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教育学导论复习要点

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现代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

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职业、准专业性职业向专业性职业进步的过程。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一是专业理想的建立;二是专业知识的拓展;三是专业能力的发展;四是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

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有: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工作绩效的模糊性,职业待遇的福利性,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

一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二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新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复合性的特点。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第二层面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其三是教育研究能力。

四要练就必要的专业智慧。即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与教育机智。

新型师生关系的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

《教育法》、《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

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待遇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和开放型。

开放型和定向型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

定向型又称封闭型,就是设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培养师资,其代表是苏联。

开放型又称非定向型,就是不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体系,师资培养的任务由综合院校来承担,其代表是美国。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理念。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学校是:1685年法国天主教士拉萨尔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

第一章教育

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

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教育发展阶段:

社会和个体需要的变化,促使教育经历了原始形态-古代形态-现代形态-当代形态的演变。

现代形态的教育特征: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法制化;义务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当代形态的教育:(二次大战后)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整合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代两大教育思潮。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

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是: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中扫盲、普及初等教育、男女教育机会平等三项已列入联合国全民教育的“千年发展目标”。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是一体化、多样性、全面性、开放性的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

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成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保罗·朗格朗是最初的倡导者。

终身教育的意义:

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

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

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终生教育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纵:须贯穿一生;横:须同时满足人各层面的需要。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生存,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民主,即政治民主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民主外延的扩大;

二是指民主的教育,即把专制、不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条件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②教育全民化③教育民主化④教育多元化⑤教育整合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⑥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功能: 即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通俗地讲,就是“教育是干什么的?”

教育的双维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最首要的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最基础的功能是经济发展功能(影响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功能是政治发展功能(影响政治发展),最深远的功能是文化发展功能(影响文化发展)。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①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为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教育促进个体体个性化功能为: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

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二层次三因素说:

从人的本质特点出发,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论的思维方式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以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可能性因素”)和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以下简称为“现实性因素”)两大类,即“二层次”;在二层次中共有三大类型的影响因素:

个体自身条件、环境条件和活动。先天因素

遗传素质

成熟机制个体自身条件可能性因素后天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环境现实性因素活动

二层次三因素结构示意图

人的活动:生理水平—心力水平—社会实践水平

人的发展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

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引导个体发展方向;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

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活动效率、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属性:全面性、民主性、教育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④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③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教育经费:通常是指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包括政府投入和私人投入两大来源,而以政府投入为主。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舒尔茨

基本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

政治与教育:

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作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⑵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政治影响教育制度及教育内容与手段等内部问题。

教育的政治效用:

维护、巩固、强化政治体系,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

加强政治权威渗透力:制造政治舆论与社会思潮;

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②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

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保存和继承文化。②传播和交流文化。③选择和融会文化。④发展和创新文化

人口与教育:

环境教育:广义的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狭义上讲,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

内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环境道德伦理知识。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等。

当代中国的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可从三方面加以理解:

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③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当代我国教育方针的丰富与发展:

①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②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③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④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育的关系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3) 因此,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发挥其整体效用,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特征):全员性、全面性、主体性、差异性、基础性。

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灵魂:思想道德教育。

重点: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学制的类型:从现代学制的发生发展来看,现代学制主要有双轨制(西欧)、单轨制(美国)和中间型学制(日本)三种类型。

中国现代学制百余年的演进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单轨与双轨、长与短、统一性与灵活性等基本问题。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活性;

2、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3、为了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4、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类型趋于多样化;

5、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五章课程

课程:课业及其进程。从狭义上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上讲,即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隐性课程: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出来,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结构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论,主张教育内容分科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的课程理论。代表:斯宾塞赫尔巴特

学科课程的优点: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的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也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是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易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

活动课程论:从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出发,把课程编排得与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秩序相一致,并

偏重于使儿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杜威

优点: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活泼的;由于学习与生活环境联系密切,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积累了经验,而且智力、人格、民主意识等都得到了发展。

