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迁移学案 定稿

人口迁移学案 定稿

人口迁移学案 定稿
人口迁移学案 定稿

班级: 姓名:

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3年4月7日 编辑人:赵悦立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认识人口移动动因和效应,对人口移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情播报】

人口迁移是人口部分的一个热点考点,常与工业转移、西部开发等热点问题和时事背景相联系,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学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结构预习】

1.阅读教材回答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

3.阅读教材回答人口迁移可分为那些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规律总结】如何判断人口迁移?

1、右图是“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读图完成

问题并分析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1)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规律一:当人口的移动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就属于人口迁移,而位于行政区域内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2、我班同学计划暑假到北京旅游,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二:。

3、我班学生高中毕业考取北大并定居北京,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三:。

【典例导航】

1、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1西部开发,人口西迁

○2江西人到上海购物

○3农村人到城市务工

○4游牧名族的迁徙

○5知情开发东北北大荒

○6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7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间的流动

○8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9为方便在四中就读,你将户口从五原迁到临河

【合作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1、读教材第16页“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探究近现代人口迁移特点。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

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东南亚、美国西部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印度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

2、阅读教材P19材料,探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时间主要形式迁移方向特点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前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

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运动

从向中部以及

东部、中部向西北、

东北、方向迁移

人口迁移受到严格

控制,人口的意愿

性迁移比例较

政策因

素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大

量劳动力从流

到,从农村到城

市,从贫困落后地区流

向经济发达地区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

同时西南、西北向中

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

增加的趋势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

逐渐,自发

性迁移的比重迅速

经济因

素为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是______(或排斥力)与______(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与 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即___________的人地关系。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人口迁

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所包括的方

面:气候、土壤、地

形、水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的推

进,等

政策、政治变革、

战争等

文化教育、家庭

婚姻、宗教信仰、

种族民族等

拉力:(吸引力)气候温和,土壤

肥沃,水源充沛,

地形平坦,资源

丰富等

城市化的推进,

大型建设项目的

布局,区域的大

规模发展,交通

通讯发达等

政府制定经济政

策和人口政策组

织或鼓励人口迁

移等

文化教育发达;

民族认同感高等

推力:(排斥力)环境恶化、自然

灾害严重等

经济落后,物资

生活水平低,交

通条件差等

政策限制人口迁

移,战争频繁等

文化水平低、教

育设施落后;种

族民族之间存在

文化差异等

特点:因为生态环境恶

化引发的移民,

称“”

或“环境移民”。

是目前造成人口

移动的原

因,往往是自发

性。

由政策因素所导

致的人口迁移往

往具有比较强

的。

对人口迁移的影

响越来越明显,

是影响青年人口

迁移的主要因

素。

4、人口迁移的影响

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过去人们总说农村是个大海绵,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1民工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通过“民工潮”分析人口迁移会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迁入地迁出地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点拨】

(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发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学以致用】

例1 (独立思考完成,时间为5分钟)

小马老师的家庭故事

我家祖籍是闽东山区,清代康熙年间来到台南开垦田地。甲午战争后,台湾被日本强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于是我爷爷的爷爷就带着全家来到长江三峡一个尚未开垦的山区。听妈妈说,她和爸爸相遇在1968年,当时她是来自上海的“上山下乡”知青,后来

便有了我。虽家境贫寒,我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

2000年春,我们全家在“三峡移民潮”中被安置到江苏盐城,开始了他乡的新生活。第二年秋天,我如愿以偿地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上海度过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四年。2005年,我又在异乡——广东深圳,开始了全新的教学生涯,伴随我的还有与我风雨同行的女友,一位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女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小马老师讲述的家庭故事中,发生过哪几次人口迁移?

○2从自然与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与政策、社会与文化等不同角度,说明“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

例2 (独立思考完成,时间为6分钟)

闯关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尤以山东人居多。

“关东”原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泛指东北各省。明朝以后,人们把不顾官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作“闯关东”。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98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70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达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自学)

1、文化和地域文化

○1文化:人类在______________ 过程中所创造的____________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__________ 形成的____________ 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

○1对人口发展影响较大的文化差异主要是 ______和______。

○2外国文化与人口:许多西方国家, ______不够稳定, ______ 高,再婚现象较多,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3中国文化与人口:(对出生率的影响)从早婚早育到 ;从多育多子

到 ;(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从“学而优则仕”到“”;(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从安土重迁到“”?

【达标检测】

(2011年高考重庆卷)右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

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

澳台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

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迁出人口(人)迁入人口(人)

≥60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 abc

B. acd

C. abd

D. bcd

6.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的是

A. a

B. b

C. c

D.d.

(2011年高考广东卷)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

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 安徽

C.湖南

D.河南

读“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示意图”,

按要求回答9-11题。

9.美国许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所谓南

方‘阳光地带’指图中A___ ___州和B__ _州。

10.图中迁出地区主要是美国的_____ ___工业区,原因是什

么?

