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惯法类型与回族习惯法

习惯法类型与回族习惯法

2010年5月宁夏社会科学N o.3.M ay.2010第3期(总第160期)Social Sc iences in N i n gx ia Gen.No.160习惯法类型与回族习惯法*

李保平

(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由于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不同,各民族习惯法的产生方式迥异,并形成了不同的习惯法类型,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秩序结构。回族习惯法体现了社会秩序存在的一个维度。本文通过对回族习惯法的产生与渊源的阐述,揭示了回族习惯法的特征和特殊的类型学价值,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习惯;历史类型;回族习惯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10)03-0093-05

习惯法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含多重因素的规范体系,它包含因自然崇拜和社会异化而产生的宗教禁忌规范体系,基于生产实践而形成的生产规范体系和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时所产生的道德、法律等规范体系,是一个内容庞杂、地域特征明显并有着强烈宗教色彩的复合体。习惯法是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但由于习惯法构成因素之间的结构差异,不同民族习惯法表现出不同特征,形成了不同习惯法类型,进而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法制实践,是一个民族法治化过程的缘起。回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回族习惯法,长期影响着回族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研究回族习惯法,揭示回族习惯法所蕴含的特殊的类型学意义,不仅对推进我国民族地区法治化进程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习惯法的形成机理与历史类型

毫无疑问,习惯法起源于习惯,习惯是一个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人们一般在如下意义上使用习惯一词:一是个体意义上的价值偏好和行为方式;二是一定地域、时空范围内的群体性倾向,包括信仰系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组织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习惯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范围,成为群体生活特征的反映[1],构成韦伯所说的/群众性行为0[2]356。我们一般是从第二种意义上来谈论习惯的,但这时习惯的群体性特征已经演化为习俗了。同习惯相比,习俗表现为一种最低限度的自发秩序。韦伯认为,习惯必须经过习俗、惯例才能形成习惯法。从习惯、习俗、惯例到习惯法的嬗变,构成韦伯式的习惯法生成理论。韦伯的习惯法理论对于早期人类规范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中,还是在当代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即时即地,均实际上进行着或者说发生着从个人的习惯到群体的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规则这样一种动态的内在发展行程。因此,这一内在发展行程本身,既昭显出了人类诸文明社会的历史演化轨迹,又构成当代任何一个社会即时即地的现实实存。0[3]196习惯法是人类早期的一种规范形态,对后世成文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国家法产生后,习惯法才逐渐淡出,但却以文化、习俗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构成一种与国家法律不同的知识传统。从目前使用习惯法的范围来看,人们较多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将其限定在原始社会;从法社会学和社会史的角度来看,习惯法则伴随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乡民长期生活与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地方性规范;它被用来分配乡民之间的权利、义务,调整和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习惯法并未形诸文字,但并不因此而缺乏效力和确定性,它在一套关系网络中实施,其效力来源于乡民对于此种-地方性知识.的熟悉和信赖,并且主要靠一套与-特殊主义的关系结构.

收稿日期:2010-01-05

作者简介:李保平(1966-),男,宁夏固原人,法学硕士,宁夏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学、法社会学、青少年犯罪。

*本文系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治背景下回族习惯法研究0(07BFX008)的阶段性成果。

)

93

)

有关的舆论机制来维护0[4]166的规则体系,构成对国家法的必要补充,有时可能是形成国家法的基础。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考察,习惯法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习惯法,表现形态也不一样,前代的国家法也有可能变为后世的习惯法,那种将习惯法的概念断代理解并静止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中国法制史上,大体可以说,法典以5唐律6为最显赫,习惯法则以清代为最发达。0[4]167但是,我们不能以清代的习惯法涵盖整个中国古代习惯法的内容,更不能仅凭清代习惯法就给习惯法下一个普遍化的定义。习惯法的形成一般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的认知水平、自然环境和宗教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惯法受生产方式和宗教观念的影响最为明显,由此形成不同的习惯法类型。/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要广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以畜牧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那就更多了。0[5]339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时期因为海外贸易发达,较早出现了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和海外贸易的法律规制,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产生了5罗得岛海商法6,古希腊人热衷于城邦政治,公法特别是宪法发达,几乎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宪法,亚里士多德在5雅典政制6一书中列举的宪法达158部,得出希腊政体存在3种正宗政体和3种变态政体。虽然古希腊法受哲学、政治学的影响,注重强调法的/正义0观念,但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古希腊法仍然保留了较多的神权法色彩,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专司法律与正义的女神,表现了一种人神尚未分离的状态。真正对西方法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罗马法、教会法和日尔曼人的习惯法。罗马法被恩格斯称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0[6]252,/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0[7]454。在日尔曼人看来,罗马法无疑是罗马人的习惯法,在日尔曼人建立的蛮族国家中,最终完成了罗马法与日尔曼人习惯法的合流,同教会法一起,影响着西欧各国的法制传统,使西欧形成了一种理性与信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习惯法传统。第一,古希腊、罗马法的理性传统与基督教的信仰成为构筑西方法治传统的思想基础。第二,理性与信仰的博弈随着中世纪后期世俗权力在对教权斗争中的胜利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启蒙而逐渐占居优势,法律逐渐实现了同宗教的分离。第三,西方近代以来理性的胜利并未全部排除信仰的因素,而是在法律与宗教的分离中实现互补,并最终形成以法律理性为主的社会控制模式,即所谓法治。

