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汕头市鮀济中学蔡宁坚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认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1、我校地处桑浦山边,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但在日常生活和相关学习中,已积累与空气相关的一定的知识,但知识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

2、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化学探究活动。学生刚学习化学不久,对通过化学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还比较生疏。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领会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思路。

【教学思路】

探究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才能进行。本节以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问题为中心。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出二个课前小实验,使学生从中获得进行本节探究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储备。并以此为铺垫,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提出问题,解题思路,实验设计,实验简化,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层层推进,使探究活动水到渠成。既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常常要用实验来探究问题。例如,我们的周围都充满空气,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通过实验来感知它的存在。

一、课前实验

【课前实验1】感知空气的存在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立在水中,水不进入瓶中,缓缓倾斜,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瓶口在气泡冒出)

借助实验,我们可以把通常观察不到的空气转化成观察得到的气泡。从而感知空气的存在。

大家知道刚刚放出气泡的总体积是多少吗?

如果把集气瓶恢复倒立,瓶中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瓶中水面上升)

当气泡放出时,气体减少的体积会被水填充,进入瓶中水的体积恰好等于减少气体的体积。因此,我们还能观察到集气瓶中减少气体的体积。

我们可得到启发:把瓶子倒立水中,可以观察到减少气体的体积。〖实验图解〗

我们还可通过液面上

升的水的体积,知道

放出气泡气体的体积

【课前实验2】推知氧气的存在

①把点燃的酒精灯放在空气中,通常到什么时候会熄灭?(当酒精耗尽时)酒精燃烧,需要消

耗酒精,当酒精耗尽时,燃烧就会停止。

②在点燃的酒精灯的灯焰上罩一个集气瓶,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火焰渐渐变暗, 最后熄

灭)

那为什么熄灭呢?(因为氧气燃烧掉,耗尽了)

怎样得知氧气已耗尽了?(火焰熄灭)

你怎样知道火焰熄灭不是因为酒精耗尽引起的?(因为看到灯里还有酒精)

由于燃烧需要氧气,有氧气才能燃烧,我们可通过酒精能在空气里燃烧来推知空气中氧气的存

在。在点燃的条件下,还可以借助燃烧停止和酒精剩余这两个现象来判断氧气已耗尽我们可得到启

发:可以借助燃烧能除去集气瓶中的氧气。

〖实验图解如下〗

罩上集气瓶.瓶中氧气

逐渐消耗减少,火焰逐

渐变

耗尽燃烧停止口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那么,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多少?接下来,我们就

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多少?

【分析】空气中氧气占多少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直接观察到?(不能)但我们是否也可以借

助实验使之观察得到呢?

2、设计方案:

(1)实验思路:

引入:如图,如何知道水中小石头所占的体积?

方法是先除去水中的小石头,再观察到减少水的体积。〖实验图解如下〗

“要知道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可用同样的方法:

收集一瓶空气样品,除去里面的氧气,再观察减少气体的体积,就能得出氧气的体积 〖实验图解如下〗

①取瓶空气

②除去氧气 ③观察减少的体积 按上述的实验思路,必须解决下列二个问题:

① 如何除去瓶中的氧气? 由【课前实验2】可知:燃烧会消耗氧气,因此,可用过量的红磷放入瓶中燃烧把瓶中 的氧气燃烧掉。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下:

磷十氧气一-五氧化二磷 (固体)(气

体) 個体)

② 如何观察到瓶中减少气体的体积?

由【课前实验1】可知:把集气瓶倒立在水中,气体减少的体积会被水填充,进入瓶中 水的体积就是减少气体的体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得知减少气体的体 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图解如下〗

(2)、实验简化: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的效率,通常还对实验进行简化,使实验既能说明问题,又尽可能的 简单方便。由于在上述的实验中,把除去氧气后的集气瓶倒立在水中的操作比较麻烦,常常 用下列方法代替。

① 用一根导管把集气瓶直接连到水中,让水沿着导管注入瓶中。

② 用无底的瓶子直接放在水槽中即可。

〖实验图解如下〗

除去瓶中的氧气 水面上升的体积

3、进行实验:

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后,就可以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我们选择第一种改进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把过量的红磷点燃放入集气瓶中燃烧使瓶中的氧气燃烧掉。同学们观察红磷燃烧时有什么现象?(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把点燃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橡胶塞。

