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第一、说教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总体而言讲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背景、理论、实践及地位。从时期上而言,本节所述内容从属于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国共十年对峙的开始时期。从线索上而言,本节严格遵循了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内容,即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节课中国见现代史下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由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不足,而且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确定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说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军事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不唯书本,不唯现成结论,要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科学性的认识,让学生们深化对历史的感受,初步形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理性认识。

第三:说教法

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能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极其重要。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他们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许多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因此我将采用:

1、纲要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

2、史料教学法,根据教纲要求呈现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存,也易于迁移到别的陌生问题情境中。

3、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4、情景教学法--- 使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对于工农武装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5、组织举办故事会,走访身边的人和事,结合乡土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知土地革命的史实,培养学生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第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一些基本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实现逐步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也能提高他们主动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另外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运用学科思维完成对整个历史过程的整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采用讨论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第五、说教材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指出,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先进的中国人没有停下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促进发展的道路,进入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学习,达到了复习前面内容的目的,又能引起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一、工农武装起义:1.目的:为了挽救革命,中共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2.三次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掌握领导人、简况、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秋收起义的人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③广州起义领导人、简况:建立苏维埃政府,因寡不敌众,失败。④三次起义的共同点是重点:a、都把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反动派,以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政权,寻找中国革命的落脚点。b、都以攻打城市为首要目标,都失败了,最后转入农村发展。c、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3.八七会议①召开: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②内容:a、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d、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③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贡献。

二、井冈山的星火

根据前三次起义的经验教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学习。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进攻中心城市的挫败中吸取教训,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2.井冈山会师及结果a、会师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b、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五个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斗争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毛泽

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它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是紧密结合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它,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革命根据地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它,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来支援革命战争,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与发展;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没有它的存在和建设,武装斗争就因没有后方的依托而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持。

4.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逐渐发展,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领导红军进行了反“围剿”并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毛泽东采取的避敌、诱敌、歼敌思想的胜利。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为推动革命斗争,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它是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的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境内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四、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①土地革命的必要性: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②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③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④土地革命的意义:a、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障;b、为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①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②措施:a、农业放在第一位;b、兴办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③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小结:三次起义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根据国情走自己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在一起,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1、三次武装起义

2、八七会议

二、井冈山的星火兴起和发展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四、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 土地革命:内容、路线、意义

2.根据地的建设:目的、措施、意义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摘要】文章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探索历程、内容、指导作用以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启示。作者首先系统梳理了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三次武装起义,然后重点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急需找到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且有别于城市革命的新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新道路展开了一系列艰辛努力的探索,最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实践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使中国革命渐渐走向胜利。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探索历程 (一)三次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国共产党人士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上缺乏经验,而且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最后遭致失败。但这次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泯灭的:首先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充分的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其次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再次它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并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强大,起义军在途中受挫,毛泽东结合当时情况,果断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转向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进军,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在转移途中,毛泽东进行了三湾改编:“资遣自愿离队人员,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成立党小组;部队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管理”。①三湾改编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我国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了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中断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在广州市区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具有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抗的浴血奋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虽然广州起义失败了,但它是中国 ①刘录开等:《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8、89页.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案: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主讲:罗剑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归纳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基本概况及其历史意义 2.“八七”会议及其内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4.“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5.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概况 6.中华苏维埃政权 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工农武装起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二)难点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土地革命路线。 (三)解决办法 l.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1927年的三大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探索。尽管斗争是曲折的,但就是这种曲折的斗争,才使毛泽东等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才使红军壮大,根据地增多,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的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主要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理解。特别要强调它的理论、实践意义。 3.关于土地革命路线 应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反封建斗争、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 的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得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但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没有武装斗争,或者武装不够,革命根据地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没有红军与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无法进行,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便无法完成。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贫困落后的根源,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动农民起来进行革命,推翻这个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只有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红军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阵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不同于旧式农民起义,红军不是“流寇”,必须有革命的立足点,农村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立足点和基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内革命战争中,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政权如何与强大的反

考点18工农武装格局形成3(中国近现代史)

③斗争矛头:⑦共同败因: (基本线索)

思考三:毛泽东提出 年毛泽东率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星火)⑵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②实质: ⑶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理论基础②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近现代还有那些?)③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权学说。 ⒊再实践 ⑴武装斗争[来源:学科网] 1930年底—1931年秋连续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思考六:面对优势敌人进攻,朱毛采取怎样战略方针? ⑵土地革命(注意和其他时期土地改革联系比较) 背景:①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是民主革命和中共的中心任务; 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引导农民参加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 a、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障 b、为保卫胜利果 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⑶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一大) ①目的: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②建立:时间:1931年冬地点:江西瑞金 内容: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③性质:政权 ④意义:标志两个政权对峙局面的形成(正式形成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经济建设: ①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措施:放在第一位,同时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③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归纳总结】[来源:学|科|网] 1、在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曾经发生过三次转移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38题,题分合计76分,单选)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A.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C.红军等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 3.下列关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国共对峙是最基本的阶段特征 C.“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出现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的发展趋势 4.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认识到的问题是

