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篇二: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二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篇三: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燃烧的条件及推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工具

投影自制的幻灯片、白磷、薄铜片、大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吗?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活动]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比如,篝火晚会、煤气烧菜、奥运圣火、火箭发射等。还有第二单元学过的碳、硫、铁、铝箔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等。虽然燃烧的事例很多很多,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的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这个共同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产生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小结]燃烧的定义:呵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燃烧的条件。

[实验l]学生分组进行教材中“活动探究’’的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投影)

(l)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人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通过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探究及问题的讨论,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组织学生认识常见物质,例如木材、木炭、酒精、无烟煤等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学们你知道生活和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法吗?请各小组将你们所知道的灭火方法填人表格,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

(投影)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

┃灾火事例┃—,方法┃

┣━━━━━━━╋━━━━━━━┫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用投影进行展示评讲。

[讨论]下面请各小组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把刚才灭火的方法进行归类,并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然后归纳小结。

[小结]

(1)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师:你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灭火的方法呢?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中[实验7-1]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一步验证了灭火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个灭火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录像展示]生活中几种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同时分别介绍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每年我国因地下煤矿的矿井内瓦斯爆炸,化工生产的工厂爆炸、烟火爆炸等灾难,造成的经济掳失上亿元,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多么怵目惊心数据啊!那么我们作为有知识的青少年,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懂得利用科学知识为民造福,把灾难雕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易矧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糕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

[实验2]演示教材中[实验7-2]注意:该实验中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按管可稍长一些,人应远离金属罐,以防危险。此实验用的面粉应干燥,金属罐可用八宝粥空罐等。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进行分析。诺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1 3 2页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易删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小结]

(l)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展示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投影:见教材中图7-12所示)课后小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l)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 l)。消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藏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篇四: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篇四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篇五:九年级上化学教案篇五

1、内容和进度:完成2 -1 脂肪烃一节的教学

第1课时:烷烃第2课时:烯烃

第3课时:炔烃、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第4课时:习题讲解

2、重点和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1、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附导学案: 2-1 脂肪烃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烷烃、烯烃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知识

2、了解乙炔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制备等知识

3、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存在条件和脂肪烃的来源

二、预习内容

(一)、烷烃和烯烃

1、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结合成,碳原子剩余的跟氢原子结合的烃叫烷烃。烷烃的通式为,烷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 (2)

2、烷烃和烯烃

(1)烯烃是分子中含有的链烃的总称,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最简式为。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为(1) (2) (3)

(3)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乙炔

1、乙炔的分子式,最简式,结构简式

2、电石遇水产生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乙炔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这是因为乙炔

4、乙炔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资源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空气》的知识后,对氧气有了一些了解,但如何认识物质和物质的性质,学生并不熟悉。所以,本课题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学好本课题,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物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了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习掌握了研究物质的基本模式,为今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一个样式和范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2、采用自主体验(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3、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化学知识社会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5篇 积极探索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范文1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空气的组成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及保护空气,指的是空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和空气受到哪些方面的污染以及应该怎样防治,其核心是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原理、药品的选择及量的要求、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已经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使用,本节课的内容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有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铺垫的地位,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空气成分的探究,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案。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2).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3).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分析: (1)了解空气的组成就是指了解组成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2)了解空气污染和防止措施,就是指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止措施。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哪些综合因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懂实验原理,不会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不是非常了解,不会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边讲解、分析。其中关键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理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3)、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补充知识: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4)〔演示实验〕回答相关问题: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对于药品的选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③通过该实验,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④哪些因素导致实验中氧气体积小于1/5? 问题2:什么是纯净物和混合物? 设计意图:概念的初步形成。 师生活动:混合物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纯净物就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纯净水等。 问题3: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分别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将演示实验的可能部分表格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为了应用才需要认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4.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 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 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分它们。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钻研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02(氧气)、C(碳)、P(磷)、S(硫)、Pe(铁)、C02(二氧化碳)、H20(水)等。(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复习空气的组成而引入对氧气的学习。 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1.氧气的存在 2.氧气的物理性质 讲述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展示一瓶氧气,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第11页内容,按照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叙述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录像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 3.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补充实验: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氧 【教学目的】1.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辨证关系。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的概念。 【难点】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图,催化剂的有关知识。 【过程】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 质0.03%。(体积数)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注意两点:1、红磷要过量 2、点燃后,要迅速插入钟罩内。 实验现象:1.有大量白烟生成; 2.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 3.水面上升至罩内体积约1/5时燃烧停止。 结论: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2.污染空气的因素:粉尘、有害气体(CO、NO2、SO2酸雨)两大类。 说明:1)一般来说空气成分是比较固定的。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环保意识的淡薄等因素,造成大量有害气体及粉尘排放到空气中,给人类和大自然带来危害。 2)有害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 讨论:1)为改进长沙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2)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污染空气吗? 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 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比空气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它不易溶于水,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 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约-1830C(90K)时变为淡蓝色,在约-2180C(55K)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工业上使用的氧气,一般是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 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 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 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 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 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具 有氧化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见课件 【新课学习】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 二、如何检验氧气?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 方法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则证明这是一瓶氧气。 方法2:把燃着木条伸入集氧瓶内,木条燃烧更旺,证明这是一

