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故选C。

点睛: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

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分开。故选A.

3.某固体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与19. 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24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6%

B.20%

C.25%

D.40%

【答案】C

【解析】

【详解】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的固体是硫酸镁, 24g硫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24

24g100% 4.8g

120

??=,硫酸根的质量=42g-4.8g-19.2g,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中硫酸的

质量=

96

19.2g100%19.6g

98

÷?=,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的质量=19.6g19.6%=100g

÷;

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82.2g –(100g-19.6g)=1.8g;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

16

1.8g100% 1.6g

18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反应生成水

中氧元素质量=1.6g。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6g

100%25%

1.6g+4.8g

?=。故选

C。

4.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碳、铝、铜、氧化铝、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该固体粉末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固体B中的物质为碳

②蓝色溶液乙为硝酸铜溶液

③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

④蓝色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硝酸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可能还含有铜,故该说法不正确;

②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故该说法不正确;

③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固体A与硝酸银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说明固体A中含有铜,铜与硝酸

Cu+2AgNO=2Ag+Cu(NO);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32

银反应生成银;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灼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碳,故固体B中含有的物质是碳、银(或C、Ag);样品中加过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原固体中有铝;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过滤,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原固体中没有氧化铜)和固体A,固体A加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并过滤,得到蓝色溶液乙(说明原固体中有铜)和固体B;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原固体有碳)。故原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铝、铜(或C、A1、Cu) ,故该说法正确;

④无色溶液甲与蓝色溶液乙反应生成白色固体,说明蓝色溶液乙中含有硝酸银,无色溶液甲中溶质是盐酸及盐酸与铝反应生成的氯化铝。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铝,蓝色溶液乙中的溶质硝酸铜不参与反应。故蓝色

溶液丙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铜和硝酸(或Al(NO3)3、Cu(NO3)2、 HNO3),故该说法正确;

正确的说法有:③④;故选:B。

5.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Ⅰ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

ⅡKNO3NaCl BaCl2Ba(OH)2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

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

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6.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2、C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该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前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灼热的氧化铜变红色,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关于该气体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定含有H2 B.一定含有CO

C .可能含有HCl

D .可能含有CO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和氯化氢气体发生反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一氧化碳、氢气能和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来分析判断。

【详解】

将某气体依此通过各种试剂之后,观察到前面一瓶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或者氢氧化钙与氯化氢气体反应,没有与二氧化碳反应;再将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因为碳酸氢钠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到氧化铜变红色,说明有还原性的气体与之发生了反应,还原性的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氢气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一氧化碳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则可以说明气体中含有氢气;后面的一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但是无法确定二氧化碳是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的还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故选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7.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 ,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12g

B .14.25g

C .17.25g

D .27g

【答案】D

【解析】

【分析】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详解】

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 ,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0g+10g-209g=1g

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x ,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23H Al 2273

x y

273=x y

x=9y

2

Mg H 24210g-x 1g-y

242=10g-x 1g-y

12y-x=2

由x=9y 和12y-x=2得,2y=

g 3

,x=6g 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276g 17.3g 78÷≈,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410g-6g 9.7g 58

÷≈,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7.3g+9.7g=27g 故选D 。

8.某同学将mgMg 、A1、Zn 、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2.4≤m ≤6.5

B .2.4

C .1.8≤m ≤6.5

D .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gMg 、A1、Zn 、Fe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小心蒸干,得到(m+7.1) g 不含结晶水的固体,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是由金属离子(Mg 2+、A13+、Zn 2+、Fe 2+)和Cl -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不含结晶水的固体中含有Cl -的质量为(m+7.1) g-mg =7.1g 。则该反应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7.1g ÷

35.536.5

=7.3g 。 假设分别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则 2

23212Mg +2HCl =MgCl +H 2Al +6HCl =2AlCl +3H 24

73542197.3g 7.3g x x ↑↑

1

22454==737.3g

2197.3g x x 12=2.4g =1.8g x x

2

22234Zn +2HCl =ZnCl +H Fe +2HCl =FeCl +H 65

7356737.3g 7.3g x x ↑↑

346556==737.3g

737.3g x x 34=6.5g =5.6g x x

由计算可知,若为四种金属单质与等量的稀盐酸反应时,m 最大值为6.5g ,最小值为

1.8g ,而该物质为混合物,故m 的最大值应小于6.5g ,最小值应大于1.8g ,故选D 。

9.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则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

A .44:25

B .22:5

C .4:1

D .44:32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铜的质量为y 。 3

2 CaCO CaO+CO 100g 44

x

A ↑高温

100x =44A

X=100A 25A =4411

2Δ2Cu+O 2CuO 128

32y A

128y =32A

y =4A

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4A ∶25A 11

=44∶25 故选A 。

【点睛】

本题中要抓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来做,分析其原因就是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等

于跟铜反应的氧气质量。然后根据两个化学方程式就可以就是出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

10.根据下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t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都会析出晶体

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A、在温度为t1℃时,图中乙物质曲线处于甲物质曲线上方,说明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A没指明温度,错误;

B、曲线图显示,在温度为t2℃时两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此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量相等所含溶质的量也就相等,但本选项的说法中没有说明饱和溶液质量是相等的,所以也就不能得出所含溶质质量相等的结论错误;

C、据图知:温度降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减小。所以,随温度降低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会因溶质溶解能力减小而析出晶体,正确;

D、曲线图显示,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冷却结晶时少量的乙物质仍溶解在溶液中没有析出,正确。故选C。

