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陶行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陶行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陶行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心愿。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其教育功能可通过学校“爱满天下”的精神因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来实现。

一、以人为本,营造“爱”的校园环境

陶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是学校的大事。

校园环境就其内涵而言,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指绿色环境建设。丛丛绿林、株株花木、花香鸟语、曲径通幽、天地人和谐相处。绿色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校园环境第二层面的含义指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要从富有灵气的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出来。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优美、整洁的自然布局固然为师生营建了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但学校文化追求更多的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的内涵,每一块顽石都富有灵性,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开拓进取,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如我校岑溪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绿化、美化为基础,创造外在的和谐美视觉效果,同时注重与人文思想有机的结合。在校园绿化和景观规划中,我校充分重视校园三个领域的建设,即个人领域、小集体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建设。在这三个领域的建设中充分给师生的心灵留下一个空间。如在“个人领域”,亭中的坐凳、林中的石子路、建筑角落……张弛有序的校园环境,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师生都愿意在那里驻足欣赏。那道绘制古代四大名著图画的风雨长廓,既为师生上下课提供一条遮风挡雨的温暖走道,同时也给人们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体现了陶行知“以人为本”“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它不仅为师生提供安静、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是师生心灵的驿站。这样的校园文化体现的就是一种爱,是对师生心灵的呵护。

二、弘扬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作为一名中国人,写好汉字是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途径。然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被广泛运用并替代了部分书写功能。然而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使青少年书写面临着提笔忘字的现象,甚至给父母写家信都要用电脑打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接触高科技的东西很多,快捷、丰富、娱乐,但这都是短期效应,只有文化才会影响深远。

书法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更是文化素养的体现,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像我校以前楼阁名字、广告牌、警示语等的书写全是电脑字体,根本就无法让人们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是校园文化的缺失,是作为中国人的遗憾。近年来一块块书写着诸如陶行知等名人名言“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石头,开始展现书法家的风格,彰显着校园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对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品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了让

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和触摸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校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玉秋教授做书法讲座,既拉近了同学们与书法艺术的距离,让书法艺术走进了同学们的生活,同时宣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我校语文组开展课题“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在悄悄地引导着学生“用心感受中华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读千古美文,扬民族精神;举行书法比赛,倡导“用笔写出民族精神”等等,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中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意识,体验汉字书写的乐趣,感受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挖掘感恩文化,唤醒学生“爱”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有感恩之心,方有真善美”。感恩是人类的美德,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感恩与爱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了爱就懂得了报恩。

感恩教育是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励志奋发向上,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几年,我校邀请多位学者、专家、知名人士来校演讲,诸如广西南宁“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研究员、被誉为“实力派激情金牌讲师”的南翎绍雄先生到我校作“感恩励志,成就人生”,《光明日报》社特约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约教授陈忠联《将成功传给下一代》,还有我们岑溪本土的独臂大师黄友作《没有翅膀也要飞翔》等励志演讲。他们或以质朴的语言,或以炽热的感情,或以动人的故事,或以成功的豪情,或以自己坎坷曲折的履历、自强不息的精神,沟通心灵,震撼全场。既激励学生培养顽强的毅力,永不服输的精神,培养超人的恒心、勇气和自信,纵然与苦难同行,也要豪情满怀地与人生赛跑,同时也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投桃报李,孝敬父母师长,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在感恩文化活动中,笔者本着实效、经常、普及的原则,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全方位的开展“五个一感恩行动”即为老师、父母唱一首歌;向老师、父母敬一杯茶;替老师、父母做一件事;给老师、父母多一些微笑;对老师、父母多一声问候。朴实真切的活动加深了师生情感,体现了父子母女真情,不仅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可,更为学校的和谐发展、文化建设尽方寸之力。

知恩图报,不仅诠释着中华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美,而且作为一种深刻的道德内涵,熏陶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感恩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爱。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才能爱满天下。

四、举办主题班会,让“爱”充满世界

主题班会应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主题班会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形式,在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行为,激发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纯洁的情操,增强班级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已为大家公认。