A.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5.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必须建立--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必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D.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6.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首次尝试是在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 7.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三湾改编 D.井冈山会师 8.毛泽东认为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有相当数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C.彻底的土地革命 D.根据地的建设 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敌人忙于军阀混战 C.共产国际的支持帮助 D.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11.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不包括 A.武装斗争 B.根据地建设 C.土地革命 D.统一战线 12.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苏联的革命经验 B.共产国际的指导 C.中国的特殊国情 D.毛泽东思想 13.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的实质是 A.废除封建剥削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改变土地制度 D.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14.中国共产党确定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是在 A.南昌起义时 B.八七会议上

(完整版)中国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必要性工农武装的思想

中国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是什么? 1:中国是一个由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地方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各军阀的长期分裂与战争,使一小块或若干快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能在白色包围下发生和坚持下来;2: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在受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省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3:大革命失败后引起的基本矛盾一个没解决而且日益激化,革命形势不短前进;4:相当实力的红军存在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5党组织的有力量和他的政策的正确使红色政权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必要性是什么? 一: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既无议会可利用,也无言论集会的权利,所以,武装斗争使革命的主要形式; 二:从敌我力量对比和分布形式来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长期占据这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在那里积蓄力量,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三:从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来看,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使土地革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武装斗争实质上是使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和武装农民,才能迅速发展革命力量,动摇发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工农武装的思想值得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是对农包城,武夺政权的概括。基本思想是在无产阶级及其党的领导下以武装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走农包城,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三方面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武装斗争使中革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武斗,土革就不能有效进行,根据地就不能开辟存在巩固。土革是中民主革的基本内容,没彻底的土革就就不能发动广大群众,丧失群众基础,导致武装斗争和建立根据地的失败。根据地是中民革的主要战略基地,无根据地土革成果得不到保持,武装斗争也失去依托。 农包城,夺全国胜利的道路有何启示?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原则,借鉴外国经验和优秀的东西,积极争取外援,根本上讲,中国的是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解决。

工农武装割据(历史)教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历史)教学设计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学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起义一目,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填写下面的表格: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意义以及教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通过展示有关八七会议三大起义的历史图片以及动画《秋收起义》,加深学生对此四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 并引导学生总结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二井冈山的星火演示动画《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讲解。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扩大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存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的革命群众基础有较好;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三大起义后,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在分析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

读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这一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通过演示动画《-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状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粉碎三次围剿的作战方针,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对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出示材料: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历史,我说课的课题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因此,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本次说课课题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2.通过引导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叫“割据”、“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区别,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和区别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组织举办故事会,走访身边的人和事,结合乡土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知土地革命的史实,培养学生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军事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以后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不唯书本,不唯现成结论,要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师生互致问候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其基本特征是新军阀取代了旧军阀的统治;1927—1935年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对峙,国共的内部对峙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投影自制大事年表(或幻灯片) 教师分析后指出:从以上大事年表可以展现如下规律:一是国民党内部由分裂到统一,并实行北伐,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后,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1930年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结束了所谓的“军政”时期,开始“训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后,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那么“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革命先辈们作了怎样的探索?这便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割据”一词我们接触很多,如近代前期“军阀割据”等,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割据”的准确概念。“割据”是指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工农武装割据”的“工农”二字说明这种“割据”性质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力量。那么我党革命先辈们对“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作理论界定的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指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那么毛泽东同志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一理论的呢?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采取了哪些革命行动?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些问题。板书: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背景 1.大革命失败及其教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两党合作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加上中共领导人的“右”倾错误,致使这场运动终归失败。从失败的教训里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第2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2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同时,也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来源之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这种创新和实践精神以及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对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分析、比较是重点。武装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重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井冈山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红军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些革命实践,开创了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范例。正是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和井冈山根据地示范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2.难点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以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 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生:(回忆、思考回答)