11.某铁粉样品中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将该样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铁粉,铁粉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残余固体。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③残余固体的质量与样品中CuO的质量相同

④滤渣中一定含有C粉和Cu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含有CuSO4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难度较大,既要分析样品和滤渣成、滤液成分,还要分析样品质量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一定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又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由前分析可知滤液中含有硫酸不含硫酸铜,可知样品中的铜元素全部转化成了滤渣中的单质铜,铜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故选B。

【点睛】

解题关键从实验现象判定滤液成分和滤渣成分,认进而确认样品成分,最后判断样品中氧化铜与残余固体质量关系。滤液成分分析:样品中含有铁粉,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根据滤液中加入铁粉只有气泡生成,可判定滤液中一定含硫酸,不含硫酸铜,⑤不正确;滤渣和样品成分分析:根据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的气体,判定滤渣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可判定样品中一定含有碳;因为硫酸过量,滤渣中不可能含有铁和氧化铜,但可能存在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根据充分灼烧后有残余固体即可判定滤渣中含有铜,即样品中含有氧化铜;②④正确,①不正确;

样品中氧化铜和参与固体质量分析:在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氧化铜优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才能和铁反应;当铁和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同时存在时,铁优先和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然后才能和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由此可知样品中氧化铜全部转化为铜存在于滤渣中,在氧气中充分灼烧后变成氧化铜,根据元素守恒,样品中氧化铜质量等于残余固体质量,③正确。

12.NaCl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原理,包含了氯碱工业,电解法制取金属钠,侯氏制碱,生产盐酸,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是 Ca(ClO)2),部分生成物己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的热稳定性比NaHCO3差

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

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HCO3

D.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

【答案】D

【解析】A、由碳酸氢钠受热转化为碳酸钠可知,NaHCO3的热稳定性比Na2CO3差,错误;

B、氯碱工业制得纯碱、氯气、氢气、氢氧化钠、盐酸等,错误;

C、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2CO3和NH4Cl等,错误;

D、由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含量太低了,不适用于大量生产,故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正确。故选D。

13.如表除杂的方法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所含的杂质所选试剂和方法

A HCl H2SO4加入适量Ba(OH)2溶解、过滤

B KCl KClO3加入二氧化锰、加热

C Cu CuO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CaCl2溶液Ca(OH)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除杂的原则是只除杂,不引杂。A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B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钾能被除掉,但是会混入二氧化锰杂质,引杂;C铜是不活泼金属,和盐酸不反应,氧化铜是金属氧化物,和盐酸反应生成易溶的氯化铜和水,过滤,得固体铜;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会在氯化钙溶液中引入杂质。选C

14.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表示直接转化关系)。某同学推断正确的是

A.若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则C一定为水

B.若C为H2O,B为CO2,则A可以为酸、盐、氧化物

C.若A为氧化铁,B为铁,则C可以为FeSO4

D.若A为FeSO4,B为CuSO4,B→C一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A为碳酸钙,碳酸钙可以在高温煅烧条件下生成氧化钙,B可为氧化钙,氧化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但是C不一定为水,可以是盐,如氯化钙,硝酸钙等,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若C为H2O,CO2与碱反应可以生成H2O,则A可以为酸,如碳酸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为盐,如碳酸盐可以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为氧化物,如氧化铁可以与碳单质或酸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推断正确,故符合题意;

C、若A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以被碳、一氧化碳、氢气等置换得到铁单质,B可为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C可以为FeSO4,氧化铁不能直接与酸或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若A为FeSO4,B为CuSO4, FeSO4无法直接转化为CuSO4;B→C可能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生成盐,如加入锌置换生成硫酸锌。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D.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A.阿伏伽德罗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分子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都是对物质构成的理论解释,结合二者的理论,有的物质是分子构成的,也可以是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中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将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C. 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D. 波义尔用敞口容器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有外界的氧气参加反应,可回顾波义尔得出的结论不守恒。而罗蒙诺索夫因为是在密封玻璃瓶内加热金属,金属虽然也被氧化,但是至于玻璃瓶内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从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选A

点睛:多了解化学通史,熟记科学家们的贡献

16.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鉴别物质实验方法

A.过氧化氢和蒸馏水分别加入MnO2,看是否有气泡

B.镁和锌分别加入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

C、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D.活性炭和氧化铜分别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1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

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 ×100%<30%;

C. 由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变化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会有较大的改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C。

18.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

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题意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框图,则推测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因此沉淀中含有碳酸钙和氢氧化铜,跟硝酸反应后得到的蓝色溶液B中有硝酸铜、硝酸钙,如果稀硝酸有剩余,溶液中还有硝酸,所以蓝色溶液中的阳离子,不仅有铜离子还有钙离子等,选项A不正确;

B、因为固体加水搅拌后得到的沉淀中含有氢氧化铜,因此粉末中一定有NaOH、CuCl2,无色溶液A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所以无色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生成的碳酸钠可与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选项B正确;

C、因为粉末中一定有NaOH、CuCl2,它们反应后生成氯化钠,所以无色溶液A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说明原来有氯化钠,选项C不正确;

D、因为NaNO3在题中无法证明有没有,选项D不正确。故选B。

19.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 )

