像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的通常定义是真理是观念和对象的符合”。③ 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其实就是:主体观念和观照对象的契合即为真理,而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内容其实是更加丰富的,他的真之符合论思想主要是以下两点。 首先,他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他反对“天赋观念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这些客观对象就没有认识,而没有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该对象却可以很好地存在。认识上的真与假,由客观对象所决定的,其标准在于我们的认识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3页 ②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46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301页

亚里士多德简介

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生于卡尔基狄克半岛的斯塔吉罗斯城,父亲是著名的医生,受到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器重。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感到兴趣,可能受他父亲影响。他17岁时到雅典作柏拉图的弟子,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从事学术研究,这里当时是研究柏拉图哲学的一个中心。公元前343、342年间,应马其顿王腓力邀请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师傅,主要讲授荷马史诗和悲剧。公元前335年腓力死后,他回到雅典,创办一所学院,收集了不少抄本、地图和其他科学研究资料。在他的领导下,编成许多有关动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形而上学、数学等方面的著作。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出现反对马其顿统治的运动,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卡尔基斯,次年病死。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传世的有《诗学》和《修辞学》。《诗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论喜剧的部分已失传。《诗学》针对柏拉图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就文艺理论上两大根本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第一个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式(一译“理念”,本义是“原型”)世界的摹本,而艺术作品则是摹本的摹本。这样柏拉图就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否定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所摹仿的对象是“人的行动、生活”,他这样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第二个问题是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柏拉图把感情当作人性中的卑劣部分,他攻击诗人逢迎人心的非理性部分,损害了理性,使人失去对感情的控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情是人所不可少的,是对人有益的。他说,悲剧的功用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感情,使这种感情得到宣泄(或净化),这样,人的心理就恢复了健康。另一种解释是,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也就是说,使怜悯与恐惧保持适当的强度,借此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对社会道德可以起良好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摹仿自然。他所说的摹仿是再现和重新创造的意思。他认为诗人应创造合乎或然律或必然律的情节,反映现实中本质的、普遍的东西。所以艺术应该比普通的现实更高,诗也比历史更高。这种摹仿既然要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艺术可以帮助人更好地认识客观现实。这个看法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对于摹仿自然的作品总会感到快感,悲剧能给人以快感,情节的安排、色彩、文字、音乐的美都能给人以快感,他这样肯定了艺术的价值。亚里士多德把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作一种理性活动,而不归功于灵感。他所要求于诗人的是清醒的头脑。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艺术的组成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思想(指思考力)、形象(指面具和服装)和歌曲。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所谓情节,指事件的安排。他强调文艺作品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情节要有一定的安排,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且要完整,就是说要有头,有身,有尾。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是可有可无的,变动它并不引起显著差异,那它就不