现在红磷燃烧已经停止,燃烧匙中还有红色固体,说明氧气已经被消耗掉。白烟基本消失,用手触摸一下瓶壁,不发烫。说明温度已恢复到常温。

现在打开止水夹,观察到了什么?(水沿着导管注入集气瓶中。)

水已经停止注入瓶中,同学们看注入瓶中的水面大约在哪个刻度?(刻度1)说明了减少的气体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几分之几?(1/5)

说明空气中氧气约占多少的体积?(1/5)

【实验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的体积。并由此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体积”的结论。其实,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做过类似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化学中,常常要借助实验来说明问题。通过实验来产生一定的现象,再借助这些观察到的现象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学生填表』课本P27完成实验2-1表格。

【交流反馈】

①红磷为什么要过量?如何知道红磷过量?

②为什么要等到白烟消失,温度已恢复到常温时,才观察减少气体的体积?

三、空气的成分

实验的精确度总是受到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实验只能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约占1/5体积。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学生划书』P27空气的成分。

四、混合物和纯净物

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像氧气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气可用02来表示,二氧化碳可用CO2来表示。而混合物空气等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学生划书』P27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本节小结】

本节以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为中心。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

出二个课前小实验,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结论,然

1/5体积的后进一步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并学习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随堂练习】

1?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事实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体积。

(3)实验中如果红磷

量不足,则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高度将_

(4)实验中如果没有等到温度冷却就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水面上升高度将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__ 78%、氧气_____________ 。

3?下列物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

B.雪碧

C.天然气

D.蒸馏水

【布置作业】(详见本课时配套作业)

【附录】:板书设计

课题1空气

一、课前实验

1、感知空气的存在--- 观察气体体积 ----------

2、推知氧气的存在——燃烧可除氧气一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多少?

2、设计方案:

「①取一瓶空气

(1)实验思路:(②除去氧气

〔③观察减少的体积

(2)实验简化:

3、进行实验:

(1)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的体积。

⑵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体积

【交流反馈】①红磷为什么要过量?如何知道红磷过量?

②为什么要等到冷却后,才观察减少气体的体积?

三、空气成分

四、物质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 宿州市灵璧县黄湾中学柯春红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硫粉、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原因。 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木条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课题1中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和它们的用途,也初步了解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演示: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提问:氧气像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吗? 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2-3】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总结: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讲解: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提问:污染空气的三大污染物是哪几种?二氧化碳是不是?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实验 提问: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木炭在空气中只能发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CO2 提醒:碳与炭的书写不同及适用范围 讨论:(1)木炭、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为何要将燃烧匙自上而下缓慢的插入? (3)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集气瓶内为什么预先放一些水? 【演示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提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总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Fe3O4 提问:(1):为什么实验前要用砂纸打磨铁丝? (2):做这个实验时,为了实验成功,铁丝上系一根火柴棒,为什么? 还需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什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学案及习题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学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实验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过程见教材) 拓展知识:碳酸氢铵是农村常用的氮肥,俗称,化学式,色体, 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若用图中装置进行实验,其现象是:色固体逐 渐,产生有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生成,同时产生能使澄清 石灰水变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 化学方程式 如何保存碳酸氢铵 如何使用碳酸氢铵 补充: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一)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 ! (二)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常温下,氮气(化学式)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用途 (1)氮气可以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因为; (2)氮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防止; (3)液氮用于; (4)氮气可用于制氮肥。 > 3铁的锈蚀实验 光亮的铁丝放在盛有食盐水的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下列现 象:⑴铁丝表面,(这是由于铁跟、同时接触 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的缘故)。⑵右侧导管中,(这是由于铁生锈时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得瓶内气压(增大、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导管中。) 实验说明了: 化学方程式