地震、海啸、洪涝、泥石流……近年各种灾害不断地袭击人类,而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震撼人心、铭刻难忘的还是汶川地震。所以笔者在担任每一届的班主任时,都会带学

生重温这场灾难。主要以主题班会的方式进行,依次分为三个篇章:自然篇、救灾篇和希望篇。在自然篇里,先给学生展现汶川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善良淳朴的村民生活的画面,但随着一阵地动山摇,顿时屋倒楼塌,死伤无数。通过地震前后一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地震对汶川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救灾篇里,通过国家领导温家宝总理、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和人民英雄救灾的系列图片视频展,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回看到那从那像古人行跪拜礼的母亲身子底下救出的孩子的一幕,读到那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短信时,大家都落泪了。接着播放深情朗诵《愿孩子在天堂没有天灾》《生死不离》,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在希望篇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捐助、全国人民的祈祷,让大家看到了众志成城、战胜灾难的决心。最后全班朗诵《中国,挺起你不屈的脊梁》……这样的主题班会,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加强自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奋发进取等风尚,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人民教育》杂志2007年24期的《文化,教育的精神家园》中说到:“教育有一个使命:塑造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而文化,是‘共同精神家园’的核心因素。”让我们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涵养熏陶中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

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04-24T11:32:26.09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3月05期作者:沈磊[导读]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崇敬学习。沈磊(苏州高新区学府花园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崇敬学习。本文围绕其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从幼儿、教育、家庭谈了实践爱满天下的意义。最后,就爱满天下思想的具体实践给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陶行知;爱满天下;幼儿教育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59-01 爱满天下是开展少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按照陶先生的说法,幼儿的身心成长都需要营养,只有注入足够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所以现代教育中应该充满爱。然而,近些年幼儿园中却频频发生老师体罚学生、校长猥亵儿童等事件,除了影响幼儿健康成长,很可能还会给孩子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孩子是民族的骄傲,国家的未来,我国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人文主义和情感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一、幼儿园教育中践行“爱满天下”思想的意义(一)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从大处讲,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处讲,孩子是父母心里的宝。在幼儿园这个阶段,孩子的人生刚刚开始,就像刚发芽的庄稼,成长中的花朵,需要养料和呵护。特别是当下社会,很多幼儿都是独苗,父母忙于挣钱养家,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他们把重担交给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就必须承担起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怀呵护,使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由于处于启蒙期,多数孩子都喜欢模仿,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他们渴望认识外面的世界,学习能力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若是关爱有加,幼儿必然以笑脸相对,性格开朗活泼。若是体罚,或者有更过激的行为,幼儿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很可能会成为一生无法挥去的阴影。所以,爱可以给幼儿的生命带来阳光、温暖、快乐,促进他们茁壮成长。(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情感教育,如今,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除了知识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文关怀、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视的因素,人是情感动物,感情非常丰富,机械式教育教学很难令人主动接受。而爱,就像春雨,润万物而无声,它能够穿透层层障碍,直抵人心,给人带去舒适感、安全感。开展爱的教育,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及时改正,进而提升专业能力,或实现个人价值大有帮助。随着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必定会有所提高。 二、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实践,教师必须用心体悟,充满爱心,保持善良平和的心态。用心体悟是指,教师多与幼儿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里特点和需求,如此才能采取有效对策,把爱的教育融入到每节课中。幼儿贪玩好动,有时会有调皮任性的行为,教师要有耐心,予以理解和宽容。包括平时犯错,幼儿教师需施以柔性化管理,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并非直接批评,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爱不是溺爱,教师需要把握好这个度。生活和工作中要细心,善于观察,能够发现孩子隐蔽的心理活动,并推断出基本情况。同时,教师还应保持一份童心,面对幼儿,不能总是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思考方式要求他们,而应转换角度,从孩子的视角与他们交往。(二)课堂与生活相融合开展生活化教学,尽量把课堂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令他们觉得亲切熟悉,进而主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此主要针对教师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出建议,部分学生的问题是隐藏的,很难直接看出来,需要教师仔细观察。比如不敢发言,或者不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有些幼儿是怕答错,或担心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有些则是天生性格孤僻内向。所以,面对同一现象,纠正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应细致地观察。还有一种幼儿,平时很少犯错,无需教师过于操心,似乎很难发现他们的缺点。这种幼儿性格较为平淡,安于现状,没有教师的督促,他们不会主动进步,经常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进取心、积极性不足的表现,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养成拖延、消极的恶习。(三)采用多元教育方式前面已经提及,幼儿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都不相同,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展示个人魅力。采取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普通教育指的是一些共同的基础的东西,特殊教育则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陶行知先生在19世纪40年代就曾成立过“幼年研究生班”,对27名天才少年进行特殊教育,让他们自主选定研究课题。有人选音乐,有人选文学创作,有人选工业制造,最终都有所成。(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爱应该无处不在,这就要求加强爱心文化建设,优化幼儿园环境。从物质方面来讲,幼儿园的基础设施需完善,包括蹦床、滑梯、秋千等,且尽量创造出一个绿色环境,让幼儿身处其中感觉舒适。从精神层面来讲,比如小朋友之间的合作友谊,教师对幼儿的褒奖挖掘感恩文化,让世界充满爱。感恩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做人的根本。教师要教导幼儿不能只爱自己,还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国家,培养他们爱满天下的意识。或者利用班会时间,以及各种爱心实践活动,让小朋友把爱传递出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灵魂,也是其一生坚持执行的信念。爱,是广博的、不间断的平等的爱,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应该在当前教育中推广。特别是幼儿教育,幼儿更加需要爱,既是学会爱自己,又要传播爱,主动去爱别人,从而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法