瓶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与硫反应 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O 2 SO 2 2、氧气与木炭反应 补充实验:木炭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观察现象,将实验现象填在表中。 文字表达式: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O 2 CO 2 3、氧气与铁丝反应 文字表达式: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 O 2 Fe 3O 4 点燃 点燃 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案

课题3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初步了解体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看能坚持多久?(体验游戏)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二、推进新课 [过渡]氧气是生命的养料,到目前为止,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可以获得氧气吗? [归纳总结]分离液态空气法(工业制法);分解氧化汞。

[讨论交流]在实验室中用这两种方法制取氧气是否适合呢?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应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择药品的原则:原料易得、产物纯净、安全环保、操作简单。 [过渡]阅读教材第37页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演示]实验2-5(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教材第37页的表格)。 [特别提醒]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②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时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③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而堵塞导管。 ④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内过长,否则不利于气体的导出。 ⑤用排水法收集时,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归纳总结] [过渡]在实验室中,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即可分解,但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为什么呢?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教材第38页的探究实验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掌握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了解工业制法。 (2)加深对纯洁物、混合物、化合反响、分解反响、氧化反响、催化剂、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在完善知识网络中,明确学习纯洁物的一般思路: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性、用途、制法;学习研究判断混合物,先分析其成分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与我们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形成热爱化学的情感。 【复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2.化合反响、分解反响以及氧化反响的区别与联系。 【复习难点】 空气的成分和混合物、纯洁物的概念。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本节课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展整理复习。 2.明确复习目标,解读复习目标。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空气 1.知识构造:

