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导论答案

教育学导论答案

教育学导论答案
教育学导论答案

一.填空(出题舍12#127 杨露谢芳蔡芮陈芬玉孙敏娜李洁)

1.数学教学评价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P131

2.数学命题学习的形式有三种形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P45

3.数学命题教学可设计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命题引入、命题证明和命题应用。P110

4.教学活动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因素性。P120

5.教学评价按目标可划分为三种,即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部差异评价。P120

6.我国最早的数学教育理论学科,叫做数学教授法。p16

7.上课时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直观性。p153

8.克勒依据实验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文,提出了顿悟说。p30

9.陈述数学教学目标的两种具体方法为ABCD法和内外结合法。p88

10.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引入、理解和运用三个阶段。p107

11.数学教材的评价原则为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标准化原则。p144

12.根据教学目标的含义和表述方式,可将教学目标分为总教学目标和子教学目标。p87

13.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有两种编写格式分别是叙述式和表格式。p100

14.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p127

15.西方学习理论主要形成两大派系:联结学派的学习理论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26

16.数学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这种评价应该是

一种发展性评价。P138

17.数学学习的特殊过程分为:数学概念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数学认知策略学习、数学情

感领域学习p42

18.说课有两个基本组成:解说和评说。P155

19.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和内容准备。P158

20.数学教育研究的常用类型包括经验总结和文献研究。P176

21.板书可分为主题板书和辅助板书。

22.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依据和载体。P149

23.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必要途径,是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方式。

P150

24.数学课堂信息交流中,语言是运用最多的教学手段。P153

25.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准备和内容准备两个方面。P158

26.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P163

27.数学课外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必修内容的数学学习活动。P171

28.数学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P174

29.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运用凝练的书面语言、以文字、符号、图示等传递教学信息的

教学技能,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P183

30.导入是课堂开始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P188

31.知识性提问是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

式。P192

32.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见习与教育调查,有时还包括学校管理工作实习,是一

门体现师范教育特点的专业实践课程,是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208

33.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

变化进行价值判断。P160

34.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

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P190

35.演绎推理坚持细致严密的治学风格,被古希腊数学家作为唯一的数学证明。(第十一章

第一节)

36.数学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形式和最核心的内容。(第十一章第三

节)

37.追溯数学教育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古代数学教育,近代数学教育,现代数学教育。(第

十一章总述)

38.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系统中,评价与反馈建立了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与课程

不断更新的机制。(第十二章第一节)

39.信息技术是一种帮助人们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第十三章第一节)

数学教育软件具有数学功能和教育功能。(第十三章第二节)

1.数学学习:指学生依据数学课程目标,数学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学科学习的活动。(第三章23页)

2.数学认知结构:指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特自己理解的深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体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41页)

3.数学概念:指从过去的经验和认识归纳抽象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有效地适合于当前各种问题情境的一种结构。(42页)

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52页)

5.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204页)

6.情境性原则:指数学课程内容应注意情境的设计和一些背景性知识的介绍。(第四章70页)

7.直线前进模式:指将每一知识模块由浅入深在某段学习时间内一次学完。(73页)

8.螺旋上升模式:指各个知识模块在各阶段、各年级适当重现,逐步加深。(73页)

9.混合编写:把各个科目内容打乱,放在一起混合编排,组成一个知识体系。(73页)

10.数学课程资源:指依据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74页)

11.教学设计: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数学目标教学条件、方法、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过程。(74页)

12.教学内容: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教育行政部门或培训机构有计划安排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综合。(90页)

13.数学技能:指运算、推理、作图、数学处理、绘制图表、使用计算机和数学交流等(95页)

14.总结性评价:指教学活动进行到某一阶段或整个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成果进行的全面性评价。(123页)

15.定性分析法:指根据评价信息对评价对象做出非数量的分析方法。(127页)

16.定量分析法:通过把评价指标量化,采用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对评价对象以数量进行价值判断的方法。(128页)

17.访谈法:评价者通过与被评价者面对面的交谈方式收集资料,了解教学的一种方法。(133页)

18.问卷法:指一种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而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135页)

19.备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准备。(149页)

20.说教法:指说明准备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156页)

21.评课:指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160页)

22.文献研究:指通过对数选教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和研究借鉴和比较,从而认识和提示数学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177页)

23.数学课外活动:指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必修内容的数学学习活动。(170页)

24.教案:指课堂教学的设计蓝图,应力求反映课堂教学的概貌和过程。(151页)