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对其物理学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对其物理学的贡献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对其物理学的贡献,他初步提出以物质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及物质本原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重视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察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研究和讨论等等。同是他也犯了很多错误,成为以后物理学发展的障碍。 关键字: 自然哲学运动空间时间速度 正文: 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他涉足的领域之广为人所惊叹,从伦理、心理、政治到美学,都遍布他的足迹,留下多本著作《行而上学》、《政治学》、《动物志》、《诗学》、《雅典政治》、《物理学》等等,其中与物理学关系较多的有《物理学》《天论》《起源与衰灭》《气象学》。他最杰出的成就是政治和生物领域,人们往往忽略他对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提到亚里士多德人们往往嗤之以鼻,认为除了哲学史家,阅读亚里士多德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甚至说:“如果有人发怀古之幽情,去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即使学业有成,人们或许称他为科学家,却绝对成不了物理学家。” 不同的人,自然可以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可是任何人对一件事的看法总不可能是绝对的。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是“physica”,是他从希腊语physis一词推演而来的,physis 的本意是自然,本性。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物理学并不是在现代意义上与化学并列的一门具体科学,而是以整个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physis”或事物的本性是该事物具备了它自身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因。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自然描写者,他忠于经验,忠于事实,海德格尔用三句话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然后死去。”亚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艺术就是模仿,每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艺术就是模仿,每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 (1)亚里士多德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2)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模仿”植根于人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肯定“模仿说”的。他把诗和艺术的起源归结为“模仿”,而这种“模仿”的行为正是根植于人的天性之中。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段话: 诗一般来说似乎是有两个起因,各各深藏于我们的天性。首先,人类从孩提时代就具有模仿的本能,他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他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通过模仿他得到了最初的知识。其次同样普遍的,是模仿的作品中我们感到的快感。经验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有些东西本身看上去给人痛感,栩栩如生再现出来以后,我们却乐于观看:诸如最可鄙动物的形状和尸体。究其原因依然是快乐莫过于求知,不仅哲学家是这样,一般人亦然,虽然他们的求知能力有限。 很多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论著都会引用到这段话,但很少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而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这个角度来对它重新进行讨论和解读:首先,它涉及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人是两足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亚里土多德对于人曾有过许多的定义,但在这里,似乎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新的定义,人是能够模仿并且最善于模仿的动物。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来源于模仿,通过模仿,人类得到了最初的知识。再次,人之所以热爱模仿,是因为他可以从模仿中得到快感。现实中让人恶心甚至有痛感的事物,被模仿以后,却能够让人们在认知这事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人人皆有的,虽然哲学家的能力往往更加高超。这实际还是昭示了人类求知的本能,并且这种本能最初是通过模仿来体现的。诗和艺术的模仿能够使人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也就意味着接近真理,获得知识的过程也给人以愉快感。 甚至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推论,亚里士多德在此乐观地暗示了,模仿出于人的本能,诗和艺术就是模仿,因而人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而模仿天然地给予人以快感也昭示了诗和艺术与生俱来的魅力所在。亚里士多德也正是站在人性的角度,给予了“模仿说”积极的肯定。 参考资料:《西方古典美学与文论选讲》,朱立元、张德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述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 1、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 2、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和理智、自然与超自然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 【不同点】 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背景不同。 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的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通常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一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中取中道。 2、旨趣不同。 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恒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 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 3、基本思路不同。 ①两人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 柏拉图: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存在”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 1)其提倡的形而上学却专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存在”归结为实体,导致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遍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 2)但他又设定了一个纯形式,这是向理念论的妥协。 ②他与柏拉图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 柏拉图:用“分有”、“摹仿”等来解释 亚里士多德:解释原则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 ③此外,理念论和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 柏拉图: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真善美的统一。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其中。 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了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真为主导,善和美为侧翼的科学传统。 4、知识论不同。 柏拉图: 1)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不能脱离情感。 2)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理式看成宇宙的原型而客观事物只是理式的摹仿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这些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亚里士多德也反对柏拉图说的不知道宇宙的本质,就无从知道事物的本质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感觉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否定感觉,就无从知道世界。而且感觉、表象和概念都是从实物中派生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还反对柏拉图所主张的,认为情感是理性的对立物,情感会戕害理性的说法,相反,他认为情感并不一定和理性对立,适度的快感的满足反而会使人的品质有所提高。亚里士多德又反对柏拉图说的,人们借思维的反省,回忆到灵魂在理念世界中的经历才能认识真理。相反,他认为世界是在永恒的变动当中,但它是可以认识的,有规律可循的,现象中就包涵着本质。以上这些都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积极的一面。 但是他的哲学观点,始终是徘徊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他的思想往往在庄严的物质世界作了漫长的考察以后,又回过头去向往于精神世界。例如他的四因论,把宇宙拿来拟人化,把自然现象都看成是有目的的活动,其中的形式因论,更把形式看成是本质,把资料只看成是可能;又例如他认为世界有最后的因,有最终极的目的,居于动变之外;而且有超于感觉的理性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哲学思想上的消极的一面。 引用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活生列宁指出过,亚里士多德丰富了辩证法,“生的、新颖的东西,但叙述中这些东西却被经院哲学、被否认运动的结论等等所代替”。列宁并且指出,亚里士多德不怀疑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是非常之出色的,可是他对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只提出了绝顶天真的“困惑的”问题和怀疑。我认为列宁的这些判断都是完全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摘要:“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 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着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 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 “点”“线…面”。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