① 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② 表示C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的固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③ 表示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 KMnO4在加热条件下生成制O2、MnO2、锰酸钾,所以开始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为零;反应中质量增加,反应结束质量不再改变;②C还原CuO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大于生成的铜的质量,所以反应中固体的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不再改变;③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剂的质量减少,溶质会析出,反应放热使氢氧化钙的的溶解度减小,溶质会析出,所以溶质的质量会减少,反应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部分析出的氢氧化钙又溶解,溶质的质量增多,但是由于水比反应前少了,所以最终溶质的质量小于开始时,溶质的质量。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快,先反应完;锌比同质量的铁反应生成氢气少;最终铁的平线比锌的高;选D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0.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

B.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详解】

A、若滤液为蓝色,则硝酸铜未完全反应,镁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只含有铜、银两种

固体,不符合题意;

B、若滤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可能是镁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也可能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或恰好和硝酸锌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锌、银、铜,也可能镁过量,这时滤渣中含有镁、铜、银、锌,故滤渣中可能含有三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与硝酸锌完全反应,或镁过量,这时滤液中只含硝酸镁,故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渣中不含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故滤渣中一定不含锌、镁,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铜,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镁,故至少含有2种溶质,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涉及到了优先反应原则,当金属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

(实验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 在A、B中各放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A中加入

约1/3试管的80℃水,A、B中白磷均不燃烧;

② 从a处通入O2使A中热水恰好完全进入B中,A中白磷

燃烧,B中白磷不燃烧;

③,B中白磷燃烧。

(实验2)探究MnO2在H2O2分解中的作用

① A中加入约1/3试管的H2O2溶液,B中放入一面粘有

MnO2的玻璃片,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 从c处抽气,使A中液体进入B中,观察到玻璃片上粘

有MnO2的一面产生大量气泡,另一面无明显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步骤③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

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否得出“MnO 2是H 2O 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你的判断及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从a (或c )通入O 2 步骤① B 中白磷不燃烧,步骤③ B 中白磷燃烧

222222H O 2H O +nO O M 不能,因为没有证明MnO 2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实验1:步骤③中的操作是从a (或c )通入O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三个条件都能满足时,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B 中的白磷没有氧气,故要使B 中的白磷燃烧,故要通入氧气;步骤① B 中白磷不燃烧,步骤③ B 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的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 2O 22MnO 2H 2O + O 2↑;催化剂具有“一变二不变”的特点,即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于还没有判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故不能说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2.小红学碱的性质时做了如图两个实验,并把两个实验的滤液都倒入了一个烧杯中,结果烧杯中产生了少量气泡,最终还有白色沉淀生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中酚酞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中滤液的溶质除有氢氧化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物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4)小红对烧杯中的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小红认为除有NaCl 外,还可能含有:

猜想1:还可能含有CaCl 2

猜想2: 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_,为了验证猜想1提出方案如下:

【答案】显示中和反应发生及反应程度Na2CO3CaCl2+Na2CO3 = CaCO3↓+2NaCl Na2CO3

有白色沉淀

【解析】

(1)澄清石灰水解稀盐酸均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实验①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是显示中和反应发生及反应程度;(2) 把两个实验的滤液都倒入了一个烧杯中,结果烧杯中产生了少量气泡,最终还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实验②中滤液的溶质除有氢氧化钠外,还有Na2CO3;(3)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故烧杯中产生白色沉淀物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 = CaCO3↓+2NaCl;(4)如果氯化钙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若氯化钙过量,则溶质除了氯化钠以外还有氯化钙;若碳酸钠过量,则溶质除了氯化钠以外还有碳酸钠,故小红对烧杯中的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小红认为除有NaCl外,还可能含有:猜想1:还可能含有CaCl2;猜想2:还可能含有Na2CO3;为了验证猜想1提出方案如下:

23.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有哪些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

1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一氧化碳、氢气

2该混合气体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3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氢气和水蒸气

4该混合气体只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查阅资料)

a.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b.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并进行了实验(部分夹持仪器

(1)装置A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装置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为混合气体中有_________。B 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C 中的药品为_________。

(3)E 中氧化铜变红、F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G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还存在的气体是__________; E 中的变化说明氧化铜具有_________性。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正确。

(实验反思)

经过讨论,同学们将上图中装置C~H 进行了简化,只 用下图所示装置并自选必要试剂就能完成探究。其中,干燥管中碱石灰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上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最后一步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322Ca OH +CO CaCO +H O =↓ NaOH 溶液 氢气和一氧化碳 氧化 2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有水珠(或水雾) 迅速将小烧杯倒转,并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和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的特点可知,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装置B 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式是:

()2322Ca OH +CO CaCO +H O =↓.

故答案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2322Ca OH +CO CaCO +H O =↓;

(2)C 装置中应是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

(3)E 中氧化铜变红,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或氢气或二者的混合气体;F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氢气,因为氢气还原氧化铜可生成水;G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气体,因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可生成二氧化碳;同时E 中的变化说明,氧化铜具有氧

故答案为氢气和一氧化碳、氧化;

【实验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可知,混合气体中有氢气、一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碳,故猜想(2)正确.

故答案为(2);

【实验反思】

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其中的氢氧化钠固体可吸收二氧化碳,氧化钙可吸收水蒸气.因为还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所以烧杯壁上有小水珠(或水雾),因氢气燃烧生成水;最后迅速将小烧杯倒转,并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因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水珠(或水雾)、迅速将小烧杯倒转,并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常见气体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性质,同学们要具有综合的化学知识才能做好此题.