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现象结论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污染防治 2.根本概念: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纯洁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知识模块二 氧气 1.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 溶于水,液态氧气和固态氧气都是淡蓝色的化学性质⎩⎪⎨⎪⎧⎭ ⎪⎬⎪⎫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响氧化反响 2.根本概念: 化合反响(多变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 氧化反响: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响,氧气在反响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缓慢氧化:进展得很慢,甚至不易被发觉的氧化反响。 知识模块三 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 (2)反响原理: ①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 ②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氧气,;)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了解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用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 (2)掌握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一些化学性质,会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知道在制取氧气时的几个注意事项,学会探究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 (3)进一步了解催化剂的作用,掌握催化剂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掌握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进行空气污染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 空气成分的测定;氧气的制取;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用实验探究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四、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主完成基础测试题,检测的同时引入我们今天复习的知识点。 利用多媒体呈现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的化学性质 师:展示空气成分分布图,我们用什么原理和物质测定空气成分中氧气的含量? 生:回答 师:追问,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我们还学过哪些物质和氧气燃烧?回忆实验 现象。 生:回答 师:那么这些物质能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说明理由? 生:回答 演示实验:镁条在空气及氧气中的现象,播放镁条在氮气中的燃烧视频 师:投影测定氧气含量的可燃物选择的要求,继续追问,如果只能选择木炭实验,那么应该怎么改进实验设计? 生:讨论 过渡:我们可以选择其它装置来进行实验,投影展示。 师:完成思考与讨论。 【过渡】如何从空气中制取大量而又相对廉价的氧气呢? 生:回答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空气的成分 进一步熟悉实验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难点: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难活喽。 二、合作探究 你能举一个生活现象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过渡】空气里面有什么物质呢?小柯发现了以下的现象…… 1.松脆的饼干敞口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潮。 2.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底部均会出现白色固体。 3.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若在此密闭容器中点燃一只蜡烛,当蜡烛熄灭后,小白鼠很快就死去了。你能根据以上现象说明空气里有哪些物质吗? 【小实验】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柯按图把装置连接,然后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火焰熄灭 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将出现什 么现象? 若倒吸入水的量不足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请 寻找其失败的可能原因。小柯发现实验室里的红磷用完了,想用木炭来代替,你认为这样做可行吗?为什么? 【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1、冲入灯泡延长使用寿命,用于食品防腐、保鲜,液态时可作冷冻剂,是制作化肥、炸药的原料 2、供给生物呼吸,支持燃料的燃烧 3、用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用途的霓虹灯 4、光合作用原料,用于制造纯碱、尿素、汽水饮料可用于人工降雨,还可用于灭火 【想一想】小柯到实验室里想制取几瓶氧气,请你帮助他挑选药品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 【帮我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优秀教案:第2单元课题1 空 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第一部分,从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入手,让学生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用红磷燃烧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并说明空气的成分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杂质。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为以后学习其他物质的物理性质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从我们身边的空气污染入手,分析空气是如何受到污染的,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来防止空气污染;为使学生知道身边的空气质量如何,教材还特意介绍了气质量日报、预报。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走进化学世界后遇到的第一个课题,难度不算太大,所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便成了本课题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2.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3.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4.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探究。 6.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能力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药匙、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硫磺、氢氧化钠溶液、木炭、澄清石灰水、铁丝、蜡烛 学生准备:①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②复习实验基本操作。 三、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二、化合反应

四、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标准状况) ②熔沸点: 氧气 (无色) 101千帕,-183℃ 101千帕,-218℃ (淡蓝色)液态氧固态氧(淡蓝色) ③密度:大于空气 ④水溶性:不易溶于水 ⑤贮存:天蓝色钢瓶 2、化学性质: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二、氧化反应 氧化物 缓慢氧化(举例) 三、化合反应 五、课件设计(见课件)。 六、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秀教案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空气存在的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相关知识。 二、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能否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归纳总结]方案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插入盛水的大烧杯中,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方案2:让一个塑料袋鼓起后系住袋口,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方案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很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阅读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展示](结合装置图对实验进行讲解) [归纳总结]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我们能否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中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演示]实验2-1(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观察并描述实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科学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占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化学研究的物质多数是纯净物,即使是混合物,一般也应分离出纯净物进行研究,在初学化学的阶段,给学生物质分类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单元中还有关于物质分类的一些知识,主要是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关于化学反应的一些初步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因此本单元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制取,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初步概念,还介绍了两类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元素、元素符号的内容安排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 【单元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4.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5.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6.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7.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 【单元重点】 1.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 对花和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的认识。 【单元难点】 1. 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3.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的体验. 【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如提前给出一些元素符号(和简单的化学式),以 分散难点,克服呆读死记造成的枯燥乏味。从本单元的开始就可以布置学生每节课上认识几个遇到的元素的元素符号,尽管不做背下来的要求,学生也会处在不断识记的过程中,待到“元素、元素符号”的教学时,学生已经认识甚至会写若干个元素符号了。 【单元课时安排】

(中学教材全解)2022届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知识要点】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通过平时的感受和本课题的演示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通过对空气污染的介绍,培养环保意识。[要点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规定 通过实验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课题的重点,通过过量红磷在燃烧匙中燃烧,观察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l/5。 1.反应现象:生成白烟;放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2.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注意:由于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现象应该描述为白烟,而不是白雾(指液体小液滴)。 讨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 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溶于水。 [要点2] 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要点3] 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要点4] 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 [要点5]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 [要点6]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的用途有:(l)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2)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霓红灯等;(3)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 [要点7] 空气的污染 1.污染源: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学习目标】 1、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 题,初 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教学策略】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 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 假设。 例如:①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