不足:活动课程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与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教师在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结构课程论: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中心来编排教材,主张“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并注重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布鲁纳

课程设计: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即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规定了各课程门类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其总体框架分为五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着手

教材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

教材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一般从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着手:

课程管理改革:三级管理

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

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性结合的教材管理体制

3、鼓励教师学生更多的参与课程编制

课程结构改革:

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教学分化管理

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课程内容改革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和本土化

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些调整合

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资源优势,学校自主研发的课程。

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第六章教学

教学与上课: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上课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包括上课,但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活动。凡是师生之间以传授和获得知识、技能等为基础的统一活动都是教学,上课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②从教学基本环节上来说,上课只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另外还有备课等环节。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体系:总目标—学校教学此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具体化

类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便于把握的目标

2.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横联系,发挥整体效应。

3.适应个别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从两方面把握:

1.教学过程本质上属于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其认识客体-代表人类总体文明发展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

2.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即学生个体。其次,教学认识有有特殊的客体,即教材。再次,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最后,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认识是有教师领导的认识;第二,教学认识有特殊的认识方式-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掌握,是一种掌握式的认识;第三,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主要是考试。

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学科教学具有德育价值)

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这是一条基本教学规律,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并阐释了这一规律。

①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本身就带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也为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必然要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④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教学的教育性问题,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问题。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来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的智力价值不同;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价值也不同。而且,一个人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因此,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4)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都割裂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由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的任务决定的;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学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二者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教学相长。只有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学效率。(4)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都割裂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教学过程阶段: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展开阶段、终结阶段等三个大的阶段和启动、定向、感知、理解、

受知识与发展能力、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2)要求:①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②确保授受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③确保智力因素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统一。④确保认知发展与身体发展相统一。⑤确保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反馈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要求:①师生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②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恰当地调节教学活动。③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八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1.以发展学生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2.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3.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当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

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导生制

综合性组织形式: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美国教育家特朗普创立。将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授课单位代替固定的统一的上课时间。

未来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是实行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的优点:小班额有利于开展讨论和师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班级授课制的当代变革:班级小型化;选科制;小队教学(协同教学);

第八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教学评价主要有教育(定向、诊断、反馈、改进、强化)和管理(选拔淘汰、区别安置、评定教师业绩)两大功能,现代教学评价更注重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学评价类型: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愈来愈受到现代教学评价的重视。

①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

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作用: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采取补救措施。

②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

习成果的评价。作用:确定学习效果,改进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

③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作用:

评定学业成绩,证明学生已达到的水平,预计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种方法,近年来绝对评价法再度受到重视。

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

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教学评价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①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

②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③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

④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绝对评价法。

④逐步树立新的考试观,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

教学模式

1.概念: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特点:整体性,中介性,操作性,针对性,优效性

2.构成: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应用策略,评价体系

3.功能:促进理论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改革。

4.常用模式:发现教学,布鲁纳;程序教学,斯金纳;暗示教学,洛扎诺夫;掌握学习,布鲁姆;纲要信号,沙塔洛夫;范例教学,瓦根舍因

第十章德育

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有区别。一是活动的范畴不同: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二是活动的形式不同:德育过程只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外部影响;思想品德的形成则是在外部影响下,受教育者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其次,二者又相互联系。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思想品德的形成过

程依赖于有效的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又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但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德育过程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有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影响因素):

①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

②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④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影响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⑤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影响着德育内容的实现程度。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养成的过程;

(学生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等。)

3.德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施加德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常用德育原则:知行统一;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并行;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统一。

中国传统德育的精髓

1.德才兼备、以德统智的总体取向;

2.修己达人、中和一贯的人生追求;

3.寓理于事、化民成俗的实施策略;

4.躬行践履、自律自省的修养之路。

当前德育课程目标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当前德育课程内容特点:生活化、综合化、开放性、生本性。