24.小华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猜想I:全部是CH4;

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注水装置”。

(2)若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气体。

(3)装置C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

____、___”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I、Ⅳ”可能成立,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5)采取(4)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

水雾和浑浊,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证明“猜想______”成立。

【答案】略略略略略略略略

【解析】

分析:(1)根据①②③装置的差异性以及该实验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

(2)澄清石灰水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3)根据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可以用来吸收二氧化碳,

(4)根据BD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检验水的存在,需要先干燥气体,

(5)根据BD中的现象验证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解答:解:(1)需要得到平稳的气流还需要能够控制反应的速度,在加水是就需要用分液漏斗,故答案为②,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故答案为CO2,

(3)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能够较好的吸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除去气体中的CO2,

(4)要证明甲烷的存在,在点燃之前不能携带水蒸气,否则会对验证产生干扰,故答案为I、Ⅱ气体通过B、C装置时,会带入水蒸气(或A中导出的气体本身可能含有水蒸气)

在检验之前用浓硫酸将水吸收就可以了,故答案为在点燃前将气体先通过干燥装置

(5)排除干扰后,D处烧杯出现水雾和浑浊,说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原气体中就有甲烷,前面又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存在,故答案为IV

25.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

猜想二: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三:

猜想四:氢氧化钠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实验验证)

2019-2020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数学中考模拟试题(附答案)

2019-2020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数学中考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 A .x 2+x+1 B .x 2+2x ﹣1 C .x 2﹣1 D .x 2﹣6x+9 2.在△ABC 中(2cosA-2)2+|1-tanB|=0,则△ABC 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3.将直线23y x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所得的直线的表达式为 ( ) A .24y x =- B .24y x =+ C .22y x =+ D .22y x =- 4.将一副三角板和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按如图摆放,两个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重合,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与纸条一边重合,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个顶点在纸条的另一边上,则∠1的度数是( ) A .15° B .22.5° C .30° D .45° 5.不等式x+1≥2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6.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22y x =-与坐标轴交于A 、B 两点,与双曲线2k y x =(0x >)交于点C ,过点C 作CD ⊥x 轴,垂足为D ,且OA=AD ,则以下结论: ①ΔADB ΔADC S S =; ②当0<x <3时,12y y <; ③如图,当x=3时,EF=8 3 ; ④当x >0时,1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2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7.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4AB =,6BC =,将ABC V 沿AC 折叠,使点B 落在点 E 处,CE 交AD 于点 F ,则DF 的长等于( ) A .35 B .53 C .73 D . 54 8.如图,某小区规划在一个长16m ,宽9m 的矩形场地ABCD 上,修建同样宽的小路,使其中两条与AB 平行,另一条与AD 平行,其余部分种草,如果使草坪部分的总面积为112m 2 ,设小路的宽为xm ,那么x 满足的方程是( ) A .2x 2-25x+16=0 B .x 2-25x+32=0 C .x 2-17x+16=0 D .x 2-17x-16=0 9.如图,是由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它的左视图是( ) A . B . C . D . 10.如图,点A ,B 在反比例函数y =(x >0)的图象上,点C ,D 在反比例函数y =(k >0)的图象上,AC ∥BD ∥y 轴,已知点A ,B 的横坐标分别为1;2,△OAC 与△CBD 的面积之和为,则k 的值为( )

武汉外国语学校招生试题

武汉外国语学校招生试题 2004年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报名资格考试 英语测试题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30×1) Part 1 In this part you will hear ten statements. Each statement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 Then there will be a pause. During the pause, you must read the three choices marked A, B. and C., and decide which one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sentence you have just hear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1. A. Two children walked into the museum. B. There were two children in the museum. C. The children entered the museum in pairs. 2. A. His English book is behind him. B. He forgot to take his English book. C. He didn?t read his English book. 3. A. Don?t cross the street when the red light is on. B. It is dangerous when the traffic light is red. C. Wait until the red light is on. 4. A. This book cost me a lot. B. The book I read last week was more interesting.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2年真题