《陶行知教育法》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

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陶行知谈教育》这本书开篇描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在教学合一中阐述了此理论提出的理由,即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对现在的教育有着很大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1:细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 2:从中我学到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我更体会到了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他所具有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情怀。 4: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6: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这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

2: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 3: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 4: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5: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6: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1:陶先生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2: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学习. 3: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生活即教育"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图文稿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着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开拓者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着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陶行知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1905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陶行知语录教人求真完整版

陶行知语录教人求真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陶行知语录——教人求真 ▲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须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 ▲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己愈知。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青年人是最重要的人;爱护青年是最重要的事;为青年人说的公道话是最重要的话。 ▲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我们要学习,学习,学习:达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贡献,贡献,贡献:实现文化为公,天下为公。 ▲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 ▲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和学生同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 “山”不过来,我过去 ●胡兢慧 缘起:“想要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借由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 主人公:小顾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 近年来,正当创造教育的理论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我国国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合理因素,创立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具有先进性。他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与实验基础上提出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我们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如何才能保证不枯干呢?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不可或缺。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这就是他所言之“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的意思。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是在大量实践基础上,使中西方创造教育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1944年,陶行知又发表了《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倡要认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无论是在育才学校,还是在晓庄师范,抑或是在山海工学团,他都在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创造教育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读《陶行知教育 名篇》有感 脚踏实地,爱满天下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葛艳艳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可谓开卷脸红,序言中的 一 句话"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 做教师呢?"让人惭愧之余,也心惊不已.从教近十 正,陶行知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先生的画像也不知 瞻仰过多少次,还参观过南京的行知小学,在论文或 教育随笔中更是多次引用过先生的名言警句.可关 于先生的论着我却还从没有认认真真研读过,问问 身边的人对于先生也都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一 点印象.探究下来现如今都讲究实效,令人追捧的教 育畅销书,热门书实在太多了,有名家推荐,报刊点 评更兼诸多排行榜,每一本都似乎能点石成金,成就 精英,这种诱惑力可想而知.再加上如雨后春笋般冒 出的大批大师,学派以铺天盖地之势推各类学术, 学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先生终被替代为一 尊神像,一座丰碑,人们供奉着,膜拜着,却将他的精 神与思想束之高阁了. 陶行知先生是否真的离我们久远了?他的思想 他的论着真的只是代表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为什么 在生活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设施不断改善 的今天我们却还有人在连连抱怨,难以满足呢?为什 么在这举国上下大呼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我们有的人却仍死守着陈规,缺乏创新的热忱与激情呢?为付'么我们很多人忙忙碌碌,忙学生的成绩88. 篮;舌黼2010年第11期 学分,忙自己的职称论文,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却又茫然不知所终,得不到学生的热爱,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呢?为什么我们从事着改造别人心灵的事业,自己的内心却逐渐空虚荒芜,杂草丛生,离当初选择教育这份神圣职业的初衷渐行渐远了呢?当我们用心阅读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这诸多问题似乎也就找寻到了它们的答案. 我在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时,将里面选录的 文章粗略分为三类.一类是理想篇,这是先生关于教育的信念与理想,帮助我们理解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的内涵;一类是践行篇,里面有先生自己实践的经验与交流,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生的三大主张,也为我们的继续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还有~类是日常生活篇,里面选录了先生的一些日常书信与访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先生的言传身教与人格魅力.当然这三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相互融汇,彼此映衬,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分而述之,不过是从三个侧面谈一谈我作为阅读者的收获与感受. 先生所属的时代正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漫漫长 夜,中华民族正处生死存亡之际,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怎样才能使国家不至于沦陷?怎样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改变国家贫穷,愚昧,落后的面貌?怎样才能赶上并超过先进国家,使我们的祖国也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也能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为了弘扬陶行知精神,响应我院“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号召,我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并展开了专门的讨论,同学们都受益颇 深。 