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与评价:

1.强调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

2.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3.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德育实践而相对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实施策略。

我国当前的德育模式:

1.主体性德育模式:侧重道德认知

2.活动德育模式:侧重行为锻炼。强调在特定情境中参与活动,以深化认识与体验、锻炼意志,实

践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

3.“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德育模式。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实践启示:

①关注青少年的德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

②培养公民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③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④立足适应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保证。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使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

正式群体: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而成立的组织,如班委会、团委会、少先队等。

非正式群体: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组织。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有亲社会型、自娱型、消极型等等。

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省省之间的纽带;(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班级形成的三个时期: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时期;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时期;

学生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时期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班级制度建设、活动组织、生活指导等方面。

班主任的角色:班级的领导者;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者。

班主任工作实务:了解研究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协调各种教育力量。

组织培养班集体:(1)创造性地设计集体目标;

(2)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机活动体系;

(3)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4)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主任应如何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文化性物质环境。如班级中的墙报、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学习园地、光荣榜等;

(2)社会化环境。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和交往经验,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性交往的丰富环境,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良好的人际环境。班主任指导学生交往,一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二要涉及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

(4)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疾恶扬善的思想、作风;(5)健康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环境。如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小组的建。

结语:专业化的教师与教育学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研究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类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科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学发展阶段:萌芽—独立—现代发展时期

教育学现代发展时期的表现:杜威现代教育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及实践;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与科学化。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导论结语

出自:《教育学导论》李剑萍魏薇 结语:专业化的教师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亦随之有所不同。通常,教育学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尤其注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普通基础教育。否则,通常将有特别说明,如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所谓问题,一般指事物的关节点或矛盾的必须解决之处;所谓教育问题,一般指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实践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教育现象则是教育本质的外部表现,既可能是直接的表现,也可能是间接的表现;既可能是完整的表现,也可能是零散的表现;既可能是正确的表现,也可能是歪曲的表现。 教育现象的范畴要比教育问题的范畴广得多,其中既有可称之为教育问题者,也有不能称之为教育问题者。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又要研究教育现象,其实反映了教育认识对象中一般与个别、普通与特殊的矛盾关系。对全部教育现象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加选择地一一进行研究,不仅要耗费大量研究资源,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做到。但如果仅仅局限于研究当前的教育问题,又可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因为,囿于研究中的主客观条件,有些教育现象或许已经成为教育问题,可能已经是今后教育问题的根源,倘不及早着手,必将贻误将来。所以,教育研究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都不能忽视,要在普遍调查基础上进行重点突破,要兼顾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即学会“弹钢琴”,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虑不在千里之外,患必在几席之间”。 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仅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们只能认识、掌握、利用规律,却不能创造、改变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认识揭示运用教育学规律,为确定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教育理论。学过教育学的人未必真正懂得教育,也未必真正学会教学,但要想真正懂得教育、真正会教学,必须学习教育学。也就是说,学习教育学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种认为学过教育学就会教学和不学教育学照样会教学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教育学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教育学以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喂职志,而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是统治阶级教育意志的反映。其联系在于: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想要顺利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同时,教育学也可以对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做出评价、建议乃至批评。当然,从古至今的教育实际来看,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不总是符合教育规律,有时甚至逆规律而动,以致对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害;教育学也并非都能对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作出正确评价,有时甚至曲意阿附,最终丧失自身的主体意识。此外,教育学也有别于教育经验。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教育学反过来又对教育经验具有指导意义。总之,既不能把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政策解释学”,也不能将教育学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总体说明 《数学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学论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论、数学教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本大纲的编写,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较系统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与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 二、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论知识和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水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三、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论》不仅阐述数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特别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若干重大而基本的问题,而且阐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而基本的理论,包括现代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

目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评价、数学思维与能力培养、数学问题解决、数学的逻辑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讨论、自学辅导、课题研究性学习等。 五、课时安排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 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奇,《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七、教学实施纲要