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式

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方式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并非是现代意义上只在某个领域进行思考与研究的哲学家,他研究的范围涉及众多主题,建立了无所不包的思想体系。在哲学领域里,他第一个明确地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与主题,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后人则称之为“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开始使用哲学的研究方式提出了哲学的研究问题,并且尝试性地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正是这种独特的哲学研究方式影响了后继的很多哲学家。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主题 宗教与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哲学则产生于宗教与神话的世界观之中。希腊是人类哲学的发源地,希腊哲学产生于对自然的思考,这是因为神话世界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在静观、辩证、演绎、理智与实践等特点交织中,希腊哲学不断呈现圆圈式发展。 正如《形而上学》开篇第一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980a)当希腊人不满足于神话世界观之后,开始对自然万物进行思考,“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的创生,作成说明……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2](982b15)早期自然哲学家围绕一和多、变和不变这两条线索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进行思考。伊奥尼亚学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不变的多,爱利亚学派认为本原为是者,是者是不变的一,元素论者则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四因说,并对前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发现他们并未真正地解决哲学的主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明确地提出哲学主题是“作为是的是”,“有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3](1003a20)并认为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和本质属性。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方式 (一)严谨的哲学态度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是他在求知欲望下,也试图超越老师,解决柏拉图学派所遇到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毕生致力于追求真理,促进知识的活动。他对于前人不留情面地进行了批判,其中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批判更是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亚里士多德哲学)【圣才出品】

第5章亚里士多德哲学 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前322年)17岁去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二十年,公元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建立吕克昂学园。人们通常把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学派称为逍遥派(peripatetic)。 2.著作 (1)著作共分五类: ①逻辑学著作 《工具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辩谬篇》六篇论文。 ②形而上学著作 《形而上学》,由不同时期的讲稿合成,因被安德罗尼科编排在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形而上二学”(meta-physics)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中文译名系据《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渭之道”一句意译而来。 ③自然哲学著作 《物理学》《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史》《论动物的部分》《论动物的行进》《论动物的繁殖》《自然小著作》。 ④伦理学著作

《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尤苔谟伦理学》《政治学》和1891年才被发现的《城邦政制总汇》。 ⑤美学著作 《修辞学》和《诗学》。 3.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 理论科学又被分为第一哲学(即后人所谓的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以及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 (2)实践科学 实践科学包括指导个人实践的伦理学和指导公共实践的政治学。 (3)艺术 艺术是指包括制造工艺在内的一切技艺,亚里士多德专门研究了使用文字所创作的文学艺术。 二、物理学 1.“自然”的概念 (1)“自然”的含义 自然特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即自然哲学,研究的是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形态。 (3)事物分为两类: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新选

阐述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及其在文艺理论史上的作用与影响 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1004班姓名:王亚军学号:20100001402 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里士多德文艺思想: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生著作丰富,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物事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 2、《诗学》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理论专著。 3、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各种艺术的公共本质在于模仿,其中的差别有三点:一是模仿的手段不同,二是模仿的对象不同,三是模仿的方式不同。 4、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创造性的模仿说。 5、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象优于现实。 6、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 7、《诗学》的论述重点在悲剧方面,它颇为深入的探讨了悲剧问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它提出西方戏剧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悲剧定义。 8、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首先,情节必须严肃;其次,情节必须完整;第三,情节的长度必须适当;最后,情节必须单一。 9、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第一,他必须出身于名门望族;其次,悲剧的主角的本性必须善良;第三,悲剧主角犯有错误;第四,悲剧主角必须由顺境转入逆境。 10、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当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产生好的影响和作用。 1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创作应该“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利用似是而非的推断”、“把谎话说得圆”。 12、模仿艺术的创造性表现。 (1)形象优于现实。模仿的过程就是弥补现实的不足,对现实进行理想化的过程。在《诗学》第25章,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诗人所要模仿的三种对象:一是事物过去和现在实有的面貌,二是人们对事物的传闻或设想,三是事物应有的面貌。他最赞赏的是模仿第三种对象。 (2)艺术必须有惊奇。所谓惊奇,就是为避免平淡而使用奇字、奇句和奇情所形成的一种惊人的形态。首先表现在用字方面,诗是语言艺术、文学语言是由文字组成的,文字的奇最有助于文学语言风格的惊奇。其次惊奇表现在造句方面,奇特的句子可以造成奇特的呼吸节奏,形成奇特的情感背景。 13、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功用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全面发展的人格,所以他在其巨作《诗学》中从文艺的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