25.讲解技能: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教学语言辅以各种数学媒体通过叙述描绘解释等方式将知识技能方法及其形成过程呈献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与应用相应的知识技能方法的一种教学技能。(179页)

26.板书技能:教师在黑板上运用凝练的书法语言以文字符号图示等传递数学信息的教学技能,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183页)

27.导入技能: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进入课堂学习中的教

学活动方式。(188页)

28.提问技能: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手段,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回答引发疑问等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191页)

29.讨论技能: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张课堂讨论,大家进行评论质疑,师生通过交流讨论这种方式吸取知识。(196页)

30.结束技能: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199页)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出题舍 12#122 姜蕊穆苗苗高锦焦毛毛张洁孙珂)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应该怎样理解(第一·二章)

答:(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指急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启”是指点拨、诱导。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再点拨、诱导他们,当学生经过思考而有所领悟,但想说而又不能恰当说出时,教师再将结果告诉他们。

(2)“启”指向思,“发”则主要指向言。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不管是“启”还是“发”,都是有条件的,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教师才会去“启”、去“发”。“启”的条件是“愤”,“发”的条件是“徘”。“愤”与思而不得有关,“徘”与表达不清有关。

2.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都有哪些?结合自身特点,谈谈你对教学技能的认识。(第八章)答:教学技能一般分为讲解技能、板书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讨论技能、结束技能.(结合自身特点自由发挥,符合题意即可。)

3.教学的一般过程有哪些?如果你是一位老师,结合自身特点,如何上好一堂课?

答:(1)数学教育的常规工作有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课外活动组织、数学竞赛培训、数学教育研究。

(2)一堂课的好与坏,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语言,而是板书。教师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语言只有准确、精炼、生动、有感染力、才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语言应具备一下要求:(1)科学性,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体现在准确性、逻辑性、系统性上,(2)启发性,教师利用语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留给学生空间想象。(3)直观性,语言要生动形象。深入检出。(4)艺术性,教师语言速度应适中,重点应语速放慢,声调加重,已引起学生注意。板书应具有(1)示范性,板书内容应给学生以示范,书写工整,图形准确美观。(2)计划性,对课的内容要有所安排,布局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结构协调。(3)启发性。板书应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4.如何在数学情感领域教学,结合自身谈谈。

答:进行自我效能的培养:(1)教师直接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2)引导学生加工自我效能的信息。

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针对学生以形成的错误态度,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2)运用榜样对学生态度方面进行教学。(3)重视研究性教学。

审美感的培养:(1)教师应做好教学分析,明确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以及学生如何做好准备。(2)教学通过提示引导,让学生经历发现美的过程。(3)让学生运用内外标准对自己认知过程评价.

结合自身而言,我现在应该加强自身的自我效能培养,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及审美感的培养。为以后成为优秀老师而奋斗。

六.材料分析题(出题舍 12#203)

案例分析一:(命题人王欢)

在三年级《认识周长》一课中,一老师要求学生测量树叶一周线的长度,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先前应试教育时教师通过大屏幕引导学生看如何测量树叶一周线的长度,而后告诉学生注意什么,可是课堂上了无生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未能得以激活。以下是该教师对课堂教学创新后的。

师:(手举一片树叶)像这样的一片树叶,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学生首先进行猜想它的长度,而后急切想寻求正确答案)树叶的周长到底最接近谁的答案呢?我们最好干什么?

生:动手量一下。

师:别急,老师这儿有几个小小的建议,请看:

(1)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

(2)选一选:从学具袋里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学具袋里提供了直尺、棉线以及多余的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

(4)说一说:这片树叶的周长究竟约是多少厘米。

结合案例说说在数学创新学习中,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策略对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创新意识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安排,首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非简单的操作工。通过自己的操作安排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并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还有学生说直接用直尺测量,也就是把树叶沿着直尺进行一周,然后直接读出数据。仅这还不足以说明学生的潜能所在,另有极少数的学生还用到了教师认为提供的多余工具(小棒),学生用小棒沿着树叶的边缘围,最后测量小棒的长度,一共用了几个多一点的小棒就可以算出树叶的周长。学生的方法虽然稚嫩,但谁有能说他们当中没有创造呢?谁又能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激发

呢?该教师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引导、鼓励、调度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情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由以下述材料谈谈勤奋对数学学习的启示,以及勤奋学习的意义。

(命题人张晓宇)