最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点整理

地基基础部分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土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一般而言,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空隙中的气体等三部分组成。 2.什么是粒径级配?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中土粒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 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的土可用筛分法,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的土可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分析。 3.什么是自由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范围以外的水,它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骨架空隙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传递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毛细水则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隙中,土粒之间形成环状弯液面,弯液面与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反作用于土粒,成为毛细压力,这种力使土粒挤紧,因而具有微弱的粘聚力或称为毛细粘聚力。 4.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主要结构型式有哪些? 土的结构主要是指土体中土粒的排列和联结形式,它主要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些?哪些是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哪些是换算指标? P6 6.熟练掌握土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换算。 P7-8 7.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是什么? 无粘性土一般指具有单粒结构的碎石土和砂土。天然状态下无粘性土具有不同的密实度。密实状态时,压缩小,强度高。疏松状态时,透水性高,强度低。 粘性土粒之间存在粘聚力而使土具有粘性。随含水率的变化可分别划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及流动状态。 8.什么是相对密度? P9 9.什么是界限含水量?什么是液限、塑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率: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 液限:由流动状态转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有可塑状态转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缩限:由半固态转为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10.什么是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他们各反映粘性土的什么性质? P10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各采用什么指标进行定名? 粗粒土:粒径级配 细粒土:塑性指数

《教育学导论》课程标准

《教育学导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科等专业学历教育的一门专业性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领会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为继续学习教育类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1.与现代教育原理课程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来看,教育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教育教学全过程有一个概括的、宏观的、全专业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主要侧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培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在层次上体现了其本科的教学要求。 从内容体系上看,教育学包括教育原理、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和学校管理等部分。教育原理是教育学内容体系的深化与扩展。 2.教育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学科,其内容体系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等特点。 其他教育学科是在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分化而来的,研究的是教育某一方面规律的学科。因此,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其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教育学的补充,教育学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和前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整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知识点目录 绪论篇 第一章 1. 什么是第一语言?什么是第二语言?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外语?什么是目的语? 第一语言是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里所说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是两者不能等同。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1)一个在美国出生的香港孩子首先学会了英语,他掌握的这种语言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外语 (2)李明学习汉语之后,又继续掌握了法语。法语是他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母语 (3)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汉语是他的()。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4)华侨小明熟练掌握汉语和英语,英语是他掌握的()。 A母语 B外语 C第一语言 (5)人们正在学习并且希望掌握的语言被称为()。 A母语 B外语 C目的语 答案: (1) A (2) B (3) A (4) B (5) C 2.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这个称呼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它只适用于中国。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的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从1982年提出后一直使用至今。但是这一名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1)中国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被称为()。 A中国语教学 B对外汉语教学 C华文教学 (2)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除外国人外,还包括()。 A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B外国人

《数学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学科教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参考学时:40学时 参考书目: 1.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永新,曾峥,《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学生提高作为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所必需的数学教育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获得必要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了解并熟悉中学数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经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训练、实践、交流、探索等活动,初步获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了解并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情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增强数学教育理论的应用意识,初步学会把数学教育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教实践中;力求对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能力。认识数学教育理论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的兴趣;初步形成严谨、求实、创新的教育教学态度。 (三)编写原则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全国通用《中学教材教法教学大纲》及《数学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四)建议 在数学学科教学导论的教学中,以下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讲授(解)法、阅读指导法、参与式分组教学、实践性教学法、探究法等。数学学科教学导论的考核的内容必须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论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数学教学论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考核既要全面,也应该突出重点。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执教能力与水平,对数学教育的情感和态度等应该是考核的重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1.土: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物理风化原生矿物(量变)无粘性土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次生矿物(质变)粘性土 生物风化有机质 2.土具有三大特点:碎散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 3.三相体系: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 4.固相:土的固体颗粒,构成土的骨架,其大小形状、矿物成分及组成情况是决定土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1)土的矿物成分: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 颗粒矿物成分有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的新的矿物,如黏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2)土的粒组: 粒度:土粒的大小。粒组: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