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与斗争,在政治上形成了西方分权的传统,在经济上催生了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包括各种习惯法)。随着西方近代以来的成功,在文化上也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进而发展为西方中心主义。古代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独特,长期以来人们生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中国文明的发展走上一条同西方迥然不同的道路。人们一般以/家国同构0来形容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与特征,即这种国家是/一种由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而非技术革命促成的文明,产生了一个按照变化了的人际关系而非地域原则实行统治的国家0[8]14,调整人际而非物际关系的礼在中国不仅产生较早,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法律的作用。礼是一个集道德、习俗、法律于一体的词语,但更多的表现为道德规范。/礼者,,以为民坊者也0[9],说明中国人在对人的问题认识上/德性0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与禽兽区分的重要向度, /把财产问题变成为道德问题,把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0[4]50,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礼制秩序0,最终实现了以道德为主的社会控制模式,即德治。这种社会治理结构注重道德理性的作用,强调通过教育、引导、垂范等方式解决人的问题,进而达到对社会的控制。同时,德治也没有排斥宗教信仰的作用,通过中国人所特有的天地及鬼神信仰,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在汉代的契约中,签约仪式和内容都有明显的宗教性,以致有人认为宗教的约束力可以成为汉代契约法律效力的有力支撑[10]225。在规范层面,由于注重人伦关系以及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习惯法多表现为婚姻家庭继承以及土地买卖和流转,反映商品流通的习惯法较少。伊斯兰法(沙里亚)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法系,它体现了非常重要的类型学特征。/伊斯兰法是特定宗教、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一种自成一体的法律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它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世俗法律制度的意象,而且也有别于其他宗教法的特色。0[11]144伊斯兰法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伊斯兰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真主0立法,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精神,伊斯兰法是真主的命令,是真主意志的体现,它具有最高权威性、永恒性、完美性。/由于伊斯兰教所体现的不是人类立法者的意志,而是真主的意志,因此很明显,它支配一切的生活领域,而不仅是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领域。0[12]525由此可见,伊斯兰法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成为型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础。

二、习惯法类型与秩序结构

习惯法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给习惯法下了定义,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对习惯法的理解仍存在歧义,以致梁治平先生认为给习惯法下定义是一个难题。[13]486笔者认为,可能难就难在习惯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任何静止的观点都不足以涵盖习惯法。我们可以针对某一历史时期或特定民族的具体情况给它们的习惯法确定大致的范围,但却不能以此作为涵盖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整体性习惯法的内容,因为习惯

)

94 )

法本身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其本身也有一个继承、发展甚至转化的问题。习惯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前代的国家法在后世则可能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前代的习惯法在后世也可能以国家法的形式存在。中国古代的礼在发展早期就是以习惯法的形式表现的,但发展过程中又逐渐转化为国家法,是一种规范的继承而非自然生成。所以,从整体上对习惯法进行界定,必然要同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习惯法生成的自然性,又要顾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复杂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习惯法的内核。今天我们对习惯法类型学的研究,就是试图突破现代语境下的习惯法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习惯法范式和研究路径。

通过前面对西方、古代中国和伊斯兰教的历史寻踪我们发现,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它们走上了不同的文明发展之路。就规范文化而言,西方近代形成了以法律理性统摄宗教信仰的法治之路,道德只能依存于法律和宗教;古代中国则形成了以道德统摄法律、信仰的德治之路,法律和宗教在中国只能依存于道德;伊斯兰世界则形成了以宗教信仰统摄法律、道德的神治之路,伊斯兰教法既是宗教信仰,又是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在理性、道德(德性)、宗教(灵性)三种人性向度中,西方、古代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各占一端,/对-什么是人.的不同定义会发展出不同类型的人类文化0[14]414。西方法治强调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这是自古希腊、罗马法以来的传统,随着近代以来的/祛魅0而更为明显;古代中国强调人是一个道德实体,是否有道德是人与禽兽之间的最大区别;伊斯兰教则把人看成是一个灵性的存在,真主不但创造了人,而且通过人体现真主的神性。在这三种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社会治理模式中,由于它们均是人性表达的一个向度,因而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因为它们只反映了人性的某一个方面,故而又都不是一个自足的体系。/我们把世界划分成分隔的部分,这些部分却不是独立自足的单位,如果它们不向彼此互相开放,就会禁锢和窒息我们。0[15]7-10/就理想而言,三者统一于某一文明秩序时,这个文明秩序便是完美的文明秩序。0[16]58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对其他文明的话语霸权,西方的法治模式也备受推崇,非西方世界面临深刻的价值危机。但是,西方的法律之治导致的道德危机以及过分世俗化所引起的法律神圣性的丧失已严重影响法律的地位和影响。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三种社会治理结构,均包含有深刻的人性基础,任何一方想要简单否定另一方都是不现实的,只有彼此向对方开放,吸取对方优秀的传统,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共赢。近年来,中西方之间开展的文明对话,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而从理论上对不同文明从/人性0的角度进行探讨,发现其因对人性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治理模式的差异,进而寻找其在人的问题上的共性理解,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三、从回族习惯法的产生与渊源看回族习惯法的特征

回族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形成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生活当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当中包括回族传统习惯法。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回族习惯法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回族习惯法往往同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联系在一起,以致有人一提起回族习惯法就自然将其等同于伊斯兰教法。1笔者认为,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是构成回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全部,回族习惯法是回族群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浓郁回族特色的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和生活规范,它既有伊斯兰教法的发生学根源与信仰传承,也有回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更有回族群众的的实践创新。所以,将回族习惯法冠以回族伊斯兰习惯法并将其定义为/是指回族因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过程中,将以5古兰经6和-圣训.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教法(包括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礼仪等内容),以及将运用-公议.和-类比.推导出来的法律论断固化为本民族的生活制度(即习惯)后通过民间宗教权威予以保障所形成的一整套内控性的生活秩序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回族人思想上理解、行动中实践的中国回族式的伊斯兰法0[17]26是不全面的。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及其教法是回族习惯法形成的发生学依据,并长期影响着回族习惯法的内容与现实走向。目前史学界一般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唐永徽二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番客,番客虽不是中国公民,但它首次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并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景观。对此,5经行记65诸番志65桯史6等唐宋文人笔记多有记载。随着番客从移民群体向族裔群体的转化,回族逐渐形成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习惯法。当然,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唐宋到元明的发展历程,随着回族的形成,回族习惯法也就产生了。回族习惯法的产生同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是一对看似一致又有许多区别的事实表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历史变革内容,同时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虽然可以说/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另一个重大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产生0[17]42,但这远远不是全部,回族习惯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种认为回族习惯法从产生/一直延续至今0[17]42的看法是静止和片面的。