2010年武汉外校小升初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2×6=12分) “上海世博会”的开幕,给了我们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见识多元世界和了解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机会。请你带领大家开始这趟精彩的“世博”之旅吧! 1、面对四方宾客,你准备了一段开场白,最适合填入空格内的两项依次是:( )( )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世博园。由于参观的人数多,希望大家相互谦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参观环境, A、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C、礼之用,和为贵。 D、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来到国家馆,你为外国友人讲解汉字:“旦”的意思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下列文字与“旦”的构成方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刃 B、川 C、明 D、韵 3、在国家馆内,你听到外国朋友有以下说法,需要纠正的一项是:( ) A、鼎是古代祭器。人们常用。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分量很重,能起决定性作用。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表现的是中国除夕这一天的风俗习惯。 C、杨志与杨修这两个文学形象分别出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D、看到“推敲”这个词语,就想起贾岛与韩愈锤字炼句的故事。 4、为向外国朋友介绍京剧,你收集到以下信息,下面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当今中外戏剧文化交流中,京剧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②它融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于一体,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③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④它通过动听的曲调和优美的舞姿讲述动人的故事。 A、③②④①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5、外国友人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A、文中的“惠”相当于“慧”,是智慧的意思。 B、“果有杨梅”的意思是“果品中有杨梅”。 C、“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在文中指孔子。 D、这段话主要表现了杨氏子的聪明、反应敏捷。 6、畅游各国展馆,你听到以下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是一个活泼乐观、善良直率的孤儿,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玛丽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留在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B、《鲁宾逊漂流记》讲述了鲁宾逊流落孤岛,用乐观和智慧战胜艰险的故事。 C、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能被打败”激励了无数人。 D、契诃夫笔下的凡卡在信中真情的倾诉让爷爷感动,最后爷爷将他接回了家。 二、阅读欣赏(12分) 7、阅读短文,选择符合语境的内容,将其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4分) 一位老师带学生到河边春游,比赛“竹篮打水”,要求同学们采取接力的方法,用竹篮从河里打水到岸上l0米外的桶里。 许多学生习惯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阐释,认定了此举的徒劳,不知老师用意何在。但哨声响起时,大家还是忙碌起来。 10分钟后,老师对比赛进行了总结: 第一组的同学舀水很用力,篮子洗得格外干净——。 第二组的同学跑得特别快,并且每次都很细心地把篮子上滴答落下的水尽量地抖入桶中,水积了3厘米高——。 第三组同学用竹篮打水时捞上了一个饮料瓶和一些漂浮的垃圾——。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选取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将它们置于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当蜡烛、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调整光屏到______(填“A”、“B”或“C”)位置时,生活中的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______(填“能”或“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放到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答案】同一高度C投影仪能靠近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2]当蜡烛、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蜡烛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会成在2倍焦距以外,所以光屏要调整光屏到C点。 [3]生活中的投影仪成像原理是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像在2倍焦距以外。(3)[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5]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度数合适的远视眼镜放到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会聚一些,还想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就要让光屏靠近凸透镜。 2.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cm。 (1)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之所示,则烛焰的像将成在光屏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运动和力单元专项综合训练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运动和力单元专项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一只木箱,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一对平衡力 B.木箱所受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D.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木箱对地球的吸引力为一对平衡力 2.如图摆球从A点静止释放,经过最低点B点,摆向另一侧的最高点C,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到达B点的瞬间,若剪断悬线,小球将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球到达B点的瞬间,若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小球将保持静止状态 C.小球到达C点的瞬间,若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小球将保持静止状态 D.小球到达C点的瞬间,若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小球将做匀速圆周运动 3.如图,用手握住装有水的瓶子,使其竖直且静止在手中,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瓶子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瓶子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瓶子静止在手中,此时瓶子受到竖直向下的摩擦力 C.手握瓶子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随之增大 D.减少瓶子里水的质量,酒瓶受到的摩擦力也减小 4.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重为10N的物体在F=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由A点匀速运动到B点,此时撤去拉力,物体继续向前运动到C点停下来,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在AB段摩擦力等于10N B.物体在AB段摩擦力小于5N C.物体在BC段摩擦力等于5N D.物体在AB段摩擦力大于BC段摩擦力5.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鸡蛋会受到来自水的各个方向的压力,如果画出这些力的合力,则这个合力的方向是图中的 A.F1 B.F2 C.F3 D.F4 6.小轩与爸爸乘火车去旅游时,用新买的数码相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如下图甲乙丙所示为车厢内桌面上塑料杯瞬间的不同状态,则下列关于火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中火车在匀速运动,乙图中火车突然向左加速,丙图中火车突然向左减速 B.甲图中火车在匀速运动,乙图中火车突然向右加速,丙图中火车突然向左加速 C.甲图中火车在减速运动,乙图中火车突然向左减速,丙图中火车突然向右加速 D.甲图中火车在加速运动,乙图中火车突然向左加速,丙图中火车突然向右减速 7.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N,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0N B.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A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A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拉力F增大,B与A之间的摩擦力增大,A与地面的摩擦力也随着增大 8.头球是足球比赛中常用的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头球过程中,头对足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 B.足球被顶飞,是因为头对足球的力大于足球对头的力 C.头对足球的作用力消失时,足球的惯性也消失 D.足球在空中飞行时,不受力的作用 F 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9.如图所示,重2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15N 线运动。当小车受到的拉力增大为18N时,小车与地面的摩擦力为()

最新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小升初的试题

武汉外校小升初的试题 第一套 一、填空(每题4分,共40分。) 1、计算: 2、今年的欧洲足球锦标赛共有16支球队参加决赛,先平均分成四个组进行小组赛,每组中每两支球队之间都要赛一场,那么四个组一共要进行()场小组赛。 3、乌龟和兔子赛跑,它们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当跑到距起点1500米处时就折返往回跑。乌龟每分钟跑20米,兔子每分钟跑180米。当乌龟和兔子相遇时,乌龟离折返点还有()米。 4、有一些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高为8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如果用这些木块拼成一个正方体,那么至少需要这种木块()块。 5、算“24点”是我国传统的数学游戏。这里有四张扑克牌 (如右图),用它们凑成“24点”的算式是()。 6、刘师傅要将一根长为35米的长绳截成若干根长是1.6米和2米的短段做跳绳。如果不计损耗,那么这段长绳最后剩下的部分最少是()分米。 7、下面的每个大正方形中都有一个图案。如果每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那么(和)两个图案的面积之和正好等于1。 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之比是8:3,圆柱底面半径是圆锥底面半径的2倍。若圆锥的高是36厘米,则圆柱的高是()厘米。 9、下面是由某个地区的邮政编码组成的一个2004位数:430034430034……430034。这个数除以11后,商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