(3)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颗粒的相对含量,以及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①△颗粒级配表示方法:曲线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的土的粒径。曲线平缓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很大,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②反映土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的指标: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用来定量说明天然土颗粒的组成情况。 公式: 不均匀系数Cu= d60/d10 曲率系数Cc=(d30)2/(d60×d10) d6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d1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有效粒径; d3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30%的粒径,称中值粒径。 级配是否良好的判断: a.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b.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呈台阶状,同时满Cu>5和Cc=1~3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③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 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粗粒土) 水分法:(沉降分析法、密度计法)(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 5.液相: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粘土粒表面吸附水(表面带负电荷) 结合水是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吸附于土粒表面 成薄膜状的水。 分类: 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自由水是指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土中水。

1 第一章 法学导论

《法理学》教学提纲 第一章法学与法理学(法学-法理学) ●了解: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法理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一、法学及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是研究法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理论或学问)。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法学研究的方式或视角 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立场,用不同方法研究法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历时性研究:研究法的历史上的不同国家、不同朝代的法产生发展,提示发展规律。 ●共时性研究:比较同时代不同家的法律制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想到关系。 ●法的内部方面研究:研究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等。 ●法的外部方面研究:研究社会现象与法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影响。 除法学以外,大多数问题的研究都可从这四个视角或从其中的某一个视角进行研究。二、法学门类划分 法学门类就是对所有法学学科所进行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分类: 1. 根据从法律部门划分的法学门类 (1)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一国现存法律规范的总称。(2)划分法律部门一般考虑的两个因素 ●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对法律部门的几个认识 ●不同国家的法律部门划分不同 ●中国对法律部门划分有过几次变化 ——有时有七个法律部门 ——有时有八个法律部门 ——有时有十个法律部门 (3)不同的法律部门相应地存在不同的法学门类 2.从认识论角度划分的法学门类(人对法的认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对法的认识深浅程度、抽象程度分) (1)应用法学:研究现行法律、法规,注重将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法学。 如: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学科。 (2)理论法学: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性强。 如:法理学、法律解释学、法律逻辑学等。 ▲新的法学门类 根据法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形成新的学科门类 边缘法学 如法律经济学、法律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心理学、法律教育学、法医学等。 第二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法学与哲学→法哲学(法理学) ●法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哲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中产生最早的学科,公元前6-5世纪古希腊、古罗马就出现哲学。法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后,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法学刚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时,法学是不分学科的。 ●任何法学学派都以某种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哲学是理解法学的基础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完整word版)数学教育概论知识点

乔治?波利亚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他有著名的三本书:《怎样解题》(1944)、《数学的发现》(1954)、《数学与猜想》(1961)。其中《怎样解题》一书被译成17种文字。 波利亚提供的“怎样解题”表(第48-49页) 分四步:1.了解问题;2.拟订计划;3.实行计划;4.回顾。 弗赖登塔尔认识的数学教育有五个主要特征 1.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些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数学化: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和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 再创造: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其核心过程是数学过程再现。 高等师范院校面临新挑战 答:高中的新课程标准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有些望而生畏,他们感到许 多选修课的内容他们并没有学过,许多课程他们没法开设。比如,高