作为一个概念,法的渊源在立法学中有着特定的含义,/一般指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制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0[18]269。5牛津法律大词典6也从历史、理论、形式、文件、文字等五个方面对法的渊源进行了界定。由于本文只是对作为法的形式渊源的习惯法进行研讨,因而对回族习惯法渊源的探讨主要是借用法的渊源的概念来考察回族习惯法的形式来源,即构成回族习惯法的诸结构要素。目前,研究回族习惯法的学术成果不多,人们往往只是在探讨回族文化或法文化时,才稍微涉及一下

)

95

)

回族法文化的结构要素o,而直接探讨回族习惯法渊源的文章也许由于笔者囿于见识,至今尚未看到。笔者认为,回族习惯法的形式来源有四项,即伊斯兰教及教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回族创新文化和国家制定法。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回族发展史上,伊斯兰教是一种沟通回族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而其他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甚至法律行为又大量通过宗教制度因素纵横于整个回族社会,成为回族社会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0[19]28伊斯兰教不但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故而伊斯兰教对回族习惯法的影响不仅仅在思想观念形态方面,而且还在制度和规范层面方面,甚至许多回族习惯法的制度和规范直接来源于伊斯兰教及其教法,从而使回族习惯法较之其他民族的习惯法表现出明显的宗教向度。文化传播学认为,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性质0[20]206。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过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伊斯兰教施加影响即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法逐渐发展为回族习惯法。也就是说,回族习惯法是一个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规则体系,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文化(特别是信仰文化和规范文化)的人类共同体,共同文化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创新,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回族形成与独特的回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是在我国形成的少数民族,从其形成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疆域内,历史上从未建立独立的政权。因此,回族习惯法不可能不受封建国家制定法的影响。国家制定法对回族习惯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信仰层面的强制,如二元忠诚信仰,也有制度与规范方面的规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社会改造运动的开展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治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影响更加突出。

从回族习惯法的产生和渊源看,回族习惯法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形成的宗教性。回族习惯法的形成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密不可分,这是从发生学意义上讲的;从回族习惯法的制度与规范内容看,伊斯兰教及其教法构成回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从而使回族习惯法明显表现出一种宗教性倾向。由于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性质,回族习惯法较之其他民族的习惯法有较为完备的体系化的组织架构,因而内控性也较强。第二,规范的综合性。回族习惯法是回族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以伊斯兰教为主,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规则体系,当然也包括回回民族对文化的自我发展与创造。在具体内容上,回族习惯法既有伊斯兰教法规范,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规范,还有回族群众的继承与创新,在回族门宦和散居回族社区以及西道堂中这种特点尤为明显。回族习惯法规范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其内容涵盖从宗教信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覆盖性,是构成回族群众社会生活的基本制度规范。第三,发展的阶段性。回族习惯法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平铺直叙的线形发展,而是呈明显的波浪型发展特征。一方面,回族习惯法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封建性,同其他民族经历原始习惯法、奴隶制习惯法到封建化习惯法的发展路径有明显不同;另一方面,回族习惯法本身的变迁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曾呈现四次大的文化高潮?,这些文化运动极大促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也使回族习惯法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习惯法变化的这种阶段性特征尤为明显。第四,现实的教派性。可以说,地域性是习惯法的重要特征。回族习惯法也有地域特征,由于中国回族一般以教派划分其成员,不同的教派又意味着不同的习惯法。回族习惯法的这种地域特征往往与不同的教派、门宦制度结合起来,使回族习惯法的地域性在其现实性上体现为不同的教派特征。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开始了部派分裂,形成了三大教派和四大门宦,回族也随即被按教派门宦分割为不同的群体,教派的特点影响着回族习惯法的信仰内容、礼节仪式、生活习俗,而地域文化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五,实施的信仰性。由于回族习惯法的宗教法特色,因而回族是以信仰统摄习惯法的实施,信仰因素在回族习惯法的实施中占居重要地位,这同其他民族的习惯法依靠暴力、民间权威、利益等维系有很大不同。第六,制度的宗法性。回族习惯法制度的宗法性在门宦制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派在我国西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称呼,在我国有四大门宦之称,门宦制度是地主加教主的制度,是回族社会封建化的产物,/门宦制度的特权主要表现在-父传子受.的世袭罔替制度,,0[21]459。教权世袭在其他教派中也时有表现,从而使回族习惯法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封建宗法性倾向。

四、回族习惯法的类型学价值及其未来走向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考察,不同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人种特点、生产方式等的差异,其秩序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人的理性、德性、灵性的表达,三者的不同组合结构实现了社会秩序的三维空间。目前,世界上的三种主要文明即西方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正好体现了人性的三个向度:以理性统御道德和宗教的法治,随着近代以来西方的强大而正在演化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话语霸权;以道德统摄法律、宗教的德治和以教权统御法律、道德的神治虽然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近代以来其发展则陷入低谷,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道路。近现代以来,当人们均以为西方文明是救世良方时,西方文明本身却产生了战争、经济危机、道德沦丧、信

)

96 )