11.美国的这类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属于________迁移,引起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因素的影响。

12.关于不同地域文化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欧美都市文化——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老龄化

B.青藏牧区文化——人口集中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深圳新移民城市文化——青年婚龄较早且子女数较多,人口流动量大

D.四川传统农耕文化——2000年龙年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大量迁出

13.形成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

A.“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

B.劳动力的增殖能增加家庭财富

C.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据此回答3~5题。

14.下列属于物质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工厂里制造产品的机器设备

C.傣族的泼水节

D.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

15.下列关于地域文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B.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C.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D.地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

1.2人口迁移(学案)

学案(1课时) 【目标解读:】 1.基础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2.核心要求:利用有关资料或图标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基础概览 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 、 、 、 。其中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预习思考 1、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堂合作探究】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特别提示,目前我国庞大的民工潮由于其定居地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算人口迁移而是一中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课堂活动:比较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有 ,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有 ,始终是迁入地的是 。 3.

4.人口迁移的意义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5.其他因素 〖基础过关〗 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1-3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 A.短期流动 B.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政策因素迁移 1.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B.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C.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D.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劳务输出 C.政治因素迁移 D.集团性迁移 下图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高一地理学案人口迁移1

1.3 人口迁移 第1课时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学案(湘 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会判断人口迁移的类型。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的①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②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③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④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 迁移。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人口迁移与分类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 .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最有可能表示(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甘肃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解决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问题 D.甲地优美的环境 4.2011年春运铁路运送旅客2.1亿人,比2010年多发送1 000万人,日均运送旅客能力达620万人,能力增长幅度为历史最大,铁路春运秩序正常。春运旅客流属于() A.国内人口迁移 B.省际人口迁移 C.人口流动 D.人口迁移 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间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________国家历史上和________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若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的序号),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这种分类是以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为标准来划分的。 (3)若甲、乙代表城市,丙代表农村,那么图中表示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 ____________(填写图中序号)。 (4)人口的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的影响是:对迁出地而言,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缓解迁出地的____________,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但也可能导致迁出地________________的外流。对迁入地而言,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可使迁入地综合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但盲目的人口迁移可增加迁入地的环境和人口压力。 方法技巧练 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的依据 2011年9月4日,从由西安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四位旅客的谈话中,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旅游观光”

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601 2 3457 268101214161820 4=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迁出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A B ⑴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 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 错误。 答案:⑴D ⑵C 探究点二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重点) 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2.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影响因素特点 人类社 会早期 ____________迁移流动 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逃避灾荒、战乱、 _________等。 15世纪末~19世纪_________, 新航线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由_______流往______,由 ______地区向____地区迁移

二战后____城市的出现,____的兴 起,政治避难、地区间经济 水平的差异 ______移民的比例明显减 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3.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利影响是。.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地理】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学案 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2.结合实例,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①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②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③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⑤美洲移民,⑥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⑦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3)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⑧外籍工人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⑨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⑩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 a .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b.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 “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 地区 “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 等地 c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

边疆工农业建设。 d.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重要形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思维活动 1.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答案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哪些? 答案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21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22迁入区。 23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24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以灾难性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主。 25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26距离。 5.其他因素:人们的○ 思维活动 3.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留学生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华人、华侨回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探究活动读教材P12图1-2-3“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内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图1)和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导学案

导学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的变化: 1.迁移方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的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迁移原因——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总体上特点 —— (原因:这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1.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教材20页表1.6) 2.人口迁移的方向(教材21页表1.7) 净迁出地区—— 持平地区—— 净迁入地区(共24个省区)—— 3.人口迁移原因(7点)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总体上特点 —— 因为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控制。(深层次原因祥见教材22~23页阅读材料: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1.人口迁移方向:(教材21页图1.18) 2.人口迁移原因(目的):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有关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直接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 A.移民支边 B.耕地资源的大量开发 C.战争频繁 D.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数量少、规模小,多自发行为 B.数量多、规模大,主要受政策制度的影响 C.数量多、规模大,多自发行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移民支边 战争 自然灾害等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学案设计 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主备老师:李世龙 审核老师:王艳红 学生班级: 学生姓名: 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要求: 1.区域认知:通过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了解国际与国内的不同时期的迁移特点 2.综合思维:根据图文材料,集合实例,能够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影响周边人口迁移的因素 课前预习: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判断标准。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属性,即:_____属性、_____属性。 (3)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_____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理论: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 _____力)与拉力(或 _____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早期:主要受_________的影响。 现代: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___,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___。 另外,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_____的出台,都有可能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二、国际人口迁移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政治、_____、战争、灾害等。