材料:“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华罗庚教授说的,这也是华老的亲身经历:他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就失学了,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然而,他坚持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学习,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把解法记下来。靠着勤奋,他从金坛走向清华、走向剑桥,走向了世界数学的讲坛,也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教育家,所写的名著《堆垒素数论》成为了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连爱因斯坦也写信说:“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头。”

答案:启示1. 勤学苦练。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按时完成作业。

2. 掌握方法。注意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保证学科学得均衡。

3 持之以恒。勤,并非是三分钟的热情,而是贵在坚持,日久才能见功夫。

意义: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天性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最关键的。华罗庚先生故事就说明,通过勤奋可以铸就辉煌。学海无边苦作舟,只有不间断地耕耘才会有收获,想一口吃一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天资差的人,不必自暴自弃,记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同学们,现在除了勤奋努力,我们别无选择。奋斗中允许失败,但不能丧失战胜失败的勇气;奋斗中允许有泪水,但不能像决堤的河水绵延无休。

我们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做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同学们,请以审视的目光对待读书,与书为友,以勤奋为伴。让我们牢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进!(命题人王云霞)

三.对于异面直线,为什么既要研究他们所成的角又要研究它们之间的距离? 老师先通过分析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所成的角来表示两条平行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两条异面直线用它们所成的角不能确定两条异面直线的相互位置,只用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不能确定两条异面直线的相互位置,必须同时用这两个量才能确定两条异面直线的空间结构,这是由两条异面直线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进一步再来研究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是如何产生的。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表示两条直线方向的差异,是其中一条直线绕着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旋转到另一条直线重合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只有平移其中一条直线,使它和另一条直线相交,这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产生了交点,转化为相交直线,就有了夹角,可以表示两条异面直线方向的差异。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定义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由于老师对知识背景的了解使学生对

异面直线的产生及其求解的方向有了深刻的认识。

(1)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在此材料中应用的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其意义?

答案:在此案例中老师用了背景分析法,通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背景分析,老师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背景有深刻的理解时,才能明确为何要教这些数学知识你才能较好这些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和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教师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做到既居高临下,又深入浅出。

因为很多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因此,数学教师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对于教好这些知识,从定义到定理,从公式到解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命题人李甜088)

四.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答: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

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

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命题人白雪)

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分析:老师的教学方法会创造怎样的教学效果?

答: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学导论结语

出自:《教育学导论》李剑萍魏薇 结语:专业化的教师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亦随之有所不同。通常,教育学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尤其注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普通基础教育。否则,通常将有特别说明,如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所谓问题,一般指事物的关节点或矛盾的必须解决之处;所谓教育问题,一般指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实践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教育现象则是教育本质的外部表现,既可能是直接的表现,也可能是间接的表现;既可能是完整的表现,也可能是零散的表现;既可能是正确的表现,也可能是歪曲的表现。 教育现象的范畴要比教育问题的范畴广得多,其中既有可称之为教育问题者,也有不能称之为教育问题者。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又要研究教育现象,其实反映了教育认识对象中一般与个别、普通与特殊的矛盾关系。对全部教育现象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加选择地一一进行研究,不仅要耗费大量研究资源,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做到。但如果仅仅局限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又可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为,囿于研究中的主客观条件,有些教育现象或许已经成为教育问题,可能已经是今后教育问题的根源,倘不及早着手,必将贻误将来。所以,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不能忽视,要在普遍调查基础上进行重点突破,要兼顾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即学会“弹钢琴”,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虑不在千里之外,患必在几席之间”。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仅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们只能认识、掌握、利用规律,却不能创造、改变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揭示运用教育学规律,为确定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学过教育学的人未必真正懂得教育,也未必真正学会教学,但要想真正懂得教育、真正会教学,必须学习教育学。也就是说,学习教育学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种认为学过教育学就会教学和不学教育学照样会教学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教育学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教育学以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喂职志,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是统治阶级教育意志的反映。其联系在于: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想要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教育学也可以对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做出评价、建议乃至批评。当然,从古至今的教育实际来看,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不总是符合教育规律,有时甚至逆规律而动,以致对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害;教育学也并非都能对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作出正确评价,有时甚至曲意阿附,最终丧失自身的主体意识。此外,教育学也有别于教育经验。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教育学反过来又对教育经验具有指导意义。总之,既不能把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政策解释学”,也不能将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总体说明 《数学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学论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本大纲的编写,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较系统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与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 二、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论知识和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三、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论》不仅阐述数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特别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若干重大而基本的问题,而且阐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而基本的理论,包括现代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