仰缺失等严重问题,构成一幅奇特的西方社会综合征,人们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西方社会也开始积极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交流、开放随即展开。伯尔曼正是通过法律与宗教关系的阐述,说明宗教对法律的意义,而现代新儒学的复兴也说明世界秩序对德性的诉求。当我国确定依法治国时,并不意味着秩序结构的单一化或法律化,而仅仅是以法律统御道德和宗教而已,并非道德和宗教的灭失,关键是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回族习惯法作为深受伊斯兰教影响的一种民间秩序,无疑对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秩序结构并进而探寻宗教与法律、道德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类型学价值,同时也为三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范例。

回族习惯法在我国已存在了数百年时间,虽历经磨难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表明法治是未来中国的现实选择,在国家法治化过程中,回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如何,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也是必须引起人们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回族习惯法作为一种带有较强宗教色彩和封建色彩的民间秩序,同社会主义法治必然有许多冲突之处,在这方面回族习惯法有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但同时,回族习惯法中所蕴含的具有现代价值和普世意义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自然生态秩序的神圣化信仰和以信仰为基础的习惯法实践与法律信仰的相互转化和互惠互济,无疑代表了回族习惯法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回族习惯法的存在和影响将是长期的。

注释:

1据笔者所见,迄今尚未有专门冠以/回族习惯法0的学术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回族习惯法的作品,基本均冠以伊斯兰教法或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或回族伊斯兰等名目。例如勉维霖主编的5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6(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马通的5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6(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杨经德的5回族伊斯兰习惯法6(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o谢晖的5回族法文化概说6(载5宁夏社会科学61994年第1期)与马克林的5回族传统法文化研究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都对此问题有所探讨。

?杨怀中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发展有四次高潮,即突厥伊斯兰文化的形成(10~13世纪)、元代伊斯兰文化(1271~1368年)、明清之际伊斯兰精神文化建设(1368~1911年)、近代中国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1911~ 1949年)。每一次文化高潮实际上也是一次大规模中国化的过程。具体内容详见杨怀中先生的5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文化的四次高潮6一文(5回族研究6199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李保平.从习惯、习俗到习惯法[J].宁夏社会科学,2009(2).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韦森.经济与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9]礼记#曲礼[Z].

[10]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高鸿钧.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4]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5][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6]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7]杨经德.回族伊斯兰习惯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8]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20]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1]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敬军)

)

97

)

(完整版)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咏物诗常见情感分类 【1. 表现诗人高尚情操】 诗人在诗中表现自己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决不趋势媚俗不向恶 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此诗作于患难之中。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 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忤逆武后,遭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作者歌咏 蝉的高洁品行,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以蝉比兴,以蝉寓己,感叹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 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抒发了诗人品 行高洁却“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此词以梅花自况,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表达自 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 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 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2. 抒发自身的愁情幽愤】 诗人借咏物或抒发政治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幽愤之情;或表达渴望 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或感叹时光易逝,自伤迟暮等。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赏析】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 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 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 隐衷。 惜牡丹花二首·其一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赏析】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 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 二首·其一》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

婚姻自由的思考

2002年12月 第14卷第6期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Dec.2002 vol.14No.6 婚姻自由的思考 朱晓燕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婚姻自由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的首要原则。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二者不 可偏废,共同构成了婚姻自由的完整内容。婚姻自由体现的是自然人对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是婚 姻内在价值的体现,是对婚姻自主权的肯定和界定。 关键词:婚姻自由;价值;道德;爱情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75(2002)06-0060-04 20世纪50年代的婚姻法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胜利后的第一部婚姻法,其基本精神是废除封建主 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 确立结婚意思自治的原则,即婚姻自由的原则。此 后,我国对婚姻法的历次修改,无不倡导婚姻自由这 一基本原则。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婚姻自由原则有 助于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维 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 步。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出现了一 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婚姻自由原 则(包括理论认识和现实运用)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 一、婚姻自由的内涵 婚姻法意思自治原则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历史留 给人们的一个反思,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进步。婚姻自 由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由决定 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强迫和干涉。为贯彻 此项原则,新婚姻法作了一些具体规定:禁止包办、买 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结婚必须男女双 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 三者加以干涉;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 婚姻自由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的首要原则,婚姻自 由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婚姻自 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 了婚姻自由的完整内容,不可偏废。 (一)结婚自由 结婚自由是指公民自由决定是否缔结婚姻关系, 不准其他任何人加以强迫、包办或干涉,也就是指自

论回族婚姻习惯法与_婚姻法_的冲_省略_适_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_魏彦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5期J.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2012 论回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的冲突及调适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 —— —— 魏彦芳 (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 [摘要]目前国内对于回族传统婚姻习俗的研究较多,但是将回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结合对比研究的相对较少。通过对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就我国《婚姻法》的适用状况做的相关调查,发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结婚的条件、结婚的程序和禁止结婚等几个方面,从而提出加大《婚姻法》的普法力度、积极寻求民间协调平台、重新诠释《古兰经》以及自治县法律变通权的合理运用等调试的构想。 [关键词]回族;婚姻习惯法;婚姻法;冲突;调适 [中图分类号]D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12)05-0167-07 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中“习惯法”一词的解释为:“作为某一行为的法律要求和义务规则而被接受的习惯所构成的法律就是习惯法。当社会和经济制度中的某些重要和实质性的做法或信念被作为法律对待时就是习惯法。”[1]回族习惯法的存在,丰富和弥补了国家制定法控制机制的不足,成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和协同方式。笔者选取了婚姻习惯法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对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回族伊斯兰婚姻习惯法与现行《婚姻法》的差异,试图寻找到一个有效途径解决两者的调适问题,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一、回族婚姻习惯法的主要内容 (一)婚姻的缔结 1.结婚年龄。回族习惯法对结婚年龄并无明确规定,但《古兰经》认为男性十二岁、女性九岁就已经发育成熟,可以婚配。因此,在回族群众中早婚现象严重。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宁夏回族自治区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婚姻法作了变通规定,将回族男女的结婚年龄规定为,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但是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回族的结婚年龄普遍低于上述规定,其中以女性早婚更为严重。一般女子15或者16岁结婚是很普遍的现象。 2.宗教信仰一致。一般穆斯林的婚姻是以双方都是穆斯林为首要条件。《古兰经》中说:“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她们信道。已信道的奴婢,的确胜过以物配主的妇女,即使她使你们爱慕她。你们不 [收稿日期]2012-06-15 [作者简介]魏彦芳(1973—),女,甘肃甘谷人,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和民族法学。 —— 167