工农武装割据(教案)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知识目标: 掌握三大起义的时间与过程,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掌握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以及三次反围剿的史实。 能力目标: 分析,比较三大起义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培养学生从必要性,可能性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知识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思考: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请问失败的原因有那些?从中使中共得到那些教训?为了挽救危机摆脱困境,中共采取怎样的措施? 一,确定革命方针——八七会议 1,背景:大革命失败,需要清算错误,确定新的路线方针。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2,概况:人物: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毛泽东枪杆子出政权 内容:纠正错误;确定方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思考:在中共历史上那一次会议与八七会议召开背景以及历史作用相似? 4,局限: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二,革命道路的实践与探索 要求:仔细的阅读书中秋收起义进军示意图,找出文家市与三湾,重点强调文家市决策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归纳:在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曾经发生过三次转移。分别是: 第一次: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文家市决策) 第二次: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七届二中全会或西柏坡会议) 第三次: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考:为什么毛泽东将部队带向井冈山?在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怎样的革命理论?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那么该怎样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起义原计划是攻打湖南的省会长沙,但由于在大城市,国民党守备也十分强大,结果我们的进军不断失败,且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按照中央的指示强攻大城市,还是另寻出路?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将各路部队集结在文家市。9月19号夜,毛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情势,认为起义失败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他认为起义军的重心应从城市转

工农武装割据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 第一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实践理论实践 知识重点和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思考: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请问失败的原因有那些?从中使中共得到那些教训?为了挽救危机摆脱困境,中共采取怎样的措施? 一、基础知识回顾 1、确定革命方针——八七会议 背景:大革命失败,需要清算错误,确定新的路线方针。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人物: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 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概况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局限: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思考:在中共历史上那一次会议与八七会议召开背景以及历史作用相似? 遵义会议 思考: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没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表明中共依然走以城市暴动为主的革命道路 训练1、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 )A.表明中共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B.主要是为了配合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C.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D.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物 训练2、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主要是吸取A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 C.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的 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下表为两大武装起义及“八七会议”等内容的概述。 二、井冈山的星火——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1.实践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发展: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军队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理论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概括、总结 理论提出的背景: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并巩固;②这条道路在当时不为全党所认识、所理解,对此应给予解释说明;③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用三篇来说明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理论内容: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概括指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五个要点和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前提、三个必要条件。 理解:如何正确认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联系? 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革命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藉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根据地一天也不能存在,也就谈不上武装斗争。 理论提出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井冈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三、根据地建设 1.背景 从1930年底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

工农武装革命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化工与能源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姓名:郭希宁 学号:20090390206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作用 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初步形成,他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探索,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总结了当时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提出了这一“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 “工农武装割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内革命战争中,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政权如何与强大的反动统治进行抗衡的理论。它主张将工农政权建立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山区地带,以游击战为主要战略形式,以武力对武力来维护工农政权,这一理论总的精神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第一、说教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总体而言讲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背景、理论、实践及地位。从时期上而言,本节所述内容从属于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国共十年对峙的开始时期。从线索上而言,本节严格遵循了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内容,即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节课中国见现代史下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由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不足,而且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确定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说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军事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不唯书本,不唯现成结论,要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科学性的认识,让学生们深化对历史的感受,初步形成"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理性认识。 第三:说教法 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能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极其重要。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他们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许多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因此我将采用: 1、纲要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 2、史料教学法,根据教纲要求呈现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存,也易于迁移到别的陌生问题情境中。 3、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引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 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首先从解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割据”,并进而引出什么叫“工农武装割据”,点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指国内形成了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对峙局面。然后从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过程、表现等总结归纳出两点结论:第一,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一次重要转折;第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来源于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指导实践,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本节教学按照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设问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线,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从以上大事年表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从以上大事年表可以展现如下规律:一是国民党内部由分裂到统一,并实行北伐,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后,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1930年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结束了所谓的“军政”时期,开始“训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后,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那么“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革命先辈们作了怎样的探索? 进入正题之前,先向同学介绍一个重要概念——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的工农二字说明这种“割据”性质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力量。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 过程:全部教学过程共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927年4月以后,国内阶级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对峙双方主要是谁? 引导学生回忆国共由合作走向分裂的历程,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并指出:两党合作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加上中共领导人的“右”倾错误,致使这场运动终归失败。从失败的教训里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这阶段史实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较为熟悉,我采用如下方案: 分组讨论演示,即按照课前布置,把三个内容,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分成3个小组,由各小组在课前查找资料,并制成小课件,课堂上分别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其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正是这些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我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摸索出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与国民党的政权对峙局面。

《工农武装割据》教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一中卢明周谢龙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知识。 能力目标: 在掌握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适时地提高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讨论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共产党的斗争历程中学习如何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要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善于总结经验。使学生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再现、设疑讨论、图示法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南昌起义和“八七”会议,第二部分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部分讲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掌握,因此该教案围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进行设计,从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导入,引发共产党人在实践上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红军;在理论上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后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教学时补充该思想的内容为武装斗争(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根据地建设(战略基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实行民主选举,根据地得到了壮大和发展。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哲学原理,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使学生能更好地理清学习思路,更清楚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 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