目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评价、数学思维与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的逻辑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讨论、自学辅导、课题研究性学习等。 五、课时安排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 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奇,《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七、教学实施纲要

城市学院导论复习

名词解释 第一章 个案护理: 临床上由一名护士护理一位病人,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的方式,称个案护理。 护理:护理是通过诊断和处理人类的反应来保护,促进,优化健康的能力,预防疾病和损伤,减轻痛苦,并为受照护的个体,家庭,社区及特定人群代言。 第二章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指个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 生存质量: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有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第三章 病人角色:是指社会对一个人患病时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角色适应:一个人患病后,由社会角色过渡转变成社会对其所期望的病人行为模式,或随着疾病恢复使其从病人角色又过渡转回原有社会角色。 护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护士与病人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具有的与护士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第四章 系统: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需要:是主体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条件的依赖,指向和需求。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适应:是按照一定的阶段性过程进行的,而适应的程度则与人的应对能力及压力源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教育学导论》课程标准

《教育学导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科等专业学历教育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领会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为继续学习教育类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1.与现代教育原理课程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来看,教育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教育教学全过程有一个概括的、宏观的、全专业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主要侧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在层次上体现了其本科的教学要求。 从内容体系上看,教育学包括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和学校管理等部分。教育原理是教育学内容体系的深化与扩展。 2.教育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学科,其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等特点。 其他教育学科是在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分化而来的,研究的是教育某一方面规律的学科。因此,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其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教育学的补充,教育学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和前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数学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学科教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参考学时:40学时 参考书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永新,曾峥,《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学生提高作为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所必需的数学教育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获得必要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了解并熟悉中学数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经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训练、实践、交流、探索等活动,初步获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了解并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情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增强数学教育理论的应用意识,初步学会把数学教育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教实践中;力求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能力。认识数学教育理论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的兴趣;初步形成严谨、求实、创新的教育教学态度。 (三)编写原则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全国通用《中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及《数学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四)建议 在数学学科教学导论的教学中,以下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讲授(解)法、阅读指导法、参与式分组教学、实践性教学法、探究法等。数学学科教学导论的考核的内容必须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论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数学教学论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考核既要全面,也应该突出重点。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执教能力与水平,对数学教育的情感和态度等应该是考核的重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一、判断题 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F 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T 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T 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F 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T 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T 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F 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T 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F 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T 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T 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F 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T 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F 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F 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F 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F 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T 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F 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F 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F 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T 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T 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T 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T 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F 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T 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T 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T 30、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F 3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运算"概念,是指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F 32、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T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T 34、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F 35、教育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T 36、诊断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T 37、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T 38、政治性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T 39、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T 40、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T 二、单项选择题

1 第一章 法学导论

《法理学》教学提纲 第一章法学与法理学(法学-法理学) ●了解: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法理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一、法学及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是研究法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或学问)。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法学研究的方式或视角 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立场,用不同方法研究法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历时性研究:研究法的历史上的不同国家、不同朝代的法产生发展,提示发展规律。 ●共时性研究:比较同时代不同家的法律制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想到关系。 ●法的内部方面研究:研究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等。 ●法的外部方面研究:研究社会现象与法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影响。 除法学以外,大多数问题的研究都可从这四个视角或从其中的某一个视角进行研究。二、法学门类划分 法学门类就是对所有法学学科所进行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分类: 1. 根据从法律部门划分的法学门类 (1)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一国现存法律规范的总称。(2)划分法律部门一般考虑的两个因素 ●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对法律部门的几个认识 ●不同国家的法律部门划分不同 ●中国对法律部门划分有过几次变化 ——有时有七个法律部门 ——有时有八个法律部门 ——有时有十个法律部门 (3)不同的法律部门相应地存在不同的法学门类 2.从认识论角度划分的法学门类(人对法的认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对法的认识深浅程度、抽象程度分) (1)应用法学:研究现行法律、法规,注重将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法学。 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学科。 (2)理论法学: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性强。 如:法理学、法律解释学、法律逻辑学等。 ▲新的法学门类 根据法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形成新的学科门类 边缘法学 如法律经济学、法律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心理学、法律教育学、法医学等。 第二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法学与哲学→法哲学(法理学) ●法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哲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中产生最早的学科,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就出现哲学。法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后,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法学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时,法学是不分学科的。 ●任何法学学派都以某种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哲学是理解法学的基础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乔治?波利亚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他有著名的三本书:《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与猜想》(1961)。其中《怎样解题》一书被译成17种文字。 波利亚提供的“怎样解题”表(第48-49页) 分四步:1.了解问题;2.拟订计划;3.实行计划;4.回顾。 弗赖登塔尔认识的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 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些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数学化: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和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再创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核心过程是数学过程再现。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挑战 答:高中的新课程标准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些望而生畏,他们感到许 多选修课的内容他们并没有学过,许多课程他们没法开设。比如,高