试论我国婚姻法中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09 夫妻财产约定制是指夫妻之间以契约的形式商定婚前财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的归属、使用、处分、收益及债务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清算等事项,并排除法定夫妻财产制适用的制度[1]。我国历史上虽然早有关于夫妻财产的约定制度,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实际生活中个人财产极少,所以夫妻财产约定的立法精神也很难体现。1980年《婚姻法》第13条第一款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双方共有,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自此,夫妻财产约定制作为法定财产制的必要补充确定下来。2001年《婚姻法》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赋予了约定财产制优先适用法定财产制的法律地位,明确婚姻当事人可以以契约方式对夫妻财产作出约定[2]。 一、确立夫妻约定财产制度的现实意义 第一,约定财产制适应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宪法的立法精神,尊重了当事人个体的财产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公民的私有财产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掌握和控制在私人手中。为此,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而在私有财产中,夫妻财产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夫妻间的财产结构变得更为复杂,财富在婚姻中所占的砝码加大,约定财产制的规定符合了宪法的立法精神,符合民法的自愿原则,充分尊重了当事人对权益的处分权,是立法的进步。 第二,约定财产制体现了现代人对婚姻生活的高度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钱、财产为筹码的功利性婚姻,如一方看上对方的钱财,企图通过结婚、离婚的方式来分割对方的财产,若实行这一制度,他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3]。同时,这一制度适合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由于各种原因,再婚现象越来越多,在再婚时用约定的办法,对双方婚前、婚后的财产进行约定,有利于再婚的双方妥善处理其财产问题。在涉外婚姻中,允许夫妻双方对财产进行约定,也可以照顾这方面的各种复杂情况,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约定财产制也是今后解决婚姻、财产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约定财产制使公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夫妻财产的意识得到强化,既有利于减轻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财产分割的难度,又能更好地调整人们的家庭财产关系,保护公民的个人财产的所有权[4]。 二、约定财产制及其主要内容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以契约方式将其财产的归属予以确定的制度。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前财产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归共同所有或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前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的财产清偿”。于是,夫妻约定财产的范围可以是:(1)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约定为共同所有、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2)将夫妻婚前个人财产约定婚后共同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个人所有;(3)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特有财产约定为共同所有、部分所有或个人部分所有;(4)将一方特有财产约定为另一方所有,或部分为另一方所有。夫妻约定财产时间可以是婚前,也可以是婚后,夫妻对财产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属于《婚姻法》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的,适用共同财产的规定,属于法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适用夫妻个人财产的规定。关于分别财产制的约定,原则上只拘束夫妻双方,与第三人发生债务纠纷时,夫妻一方不能以“另一方单独所负债务,应由本人偿还”作为抗辩理由,而应承担连带责任。但夫或妻在与第三人发生债务的法律关系时,明确告知对方夫妻实行分别财产制,个人债务由个人偿还,并能证明第三人知道约定的,非借债方可以拒绝第三人的偿债请求。 三、婚姻法关于约定夫妻财产制规定的不足 婚姻法对约定夫妻财产制的规定表明了约定优先。但是,对约定的时间、内容、形式和效力等均未明确规定。婚姻法第19条对夫妻约定财产作了规定,但是,从总体上看,婚姻法的上述规定仍过于简单,没有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没有明确约定的时间。约定财产制适用于夫妻之间,但在理论探讨中,又主张“约定的时间可以在婚前,也可以在婚后。”如果允许男女双方在婚前约定,不符合主体资格的要求,因为双方的身份还不是“夫妻”。同时,还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将婚姻关系财产化,容易导致有婚姻基础的双方因财产 试论我国婚姻法中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范丰丽 摘要:探讨了我国新婚姻法新增设的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积极意义,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要严格规定约定的效力、明确具体的成立要件、建立具有公示性的相关配套制度、规定约定财产制的财产范围和明确财产协议变更程序等完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新婚姻法;夫妻约定财产制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2-0090-02 作者简介:范丰丽(1981-),女,山东日照人,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社会科学系助教,韩国Kumoh国立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7-17

情感的分类

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

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真假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恶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丑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性情感、现实性情感和期望性情感。追朔性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性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性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性事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性事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回族婚姻习惯法

回族婚姻习惯法 常馨月2012010888 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中“习惯法”一词的解释为:“作为某一行为的法律要求和义务规则而被接受的习惯所 构成的法律就是习惯法。当社会和经济制度中的某些重要和实质性的做法或信念被作为法律对待时就是习惯法。”在中国习惯法导论的课堂之上,我们学习和了解到了很多相关内容,都非常有趣。学习过课程以后,我对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课堂上面老师讲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走婚制,还有一妻多夫制等,都是属于民族习惯法的范畴。我的家乡是甘肃省兰州市,是中国西北重要的省会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因素,兰州市内生活着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且以回族居多,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甘肃省回族人口为1184930人,站甘肃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88%。兰州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偏远地区,但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到,而且兰州从古至今是一个移民城市,许多异域文化在这个城市中被借鉴并传播。回族是众多少数民族之一 关于回族习惯法的婚姻习惯法,我通过文献阅读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关于结婚年龄,普遍回族人结婚都比法定年龄要早。《中华人民共和国