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爱的教育是学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学生们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学习阶段心理的基本需要是人生成长的核心需求。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95190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 陶行知 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 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 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 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 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 影响又是空前强大。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 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 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 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 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 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 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 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 1/3页 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 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 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 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 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 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要解决小孩的创造“自由”,要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一堂吹泡泡的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因为一位极其淘气的学生过于活跃屡次违反纪律很难控制,没有发给他吹泡泡的工具。在开始自主活动时,让人吃惊的是他却吹出了全班最大的泡泡。原来,他裁开矿泉水瓶,用上半部剪成漏斗状,蘸着肥皂液吹出了泡泡。我们先不去讨论他一再违反纪律的事,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一刻他是用双手与大脑一起去创造出了大泡泡。可以说同在一个教室,发挥创造力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做教师的人深深地思考。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人人都能成才,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总之,学校要培养新时期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全面实现创新教育,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

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世界角色需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世界关注“中国制造”的目光,正在转移向“中国创造”。这转变同时是对教育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格言

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格言,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而“爱满天下”又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 从我学陶师陶的实践中认为,一是以平等的爱,才能“打到心灵深处”;二是以真挚的爱,才能化解顽童之愚顽;三是以真情的爱,才能抚平受伤的心灵;四是以崇高而无价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爱每一个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他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我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 当然,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而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在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方面,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论断,对我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虽然“问题学生”不一定就是坏学生。但长期以来,我们可能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一些“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教学提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参加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08年二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之后,我深深地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

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矗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分类号: 学校代码:11460 学号:00908126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校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以《高等代数》学科为例 Tao'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 higher algebra " course as an example 所在院(系):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童蕾 指导教师:刘晓波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至二○一三年五月 二○一三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2013年5月6日

摘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及实践,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与培养,和现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高等代数》这门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之一,以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著称。对于这种课程,经常听到同学反映“上课听得懂,但课下就是不会做题。”这种现象确实影响了《高等代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试图从“教学做合一”理论探讨这个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等代数;形成原因;解决对策 Abstract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 is the methodology of tao'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theory.It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and practice, the affirmation and training to the students of subjectivity, creativity, and today the world’s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urse "higher algebr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thematics in university,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abstract and rigorous logical reasoning .For this course, we often hear students reflect "understand in class, but couldn’t do after class."This phenomenon does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dvanced algebra"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subsequent course’s learn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from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teaching. Keywords: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higher algebra;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