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_____、青岛、_____、广州等城市移民增加 现代 战争和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___________诸省区迁移 改革开放后,内地的农村___________前往大城市和_____________地区 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发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向发达国家迁移 四、自学检测 一、结合课本P11页活动题,并把答案标注下面 1.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6~7题。 3.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⑥⑦ 4.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下题。 5.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D.从欧洲迁往亚洲 下图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统计。据此完成6~7题。 6.与中、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总量较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 A.经济发展水平高B.人口总量少 C.老龄化严重D.国土面积大 7.中、西部地区同为外出农民工主要源地,但外出农民工的构成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 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

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 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 不一定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优美、□ 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 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主导因素:□ 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 ) 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 .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 .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 D 解析 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属于经济因素。 3.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一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 鲁教版必修2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口迁移学案-定稿汇编

班级: 姓名: 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3年4月7日 编辑人:赵悦立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认识人口移动动因和效应,对人口移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情播报】 人口迁移是人口部分的一个热点考点,常与工业转移、西部开发等热点问题和时事背景相联系,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学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结构预习】 1.阅读教材回答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 3.阅读教材回答人口迁移可分为那些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规律总结】如何判断人口迁移? 1、右图是“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读图完成 问题并分析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1)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规律一:当人口的移动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就属于人口迁移,而位于行政区域内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2、我班同学计划暑假到北京旅游,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二:。 3、我班学生高中毕业考取北大并定居北京,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三:。 【典例导航】 1、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1西部开发,人口西迁 ○2江西人到上海购物 ○3农村人到城市务工 ○4游牧名族的迁徙 ○5知情开发东北北大荒 ○6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7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间的流动 ○8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9为方便在四中就读,你将户口从五原迁到临河 【合作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1、读教材第16页“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探究近现代人口迁移特点。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 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东南亚、美国西部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印度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

鲁教版地理必修《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word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 (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师强调)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移动或空间移动,这样的忍冬通常会涉及到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的移动,流动人口相对于定居人口而言,为暂时离开常住地而非迁居的各种移动人口。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展示图片):图1--2--1和图1--2--2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学案,自主探究: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的原因、迁移路线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原因:(1)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2)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关系 (3)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人口迁移特点:(1)又“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2)又已开发区流向未开发区 人口迁移路线:(1)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州 (2)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

江西省宜中学高中地理《1.2.1 人口的迁移》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1.2.1 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人口迁移的意义。 2.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3.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自主学习】(“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第一个环节“导”由教师自主完成;此学案中“自主学习”即为第二环节“思”,这部分建议学生务必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快速对答案,重点知识稍加讲解) 阅读教材P11-1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2.人口迁移的概念 (1)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①空间的位移由到。 ②居住地的变更跨越界限 ③时间限度具有。 (2)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分析回答。 ①图中ABC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②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 原因是。 ③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和。 判断依据是。 3.人口迁移的分类:和 (1)国际人口迁移 a.“二战”前:特点;流向 b.“二战”后:特点人口从国家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的人口增多;流向。原因。 (2)国内人口迁移 A.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 时间特点原因

古代大批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 到20世纪80 年代中期 有、 有地进行 20世纪 80年代 中期后 B. 简要归纳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交流探究】(“交流探究”部分包括了“六加一”课堂教学中的“议、展、评”三部分,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回答问题或者上前台展示讨论成果,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总结点评) 探究一:读课本思考 1.二战前,人口迁移有三大路线,也是三种人的血泪史,指出三条路线和原因? 2.当今世界移民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即为“六加一”教学模式中的“检”,要求当堂完成,当堂讲解)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人口的空间位置改变,就是人口迁移 B.各国友人来北京观看奥运项目比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C.学生出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D.走亲访友,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2~3题。 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拉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 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 “农民工”流向可能是( )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在人文地理,甚至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为B层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成绩和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

高三第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学案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高考考点】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 2、了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3、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4、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差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的增长包括人口 增长和人口 增长。 2.概念: 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3.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的空间范围分为 和 。 (2)由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特别提示] 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内,人口迁移情况不相同,有时是迁入区有时是迁出区,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随时变化的。当本地或外地条件发生 变化时,人口的迁入或迁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地域文化:是指在 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世界文化 ①婚俗???? ? 初婚年龄偏低,会加快人口增长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的增高会降低出生率 ②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2)中国文化??? ?? 生育变化? ????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二、母题导引 例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5)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反思归纳: 1.人口迁移的条件: ; ; 。 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在于定居地的变更和时间限度两个方面。 例2 (独立思考完成,时间为5分钟) 闯关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尤以山东人居多。 “关东”原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泛指东北各省。明朝以后,人们把不顾官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作“闯关东”。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98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70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达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反思归纳: 《导与练》P87核心突破要点一 补充:1、中国人口迁移 (1)我国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方向及成因 分三个阶段,历史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和珠江流域,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争、自然灾害;清朝到新中国成立为近代,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和东北,主要原因还是战争、自然灾害;建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