图(a)图(b)图(c) 10、有一些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堆成一堆,从上往下看是图(a),从前往后看是图(b),从左往右看是图(c)。这堆木块至少有()块。 二、解答。(每题7分,共35分) 1、武汉市计划修建城市交通“二环线”,其中需要新建的道路包括两座跨江通道、16座立交桥和23.7千米的高架桥路段。已知高架桥路段比环线总长的少0.3 千米,那么“二环线”的环线总长是多少千米? 2、修一段公路,原计划甲、乙两队合修20天完成。实际甲队先修12天后,接着乙队加入与甲队一起合修13天,剩下的再由乙队单独修3天完成。甲、乙两队单独修完这段公路各需要多少天? 3、胡裁缝加工一批服装的情况如右图。已知他加工一件童装、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所需要时间的比是1:2:3,他每天加工2件童装、3条裤子和4件上衣。请问,他加工完这批服装用了多少天?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7度初中三年级适应性训练三数学试卷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 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三年级适应性训练(三) 数学试卷 考试时间: 120 分钟本卷满分: 120 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实数1 3 的倒数是() A.1 3 B.3 C.-3 D.- 1 3 2.运用乘法公式计算(a-2)2 的结果是() A.a2-4a+4 B.a2-2a+4 C.a2-4 D.a2-4a-4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组数据3,4,5,6,7,9 的中位数是6B.“x2 <0(x是实数)”是随机事件 C.3个人分成两组,一定有2个人分在一组 D.同时拋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出现两个正面朝 上的概率为1 2 4.如图,在⊙O中,半径OC⊥弦AB于P,且P为OC的中点,则∠BAC的度数是() A.45° B.60° C.25° D.30°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 C.6a÷2a=3a D.23 () a -=6a - 6.如图是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数字表示该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则该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1 123 A. B. C.D.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1 O 为中心,将点A 顺时针旋转150°到点A ',则点A '坐标为( ) A .(0,-2) B .(1 C .(2,0) D 1) 8.初三(8)班体委用划记法统计本班40名同学投掷实心球的成绩,结果如右图所示: 则这40名同学投掷实心球的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10 9876 人数成绩(分) A .9,8 B .9,8.5, C .8,8 D .8,8.5 9.已知y =x (x +5-a )+2 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当x 的取值范围在1≤x ≤4时,y 在x =1时取得最大值,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 =10 B .a = 4 C .a ≥9 D .a ≥10 10.如图,边长为6的正方形ABCD 内部有一点P ,BP = 4,∠PBC = 60°,点Q 为正方形边上-动点,且△PBQ 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Q 点有( )个 A .4 B .5 C .6 D .7 A D C B P 第10题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 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18 分) 11.计算tan 45°= . 12.抛物线y =-x 2+ 6x -1的顶点坐标是 . 13.布袋中装有3个红球和6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如果从布袋里随机摸出一个球,那么所摸到的球恰好为红球的概率是 . 14.己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k -5)x +1-k = 0(其中k 为常数)一个根大于3,另一个根小于 3.,则k 的最大整数值为 .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一英语上期中测试卷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一年级期中考试 英语试题 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Part One I. Listening 听力部分(1*40) A. Listen to the sentences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Each sentence will be read only once. 1. A. It’s my. B. It’s Lilly’s. C. It’s over there. 2. A. She is fine. B. She is reading. C. She is a doctor. 3. A. Every morning. B. At home. C. On foot. 4. A. On the third floor. B. It’s very bright. C. I like it. 5. A. It’s red. B. Mary buys it. C. It’s Mary’s. 6. A. By bus. B. With Kate. C. It’s fine. 7. A. It’s all right. B. Thank you. C. Sure. 8. A. At the school gate. B. New York. C. Tomorrow morning. 9. A. Table tennis. B. Go hiking. C. Math. 10. A. You’d better not. B. Never mind. C. It depends. B. Listen to the short dialogues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Each dialogue will be read twice. 11. What is the time now? A.2:15. B. 2:20. C. 2:30. 12. What number does the woman want to dial? A.25660839. B. 25450839. C. 24430829. 13. Where does the dialogue happen? A. In the library. B. At the airport. C. At the station. 14. How did the woman feel then? A.She felt very sad. B. She felt very tired. C. She felt very angry. 15.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 She lives in London. B. She doesn’t like London. C. She likes London. 16. Why is Maria moving? A. Because she needs a quiet place. B. Because she likes to listen to the songs. C. Because she finds a new job. 17. What will Tom do tomorrow? A. He will go fishing with his friend. B. He will go to school. C. He will help his mum. 18. Where are they talking? A. In a bookstore. B. In a hotel. C. In a park. 19. What will the man do? A. He will turn down the TV. B. He will turn up the TV. C. He will go to sleep. 20. Wha t’s Jack’s favorite subject? A. Chinese. B. Math. C. History. C. Listen to the dialogues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Each dialogue will be read twice. Listen to Dialogue A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No.21 to No.23. 21. How is James new job? A. It’s boring. B. It’s difficult. C. It’s good. 22. Where is Rita from? A. America. B. Britain. C. China. 23. What does Tom do? A. Secretary. B. Manager. C. Managing director. Listen to Dialogue B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No.24 to No.26. 24. Where did the woman fall down? A. On the stairs. B. From the bike. C. On the wet floor. 25.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the woman? A. Her left leg hurts. B. Her right leg hurts. C. Both of her legs hurt. 26. How will they go to see the doctor? A. By car. B. By bike. C. On foot. Listen to Dialogue C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No.27 to No.30. 27. 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A. He lost his ticket. B. He left his bag on a taxi. C. He called the police. 28. What did the man lost? A. His ID card and cell phone. B. His ID card and some money. C. His ID card and cell phone and some money. 29. What’s the number of the taxi? A. A38902. B. B38902. C. A39802. 3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A. The man found his bag. B. The man is very worried. C. The woman won’t call him later. D.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The passage will be read twice. 31. Thanksgiving Day is on __________. A. Thursday B. Friday C. Saturday 32. Where does Jim Oldham come from? A. Nashville, Tennessee. B. Tucson, Arizona. C. Baltimore, Maryland. 33. How old was Jim Oldham when he had a Thanksgiving together with his family? A. 2-year-old. B. 12-year-old . C. 20-year-old. 34. Ann Ginge r’s family ____________ spend Thanksgiving together. A. seldom B. never C. usually 35. According to Ann Ginger, who won in the turkey cook-off? A. Her son. B. Herself. C. Her husband. Now please turn to Part II and finish the spot dictation.