中选修课系列3涉及高等数学,包括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提出问题,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许多使教师感到难堪,有的他们没法回答,有的他们回答不清楚。 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型 1.直接数学活动经验;3.间接数学活动经验;3.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4.意境联结性数学活动经验。 基础教育部分 一.“标准”有哪些改革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教育目标方面:培养爱国精神和“四有新人”等。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课程结构方面: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5.课程实施方面。 6.课程评价方面。 7.课程管理方面。 二.数学内容上的改革(教材内容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第158页 1.划分新的数学学习领域:将内容分为“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一、绪论 1.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散粒堆 积物。 2.地基:地基是指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由地层构成,但地层不一 定是地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3.基础:基础是指墙、柱地面下的延伸扩大部分,其作用是将结构承受的 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 础) 4.持力层:持力层是指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5.下卧层:下卧层是指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远小 于持力层的强度)。 6.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7.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连接强度) 弱。 8.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强度条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即结构传来的荷载不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p f ≤;②变形条件:按正常使 s≤ 用极限状态设计,即控制基础沉降的范围使之不超过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二、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土的三相组成: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三相体系。 2.2 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一)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矿物颗粒的成分有两大类:(1)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次生矿物:系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的矿物(如粘土矿物)。它们的颗粒细小,呈片状,是粘性土固相的主要成分。次生矿物

中粘性矿物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 —— 亲水性。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遇水稳定,工程性质好。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性质中,粒度不同、矿物成分不同,土的工程性质也就不同。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先粗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三个统称,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粒、粉粒和黏粒。 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土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由曲线形态可评定土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若曲线平缓则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30 u d C d =()2 301060c d C d d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Cu 5,级配良好;5Cu ,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需同时满足Cu 5和13Cu =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级配 不良。 确定土中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称为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① 筛分法(对于粒径大于0.075mm 的粗粒土)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教育学导论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社会经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活动。 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科学具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所承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学的概念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大词典》对教育学的定义为:“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一般规律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培养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论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体系形成阶段; (3)科学教育学建立阶段。 二.教育的意义及任务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由教育在学校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个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决定的。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教育是学校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及深刻,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2.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从事各种社会实践,丰富及发展人类的知识及经验,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及进步。 3.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会直接而具体地影响 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及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认识范围,赢得认识速度。 (二)教育的任务 教育的任务是学校目的的具体体现。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及劳动观; 4.发展学生的体力,培养健康的体魄。 三.教育的要素 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1.教育者一般指能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及教育作用的人。在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学习中的儿童及青少年,也包括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中介。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精心选择及加工而形成的,它既要反映一定社会的要求,又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 4.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时所采取的方法及手段。 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四种教育要素中,教育者及被教育者属于能动要素,教育内容及手段属于非能动要素。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按照社会所预定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时代对人有不同的要求,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并重视综合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素质化要求学校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E、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经济体制。 D、资源的稀缺性。 E、资源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A、价格决定。 B、产量决定。 C、成本决定。 D、利润决定。 E、A、B、C、D。 4、()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原因:D项厂商是微观经济主体。BCE都是一国的经济问题。A项可以是微观,也可以是宏观的,所以D最准确) A、收入决定。 B、物价水平。 C、经济增长。 D、厂商均衡。 E、国际收支。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 般均衡分析。D、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E、A、B、C、D。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7规范经济学8、经济模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5、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

教育学导论

概念题 1.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具体行动提供框架和方向,既是一个价值路向的出发点,也是一个实践结果的终结点他把握着体育教学的最终结果。 2.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标准或蓝图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程度的具体化标识。 3.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为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4.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5.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编制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能练习内容、运动技术内容、健康保健内容等,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材的含义基本相同。 6.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在课中对体育教学形态、运动负荷、教学秩序、教学信息及运动体验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工作。 7.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8.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可以分为教学理论的宏观层次、教学方略的中观层次、教学方法手段的微观层次。 9.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运用科学评价的方法,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测量评定,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10.体育教材化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1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机能的需要。 12.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是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和体育教学适宜的运动负荷的规律而提出的。 1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实现有效的体育教育。 14.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是依据如何有利于参与终身体育和如何形成体育教学条件下运动技能的规律而提出的。 填空题 1.学时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结构性、行为性、方法性。 2.技术学习点教学的特点:机能形成的基本单位、身体负荷性。 3.体育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