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按伊斯兰教规定女孩9岁, 男孩12岁即应“出幼”,即开始履行全部宗教义务和部分社会义务。我也确实看到在城市中回族人民中普遍存在早婚现象,有一大部分人没有到法定结婚年龄,就会先结婚后登记领结婚证或者干脆不登记,尤其是女性早婚现象更为严重。但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人民的冲击,很多人都开始赞成晚婚,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对早婚的认可程度越低。 还有早先听周围的回族同学说,回族人在择偶时非常注重对方的民族成分,不是回族的都不会考虑结婚,关于这一点我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文献书籍,我发现是这样的原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回民的先民是由西东来的中亚细亚波斯,阿拉伯穆斯林构成,唐宋时就有一定的人群,到元代大量涌入,早先都是一些成年男性,入居并立足中国的最初,是实行“民族外婚姻”,娶当地的外族妇女,到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回民必须与外族通婚,到了后来,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民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回民在心里产生反抗情绪,在民族内部产生保族意识,实行“民族内婚”,也就是只可以娶外族女子,不嫁出回族女子,并且嫁入的外族女子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古兰经》说:“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现在这种妇女不外嫁的现象在西北农村的回族

最新最新婚姻法试题及答案

最新婚姻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加以肯定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 A.血缘群婚B.对偶婚 C.乱婚D.普那路亚群婚 2.下列不属于婚姻家庭社会功能的是() A.实现人口再生产B.组织经济生活 C.维护社会治安D.文化教育 3.我国《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 A.互相爱护B.互敬互爱 C.互相尊重D.互相敬重 4.“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这一说法出自1791年的哪一国宪法? A.法国B.德国 C.日本D.瑞士 5.按照姻亲的分类,妯娌、连襟属于() A.血亲的配偶B.配偶的血亲 C.血亲的配偶的血亲D.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定的期限内提出,这个期限是() A.二年B.一年 C.六个月D.三个月 7.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的男女结婚的() A.最理想的年龄B.最适宜的年龄 C.最高年龄D.最低年龄 8.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这一规定体现了() A.男女平等原则B.一夫一妻原则 C.保护妇女利益原则D.婚姻自由原则 9.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孙子女、外孙子女的() A.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B.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C.第三顺序法定继承人D.代位继承人 10.根据《收养法》规定,成立收养的唯一必经程序是() A.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登记B.向县级以上人民法院登记 C.向县级以上人民检察院登记D.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11.根据《收养法》的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 A.20周岁以上B.30周岁以上 C.40周岁以上D.50周岁以上 12.收养关系解除后,未成年的养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 A.由双方协商处理B.自行恢复 C.由法院判决是否恢复D.永不恢复 13.我国诉讼离婚中判决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是()

古诗词思想情感分类

古诗词思想情感分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其诗人之众,数量之多,令人赞叹。但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 1. 思乡念友之绪:如李白的《沙洲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寄情于流水,语尽情长,思情绵绵不绝。 2. 怀古伤今之悲: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愤心情。 3. 羁旅闺怨之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诗人将一颗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王昌龄《闺怨》细腻而含蓄描写了宫闺女子幽怨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情感变化。 4. 怀才报国之愤:如屈原《离骚》、陆游《书愤》等,无不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5. 边塞征战之壮:如《诗经·无衣》,其鞺鞑之声,令人热血沸腾。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这样格调高亢、情绪激荡的豪迈之作就更多了。如中唐诗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就是典型的例子,字里行间,气贯长虹。但自宋代开始,国力衰弱,就不再有大唐气象了,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6. 即事抒怀之慨: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别、思乡、郊游、访友、读书等等,都可能有所触发,感悟人生。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的宁静幽美和主人公的悠闲安适。 7. 隐逸出世之恋:如陆游的《鹊桥仙》(一竿风月)是借“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写渔父生活,籍以抒写远离红尘的隐逸情怀。

论婚姻自由原则2

论婚姻自由原则 一个关于婚姻自由的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吴某的儿子李某,也与吴某大姐的孙女小枚同岁。虽然两家人住在不同的村里,但是李某与小枚经常在一起玩耍,而且在学校里也是同班的同学。虽然李某名义上是小枚的长辈,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高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大学,于是相约一起到外地打工。过年回家的时候,两人就分别向父母提出要与对方结婚。双方的父母都极力地反对,认为长辈与晚辈之间不能通婚,由于李某与小枚没有到法定婚龄而暂时作罢。达到法定婚龄后两人再次提出结婚,并到村委会开出了婚姻状况证明,随即亲自到乡政府申请结婚登记。 请问:民政部门可以给两人登记结婚吗? 分析:李某与小枚是旁系血亲,旁系血亲代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找出同源直系血亲,李某与小枚的同源直系血亲最近的应该是李某的外祖父祖母,也即小枚的外曾祖父祖母。然后从李某往上数至两人的同源直系血亲,李某算一代,数到外祖父祖母时为三代(李某——李某母亲——李某的外祖父祖母);小枚也往上数,数到外曾祖父祖母为四代(小枚——小枚母亲——小枚的外祖父祖母——小枚的外曾祖父祖母)。两边代数不同,取代数较大的,即李某与小枚是四代的旁系血亲。 现行婚姻法规定:禁止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间结婚。李某与小枚不属于禁止结婚的近亲属范畴,因此民政部门可以予以结婚登记。 下面我们就婚姻自由做具体论述: 一、婚姻自由原则概述 (一)婚姻自由的概念 婚姻自由指婚姻当事人依法自主决定其婚姻问题,不受其他任何人强迫或干涉的权利。 (二)婚姻自由的具体内容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 结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主要方面,是离婚自由的基础,离婚自由是结婚自由的重要补充。结婚自由是指公民自由决定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不准其他任何人加以强迫、包办或干涉,也就是指自然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是否结婚、与谁结婚、何时结婚、何地结婚、采取何种仪式结婚等等,均由公民自由决定,不受强迫、包办和干涉。结婚自由的含义有两个方面:首先,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不许任何一方对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一)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 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 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二)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亚热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三)热带季雨林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最新婚姻法试题及答案