中选修课系列3涉及高等数学,包括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许多使教师感到难堪,有的他们没法回答,有的他们回答不清楚。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经验;3.间接数学活动经验;3.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4.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 基础教育部分 一.“标准”有哪些改革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教育目标方面:培养爱国精神和“四有新人”等。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方面。 6.课程评价方面。 7.课程管理方面。 二.数学内容上的改革(教材内容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第158页 1.划分新的数学学习领域:将内容分为“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导论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社会经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活动。 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学具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所承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学的概念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大词典》对教育学的定义为:“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一般规律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培养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论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体系形成阶段; (3)科学教育学建立阶段。 二.教育的意义及任务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由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个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决定的。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教育是学校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及深刻,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2.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从事各种社会实践,丰富及发展人类的知识及经验,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及进步。 3.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会直接而具体地影响 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及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认识范围,赢得认识速度。 (二)教育的任务 教育的任务是学校目的的具体体现。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及劳动观; 4.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的体魄。 三.教育的要素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育者一般指能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及教育作用的人。在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学习中的儿童及青少年,也包括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中介。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精心选择及加工而形成的,它既要反映一定社会的要求,又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 4.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时所采取的方法及手段。 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四种教育要素中,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属于能动要素,教育内容及手段属于非能动要素。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按照社会所预定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时代对人有不同的要求,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并重视综合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素质化要求学校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

(完整版)学前教育概论-复习考试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指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学前儿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前): 特点:教育学尚未独立,所以幼儿教育学混杂在一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片断的。 1.我国古代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 (1)西汉时期《保傅》(胎教和早教) (2)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小学》 2.国外: 柏拉图《理想国》 ?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 ?他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他还提出学前儿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 ?主张婴儿出生后喂母乳,从小要多运动,并习于寒冷。 ?他认为在五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以免妨碍其发育。 ?主张儿童学习唱歌和演奏。 ?第一个做出年龄分期的尝试,从出生后每七岁为一阶段,到二十一岁止。 昆体良 ?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 ?注意婴儿的语言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观念形成的重大影响。 ?主张为儿童挑选好的乳母和教育者,因为儿童从教育者那里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 ?认为游戏对增强智慧,培养品格有积极作用 二萌芽阶段 特点: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理论比前一阶段,更加系统、完整有现实性(指导了当时的教育) 夸美纽斯第一本学前专著《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主要学说 论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要求优良教育极为迫切,却它的话他们将迷失方向 夸美纽斯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 (1)十分重视婴幼儿的体育,认为体育是父母成功教育子女的基础。 (2)在体育实施上主张: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E、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经济体制。 D、资源的稀缺性。 E、资源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A、价格决定。 B、产量决定。 C、成本决定。 D、利润决定。 E、A、B、C、D。 4、()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原因:D项厂商是微观经济主体。BCE都是一国的经济问题。A项可以是微观,也可以是宏观的,所以D最准确) A、收入决定。 B、物价水平。 C、经济增长。 D、厂商均衡。 E、国际收支。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 般均衡分析。D、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E、A、B、C、D。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7规范经济学8、经济模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5、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

教育学导论

概念题 1.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具体行动提供框架和方向,既是一个价值路向的出发点,也是一个实践结果的终结点他把握着体育教学的最终结果。 2.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标准或蓝图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程度的具体化标识。 3.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为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4.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5.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编制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能练习内容、运动技术内容、健康保健内容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含义基本相同。 6.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在课中对体育教学形态、运动负荷、教学秩序、教学信息及运动体验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7.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8.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可以分为教学理论的宏观层次、教学方略的中观层次、教学方法手段的微观层次。 9.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运用科学评价的方法,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测量评定,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10.体育教材化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1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机能的需要。 12.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的。 1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育。 14.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依据如何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和如何形成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的规律而提出的。 填空题 1.学时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结构性、行为性、方法性。 2.技术学习点教学的特点:机能形成的基本单位、身体负荷性。 3.体育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