2020-2021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期末一模试卷及答案

2020-2021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期末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用3,4,5,7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且个位是单数的两位数有() A. 6个 B. 9个 C. 12个 2.用2、4、9、0组成一个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 )。 A. 240 B. 940 C. 420 D. 920 3.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A. 时 B. 分 C. 秒 4.过10分是()。 A. 11:25 B. 11:35 C. 11:40 5.8个2和4个4相比较,结果是( )。 A. 8个2大 B. 4个4大 C. 一样大 6.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 A. 可能不同 B. 一定相同 C. 一定不同 7.关于“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B.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的角是钝角。 C.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4个角中,如果1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他3个角也都是直角。8.张奶奶家有35只鸡,8只鹅,鸡比鹅多多少只?() A. 35-8 B. 35+8 C. 8+27 9.公共汽车站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约是500()。 A. 米 B. 千米 C. 厘米 10.下面图形中,的个数最多的是()。 A. B. C. 二、填空题 11.用4、7、8能组成________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12.请完成下列春游时刻表。

13.6个星期一共有________天。 14.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________。 15.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副三角板上共有________个角,其中有________个直角。 17.开火车 ________ 18.妹妹现在身高70厘米,再长________厘米,她就高1米了。 三、解答题 19.分别先后掷2次骰子,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为多少?点数之积为6的概率为多少?20.根据作息时间,在下面的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再计算经过的时间。 21.有4排扑克牌,每排8张,一共有多少张? 22.美术课. 说一说,他们分别看到了文具盒的哪一面. 23.怎样才能折出一个直角? 24.一根彩带长20厘米,装饰用去1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测试卷 (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水果的个数是4?( ) A. B. C. 2.明明比小兰多13个球,也就是小兰比明明少( )个球。 A. 11 B. 12 C. 13 3.比48大一些的数是( )。 A. 52 B. 30 C. 45 D. 96 4.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多少?算式是() A. 999-99 B. 999-100 C. 1000-999 D. 1000-100 5.多的是() A. B. 6.少的是() A. B. 7.多的一组是() A. B. 8.多的是() A. B.

9.下面是3个同样大的杯子,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后来小明往3个杯子里都丢进一些同样大的玻璃球,想一想,哪个杯子里丢进的玻璃球最多?() A. A B. B C. C 10.一万一万地数,数十次是() A. 十万 B. 一百万 C. 一千万 11.数一数,图中表示数字()。 A. 2 B. 4 12.数一数,下图中表示数字()。 A. 10 B. 8 C. 6 二、填空题 13. 比多________ 14.看图填空。 从左数,排第________,排第4的是________。

从右数,排第________,排第5的是________。 图上一共有________种水果。 15. 比多________。 比少________ 16. 前面有________只小动物,在的________面。 17.教室里男生比女生多2个,女生就比男生少________个。 18.画□,□和○一样多 ________ 19.数一数,每一种物品有几个? ________个苹果 ________个杯子 ________个球 20.一共有________只小动物在排队。做排头时,在第________,向后转后在第________个。 三、解答题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次函数》检测(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小华家出发到球场去.小华先到并停留了8分钟,发现东西忘在了家里,于是沿原路以同样的速度回家去取.已知小明的速度为180米/分,他们各自距离小华家的路程y (米)与出发时间x (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明到达球场时小华离球场3150米 B .小华家距离球场3500米 C .小华到家时小明已经在球场待了8分钟 D .整个过程一共耗时30分钟 2.如图①,E 为矩形ABCD 的边AD 上一点,点P 从点B 出发沿折线B E D --运动到点D 停止,点Q 从点B 出发沿BC 运动到点C 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 s .现 P ,Q 两点同时出发,设运动时间为()x s ,BPQ 的面积为2 ()y cm ,若y 与x 的对应关 系如图②所示,则矩形ABCD 的面积是( ) A .296cm B .284cm C .272cm D .256cm 3.如图1,四边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对角线AC ,BD 所在直线都是其对称轴,且 AC ,BD 相交于点E .动点P 从四边形ABCD 的某个顶点出发,沿图1中的线段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x ,线段EP 的长为y ,图2是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则点P 的运动路径可能是( )

A .C B A E →→→ B . C D E A →→→ C .A E C B →→→ D .A E D C →→→ 4.在数轴上,点A 表示-2,点B 表示4.,P Q 为数轴上两点,点Р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 Q 到达原点О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当点Q 回到点B 时,点Р与点Q 同时停止运 动.设点Р运动的时间为x 秒,点Р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y 个单位长度,则下列图像中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5.已知点()11,P y -、点()23,Q y 在一次函数(21)2y m x =-+的图像上,且12y y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 m < B .12 m > C .m 1≥ D .1m < 6.如图,直线y kx b =+与x 轴交于点()1,0-,与y 轴交于点()0,2-,则关于x 的不等式 0kx b +<的解集为( )