最新婚姻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加以肯定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 A.血缘群婚 B.对偶婚 C.乱婚 D.普那路亚群婚 2.下列不属于婚姻家庭社会功能的是() A.实现人口再生产 B.组织经济生活 C.维护社会治安 D.文化教育 3.我国《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 A.互相爱护 B.互敬互爱 C.互相尊重 D.互相敬重 4.“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这一说法出自1791年的哪一国宪法?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瑞士 5.按照姻亲的分类,妯娌、连襟属于() A.血亲的配偶 B.配偶的血亲 C.血亲的配偶的血亲 D.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定的期限内提出,这个期限是() A.二年 B.一年 C.六个月 D.三个月

7.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的男女结婚的() A.最理想的年龄 B.最适宜的年龄 C.最高年龄 D.最低年龄 8.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这一规定体现了() A.男女平等原则 B.一夫一妻原则 C.保护妇女利益原则 D.婚姻自由原则 9.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孙子女、外孙子女的()A.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 B.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 C.第三顺序法定继承人 D.代位继承人 10.根据《收养法》规定,成立收养的唯一必经程序是() A.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登记 B.向县级以上人民法院登记 C.向县级以上人民检察院登记 D.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11.根据《收养法》的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 A.20周岁以上 B.30周岁以上 C.40周岁以上 D.50周岁以上 12.收养关系解除后,未成年的养子女与生父母的关系() A.由双方协商处理 B.自行恢复 C.由法院判决是否恢复 D.永不恢复 13.我国诉讼离婚中判决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是() A.夫妻感情不和 B.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C.夫妻感情基础丧失 D.对子女和财产已妥善处理 14.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

《普通心理学》:情感的分类

;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当人们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在青年期,随着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人生理想的确立,人的情感也更为独立和稳定,对人的行为有一种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当他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时,就会感到自尊、自重,有一种自豪感;而当他的所作所为同自己坚持的理想和价值标准相违背时,就会感到痛苦、懊悔,甚至丧失自尊心。显然,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自觉性,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调控和监督作用。 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研究中面临新问题时的惊讶、怀疑、困惑和对真理的确信,问题得以解决并有新的发现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这些都是人们在探索活动和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理智感。人们越积极地参与智力活动,就越能体验到更强烈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活动的动力。当一个人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感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以及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幸福感时,他就会不计名利得失,以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艰辛历程中,以及发现镭的那一刻,所体验到的理智感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 3.美感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客观世界中,凡是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体验。一方面,美感可以由客观景物引起,如桂林山水的秀丽、内蒙古草原的苍茫、故宫的绚丽辉煌、长城的蜿蜒壮美,可以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创造之美;另一方面,人的容貌举止和道德修养也常能引发美感,甚至一个人身上善良、纯朴的性格,率直、坚强的品性,比身材和外貌更能体现人性之美。人在感受美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一种愉快的体验,而且表现出对美的客体的强烈的倾向性。所以,美感体验有时也能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沉醉其中,乐此不疲。在生活中,由于人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对美的见解也多有不同,如有的人喜欢花好月圆的美,有的人却以丑木、怪石为美;有的人喜欢绚丽和精致的美,有的人却喜欢悲壮和苍凉之美。美感受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美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对美的体验也自然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异域风俗和文化。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同时,去鉴别和吸收别国文化中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论婚姻自由原则

论婚姻自由原则 摘要:婚姻自由原则是婚姻法中的首要基本原则,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本文论述了婚姻自由原则的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婚姻自由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相对性。同时,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闪婚闪离”现象、同性恋婚姻、干涉婚姻自由的情况等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关键词:婚姻自由婚姻自由的相对性闪婚闪离同性恋婚姻 一、婚姻自由原则概述 (一)婚姻自由的发展 婚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自始存在、永恒不变的,它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个体婚形成初期的掠夺婚,到古代社会通行的包办婚,再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婚,整个古代,婚姻缔结的当事人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整个古代, 婚姻的绪结都是父母包办的, 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 并不是主观的爱好, 而是客观的义务, 不是婚姻的基础, 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而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婚开始形成,等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得胜利后, 便把婚姻自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1804年法国《民法典》规定:“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夫妻双方或一方并非出于自由意志而结婚者, 仅未经自由表示同意的一方或双方有权提出攻击。”从此,资本主义各国都相继把男女合意作为结婚的要件。在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的《婚姻法》,到1980年的《婚姻法》及其在2001年的修正,婚姻自由成为了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例如,我国《宪法》第49条指出:“禁止破坏婚姻自由”,《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现行《婚姻法》第2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第3条规定:“禁止包办婚姻、买卖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结婚制度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愿,保护公民依法缔结婚姻关系的合法权益。 (二)婚姻自由的含义与内容 婚姻自由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 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 问题, 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和限制。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 结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主要方面,是离婚自由的基础,离婚自由是结婚自由的重要补充。结婚自由是指公民自由决定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不准其他任何人加以强迫、包办或干涉,也就是指自然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是否结婚、与谁结婚、何时结婚、何地结婚、采取何种仪式结婚等等,均由公民自由决定,不受强迫、包办和干涉。结婚自由的含义有两个方面:首先,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这是从保障结婚自由不受侵犯出发,对当事人和其他不特定人所作出的规定。其次,结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这是从保护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对合法婚姻的成立条件所提出的要求。结婚自由是公民在婚姻问题上享有的民主权利,不论是未婚男女结婚与否,还是离婚后再婚或复婚,都可以依法行使这种权利。 离婚自由,是指合法存在的婚姻当事人在夫妻感情破裂、不愿意再继续维持