思考:生活中如何保存铁制品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 / 近代: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技术成就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瓷器的烧制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青铜器的制造 2.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A.N2 B. O2 C. CO2 D.空气 3.下列物质属于气体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是() A.水 B. CO2 C. NH3 D. NH4HCO3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开发新能源 B. 合成新医药 C. 设计电脑程序 D. 防止环境污染 5. 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 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列不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制氮肥 B. 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C.填充探空气球 D. 灯泡填充气7.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年,媒体不断宣传预防肝炎病传染的方法,从防疫和环保考虑,你认为下列一次性餐具最有发展前景的是() A.瓷器餐具B.淀粉餐具C.塑料餐具D.银质餐具 … 9.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XX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二、主观题 年,科学家在内蒙古齐纳河岸旁的一座汉代古烽火台废墟下发现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这张纸可以上溯至公元110年,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造纸是我国发明较早的化学工艺之一,请写出其他四项化学工艺、、、。11.常温下,氮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它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高温下,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课前准备】 集气瓶、烧杯、燃烧匙、胶塞、乳胶管、直角导管、弹簧夹、红线、火柴、酒精灯、红磷、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猜一个谜语 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这个宝是什么? 对,是空气,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节我们来学习课题1空气。 二、新课学习 谈到空气,我们对空气的了解有多少呢?几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对空气的成分进行了探索。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先来学习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学生自学) 在这个实验中,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符号的开式表示,这种式子叫做文字表达式。 汞+氧气氧化汞 氧化汞汞+氧气 请同学们说出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占体积1/5] 仿照这个著名的实验,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我们先来看视频,看后大家读书,了解实验步骤。 请大家说出此实验的步骤 [(1)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 (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推测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1)红磷逐渐熄灭,瓶内出现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2)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大家推测出这个实验的结论了吗?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在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物质是可以用符号表示的,所以文字表达式有时可以改为符号表达式。 【知识拓展】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解决一下,集气瓶中的水上升到约1/5后,不能继续上升,说明剩余气体有什么性质? [是氮气,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科学家也通过许多实验也说明了氮气无氧气活泼。 【知识拓展】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2)红磷的量不足;(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知识拓展】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大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课时)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通读本节教材,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思考,并搜索相关知识留待课堂讨论。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 2.收集一些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的实例。 3.你了解“煤气中毒”、“白色污染”、“纳米材料”等常识性知识吗?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些玻璃材料,留做分组实验用。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_________,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五、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 路。。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七、活动:[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 八、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 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 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 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 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一节课 教师讲义

精心整理知识点一:生活中的化学制品和现象 家里的塑料制品:手机、牙刷、肥皂盒等 厨房里:炊具——金属制品 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品 衣料中的化学合成纤维:特殊衣服——防寒衣、防水衣等 化学与家居特点——牢固耐穿、易洗快干、安全舒适、抗皱性好 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色素、香精等 住房:钢铁、水泥、不锈钢、铝合金、玻璃、油漆等 洗涤用品:洗涤剂、沐浴露、洗衣粉等化学制品 例1从自己的服饰或书包中找出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并写出名称。 答案:化纤服装、尼龙袜、棉手套、有机玻璃扣子、铅笔、课本、铅笔盒、钢笔等。 知识点二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化肥 现代交通需要新的化学材料 现代医疗需要更多样的化学药品 化学的作用 国家安全需要特殊的新材料 航天事业需要化学提供多种合成材料和高能燃料 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新的化学科学技术 误区警告化学制品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并不是化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得看问题,判断一种事物的优劣,应评价该事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掌握物质的性质,更好的利用物质,发挥其优点,避免其产生危害。 例2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含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环节了人类粮食危机 知识点三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1.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3.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科学探究的方法。 误区警告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是物体。物质是组成物体的原料,物体是具体的事物。一种物质可以组成多种物体,如铁这种物质,可以组成铁锅、铁勺、菜刀等多种物体。 例3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 B.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C.合成新的物质 D.防止环境污染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练习: 1.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2.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拥有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下列叙述与其意不符的是() A.化学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烟草的性质,提高吸烟的技能和吸烟的效率 B.学习化学可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做到避凶趋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C.在使用燃气或用煤炉取暖时,学习化学可以提高我们的安全意识和消除安全隐患的能力 D.学习化学可以使我们揭穿“水变油”“铜变金”这样的骗术,以免上当 3.“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 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播 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 D.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 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肥 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 5.用下述物质填空(填序号): (1)水泥(2)沙子(3)腈轮毛衣(4)煤炭(5)食醋(6)汽油(7)酒精 (1).以上物质中与化学有关的物品是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公开课教案_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学习氧气的制取。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空气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以空气作为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

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题让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为认识下一单元的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打下基础。这节内容承前启后,把“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空气中其他的非气体的物质”等理论知识,与检验、测定等的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精神的好材料。[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处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时:二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在课堂上,首先通过联想、观看视频、实验,初步了解空气的组成。 2.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设置相应的问题组让学生思考讨论。 3.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5.组织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多媒体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 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0-12-12 【关键字】教案、方法、质量、认识、问题、难点、自主、充分、良好、保持、发展、建立、提出、了解、规律、关键、思想、重点、负担、增强、分析、解决、做实、减轻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