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年小升初入学试题(小升初)

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小升初入学数学试题 第一部分(满分24分) 填一填:(共8题,每题3分) 1.为响应国家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l小时的号召,某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下图是在课外活动时间六(1)班全班同学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统计图: 由图可知:六(1)班全班有_______人,其中踢足球的同学有______人,打篮球的同学占全班同学人数的_______ %。 2.将一张长为43cm的长方形纸片ABCD如图①对折,折痕为EF,再沿折痕EF折叠成如图②的形状,若折叠后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40cm,则原纸片的面积________cm2。

3.实验小学六年级四个班的班长甲、乙、丙、丁一起到文具店购买钢笔和笔袋作为奖品,奖励班上在期中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四个人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图所示,若其中有一个人的总价算错了,这个人是_________。 4.如图,有一种瓶深为24cm的塑料瓶,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颈),现在瓶中装有一些水,正放时水高16cm,倒放时水高20cm,若水的体积是32cm3,则瓶子的容积是_______cm3。 的5.在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第二届外语文化节中,七年级有3 4 的同学参加了英语配音大赛,两种同学参加了英文海报设计大赛,4 5 的同学这两种大赛都没有参加,则大赛都参加的同学有325人,1 10 七年级参加英语配音大赛的人数是_______人。

6.如图,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重叠地放在一个大的正方形ABCD内,已知能看见的部分Ⅰ、Ⅱ、Ⅲ的面积分别是64cm2、28cm2、12cm2.那么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_________cm。 7.华书店将若干种畅销书共214本放在一个展台上出售。员小会整理书籍时发现每种畅销书摆放的数目都不相同,并且每种书的数目不超过26本,不少于15本。么,展台上的畅销书有________种,摆放数目最少的那种畅销书有________本。 8.如图,将2、3、4、5、6、7、8、9这八个数,放在长方体的八个顶点上,使六个面中每一个面上任意三数之和不小于13,那么一个面上四数之和的最小值是_______。 第二部分(满分11分)

2020-2021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四年级数学下期末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0-2021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四年级数学下期末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1、∠2和∠3,已知∠2的度数是∠1的2倍,∠3的度数是∠1的3倍,这是一个()三角形。 A. 直角 B. 钝角 C. 锐角 3.与算式125×16的计算结果不相等的式子是()。 A. 125×(8+8) B. 128×8×2 C. 125×8+125×2 4.下面的数最接近9的数是() A. 9.02 B. 8.998 C. 8.9 5.小林和三个同学一起观察茶壶,小林看到的是()。 A. B. C. 6.(7-7÷7)×7的计算结果是()。 A. 0 B. 42 C. 49 7.比6.5大且比6.6小的两位小数有()个。 A. 1 B. 9 C. 无数 8.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2,其中的两个数是36和49,第三个数是() A. 35 B. 43 C. 41 二、填空题 9.三年级一班第一组有7名同学,他们期中考试的成绩分别是98分、85分、92分、77分、86分、93分、99分,请你算出第一小组的平均分________。 10.如图,三角形先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格,再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格。

11.两位小数4□.□6,要使这个数最接近45,则□中分别应该填________、________。12.两个内角之和是90°的三角形是________三角形。 13.已知M-N=1,求M×55-N×55=________ 14.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其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分别得到下面的两个图形. 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________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________个小正方体.15.395+756÷21×12时,要先算________法,再算________法,然后________法.16.4.62中“4”在________位上,表示4个________;“2”在________位上,表示2个________。 三、解答题 17.读统计图,回答问题。 (1)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个班捐的书最多?哪个班捐的书最少? (2)平均每个班捐多少本书?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18.把向左平移6格后得到的涂上颜 色. 19.一批货物承包给甲、乙两个运输队,甲队运了95.8吨,比乙队多运了2.8吨。这批货物共多少吨? 20.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60°,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21.王老师带着三名学生乘车去看知识竞赛。一张成人票价格是14元,去时买票共花了多少钱? 姓名刘伟陈红江静 身高/m1.541.381.17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2020-2021年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2020-2021年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取一定质量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取的鸡蛋壳样品的质量为125g B.当滴入150g稀盐酸时,样品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反应完全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9g D.该鸡蛋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在反应X + 2Y → M + 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 M。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 .B.C.D. 3.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探究燃烧的条件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氧气验满 4.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 ....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B.比较金属活动性 C.研究燃烧的条件D.研究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 5.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6.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7.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 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 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A.Al2O3B.CuO C.CaO D.Fe2O3 8.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A + B ═ C + 2D B.A + 2B ═ 2C + D C.A + 2B ═ C + 2D D.2A + B ═ 2C + D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武汉光谷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B.t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 C.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D.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3.把8.9gMg、Zn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A.23.4g B.29.25g C.30.5g D.26.25g 4.现有一包由3.2g铜、13g锌和2g 碳组成的粉末,放到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固体为m种,溶液中溶质为n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m=2,则n=2或3 B.若固体中金属的质量为 48g,则m=4 C.当m=3时,溶液可能呈蓝色D.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可能超过56g 5.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用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物质形成溶液的pH: 6.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