全球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全球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一、十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中有干湿两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少雨,夏热多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终年湿润,冬雨较多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极地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二、区别气候类型,主要是从气候特点上,即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去区别。 ①如最低月气温都在15℃以上,是热带气候,再根据降水情况,全年少雨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是热带草原、热带季风气候。但后者降水多于前者,一般在1500mm以上。 ②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的,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还有温带海洋性。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夏季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则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③最冷月气温低于0℃的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极地气候,这三者降水区别明显。 三、气候类型判断三部曲:(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判断南北半球七月气温最高,在北半球; 七月气温最低,在南半球 (2)判断热量带最冷月均温>15oC----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0-15oC之间---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15--0oC之间---温带气候 最热月气温< 5oC—寒带气候 2、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辨析: (1)热带气候比较表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全年高温 不同点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年分干湿两季年分旱雨两季 (2)温带气候比较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相同点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oC 不同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少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降水均匀

论新婚姻法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一、新婚姻法的最新解释强化女性弱势地位 二、新婚姻法的最新解释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参考文献

论新婚姻法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论新婚姻法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内容摘要】 《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成员之间、其他亲属之间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保障公民婚姻家庭权利的重要民事法律,也是保障妇女婚姻家庭权 利最重要的法律武器之一。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原因,从总体上讲,妇女仍然 处于弱势,在制定法律时如果不作任何性别分析,不对妇女作出特别保护,而只 是一味强调所谓男女平等,就难免在实际上助长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的加剧。与 此引起争议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于 2011 年 8 月 12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有关情况。解释指出,夫妻一方 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 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在社会上 引起了一波波的争议浪潮,对此,本文就新婚姻法是否有对女性的歧视展开研究 和探讨。
【关键词】新婚姻法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女性权益
一、新婚姻法的最新解释强化女性弱势地位 新婚姻法的最新解释强化女性弱势地位
2011 年 8 月 12 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 这个解释共十九条,从第四条开始基本上全是有关财产的。现摘录如 下: 第四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 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 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 除孳息和自然增 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1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当一个人出现愉快心境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感到是愉快的;当一个人处在苦闷心境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感到闷闷不乐。这就是心境。 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所谓弥漫性,是指心境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而是某一种特定情绪发生后并不马上消失,还要保留一段时间。在此时间内,人们把这种特定情绪投射到其他事物上面,使这些事物都带上先前的情绪性质和特点。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工作的好坏,学习万贯的优劣,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甚至季节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但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能意识么引起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工作和学习,能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并且有助于人的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妨碍工作和学习,有害于人的健康。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形成和保持积极、良好的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恐惧、绝望、狂喜等都属于这种情绪体验。在激情状态下,主体往往伴随明显的生理和外部表情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等。 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引起的。如重大成功、惨遭失败和亲人突然去世等,都是对当事人有巨大意义的能引起激情状态的强烈刺激。 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常常能调动人的身心的巨大潜能,激励人们奋不顾身地克服艰难险阻,朝着正确的目标奋进。消极的激情往往使人产生“意识狭窄”现象,致使注意范围缩小,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从而使行为失去控制,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整个机体的激活水平高涨,使人的肌张力、血压、内分泌、心率、呼吸系统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改变,从而使个体发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在应激状态中,人可能有两种行为反应。一种是行为紊乱,忙中生错,不能准确地采取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同时,由于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也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力下降、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情况。另一种是虽然身心紧张,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活动量增强,从而能更好地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生理激活状态,急中生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便会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如敬佩、爱慕、赞赏、欣慰等;不符合时,便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厌恶、羞愧、憎恨等。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与已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加以比较的后果,体现了客观事物与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 道德标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产物,道德感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具有不同的道德感。在阶级社会中,许多道德感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道德感对人的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地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道德

论婚姻自由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毕业论文(设计)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写作完成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写作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文中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本人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签名: 日期: 1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一、婚姻自由的概念 (1) 二、婚姻自由的历史发展情况 (2) 三、婚姻自由的价值 (3) 四、我国法律对婚姻自由的规定 (3) 五、婚姻自由的法律特征 (4) (一)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4) (二)婚姻自由权利的行使应当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 (4) (三)婚姻自由是一项人身权利,而非财产权利 (4) (四)婚姻自由即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 (4) 六、我国婚姻自由的现状 (5) 七、对我国目前婚姻自由情况的建议 (6) 参考文献 (9) 致谢 (8) 1

论婚姻自由 【论文摘要】建国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婚姻法的贯彻实施,推毁了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关系。但是在我国婚姻家庭领域里仍然存在着不少急等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封建思想沉渣泛起,包办、买卖婚姻、干涉婚姻自由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在婚姻问题上唯利是图、喜新厌旧、玩弄异性。这些都涉及到婚姻自由问题。本文拟就婚姻自由的历史和现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婚姻自由以及如何保障婚姻自由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婚姻自由;特征;建议 On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Xin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ZHAO HAI TONG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Marriage Law to destroy feudalism, marriage and family system established a socialist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But in the field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many anxious solve the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the dregs of feudal ideas, arranged the sale of marriage interfere with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things have occurred; the one han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decadent bourgeois lifestyle some people in the mercenary marriage,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playing with the opposite sex. The two are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freedom of marriage of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under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and how it protects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and other issues to talk about some opinions. 【Key words】Freedom of marriage ;characteristics ;legal measure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